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词 的 押 韵

2013-10-18 10页 doc 40KB 1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2994

暂无简介

举报
词 的 押 韵词 的 押 韵 前人作词,当初大都是依照旧“诗韵”(“平水韵”),后来有人根据词作多通韵的实际情况,在“诗韵”的基础上加以合并,才有所谓“词韵”。清代以后,戈载的《词林正韵》成了比较通行的词韵。 ​     词的押韵方式与诗有所不同,比较灵活多变,比近体诗宽得多。近体诗都是一韵到底的。词则不然,有几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 ​ 1.平声或仄声一韵到底 ​ ​ 许多词是一韵到底的,中间不能换韵,与近体诗相同。但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两者界限清楚,不能混淆。规定押平声韵的,就不能押仄声韵;规定押仄声韵的,就不...
词 的 押 韵
词 的 押 韵 前人作词,当初大都是依照旧“诗韵”(“平水韵”),后来有人根据词作多通韵的实际情况,在“诗韵”的基础上加以合并,才有所谓“词韵”。清代以后,戈载的《词林正韵》成了比较通行的词韵。 ​     词的押韵方式与诗有所不同,比较灵活多变,比近体诗宽得多。近体诗都是一韵到底的。词则不然,有几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 ​ 1.平声或仄声一韵到底 ​ ​ 许多词是一韵到底的,中间不能换韵,与近体诗相同。但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两者界限清楚,不能混淆。规定押平声韵的,就不能押仄声韵;规定押仄声韵的,就不能押平声韵。同调异体者例外。 ​    《浪淘沙》、《鹧鸪天》、《江城子》、《水调歌头》、《沁园春》等调,都是一韵押到底。例如:李煜·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词“潺“、“珊”、“寒”、“欢”、“栏”、“山”、“难”、“间”八字均平声,押韵。此格亦可押“句中韵”。如吴文英《高阳台》:“孤山无限春寒。” ​     《卜算子》、《蝶念花》、《踏莎行》、《渔家傲》、《水龙吟》等调,都是一仄韵押到底。例如:晏殊·踏莎行 ​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晏词“遍”、“见”、“面”、“燕”、“转”、“院”六个字均仄声,押韵。 ​     有一种独木桥体,又叫福唐体,即全篇悉用同一字为韵脚,平韵、仄韵均可。兹举押平声韵的一例,如:蒋捷  声声慢·秋声 ​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影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 ​ 2.仄声上去通押入声独用 ​ ​ ​ ​ ​        在仄声词中,同一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常常可以通押,而入声一般则是独用的。《谢池春》、《永遇乐》、《贺新郎》等,一般上去声韵通押。例如:陆游·谢池春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古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        陆词“虏”(上)、“举”(上)、“戍”(去)、“误”(去)、“楚”(上)、“古”(上)、“处”(去)、“度”(去),或上或去,通押。 ​        有的习惯专押入声韵,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兰陵王》等。例如:岳飞  满江红·写怀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岳词“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九个字均入声(仄声),押韵。 ​ ​ 3.同部平仄声互押 ​ ​        有些词调,规定韵脚有平有仄,按词韵(十九部)即同一韵部中平仄声字互相押韵,同韵不同声。《西江月》、《醉翁操》、《曲玉管》等,为同韵部平仄互押。例如: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 辛词“蝉”(平)、“年”(平)、“片”(仄)、“前”(平)、“边”(平)、“见”(仄),四平两仄同韵互押。其韵式为:AAA,AAA’。 ​ ​ 4.不同部平仄声转换 ​ ​        不同韵部平仄声转换的词调也很常见,韵脚灵活而富于变化,类似转韵古体诗的押韵。同韵部平仄声互押,虽然平仄声调不同,但必须是属于同一部(韵母相同);不同韵部平仄转换,是由甲韵转为乙韵,或再转为丙韵、丁韵,平仄声调不同,韵部也不相同(相同亦可,不作规定)。换韵的位置是词调规定的,不同于古体诗换韵的任意性。《清平乐》、《菩萨蛮》、《减字木兰花》、《虞美人》等,都是不同韵部平仄声转换着押韵。例如: ​ 李煜·虞美人 ​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李词“了”、“少”押仄(上声)韵;“风”、“中”换韵部转押平声韵;“在”、“改”再换韵部转押仄(上声)韵;“愁”、“流”三换韵部转押平声韵。此调共用了四个韵部的字,平仄声韵两两相间,很有规律性。其韵式为:AABB,CCDD。《菩萨蛮》、《减字木兰花》两调的韵式也是如此。《清平乐》一调则规定上片同部仄声四个韵脚,下片换韵部,转为平声三个韵脚,又是一种韵式。例如:李好李·清平乐 ​ ​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 ​     李词上片“口”、“斗”、“首”、“柳”同部四仄押韵,下片“山”、“南”、“原”换韵部,转押三个平声韵。其韵式为:AAAA,BBB。 ​ ​ 5.一韵为主间押他韵 ​ ​        还有的词调,全词多韵,但以一韵为主,其间杂以他韵。《相见欢》、《定风波》、《女冠子》、《喜迁莺》、《梅花引》等,其中《定风波》最为典型。例如:苏轼·定风波 ​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去也风雨也无晴。 ​        苏词以平韵为主,以“声”(平A)、“行”(平A)、“生”(平A)、“迎”(平A)、“晴”(平A)押韵,中间三转仄韵,插入“马”(仄B)、“怕”(仄B)相押,“醒”(仄C)、“冷”(仄C)相押,“处”(仄D)、“去”(仄D)相押。其韵式为:AABBA,CCADDA。 ​ ​ 6. 词的和韵 ​ ​ ​        以诗词相和是文人的一种习惯。与和诗一样,和词也有几种方式:只词意上相和,不考虑韵脚;如果和韵,也分依韵、用韵、次韵三种。所不同的是,和韵词一般不在题目上标示“用韵”、“依韵”、“次韵”等字样。和韵词,最为常见的是“次韵”,如苏轼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非常著名,后来历代都有人次其韵填词。苏词曰: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        南宋邓剡有《酹江月·驿中言别》,词曰: ​ ​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馀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 ​        南宋文天祥《酹江月·和》,词曰: ​ ​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 ​        元人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词曰: ​ ​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 ​         《酹江月》、《百字令》均为《念奴娇》别称。文天祥词是和邓剡的。苏词原韵用“物”、“壁”、“雪”、“杰”、“发”(出发,动词)、“灭”、“发”(繁体,头发,名词)、“月”八字,邓剡、文天祥和萨都刺三人词同用其韵,顺序不变,属“次韵”一种。其他和韵法,均与诗的和韵相同,不再举例。 ​ ​ ​ 词  的  对  仗 ​ ​        词的对仗,原则上无固定要求。如逢偶句,或对或不对全凭作者安排。有些词中有适合用对仗的语句,词人们习惯用对仗也便常常用之,但在平仄、用字和位置上比律诗对仗宽得多,不用亦可,不为违律。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       诗的对仗,平仄必须相对(对立、相反);词则不拘,亦可以平对平、以仄对仄。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对。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以“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为对。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以“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对。多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       古体诗偶尔可以以同字相对,近体诗除“掉字格”(以同字当句自对)外,是不允许同字相对的。词则不拘,同字相对亦可。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两个“如”同字为对。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是”同字为对。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两个“有”同字为对。 ​       律诗以中间两联全用对仗为正格。词多为长短句,所以必须是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可能配成对仗。词人们往往习惯于每阕开头两句用对仗。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晏珠《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上片或下片开头两句用对仗。 ​        也有其他位置上用对仗的,因可以构成对仗的位置而不同。如《满江红》一调中的两组七字句,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浣溪沙》一调中下片前两个七字句,周邦彦的“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朱敦儒的“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成酸。”都习惯用对仗。 ​        以上所举各调,有人用了对仗,有人则不用;有人同调此词中此两句用了对仗,彼词中此两句却不用。或出于修辞需要,或出于相互模仿。总之,词的对仗,随意性很强。 ​        有一种“隔句对”是律诗中不曾有的,而词中却常用之。如《沁园春》调“一字逗”下四个四字句,词人们往往喜用“隔句对”。此类用例比较普遍。 ​        沈义父《乐府指迷》指出:“遇两句可作对,便须对。”王骥德《曲律》指出:“当对不对,谓之草率;不当对而对,谓之矫强。”词之是否作对,全在作者应用之妙。 ​
/
本文档为【词 的 押 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