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2013-10-23 3页 pdf 207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9803

暂无简介

举报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口陈郁玲 摘 要: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体事物不出现,借用另一事物 来代替本体事物,于是人们便容易将两者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 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关键词:借代借喻区别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 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 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 步的比喻。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口陈郁玲 摘 要: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体事物不出现,借用另一事物 来代替本体事物,于是人们便容易将两者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 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关键词:借代借喻区别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 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 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 步的比喻。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 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 这两者的区别所在。 一、借代和借喻的客观基础不同 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借代的方式很 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 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 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 词的借代使用现出来的。 (1)莅白塑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 迅《药》) (2)千万个壹笪在成长。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颁导下,中国人民用,』:鲞垄生 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盘篮痘了!”(鲁迅 《(孔乙己》) (5)i曼盘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 《(沁园春·雪》) 例(1)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替具有 此特征的人物;例(2)是用“雷锋”这一专名来代替具有 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例(3)是用具体的事物“小米加步 枪”来代替抽象的“军需装备”和“武器装备”;例(4) 是用“添上新伤疤”来代替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即孔乙己被 (6)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7)吃豆豆,长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 (8)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 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叠音词的这种功能也常常体现在口语当中,家庭中 大人和幼儿说话时经常使用,如: “乖乖,妈妈给你穿袜 袜,戴帽帽,咱们上街街,坐车车,买糕糕。”其中,有 些不能用来重叠的这时也被重叠了。而与之相反,一些庄 重、严肃的文体,如政论、告示和其它公文体等文章中就 很少用叠音词。 另外,叠音词也可表示厌恶讽刺的感情色彩。如: (9)“看我以后怎么治你。”他狠巴巴地警告着. (镁十月》1991年第6期) (10)“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滚!。 (老舍((骆驼祥子》) 叠音词还具有表示动感的功能。文学语言的动感, 是指作家运用语言赋予意象以某种形态趋势,表现出作家 对客观世界运动的感知,读者对客观世界运动的认识与感 受。如: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12)轻纱薄绫般的雾气,飘飘悠悠地升腾起来,缭绕 着一座座峰巅岭腰,活像一条条彩绸。(叶辛((蹉跎岁月》) “萧萧”“滚滚”和“飘飘悠悠”,将事物的动态过 程逼真贴切地呈现到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好 像他们就在眼前运动着。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吆 [4]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2. [5]米小群.谈从式叠音词的修辞功能[J].六盘水师专学报, 2000,(2). (李宗花,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53 万方数据 打;例(5)是用“江山”来代替“祖国”这个整体。 陈望道先生对借代辞格论述得十分详细,他依据所借 事物和所说事物的关系将其分为旁代和对代两大类,每一 类又各分为四组,列举了许多语言材料进行了说明, 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 (6)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 务,是把那些墨益墨是的擞鎏熊的塞虚,赶快扔到垃圾桶 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7)你们是年青的,从出生的年月计算,你们的确是 年青的。然而看你们额上的皱纹,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过很 长盈盖的巫釜道鉴了.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例(6)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 而空的文章;例(7)用喻体“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 来比喻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 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 无实实在在的关系。有些例子容易引起人们的混淆。如: (8)然而吼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 《故乡》) (9)苣基登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 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包 身工》) 这两例中使用的辞格有人认为是借代,有人认为是借 喻。我们按照借代和借喻的各自特点,参照语言环境,认 为这两例都是运用了借喻,不能看作是借代。例(8)中的 “圆规”,是从前文的明喻“⋯⋯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而来的,本体虽然不出现,但是通过喻体 仍可显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例(9)中的“芦柴棒”是 包身工“她”的代称,但不是借代,而是借喻,文章本身 已经作了形象化的交代:“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可 见有客观事物的相似点作基础。因此,这两例都是运用了 借喻辞格。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 一般说来,比-喻尽管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 方式,但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比拟的特点是不会变 的。因此,借喻虽是比明喻、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但在 多数情况下,借喻却可以变换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只是直 接用人或事物的特征等代替本体事物,因此不能构成明喻 一类的格式。 例(6)可以改为“是把那些像懒婆娘的裹脚一样又 臭又长的文章,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例(7)可以改为 “我知道你们已经像走过很长很长艰苦的道路似的遭遇过 很多艰难困苦了。”例(8)和例(9)在前文已经提及它 们的变换形式。我们不能把例(1)中的“花白胡子”说成 “花白胡子像花白胡子”,也不能把例(2)至例(5)各 例用明喻或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借体都是借代中的 名词替代现象,不能构成比喻的格式。 三、借代与借喻的修辞作用不同 借代的作用在于“代”,一般只起代称作用,使语言 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简洁精炼,但对所说的事物没有描 写作用。借喻的作用在于“喻”,即能起“喻”的作用, 能对所说的事物起描写作用。 (1o)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垒仝主丝丝 嚼盈:盘丝,丛韭J。(叶圣陶((春联儿》) (11)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 生意,抬盛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例(10)中用喻体“吃东西时的咀嚼”来比喻“他” 反复看信的情景,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例(11)用借 体“抬手动脚”来代替本体“每做点什么事”,借体“抬 手动脚”只是本体比较显著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本 体不具有描写作用。 正因为借喻的喻体对本体有描写作用,所以借喻可以 转换成“甲像乙”,即明喻的形式来表现,如例(6)至 例(10)。借代对所代称的事物没有描写作用,因此一般 是不能换成“甲像乙”的形式来表现的,如例(1)至例 (5)和例(11)。 四、是借代还是借喻 例(8)和例(9)中使用的辞格,有人认为是借代, 有人认为是借喻,有人又提出了“喻代”的名称。他们认 为“圆规”和“芦柴棒”除有借喻的形式外,还有一个称 名的问,即将杨二嫂叫做“圆规”,将包身工“她”叫 做“芦柴棒”,是符合借代“把甲叫做乙”这一名称形式 的。我们必须看到这类修辞现象不是在其前有比喻,就是 在其后有比喻,这样才能用这个比喻称呼其人(或物), 因此其称名是以比喻作为基础的,所以应将其归入借喻的 范围之中。有人提出“喻代”的名目,想将这类修辞现象 立为一类,但是借代和借喻既然是两个不同的辞格,那就 是可以区别的,若再立一类,就会使两者更容易混淆。 总之,借代和借喻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们毕竟是各有 特色的两种修辞方式。在借代与借喻这样两个基本修辞格 之间是不能没有一条严格的界线的,关键是看它们在何种 语言结构中结合,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法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吴士文.修辞讲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黄汉生.修辞漫议[M].北京:目文献出版社,1983. [6]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7]王天庆.现代修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 (陈郁玲,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万方数据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作者: 陈郁玲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名: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 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2008(6) 参考文献(7条) 1.陈望道 修辞学法发凡 1979 2.张志公 修辞概要 1982 3.吴士文 修辞讲话 1983 4.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1996 5.黄汉生 修辞漫议 1983 6.濮侃 辞格比较 1983 7.王天庆 现代修辞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天星.Wang Tian-xing 论借代语和借代与借喻[期刊论文]-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 2. 罗湘芬.罗兰英.LUO Xiang-fen.LUO Lan-ying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问题[期刊论文]-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1,22(3) 3. 刘洪凯 巧妙识别借喻和借代[期刊论文]-初中生辅导2009(25) 4. 刘雪春 由beelink到“百灵”的妙转[期刊论文]-修辞学习2003(3) 5. 刘雪春 论比喻的相似性[期刊论文]-修辞学习2001(6) 6. 郭聿楷 象似性是语言中居统治地位的普遍机制吗[期刊论文]-中国俄语教学2006,25(2) 7. 刘艳平 现代汉语借代词研究[学位论文]2004 8. 徐剑.陈金香 汉语词汇借代义的词义特点[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09(13) 9. 潘文.Pan Wen 明喻词的句法功能及认知语言学思考[期刊论文]-语文研究2007(3) 10. 庞红俊 诗歌中的象似性若干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yw-llyj200806024.aspx
/
本文档为【借代和借喻的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