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穿越時空看臺北

穿越時空看臺北

2013-10-18 6页 pdf 32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6726

暂无简介

举报
穿越時空看臺北 1 2-4穿越時空看臺北/高傳棋老師 穿越時空看臺北 資料來源:高傳棋編著與提供(2010 年 10月) 看得到才得以想像 藉由遺存至今之各式環境資源 來讓您我穿越時空看臺北…… 一、前言 近年適逢漢人拓墾臺北 300年、臺北建城 125週年、臺北設市 90 週年,臺北第一次承辦 聽障奧運、前進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等等大事件。回顧這些過 往或是正在發生的故事,明顯看出這...
穿越時空看臺北
1 2-4穿越時空看臺北/高傳棋老師 穿越時空看臺北 資料來源:高傳棋編著與提供(2010 年 10月) 看得到才得以想像 藉由遺存至今之各式環境資源 來讓您我穿越時空看臺北…… 一、前言 近年適逢漢人拓墾臺北 300年、臺北建城 125週年、臺北設市 90 週年,臺北第一次承辦 聽障奧運、前進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等等大事件。回顧這些過 往或是正在發生的故事,明顯看出這塊聚集了您我祖先在此共同拓墾之聚寶盆,其自身的歷 史是一個城市文化累積的重要歷程。 早在百年前,臺北的出現即與 19世紀國際情勢息息相關。從西班牙佔領築城、荷蘭人獎 勵開採煤炭硫磺、郁永河抵北投採硫、淡水開港、英人來此視察樟腦生產與開設茶行、馬偕 博士前來佈教、牡丹社事件、清法戰爭,臺北一步步走向國際舞臺的同時,也慢慢地發展出 其自有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之時空特性。 直至清末 1887 年臺北建省時,集合艋舺、大稻埕及臺北城內等三市街的人口不過 4 萬 多人,在短短的百餘年間,臺北人口增加近 60倍,也成為國際重要的都會之一。這意味臺北 在極短的時間內,有著大幅度改變。生活在臺北的市民少了累積城市文化的時間深度,且在 百餘年來的工業化、都市化的造就下,雖奠基了臺北的經濟、政治與現代化,然似乎也逐漸 將昔日先民因拓墾而遺留下的種種時空遺跡與環境資源給破壞殆盡。本演講即試圖以歷史縱 軸面,臺北為地理橫切面,來檢視這四百多年來,臺北市各歷史發展脈絡中所隱含的環境資 源。藉此來作為在場各位,站在第一線為國內外遊客解說臺北時的重要知識基礎。 二、史前時期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早在尚未有人活動時的臺北市,其自然環境歷經多次的溫暖期的 海進、冰河期的海退,這過程也為臺北市帶進了肥沃的土壤與美麗的好山好水,直到今日在 芝山岩或圓山等地區,尚可發現許多海進、海退時所遺留下的貝塚遺址。而且在內湖碧山路、 北投陽明山的貴子坑、士林的軍艦岩等地層,尚可發現臺北盆地初期形成時的老地層,甚至 幾千萬年前「濱海相地層」。而這種歷經幾千萬年的外營力作用,也為今日臺北市留下許許多 多的自然環境資源,例如大屯山的火山群、北投的溫泉、內湖的埤塘以及多樣性的岩石礦物 與生物多樣性。 2 在此一時期,我們可以藉用國內已故知名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院士,於 1995 年《北縣文 化》上,發表了〈北縣文化遺址在臺灣史前史上的地位-貢寮鄉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研 討會發言辭〉一文來窺知一二,該文提及到:「臺北歷史開始在西元前 4千年左右,在臺北的 海岸臺地上、以及淡水河河流入海口的河岸上有稀稀落落的小小村落分佈;當時的居民主要 靠打獵、捕魚、撈貝、採野菜、野果為主,但也可能已經開始栽培芋頭、蕃薯這一類的作物,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在全省都有分佈,現在已經是全世界許多學者認 為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族的文化,南島語族分佈在整個太平洋,各可能就是最早的 南島語族的文化,並且可能是現在若干原住民的祖先。到了西元前 2 千至 3 千年前,臺北的 居民發展出好幾個彼此不同、多采多姿的區域文化,我們暸解比較多的有淡水河中游的圓山 文化和芝山岩文化,還有稍微晚些,分佈在大嵙崁溪的植物園文化,這些文化可能多半已經 開始種植稻米,可能也代表不同的族群,但是我們還不能夠判定他們是現在哪些古文化的祖 先、哪些族群的祖先。再晚一千多年,就是文明發展已經很高的十三行文化,大家知道有金、 青銅、鐵三種金屬器,並且有和大陸貿易交往的證據,是很高的一種文化,有些學者更說這 就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這以後不久,漢人陸續移民到臺北縣來,和歷史上熟知的凱達格蘭 人接觸、影響、混合,逐漸形成今天的局面」。 三、原住民時期 歷經近三百年漢人的大肆拓墾,與近一百年的快速工業化、都市化,致使今日臺北市境 內這些比任何人為資源更具價值的天然資源與大自然智慧,更顯得其珍貴之處,尤其尚未被 大肆破壞的西側的關渡平原、北側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東緣盆地的天然地質教室、淡水河中 興橋下的艋舺浮洲仔,更是值得市民好好地去珍惜。 這些老天爺留給臺北市民的天然資源,在原住民漁撈粗放農耕部落社會時,其破壞力尚 未嚴重。此原因根據人類學與民族學者的研究顯示,早期沿臺北市淡水河流域建立其部落社 會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其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與大自然的互動採取的是共生共榮模式,不 論是其食物由捕撈漁資源、衣物由狩獵動物、住屋由砍伐高莖茅草等活動,最後的產物均會 依大自然自我循環的效益回歸到大地。直到基隆河的截彎取直遷走了最後一批的平埔族(上、 下塔攸)後,今日的臺北市已經難尋原住民昔日的生活蹤跡,徒留許多曾有平埔族活動的舊地 名,諸如加蚋仔、其哩岸、八芝蘭、蕃仔溝、嘎勞別等,如果未來下一代連這些原住民舊地 名也無從考據或了解的話,則顯示我們這一代對於舊地名這類環境資源的保存與利用,確實 值得再加強。此外,從田野調查的發現,今日位於民生公園內的抽水站附近,尚可發現昔日 活動於此原住民的藥用植物,與當時基隆河道氾濫所形成的小曲流遺跡。 四、清治時期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得知早期漢墾移民來到臺北市發展,其最先所選擇興建聚落點的 空間位置,大多是在前一階段原住民部落位置的附近,甚至直接侵佔原有的部落空間以建立 其移民社會的基礎。清領臺這長達 211年的歲月中,依不同階段重要的社會發展脈絡來分析, 3 其所遺留下可讓後代傳承與利用之具保存環境資源有:移民社會依當時地理環境、宗族關係、 經濟活動、風水信仰所闢建的傳統聚落、大厝地、傳統民居等住宅空間,其鄰近尚可發現當 時卜居所開挖的古井與栽種的老樹。今日在臺北市西南舊市區的加蚋仔、東側的南港、內湖、 文山,與北側的士林、北投等區域,尚可發現一、二百年以上的傳統民居,甚至傳統聚落群, 而此時期所開闢的農田灌溉水圳,也是見證先民農墾社會的重要環境資源之一。 而移民拓墾社會中,大多會攜帶其家鄉信仰文化至後來新的移居地,這點可以從百年不 墜的傳統廟宇與祭祀圈得知,尤其今日在臺北市舊市區內昔日各庄頭所遺留下的百年老廟, 與其相對應的廟宇繞境活動。其中又以艋舺青山王宮、大稻埕城隍廟、松山慈祐宮的繞境活 動最具有全市規模。這些百年老廟與其在不同季節與時間點才能見到的相關宗教慶典活動, 也是此一時期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 從河岸旁、鄰近平原聚落到廟宇之興建,逐漸發展成由廟宇為地方中心所形塑出之今日 老街,諸如因近年艋舺電影而正夯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每年過年前趕辦年貨之迪化街,基隆 河畔之錫口街(今松山饒河街)等等。至咸豐末期的淡水正式開港,促使臺北部份地區由移民 農業社會轉變至以商業市街為主的經濟活動,其中艋舺的舊渡船頭、迪化街與錫口街的百年 老店、各地的百年長老教會(堂)等三項環境資源正足以見證此一時期因商業興貣,與外來文 化進駐的最佳歷史遺跡。至清末劉銘傳在臺北建城、開闢鐵路、興築城內街肆時,為今日臺 北遺留下具歷史意義的城牆鐵路空間意象,這點可以從今日尚可見到的臺北舊城門、城牆、 街肆牌坊(沅陵街與二二八公園清代牌坊)、舊清代臺北機廠所在地窺知一般。 五、日治時期 1895 年日本殖民政府正式領臺,爾後的 50 年現代化統治,對爾後臺北都市的各項現代 化設施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諸如衛生工程、都市計畫、教育、文化與休閒建設等。 在日治初期,殖民政府的施政重點在於軍事與衛生計畫,在今日則反應在各式的官樣建 築與衛生下水道工程,尤其是三市街的公共衛生下水道、臺北市四周環山軍事基地、臺灣總 督官邸(臺北賓館)與臺灣神社(圓山飯店)、水源地(公館、士林)、艋舺築地工程(西門町)等 環境資源。至大正前後,則開始著重臺北市內各項的公共建設計畫,尤其是公園、學校、醫 院、工廠等建設,在今日可從臺北賓館、圓山公園、北投公園、溫泉浴場;臺大醫院、衛戍 醫院;臺北法學院、總督府農林學校(臺大前身)、中山女中、建國中學;臺北製糖會社、建 國啤酒廠、松山菸廠、士林紙廠;市營公車的創設等環境資源來窺知。 至昭和初期時,則開始大量引進日資株式會社的進駐,在今日則反應在臺北城內西方建 築樣式的企業總部上,例如昔日日本內地日資金融企業總部原臺北信用組合、臺灣銀行、帝 國生命會社舊廈、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等環境資源。此時由於臺北城內日資商業資本的快 速發展,也帶動臺北至日本、大陸間海底電纜的鋪設與臺北廣播電臺的開播。至昭和中期時, 由於殖民政局已獲穩定成長,再加上前一時期的公共建設與經濟發展已獲得顯明的成果,致 使當局開始規劃對外宣揚其政績的文化博覽會,並建設與市民有關的休閒文化設施,這點可 4 從今日臺北公會堂(中山堂)、原臺灣教育會館(美國在臺文化交流協會)、西門町的電影院與 百貨業(菊元百貨公司)、大稻埕第一劇場、兒童遊樂園地(中山兒童樂園)、創設觀光導遊社 等環境資源來窺知一般。 至日治末期,因戰爭的需要,開始進行所謂的皇民化運動,以及各項與戰爭有關的臨時 建設,尤其是市民的軍事演練與防空洞的開挖,在今日可從北投地熱谷防空洞、市區遭空襲 與「疏開」經驗、興建南機場飛機跑道、東園街輕型戰鬥機製造會社、臺北市境內的南洋軍 夫等環境資源來窺知。 六、戰後時期 1945 年臺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懷抱,然所帶來的卻是因族群的誤解而產生舉世震驚的 228 事件,今日臺北尚遺留許多當時此事件的歷史場域。雖後不久國民政府在中國失去政權而撤 退來臺,選擇已被日人現代化建設長達 50年的臺北市為其臨時首都所在,並開始所謂的「臺 灣中國化運動」,除大家所熟悉的不合理禁止臺灣本土語言而推行所謂國語運動外,而且也將 臺北市境內幾乎所有的舊街名全部依其淪陷的中國各省份領土,依其所相對的地理空間方位 來重新命名,諸如西藏路、饒河街、廣州街、廈門街、同安街等不勝枚舉;此外,更把改建 或興建許許多多的中國樣式的建築物,在今日尚存有國父紀念館、城門樣式改建、蔣宋故居、 圓山飯店、史博館、圍牆上反共復國的標語等環境資源。 至 1950年代後,大陸淪陷也帶給臺北市大量的政治移民,為解決此問題而產生了許多所 謂的「竹籬笆內的眷村」與各式的「家鄉菜」,尤其是位於南機場、松山機場旁、信義計畫區 內的眷村區,與其內的移民餐飲文化,以及圍牆上各式的忠貞愛國標語等。 1960年代的白色恐怖則延續了前一時期的 228事件,一言堂的教條標語,禁止言論與閱 讀自由,讓當時居住在臺北市境內的臺灣人充滿膽戰心驚的社會氛圍,並為爭取自由而發展 出的黨外運動與市議會文化,其具體可反應在今日的六張犁墓地、馬場町白色恐怖紀念公園、 黨外運動與市議會五虎將、牯嶺街舊書攤上的各式社會主義書籍。由於此一時間,全球的冷 戰尚未結束,且臺灣尚屬聯合國成員之一,故接受了許多美援幫助,直到越戰結束時,臺北 松山機場至聯勤俱樂部、中山北路上到處充滿了美國協防臺灣時的外來文化,其中又以受美 援而興建的公共建設命名、買賣美軍軍品的專賣街、招待美軍狂歡的酒家俱樂部最具代表, 在今日尚可從萬華康定路的軍品街、羅斯福路與麥帥橋的命名、大臺北防洪計畫中的雙園堤 防來得到證明。 進入 1970年代後的臺北市,由於中南部的水災與生活不易,所以吸納了許多北上的城鄉 移民進駐。此一時期,為解決工作與通勤的問題,進而造就了許多臺北縣市聯外橋樑的興建 與市內家庭製造業的興貣,在今日可從火車站所聚集的成衣業(萬華與松山五分埔)、臺北客 家人聚集地通化街、市內大量的四樓透天厝、淡水河岸的縣市聯外橋樑(中興、華江、華中橋)、 雙園區的家庭印刷業等層面來窺知一般。 5 至 1980年代的快速經濟貣飛,帶動了臺北市大量房地產與公共建設的投入,其中位於建 國南北路以東的新興社區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電梯公寓住宅,以及舊市區少見的現代畫廊、美 術館、速食店等。至 1990年代,東區第一家百貨公司的成立,正式宣告了臺北都市發展重心 往東移,舊市區沒落的開始,此現象在今日可從東區集團總部大樓、高級住宅區、敦南的企 業辦公大樓等環境資源來說明。晚近至今,解除戒嚴的臺灣社會,由於臺北市是臺灣所有政 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活動的火車頭與風向球,故具有相當的指標作為,此時臺北市境內 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不同族群,因不同需求而產生的社會運動,而相關專業團體則開始對所謂 的都市公共財進行討論,這可從多元媒體的出現 (報紙、有線電視、廣播電臺)、臺大校園與 中正紀念堂的政治運動集合點、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拆除改建、14 與 15 號公園的抗爭等環境 資源了解。 自從臺北市長開始民選後,其所帶來的是真正市民主義社會的到來。在此一時期,最明 顯的現象就是地方社區營造、地方環境改造計畫、地方文史工作室、社區刊物、社區規劃師、 外勞街頭假日文化(清真寺與中山北路)、專業團體走入社區等的蓬勃發展。今日佔地僅 250 餘平方公里的小小臺北市,到處充滿了許許多多小市民真實的生活故事,諸如臺北機廠鄭萬 經老師傅、大稻埕城隍廟陳文文女士、內湖檜木彫刻師黃國泰先生、辦桌師林添盛先生、三 腳渡河岸龍舟師傅阿正、牯嶺街舊書攤松林書店蔡秉和、木柵動物園動物保母、復興南路泰 雅族印刷工鐵木偉浪、電影放映師江泰墩、其哩岸打石人謝炎山、北投溫泉鄉摩托車快遞黃 德明、波麗路西餐廳第一代第子袁明吉等。 七、今日現象與未來想像 近 10 年來,臺北市曾遭受各式重大天災人禍的洗禮,諸如 2001 年 9 月,納莉颱風淹掉 整個臺北市東區,打破了臺北市 70年來的淹水紀錄,將三分之二的臺北市淹成水鄉澤國,全 市境內高達近 6千多棟之地下室淹水。2003年 4至 6 月間,急性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 重創了臺北市萬華區,不僅區內之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當時也重重打擊了本區已 行之有年的觀光夜市、商圈、徒步區、廟宇。 作為臺灣首善之都的臺北市,在氣候異變、極端天氣、天災人禍頻傳之今日,其任何作 為,儼然已成為臺灣各縣市效仿與學習的城市典範。再者,臺北與國際間經貿、文化等交流 往來頻繁,社區機關團體及民眾參與踴躍,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健康城市發展趨勢,積 極創造 21世紀「全民健康」的理想潮流,市府積極倡導健康城市政策,期望建立「活力及健 康」的永續城市遠景,發展具有健康、活力、安全、快樂、關懷、方便、乾淨、生態保育、 科技、舒適、文化、福利、友善、互助、富裕及品質效率等特色之城市。透過市民需求的評 估,健康公共政策的建立,市民廣泛參與及社區機關團體的支持,公私部門的合作與創新意 識,營造一個健康的城市。 透過評估及合作夥伴的共同參與,共同選定 7 大健康議題,包括提供健康飲食文化、建 構無壓力之生活環境、建構便捷之有形及無形網路、建構舒適之運動環境、建構健康之職場 6 環境、建構愛心之生態城及建構關懷族群之溫暖城。為表示推動健康城市的決心與合作,發 佈臺北健康城市憲章,邀請合作夥伴代表共同簽署,以強化社區自覺及行動力,共同促成市 民的健康、降低臺北市社區間健康不平等,創造穩定及持續發展之健康城市。 臺北市健康城市計畫的發佈、臺北健康城市憲章與健康城市網站的設置是一個貣步,未 來全體市民持續以合作與創新,持續執行提昇市民健康的使命,打造臺北市成為一個活力健 康、國際水準的世界級首都。 此外,未來如何面對全球國際化的競爭,去思考在地化情境下所發覺、再造與創發出的 各式環境資源是否有其國際競爭力,是未來全體官員、專業團體,與市民所該努力的方向。 而利用地方情境所創發出的全球化如何兼顧具優質健康的美麗城鄉世界,乃是目前世界上各 大知名城市所努力的重點。以臺北市而言,如何將老天爺曾施予的好山好水、結合各生活圈 的深度歷史文化紮根與下一代全知生活教育的養成等工作,來發展成國際觀光客旅遊天堂、 與下一世代市民的生活新樂園,將是考驗著今日臺北人的智慧。 八、鑑古知今展未來 唯有鑑古才能知今;汲取歷史的教訓,才能成為社會、國家稱職的接棒者,從自身所處 的時空脈絡與真實生活情境中學習,才能建構「全知」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藉著「知道」與 「識別」已知的生存宇宙,並以此作為我們生活決策的基礎。在回顧臺北市各歷史發展脈絡 中所隱含之環境資源的同時,也讓全體市民對生活所在的未來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期待未來 你我的臺北更加美麗、健壯。
/
本文档为【穿越時空看臺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