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13-10-16 5页 doc 36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6502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 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西周的宗法制::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历史必修一 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西周的宗法制::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第16课 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改正: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三权分立)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