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让腰和肚子三天内变小

2013-10-17 5页 doc 1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7416

暂无简介

举报
让腰和肚子三天内变小 青医随笔 费一轩 (摘自拙作《绵阳名医馆 100 案及薪传录》) 题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云:“两班青衣按时奏乐。” 同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中亦云:“八角鼓乃青衣数辈, 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诨,最足解颐。”故“青衣”有乐工之意。余号 为“方脉乐工”,今又年不满三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 生组织和我国青年联合会定义,尚属青年(尾末一流),可称青医, 与“青衣”同音,故而命名此篇为《青医随笔》。...
让腰和肚子三天内变小
青医随笔 费一轩 (摘自拙作《绵阳名医馆 100 案及薪传录》) 题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云:“两班青衣按时奏乐。” 同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中亦云:“八角鼓乃青衣数辈, 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诨,最足解颐。”故“青衣”有乐工之意。余号 为“方脉乐工”,今又年不满三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 生组织和我国青年联合会定义,尚属青年(尾末一流),可称青医, 与“青衣”同音,故而命名此篇为《青医随笔》。言方及此,神思忽 而飞驰,拟至暮年,再写《老医随笔》,不再似此篇幅短小,或能成 就洋洋洒洒之鸿篇巨制。然则,此非立此存照,但为一愿耳。 1.中医西医 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台湾陈立夫先生的一番话可谓见解精 辟、高瞻远瞩:“中西医二者一从‘致广大’入手,一从‘尽精微’ 入手,各得真理之一半,前者其近王道而慢,后者近霸道而速, 各有其长处,苟能精诚合作,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则世界完整之新 医学必然产生,造福人群必无限量。”可以说,中医走的是综合的道 路,西医走的是分析的道路,两个刚好互为补充,应该是矛盾的一对。 1 《道德经》云:“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正是哲学的观点:矛盾的双 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可以彼 此转化。明白以上道理之后,勿再贬斥攻诘,择其擅长而用之可也!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说:“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 学术体系。不能认为西医是现代的,中医是古老的。科学之真理不是 以时间先后为坐标的。何况中医不是古医,我们同样是现代的中医。” 这很简要地驳斥了有些人认为凡古老必落实的可笑逻辑,难道吃饭的 历史很悠久,已经很古老了,我们就应该摒弃吗?有关中西医理论问 题,我们看看科学家钱学森是怎么说的吧:“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 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事物,把事物分析为组成部分, 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 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点早在 100 年前恩格斯就 指出了。到大约 20 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 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 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但已有的中医理论又不能同现代科学技 术联系起来,而科学技术一定要组成一体,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您所说的中医现代化,也实际是西医的现代化。” 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极为深远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又名《中 国的科学与文明》)共 8 大卷,出版数约计 30 多本大分册,撰写时 间长达 47 年,其作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十分钟情中国科技 文化,尤其推崇中医药科技知识,通过长期研究和翔实论证给了那些 否定中医、将中医影射为“只有某个民族才有而其他民族不予接受 2 的……只有某个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无法掌 握的非科学”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摩先贤之石,踵圣人之尘, 余亦浅谈一二。 中医以人为本,但因起步太早,过于超前,在遥远的古代科技落 后的情况下找不到可以帮助化验透视的外援,就另辟蹊径,首先大胆 尝试,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零散经验,逐渐摸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 方药,并能针对性极强地用于某症某证,然后吸取同时代各种思想和 学术元素来进行合理解释,构建成为体系,虽不免抽象,却能在微妙 中令人意会并验证实效,故虽其难学,终能得到传人,使之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不过因为这种传承方式太过艰难,也太欠效率,便注定只 是少数人才能习得并能够运用的奇技(真理都只是被掌握在少数人手 里),无法普及到家喻户晓,人人皆会(仅知熬葱姜红糖汤治治风寒 感冒离会中医还差得太远),所以其发展是不易提速的,我意保持一 定比例即算状态良好。 西医以病为本,在科技迅猛发展取得相当成果之时,乃极为取巧 地与之结合,然后开始像正规军作战般从正面发动向疾病的大举进 攻,虽很少像中医那种主要依靠大脑精思灵光一闪、出其不意,想出 奇谋妙策,但却做足了苦功,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来积累自己的家底, 终于不辞辛劳地也成为了庞大的体系。西医治病,虽然有些耗财费力, 但其结果明明白白,让人不由得心服口服,且一旦研究成功某药某法, 即可轻松复制,迅速普及开来,其实效性只需结合设备而不需结合悟 性灵性便能达到,所以广受欢迎,渐成席卷之势。可以说,学西医亦 3 难,但毕竟其程度不如中医之甚,所以在这个世界还没有更强大的医 学之前,选择学习中医还是西医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真正学中医 的人主要是因为西医所达不到的神奇疗效和浓厚的兴趣才迈上这条 荆棘密布的漫长道路的),而病人就医也不想如求学之难,他们需要 更容易的理解,更直观的展示,也需要更迅速地消除症状(至于保护 那些看不见的内部正气说起来容易而真正愿意付诸行动的是少之又 少),更何况还有药物使用上方便与麻烦的区别,中医要和西医抢市 场,那自然又是吃亏的。 然而,中医毕竟还是有大用的,至少在现在,西医除了诊断、防 疫、手术、抢救之外,很多方面都是不如中医的,尤其是老年病、慢 性病的治疗,中医人病同治,占有显著优势,又从安全性来说,那也 是更胜西医不止一筹的。在国外,中医是贵族医学,这很能反映问题, 因为只有有闲有钱的人才会更强烈地想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比如吃要 纯绿色的,连呼吸也要无污染的,而劳苦的人还想不到这些,他们只 要能吃饱穿暖,有地方栖身就已经暂时心满意足了。所以,中医的存 在也是有绝对价值的,只是她可能不会再像古时候没有选择时那样为 所有国人服务了,她现在要做精品市场,就为愿意亲近她的人服务效 劳,呵护颐生,当然也不再仅限于国内,已经大步走向国际了。 2. 奇妙比喻 《品读名医》为余近年来所读到的一本好书,其中有以比喻论中 医者,令人击节。 4 一般认为,中医理论过于深奥,近乎玄学,加之传统文化断代, 国学日衰(近年虽有爆热,恐仅为表象难以持久),已经离民众甚远, 俨然成为居于庙堂之学(不过中医从古至今都被奉藏于芝兰之室,这 也不足为怪)。然而通过一些恰当贴切的比喻,可使深奥的道理变得 浅显明白、生动具体。枚举数则: 提壶揭盖:壶中水满,倾倒难出,揭去其盖,即水流如注。又或 以一双通管做试验,管内盛水,以手指压紧一侧直立,堵塞一方在上, 则下虽有口,其水不流,松开上口,则水豁然流散。有道是“观物时 常识化机”,由此可知,启上即可通下,因启上则气机阻碍解除,便 可自由流转,气行则水亦行矣。而中医认为:五脏之中,肺居最高, 称为“华盖”,故中医常用宣肺之法以治下窍闭而不开之证。此法为 朱丹溪所创,有“以升为降”之意。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喻此为 “北牗不开,南风不畅”,简称“启北畅南”。 举例证之。清代名医 张志聪治疗一水肿癃闭案,患者服利尿方药毫无寸效,病势危笃,张 志聪以防风、苏叶、杏仁各药等分为剂,水煎温服,患者乃汗出而小 便得通,水肿全消。北京名医赵绍琴在十年浩劫初被关进牛棚,一日, 有病人偷偷来诉尿闭多日,多方治疗无功,依赖导尿管导尿,十分痛 苦,请施援手,乃口授一方:苏叶、杏仁、枇杷叶各 10 克,水煎服, 药后小便即通。 判断瓜熟两法:关于中医与西医对疾病认识方面的不同,北京中 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有一妙喻:比如判断西瓜是否成熟,西医会用 数据说明,检测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水分的多少;中医则 5 用近似瓜农的方法,看看颜色、形状,掂掂分量,拍一拍,听听声音, 同样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品读名医》按语曰:“西医主要借助于现代 科学的理化检测手段,观察致病因子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长于对人 体生命线性现象的定量化描述,用数据说话,因而显得精确,此即微 观辨证,是西医的优势。中医则以感官为主,重在人体功能和非线性 现象的定性化把握,整体观念是其强项,此即宏观辨证,是中医的传 统优势。二者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微观辨证过于看重局部结构的变 化,对整体及脏腑之间的联系则重视不足;宏观辨证侧重功能与整体 的病变,对局部结构的变化则认识不够。二者有点类似树木与森林的 关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所宗,可谓双峰对峙。” 营养成分与吃饭: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即使治好了病也讲不出 道理。邓铁涛教授针对此说道:“像失音这个病,我们没有讲它是脑 血管的病,可是治疗后能使他,后来脑 CT 一做,说它是脑中风, 其实中医就是治疗脑中风,可他们认为是我们误诊了,无视病人病情 在好转,能讲话了。所以,有些人拿西医的病名来作标尺,错误地以 为你中医都没诊断出这个病,怎么会治这个病呢?现在的人就很容易 这样来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去罗马有好多条道可走的。”重庆籍中 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则以吃饭为例进行论述:中医是从宏观、动态的角 度来认识和总结疾病规律,从整体和局部、正与邪的关系全面处理疾 病以维持和恢复人体的自调能力的,虽说其中的道理尚未被科学阐 明,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至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尽管我们对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已经认识了许 6 多,分子式写得出,若干合成、提取的方法也已经找到,但是毕竟还 有不少未知的东西。即使搞清楚了,也还是代替不了吃饭。我们更不 能因为还有些搞不清的就不吃饭了。 3. 师承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师说》一文不仅词句精美,文采斐然, 且将从师之必要与价值阐发极彻,余每读之,辄深服之。叶天士成为 江南医宗巨擘,与其学经十七师是有绝对因果关系的。 据统计,名老中医中绝大多数均有跟名师的经历,如上海市 1995 年和 2004 年两次评选出共 77 名名老中医,其中通过中医师承传授出 师的 14 名,父子世袭祖传的 12 名,在祖传基础上又跟名师师承的 3 名,祖传基础上又进学校学习的 5 名,从中医学院毕业再跟名师临床 实践学习数年的 21 名,单纯学院毕业的 11 名,西医学习中医后再跟 名师学习数年的 11 名。由此可见,师承对于中医学术传承和中医人 才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曾经提到,中医师承最好的方式是与老师同 吃同住,朝夕请教,并随侍临床,这确是极佳之法,因这样一来不仅 可以深受熏陶,从精神上继承老师的中医之魂,而且可以触疑即问, 不留求学死角,还能从理论到临床系统研究老师学术,便于总结升华 并继承吸收,同时,对老师的思维方式和各种见解观点也能更加深入 地了解和认识。古时候的中医传承,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来运 行的,现今社会的学习模式虽然早已从私塾走向学校,从家庭走向社 7 会,但其精神仍值得学习,某些方法也依然可以借鉴,如果在学院毕 业以后能再拜名师,按照传统师承方式学习数年,则必将取得更为长 足的进步,为成为优秀中医奠定坚实基础。 4. 私淑 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其学问并尊之为师的,称之为 私淑。相比亲炙,私淑虽少了口授心传,若能读其论著,析其脉案, 以心相悟,则依旧能继承并发扬其学术。尤其所私淑的老师并非空间 阻隔,而是时间阻隔的时候,这是我们传承其学术最主要的方式,如 仲景为东汉人,但他所撰述的一部《伤寒卒病论》后来因战乱而流散 民间,经西晋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北宋林亿等整理成《金匮要 略》,由此成为中医经典,凡习中医者必捧读精研,故谁能说普天下 之中医不都是在私淑仲景呢? 私淑一词,源自《孟子》,《孟子·离娄下》云:“予未得为孔子 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曰:“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 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孟子·尽心上》亦云:“君子之所以教 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 者。”《四书集注》解释道:“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 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 之所及……”后来《词源》即将私淑一词定义为:“未得身受其教而 宗仰其人为私淑”。 历史上,张子和私淑刘河间、张景岳私淑李东垣,而皆成名医。 8 当代,安徽李静私淑近现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已出版《张锡纯医学师 承学堂》系列丛书;河南傅文录私淑扶阳派宗师郑钦安,亦出版研究 专著多册。此皆善于学习领悟者。 余不仅走亲炙之途,亦有众多私淑之师,且时不分古今,地不分 南北,凡有道术者,皆私淑而习之。如余仰慕邓铁涛教授才学,购其 书拜读,并写下这样一段话:“从 05 年初如痴如醉地捧读这本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的《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始,我的内心 深处便被投下了一粒充满对中医深深热爱的火种,仿佛在那一时刻被 醍醐灌顶而脱胎换骨了一般,我从此自发地担负起了传承中医、弘扬 中医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纵使前路荆棘,也要披肝沥胆、一往无前! 同时我也确认了从精神层面对邓老的矢志追随,因为我自此便骄傲地 成为了他老人家的一名私淑弟子。” 5. 医家座右铭 医家座右铭,以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之文最为著名,其最精 华一段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 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 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 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若以思邈所训律己,则医 家必成至仁之人,而天下黎民幸甚! 9 章次公曾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 大家曹颖甫,后来成长为一代海上名医,其亦曾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 炎,故兼擅国学,后来所撰写并刻成印章赠给弟子朱良春的四句话: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见解极为高妙,语 句极为精警,道出了做一名好医生所应必具的原则。余结合个人认识, 稍作改动,以作励己:“菩萨心肠,英雄肝胆,宰相筹谋,将军手段。” 若说近代长篇,则 20 世纪 30 年代沪上名医陈存仁所撰《医家座 右铭》最佳,其全文曰:“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 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 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 说,亦使温故而知新。及其成功,尤贵经验;再加修养,方享令名。 临证非难,难于变化;处方应慎,慎则周详。认清寒热阴阳,分辨表 里虚实。诊察务求精到,举止切戒轻浮。毋炫己之长,勿攻人之短。 心欲细而胆欲大,志欲圆而行欲方。逢危急不可因循,竭智挽回以尽 天职;遇贫贱不可傲慢,量力施助以减愁怀。聆病者之呻吟,常如己 饥己溺;操大权于掌握,时凛我杀我生。三指回春,十全称上。倘能 守此,庶几近焉。”余叹其文隽,虽长达 224 字,仍开运巧思,召得 灵感,为之谱曲,冀其永传,试听请登录: http://yc.5sing.com/467637.html 6. 当读书目 学习中医,读书与临证是永远的两门课程,所以清代温病大家吴 10 鞠通提倡:“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要好好地读书,认真地心悟,持 续地临床。同时结合前面所谈的师承,则更为完备,这也是“优秀中 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九字校训(或班训)“读经典,做临床,拜名 师”的精义所在。 清朝末年,有许多年轻人想考取功名,但却不知应读些什么书, 于是就向当时的著名学者张之洞请教。张之洞于是精心编写了《书目 问答》,列举了 2000 多种古籍,为年轻人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关于学 中医当读些什么书,历代亦有众多名家论述。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 《碥石集》第五集序言中说:“中医的‘根’在哪里?在四大经典。 以前四大经典是——《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 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公认的四大经典课程为:《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所以四大经典肯定是应该读的,而且不是 一般的泛读,是精读,甚至应该背诵其中的重要条文。著名中医学家 岳美中先生在“当读的古医书”一文中指出:“中医著作甚多,有难 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根 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循序渐进的 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 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 精进。”除了读四大经典之外,岳老还进一步详细指点:“《诸病源候 论》是中医病理学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 观。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 《刘河间六书》为好。……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 11 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 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冷庐医话》《止园医话》为佳。” 清代名医徐灵胎以布衣而自学成才,曾自述:“五十年中批阅之 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其所写 的一首散曲“洄溪道情”记录了勤学苦读的情景:“终日遑遑,从没 有一日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至夏月蚊多, 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著 名学者刘力红的先师李阳波也是自学中医成才的,他采取了深入浅出 的方法,用了八年时间,由《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入手, 接着沿流而下,涉猎各朝代名医著作,据余统计,竟达 223 本之多, 且皆为晦涩艰深的历代名著经典。而吾师全国名老中医李孔定教授, 出身寒门,为救民疾苦而矢志岐黄,勤苦为学,以超越常人十数倍之 付出而终成一代名医,且纵然年届耄耋高龄,仍逐字通读字小如蚁的 《中药大辞典》,令青壮诸生亦肃然起敬,自叹弗如。由于李老用功 至深,现今诸多经典章句信口能背,且涉猎范围之广,医文史哲无所 不包,不说医学,即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方面的造诣,亦娴熟有如专 业,且为其中翘楚方堪可比。李老的早年诗作《元日攻书》尽显献身 中医事业的豪情壮志:“元日攻书意正闲,芸窗独学静而安。髫龄有 志穷经史,终岁无方避馁寒。四季春秋忘孔孟,一生精力事岐轩。欣 逢盛世开胸胆,勇献刍荛学少年。” 仲景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既学中医,当多读书,读好书, 对历代经典,那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 12 7. 读书不如读案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才高识妙者,“上古有神农、 黄帝、岐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 未之闻也。”其中仓公即西汉名医淳于意,因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一 说太仓令),故名。汉文帝曾召见淳于意,询问他行医的情况。淳于 意应诏奏报自己的拜师学习、行医经过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其所记录 的 8000 医案内容有: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 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包括治愈的 15 例和不能 治而死亡的 10 例,这就是被称为“诊籍”的 25 例医案,它首开了中 国医学临床病案记录之先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案。 医案,又称脉案、、诊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为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医案全面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作为历代名医临床智慧和技 能的生动写照,是辨证论治经验和知常达变心法的集中反映。所以前 人说:“读书不如读案”。而医案完全立足临床,具有真切性、生动性、 实效性、综合性等诸多特点,既博大精深,又灵巧神妙,凡记录之案, 必有医家一得力之处,细心研读,认真揣摩,则能师其法而取其长, 如全国名老中医姜春华先生说:“我学习每家医案能学到或多或少的 养料,如王孟英的养阴疗法、薛立斋的平淡疗法、吴鞠通的用药剧重, 在临床上各有用处。”故清代名医张山雷说:“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 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13 有关医案著作,由于现今出版众多,已俯拾皆是了,但其中一些 精品那是绝对不可错过的,比如《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 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全国名医验案 类编》、《经方实验录》、《丁甘仁医案》等,当然,结合师承体系和钻 研方向,可有个人的选择,而且凡为临床家,其案皆具莫大价值,应 尽量挤出时间多读精思玩味。 8. 中药生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志远教授在谈崩漏论治时说:“遵照先师经验, 第一不用炭类止血,防其留瘀,且易复发,而且无调整月经周期之功; 第二除槐米外,大都遣用未经炮制的原质生药。”余十分膺服此论, 故治血证时甚少使用炭药,而对《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丸(生荷叶、 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和《伤寒总病论》大黄散(生地黄、大黄) 以及三七粉极为推崇。 话说中药生用,最擅长者莫过于近现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张锡 纯医方精要》对此论述甚详:张锡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深入研究 了各种药物的药性,提出中药生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如石膏、赭 石、山药、山萸肉、赤石脂、乳香、没药、鸡内金、僵蚕、水蛭、桃 仁等药,均主张生用,并反复说明生用之理。石膏解指出:生用性凉, 具有发表之性,退热功优,胜似金丹;若煅用服之即同鸩毒,误人性 命。赭石解指出: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又能生血,不伤气 分;若煅用既不能止血,又具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山药解指出: 14 山药性平,宜生用,煮之饮之,可以常服多服,益肾育神;山药不可 炒用,炒用服之无效。山萸肉解指出:萸肉味酸性温,生用大能收敛 元气,振作精神,补肝敛汗,固涩滑脱;若酒浸蒸黑用之,敛汗固滑 之力顿减;乳香、没药解指出:其性皆微温,两药最宜生用,可以透 窍以理气,化瘀以理血,两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若 炒用则流通经络之力顿减。鸡内金解指出:其性微温,能助消化,善 化瘀积,必须生用,方有效验;若炒熟鸡内金而用之则无效。水蛭解 指出:水蛭味咸,色黑气腐,善入血分,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特别 是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最 宜生用;水蛭甚忌火炙。因此,张锡纯说:“如此者实难枚举,此所 以愚于药品多善用生,以存其本性也。” 白术一药,历来炒用,取其补气健脾,燥湿止汗之功,但《新医 药学杂志》1978 年第 4 期刊登了北京医院魏龙骧老中医四则医话, 其中《白术通便秘》一文,介绍了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立即 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浓厚兴趣,区区数百语,竟发千古之大秘,从 此揭开了现代临床以生白术通便秘的序幕。有人质疑曰:“便秘一证, 理应以通幽润燥为正途,不见夫麻仁滋脾丸、番泻叶等已列之常规? 君今重用白术,此燥脾止泻之药也,施诸便秘,岂非背道而驰,愈燥 愈秘乎!”魏老答复解释说:“叶氏有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太阴得阳则健,阳明得阴则和,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存阴治 在胃,东垣升阳治在脾。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 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任白术,运化脾阳, 15 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力,少则 30~60g,重 则 120~150g,便干结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 浊之意。至遇便难下而不干结,更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 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 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黄河医话》“漫谈药物炮制”一文亦言及数药宜生用者:“地黄 用砂仁、酒、生姜煮,反寒为温,失其本性,非所宜也。白术补脾阴, 不可焦用;生黄芪领诸药达表以止汗,世医多误加炮炙;生桑白皮补 虚益气,反谓生用大泄肺气,不知忌火之药,何以妄炙。栀子、白芍 取其凉心及肝,不可炒用;石膏清润阳明之燥,且能通乳,安能煅用, 而反为燥剂乎?僵蚕气平味辛咸,色白而禀金气,能通调肺气,主治 小儿惊痫夜啼,后人不体物理,不察物性,妄加炒用。” 以上所论,并非否定药物炮制,而是指宜生者必须生用才能取得 佳效。更何况休止符亦属音乐范畴,生用作为零炮制,亦可视为一特 殊炮制法(当然仍可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修制法),故不 可一概而论。 9. 中药过敏 余素喜运用虫药,因其为飞走灵异之品,功用胜于草本多矣,尤 其搜剔风邪瘀血,厥功甚伟,然有两弊:一为不菲,二为过敏。若加 上药王孙思邈所说:“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 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 16 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 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 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 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则为三也。有鉴于此,遂用虫药渐少。 中药中可诱发过敏之物质很多,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 物质具有完全抗原性;而一些分子较小的化合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 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亦可引致过敏,这些半抗原在中药中广泛存在, 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以僵蚕为例,其功可息风止痉,祛风止 痛,化痰散结,为临床常用之品,所治甚广,但因其为蚕蛾科昆虫家 蚕 4~5 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作为 异体蛋白和大分子生药,对人体(尤其是高敏者),易成为抗原致敏, 不仅能导致皮疹,更有报道服后致使脑组织发生多部位受损,出现锥 体外路与小脑为主的中枢神经受累综合征,表现为头昏、震颤、肌张 力增加、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等症状者。 何首乌能补肝养血,固肾益精,且具不燥不腻之优点,为补品中 之良药,传说中的张果老更是服食后得道成仙(笑),然而重庆李寿 彭老中医就曾报道 3 例家族性何首乌过敏:给一老年女性失眠患者处 服酸枣仁汤加味方 2 小时后出现憋气,心慌,上腹部隐痛,烦躁不安, 呼吸急促,身发红疹瘙痒,经抗过敏救治后症状消失;其女儿以何首 乌煮荷包蛋吃以求补血,吃后 2 小时出现恶寒发热,烦躁不安,恶心 呕吐,头昏眼花,胸闷气促,阵发腹痛,送急诊治疗缓解;其外孙春 游时挖取何首乌,满手粘有何首乌浆汁,下午回家后出现发热恶寒, 17 恶心呕吐,肢软无力,身上散在红疹,经抗过敏治疗而愈。 何绍奇曾撰文谈中药过敏,举自己案例:有病失眠,心悸而烦者, 予甘麦大枣汤加龙骨、丹参、茯神、甘松、酸枣仁,谁知服后心跳竟 骤增至每分钟 110 次,不久以后患者自服枣花蜜 3 匙,心跳亦增至每 分钟 100 次,如此数次,乃知其为大枣过敏。又有一例,因失眠予以 酸枣仁汤,用酸枣仁 15 克,患者诉过去每用酸枣仁感觉都不好,因 当时尚未见过服之不适的病例,乃略加解释,劝其放心服用,孰知服 后果通宵不能合眼,且心跳加快。 由此可见,纵然普通如食品之药,亦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且即便 纯为食品,一样可以导致过敏反应,如有人对牛奶过敏,饮用后可出 现腹痛、腹泻、腹胀、皮疹、哮喘甚至大便带血等症状(须与乳糖消 化不良和乳糖不耐症区别,对牛奶过敏者血液中可查到对牛奶的特异 性抗体 IGE);对鸡蛋过敏,食后可出现皮疹、腹痛和呕吐等症状。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曾治一食物性的严重过敏病例,病人食用 荞麦面、火腿或三明治即会休克,全身发疹,咽喉水肿,呼吸困难, 意识消失,急送抢救,已历时 30 年,后柯教授开方:生地、赤芍、 丹皮、生甘草、防风、乌梅,患者连服一月而奇迹般地治愈。 综上,中药过敏虽少见,但从安全出发,同样不可忽视。 10. 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是古人所言,在当时“毒”的含义与今天是有很 大差异的,今天的“毒”已经是贬义了,即《新华字典》所说:“有 18 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而古时之“毒”是中性的,就算有贬义的 一面,那也仅是其狭义。可以肯定地说,“是药三分毒”句中之“毒” 绝对是广义,仅指药具偏性而已,如《周礼·天官》云:“医师掌医 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而《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 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若其时之“毒”与今义相同,难不成我 们的炎帝平均每二十分钟就中毒一次? 《周礼》还曾说过“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黄帝内经》 也论及“毒药”概念,《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曰:今之世不必 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也。”究其原文旨意,上述“毒药”系泛指所有药物而言,即指“当 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 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所以古之“毒” 为中性之词,切勿在理解古人言论时拉郎配般地强制性与今义张冠李 戴! “是药三分毒”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和“任何人都有性格”相似, 不褒不贬,中性而客观得就像是一句什么也没说的空话。所以它根本 不能成为攻击中药的论据,而且是药是毒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更重 要的是看使用是否对证:用之得当,大黄即是仙丹;用之不当,人参 反为鸩毒。药不过就是工具,用刀杀人者,何必诿过于刀?说得再开 一点,现代医学认为,药与毒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使用合 乎医疗规范和临床实际的剂量时即为药,若是剂量过轻则可能导致无 效,剂量过重产生不良反应则可为称之为毒。 19 北京著名中医樊正伦教授亦曾指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 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中 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 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 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 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樊教授关于 中西医区别的论述十分精辟,附带录此共飨: 我们一得病发烧了,咳嗽了,就要到医院去。医院的一切检查都 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个致病因子是什么?找到致病因子并杀死它,病的 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个致病因子,它之所以能够在自 然界存在,是因为它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理由。你想要杀死它,它就要 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它就要产生变异,它变异的速度可能远远比人类 研制药物的速度要快得多。 中医和西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西医 治病是从因入手,要杀死细菌病毒;中医治病从“缘”入手,从条件 入手。只要把这个条件切断了,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 中医治病从来没想过杀死谁。我们的祖先在不知道细菌病毒之 前,是怎么保健养生的?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大自然赋予了一切金、 石、草、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能。中医用这些金、石、草、木的 偏性来纠正被打破的人体内环境,使得你的内环境被调整过来以后, 这个致病因子在你这儿找不到它发展的条件了,它很自然就从 1000 个退到 100 个,100 个退到 10 个,于是,你与细菌病毒又开始重新 20 和平共处了。 木头可以长蘑菇,但是不是所有的木头全长蘑菇呢?木头只有在 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才能长出一个蘑菇来。人体的某个地方长了一 个东西,就像木头上长了蘑菇,怎么办?只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 摘掉蘑菇。但是它不是根本的办法,因为如果这个环境不变,蘑菇肯 定还会再长出来。另外还有一种办法,我给你吃了三个月的中药,我 没有去摘这个蘑菇,我改变了你这个蘑菇能够生长的环境,你如果把 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你看它还长吗?用中药的 药性,把你能够长蘑菇的环境调整过来了,那个蘑菇不就不长了?长 了也会消去的。 11. 中药双向作用 日本医学评论家渡边熙云:“汉方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剂量。” 就余理解,此剂量不仅指单味药的剂量(绝对剂量),也包括方中药 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剂量)。仅就单味药的剂量而言,其轻重不 仅需据病情而定,更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双向作用。若不能掌握这种用 药方面的微妙之道,则疗效不佳甚至可能出现与预想相反的结果,过 去中医称为秘术、禁方,多家传且传子不传女,即便外传,多传方不 传药,传药不传量,所以导致许多秘方现在使用起来疗效不如记载的 好。 如《中药疗效学概论》书中说:“许多中药在作用上具有双重性, 这是中药的特点之一。如甘草,一般用量在 10 克左右,若用到 30 克 21 以上,就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可用于阿狄森氏病;又如黄芪,其利尿 作用在 20 克以内明显,30 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另对血压的影响,量 在 15 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 克以上反而降压;再如红花,少量养血, 大量则破血,少用能刺激子宫节律收缩,多用则反而使子宫收缩呈现 抑制。” 安徽省名中医张琼林在《医林碎金录》中对中药的双向作用论之 甚详,于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桑叶:小剂量(10g)发汗;大剂量 (20~30g)止汗。枳实:小剂量(10g)降气;大剂量(20g)升气。 鹿茸:小剂量有增强心肌收缩作用;大剂量反而抑制心肌的收缩。黄 精:升高血压剂量要大(稳压汤用到 30~40g)。玉竹:强心剂量要 小(10~20g),过大反而引起期外收缩。川芎:小剂量(5~8g)有 活瘀止血作用;大剂量(15~20g)作用相反,可使子宫平滑肌麻痹, 停止收缩。黄芪:利尿作用 15g 左右,10g 以下无利尿作用,30g 反 而使尿量减少;补益作用 20~40g 左右,但只限于配对复方(当归补 血汤、玉屏风散之类),其它处方 12~15g 足够。桂枝:3~5g 有补 血作用(升高血红素);10g 有通阳化饮作用(常配茯苓);15g 以上 有温经通络作用(常配制川乌)。益母草:用作养血,6g 左右(童子 益母草最好);用作止血,10g 左右;用作活血,15g 左右;用作抗肾 炎、利尿、降压、消肿、消除蛋白尿,鲜品 180~240g,干品 50~120g 左右。三七粉:小剂量(3~5g)止血(云南白药);中剂量(8~10g) 活血(三七片);大剂量(10~15g)破血(扩张血管而影响凝血)。 鸡血藤:用作补血,10g 左右;用作活血,15g 左右;用作化瘀、定 22 痛、通经、达痹,30g 左右。附片:用作温补行经,6g 左右;用作温 阳涤饮,12g 左右;用作祛寒定痛,15g 左右。(注:南方有一名医用 作回阳救逆 100~200g 一日量,非一般用量,不可轻试)。大黄:健 胃助纳 5g;凉血止血 10g;清热通便 12~15;逐痰降火 15~20~30g。 石菖蒲:量轻(6~8g)宁心通脉(养心);量大(12g 以上)反导心 气(伤正)。” 12. 学方之要 著名中医学家李孔定教授曾有诗云:“中医理论与临床,相距如 同隔一江。两岸交通原易事,名方熟记是桥梁。”故研究方剂,为学 医之重要课题。 中医治病,一般皆以为是按照理、法、方、药的顺序,独南京中 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不以为然,他说在许多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眼里,面 对患者时,首先看到的可能是药证和方证,然后才上升为治法或理论, 同时他表示自己的思路即是从方——人——病这三点展开,有是证则 用是药,合某方则用某方。 仔细想来,将目光投向远古,从中医发祥的历程来看,最初的确 是神农尝百草(当然在此神农已经成为无数先驱的一个代表)。也就 是说,对中药的亲尝是中医之学的肇端,这也是一个严谨的实证过程, 其实验对象不是当代实验室里的鼠、兔、狗之类,而是我们人类自身, 所以中医的任何疗效都是来得极为客观而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也 不存在种属差异,比如给老鼠喂食巴豆,老鼠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 23 只会吃得津津有味,然后越长越肥(由此亦知古人同样做过动物实验, 不然不会将巴豆称为鼠豆了,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而并未将实验作 为重点,唯其是从,这样反而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求实证之路,成 为了真正的人类医学);而给人服用巴豆,则会动如霹雳一般地剧烈 腹泻,古人称之为斩关夺门、冲墙倒壁,这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医之始,先有药,而单味药不能取得理想疗效时,又必然 彼此配伍,衍生为方,且在经过漫长的摸索总结后,发展成大、小、 缓、急、奇、偶、复七方。可见,理论确实是后于实践的,它是对有 切实疗效的药物与方剂的合理解释,又在之后的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 用并不断地修正、充实与完善,以致终于形成为皇皇的科学体系。 无论古今,凡学中医者,起初之时皆需习药性、背方歌,同时学 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相关知识。就方剂而言,历代累计不下十万,仅 四大经典中《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即收载方剂 314 首,《温病 条辨》亦载方 208 首,医学院校《方剂学》教材则收有 400 余首,四 书之方刨除重复者,其临床常用之方不下 500 首。这些高效之方可以 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仅仅这些就足够了吗?远非如此,尚有历代众多 名医所总结拟定的妙方需加以采撷,民间偏方验方中也有部分精华应 加以吸收利用,同时为求切合实际,每位医家都必然有一定数量的自 拟方。 如此说来,学方究竟应以多少数量为宜?这里就引出了一个治学 需由博返约的问题:学时宜多宜广,但经过分类归纳,用时又宜又精 又纯。巧记、熟练、妙用中医名方丛书之《内科名方》前言论之极当: 24 “名医大家,多谓其一生用方不过 300~400 首,日常习用者亦仅百 余方,然则之所以能名噪一方、屡起沉疴者,贵在能够临床妙用,并 可从之举一反三,加减变化。”全国名老中医朱进忠教授开始学方时, 一背就背了 5000 多首,但是仍然感到无所适从,后来经过分析、对 比,归纳为 400 多个方类,一下子明朗了很多,做到了方中有方、方 中有药、药中有方。著名学者何绍奇曾总结有“学方四境界”:1.必 须记住一些名方及常用药;2.学习、记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进一 步须深入理解其立方之义;3.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 际中学会加减变换,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没有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 以丰富自己;4.已经做医生 10 年、20 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 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诚如东垣的老师张洁古所说: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 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洁古并形象地 将之比喻为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勉强, 完全不适用就干脆另想办法。 13. 误打误撞 从梓潼走向全国的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曾经在治疗一例重症偏 头痛时给病人开了三剂散偏汤加减方,因嫌原方川芎一剂用一两(30 克)太重,而减其半,孰料数日后病人喜告:“当天服一煎后,其痛 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三帖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二次, 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从此以后,绍奇乃用大剂量川 25 芎治疗偏头痛,每收佳效。 山西灵石老中医李可曾在 60 年代接治一位病危老太太,四肢冰 凉,脉搏非常微弱,血压也测不到,开了三剂药,每剂用制附子一两 半,然而其媳妇因为着急,三剂药一齐煎煮了,附子总量达 100 多克, 结果将一次熬出的药液在四十分钟内一匙一匙给喂下去,老太太却睁 开了眼睛,第二天就下炕了。从此以后,李可发现中药奇效全在剂量, 乃开始用重剂附子抢救心衰重症,成功千余例,起死回生已发病危通 知书者百余例。 以上两位中医名家都因为误打误撞而发现了一片中医的奇绝风 景,使临床论治取得了卓越疗效,堪称意外收获。但是同时,这里面 也隐藏着巨大风险,因为使用超过《中国药典》的剂量有违法之 嫌,不出差池则罢,一旦有意外发生,就会面临非常可怕的局面,到 那时,任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都无法在法庭上起到保护作用。所以 若是缺乏法律依据,贸然用药是不可取的,虽有救人之心,却置自己 于薄冰之上,后果难料。 14. 槟榔 李培教授治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喜用槟榔,因据《异病同治 临证经验集萃——162 味中药的奇方妙用》记载:以新鲜干槟榔 8 克 煎液于上午空腹顿服,连用 2 周,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2 例,并与 雷尼替丁组进行对照。其中糜烂性胃炎 8 例,全部有效,优于对照组 (7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4 例,有效 23 例(95.8%),明显优于 26 对照组(60%)。经研究,槟榔的主要成分槟榔碱可以使幽门螺旋杆 菌瘫痪,失去与胃黏膜黏附的能力,从而被排出体外。 林代富主任医师治结肠炎喜用槟榔,因于直肠镜下视病变处,充 血发炎的部位与尚属正常的部位红白交错,其状有如槟榔花纹,而槟 榔本善行胃肠之气,并能缓泻通便而消积导滞,故林师乃取类比象而 用之。 槟榔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姜片虫、钩虫等肠道寄生 虫皆有驱杀作用,并兼缓泻作用而有助于驱除虫体,且用治绦虫证疗 效最佳。《千金方》以之单用水煎,频服;并可与行气止痛药物配伍, 如《证治准绳》圣功散,与木香配伍。现代多与南瓜子同用,其杀绦 虫疗效更佳。亦有报道早晨空腹服用单味槟榔煎液,30 分钟后再服 泻药硫酸镁,至中午始进餐,结果所治短小绦虫病 32 例,排虫率为 37.5%,治疗后 15~22 日复查粪便者 29 例,阴转率为 82.8%。 至于槟榔善行胃肠之气,兼能缓泻通便而消积导滞,以治食积气 滞、腹胀便秘,以及湿热泻痢等证,已属临床极常用者,由木香槟榔 丸、芍药汤等名方可证。 15. 治疝三方 在胚胎时期,胎儿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 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固定,出生以后,有些小孩此鞘状突关闭不完 全,可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 成为疝气,俗称“脱肠”;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则为阴囊水肿。 27 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 1~4%,男生是女生的 10 倍,虽说不是什么 大病,却也令家长无比苦恼,在此整理三方,希望可助广大疝气患儿 免受手术之苦。 (1)完疝汤(李孔定教授经验方,载于《新方实验录》):柴胡 6g,生白芍 15g,枳实 12g,炙甘草 6g,黄芪 12g,北五味 6g(捣), 荔枝核 12g(捣),黄芩 10g,萱草根 10g,铁线草 15g。(如无萱草根 可用怀山药 15g 代之;以上为 3~5 岁小儿量)主治:小儿疝气(腹 股沟斜疝)。方解:本病为中气下陷,小肠等腹腔脏器下坠腹股沟或 阴囊而成。以气陷为本,气滞为标。气滞由气陷而成,但气滞又可反 过来阻碍气陷之升复。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情发展。故治以益气治 本,降气治标。方中黄芪、甘草、柴胡、萱草根益气升提,以治气陷; 枳实、荔枝核、黄芩苦辛通降,以治气滞;白芍、五味子酸收敛气, 以固既升之脏。如疝气已消,应以补中益气,加酸敛固摄之药善后。 禁忌:剧烈活动,食勿过饱。说明:冬天治疗效果好,夏天治疗效果 较差(因夏暑炎热,肌肉韧带松驰故也)。 (2)治外疝病方(清代罗止园方,转引自《岳美中医话集》): 罗氏所谓“外疝”病,以睾丸肿痛,或牵引少腹剧痛为其临床特征。 余曾对罗氏“外疝”方进行研究,修订药物和剂量为:木香 6g,延 胡索 9g,乌药 9g,荔枝核 12g(炒,捣碎),橘核 9g(炒),小茴香 9g(炒),桂枝 9g,川楝子 12g(捣),制附片 6g,生大黄 6g,水煎 服。(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主治睾丸受寒,气滞作痛,局部肿 硬发冷,舌苔白腻,脉象弦紧者。本方主药为附子、大黄,大寒药与 28 大热药相配伍,可起激化作用,攻邪之力雄猛,舍此,止痛效力当即 逊色。 (3)济生橘核丸加减方(载于《胡国栋临床经验集》):橘核 8g, 荔枝核 8g(捣),海藻 10g,昆布 10g,肉桂 6g,川楝子 10g(捣), 桃仁 8g(捣),党参 15g,枳实 10g,木通 12g,柴胡 10g,延胡索 8g。 (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主治:婴幼儿疝气。说明:须配合手法 复位固定。嘱家长用一纱布包裹的棉花团,塞在患儿常脱出处,然后 用绷带缚缠,使之固定,白天固定,晚上睡前可以取掉,如此坚持 2~ 3 月,则疝气可愈矣。 16. 七谷粉 现今几乎所有人都谈癌色变,以为如果谁患上癌症,那就等于被 命运判处了死刑。然而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在《癌症只是慢性 病》书中说:“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 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 瘤的概率很大,有 1/4 的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后却死于 其他因素。近日,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 的经历,认定 80 岁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尸解,会发现 100%的人 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个资深的‘海归’免疫学家,他也认为肿瘤 的发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和 DNA 复制过程中的突 变有关。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 类突变基础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 一种慢性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别强调:越老风险就 29 越低了(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 所以面对癌症首先应该调整心态,不要恐惧,因为癌症病人吓死的多 过病死的,一旦情绪持续低落甚至意志崩溃,则免疫力骤降而正气迅 速涣散,反而会使疾病加快恶化的步伐。 中医治疗癌症,不追求杀灭癌细胞,因为癌细胞本是正常细胞变 异而来,若不去除体内使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则旋杀旋生,永无宁 日,何况杀灭癌细胞的疗法极为霸道,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不待癌细 胞全部杀灭,机体自身就已经不堪承受了。当此之际,中医强调带癌 生存,与之和平共处,保得一分正气,就留得一分生机。研究显示: 癌症休眠是带癌生存的理论基础,而作为癌症的一种生存状态,癌症 休眠约占全部癌症的 20~30%,因此癌症只是慢性病,绝不等于死亡。 吾师李孔定教授治疗癌症,亦持以上观点,并主张综合施治,四 疗结合。何谓四疗?心疗、体疗、食疗、药疗也。惟有心态良好,不 忧不惧,虽战术上重视而战略上藐视之方能精神不垮且防止病急乱投 医;惟有适度运动,投身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气、学熊经鸟伸以调畅气 血方能增强免疫力从而与病魔抗衡斗争;惟有饮食得宜、营养充足方 能供养机体,补充正气;惟有准确辨治,服用对证方药方能寻得有力 外援,固本培元,祛病逐邪。李老自拟七谷粉作为食疗方,经过临床 验证,反馈良好,其组成为:大米、玉米、薏苡仁、怀山药、百合、 银耳、绿豆各等分,共为末,煮糊食用,喜食甜可放少许糖,喜食咸 可放少许油、盐,一日服用 2~3 次。既有营养作用,又有医疗作用。 30 17. 小儿误吞异物 误吞异物通常以 2~3 岁的幼儿多见,因其已会走路,更爱将手 中抓取的东西放入口内,所以诸如棋子、硬币、纽扣、小钉子、回形 针等小物品,千万不可给幼儿当玩具,也要避免接触的机会。当然, 一般情况下,异物进入消化道以后,除了少数带钩、太大或太重的异 物外,多数体积较小的异物都能随胃肠道的蠕动与粪便一起排出体 外。 为了防止异物
/
本文档为【让腰和肚子三天内变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