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杨救贫传奇

2013-10-27 39页 doc 21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4727

暂无简介

举报
杨救贫传奇杨救贫传奇(选载) (管让礽 著) 杨救贫生平梗概 杨救贫,名筠松,又名益①,字叔茂。系江西庐陵(今为吉水县)人的遗腹了)。父早逝,其母改嫁於窦州一商人,出生窦州③。出生时间为唐武宗辛酉年(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八月十六日。 救贫父名灿都,字文光。母亲何氏。有兄弟三人:长曰筠翌、次曰筠宾、筠松(即救贫,下同)行三⑥。 杨救贫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十七岁登科甲⑦,随之步人仕途。至僖宗朝(八七五至八八O年)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⑧(掌管皇家风水典籍和有关风水等事务...
杨救贫传奇
杨救贫传奇(选载) (管让礽 著) 杨救贫生平梗概 杨救贫,名筠松,又名益①,字叔茂。系江西庐陵(今为吉水县)人的遗腹了)。父早逝,其母改嫁於窦州一商人,出生窦州③。出生时间为唐武宗辛酉年(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八月十六日。 救贫父名灿都,字文光。母亲何氏。有兄弟三人:长曰筠翌、次曰筠宾、筠松(即救贫,下同)行三⑥。 杨救贫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十七岁登科甲⑦,随之步人仕途。至僖宗朝(八七五至八八O年)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⑧(掌管皇家风水典籍和有关风水等事务)。任职期间(及其前後)深入研读堪舆典籍,钻研风水,得其要领,为後来从事风水和成为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咸通十五年(公元八七三年),懿宗驾崩,僖宗即皇帝位。僖宗李儇眷恋声色,枢密田令孜在朝专权,弄得朝政腐败,江河日下。 乾符元年(八七四),濮州(今山东邮城)王仙芝、冤句(今山东曹县)黄巢先後揭竿而起,广明元年(八八O)十二月巢军克潼关,继破京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长安失陷前夕,僖宗李儇在“百官皆莫知之”的情况下,挚得三妃四王,由枢密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护驾,秘密逃奔西川。僖宗逃前,筠松被“断发入昆仑山步龙”。 救贫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对朝庭的复起深感失望,毅然脱离朝庭,弃官为民,身带禁中的《玉函秘术》从事地理,云游四方。 在南行途中,他一度往返于处州。后至湖北偶遇鄂州刺史廖銮,互议境遇,言及风水,经其指引,遂於中和二年(882)辗转至江西。其时黄巢称帝,曾任唐王朝大夫的他虽改名救贫.但仍然心存戒备,至江西虔州还一度隐迹于崆峒山。後来迫於生计离开崆峒,以自己熟练堪舆的特长,在虔州各地从事风水活动。 公元八八四年,黄巢失败,僖宗复辟。杨救贫未去昆仑山步龙,自度获罪於僖宗,既不敢返朝供职,也惧怕回原籍遭究,不得已而长期浪迹江湖。在路经兴国三僚时,见这里山水宜人,环境幽静,利於隐身匿迹,遂择三僚为一长期 寓居之地。 救贫择居三僚後,除在兴国各地外,不时到雩都、赣州等地,也偶去闽粤,专事地理活动。期间,曾为于邑药口坊芒筒坝建立管氏宗祠定位(即後来所称的板凳定向),致使该祠长期以来名闻海内外。 杨公在专事风水活动中,无论阳宅、阴宅的选址定向,都不完全拘於方位木身即有吉凶的一惯信条,而是采用目测、 倒杖”等法,依砂水、龙脉之各异,因形选择,因地制宜。从而,使阳宅、阴宅的建造,多处山灵水秀之中。其法经逐渐演变、完善,终於成为比较合理、影响巨大的形法理论,世人称其为“形势派”或“峦体派”,通常称为“赣派“。 唐末以後,“赣派”风水的形法理论长时间地影响著整个风水行业。风水术者“择其要旨,竞相效仿”。当时,除赣派外,较有影响的是闽派(福建派)。闽派在“效仿”中更为突出。据《古今图集成》载:“闽土有求葬法於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群名迹,以罗经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但未得要旨”。 “赣派”以观察山(地)形状、龙脉走势择址定位。“闽派”则偏重方位,以罗盘为主要工具。由此可知,当时尚未形成派系的“闽派”风水学者,就是学习和参考“赣派”之法,稍加改进,尔後才成为另一派系的。 元代以後,以王及(曾寓居赣州)为主的闽派风水得到进一步发展,遂成一体,正式称名为“理气派”。“理气派”继续学习和参合赣派之法,“赣派”风水学者亦逐渐使用上罗盘这一工具。从而,两派之间互补短长。由此而後,两派的差异便很难区别了。 杨救贫在风水活动中,边实践、边,精心潜研。围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风水四要领,先後写出了多篇著作。其中的代作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这些名作在长时间里被风水术者作为学习的经典、堪舆的依据。此外,还著有《黑囊经》、《立锥赋》、《三十六龙》、《天玉经》等作品。 救贫通过著作风水书籍传播风水术艺而外,又收徒传艺。据推,他寓居江西(包括外出)的时间(自八八二始至九0九止)共二十七年,授徒七名。一代传人曾文遄(应为曾文辿)。 曾文辿,于都人,下同),二代传人赖文俊(传为救贫婿, 宁都人),都是杨公高足。还有刘江东(于都人)等(未见记载)。 据《地理正宗》、《中国风水》以及有关风水典籍等史料的有关记载综合,其内传世系为:祖师杨筠松传曾文辿、范越风、历绍伯、刘淼、叶七、邵庭监、刘江东;曾文辿传赖文俊(世称布衣)、曾十七;范越风传苏粹明、方十九、张五朗、丘延翰;赖文俊传丁钰、刘雍;丁钰传卜应天(蹊都监);刘雍传李普照;卜应天传廖禹(金精);廖禹传孙世南、李玉才、王应元;孙世南传赖白发、曾道立;王应元传谢玠;赖白发传李雅鹊;李雅鹊传钟可朝;钟可朝传唐九倦、陈希夷;唐九倦传胡矫倦、张子微、谢子逸、蔡神兴;胡矫倦传刘七碗、郑颜渊、刘子猷、丁应之、丘公亮;刘七碗传刘景清、王禄道、建心倦;刘景清传刘应保;王禄道传刘勾力、吴景鸾、蔡二朗、刘子倦、宋花师;刘应保传刘元正;刘元正传刘景明、刘种桃、刘谦;刘景明传刘见道、谢和卿;刘种桃传廖信甫;刘胡鲫肖子清;刘见道传刘云峰、刘云岫;谢和卿传李莲洲;刘云山传孙伯岗(宋人)。余不可考。 可以肯定,“赣派”的延续迄未终止。元大都选址人刘秉忠,明朝风水星相家刘伯温,清代风水名士叶泰等,都继承了“赣派”的风水理论。 中国风水,源远流长,代有名家。但是各据一说,不成系统。唯杨救贫所创“赣派”得以保持、发展,被公认为“正宗”,可谓在风水界独领风骚。时至今日,几乎所有风水术家皆尊救贫为堪舆祖师,自称为杨公若干代弟子。 杨救贫毕生致力堪舆。中年以後,历经坎坷。唐州右六年(公元九0九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是年,因年老患疾,途经于都药口而卒,终年六十九岁。葬於药口坊的芒筒坝。(对此,《江西通志》、《赣州府志》、《于都县志》都有记载。。管氏族谱亦载:唐国师杨公实卒於此,呼此地曰杨公坝,盖地以人传也)。 杨救贫故後,卒葬地的官民一直对他表示出怀念之情。芒筒坝管姓人除把芒筒坝改地名为杨公坝外,为他建祠、年节祭祀;明万历初,赣州知府叶梦熊和雩都知县陈仰民亲到杨公坝瞻仰杨公墓,在杨墓对过的山嘴上立了照碑(现照碑犹存);清嘉庆十八年,风水师段道轩和吴肇龙,以“杨公弟子”名义亦在同一地点为杨公墓立了“神主碑”(碑亦存)。 杨公寓居的三僚,当地人为他建了“杨公庙”。此庙因年代久远而倒塌,只有“寸心皆福地,双目有仙珠”和“万里江山归眼底,一天星斗挂胸前”等几幅庙联,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注: ①据《四库术数类丛书》:筠松名益,称为救贫。 ②据《于都文史资料》第五辑 ③据《江西通志》:筠松,窦州人。《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窦州,唐贞观八年(634年)置,『治所在信宜县(今广东省信宜县西南镇隆,亦即今信宜南二里教坊左)。 ④据《地理真传》(王德循著):杨筠松,生於(唐)辛西年八月十六日午时。 ⑤据《选择求真》。 ⑥⑦据术家的《堪舆札记》的记述:杨公筠松父字文光,母亲何氏。有兄弟三人,长日筠翌,次曰筠宾,三曰筠松……生聪颖过人,十七岁登科甲。黄巢作乱,隐入崆峒山林。游虔州三寮(僚),看龙脉山水环就(而寓居於此)。因术精,驰名四海,(赣州)卢王恭而亲见,谈天文地理, (救贫)无不透彻。问:再有天子之地乎(?)答曰:斧头山上十八面,代代都有天子地。卢王将他毒害……。杨公启程回归三寮。至药口,忽然节冯(?)葬犀牛下海(形)。是时,杨公先师六十九岁。 ⑧据《地理正宗》援引《江西通志》。 ⑨据《唐史演义》。 ⑩据《唐史演义》和《资治通鉴》。西川,剑南西川的简称。 ⑾据《江西通志》:“(筠松)断发人昆仑山步龙”。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昆仑山即今新疆、西藏间的昆仑山脉;即今广西南宁东北的昆仑山;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北的昆仑山。此指新疆西藏之间的昆仑山豚。 ⑿、据《四库全书》子部七:筠松往来於处州。(处州,即今浙江丽水县)。 ⒀、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虔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南康群改置,治所在赣县(今赣州市南)。 ⒁、见前注⑥⑦。又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崆峒山又名空山,在赣州市南。东晋司马彪《群国志》载:山在群南,多林木果实食物,一群(南康群)皆资此山。 ⒂、据《中国风水》。 ⒃、据《江西通志》、《风水与民宅》:(杨筠松)《卒於虔,葬雩中药口》。 ⒄、据《于都县志》(旧志):“杨筠松卒雩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於坝上择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有遇之者,遥望其上有若锡制荼铛一事。就之,则化为白鹭飞冲而去。其下堆阜处突起,碑碣俱存。因表识其地,以待复寻,辄又不可得”。又:“督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药口亦名“跃口”、“跃溪”)。 杨救贫传奇(选载\2) 出生窦州江西人 会章贡两水於赣州城下的滔涓赣江,奔腾咆哮地穿过礁 石满布的十八滩,曲折西北,经万安出滩折而东流。至吉 安,江面较上游开阔,水势完全平缓下来。从这裹往下,船家不但有了安全感,有时还可任船横直,随流而漂,船工则分坐船头或艄板,闲聊著“闯十八滩,过鬼门关”的险事,讲庐陵吉水过去听来的故事。只在遇上逆风时要摇橹催船而已。 庐陵郡包括现在的吉水、吉安等县市,东汉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置郡,治所在庐陵县。西晋太康徙石阳,隋开皇改置吉州,并改石阳为庐陵县。庐陵、吉水分处赣江两岸,在赣州至南昌的中部。这裹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唐、宋数代名臣不少,既出过状元,更出了许多进士。鲜为人知的是,一代风水名流杨筠松的祖籍就在这裹 据史料记载:杨筠松,窦州人。唐代的窦州即今广东信宜县等地,怎麽又说他的祖籍在江西的庐陵呢?这事就得从头说起。 庐陵有个地名叫“湾里”的村子。村裹杂居着几十户人家,多数姓杨。他们半农半渔维持生计。秋冬季节,河裹的野鸭成群结队,肥得出奇。村民置条小船,船上放把大铳,人则伏在舱内,小船随流而下,接近鸭群时一铳打过去,少则二三只,多达七八只。猎获的野鸭既自食又可卖钱。因此,多数人的生活都较丰裕。 这湾裹村有户人家,男的姓杨,女的姓何名叫荷花,夫妻俩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口子满过得去。可是,年纪都已二十大几了却还未得儿女。这年,男人突得一病,久治不愈。治病花掉了少有的积蓄,弄得家庭拮据,继之雪上加霜,男人死去。殓葬之後,荷花孤苦伶丁,生活就更加困难了。 此时,荷花已有身孕。丈夫死了无依无靠,终日愁眉不展。邻居很同情她的处境,有主动周济她的,有说她年轻漂亮,劝她改嫁的,也有叫她“招郎”的。她心乱如麻,是留是嫁,一时拿不定主意。 事有凑巧。就在荷花进退两难的时候,广东有个贩卖金银珠宝的商人来到了庐陵。此人姓杨名粲都,三十左右年纪。过去他随父经商,妻子在生了第二个孩子後不幸去世。现在父亲年老体弱不想出外经商,粲都便独自一人出外闯荡。他来到江西庐陵地方走村串户,一边收买珠宝古玩,一边叫卖金银饰品。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非亲非故,女人是不与男子接近交谈的。因粲都卖的是金银饰品,到了 湾里却引拢一群妇女。她们有拣看耳环戒指的,有要贸银镯金钗的,也有跟粲都扯起闲话的。闲扯间,有人问起粲都家住那裹,家中都有些什麽人?粲都据实回答。 人群中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因为她是陈坑地方嫁到这裹的,人家都称她陈坑嫂。後来去了“坑”字,叫陈嫂。叫来叫去竟成了她的名字,年纪比她大的也叫她陈嫂。她跟荷花要好,很同情荷花的困难处境,平时想帮帮荷花,但觉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现在听得粲都自言妻子已殁,想起她们一个丧妻,一个亡夫,年龄相差无几,觉得两人很相般配,又关心起荷花来。於是,她壮著胆子,既当玩笑又是认真地问粲都:“杨先生,你没了妇娘,怎麽不再讨一个呀?” “我妇娘死去不很久,一时也没见着合适女人。以後有合适的,娶总还要娶吧!”粲都不经意地回答。 陈嫂接著又说:“合适的?我来帮你找一个,包你合适!不过,怕你眼界高,不要。” “你帮我找?”粲都笑笑,没把它当真。 也许他们真的有缘吧!就在陈嫂跟粲都说话时,荷花恰巧路过这裹。“荷花、荷花!”,陈嫂见了,一边喊,一边拿着枚戒指走到她而前,说:荷花!你看看这戒指好不好,是真金还是铜的!…… 粲都见她拿着戒指走了,便跟了过去。说:“好的,还会骗你……。” 荷花拿着戒指略略一看,便说:“陈嫂哇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我摸都役摸过金子,那里识货?”她边说边把戒指交给陈嫂。一抬头,与粲都相对而视,她刷地一阵脸红,迅即离去。 荷花走後,陈嫂把戒指交还粲都。侧转身,用手朝荷花的後影指指,对粲都道:“她叫荷花,人品好,正派,操持家务麻利,待人和气,只是……。” 柴都见她欲说不说,问:“只是什么?” 陈嫂说到嘴边的话突又顿住,是怕“克夫”的话说了出来会使粲都对荷花产生嫌忌。见粲都迫问,只好直说:“只是这女人有些命苦。前些时候,丈夫得病医了不少钱,掏空家底不说,命又没保住。现在孤零零一个女人,生活没依靠,唉!叫她怎麽过日子呀!” 粲都听陈嫂这样一讲,也有些同情,说:“一个女人年轻轻没人照顾是蛮难生活。”说到这裹,陈嫂靠近一些,小声道:“杨先生,实在对你讲,刚才我说帮你找一个,说的就是她。我看,你们蛮登对哟,这妇娘好,难挑呀!” 粲都觉得陈嫂是一片好心。其实,自与荷花一见,不说 “钟情”吧,对她的姿色、轻声细语等举动,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不过经陈嫂一再夸她,更是心有所动。於是说:“陈嫂,我知道你是为她好,也相信你说的是实情。你提到娶她的事嘛?我想这不容易。婚姻大事要两厢情愿。我是外乡人,千里迢迢来到这裹,即使我想娶她,她也不会同意,她对我一无所知呀!她要嫁也不会嫁我这样远的外地人,你说是吗?” 陈嫂见他的话裹没有一句表示自己不同意的,只是说可能荷花不会同意。便说:“她同不同意不知道,如果你认为合适,我去问问她,我猜她会同意。”末了又说:“她不同意也不要紧,又不损失什麽,是吗?” 粲都点了点头。 陈嫂随即去找荷花。刚走不远,粲都见天色不早了,想找个住处,又把她叫住,问近处有没有客店。陈嫂转回来,似有抱歉地说:“是呀!我倒忘了问你。附近地方,专门的客店是没有。不过,杨老五家的住房较宽,偶有过往客人都到他家去借住。他离此不远,我带你去。” 陈嫂带粲都找住处耽误好久,也就没有去找荷花了。 晚上,陈嫂吃了晚饭,料理完家务便去找荷花。在院子的门缝裹一瞧,见屋裹有亮光,知道她还没睡,叫开门,跟荷花一同走进屋裹坐下。刚坐定,荷花便问:“嫂子,你晚上很少来我家玩,今夜有什俚事吧?” “有啊!好事。你猜猜看”。 “好事?”荷花摸不著头脑,摇摇头说“不知道。好事,我想都不敢想,那还猜得着?” “只有我知道,你自然难猜,我还是直说了吧!” 荷花点点头:“唔!嫂子请说!” 陈嫂道:“荷花,自你男人去了以後,大家都知道你的难处。一个女人毛依毛靠的怎麽过?过去你也向我露过,说不得已时就找个男人。不是你说过这话,我还不便问你哩!依我看,白天那个广东卖戒指的还不错,不知……。” 荷花一听到提起丈夫的事,眼泪霍地流了出来。哽咽着说:“怪—我—命苦……。” 陈嫂安慰她:别难过,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天底下年少丧夫的不止你一个。遇上了,伤心也没用,倒是想想以後的事要紧。 荷花一声长叹,“唉!以後......” 两人静静地坐了一会。陈嫂见她拭乾眼泪,逐渐平静了才又说:你有什麽想法对我说说好吗? 荷花道:嫂子,难为你一片好心。可是,你说的那个广 东人,不知道他家有没有女人。要真是妇娘死了,要娶恐怕也不会在这麽远的地方娶。我们对他家的情况一点都不晓得,他对我也不了解。我是怕他说妻子死了会不会是……。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陈嫂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荷花这样说,主要是怕受骗。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她对 那个广东人人面都不知道,自然不知道他心地如何,难怪有顾虑了。陈嫂揣度:荷花除了怀疑他是否死了妻子外,还有其它疑虑。如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心地是否善良等等。於是,根据自己的猜测谈了自己的看法,说:“他家裹是否还有妻子我也不知实在,他自己说是妻子不久前亡故,这是人家问他家裹多有什麽人他才说的,不是他自己先说起来的。我想,他不会说这样的谎;再说,生意人做生意多半嘲嘲骗骗,我看他做买卖,一是一,二是二,你买也好,不买也好,看得出像个老实人。你们结合的事,是我叫你看过戒指後对他提的。开始他并不在意,也说怕你不会同意,後来我说问问你,他就点了头。” 说到这裹,荷花有些惊愕,插嘴问:难道嫂子问过他,他说了同意? “唔!问过。他没说同意。不过,点头不就是同意吗!问了他,他又说不同意,我还来问你?”陈嫂边讲边察颜观色。见她坐著默不作声,脸上却隐含笑意,便又纵也几句:“荷花,嫁人是难。我看杨先生挺不错。论人品,你见过一面,有几个比得上的?论年纪,只大你几岁。俗话说:男人三十一朵花,女到三十老巴巴。嫁男人总要比自己大几岁更好;论家境,不说也知道,做珠宝生意的人家裹还会很穷麽?就凭他敢一个人出外走州达府,也知道是个有本事的人,你说呢?” 荷花陷人沉思。她在考虑陈嫂说的每一句话。过了一会才说:"嫂子说的也是。" “哪你的意思怎样呢?” “你说呢?” 陈嫂见她还犹豫不决,有些不耐烦起来。问:“你到底同意不同意?自己的事自己打主意,不同意就说不同意。要是同意的话,我再问问他。”荷花终於点点头,说:“也好。” 次日一早,陈嫂估计大家都已起床,她恐怕杨先生离去,便早早去杨老五家找他。杨老五见她这麽早来,问她何事。陈嫂说找杨先生。问她是否要买首饰?她说不是。老五觉得诧异,心想:你一个女人找个外来男人,不买束西还有何事?於是说起玩笑话来:知道了,你找男人谈“私”事。 “老不死”,陈嫂骂了一句,随又嘴巴贴近老五的耳朵小声说:问问他跟荷花谈婚的事。 杨老五:噢!原来这样呀?难怪昨日吃过晚饭他拐着弯儿打探荷花和她家裹的情况。 粲都在房裹听到有人在厅子上说话,好像是陈嫂的声音,走出来一看,见果然是她,便走近问:“陈嫂皆早畦!” 陈嫂用手拍拍桌边的长板凳,请粲都坐下说话。 “杨先生,昨日跟你说荷花的事,你的意思······” “噢,你问了荷花?”粲都没直接答复,反问了一句。 “问了”。 “她怎么说的?” “看样子是同意。不过也说要问你。你是生意人,我怕你耽搁不得,所以早点来问你一声。” 粲都听陈嫂这样说,知道只要自己同意,荷花也同意。 但还有顾虑。于是说:“这样的事不要“看样子”,要问实荷花。另外,还不知道她的亲人会不会阻拦呢? 陈嫂看出粲都虽然役有明说,心裹是同意的,便告诉:我问过荷花两次,问不问都可以。本来,这样的事是要经过亲房人等,不过,她没有很亲的人,只有房亲。平时谈起荷花的事,房下人都说荷花或留或嫁由她自己,断乎不会有人阻拦。 粲都不以为然。说:“话虽如此,我意还应跟她亲一点的人商量。如果有个房下亲一点的人出来主事就更好……。”说到这裹,他看看陈嫂,心想:你一个女人作得了主?她的亲人都不知道,以後说我拐骗妇女不就麻烦了?心裹是这麽想的,但不便说给陈嫂听。 陈嫂点点头,认为他说的有理,想得周到。便对粲都说:“这样吧!我去问问他房叔,如果他同意,就叫他明天上午把荷花亲一点的人叫拢来商量,说就说个定当。” “也好”粲都表示同意。 像布机上的梭子一样,陈嫂跑来走去。在找到荷花的房叔杨金苟,向他说明情况,徵得他同意後又跑去找荷花,她 要把两人的意见告诉荷花,看看荷花是否打定了主意,免得临时变挂,弄出尴尬事来。 杨金苟是荷花稍亲的人,人虽老实巴交,但他是房中长辈,他表示同意的话就等於事情办成了八成。幸好,陈嫂一提出此事他即表示同意,且立即去告诉有关房亲,这家那家地走,也忙个半天没停。 晚上,金苟把荷花叫到自己家中,问起他俩的婚事,见荷花是自愿的,没说多少话便谈了一些荷花家裹的东西如何处理等事,一一安排妥当,很晚才睡。 第二天上午,约请的人来到金苟家。粲都自然在场,荷花则躲在叔母房间裹。因时间匆促,没什准备,只是金苟滤了几壶水酒,端出几盘现成果子,大家围坐在两张方桌边商议。因为此事大家都有意要办成,不用讲很多彩礼,婚事很快便谈妥了,并按当地习俗写了“议字”。 此次谈婚粲都没什花费,对大家劳神误时,他甚不过意,後来悄悄问金苟:“你们江西办这样的事有什麽规矩?”金苟告诉:“做媒的给些煤人钱;写字的要个红包;在“议字”上打了押的也每人要个红包,这叫花押钱。”粲都向金苟要了一张红纸,掏出几两碎银包好,一人一包。大家在接受红包时都说了几句吉利话。然後散去。 次日,陈嫂陪著粲都到荷花家。粲都说:“嫂子,感谢你!没有你这热心人,我们两人走不拢一起。”陈嫂说:“还不是你们有缘!有缘千里才相会嘛。”三人聊了一会,陈嫂托言有事离去。 陈嫂走後,粲都打开包袱取出两枚金戒指和一只收购来的玉镯给荷花。荷花看看,微笑着慢慢戴上。问:“什麽时候动身回广东?”粲都答道:“来一趟不容易,还有些货没卖完,我去打个圈,十来八天也不一定,卖完货就回来。家裹要办的事你料理一下,等我回来就走吧!” 粲都把饰品卖完回到湾裹。夫妻商量,由荷花把她房叔喊来,粲都交给几两银子,请他安排代买鱼肉,办几桌酒席谢乡亲。金苟按嘱办理,众皆欢喜。 到动身这日,荷花早早起来做饭,吃了早饭天刚黎明,夫妻勿匆上路。 当时,女人都要缠足。荷花也缠过,只因常要做工,时缠时放。未成“三寸金莲”,步行一天尚可走得几十里路程,看看离家几里了,她脱下旧鞋换穿了一双新鞋。粲都见她把旧鞋遗弃路边,穿了新鞋走路甚为不解,心想:穿著旧鞋走路不更舒服麽?走出几步又回头看看,问:“娘子,那鞋不要了?”荷花不答,只是摇摇头。问她为什麽?她说:“一双旧鞋……。” 原来,江西许多地方的习俗,妇女二嫁时不能坐轿,即是坐轿的也要走到半路才能上轿,在路上都要脱去旧鞋换穿新鞋,意为“去旧迎新,告别过去”。而那双丢弃路边的鞋即使再好也没人去捡。 从庐陵到窦州相距一千多里,光是步行,另说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人,就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也是有困难的。他俩尽管越走越慢,走走停停,走了几日,荷花再也走不动了,粲都亦觉很累。无奈,只好寻觅一条小船,搭船顺流而下。 然而,乘船要走些弯路,且不能直达窦州,船到终点又得上岸步行。走不动时,只好雇乘轿子,荷花坐轿,粲都随轿步行。就这样,他们或步行,或乘船,或坐轿,历时月馀才到窦州老家——镇隆。 粲都的家人见他带着个女人回来都有些惊奇。粲都见到父母问声阿爸!阿妈!遂拉著荷花走进自己睡房。待放下行包,安顿荷花休息後才又出见父母,向他(她)们说明庐陵娶妻的经过。父母听了显得高兴。此後,一家人和睦相处。荷花虽然生活一时不习惯,心裹亦觉愉快。 转瞬三个多月过去。在过了中秋节的第二天中午,荷花生下一男孩,胖乎乎的,一出生便舞手蹬足,显得活泼可爱,荷花心裹甜滋滋的。她谨记着这个日子和时刻:唐武宗辛酉年八月十六日午时。 粲都见妻子生了小孩需要照料,父母又已年老,一度不外出经商。满月後,孩子取了个乳名叫“益仔”,他就是後来的一代风水宗师一杨筠松。 十年苦学初成名 何氏生了益仔,对他好心抚养,视若掌上明珠;粲都亦 很高兴,对益仔待如亲生。 时光流逝。益仔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不觉已经七岁,到了该读书的岁数了。於是,夫妻商量起孩子念书的事情来。粲都对何氏道:“夫人!孩子念书的事,我原想请个先生到家裹来教他,多些束修倒不打紧,只是他年纪太小还不懂事,关在屋裹没个伴,还恐养成孤僻习性。我们家离私塾不远,那裹有孩子作伴,先生姓董,又是个有学识教书尽责的人,不如让他到那裹去念书,打个底,过二年再作计较,好吗?”何氏认为丈夫说的有道理,点点头说“也好”。 将开学了,粲都领著益仔去报名。见了董先生,说明孩子念书的事。先生询问过名字、岁数,当即翻开册子来登记。粲都说:董先生,益仔是个奶名,现在读书了,请你给 取个“书名”吧!董先生放下笔,默思起来……。 董先生是本村人。知道粲都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筠翌、一个叫筠实,都安了个“筠”字。默想一回,对粲都说:你两个较大的孩子都取了个筠字,取这个字好,筠为竹,有亭亭玉立之姿;再取个松字,松苍劲,有傲雪藐霜之性。就把这孩子取名为“筠松”吧? 粲都觉得先生给取的名字颇有含意,说声“叫筠松好”又转对儿子道:“记住!先生给你安的名字叫筠松,人家问你叫什麽名字就说叫筠松,记得吗?”益仔低头微笑,说“记得!”。 按伯仲叔季在兄弟排行裹,“叔,,代表第三的意思,筠松自己取字“叔茂”,又安了个“救贫”的号,这都是以後的事。 筠松在私塾念书,开始是认些简单的字、描红。到一定时候才“开讲”。开讲也叫“点书”,就是先生照书本念一句,略加解释,弟子跟著读一句。说是“讲”,其实没什麽具体解释,更说不上联系实际。课文是不分段落,不分句的,点书点到那裹就在那裹用红笔圈个记号,下次续著讲。 先生讲过的书,弟子要熟读,能背得出。因为讲书没有结合实际,逐字逐句解释,许多弟子熟读之後像唱山歌一样背得出,却不懂文字和每篇课文的意思,有人把这叫“倒米下河,读死书。” 筠松与众不同。先生讲了的要做到能认、能写得出,懂得意思。有时一篇课文裹有几个“子曰”,有的有小注,有的则没有。他弄不懂,问先生。先生解释:“子”是指孟子、孔子,“曰”,说也!这似乎解释清了,但筠松觉得还不明白。因为,这裹的“子曰”是“孔子说”,那裹的“子曰”就不一定是“孔子说”了。由于他善於思考,往往提出一些疑问,问先生,先生也解答不了,竟弄得先生有时尴尬。 也是筠松天禀聪颖,又肯学肯钻,三四年时间过後,课本中有些还未“点”的他也能认能解,稍後还写得一般文章。先生很看重,更加悉心指教,使他的学业更有进展。五六年以後,便能写出一些比较像样的文章。 柴都很关心筠松的学业,不时督促,还常问先生,先生则每每夸筠松用功,并预言:此生前程无量,以後必成大器。 令粲都困惑不解的是,筠松到十多岁时,竟对风水方面的东西颇感兴趣,每遇村人建宅葬坟都走去看,对风水先生讲的什麽“利”与“不利”、“佳址”、“凶宅”觉得好奇,并且找些风水书籍看。粲都怕他影响学业,叫他专心读不要“心野”。他嘴上说好,却我行我素。不过并不影响读书罢了。 宣宗大中丙子(八五六年),筠松十六岁了。次年要举行省试。按,省试以前要举行预试。预试入选的才能参加省试,省试得中的成为“举人”。过三年,京城举行大试,这叫“会试”,得中了便成为“进士”。 筠松想著参加省试,因而更加专心攻读,苦习举业。除平时用功读书外,自己试作了多篇文章。对一些自认为作得好的还交给粲都看。粲都虽然有点文墨,毕竟对文章难分优劣,问筠松:这些文章,你自己认为写得如何?筠松答说“还可以”。粲都见他有些自满自恃,自己又难判好差,便说:“这样吧,过些时候我请先生到家裹来,让他们看看你的作文,评判评判,也好指教於你。”筠松自是高兴。 一天,粲都把教过筠松的董、杨等老先生请到了家裹。叫筠松拜见先生後,又叫他把作文交给先生看,请先生对作文写得是好是差务必直说,指出错误,认真指教。 几位先生接过作文,一边饮茶,一边交换著看。都觉得文章写的不错。夸说:“字好,文也好,有的文章像是出自有文才人的手笔。”几位先生因都是长辈,筠松又是自己的弟子,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在夸赞的同时,也对存在的缺点毫无顾忌地指出。粲都坐在一旁听他们评说,见他们既夸赞又能指出缺点,甚为高兴,一再表示谢意。 这次评判使筠松受到教育鼓励,增长了做文章的知识,得益匪浅。十七岁在省试中便不觉很难的中了举。 筠松中举後又作著京试的准备。他记住前人“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的话,继续发奋研读。并且按照书本上说的“读书不能光靠死背硬记,应对《经》的义理, ‘史’的笔法,诗的文采,‘子书’的精华,细心琢磨才有得益”的话做,每学一篇都认真思考,领会意思,从而不断得到提高。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又像过去那样,自己设想命题,字斟句酌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真正做到了“学而时习之”,“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粲都见他终日埋头书斋,苦思冥想的样子,喜中有忧。尤其何氏生怕他累坏了身子,往往说他“何必那麽认真”,叫他要走动走动。筠松知道父母是关心自己,叫他们不用耽心,并说“明年大比,我想赴京一试;不认真准备,到时难以从容应试。”父母见他渴望进取,不好再说什麽,便任他自己。 一日,筠松闷坐书房,拿过书来随手翻了几页,因为这些书都是看过几遍了的,加之心烦疲倦,怎麽也看不下去。於是便躺倒床上休息。谁知道一躺半天都不想起来,後来竟不思饮食,一连几天躺著。他病倒了。 粲都夫妻见他躺著起不来,问他那裹不适,得的什麽病。筠松也说不清,只是说:有些头昏,时冷时热,很困乏。 粲都请来医生诊治。医生抓过豚,看了舌头、指尖,说是“经络不畅,似有感冒风寒,要发散发散,表一表”。随即要了纸笔,开了个药方:细莘、北伐、甘草、熟地、薄叶……生葱为引。方子交给粲都,嘱抓两贴煎服。粲都持药方抓来药,何氏煎了端给筠松服下。 筠松服了这“表”药,好了!表得大汗淋漓。因为出汗过多,病一时没有治好,身体反而觉得更疲倦了。 其实,筠松并非真病。是因为长时间缺少活动,用脑过度,以致身体逐渐虚弱所致。得了这场病,一连好几天没有看书。几天之後走动走动,身体恢复了,他得了个教训。此後继续用心学习,但不再自己把自己整天关在房裹,而是早起外出散步,既呼吸清新的空气,又活动筋骨,观赏山峦田野和大地透出的一片生机……。 光阴荏苒。科考的日期眼看临近了。筠松徵得父母同意,打算提前一些时间上京赴考。粲都为他筹备了盘川银两,何氏为他检点衣帽行装,临时又买了一头骡子。父母叮嘱:路上小心,不必著急赶路,要早点投宿……。筠松一一答应。 启程这天,筠松早早上路。由於时间充足,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慢慢行走。尽管没什耽搁,又骑了骡子,在途也一月有余才到达长安。 到了长安,筠松见离考期还有好几天时间,便想找个较僻静的地方住下,以便看看书,再温习温习一些作文。於是,经过探问,便在安平里找了个客栈住下。 筠松在客栈休息两日觉得已经没有了疲劳,第三日便穿戴整齐,到长安街上游逛。 长安城,一名大兴城。西汉高帝七年(公元前二百年)自梁阳徙都於此(周武王亦曾建都於此)。後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皆定都於此。人言是六朝古都,实系十朝京城。长安城因历朝帝王所居,屡经修整,房舍较为整齐,街道亦比较宽阔。 筠松在街上漫步,东观西望,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目不暇接。只见男的衣冠楚楚,人物轩昂;女的绫罗珠翠,娇艳异常;店铺排列,商贾云集,一片繁华景象……。筠松看後眼界大开,感触良多,不禁与岭南“不毛之地”相比,直觉天壤之别。 他游逛了半天才回到客栈,因闲著无事,又信手把以前作的且看过几次的文章拿来看看。原想这些文章是认真推敲,几经修改後才定下稿的,颇算得意之作。不知是到了京_城见识与前不同,还是别的什麽原因,此时再看又觉得写的并不怎麽好了,想起考场的作文非比平常,竟有些气馁,耽心起这次大比会“名落孙山”来。其实,这些文章确是作得不错的。 到了考试这天,筠松偕同各地来的考生步入考场。那静谧的气氛自不必说,各自的心情更难以描述,筠松却显得镇定自若。几道考题发下来筠松一看,有的竟和自己原先设想的题目不大偏离,因而略加思索便拿起笔来应答,作起来不觉很难,没多久便作完交了卷。 考试完毕,他回到客楼回想应试的情景,忖度自己的答卷,竟得得中有望。想想发榜的时间不会要很长,难得来京城一趟,自己带的盘缠足够,便在客栈多住些时日,静候发榜。 筠松住在客栈,除到京城各处走走看看外,也偶尔邀了新结识的一些考生到近处的名迹胜地游览,籍以消闲。 一日,金榜高贴。消息迅速传开,整个长安城沸腾起来。“悬了榜罗!”“看金榜啊!”,到处相互传说。前往看金榜的人络绎不绝,贴榜的地方则是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 筠松听得悬了榜,立即前往观看。可是贴榜的地方围满了人,站得远了怎么也看不清。于是,挤!挤!逐渐靠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一看,哈!自己榜上有名,心裹阵阵高兴。 经过拜谒主考,会晤同年等应酬,不过数日吏部便发下了文书。得中的,有的分派在朝任职,有的放了知县,有的……,筠松被授了个“掌管灵台①地理”的官。!时筠松二十岁,为懿宗咸通庚辰(公元八六0)年。 杨救贫传奇(选载\4) 弃官为民操旧业 杨筠松做了执掌灵台地理的官,其职守仅是负贵长生殿的祭祀和巡察、查禁皇陵有无砍伐林木、挖矿设窑等事务,此外,没有更多的事要做。因此,对风水更加刻苦钻研。闲著无事时常找些风水书籍看,一时找不到便觉心裹难过。 一天,他想起《琼林御库》那琳琅满目的典籍,料定内中必有关于风水的,自度掌管灵台地理,到御库借些风水地理书籍看会有一些方便,於是径奔御库而去。 《琼林御库》在皇宫附近。那裹一条布满褚红色门钉的大门终日紧闭著。裹面有好几座单库,每座库都编了号,在门首写有一号库、二号库、三号库、四号库……字样,库房裹分门别类地存放著各式各样的名贵稀物,如象牙雕刻,古鼎玉器、金银制品、名人字画、古典秘籍等等。由於库内存放的皆稀世珍物,属皇家所有,因而护卫得很森严,就是职高位显者一般也不可随便出入。 筠松到了御库,与司库打过招呼,说明来意,司库让坐。听说他要借书,便问要借那朝、那人、那些方面的。筠松告诉:不拘时间人名,只要关於风水方面的即可。司库认为筠松也是皇家近臣,他掌管风水事务,看些风水书籍是职内之事,二话没说便取出登记书名的册子,按筠松所言,从堪舆部找了几本出来,其中有《玉函秘术》、一行高僧的 《山河两界说》、郭璞《葬经》。筠松拿到书满心高兴,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便翻看起来。司库为他沏了壶茶,不便再说什麽,只好在稍远处坐下。 在御库看书毕竟难以静心,受时间约束,一次也看不了多少,只好间隔一二天或几天来看一次。从此,他成了御库的“常客”。 经过一段时间,司库见他循规守矩,看书如饥似渴,跑来走去甚为不便。这天见筠松来了便对他说:“大人,你为了看书走来走去甚有不便,你知道,御库之物不许外借,库内也不便久留。别的事情在下帮不了忙,看书的事我看就破个例,叫做‘瞒上不瞒下’。这样吧,你把想看的书一次找好,写张借条,把书带回府上去看,看完再拿回来.好不好?” “太好了,太好了!谢司库大人关照。”筠松十分感激。 於是,司库取来册子给筠松翻看。筠松开列好要借的书名,司库把书找出,筠松写了借条。筠松临走时特意说明:司库大人,这些书我看完便及时送还,绝不使大人为难。 筠松在御库借来的书都是风水名著。他如获至宝,有空即读。在看书中能认真领会,注重关键,反复思考,重点摘录。什麽地脉、地气、砂水、点穴等等,务要细细理会,书本知识加自己见解,从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筠松持之以恒地学习堪舆,钻研风水,逐渐达到了精通的目的,这为他後来专事风水地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通十四年(公元八七三),懿宗病重。弥留之际,左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右神策军中尉韩文豹不顾“无嫡立长”的故例,本来应由懿宗长子魏王佾节嗣位,却矫称遗诏,将懿宗第五子普王儇立为皇太子。不久,懿宗崩逝,李儇即皇帝位,是为僖宗。 年仅十二岁的李儇童心未化,每有大臣奏议往往搁置不理,只是耽於游戏。什麽骑射剑槊,音律蒲搏,蹴踘斗鸡。无不喜爱。库银空虚田令孜极力筹划,懿宗只管任意挥霍,朝政多由令孜处决。令孜因投僖宗所好而获宠。 令孜本姓陈,冒宦官姓为田,他为人狡诈,善於钻营,因僖宗宠信,在朝专权,横行霸道,量官纳贿,从而弄得朝政腐败,人怨沸腾。 咸通十五年,杨筠松策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当了僖宗朝国师。後见僖宗荒淫懦弱,朝庭颓风日盛,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曾上《百姓十苦书》,希望僖宗明察下情,减轻人民负担,救助贫苦,但未得理睬。时隔不久,关中等地水旱相巡,饿殍遍野,赋徭仍未减轻,筠松又冒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风险上《国以民为本》书。 书曰:“高祖建立唐室至今,几二百五十余年,先得贞观之治,後有开元富蕃,虽历安李之乱,总为河清海晏,勉称升平。 迩数年,累有内乱发生,边境少宁,关中等地水旱相继,而上下官吏则恣肆奸欺。库银几空,复加急政暴虐,赋敛无时,致庶民不堪重负,骨肉难以相顾,卖田宅鬻儿女者众,迫於生计外逃者多。於此,朝廷不加赈,有司不知恤,致饿殍遍野,生灵涂炭,耕地东荒西瘠,萧条景况难以言状。民不聊生,心必散焉,臣忧甚! 古云:凡物,生之有时,当用之有度,反之,物必乏,财必空。管子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迄今未之尝闻’。斯亦云:‘快意当前,适可而止。焉有重乎色乐珠玉而轻乎人民也!’目前境况,民心背向事关社稷,岂可等闲置之乎? 臣,名属大夫,职掌灵台,实如岩穴之士,平庸无为,自度无能辅政济民,所闻所想早於上达天听,惟恐圣上见罪而踌躇有时。今者,为报先皇殊遇、陛下信任,为开张圣听,故冒死以闻。 祈陛下整肃朝纲,纳忠谏,亲贤臣,减优伶,充仓禀,恤民苦。若此,社稷幸甚,民之幸甚! 谨此,伏乞圣察。” 这道奏章除隐贵僖宗荒废国政、眷恋声色外,句句针耳乏待弊,字字同情人民。但结果又如何呢?它像《百姓十苦书》一样:泥牛人海无消息。 唐朝末期,内乱时有发生,边境亦很不宁静。朝政日益腐败,人灾又加天灾,弄得民不聊生,“倡乱”者有可逞之机,终於一处举事,四方响应,朝庭无力抑制。 乾符元年(八七四)濮州王仙芝聚众数千揭竿长垣。次年,冤句人黄巢纠众起应,战争历经六年。至广明元年(八八0)十二月五日,黄巢军攻克潼关。消息传到长安,僖宗吓得魂不附体,急召几个心腹大臣问计,而那些大臣平时养尊处优,事到临头却一筹莫展。僖宗甚为不悦,但亦无可如何。 他们正面面相睹不知如何是好时,田令孜得报:“巢军前锋已离京不远了。”这一报更如惊雷,僖宗差点跌倒。令孜走近他,说:陛下勿虑,贼众来了则暂避一时,我已召集五百神策军护驾,赶快幸蜀吧!此时的僖宗已六神无主,只说 “随卿安排”,便跟著令孜出逃。 僖宗逃前,匆忙之间对谁管御库、谁管宫门锁匙作了个草草安排。当晚便带领妃嫔三人和福穆潭寿四王,在田令孜麾五百神策军护驾和秦韬玉、孙樵等少数从臣陪同下,在“百官皆莫知之”的情况下仓惶逃奔西川。 第二天早晨,杨筠松及尚在京中的大臣不知道宫中已发生的事情,仍整衣冠带到金殿早朝。等了许久还不见僖宗到来,但又不敢离去,後来才知道僖宗已逃,且不明去向。顿时人心徨惶,一哄而散。 京中无主,一盘散沙。“树倒猢狲散”,各人都打著各人的算盘。有打算到外地临时避难的;有收拾东西准备永离长安的;也有附炎趋势,急於串连其他官员做迎接新主子黄巢的准备的。 筠松走得慢些。他望著这一夜之间便由庄严肃穆、热热闹闹而变得死气沉沉凄冻冷静的皇宫,百感交集,不觉凄然。 他正沉思默想中,忽见後宫走出一个官员。他是留下看管宫庭的。见了杨筠松便小声说道:“国师!皇上已经幸蜀,起驾时曾留下旨意,令国师赴昆仑山步龙。”接著又道:“皇上幸蜀之事切勿向外人言讲。”筠松听了这个口传的圣旨未说“遵旨”,只是反向:“皇上命我去昆仑山步龙?’,那总管点点头,即扭转身回后宫去了。杨筠松停不多时也离宫回府。 在回家的路上,筠松顶著腊月呼呼北风,想著刚才提到的昆仑山,似乎那高耸的山峰,皑皑的白雪,呵气成冰的情景就在眼2前。也许是心理反应吧,他身上似乎越来越冷,心裹越来越烦。 他边走边想,总也不可理解:过去不是都说中国有三大干龙,三大干龙也都从昆仑山发脉而来吗?为什麽现在还要我到那裹去步什麽龙,去步龙又是步那裹的一支呢?他想不通。 後来,他与僖宗出逃的关系联系起来猜想。一想再想,似乎悟出了个中缘由:唔!步龙不就是查堪龙脉风水吗?这个嘴上还没长毛的小皇帝也真是的,自己被黄巢逼得出走,不想想自己的胡作乱为,不怪那些宦官弄权搞得朝政日非,黎民受苦,因而导致内乱和无力平乱,显然怪起祖宗来了,认为祖宗的风水转向了,要我去查堪龙脉风水,从头查起。 筠松并不知道僖宗要他去步龙的本意是什麽,却认为自己的猜想八成儿都是对的。 筠松回到国师府,家员看出他有冷意,立刻泡了热茶,送上火炉。他坐在火炉边的太师椅上,呷口热茶,把手伸到火炉面上烘烘,又静静地思索起来。几年来朝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如懿宗驾崩、刘行深矫诏、僖宗登极、令孜争宠,以及目前发生的造反等等,一幕幕浮现在脑裹。回忆往事,他对僖宗被迫出逃觉得是咎由自取,对他的复起也甚为失望。但时下自己该怎麽办呢?步龙是万万不能去的,留在京城无所依靠,国师府也住不了几天……他反复考虑,最後打定主意:弃官为民,自奔前程,重操旧业,做地理去! 时局的突变,他知道京城这地方不再是安乐的处所,不要几天还将是个危险之地,得赶紧离开,走的越快越好。他从太师椅上起来,叫拢家员仆人,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他们,各给一些银两,劝他们回家安份守己,俭朴度日,积攒钱财,另图发达。 筠松安顿好家员仆人,随即步人内室,连夜打点。他叠好朝服,略整公文,棒出官印,连同一些不属私有的物件分别用袋子装好,结束定当後把它悬挂到大堂梁上。接著,又不顾劳累找好自己的必需用品,取来《玉函秘术》等堪舆书籍以及剩馀的少许银两,结成一个包袱。待诸事料理停当了方才歇息。 次日,筠松起了个大早,勿匆扒了几口饭便挎了包袱、拿起雨伞,提前到城门边等待。城门一开便急急出城,朝著东南方向走去……。 筠松在朝任职数年,做过国师大夫。乱时年月,惟恐生出变故,上了路还忐忑不安,边走边盘算著另取个新的名字以掩人耳目。取个什麽名宇好呢?想到自己素来同悄黎民,现在弃官为民了,此後将与百姓朝夕相处,应当量力而为,地为民作些实事,救助贫民。於是取了个“救贫”的号。 僖宗出逃的一二天後,京城官民大家都知道了实情。那些本来就有劣迹的人和一些非份者,一帮一伙的拥进皇宫,把宫中财物劫掠一空。 黄巢军攻破潼关後,势如破竹,数十万人马长驱直入抵达京城,路上稍无抵抗。随後,黄巢乘黄金舆到了长安,登太极殿,以将军身份讲了一些“安民”的话,笼络人心。几天之後,经部下劝进,便以纸画龙衣,以战炮代礼炮,举行登极大典,即位含元殿,做起了“大齐”皇帝,改元为“金统”。 黄巢做了“皇帝”仅数日,便传旨下去:唐官三品以上悉令罢职,四品以下守官如故。 巢军数十万人马突聚京城,粮草不齐,没过几天兵士抢劫店铺,随之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秩序一直没有井然。 杨救贫早已风尘扑扑地在南行途中,京城裹发生的事情过了很久他才知道。他庆幸自己走得早些。 处州从艺扬美名 僖宗怆惶出逃,杨救贫与朝庭分道杨镳,自奔前程。 他离别京城,一路不紧不慢地往南而行。此时,他失去了官职并不惋惜,一经摆脱谨言慎行,每天早朝跪拜皇上的陈规严矩,倒觉得“无官一身轻”,一下子似乎心情舒畅多了。 但是,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又使他少了一些什麽似的,有些失落感。使他不得不考虑的是:自己在朝为官清廉,身边甚少积蓄,日後浪迹江湖,居无定所,究竟到那裹去安身?今後的生计如何安排呢?虽说熟练堪舆,可以靠做地理维生,可是,处处人地生疏,有谁知道自己是懂地理的?……这许多问题不时地萦绕脑际。 救贫想来想去,转而又觉得自己也想的太多了。俗话说:“船到滩头水路闻。”事已至此,思前虑後又有何益? 以後以堪舆为业,人地生疏不是可以自作介绍,自闯门路吗!不知何处安身,不是可慢慢物色长住之地吗!主意稍定,心绪也随之安定了许多。自然,这只是一时之念。要把那些实实在在的难处付诸脑後,从而在心底抹掉是不可能的。 他茫无目标,边走边找地理做。时间一天天过去,穿郡过府,经村越县,不知经过了多少山川,多少村落。这飘泊的生活,自己也说不出是个什麽滋味。 这天,他屈指算来,离别京城已经有三个多月了。虽说天气乍暖还寒,路边农舍幢幢,田野燕飞人忙,却已是春意盎然了。本来是心烦不安的,一路上各异的自然景色,不同的风土人情,却深深地吸引著他。因为,这在喧嚣的京城无论如何也是见不到的。联想起李自《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句,心想:我不是正在这烟花时节朝著扬州方向而行吗!因而,又觉得自己有了额外所获似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只身孤影,终归寂寞。对於此时的他,“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难”这句话,时时都能体味出来。为了不错过食宿时间,往往不得不量时而行,逢丘陵荒野得紧走一程,遇人烟稠密才住了下来,看看是否有人要请地理看风水的。 一日,救贫来到了浙江处州地面的一个地方。这裹一片开阔平地,住户不少。只见那矮树丛丛,鸟啾花香,港汊纵横,田连阡陌。虽无万壑争流,千崖竞秀,少松少樟亦少竹;却有那多柳多麻更多桑。救贫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自度这人烟稠密之地必有人要看风水,便在此找了户人家住了下来。 救贫住在一姓沈人的家里。主人得知他是个风水先生,生活漂泊,显得同情,招待颇为热情。 村裹的人听说来了个陌生的地理先生,不少人前来看望。他们当中有好奇心的,有事先来打探打探,想请地理看风水的。来人七嘴八舌,问这问那的都有,一时之间救贫应答不暇。随之,村人奔走相告,“我们村裹来了个外地的风水先生”,“沈某家有个做地理的”,不久的时间,全村知道了,也很快传到了村外,甚至老远的地方。 救贫住在这裹的时间虽不是建宅修墓的应时季节,也有请他看阳宅风水的,请他做阴宅地理的。他帮人做地理,不但细心察看龙势脉象,且风水好在那点,忌在何处,都一一讲明,无卖弄,不欺哄,更不信口索酬,保得人们信赖。 对於风水,许多人是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这裹有户人家家事不顺,自以为阳宅犯凶,请救贫帮看风水。此人过去就问过风水先生,那先生自诩高明,当问过住宅朝向,主人年庚後,未经察看便断言“此宅犯凶。”现经救贫一看却说“宅宇无碍。”东家疑惑,将过去曾问过风水先生的事一一述说,并道:“杨先生,我的茅居怕是有些关碍,请细细察看,明个究竟方好!”救贫道:“依我看,贵宅并不犯忌!”可是,东家仍不放心,他那裹知道救贫是风水行家里手?於是又问:“为什麽过去那位先生断
/
本文档为【杨救贫传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