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2013-10-16 8页 pdf 686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7342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第4卷第1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4№1 2002年3月 J伽m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Mar.2002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傅永军。商祥江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哈贝马斯以论战者的姿态介入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对贯穿于尼采、海德格尔以及福柯之间的 反启蒙理性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倡导交往理性,转向一种主体间性的社会理论范式,进而提出了重建...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第4卷第1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4№1 2002年3月 J伽m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Mar.2002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傅永军。商祥江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哈贝马斯以论战者的姿态介入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对贯穿于尼采、海德格尔以及福柯之间的 反启蒙理性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倡导交往理性,转向一种主体间性的社会理论范式,进而提出了重建现代 性方案,,这是现代主义者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攻击作出的积极的回应。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交往理性 中圈分类号:13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2)01—0009—06 TheReconstructionofModernityandCritiqueofPostmodernism ————Habermas’ResponsetoPostmodern FUYong-jun。眺NGXiang-jiang (The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dongUniversity,五’凇,l,250100,China) Abstract:Habe.arnaseaateredintomodernitydebatesandcriticizedthetheoriesofthecounter-EIllightenmentRationalityrunning throughNietzsche,HeideggerandFoucault.Ha[)eImasadvocatedhistheoryofcommunicativerationalityandturnedtoan intersubjeetiveparadi母nofsocialtheory.Thus,Habermasprovidedaprojectofreconstructionofmodernityandmadeap(,werf词 response.totheposmxxternistswhocriticizemodernity. Keywords:modernity;postmodemism;communicativerationality 哈贝马斯参与了20世纪围绕着“现代性”展 开的理论论争,他全面审理了主要以理性批判者 面目出现的论争对手的思想,断定论争对手的失 误在于其错误的理性观,通过建立以“交往理性” 为标示的新理性观,哈贝马斯表明了自己对现代 性、后现代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态度。 一、后现代性反抗现代性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是一个脱离了示范性过 去,并从自身创造所有规范的时代,“现代性”因而 也应该是一个自律性概念。也就是说,现代性必 须能够表明自身“不需再参照其他时代的标准,不 再从模仿其他时代的标准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前进 的方向;它只需要自己创造出所需要的规范。现 代性就是保证自己得到完完整整、不多不少的复 制。”[1】(㈣可见,哈贝马斯是将“现代”与“传统”对 照起来加以理解。现代性表达了一种与传统断裂 的意识,现代性就是对传统的造反,现代性要打破 一切已经过时的陈腐规范的约束,从自身中产生 新的规范,形成“现代性”自己的“传统”。因而,可 以说,现代性的实质涉及的是一种深层的价值秩 序(包括人们的心态、精神气质或体验结构以及处 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的位移与重构,即建设新的规 范问题。 现代性所树立的新规范是否合法,取决于现 代性能否自我确证。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自我 确证问题实际上是现代性自我检视问题。现代性 说到底就是合理性,与理性自觉和内在性 (Inwardness)直接有关。正如通常意识所理解的 那样,将人的理性超升为世界的主宰原则,而无所 不包的自然被降低为客体。这种观念直接发展成 为18世纪以来启蒙主义哲学家们的“现代性构 想”。因此,所谓对现代性进行检视,实际上就是 理性地询问理性及其内在结构作为现代规范的基 源是否充分?换言之,从理性及其内在结构中能 否获得关于现代世界并指导现代世界的规范或标 收稿Et期:2002—01—08 作者简介:傅永军(1958.),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康德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兼及犹太宗教哲学研究。 *本文为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合理性与现代性: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万方数据 10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 准?或者说,理性及其内在结构是否具有普遍性 与整合性,不仅可以为现代社会奠定合法性基础, 而且可以保证现代人能够行使批判的话语权利, 树立个体的自主性,在时代精神诸因素及其表现 之间发挥平衡与整合作用,维持和谐关系? 哈贝马斯指出,从18世纪末期开始,现代性自 我检视作为问题就在哲学发展中凸现出来。黑格 尔首先开启了现代性自我检视之哲学话语。黑格 尔历史地了发生在欧洲近代社会进程的三次 伟大事件——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指出它们都立基在主体性原则之上。主体性原则 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它表现为对理性的极度颂扬 和运用。理性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主体能力,建立 起明晰的理性结构,而且能够成为整个文化领域的 最高法官。因此,现代主体性原则既可以使得知识 领域总体上与信仰领域相分离,而且又能够使得它 们同合法组织起来的社会交往以及日常共同生活 相分离。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问题的另一面:近代 哲学从康德开始,就坚持理性内部分化观点,由此 造成主体性的分离,而且这种分离的主体性并没有 统一起来的要求。但是,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时 代,它要脱离过去为自己创造规范,因此需要把分 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这样势必要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主体性原则以及内在于主体性的自我意识 的结构是否能够作为确定规范的源泉,即,他们是 否既能替科学、道德、艺术奠定基础,也能巩固摆脱 一切历史责任的历史框架⋯⋯”[2](P137) 一旦提出这个问题,主体性原则就被证明是 一个片面性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可以塑造自由的 主体和进行反思,可以用来削弱迄今为止宗教所 发挥的绝对统一的力量;但是主体性原则却不能 利用理性复兴统一力量,实现知识与信仰的统一。 由于启蒙过程,起社会整合作用的宗教力量衰微, 各门知识领域相继分离、独立,人们感受到与伦理 生活的整体性疏远、异化,启蒙结果似乎告诉人 们,教化越普及,生活越丰富多彩,分裂的力量就 越大。主体自由原则的实现使得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都陷入分裂状态,精神自身也发生了异化。 现代性实际处于危机之中。 现代性的危机构成了黑格尔哲学思考的前 提。他提出了一个总体性概念即绝对精神、理性 整体、,并用它来调和感性和知性、自我与非我的矛 盾,以实现现代性的重建,消除现代性的危机。这 显然是想在主体哲学范围内克服主体性,立足理 性,提出启蒙辩证法并依据启蒙辩证法的规则,自 我批判地检视现代性。黑格尔的现代批判因而是 理性的批判。 然而,依照哈贝马斯的分析,黑格尔对现代性 危机的克服是不成功的。原因在于,黑格尔将理 性提高到“绝对至上”地步,这种神化理性的做法 适得其反。这个威力无边的理性太强大了,以至 于它无视历史开辟未来的过程和当代的冲突,这 样,按照启蒙辩证法纲领设计的理性概念,依靠自 身的本能力量无力克服现代性的分裂。 黑格尔的失败,使得尼采对现代性采取了另 外一种态度。“对尼采来说,出发点是明确的。一 方面,历史的启蒙仅仅加强了在现代性成就中能 感觉到的分裂;而以宗教形式出现的理性却没有 发展起一种综合力量,以更新传统宗教的统一力 量。另一方面,现代性返回复辟的去路已被截断。 古代文明的宗教一形而上学世界观本身已是启蒙 的一个产物,由于它们过于理性,以致无法以某种 东西来对抗彻底的现代性启蒙。”⋯1(PS6)这就将这 样一种选择摆在尼采面前:或者对以主体为中心 的理性再作一次内在批判,或者告别启蒙辩证法, 放弃重新修正理性概念的意图。尼采选择了后一 种方案。在他看来,理性产生的弊病,必须用非理 性来克服。基于现代理性的现代性并没有自身的 独特地位,它不过是随着古代生活的失落和神话 的崩溃而开始的伸展得很远的合理化历史的一个 阶段,它自身不能独立自主地创造自身的规范和 标准。尼采要求立足于理性的他者,即神话,希望 回到伟大、自然而又充满人性的古希腊,用神话克 服现代性的弊端。这样,尼采就开创了后现代性 哲学话语,从后现代角度检视现代性。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对现代性充满 了疑问。在那些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想家那里,现 代主义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理性信念塌陷,现代性 已经解体,后现代不可避免地莅临。在《论现代 性》一文中,哈贝马斯将各种反现代主义者分为三 类:老年保守派、新保守派和青年保守派。老年保 守派“可悲的观察到实体理性的衰落,科学、道德、 艺术的分道扬镳,现代世界观及过程的合理性, 所以他们想退回到现代性之前的位置”。新保守 派的特征是认为现代主义文化与社会现代化格格 不入,对社会现代性肯定同时又贬低文化现代性。 这两个派别都支持社会的现代化,赞扬经济的发 展和科技的进步,美化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 但同时却否定启蒙运动的文化传统,并把社会现 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归咎于现代性文化。认为 万方数据 第1期 傅永军,等: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11 正是现代性文化鼓励了当今西方社会中的破坏性 力量,阻碍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 成社会危机。青年保守派则把现代性的时代意识 极端化,以一种摩尼教的方式将权力意志原理同 工具理性并置,从而把理性揭露为绝对化的目的 理性,他们已经把辩证的时代批判抛在身后。哈 贝马斯所说的青年保守派指的就是以海德格尔、 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他 们是现代性捍卫者哈贝马斯主要的论战对手。 不管是老年保守派、新保守派,还是青年保守 派,不管是前现代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者,他 们对现代性的置疑、忧思、反抗,使人们面对这样 一种关键性选择:“我们是应该坚持启蒙的理想和 方向,尽管它们可能是有缺点的,还是宣布整个现 代性事业是一个失败呢?”【3J 二、现代性回击后现代性 面对现代性,后现代主义者的选择是十分清 楚的。他们断定现代性是个负面概念,必须对其 进行无情解构。在他们看来,现代性表达了主体 中心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对人的存在的全面主宰, 因此,作为一项在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展开的 综合工程,现代性所绘制的关于人类社会逐步发 展与完善的理性蓝图注定要遭受失败。 与后代主义者相反,哈贝马斯是现代性的坚 定拥护者。在他看来,现代性不仅具有进步和贡 献一面,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压迫和破坏一面。 在现代性进程中,社会的现代化是出现了一些问 题,但更多的是现代性带来的进步,我们必须全面 公正地对待启蒙、理性和现代性。总的说来,现代 性是一项值得完成的未竞的事业。为了更精确地 诊断现代性病症,重建理性以完成现代性设计,哈 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反理性观点进行了批判。 哈贝马斯认为,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在尼采 之后分化为两条进路:一条通过批判形而上学要 返回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力 主这条路线;另一条要揭露权力意志的扩散,用人 类学、心理学或历史学来揭露主体中心化理 性的根源。这条路线由巴泰耶经拉康到福柯。总 体上看,这两条路径对现代性的解构,重心在于全 盘拒斥理性,颠覆主体性。这两条路线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福柯。哈贝马斯对他们俩人 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一)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哈贝马斯认为,海德格尔秉承尼采酒神弥塞 亚主义,但反对尼采那种自我关联的理性批判(非 理性对理性的解放),认为这种批判仍然保留着启 蒙残余。海德格尔希望通过从内部对形而上学的 解构,达到尼采借助整体化意识形态批判所要达 到的目标。因此,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方面,海德 格尔的主要任务是把哲学放到尼采认为艺术所应 占据的地方,通过艺术本体化,把酒神精神放置到 形而上学批判背景下,以哲学取代艺术,重新恢复 哲学的权威。 海德格尔认为,借助形而上学历史的分析,可 以解决哲学本身所面临的问题。西方形而上学从 开端到终结的历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历史。西 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便遗忘了本源性的“有” (“无”),而只见具体的“有”(经验的对象)。探讨 的是存在的状况(seiendheit),而不是存在本身。 对存在和在者之间的差别的忽视,导致了不断上 升的“存在遗忘”。人们只关心人对存在者的统治 和支配,而不关心人与存在的关系。这种形而上 学的历史体现为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哲学发展 史。而理性哲学最基本的思维传统是将人及其本 质(理性、主体性、意志、“我思”、智慧等)视为存在 的基础和意义的根源,把宇宙万物视作依附人的 存在物,它们的功能不过是为人的意志提供一展 身手的对象和场所。因此,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 本主义和理性万能信念获得统治地位的历史,就 是人的意志不断扩张及对存在者进行强暴征服的 历史。在这种历史中,“理性”、“主体性”、“真理” 等是形而上学体系得以合法化的工具。通过这些 形而上学的语言、言说,存在之真没有被呈现,反 道是,人通过语言在“大地”上建构了一个虚假、非 本真的世界。那么,如何引导哲学走出这一深渊 呢? 海德格尔认为,走出这一深渊的唯一途径是, 放弃传统对象性思维方式(主体性原则),即把存 在的存在作为对象研究的“哲学一形而上学”思维 方式,让人们思考真实的、本源性的问题,即处在 前科学、前知识状态的、具有时间性的Dasein。因 此,思想就是哲学(传统哲学)终结之后思想者的 唯一事情。而思想的首要职责是,恢复语言与存 在的原初联系,使语言成为存在的歌吟,从而返回 本真的存在,返回神的近旁。这意味着,语言必须 聆听大地万物的自身的言说,守护大地万物的充 盈,让它们是其所是、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对 存在的本真言说。经过如此改造,海德格尔将对 形而上学所作的存在论批判,变成了一种存在救 万方数据 12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 世主义,变成了一种对现代这一灾难性黑暗时代 结束之后,曙光即将到来的神启式的期待。这种 期待告诉人们,完结现代性即终结形而上学,预示 着一个通往未来(即他所谓的本源的存在或存在 的真实敞开澄明之境)的全新开端。 哈贝马斯认为,海德格尔用“存在救世主义” 的神话来取代原始神话和近代宗教神话,让前者 继承后者早已丧失了的神奇力量而成为这个世界 的统一性基础,所表达的是一种基督教的神秘主 义。这种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承诺只能是永远无法 实现的梦想。因为,海德格尔期求用诗化语言和 艺术实现将人从“此在的沉沦”中拯救出来,渡往 “存在之真”的彼岸之努力,与他坚持被抛入此在、 沉沦于此在是人不可避免的宿命的观点之间有着 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海德格尔通过艺术和诗 化语言的哲学沉思将艺术本体论化而超越了尼 采,但结果却又因为把酒神狄奥尼索斯置换成具 有普遍和抽象意义的“神”而回到尼采。像尼采那 样,海德格尔对理性的攻击,最终走向了前现代的 神秘主义。海德格尔与尼采在现代性问题上表现 出惊人的相似。“二者都包含着某种救世主思想, 都同情新事物并攻击理性。”所以,海德格尔是“一 种新宗教的倡议者:提倡将理性消溶于原始的存 在经验,消溶于对存在本身的神秘拥抱。”[4](V234) 这种神秘拥抱转译成“为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难以 捉摸的存在的命定(Seinsgeshiek)”时,就割断了 用社会理论的术语译解现代生活病理的可能性, 并使它们的批评不受具体的历史分析的严密性的 影响。据此可以宣布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的失 败。 (--)对福柯的批评 与海德格尔不同,福柯对理性所进行的激进 批判采取了人类科学的历史写照形式。他的知识 考古学和系谱学最基本的意图是消解自启蒙时代 以来一直居支配地位的主体哲学。福柯继承了那 种否认理性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反 启蒙传统,认为权力与知识形成的相互连接已经 产生了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他从多种角度对这一 主题进行了论证。但不论前期他对疯狂、诊所、监 狱的考古学考察,还是后期对知识话语和人文科 学的系谱学分析,其主旨都是将迄今为止的社会 史描绘成一部权力的争夺史、社会权力结构的作 用史,以及体制化集结的权力所固有的排斥和阉 割机制对一切反体制、反秩序的离心倾向施行压 制,将人不断纪律化和标准化的历史。而这一历 史的本质,便是“理性”作为权力结构的后盾,对一 切“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话语、行为和主体所施 加的压迫。在《词与物》中,福柯通过分析西方人 文科学演变史以及思维方式的普遍特征,具体论 证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一切思维都在某种“语 言象征秩序的关联系统”内运动,这种秩序规定了 生活在该系统内的人以何种语言——文化方式 (即语式)来解释存在,而将话语统一在其中的“元 语式”,作为一种“权力化”、“体制化”的语言—— 文化秩序的体现,保证了系统内被社会化的主体 再认识和行为上的相互认同。福柯进一步将语式 同人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认为一个时代取得支 配地位的话语方式,强制地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 言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作为整体的社会实践。 “知识”、“科学”通过与理性的结构关联,与权力结 成了秘密同盟,为统治的语式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因而成为统治的帮凶。 哈贝马斯并不全盘否定福柯的知识权力学 说,也非完全漠视福柯对理性的批评。他不仅赞 同福柯关于理性是“世上的一物”的观点,而且赞 赏福柯对现代主体性和制度的批判。哈贝马斯所 不赞同的是福柯批评理性的态度,特别是福柯对 理性批评的“全面化”,即把理性批判理性转换成 为用“修辞强化了的理性他者”名义对理性进行的 批判。在哈贝马斯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启蒙太 多而是启蒙太少,是理性的缺乏而不是理性超越。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哈贝马斯用反讽的方式揭 露福柯论述中的矛盾。哈贝马斯指出,福柯在论 述西方社会对待疯人的历史时,将它解释为处于 统治地位的“理性”压迫沉默而无权的“疯狂”的历 史。在这种历史中,理性与疯狂是完全对立的。 但是,如果真像福柯所说,那么这种历史就不可能 写成。正像德里达所指出的那样,福柯在写疯 狂史时,必然要在如下两种选择中选择其一:他或 者在理性之内进行写作,或者在理性之外进行写 作。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福柯不可能用理性的语 言来书写疯狂的历史,因为这种书写行为本身构 成了一种规则的强制性,即它必然用理性语言来 谈论疯狂,并将理性的秩序强加给疯狂领域,而疯 狂恰恰是用理性语言无法说出来的东西,所以,福 柯的书写必定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是后者,就意味 着进行书写的福柯处于理性之外,他把自己完全 从理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使得书写不可能,因为 福柯必须像疯人一样沉默不语。基于以上理由, 哈贝马斯断言:“如果历史学家必须在理性的界限 万方数据 第1期 傅永军,等: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13 之内从事其工作,那么如何能够书写理性与疯狂 的历史是一个没有得到解释的问题。”⋯(P24) 问题还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如果福柯坚持 对理性的全面化排斥,就必然导致他对现代性的 批判失去立足点。因为他的系谱学批评排除了意 义、有效性、价值观念,并且福柯本人又拒绝指出 和证明暗合于他对现代性批判中的规范性价值, 这迫使“他的抵抗和批判”不能获得理论基础。所 以,哈贝马斯提出这样的疑问:“福柯怎样才能解 释持久权利斗争导向权利的稳定化网络的途径问 题?如何才能揭示社会化可以既意味着个体的区 分,也可意味着屈服,怎样才能解释资产阶级的宪 政国家是比绝对极权时代留下的功能不良的遗物 更糟的东西?”[2](P144-145)福柯无法在自己的理论 框架中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人们看到,由系谱学 批评而在理论层面排除的、能够成为现代性批判 基础的东西又通过“表现主义”、“相对主义”和“隐 蔽规范主义”之特殊形式在“元理论”层面上被偷 运回来,他们在系谱学中以隐蔽的方式仍然发挥 着某种作用。可见,面对现代性,需要的不是福柯 式对理性的全面化批评,而是重建启蒙辩证法。 总结以上论述,哈贝马斯得出结论:从尼采开 始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评,其基本倾向之一 就是,力图用非理性或系列神话来克服现代性弊 病,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自现代性 生成之后,理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 现代性终结了宗教所扮演的社会整合角色,凸现 出需要新的社会整合力量的迫切性。尽管启蒙理 性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内部仍然蕴涵着最为 优秀的纯净力,只要它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可 以担当起整合社会的职责。由此可以断言:“启蒙 过程难以逆转,犹如启蒙之发生难以扼制一般。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是启蒙所固有的,理由是认 识不能因为好恶而被遗忘,只能被排斥或由更好 的认识加以纠正。所以,启蒙只有依靠彻底的启 蒙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也正是黑格尔及其门徒 非得要把希望寄托在启蒙辩证法身上的原因所 在。在启蒙辩证法中,理性作为宗教凝聚力的替 代物而发挥作用。”【1J(P84) 三、理性与现代性的重建 基于对现代性贡献与破坏双重性的认识,哈 贝马斯要求辨证地对待对现代性。他赞同后现代 主义者对现代性的许多具体批评,认为以主体性 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确将理性置放在一个错 误的哲学范式(意识哲学范式)中,错误地使用了 理性概念,导致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而 单一向度的理性的负面扩张,造成以工具理性为 基础的经济行为和官僚化的行政管理行为,对生 活世界的侵蚀这种现代性痼疾不断地在具体的社 会历史情境中累积。但是,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 从对现代性的忧虑走向全盘否定现代性。所以, 哈贝马斯坚决反对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基本立 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性的灾难完全是理 性一统天下造成的结果,启蒙是现代性的罪人,现 代性不是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而是某些人以理 性和科学的名义谋求统治的历史。而在哈贝马斯 看来,现代性尽管问题百出,但它仍然是一项未竟 的事业。现代性之未完成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 促进理性秩序、社会公正和道德完善的潜能远未 得到充分实现。现代性问题,不是出在现代性设 计身上,而是出在规定现代性本质特征的理性概 念身上。在实现现代性设计进程中,理性遭到了 扭曲,被仅仅在工具理性意义上使用。人们似乎 认为现代性仅仅限于工具理性行为领域,即经济 活动和行政管理领域,而这种误用完全遮蔽理性 在其他领域——理性可以非工具性地应用在现代 社会的思维、道德、法律、审美、文化的整体观念及 实践之中——的正确使用。可见,现代性中工具 理性对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扩张和统治是使现代 性声名扫地的原因,发挥现代性的潜能就是要确 定理性运用的不同领域,强调各个领域有自主的 价值标准,从而消除对理性的片面理解,重建启蒙 理性,使理性地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个现代性 构想得以无片面性的实现。那么,如何重建启蒙 理陛进而发挥现代性的潜能,保持现代性的建设 性进步作用? 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的标准基础,首先是自 我决定和自我实现,可以通过一种不同的、严格后 形而上学的方式而得以保护。这意味着,现代性 话语的历史重构,应当建立在当代哲学能够为现 代性反思和理性重建提供新的规范基础上。从黑 格尔开始的现代性自我检视的失败,主要原因在 于他们对现代性难题的克服囿于意识哲学范式。 无论是从尼采开始的后现代性反叛,还是延续到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反思,都证明了主体 意识哲学已经耗尽了它的批判潜能,实现分析和 批判范式的转换已迫在眉睫。哈贝马斯提出,应 当从意识哲学范式向交往哲学范式转换,为克服 和解决现代性难题提供新的立足点。 万方数据 14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 从意识哲学范式转换成交往哲学范式,根本 要旨在于,对意识(自我、理性)的理解须实现从主 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正像贝斯特(S.Best)和 凯尔纳(D.Kellner)所说:“意识哲学的核心概念 乃是植根于自我保存驱力的工具理性概念。哈贝 马斯区分了工具性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性行为 把手段关联于目的,把技术关联于目标,却没有去 反思这些目标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公正。工具性 行为根植于主宰大自然的主体主义,而缺乏 一种主体问性向度。与此相反,交往行为却是以 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 行为哲学不同于主体哲学,它以主体之间的相互 交往和社会一致性以及语言的乌托邦潜能为基 础,致力于达成理解,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等 等。[4](P238)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交往哲学范式 之区别于意识哲学范式,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新 的理性概念,即交往理性概念,并从中发展出“一 种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更少自我特色的主体性理 论”。这种理论所依赖的理性概念特别凸现了语 言性、主体间性、程序性和开放性本质特征,“它的 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协调一致 的关系的可能性条件。⋯⋯,其功能只在于从形 式上为达成一致的对话、商谈、论证等规定一个可 操作的原则。”【51 交往理性既可以用来克服现代性难题,又可 以用以回应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诘难。交往理 性是主体间性的,它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达 成相互理解、协调一致的关系的可能性,其功能只 在于从形式上为达成一致的对话、商谈、论证等规 定一个可操作的原则;交往理性又是语言性的,它 内在地包含一个真正的主体间的一致性之所以可 能的条件。只有通过语言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 才是维系在近代失去原初统一性被分裂为三种不 同成分(即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一伦理理 性)的理性内部均衡的唯一纽带。因为,语言交往 既包含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一伦理理性 各自不同的理性要求,又体现了它们三者之间的 联系与统一。在交往行为中,当语言涉及客观世 界时,交往理性就提出了“真实性”要求,这是理论 理性的论域;当语言涉及社会领域时,交往理性就 提出了“正确性”要求,这是实践理性的论域;当语 言涉及主观世界时,交往理性就提出了“真诚性” 要求,这是审美一伦理理性的论域;这三种要求构 成一个统一体,而理性概念的真义就在于它们三 者的统一性之中。所以,交往理性实际上就是社 会统一与和谐的救治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本身 不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而是理性商谈的非 强制性的主体间性。这意味着交往理性所造就的 统一性和普遍性,是通过交流、交往和沟通,通过 人们之间的协商、商谈,以及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 达到的,这样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就使人真正在思 想上有着共识和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友好与合作 (解决现代性难题即理性的张扬使社会生活的整 个系统陷入分裂,精神自身发生异化)。并且,交 往理性造就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又区别于主体意识 哲学对普遍性的理解,它包含着个体性,是在社会 的相互作用和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达成的,因 而与压迫、统治和理性的恐怖主义毫不相干(后尼 采主义者用“理性的他者”来对抗、解构启蒙理性 的企图也就此宣告失败)。通过交往理性就能够 重建理性、防止理性被扭曲;重建现代性,保持现 代性中的理性、共识、解放、团结等价值,开放现代 性潜在的解放能量。总而言之,“哈贝马斯相信他 的交往行动概念提供了一种概念图式,使人们可 以借以来诊断‘生活世界’的病症(例如金钱和权 力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统治),并提供治疗措施 (例如通过增进交往、社会参与以及对价值和规范 的讨论来重建社会)。”[4](P239) 这就是哈贝马斯为重建现代性提供的一种方 案。这是一个从观念变革走向社会变革,以彻底 解除个体压迫和社会整体扭曲,摆脱现代性负面 效应的新理性方案。为了这个方案,哈贝马斯努 力汲取英美思想中实证方法的长处,以克服德国 思想传统中追求超越的抽象思辩传统,力图在综 合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成果基础上,重建现代性的 理性基础。人们可以质疑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 方案,责备他的浪漫与空幻,但无论如何,它是现 代性遭遇后现代性后,自觉调整自身的一种努力, 做出这样一种努力,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 事情。 参考文献: [1]JHabermas.The砷i删冽DiscourseofModernity [M].TheMITPress,1987. [2]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99. [3]JHaberrnas.Modernity附S1,tSPostmodernity[M].New GermanCritique,Winter,1981.9. [4]SBestandD.Kellner.Postmodern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M].London,1991. [5]傅永军.现代性与社会批判理论[J].文史哲,2000, (5):125. 万方数据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作者: 傅永军, 商祥江, FU Yong-jun, SHANG Xiang-jiang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02,4(1)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5条) 1.J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1987 2.威廉姆·奥斯维特 哈贝马斯 1999 3.J Habermas 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 1981(09) 4.S Best.D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1991 5.傅永军 现代性与社会批判理论 2000(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崔伟奇.CUI Wei-qi 超越现代性何以可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 -学习与探索2008(1) 超越现代性,既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只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超越现代性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新型关系的"泛文化性"和"无根基性"决定了它们只不过是现代性局限的单纯反向放大或 矜持外推的结果,因而其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否具有历史现实性,同样值得反思. 2.期刊论文 范方俊.FAN Fangjun 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之思 -外国文学2006(2)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消解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衍生的.有关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 现代主义的一次超越,也有人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自然延续.本文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所涉及的核心词现代性出发,指出后现代主义在 本质上是与现代主义相区别的,是对现代性的一次重写.同时,本文认为现代性尽管产自西方,但由于我们早已置身于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现代 性所引发的中国现代文化话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3.期刊论文 赵萱 试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前中国教育现代性的解构 -科教文汇2010(28) 20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随之兴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其中后现代 主义教育思想是有史以来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最为犀利、最为彻底的它在解构传统意义或理性主义意义上的主体的同时,也试图建构一种新型主体,这在 我国当前新课改过程中可见一斑. 4.期刊论文 赵昆鹏.Zhao Kunpeng 后现代主义在现代性伦理重塑中的意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3) 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同一时空内集中了这三种价值质态.当我们的文化伦理建设还以 现代性价值为核心时,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汹涌而至,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和非理性的作用,虽然极大地冲击了现代性的根基,但同时也打破了现 代性伦理的僵化,为现代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5.期刊论文 邹吉忠 反思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 -江海学刊2004(6) 针对大致兴起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复杂性理论研究,本文从现代性批判与反思的角度,在现代性反思这一理论平台上,对后现代主义 和复杂性理论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即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和超越;但它们在面对问题的姿态、解决 问题的策略、最后的答案、未来的走向上又殊为不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期刊论文 张彭松.吴燕.ZHANG Peng-song.WU Yan 后现代主义不能超越现代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8(5) 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 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从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7.学位论文 陈培永 现代性桎梏的消解——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2007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时髦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伊始就风靡中西方学术界。尽管它产生于特定的地域空间 、文化氛围,并有着破坏性的一面,但深受全球化影响的中国也同样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些微气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容我们不去正视这一文化潮流 以及所提倡的政治价值观念。但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作为当今西方政治哲学重要流派的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鲜有系 统研究成果问世。因而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对其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不仅对于弥补我国政治哲学领域这一流派研究的缺憾有着重要的理论补缺 意义,而且对于透析西方政治实践,反思现代政治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论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历史研究和价值判断相结合,力求从后现代的经典文本中深度耕犁,全面述介其基本思想,最终从政治观、人 性观、权力观、自由观、正义观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围绕消解现代性与现代性政治的桎梏的理论谋划,后现代主义者在一切皆是政 治的口号下,深刻剖析、揭露了现代性及现代性政治的奴役本质;对主体、人性、身体等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呼唤有血有肉、有理智有欲望的人的回 归,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揭示了现代权力借助于权力的谱系,依靠一整套、一系列的策略与技术,从宏观政治领域走向社会日常生活,实现对个人精 神和肉体的全面控制的过程,力主寻求对权力的局部的、发散式的反抗,最终放逐、颠覆权力;对启蒙以来的自由、正义、民主等观念进行了全盘审视 与彻底批判,力图寻求通往自由、正义与民主的新思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一定程度上扩展、补充、重构了政治哲学的研究界域,提供了可供当今政 治实践借鉴的理路观点,尤其是它针砭时弊,所蕴涵的批判、解构、解放精神值得高度评价,但抛弃实践而偏重理论、文本、语言、游戏的致命缺陷 ,注定了它只是一个解放的乌托邦。 8.期刊论文 张彭松.吴燕 后现代主义不能超越现代性 -兰州学刊2006(7) 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 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从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9.期刊论文 杨供法 启示与抉择--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前沿2001(10)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目前的中国不是要宣判现代性的死亡,而是要进一步肯定现代性的合法性和权 威性,继续现代化.作出这一选择的依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键是区分现代性和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进行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选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10.期刊论文 何劲鹏.吴畏.姜立嘉.HE Jin-peng.WU Wei.JIANG Li-jia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的现 代性焦虑与应答 -体育学刊2010,17(10) 没有经历"现代性思潮"充分洗礼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试图以跨越方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后现代主义构建,主张以体验代替技能、以情感代替认知 、以建构代替传习、以不确定性代替确定性等教育思潮,排斥了课程研究中的理性分析与量化研究,这是对体育课程规律的漠视与否定.研究认为坚持和完 善现代性是当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点.后现代主义对体育课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解毒"作用,探寻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才是揭示体育课程改革诸多 问题的根本任务. 引证文献(2条) 1.洪晓楠.吴迪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再反思[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2.孟宪清 德里达哲学解构论及其超越[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kjdxxb-shkxb200201003.aspx 授权使用:山东大学(sddx),授权号:56f0327b-e314-47a5-b517-9ec1017582ef 下载时间:2011年4月10日
/
本文档为【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