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2013-10-16 35页 doc 17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3654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引言(1)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引言(1)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表1): 此处请插入表1 表1: 表现类别 占有比率 幼年时的表现 成年后的表现 充满自信型 28% 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 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 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沉默寡言型 8% 性格沉默,言语较少。 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 10% 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 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约束型 14% 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 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开发大脑潜能的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这一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不停地动,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获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的营养比成人要多,身体发育同时也加快。 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引言(2) 正因为如此,孩子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里的婴儿则会与环境频繁地进行交流,进而促进额叶前部的循环,这样就增加了以后对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3岁是学习的关键期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 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学习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以下8个线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婴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第一,当某样东西掉落到地板上时,6个月的婴儿会顺着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6个半月的婴儿,会发出表示满意的声音; 第三,7个多月时,婴儿会冲着镜子中的影像微笑,还能去寻找落地的东西;   第四,8个半月时,婴儿会和成人一起玩诸如藏猫猫、拍拍手等简单的小游戏,也会倾听熟悉的词; 第五,9个多月时,婴儿会自己动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词的含义; 第六,10个多月时,婴儿会模仿成人把积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别人把玩具包起来,就不会去拆开;  第七,11个多月时,会模仿词的发音;  第八,12个多月时,会讲几个单词。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妮卡?克诺夫认为,婴儿的智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甚至能够用眼睛跟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克诺夫说:“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等到熟悉了以后就开始失去兴趣。但当我们接着展示第3个点时,他们的兴趣又来了。”她对13~14个月大的婴儿对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如婴儿能够把用以前从未见过的玩具做出的复杂动作记住长达半小时之久,甚至还能模仿这些动作。 从上面的线索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0~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研究发现: ◆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 ◆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的关键期; ◆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商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3岁前发生,由此可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抓住3岁前这一关键期十分重要。 3岁存在语言爆发现象 父母们有时会突然发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间词汇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学家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一种“滚雪球”效应。 科学家认为,孩子学习语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存在突然的“语言爆发期”现象。例如在2岁之前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岁之后突然某一天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各种很复杂的表达技巧了。 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无论一种语言有多复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本民族人都会熟练运用,比如拉丁语,现在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但那时候连罗马帝国的奴隶也会讲拉丁语,而且当时拉丁语的难度与现在几乎一样。 3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常来说,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就会表达比较复杂的,甚至会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或者连词,而且还会使用长句和分句了。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从无意识的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状态,而且已经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体和特定社会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 引言(3) 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在生活中熟悉语言,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到5~6岁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学习新的单词,逐渐完善语句的表达。环境在这时候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当时外界人群的发音是方言,那孩子也会照着模仿;如果他们经常和一些语言丰富的孩子玩耍,时间一长,他们也会变得像这些孩子一样能说会道。 比利时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2岁半的儿童通常具有二三百的词汇量,但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单词了,而且这些词汇都是在没人教导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然吸收的。 美国心理学教授鲍勃?麦克默里认为,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6岁儿童的语言表述已经非常准确了,他们了解并且能够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可以说,到了这个年龄段,我们的孩子已经独立完成了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自觉、自然地学习语言的能力,那么人类历史上就不会取得如此众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语言的不断发展,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孩子1~3岁期间,他们自己能够学习多个词汇,且学习的中等难度词汇比简单词汇多。这就意味着父母无需为各种声称能提高孩子词汇量的“新发明”而花费时间和金钱。抓住这一时期,多跟孩子说话、多读书给孩子听,才是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 身高增长取决于3岁 几乎每个妈妈都有定期为孩子量身高的习惯。看着那条红色的身高线一点一点往上提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怀里的小宝宝一点点长高,慢慢长成少年、青年,每个妈妈的心里都充满喜悦。那么,孩子是怎样长高的呢? 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青春期,是人长高的两个高峰期。人从出生至成年体格的长成,其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出生至2岁时共长28厘米,其中在4个月以前、5~12个月、1~2岁这3个年龄段各完成1/3。2岁前营养对生长的影响远超过遗传因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2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匀速长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换言之,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岁形成的。所以说,3岁前如受到营养、疾病或药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其对身高的损害将大大超过3岁后。 一般说来,影响身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种: 1 先天遗传:不可否认,在孩子的身高上,遗传具有支配地位。爸爸和妈妈的身高是很重要的,甚至包括往上三代都可能有所影响。你只需要看看这个孩子父母的体型和身高,基本就可以将一个孩子未来的身高推测一个大概了。 2 营养保健:虽然遗传因素很重要,但这并非决定孩子身高的唯一标准。其中,营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全面均衡的营养保障,那他正常的身体发育就会受到限制。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发育不良。所以,父母一定要在营养供给上做到及时和多样化,保证孩子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满足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 3 生理疾病:一些孩子一生下来就伴随有某些疾病,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最常见的疾病有:肝肾功能不良、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呼吸道疾病等。 4 药物副作用: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药物虽然可以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经常性或不正确的药物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从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例如在治疗ADHD疾病的过程中所用的利他林,已被医学界确认对孩子发育有阻碍作用。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少用药物治疗,在万不得已需用药物的情况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适用剂量。 5 体育锻炼:常规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从而加快他们的身体生长。然而,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锻炼都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许多我们都很熟悉的运动不但不能有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大大损害孩子的正常发育。例如高难度的体操、杂技、摔跤和举重等活动,很有可能对孩子柔嫩的骨骼造成伤害,甚至畸形。 6 睡眠质量:经过科学家大量的试验调查表明,大约有70%~80%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中分泌并发挥作用的。所以,保证孩子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对其生长发育是极其重要的。 7 情绪影响:情感忽视和过度的紧张焦虑都会阻碍孩子身体的发育。一个生长在充满爱和快乐的家庭中的孩子,与一个生活在混乱、压抑、恐惧的环境中终日郁郁寡欢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容易最大程度激发其内在生长潜能。情绪因素对孩子身体发育的影响,与食物为孩子提供的营养同等重要。 总之,无论从大脑发育、智力开发、身体增长、性格培养,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说,3岁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人生成长的黄金期。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指导下,《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套供父母进行早期教育的指导性丛书诞生了! 这套丛书一共6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实战训练》、《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0~3岁全营养》、《0~3岁高智商开发和潜能训练》,分别阐述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的理论、在0~3岁期间如何实施蒙台梭利的训练、在0~3岁期间如何实施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妈妈如何在孩子这一时期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以及在0~3岁期间孩子的智商开发和营养。 每一分册都以“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为主旨思想贯穿始终,同时又各自介绍了不同的教育和理念,既可成为互有关联的一套丛书,也可以独立地各自成册。书中既有充分系统的科学理论阐述,又有详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父母进行早期教育不可多得的指导参考书。 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者和编写者,我们衷心希望《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套书能够对中国千千万万的为人父母者和即将为人父母者有所裨益,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聪明、健康、乐观向上的好孩子! 新生的婴儿是一个谜,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干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与之媲美的东西来。 新生儿的困惑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期遇到的一切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只知道母亲在生产分娩的时候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很少有人想过,我们未来的希望——婴儿,这个世界的小天使,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也同样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和磨炼。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经由生产,新生儿彻底离开了本已习惯的长达9个多月的黑暗和赖以为生的母体保护。通过分娩,突然间被迫与母体分开,新生儿马上面临生存的考验,他们马上要靠自己尚未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脆弱的生命。我们知道,在还没有出生以前,新生儿是靠母体内温暖的羊水生长,在那个安静温暖的环境里,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安然自乐地渐渐长大。而在出生的一刹那,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新生儿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被带到了新的成长环境,必须学会适应新的呼吸方式、新的环境、新的声音……对于母亲们来说,分娩的过程犹如完成一场生死的较量,而对于新生儿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仔细想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成人都为新生儿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迎接他的到来的呢?调查发现,分娩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妈妈身上,新生儿只是被检查了一下能否健康存活而已。 当分娩后的妈妈在安静的房间里放松休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饱受折磨的婴儿在微暗的房间里安静的休息,让他能慢慢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呢?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认为新生儿受过了艰苦的磨难,他们都认为这是新生儿必受的过程和疼痛。 有谁能体会到,新生儿那从未被触摸过的小小身躯和脆弱的皮肤,是那么敏感,甚至一触摸就会有异样的感觉;也没有人去试图理解新生儿对每一个新触觉和对身体里的一些变化所产生的敏感和惊异的反应。这一切举动,不禁让人想到动物妈妈们对新生幼仔的自然而然的保护。它们会把刚出生的孩子藏起来,让它们先避开刺眼的光线,还会一直用它的虚弱的身体给小幼仔保暖,还要随时警惕其他动物的入侵,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甚至不准自己的孩子被看一眼! 相比之下我们人类的孩子所受到的待遇都远不及动物的幼仔。按照常理来说,新生儿出生后应该继续维持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势,可现实情况却是,新生儿常常一落地,马上就被强行穿上衣服,甚至还被一些粗糙的布料包得紧紧的,使他们柔弱的四肢和敏感的皮肤遭受着痛苦的限制和摩擦。 可以说,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了解新生儿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周到地去照顾他们,他们才能在瞬间的环境转变下不会有无意识的心理压力,也才能健康、安全地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 新生儿的神秘本能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胚胎最早是一个小囊,后来发展成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一般胎儿的心搏速率是其母亲心搏速率的两倍。胚胎的发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它们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的色彩。 新生儿的诞生就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很多动物所置身的外界环境不仅仅给它提供生存的手段,还为它们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刺激。像小羊总是很安静,而小虎崽则很暴烈;蚂蚁们总是在辛勤、无声地工作,而蝉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吟唱。外界环境就是这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发展与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定,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不断为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与低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有人认为人类文明或心理世界远比其他生物高级,从而断定人类没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订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屡教不改的破坏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手中的玩具,特别是那些大人按照他们的方式专门为孩子的成长年龄而准备的玩具,总是被孩子们破坏得更严重。布娃娃被咬烂了鼻子,小帆船的帆与船身分了家,塑料小鹿的角剩了一只……真是不胜枚举。 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主要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教幼儿分别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让幼儿弹拨,用铅笔、蜡笔等让幼儿划、画、涂、写,训练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要求水不洒出来,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会大大减少。 孩子想破坏玩具只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换句话说,他其实就是想了解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玩具本身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时候他就像面对一个讨厌的人一样使劲砸碎玩具,然后再研究隐藏在里面的让他感到神秘的东西。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对于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父母应理解。关心,并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大一点的孩子,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刀等工具,让他们自己拆装。如果对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批评、怒斥,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 这个世界没有孩子想要的东西(1)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 威教授说,他在纽约的各个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调查,想找一些小扫帚、小凳子、小盘子之类的东西。但他一样也没找到,人们根本就没有制作这些东西的想法,孩子们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环顾四周,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里,很难发现有适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没有合适的沙发、没有合适的洗浴盆、没有合适的椅子、没有合适的刷子……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给孩子准备的。我们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长在充斥着比他们大很多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巨人族之中。看着周围的一切,发现他们的腿奇长,体型巨大无比,运动能力也不知比我们强多少倍,而且他们的头脑比我们敏捷、聪明,当我们想迈进他们的房间时,才发现每道门槛都要高于我们的膝关节。我们想爬上去,也得有主人的帮助才能成功;我们想坐下,可那椅子竟与我们的肩一般高;我们想把弄脏的衣服刷刷,但所有的刷子都是超大型的,我们连拿起来都非常困难;当我们想清理一下指甲时,却有人递给我们钳子一样大的指甲剪;我们本来想很舒服地洗个澡,但那澡盆却笨重之极,我们端都端不起来。如果这些巨人还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一直盼望着你们到来呢。”那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你们连迎接我们的准备工作都没做好,我们怎么能跟你们快乐地生活并和睦地融入到你们的生活里呢?” 很多大人或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孩子正处于“玩的年龄”,所以他们总是在玩具店一股脑地买来一大堆的玩具给孩子玩,他们希望通过各种玩具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这些机械、死板的玩具并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不是玩具。 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忽视了,无论是贫穷家庭还是富有家庭的父母,无论是老师还是所谓的教育专家,都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注重孩子的身体需要,一厢情愿地填塞给孩子一些玩具,并美其名曰开发他们的智力。 要知道,当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仅需要各种玩具,而且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事实上,在孩子眼里,外界的生活是新鲜和多彩的,那些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将比玩具更好玩更有趣,比如小扫帚、小凳子、小盘子之类。 大人只为自己准备了房间、衣柜,而且这些看上去只是成人拥有的东西。孩子们并不能轻松自如地在其间穿梭。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成人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最大漠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人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并且有自己思维意识的人。 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希望能参与到周围环境中去,能与大人做同样的事情。当他们的母亲洗衣服、做饭菜时,他们也会加入其中。在这些模仿中,孩子们学会了选择和参与,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调动自己的潜能。 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具有一种强烈的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符合心理需求的东西,立刻就会焕发出令人震惊的激情和活力来。 我们曾做过一个试验,为一个孩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结果这个孩子从混乱状态,很快就变得能力非凡。他看上去一直很愉快,而且做事有耐心、沉着且非常细致,就像是一名称职的管理者。 他的房间布置非常适合他本身的条件,当他轻轻打开门的时候,门的扶手大小恰好能为他的手所握住;挂衣物的衣钩就在他用手能够得着的地方;房间所放的椅子,其重量正好适合他的臂力。在他自己做事的时候,他的动作是那样的轻松而又优美,让人感到完全是一种享受,完全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孩子拿东西很费劲。所以,在这里建议家长们: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每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环境,并让他轻松、快乐地生活其间。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而且也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相信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生活”态度一定会令你惊叹不已。 孩子需要的东西很简单,一个适合自己行动的环境。任何按比例缩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小板凳、小床、或一只小小的勺子,都将比一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形怪状的玩具更符合他们的内心需要。他们将在这些小东西上乐此不疲,从而促使智能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学会了独立,变成了一个不需教导就能自我成长的人。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他们获得了很大的满足,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性格。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无需干涉过多,只须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安静地远距离观察着他们即可。 孩子们总是习惯于借助外界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成长。比如他喜欢使用与自己身高、年龄相配的椅子、桌子、沙发、衣柜,喜欢用自己的小脸盆、小毛巾、小刷子……可以说,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其实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渴望跟成人一样,希望有自己的安排,希望能跟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为萎靡不振,并不是他们真的病了,而是他们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天地。这时,如果能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萎靡不振的面貌会很快消失,他们的能力也仿佛一下子增强了,不仅会令我们刮目相看,也让我们对孩子自身心理的成长发出感叹。 家庭育儿小提示:婴儿的各种条件反射 1 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会,他们有一些天生的动作。当你用手轻轻触及新生婴儿的一侧面颊时,他的头即转向该侧,若轻轻触及其上嘴唇,可出现撅嘴动作,像在寻找食物,称为觅食反射,这种动作持续至3~4个月时消失。 2 当你把乳头或其他物体放入其口中时,他就立即出现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这种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时消失,但睡眠中或自发的吸吮动作可持续很久。 3 如果你用手指或笔杆触及婴儿的手时,会立即被他的小手紧握不放,这种行为被称作握持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消失。 4 把孩子放在床的一边,头悬空,用手托住,此时若突然将手放低,使头向后侧下降10°~15°角时,婴儿会立即伸出两手呈拥抱姿势;或者在婴儿头部附近用手用力拍打床垫,也会出现同样的姿势,称为拥抱反射,多半在出生后3~4个月消失。 5 当你扶婴儿站起,足底着地,身体略向前倾时,他会出现踏步的动作,称为踏步反射。 6 用一只手按住婴儿一条腿的膝关节,使其伸直,然后刺激该侧足底,则可见另一条腿先弯曲,然后伸直、内收,这个动作叫交叉伸腿反射。 生机勃勃的敏感性 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究竟是如何让自己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又是如何辨别不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没有任何老师的教导之下,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的呢?不管这门语言多么艰涩难学,他们都能在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它,这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荷兰生物学家德弗利斯通过对昆虫的观察实验,最先发现了生物敏感期的存在。他认识到,昆虫的不同变异代表了它们不同阶段的发育,比如蝴蝶的幼虫,能大量毁灭植物。这些幼虫,在刚出生的几天里,还不能吞噬大片叶子,只能吃一些枝头的嫩芽。聪明的雌蝴蝶考虑得很周到,它总是本能地把卵产在树干跟树枝交接的地方,因为它明白在这样隐蔽的角落里,它的孩子才会安全。当这些幼虫钻出来的时候,自然会借助外界的光线看到树梢的食物——嫩芽,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究竟由什么东西告诉幼虫生存所需要的嫩芽就在树梢上的呢? 对,就是敏感性!在这个时候,幼虫对光线格外敏感,顺着光线幼虫就会朝着树梢的方向爬去,再找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过了一段时间后,幼虫渐渐长大。这时,我们发现:幼虫除了吃嫩芽外,还能吃些其他粗糙的食物,此刻它的敏感期就过去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它逐渐失去了对光的敏感。当这种敏感期的有效期结束后,幼虫也将相应地选择其他谋生手段和生活经验。再经过一段时间,幼虫变得不再贪吃,慢慢地作茧自缚起来,等到有一天发育成熟时,它终于破茧成蝶。 再观察一下蜜蜂:我们可能认为,任何一只雌性幼虫都有可能成为蜂王,然而蜂王只有一个。这时候,工蜂自然会选中其中的一只,来精心喂养。这只被选中的雌性幼虫将给予一种上等的蜂族特殊食品,这要求雌性幼虫必须要有一种贪吃的敏感性,否则就无法长成硕大的身躯,来胜任蜂王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雌性蜜蜂一定要在幼虫的时候被选中,如果等到它稍微长大,这只雌蜂便失去了贪吃的敏感性,它的身体自然也不会长成我们见到的蜂王那样的身躯了。它也将因此无法胜任蜂王的职位。 与昆虫相比,孩子体内同样含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敏感性,因此使他不时做出让大人无法理解的令人惊讶的举动。如果孩子失去了这种敏感性,必将造成性格上的软弱和对周围事物丧失热情。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如果不能顺应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指令行事,那就很有可能损害孩子的这种上天赐予的敏感本能,孩子将因此而错过一次战胜他人和自己的先天机会。 仔细回想一下,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显示出了惊人的敏感性和意志力,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见惯不怪,没有仔细观察并且觉得习以为常,从而导致经常忽视了孩子的敏感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 如果孩子们在他们的敏感期内学会掌握某种技能或者学会自我调节,就像点燃了希望之光,给汽车提供了能量。在这种敏感性的推动下,他们会满怀活力和激情地把握周围的一切事物,并且能积极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从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能力,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以后,他才会失去兴趣。 但是,如果在这段特殊的敏感期内,孩子们受到外界的阻碍,那他们的身心就无法正常发育,甚至会紊乱和扭曲。像有些孩子幼年时期就表现得很忧郁或者孤僻,那其实是由于大人们对敏感期的忽视,无意间留给了他们阴影。 当然,这种敏感期还会不断出现。也就是说,在前一种激情完结之后,另一种激情自然会随之燃起。在这种不断更替的节奏感刺激之下,孩子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新奇感去征服周围的世界,而这个过程会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和满足。跟我们成人一样,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正是通过内心的热情和实践使其精神世界趋向于完美和谐的。 等到敏感期过去之后,孩子会感到繁重的压力让他们心生厌倦,甚至产生憎恶的情绪。这时候孩子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断的研究才能取得。这也是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成人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区别。孩子们总是有一种成人们无法想象的特殊活力,它会不断驱使孩子们以热情去征服周围的事物,进而完成既定的目标。 仔细想一下,平时当孩子们正满怀热情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却受到了父母的干扰和阻碍,他们往往会以哭喊或愤怒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而父母们一般都不知道真正原因,他们误认为这是孩子们在无理取闹,归罪于孩子还不懂事或太任性的缘故。 其实,孩子的哭闹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为大人所知的真正原因,他们渴望大人能给予理解和配合。孩子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这期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敏感性受到了干扰,他们闹情绪也是表达了对妨碍他们的事物的反感,所以只要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自然会平静下来。 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孩子会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大人们错误对待他的敏感性的结果。孩子的敏感期虽然短暂,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种错误日积月累,必然会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从而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神奇的敏感期行为 孩子的这种敏感性,保证了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东西,可以说这就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秘密武器。孩子的这种敏感性就像阳光照亮了某一些事物,却无法照亮另一些事物。孩子的这种敏感性,充分体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潜能,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敏感,能让他每天轻松、快乐而且充分激情地到处活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飘进他们的耳中。这么多声音,他们是怎样分辨和接受的呢?按理说,这么多的声音该会把孩子搞得头晕脑涨才是。然而事实上,他们总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一种自己需要的声音。这是因为孩子内在的敏感性能让他们在众多声音里选中那种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信息,并加以吸取。对于还不具有说话能力的孩子来说,也许这些声音就像外星人不知所云的怪语一样难懂,然而他们依然听得兴致盎然,因为孩子把它当作一种靠感觉来欣赏的独特音乐。 当这种有趣的声音传到他那只有通过大声召唤才能被引起震动的神经中枢时,神经中枢会受到激发,开始有规律地震动,并按照某种命令改变它们的传播或者接受方式。这一瞬间,标志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经过一段适应和训练,我们再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已能辨别不同的声音,每当听人说话时,他就蜷起四肢,握紧拳头把注意力转向说话的人,此刻他充满惊喜和快乐! 正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和创作之中。他们的内心里正紧锣密鼓地上演着一场戏剧。可能父母会对此现象无所察觉,然而却真实存在着。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种力量在不断地生长,有时会充满孩子的整个生命。 孩子的发脾气,本身就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动和无目的的行为,这实际就是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急切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关爱。第一次发脾气可以说就是他心灵的第一次发作,此时正如一台机器处于一种故障和失灵的状态,这绝对不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他们在拼命地保护自己生命的创造力的举动。孩子如果不发脾气,大人将更容易将他们的敏感性摧残殆尽。 正如某句箴言所说:“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这个时候,父母不仅应该准确理解孩子内心的变化,而且要不动声色地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而不要仅仅认为孩子的这种异常表现只是发烧感冒那样简单。要意识到,孩子此时正在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做强烈斗争和挣扎,如果父母的误解和强制力量过大,他们就会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一旦失败,就会导致孩子心灵上的残疾。在现实中,处处可见心理扭曲的情况,比如抑郁、贪婪、好斗、易怒、胆怯等。 在敏感期阶段,孩子内心时刻都在发生奇迹。这时,我们要尊重孩子内心的创造工作。虽然一个孩子在不适合心灵成长的地方也能艰难地长大,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究竟会有怎样的性格和未来呢?须知道,对孩子最初教育的毫厘之差能导致将来的谬之千里。 物归原处,是对秩序的敏感 孩子的心灵是神秘莫测的,我们有时很难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很多情况下,婴儿会出人意料地哭泣,并且排斥大人们的安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多情况是因为,孩子发现原来的秩序感遭到破坏,于是会觉得身心不舒服,从而哭闹起来。 一位妈妈曾经讲过关于她女儿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有一天,小女孩的妈妈走进孩子的房间,把伞放在了桌子上。奇怪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小女孩对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哭闹起来。妈妈以为孩子想要玩伞,就微笑着送到她面前。让妈妈奇怪的是,小女孩把伞推到了一边并继续哭喊。妈妈哄她,但是毫无用处,小孩子变得越发吵闹起来。 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妈妈想了想,就把伞拿到了另一个房间,谁料小孩子竟然立刻安静了下来。其实孩子的妈妈不知道,她在无意间破坏了孩子对房间的秩序感。大人无意间放了一把伞,结果没想到这种行为却严重扰乱了孩子对熟悉事物的有序的记忆方式。 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时,孩子会最先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而成人往往注意不到这种细节问题,例如,当一只鞋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或者毛巾没有放回卫生间,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是如此强烈,让大人们不得不为之叹服!而且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在表现这种对秩序的敏感和不满时,用的不是语言而是他们唯一用来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哭闹。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对他已经熟悉的秩序作出敏感反应成了指导他们行动的指南。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在他们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能意识到。当他经常看到的东西总是放在恰当合适的地方时,他会高兴。一旦发现东西摆放的秩序混乱,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哭闹。这就是孩子所特有的对秩序的敏感表现。父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 一位妈妈刚下班回家感到不舒服,便从床上拿了两个枕头,躺在椅子上,打算好好休息一下。这时她年仅一岁半的女儿走过来,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虽然这时候妈妈很累,但是看着孩子可爱的小脸,实在不忍心拒绝。但是,这位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实在很难受,讲故事的声音越来越小,旁边的保姆看到后,马上扶着妈妈进另一个房间去睡觉了。 结果,小女孩看到这种情况,失望地大哭起来。保姆以为她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而感到难过,就去安慰她,然后保姆打算把刚才妈妈用的垫子送到卧室时,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来:“不是垫子,不是垫子!” 小孩越闹越厉害,妈妈只好强忍着坐在床上继续讲故事。大家都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安心了,谁料这个小女孩仍然哭个不停,这时候她已经不再对故事感兴趣了,只是口中不住地喃喃道:“妈妈,椅子!”其实,孩子只是想告诉妈妈她应该坐在第一次讲故事时的那把椅子上,而不应该是床上。正是因为妈妈和枕头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而让她觉得心烦意乱。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对混乱的事物会产生厌恶心理,说明孩子有秩序感存在。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存在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种状态从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就会有,而且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当孩子们看到有些东西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时,他就仿佛受到了强烈刺激,非常希望那个东西回到原来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当这种秩序感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有一次,一个老师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80种颜色不同的小方块。当时老师很窘迫,因为要把这么多颜色不同的小方块再重新排列起来很困难的。几个孩子看到后跑过来,迅速地把小方块按正确的颜色顺序排列起来。这种自由选择排列的能力让老师大为惊讶! 还有一次这位老师迟到了,到教室一看孩子们竟然自己拿挂在墙上的钥匙打开柜子,拿出了玩具,而且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 后来老师让他们自己去做,结果发现他们非常乐意去把自己的东西放置好,并且每件物品看上去都摆放得很整齐。 3~4岁的孩子,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把小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他们在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周围的事物,而且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他们会感到平静和快乐。 仔细想想,大人总是喜欢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孩子们无法理解和判断这些举动,为什么眼前的东西总是这么混乱呢?在孩子们的这段秩序敏感期内,他所感知到的混乱很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障碍和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孩子对秩序的需要犹如鱼儿需要水,马需要陆地一样。就算闭着眼睛行走都能找到他熟悉的东西,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秩序感使他们意识到每样物品都应该有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且他们也能记住每件东西原来的位置。这能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所带给他们的稳定和安全。 对环境固执,是对安全的敏感 孩子天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一特性能使他们感受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姿势和相应位置。也就是说,在能自由行动和具有生活经验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对身体各部位的高度敏感。 一个不到一岁半的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怕孩子也跟着劳累,所以每个晚上他们都睡在高级宾馆,因为那里有专为婴儿准备的带栏杆的小床和特殊的食物。后来回到家后,由于没有婴儿床,小孩和妈妈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结果小孩总是失眠和呕吐,到了晚上还必须把他抱在怀里才能安心入睡。于是他们去找儿科医生检查小孩的病情,医生给孩子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及其他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后来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可怜的孩子最后痉挛起来,不断地在床上抽搐、打滚。紧张之余有人建议他们找儿童精神病专家。医生跟孩子父母交流后了解了孩子的情况,马上便得到了一个启发——他随手拿起两个枕头,搭建了一个类似宾馆的有护栏的小床。让人欣慰的是,当这个小家伙看到床时,立刻爬到了小床的里面,并很快睡着了,当然他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 很显然,上面这个实例说明了孩子敏感期的力量。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失去了他熟悉的床栏杆所带来的安全感。突然间这种安全感没了,他便会有一种内在的失调和痛苦,疾病也相应出现了。 敏感性作为一种洞察力和本能,为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人本身所形成的自然能量。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外在的环境阻碍了他们敏感性的正常发展,这个孩子就会焦躁不安或者发脾气。这正是小孩经常莫名其妙闹情绪的原因之一。 对小细节敏感,是孩子的独特视角 在小孩的眼睛里,一切都是新鲜的、纯洁的。当孩子长到2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对周围我们不留心的小物体敏感起来。 一位家长带着她1岁3个月的小女儿去公园玩。小女孩在花园里一直开心地笑,当时她坐在砖块上,脸上一副很惊喜的表情。小女孩的面前是一个美丽的花坛,但她并不是对着漂亮的花朵微笑,她的妈妈疑惑地走近她,并朝她看的方向看过去,那里什么也没有。妈妈觉得更奇怪了,她到底在笑什么呢?这时小女孩转过头来很认真地对妈妈说:“你看,那里有个小东西在动。”顺着她的手指方向,妈妈看到了一只很小很小的昆虫,昆虫的颜色与它周围的泥土的颜色一样,而且它正在努力地往前爬。原来引起小女孩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的、会跑动的小东西。 小孩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一个劲儿地在地板上爬,每每看到地板上有凹凸不平之处,便睁大欣喜的眼睛打量着,用小手触摸着。看到柜子上的把柄,也当是发现新大陆。地上的一双红棉鞋吸引了小孩的眼光,他笑咧了嘴,抓起一只便玩,任凭大人怎样说鞋脏都不愿意放下。 还有一个跟上面小女孩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1) 男孩的妈妈收集了许多颜色绚烂的小卡片给他玩,小男孩很开心地看着这些卡片,并指着其中的一个喊:“汪——汪”,妈妈一看,原来那个卡片上画着一只可爱的小狗。 当时妈妈还发现这些小卡片上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各种房子和大树,但奇怪唯独没有汽车。于是妈妈问他:“这里面怎么没有小汽车啊?”他看了看妈妈,然后挑了一张出来,很开心地说:“小汽车在这呢!”妈妈一看,在卡片的中间画的是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旁边还有一条猎狗,但在卡片的小角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尽头有一个几乎看不到的小黑点儿。小男孩指着那个小黑点高兴地叫道:“嘀——嘀”。真是难以想象,按照大人们的眼光肯定注意不到这会是一辆车,但是就是这个小黑点,引起了小孩子的注意。 当时这位妈妈认为,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被卡片上更漂亮和有趣的东西吸引。于是她挑出一张画有长颈鹿的卡片对他说:“你看这个小动物的脖子真漂亮呢。”小孩子表情平淡地告诉妈妈:“这是一只长颈鹿,我见过。” 孩子的观察力跟我们成人在性质上完全不一样。孩子们总是关注最微小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大人们总是不够精确。由于我们不关注细枝末节,他们会觉得大人们总是那么迟钝和无能。时间一长,他们也许就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有时候不信任他们一样, 这也是孩子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所在。这里还有一个相关的例子: 一个一岁半大的小男孩看一本老师们认为只有大人才能看懂的书。书中有一幅画,是拉斐尔所画的《主显圣容》,上面是耶稣召唤小孩到他身边的情景,老师指着画说:“你看,这个小孩在耶稣的怀里,其他孩子也都靠着耶稣,并且都喜欢他、仰慕他。” 孩子听后并没有表现出有兴趣的样子,还显得有些不耐烦。于是老师打算翻另一幅有意思的画给他看,突然,小男孩说:“他在睡觉。” “嗯?谁在睡觉?”老师很奇怪他这样的回答。“耶稣,是耶稣在睡觉!”他把书翻到那页后,老师再仔细看这幅画,发现耶稣正在俯视着那些孩子。他的眼睑下垂,很像睡着的样子。如果让大人们开始看这幅画的时候,很难想象这会像睡觉的样子。可见吸引小孩的细节,往往是成人很难注意的。 后来老师又翻到其他图片上,指着其中的一幅说:“你看,这是耶稣升天了。人们都很害怕,你看这个小男孩还转动着眼睛,他的妈妈还伸出手臂了呢。” 让老师失望的是,这个孩子只是轻轻地回应了一下:“嗯。”脸上没有一丝快乐的神情。老师知道她的讲解没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选的这些画也没能调动他的兴趣。其实她只是想知道小孩和成人对同样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反应。当老师在继续寻找新的图片时,忽然他大叫了一声:“小兔子!”他兴奋地自己翻起书来,原来在刚才那幅《主显圣容》的另一面的小角落里画有一只小兔子。有谁会去注意这只小兔子呢?所以说,孩子和成人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的眼睛确实与我们不同,如果一个孩子被一个无关痛痒的小东西吸引并全神贯注地盯着它,他与小东西之间就有了一种大人无法理解的沟通和感情。这可以看作孩子的一种本能。 我们总是希望给三四岁的孩子看一些我们认为很有意思的东西,像外部鲜艳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以为这样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这样做的效果恰恰相反,就像一个人大喊大叫,试图想让“聋子”听见他的话一样,然而当这个人费尽了力,结果却听到了一句让他极度尴尬的话:“对不起,我一点也不聋。”“聋子”这样回应他。小孩就跟这个一点都不聋的“聋子”一样,他之所以没有被我们提供的东西吸引,那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其他更有意思的东西。这些事物很多时候,我们都注意不到。 试想一下,当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东西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不是很独特呢?这个时候,那些对他们内心没有帮助的事物是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只有某种强烈特殊的外在刺激才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只有孩子内心的热情才能真正决定他人生的发展。 有一位妈妈给她一岁半的孩子讲故事:“我有一本书,叫《小黑人萨博》。主人公萨博是个黑人小孩儿,在他生日那天,父母为他准备了新的帽子、鞋和色彩鲜艳的新衣服。就在准备吃晚饭的时候,萨博穿着他的新衣服悄悄地溜出了家。当他走到一片树林的时候,他碰到了许多野兽。为了不让它们伤害他,他给每个动物一样东西,但最后他自己却流着眼泪一丝不挂地回到家。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他的父母原谅了他,他们还一起享受了丰盛的晚餐。” 后来孩子的妈妈把这本书的插图讲给她的孩子听,但这个小孩一直不断重复地说:“不,Lola!”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Lola是个保姆的名字,她曾照看过这个孩子一段时间。后来这个孩子又哭了起来,而且喊“Lola”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指着那本书。妈妈给他后,他指着书中的最后一幅画,画面上,可怜的萨博正在伤心地哭。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孩是把西班牙语的“llora”(他在哭)说成了“Lola”,而她还以为他一直在喊保姆的名字呢。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在他看来,书的最后一幅画并不像妈妈说的是一个愉快的结局,而是萨博在哭。而孩子的妈妈却没有意识到,以为那样讲结局孩子会高兴。很明显,这个聪明又敏感的孩子在看书时比他的妈妈更仔细,当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画是萨博在大哭,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妈妈那样讲故事的原因,但他准确的观察力确实让大人们惊叹。 对于我们来说,孩子的内心就是一个谜。有些父母对他们的孩子的言行举止,总是感到很困惑。这是因为他们只是根据孩子的外在表现去做判断,而不是根据孩子的真实心理去衡量。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的行为都认为是一时兴起,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孩子行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个秘密。然而大人却总是忽视这个秘密,也许这正是孩子和成人之间不能理解的原因。 利用敏感期,开启语言之门 初到人间的新生儿,除每日的吃、喝、拉、尿、睡以外,也在不停地用他们唯一能表达自己需求的特殊语言——哭声,向人们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当饥饿袭来时,婴儿便会不顾一切地强烈哭叫,声音洪亮而又高亢,给人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当寒冷袭来时,熟睡中的婴儿会突然醒来大声哭叫,且时断时续。 当需要排便排尿时,婴儿也要哭叫,声音较为柔合,持续时间尚短。 当解开婴儿襁褓时,婴儿也可呈爆发性哭叫,犹如成人从窒闷的室内突然来到空气清新的海边,不由得要感叹几声。 当婴儿长时间平卧或侧卧时,也会连绵不断地哭叫,提示人们给他换一换姿式或爱抚几下。 在孩子2个月时候,通过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他能发出一些单音节的声音。到6个月的时候,也许有一天他会突然说到:“么么、啪啪……”仔细一听就好像在说:“妈妈、爸爸”。再到后来他会说一两个词,在这个时候你会注意到,他已经脱离了那种潜意识学习的时期,不再单纯得像一个小机器人了。 婴儿在10个月左右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他所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当我们温柔地呼唤他的名字,或者对他发出喝斥的声音时,他就开始努力
/
本文档为【《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