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教案

2009-12-23 50页 doc 349KB 2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165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教案导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本门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7年1月11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教案
导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本门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7年1月11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我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向来就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政育人的功能。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强调青年人“要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在1987年2月18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江泽民也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辛酸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了解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极为重要;对于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极为重要;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 必须指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尽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其科学体系来说,它首先是一门历史课。既然是一门历史课,它首先必须遵循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什么是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我们认为,历史科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存真、求实,就是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写信史、讲信史。周恩来在谈到撰写文史资料的原则时提出,要“存真、求实”,他说:“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此话很对,真实性是历史科学的基础和生命。也只有给学生一部客观、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才能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2、本门课程的任务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是这样规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本门课程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须性和正确性。 所谓“两个了解”,就是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所谓国史、国情,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这是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第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争取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在指导思想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力量上由资产阶级让位于工人阶级,在革命结局上由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第三,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运用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认识。 第四,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从而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五,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了解近来以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充分认识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走向世界,一个强大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开放的中国。 所谓“三个选择”,就是帮助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充分认识这种选择的必然性与正确性。这是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和本门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与主线 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始终的主题是什么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归结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创造了独步世界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曾是雄踞东方的强大国家。然而,当世界历史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以后,中国开始落伍。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始无前例地遭遇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从那以后,救亡图存,争取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最大目标。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争取中华民族的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通过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到展开: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无耻掠夺,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切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所以,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社稷家园,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由中国摆脱封闭状况,逐步融入世界的开放史。1840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踏入近代门槛,中国开始纳入到世界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近代中国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综合国力日趋强大社会主义中国更以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得以实现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离开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以来,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一百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殚精竭虑,历尽艰辛,他们的努力却迭遇挫折,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社会主义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国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正确轨道。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阐明了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政治的模式,在中国都曾经提出讨论过或者不同程度地实践过。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方案提出以前,没有一种民主政治的方案是符合中国情况,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必然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出路,争取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个基本的思维定式是:向西方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能够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也不可能将中华民族引向复兴的正确道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去思考救国的新路,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按照本国本民族的形式,来加以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以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通过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具体来说,中国近代史又分为两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近代前期,即通常所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后期,即通常所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这样,我们可以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近代前期:风云变幻的80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年至1919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篇,近代后期:翻天覆地的30年。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9年至1949年)。 这一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消亡、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及其在大陆的失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在全国的胜利。 下篇:现代时期:辉煌的历史征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2006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近来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着重阐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及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要有世界的眼光,把中国近现代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范围内来考察,从整体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视域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既要注重学中国近现代史科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在宏观把握上,要弄清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的主线,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实际,学习历史文献,增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要关注当前的现实,引导学生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2、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这一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中又通过哪几条主线而得到展开?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在1840—1919年间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还屠杀了大批中国人,如旅顺大屠杀等。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此割占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仅俄国在19世纪后半业就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如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这强迫清朝地方政府缴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银元),通过《南京条约》攫取赔款2100万元(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各得800万两白银的赔款;甲午战争后,日本共从中国获得2.315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额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达近10亿两之巨。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和珍宝,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侵略者自己承认,他们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是逐步实现的。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还只能通过清政府内部的妥协派大臣来施加压力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才基本屈服。《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即是说,外国公使可以在北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此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渐直接插手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们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对义和团运动更是进行了残酷镇压。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奕、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都曾是列强扶植的对象。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在那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通商口岸大多成了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列强通过《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逐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3.实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外过资产阶级凭借种种特权,对中国开展了以商品输出为中心的经济侵略,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来源地。甲午战争后,随着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大量工厂,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在中国设立银行,开采煤矿,控制交通运输,强迫清政府举借外债偿付战争赔款,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形成了垄断地位,帝国主义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并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19世纪60—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创办报刊,反映它们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此外,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企图美化侵略,麻醉中国人民。但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列强的侵略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的过程。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当外国侵略者入侵台湾时,高山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了殊死战斗。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正是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不屈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英国侵入西藏、云南,法国侵犯广西,俄国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中国陷入了“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由于列强之间存在矛盾并互相制约,更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正是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惊破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了解国际局势,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编了《四洲志》,在此基础上,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孙中山更是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此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阅读书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英国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1章“中国社会”,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之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在黑暗中摸索国家出路,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选择;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们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也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被动应变的封建统治阶级最终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共命运;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及参与国家政权的愿望,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基本教学内容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南方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它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同时,鸦片输入逐年增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愈益严重。农民“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赋税负担增加了一倍以上。他们对清朝统治日益不满。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影响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1814年,洪秀全诞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他翻阅从前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他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洪秀全自称是天父上帝的次子。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是最早的信徒。 为了宣传拜上帝,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许多文章。他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他提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他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很大的号召力。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建设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紫荆山区峰峦起伏,形势险要。那里居住着瑶族、壮族、汉族人民。各族人民深受地主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很尖锐。冯云山以拾粪打谷、做苦工、当塾师为掩护,深入到各族群众中宣传拜上帝,发展了许多会员,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1847年秋,洪秀全来到紫荆山区,拜上帝会成员受到巨大鼓舞。洪秀全率领会众捣毁神庙,砸碎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拜上帝会声威不断壮大。随着革命斗争的开展,逐步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六人领导核心。到1850年,桂平等十多个县建立起拜上帝会,成员超过一万人。 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遭到地主武装和清军封堵,东奔西突。在转战中,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接着,太平军北上,同年秋,攻占永安。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了政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继续北上,冯云山和萧朝贵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太平军连战连捷,1853年春,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A.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 B.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 C.其他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乡官制度。在太平军的区域内摧毁了各级地方封建政权,建立起农民的革命政权。凡县一级以上的负责人,一般都由革命军将领担任。地方乡官由贫苦农民担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选举,“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对于妇女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也有一些进步的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在宗教上,妇女和男子都参加拜上帝活动。还提出禁止缠足和买卖婚姻。这样,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妇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在婚姻上,规定“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了把妇女当作商品的买卖婚姻。太平天国发给男女自由结合的结婚证书——“合挥”,上面登记着结婚人的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还盖有龙凤图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个天国理想的宏图,是它立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B.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资政新篇》是清咸丰九年( 1859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洪仁玕(公元1822—1864年)是洪秀全的一个族弟,在洪秀全创“拜上帝教”的时候,他就积极参加,随同洪秀全做宣传工作。他于太平天国后期才到南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任命他为军师,“总理朝政”。他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资政新篇》的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B.《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A.天京叛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革命进取心锐减,腐朽的思想日益增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表现)。1856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分裂。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由于洪秀全的疑忌,石达开率精锐部队出走。(后来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它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清军趁机再次包围天京。 B.天京陷落:1862年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洋枪队”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领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被围,城内粮缺兵弱。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湘军攻破天京。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是联系中国古代史纵向地认识,作为农民运动的核心问题,或说是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以《天朝田亩制度》为标志,太平天国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二是联系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抗击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正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下,迫使本国封建统治者再也不能按老样子统治下去了。 三是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而感受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冲击,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境界。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二是内因,有以下3点:①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②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彻底摧毁封建经济,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③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与缺点,导致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可避免地在斗争中犯了一些战略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打出“自强”的旗号。其目的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可以剿捻,可以勤远略。”即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的统治。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自强”是要强化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 1861 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仿制样枪洋炮,用于镇压太平军。 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即是今天我国造船业的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它能够建造排水量为 2200 吨的巡海快船。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采用新式技术的封建官办工业。这些工业由封建官僚控制,经费由国家拨充,生产的武器直接供给清朝的军队使用。因此,生产从不计成本,不讲效率,再加上管理不善,官员们层层贪污,资金时常短缺。同时,这些军事工业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从购买设备、安装运转、生产制造都依赖外国,而引进的技术,大多在西方已经过时,并不先进。军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多为外人垄断,甚至一部分管理权也落入外人之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 70 年代开始,洋务派便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工业,想用民用工业获取的利润,来辅助军事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期: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求富”。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 (展示) 1872 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1888 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局,后迁到湖北武昌; 1890 年张之洞在湖北筹建的汉阳铁厂等。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比如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 10 万多匹。筹划海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从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1885 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举办新式学堂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还从中选派了几批留学生赴欧美和日本留学深造。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所谓近代化,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由其社会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作为落后国家的中国近代化,除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动力之外,还是对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国际环境迫使中国中断自己的历史发展程序,从西方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变更或改造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即推资本主义之陈,兴资本主义之新。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而经济近代化则包括工农业的生产关系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革和生产力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在中国最早窥其崖岸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师长之说”付诸实践的,则是以一批满汉军政要员为中坚的洋务派。洋务派前期的首脑是李鸿章,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包括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内的洋务派,是由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并利用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为杠杆,“借法自强”,他们从传统的“道体器用”观出发,归纳出“中学为体,西方学用”的理论模式,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他们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而促使中国国防从传统迈向近代化,促使中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蠕动,促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近代科技体制。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时,洋务派们为洋务运动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为体;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当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洋务运动本身冲击到封建统治体系(这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也会本能地维护封建统治。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地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和惧怕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阅读文献: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6.严复:《原强》(1895年3月)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心海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而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扩展在华势力。 1904—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迫于内外压力,请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即“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内阁成员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清末“新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革命报刊: 《民报》、《国民报》 《时务报》、《浙江潮》 《游学新编》、《苏报》 《昌言报》、《国民报》 《湖北学生界》 章炳麟(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和《警世钟》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903年11月4日,黄兴、陈天华、章士钊、宋教仁等人,发起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从事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活动。黄兴被推选为华兴会会长。 光复会于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会长为蔡元培。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等成立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围绕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经过辨论,划清了革命改良的界线,基本上澄清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
/
本文档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