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黄帝内经_刺血络法之我见

_黄帝内经_刺血络法之我见

2013-10-15 3页 pdf 149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9884

暂无简介

举报
_黄帝内经_刺血络法之我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2003 年 9 月第 26 卷第 3 期 Sep. 2003 ,Vol. 26 ,No. 3 作者简介 :周章玲 ,女 ,1959 年生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 :针灸临床。 理 论 探 讨 《黄帝内经》刺血络法之我见 周章玲 刘丽平 (解放军总医院 , 北京 100853) 摘 要 :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关于刺血络法的论述 , 已初步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 学说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 并...
_黄帝内经_刺血络法之我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2003 年 9 月第 26 卷第 3 期 Sep. 2003 ,Vol. 26 ,No. 3 作者简介 :周章玲 ,女 ,1959 年生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 :针灸临床。 理 论 探 讨 《黄帝内经》刺血络法之我见 周章玲 刘丽平 (解放军总医院 , 北京 100853) 摘 要 :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关于刺血络法的论述 , 已初步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 学说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 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书中所 述 , 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法则进行分类整理 , 从刺血疗法的治疗机理、主治范围、处方原则、刺络部 位、刺络以及刺络出血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  键  词 :  刺络 ; 放血 ;《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 :  R221 ; R245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0668 (2003) 0320040203   刺血络法 ,是以针具刺破机体的某些部位放出 少量血液而祛病的一种方法。它既是祖国医学中一 种古老、独特的治疗方法 ,又是现代针灸临床中经常 使用的疗法。追根溯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 籍《黄帝内经》中 ,对刺络法就已有大量明确和系统 的论述。《内经》中关于针灸治疗的论述 ,有大量的 内容是关于刺络放血的。一般认为 ,《内经》长于医 学理论的阐述 ,而少于对具体治疗方法的系统描述。 但如果仔细研读《内经》,就会发现它对刺血络法的 论述不仅较其它治疗方法多 ,而且对其机理、治则、 刺法、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论述 ,也很具体周详。《内 经》全书 162 篇文章中 ,《素问》有 20 篇、《灵枢》有 26 篇对刺血疗法做了多方面的阐述 ,主要见于《素问》 的《脏气法时论》、《刺腰痛》、《刺疟》和《灵枢》的《热 病》、《癫狂》、《厥病》、《杂病》等篇章 ,内容十分丰富。 整理这些内容 ,其论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治疗机理 和其它治疗方法一样 ,刺络法的治疗机理同样 建立在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基础之上。中医认为 , 人体的气血并行脉中 ,通过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 的作用而周流不息 ,营养全身。正常时机体处于一 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生病时则出现经络血脉 不通 ,气血失和。正是由于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传变 过程中 ,都处于中间环节的地位 ,所以当病邪侵袭人 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不畅时 ,经络本身也会 出现瘀阻不通的现象。《灵枢·口问篇》有一段著名 的论述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 怒 ,饮食居处 ,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 ,阴阳破败 ,经 络厥绝 ,脉道不通 , ⋯⋯”。意思是说 ,无论外感内 伤 ,或情志致病 ,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 ,“病在脉 ,调之血 ;病在血 ,调之络。”“孙络病 者 ,治其孙络血”。《素问. 血气形志篇》则进一步指 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 ,然后 泻有余 ,补不足。”由于“泻其血脉 ,浊气乃辟”,则可 达到“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的目的。上述 说明 ,刺血络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出恶血、辟浊气、通 经脉、调血气 ,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 化 ,从而达到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作用。 2  主治范围 刺络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不仅可 用于痛症、实症、热症 ,就是一些虚症 ,但局部有气血 瘀阻征象者也可用之。《内经》运用刺血络法治疗的 病症中 ,包括了临床常见病、若干疑难病和一些急 症。其中以对内科病症的治疗占绝大多数 ,尤以对 治疗脏腑病、神志病、痛症 ,疟疾的论述较多 ;另外 , 还涉及外科、五官科的一些病症。主治范围已相当 广泛。诸如发热性疾病、外科疮疡、跌打损伤、疟疾、 痹症、水肿、腹水、癫狂、肝胆病、心脏病、胃病、气管 ·04· 炎、肺病、齿疾、鼻衄、失音等疾病 ,以及各种痛症。 说明当时古人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刺血络法治疗疾 病 ,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古 人运用刺血络法已能治疗人体脏腑机能失调所致的 多种内科疾病 ,而不是仅仅限于治疗疮、痈等外科疾 病。 3  处方原则 关于刺血络治疗疾病的选穴处方原则 ,可见于 《内经》的许多篇章中 ,归纳起来有 4 点。 3. 1  辨证循经取穴 如同针刺临床取穴的原则一样 ,仍然是根据脏 腑经络学说而辨证选取病之所属经穴。因此 ,它不 仅可治疗经脉病 ,也常用于脏腑病的治疗。又可分 为 :本经取穴 ,即在病变的局部和临近部位、或远离 病变局部的本经穴位、或内脏在体的相应区域内 取穴。如《素问·刺疟篇》:“心疟者 ,令人烦心甚 , ⋯⋯刺手少阴”。又如《灵枢. 热病篇》“风痉身反折 , 先取足太阳及月国中及血络出血。”表里经取穴则是 据经脉脏腑辨证取其表里经的腧穴来刺络放血的。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 :“肾病者 , ⋯⋯取其经 , 少阴、太阳血者。”肾属足少阴经 ,与足太阳膀胱经相 表里 ,故取之太阳。另外 ,当病症复杂、涉及脏腑经 络较多时 ,还可选取两条经脉以上的腧穴即多经取 穴治疗。如《灵枢·癫狂篇》:“癫疾始作先反僵 ,因而 脊痛 ,候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 ,血变而止”。由 于癫狂属疑难疾病 ,非单经数穴可奏效 ;其发作 ,多 为阳明热盛 ,故在其反僵脊痛时 ,除取所过经脉足太 阳经外 ,还配用同名经手太阳经穴、辨证取足阳明经 以及相表里的太阴经。从中我们得到一个启发 :病 情轻、症状单一时取本经穴即可 ;稍复杂者可据症而 多经取穴。多经取穴时应首先考虑其表里经 ,若病 情复杂凶险者 ,应在 3~4 条经脉上选穴治疗。 3. 2  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是在病痛局部和临近部位选取放血点 的一类处方。多用于局部症状比较明显的病症 ,如 头痛 ,“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灵枢·厥病》中 “耳鸣 ,取耳前动脉”等 ,均属此类。 3. 3  对症取穴 对症取穴是针对全身性的一些疾病而结合选取 有特殊作用的放血部位的一类用法。也可称为经验 取穴。这类处方表现了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对特异 性。如《素问·刺疟》“绗 痛甚 ,按之不可 , ⋯⋯以  针针绝骨出血 ,立已。”再如“诸疟而脉不见 ,刺食指 间出血 ,血去必已”等。可以看出这种处方具有选穴 精 ,针对性强 ,作用显著的特点。现代临床也常用 之。 3. 4  交经缪刺 为左右交错取穴 ,即病在左刺其右 ,病在右而取 其左。其论述集中在《素问. 缪刺论》:“有痛而经不 病者 ,缪刺之。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此缪刺之 数也。”又曰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 ,令人卒心痛、暴 胀、胸胁支满 ,无积者 ,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顷而 已 ,不已 ,左取右 ,右取左。”再如 :“邪客于五脏之间 , 其病也 ,脉引而痛 ,时来时止 ,视其病 ,缪刺之于手足 爪甲上 ,视其脉 ,出其血。”这说明 ,当用一般方法治 疗疼痛为主的疾病无效时 ,可考虑使用缪刺这一特 殊的治疗方法。 4  刺络部位 《内经》中刺络取穴依据病证的不同而有多种选 择 ,但其部位均不离“血脉”所在。生理情况下依血 脉的粗细、深浅而有细络、青脉、动脉的不同 ;其病理 征象中则又有横脉、结络、和盛脉之分。 4. 1  细络放血 细络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毛细血管 ,刺络放血时 多取人体头面、肢端以及某些经穴区等细小血络分 布较丰富处。如《素问·刺疟篇》的“刺足阳明十指间 出血”和“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等 ,所刺部位 相当于八风、百会、印堂等穴。细络放血具有取穴方 便 ,易于控制取血量 ,疗效较好等特点 ,故今人也常 用之。 4. 2  青脉放血 青脉多指浅显于皮下较粗大的静脉而言。《内 经》中常用的青脉有两肘 (曲泽或尺泽) 、两月国 (委中 或委阳) 、舌下两脉 (金津玉液) 、头部两侧 (太阳) 以 及“耳间青脉”等。这些均是临床普遍采用的放血部 位 ,当今临床仍常使用。 4. 3  动脉放血 此处所指的动脉是位于人体浅表的细小动脉。 如《素问·刺疟》所言 :“疟发身方热 ,刺跗上动脉。”又 如《灵枢. 厥病》中“厥头痛 , ⋯⋯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 尽去血。”此为明确指出刺动脉的。文中还有未明确 指出而意为刺动脉的 ,如“头痛甚 ,耳前后脉涌有热 , 泻出其血”一句即是。应该指出 ,刺动脉有一定的危 险性 ,应慎用之。在《素问. 刺禁论篇》中已有告诫 : ·14·第 3 期 周章玲等  《黄帝内经》刺血络法之我见 “刺跗上 ,中大脉 ,血出不止 ,死。”“刺郗中大脉 ,令人 仆脱色。”“刺臂太阴脉 ,出血多 ,立死。”故今人把动 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包括较重的静脉曲张 ,均 列为禁刺之属。 4. 4  横脉 横脉即横行的络脉。《素问·刺疟篇》指出 :“胃 疟者 ,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灵枢·血络 论》谓“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 ,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 , 大者如  ,则而泻之万全也。”可见横脉乃经络邪聚 瘀血十分明显之征象。 4. 5  结络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谓“其结络者 ,脉结血不 和 ,决之乃行。”关于结络的形状 ,《素问·刺腰痛篇》 谓 :“在郗中结络如黍米。”可见 ,结络为络脉之瘀征 , 较横脉之“经瘀之征”要小一些。 4. 6  盛络 在《灵枢·根结》有“此所谓十二经者 ,盛络皆当 取之”。《灵枢·经脉》又云 :“甚血者虽无结 ,急取之 , 以泻其邪而出其血。”可见盛络并无结络之“结”,唯 络脉胀起 ,异于平常 ,为邪气所聚之征。 应该指出的是 ,上述六种刺络部位并非孤立无 关的。细络、青脉、动脉虽是生理上的解剖术语 ,但 在病理情况下 ,则可出现异常征象 ,或为横脉 ,或为 结络 ,或为盛络。“谓见血脉盛满独异于常者。”这就 告诉我们 ,刺络放血疗疾时 ,应该在细络等所在部位 寻找横脉等异常之征而刺之 ,如此才可达到“血实宜 决之”,“苑陈者除之”的目的。 5  刺络方法 关于刺血络法具体操作的描述 ,主要见于《灵枢 ·官针篇》。明确其方法名称及操作过程的有以下 5 种。 5. 1  络刺 “络刺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意为在细小浅表血 脉或肢端末梢处点刺放血。快速点刺 ,一次即可。 适用于高热、中风、咽痛、天赤火眼等。 5. 2  大泻刺 “大泻刺者 ,刺大脓以铍针也。”意为用小针刀样 工具刺破脓肿 ,以排脓血。由于针具类刀样 ,故破面 较大。也适用于放血较多者。 5. 3  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痹皮肤也。”意为多针、较大范围 内浅刺患处 ,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 ,适用于皮肤病 , 如皮痹、斑秃、顽癣等。 5. 4  赞刺 “赞刺者 ,直入直出 ,数发针而浅出血 ,是谓治痈 肿也。”意为用三棱针在一较小的病灶或疔疮疖痈局 部多次点刺 ,使之出血 ,以排热毒。 5. 5  豹文刺 “豹文刺者 ,左右前后针之 ,中脉为故 ,以取经络 之血者。”意为在病区四周多点直刺 ,适用于疖肿痈 疽、痹症和软组织损伤等。 6  刺络出血量 《内经》中关于刺络出血量的论述 ,无具体量化 指标 ,而是综合病情、体质、季节等因素而酌情考虑 的。其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6. 1  放血部位 《素问·刺腰痛》篇说 :“刺解脉 ,在郗中结络如黍 米 ,刺之血射以黑 ,见赤血而已。”又如上文刺横脉 时“多出血”。意为在结络、横脉处放血量应稍多 ,而 在肢端细络放血则出血量宜少。 6. 2  体质强弱 《素问·刺疟篇》云 :“适肥瘦 ,出其血也。”意为瘦 者浅刺少出血 ,肥者深刺多出血 ;体质壮实者放血稍 多 ,体质虚弱者放血宜少。 6. 3  病程长短 《素问·刺热篇》云 :“肺热病者 ⋯⋯刺手太阴阳 出血如大豆 ,立已。”《灵枢·寿夭刚柔》又说“久痹不 去身者 ,视其血络 ,尽出其血。”总之 ,病程短 ,病情 轻 ,病邪浅者放血宜少 ,反之则放血稍多。 6. 4  季节气候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说 :“春刺散俞及与分理 , 血出而止 , ⋯⋯夏刺络俞 ,见血而止。”意为春夏之季 治宜宣散 ,故针刺宜浅 ,放血宜少 ;反之 ,秋冬之季 , 人之阳气深藏 ,治宜通达 ,故针刺宜深 ,放血稍多。 概言之 ,刺络放血量之多少以泻血祛邪而不伤 正为根本原则 ,临床中 ,我们可根据内经中的上述原 则而灵活运用。 总之 ,刺血络法在《内经》时代已有较完备的论 述 ,并已初步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指导的 刺血络法理论体系 ,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指导当今的针灸临床实践、促进针灸 医学的蓬勃发展仍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 :2003204222) ·24·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6 卷
/
本文档为【_黄帝内经_刺血络法之我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