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治疗风湿骨病之蠲痹通络汤

2013-10-18 2页 doc 53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8963

暂无简介

举报
治疗风湿骨病之蠲痹通络汤第一章 序论 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 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 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 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
治疗风湿骨病之蠲痹通络汤
第一章 序论 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 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 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 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 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 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 (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 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 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 因素。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 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 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元素能够继续运用和发展? 2.服饰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吗? 3.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02年考试: 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 08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胡服骑射 04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史记 六国表》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史记》记载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一次什么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论述题:对服装起源有几种说法,简述你的看法。 第二章 原始社会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 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了。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 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思考题: 1.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2.根据我国远古时期纺织品的发现、试释服装发生的缘由。 3.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第三章 先秦服饰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 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 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二、周代服饰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 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交领即大襟、右衽?有曲裾和直裾? 小口大袖?领口和袖口有宽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 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 宽博的衣服了。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 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 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服饰变革的意义是我自己总结的,书上 没有) 思考题: 1.商代的上衣下裳确定了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其意义何在? 2.唐朝的“礼”在服饰上有何体现?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02年考试真题: 论述题:中国原始服装产生于何时?有何史实?中国有史以来最早有文物史料证实的服 装是何代?是什么形制的服装? 03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中国历史上的“深衣”始于何时?简述几种深衣的主要特征。 04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骨针和纺轮分别在中国历史上何时出现?它们的出现有何意义? 论述题: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传统服装的门襟是左衽还是右衽?中国历史上的服装流行色 彩于五行说关系甚密,请说出五色或哪朝崇尚何色?以下服装:“裤褶”、“比甲”、“半臂”、 “辫线袄”、“缺襟袍”分别流行于那个历史时期?简述各服装特点或图示。 05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简述周代服装的基本特点。 06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衣,未有,后世圣人,易人以丝麻……始作 五色成以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缨*以为首饰。”的文辞出自哪本书?有何启示? 论述题:试谈汉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07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出自哪本书?有何含义? 绘图题:汉代深衣 第四章 秦汉服饰 一、秦汉的文化背景: (1)秦统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字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 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2)汉承秦后,多因其旧。汉乃是形秦神楚。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道家的政治哲学迎合了汉初的政治 需要。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为正统。 二、秦代服饰 (1)袍服,秦代男装以袍为贵。秦代袍服领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内衣,大袖为多, 袖口收缩紧小,领袖花边装饰。 三、汉代服饰 (1)汉承秦制,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西汉早期曲裾深衣,东汉多为直裾,但不 作正式礼服。燕居多服禅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2)袍,大袖,袖口收紧缩小,领子低坦,露出里衣,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 袖花边装饰,下摆常打一排密裥。 (3)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 不作正式礼服。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4)裤,汉时着裤。古代裤子无裆,只两只裤管,又称“胫衣”。裨是短裤,由胫衣发展而来,两股之间以裆相连。汉女着裆裈,曰“穷裤”,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 腰。 四、汉代女子服饰 (1)汉代女子常服仍为上衣下裙的深衣,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 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专用服饰。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镶边。衣领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如穿几层衣服,每层领子必 露于外,可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3)襦裙,汉代女子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交领、直领;下 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4)袿衣,斜裁法制成的长儒衣,大袖袿衣称“诸于”。 (5)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内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五、丝绸之路的作用系影响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明代郑和下西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一起。 (3)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4)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5)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 (7)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思考题: 1.概述深衣在不同时期的形制特点。 2.比较秦与汉的文化特点及服饰特点。 3.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05考试真题: 简答题:谈谈丝绸的发展简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一、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 1.魏晋的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 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2.“人的觉醒”-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 漂亮,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3.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 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 4.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二、魏晋南北朝的男子服饰 (1)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有两个方面: 1.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 2.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2)魏晋衣服宽博,受清谈影响,求潇洒脱俗,有意仿古。 (3)主要衣物: 1.衫,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衫子。不许施祛,衣无袖端,敞口,有单、夹两式,对襟 以襟带相连,色彩素雅。 2.裤褶,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圆领对襟,衣长不过膝,加沿;下衣喇叭裤,膝弯处 长带系扎。 3.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间。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 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4.帻、巾,沿袭汉代遗制,但有所演变。巾帻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 帻上横插簪笄。有平巾帻、小冠。小冠加上黑漆细纱制成的笼巾,就是笼冠。当时有折角巾、 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黄巾起义” 三、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服饰 (1)襦裙,妇女服装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衣着明显特征为:上俭 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这时的襦、衫亦宽亦 窄,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领大袖衣,长裙外着,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领 衣,腰间垂裳,已近隋式。 (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差异,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装饰,飘带较长。南 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长,二者合为一体。 (3)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四、佛教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1)影响了形制和纹样方面。 (2)南北朝女子流行“额黄妆”。 五、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1)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互相传移的。 1.其一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遵循秦汉旧制。 2.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 阶层传移。 (2)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劳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 产生了自然传移作用。 (3)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 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思考题: 1.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对服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士大夫的着装特点)? 2.这一时期胡汉文化交融有哪些特点? 3.佛教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和服饰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六章 隋唐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唐前期,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 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这种青春、自由和欢乐之美渗透在唐文艺之中。 (2)唐中期,审美趣味中多了富贵闲适,少了雄豪刚健;多了规矩格律,少了自由不 羁。 (3)唐后期,此时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 审美趣味沿着中唐一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 格之中,并给以后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 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眉。 二、灿烂的唐代文化 (1)南北文化交流,推陈出新。 (2)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有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制度文化方面只有 输出。 (3)唐朝处在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美术、工艺的高峰期。唐朝的服饰更是丰富多彩, 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三、隋代服饰 (1)基本保持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承前朝启后代的时期。 (2)文帝力行节约;炀帝崇尚奢华铺张,为宣扬皇帝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将 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背后,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3)男装以衫为主,女装以襦裙为主,小袖长裙,裙系到胸部。贵妇出行着大袖服。 (4)受齐梁风气影响,妇女另加小袖式披风,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若单独穿着用细 钿缕带束腰,已近“胡装”,这种类似披帛和半臂式服装的演化是逐步的、渐进的。 (5)隋代至唐初,女装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细带系扎。 这种服饰流行甚久,并影响东临国家和地区。 四、唐代服饰 (1)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 (2)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 新形式。 (3)唐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武则天时织赐不同纹样区别 文武官阶,为以后王朝效法。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 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 (4)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更加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 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 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五、唐代男子服饰 (1).圆领袍衫,又叫团领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 制,形制为圆领且右衽,领袖及襟出有缘边,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单夹之 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2).幞头,源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是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 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顷;?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初尚平头小样,而 后渐高。?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如梭子,继为腰圆 式,中施丝玄为骨。?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 ?从一块民间包头布逐渐演化为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断 上升,但其发展时间之久、变化形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六、唐代女子服饰 (1)襦裙 1.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 代从未有过的。 2.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 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 3.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 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 (2)半臂 1.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 的短外衣。 (3)披帛 1.披帛是继承六朝“帔紫”而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为短阔, 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而装饰的。 (4)女着男装 1.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5)胡帽、幂篱、帷帽 1.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包括番帽、搭耳帽、珠帽、毡帽、浑脱帽。 2.胡帽最初为男子头衣,武则天时期兴起穿胡装戴胡帽之风。 3.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 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 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七、胡服的流行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 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 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 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 (4)唐中期,出现大幅度流行胡服、胡装。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 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 2.中唐以后,“胡服”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 有“囚装”、“啼装”、“泪装”等。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3.“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 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 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八 五代十国服饰 (1)服饰上大体沿袭唐制。五代和晚唐男子装饰差不多,多着幞头和襕袍。 (2)五代的官服样式,承唐启宋。男子一般圆领衫子,腰系帛鱼。幞头变化显著,晚 唐后,由软脚变成硬脚。 (3)女装基本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带较 长,披帛较唐狭长。上衣加半臂,交领和对襟均有。后唐兴着彩裙,收裙裥作多折,这是宋 代服饰的端倪。 (4)五代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由此可见,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时尚主要因素。 思考题: 1.造就大唐服饰丰富多彩的因素有哪些?试从多方面、多视角思考。 2.唐代最主要的服饰特点有哪些? 3.胡服为什么能在唐代流行? 04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简述唐代各时期服装的风格特点。 07年考试真题: 绘图题:唐朝半臂襦裙 第七章 宋代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宋代经济取得显著进步,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等都有很大发展。国内 外贸易发达。 (2)宋王朝轻视北方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实际上他们正由弱变强。宋朝禁 止服用胡人服饰,但不可避免彼此间的仿制和影响,其中以女子的钓墩(是一种没有裤腰、 两腿分离的连裤袜)最具代表性。 (3)随着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文化上,理学和儒学真正哲学化;宋词别具一格、堪称一绝;古文、通俗文学及 戏剧说唱艺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引人注目。四大发明的三项产生于宋代。 二、理学与服饰 (1)宋代,儒学得到复兴,“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 (2)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很 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 境。 (3)倡导服饰要简洁、朴实。整个宋代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 三、宋代服制 (1)宋代服饰制度出现了由帝王钦定的《三礼图》; (2)宋仁宗重新规定了冠冕的尺寸、质料、颜色、和衮服的纹章,同时调整百官的朝 服制度; (3)宋徽宗时变成《祭服制度》。 四、男子服饰 (1)宋初,衣冠服饰袭晚唐五代遗制,无大变化。官员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 履组成。革带是官职标志之一。 (2)袍衫,有袍衫、襕衫(襕袍)。 1.袍衫,宋代公服皆圆领袍衫,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式。以袍衫纹样、质料、颜 色分等级。唐天子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 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朝服。一般男装与唐 同,有襦、袄、襕衫、背子。 2.襕衫,也属于袍衫的范围,故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4)革带与佩鱼,?革带在宋代是区分官职高低的附属物,因其上的牌饰不同,有玉 带、金带之称。革带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鞓是皮带,也是主件。分前后 两节。带銙在腰部后背,革带两端朝下喻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 ?在宋代只有穿紫服绯的官员才有佩挂鱼袋的资格。 (5)方心曲领,从宋代开始,凡穿朝服,项间必套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缨珞锁片的饰 物。功能上用以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 (5)直掇,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长衣而无襕者称 直掇,亦称直身。 (6)襦、袄,襦、袄即传统的大襟短衣。宋时工人、商贩所着服饰各有规定。 (7)幞头与巾 1.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以直角为多,长如直尺,与唐相比宋幞头少了爽利便捷 之气多了仪态威严之感。还有“曲角”、“交脚”,以铁丝、琴弦、竹篾为骨,弯制成不同的形状。隆重场合可用鲜艳色彩。 2.巾子,多普通百姓戴。巾在宋代名目繁多,有东坡巾、山谷巾、云巾、葛巾、仙桃巾、 错褶样。巾子并非正式的头衣,是燕居装束。巾子的流行与士大夫阶层的庞大不可分离,也 与士人中盛行的田园理想密切相关。道家的出世理想更使人向往,遁世绝俗的生活态度不仅 影响了审美风神尚,也促成了士人衣冠中崇古而好风雅的趋向。 五、宋代女子服饰 (1)宋代女子的服饰,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裙、裤等形制。 (2)背子,又名绰子。宋代男女皆服,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都有不同变化。其形 制如衫,但偏窄小,贵妇穿在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以背子为主。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 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其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3)衫、襦、袄、半臂、背心,基本承晚唐五代服饰。 1.袄无定制,有宽袖和窄袖、对襟和大襟、长短不同。宋妇女喜着大袖衫,但不像唐那 样轻薄袒露,一般有衬衣或夹衫。 2.宋妇女仍着半臂或背心,两者样式近似,通作对襟,但半臂有袖而短,背心无袖。宋 代称半臂的缺袖者为背心。背心实为裲裆演化而来,长及腰部,呈长方形,对襟,下摆开衩。 (4)裙,宋裙多承唐制,唐的裙式和色彩依旧盛行。隋唐后,裙幅增加,褶裥增多, 谓“百叠”、“千褶”,裙料以罗纱为主,装饰有刺绣、罨画、销金、晕染等,还缀珍珠。裙子、 裙带都以长为美,并作上细密的褶裥而使裙身显得更为修长。当时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旋裙”,始行于女妓后为士大夫效仿。 (5)裤,宋代女子穿裤已露于裙外,也有单着裤而不着裙的。当时将有裆的裤子外穿 多为身份卑微的女子,贵族女子仍多在裙内着无裆之裤。 (6)帔帛,帔帛发展到宋代为霞帔,通常为狭长形,上绣纹样,悬挂项上,下端缀一 坠子,帔帛质地厚实,不似唐飘曳。 (7)花冠,宋女子首饰除传统的簪、钗、步摇、梳篦外,还盛行花冠,一年四季的花 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一年景”。 (8)缠足,女子缠足启始一般认为五代之时,始自南唐后主宫嫔,至宋时女子缠足成 为儒家礼教的一部分,小脚成为衡量女子仪容姿态的标准,小脚中蕴涵着的性意识使其成为 男子爱怜赏玩的对象。 六、缂丝与宋朝纺织工艺 (1)缂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织物,又名“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这是中国纺织品中的瑰宝。 (2)其实缂丝并非用刀来雕刻,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 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其成品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3)缂丝以定州为中心,大多用于画轴裱幅之首,或作书籍封面,南宋缂丝产地南移 至苏州、松江一带。 (4)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织造名人书画,从而使缂丝成为著名的艺术欣赏品。 (5)明清时期,缂丝品种除图轴、佛像等欣赏品外,还有袍服、铺垫、椅披等日用品。 思考题: 1.宋代服饰风格与唐代服饰有哪些不同?简析缘由。 2.试评价背子的审美特征。 3.缂丝及其他古代工艺遗产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 05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简述宋代重要的学术派别对该时期服饰的影响 第八章 辽金元服饰 一、元朝的中西交流与文化 (1)元朝统治期间,加强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合文化交流活动。元初的佛道之辩佛 胜道败的结果再次确定了佛教的优势地位,但仍允许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 (2)元朝推行等级制度,但并未强迫汉人接受蒙古人的习俗,士大夫阶层虽无法把持 经济生活上的统治权,但仍占领着文化生活的制高点。元曲、山水画都达到了顶峰;汉族文 人兴建了书院,对汉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汉族仍沿袭以往的宗族制度。 (3)从1240年到1340年的这100年间,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直接接触的唯一机会。 二、辽、契丹族服装 (1)宋时,契丹、女真装束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主要影响最多的是左衽。契丹人以左 衽、长袍、圆领、窄袖为主。 (2)男子服饰 1.圆领长袍,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至膝下,袍外有围“捍腰”者,就是 在腰间系一皮围,袍外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 2.髡发,契丹习俗男子发式多作髡(将头顶处头发剃去)发。 (3)女子服饰 1.衫子,女子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 宽大,前长佛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裙摆宽大,绣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钓 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饰之一。 三、金、女真族服装 (1)女真入燕地后,吸收了宋代官服制度,用冕服官服。 (2)男子服饰(金与辽服饰颇有相似之处) 1.男子服装窄小,左衽,着尖头靴,男子发式却完全不同。 (3)女子服饰 1.金女子着团衫,下穿襜裙,腰系红黄巾带,花式颜色都承辽制,特别之初是襜裙中以 铁丝圈为衬,使裙摆丰满蓬起来。虽然和汉族装束有一定差异,但从式样宽大的女服可看出 女真族已逐渐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 2.金建国初期,衫袍、连裤、袜都用皮制作,并通过布料的粗精、皮质的优劣来区分贵 贱。 四、元 蒙古族服饰 (1)蒙古族入关后,除保留其固有衣冠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即冕服、朝服、 公服。戴幞头、穿圆领袍衫是汉男子主要服饰。 (2)男子服饰 1.元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近乎宋式,盘领、右衽,大袖,戴舒角幞头,名 唐巾。冬帽夏笠是蒙古的传统。 2.质孙服,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肩背间贯以 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 3.辫线袄,一种圆领、紧袖、下长过膝、下摆宽大、腰上部分打上细密横褶后缝以辫线 的“腰线袄子”。 4.比肩,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类似半袖衫,男女皆服,俗称“襻子答忽”。与宋“貉 袖”或“旋袄”形制近似。 5.比甲,无袖、无领、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襻系结。 (3)女子服饰 1.袍服,汉人称蒙古的袍服为团衫或大衣,形制宽绰,多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长可 曳地。 2.姑姑冠,从额眉处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 装饰各种珠宝。 3.当时汉人,尤其南方,妇女以襦裳为多,半臂依然盛行,面料增加了棉。 五、元代纺织业 (1)元代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提花、 印染工艺很高。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 思考题: 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何在? 2.辽金元分别对汉族服装有着怎样的影响? 3.谈谈服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及意义。 02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简述元代服装,略述之。 03年考试真题: 简述元代服装的特点。 第九章 明代服饰 一、历史背景 (1)明代对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十分重视。明太祖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废元服 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 (2)明王朝的政治体制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和新观念的发展,放弃了把握世界科学进 步的机会。 (3)明代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市民文艺上,并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描绘的是世俗人 情,是有生命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和破坏。把这种市民文艺 表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的是木刻版画。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 二、明朝纺织业 (1)明政府推广植棉,并设立国家机构加强对纺织匠人的管理。苏州、松江的棉纺织 业最为发达。 (2)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纺织业的发达可见当时服饰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明代服饰 (1)明代服饰完全受制度与规章的严格约束。 (2)男子服饰 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 ?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 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 比较多样。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3)女子服饰 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 成。 2.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 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宋代, 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就功用分两式:对 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 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 田而得名。 6.衣、裙,?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 方。以淡雅朴素为尚。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与唐代女装不同的是,明朝女装风格 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式样。裙子的装饰有缂丝、画裙、插袖、堆纱大红绿绣 花。 四、?明朝后期,平民穿起超越他们身份的服装,以服饰挑战自己在阶级社会中的无名 地位。?风尚变化成为社会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和重组的重要舞台。?商业消费的巨大能量最 终战胜了传统的身份地位标准。追逐时尚的过程已经成为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明代丝绸与贸易 (1)明代丝绸工艺最具特色的是妆花、改机。 (2)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3)明代的丝绸通过海路远至海外。在商贸往来中,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各民 族的发明创造得以互相传播,从而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 展。 思考题: 1.明代的兴盛使得市井文化在服装上有着怎样的表现? 2.明代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重大的调整? 3.请将明代服饰与同时期欧洲服饰形态做一比较,有什么样的区别? 06年考试真题: 简答题:概述传统男性幞头的变化发展历程,并图示说明
/
本文档为【治疗风湿骨病之蠲痹通络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