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宗教

2013-10-31 3页 doc 3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507

暂无简介

举报
宗教不朽—我的宗教 一、作者介绍 胡适(1891一1962),原名嗣穈。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信仰进化论,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创白话,主张文学革命,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7年完成哲...
宗教
不朽—我的宗教 一、作者介绍 胡适(1891一1962),原名嗣穈。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信仰进化论,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创白话,主张文学革命,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 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8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2年与蒋廷、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疑案的考证,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显。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谈世界观、人生观的文章。作者于1918年先写成一部分,1919年写定付印,经过修改才完成此稿。   文章分析了“神不灭论”和“三不朽说”,在肯定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指出这“三不朽”说只注重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民众,只单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而没有顾及其他的方面,并且范围都很含糊这三层缺点。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社会的不朽论”。作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一切“小我”之间,“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都存在着历时的和共时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紧密联系,因而个体“小我”的善恶功过,都与社会“大我”一样是永存不朽的。这样,文章末尾就得出一个结论:每个“现在”的“小我”,都对社会“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负有重大责任。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理层进,逻辑严密,见解中肯,结论也很有积极意义。   胡适杂文倡导个性解放,特别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这篇颇有影响的杂文,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他的这种思想。通过论述“社会的不朽论”,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胡适的这种自由思想,突出了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对社会所具有的不可逃避的责任。这实际上是鼓励个人在积极参与社会革新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去恶扬善,实现自我价值。当时的中国状况正是需要这种个性的活力来激发群体的活力,从而使国家强盛,民族富强。所以这种张扬个性的自由思想是积极向上、充满着创造力和战斗精神的。这也就是胡适自由思想的内核。   这篇文章论题重大而能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却重在以理服人,这是本文的基本特色。文章讲神学,讲哲学,谈社会,谈人生,但不是在悬空的抽象道理中兜圈子,而是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际事例来说话,这增强了论理的现实感和启发性。作者采用三弦的声浪、生肺病的一口痰等最浅近的例子,阐析社会万物间时空难尽的有机关联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极其通俗易懂。此外,整体行文的口语化,令人感到质朴而亲切,关键之处的格言式,又倍增其哲理的启迪与警策。这一切,都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明白清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胡适文章的语体风格 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一文中说到“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条就是要“明白清楚”,他说“因为文学的基本作用(职务)还达意表情,故第一个条件是要把感情或意,明白清楚的表出达出,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决不会误解。”可见胡适对作文的原则,讲求实用性。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的创作实践都是为了传达自己对文学社会的观念或宣传所推崇的思想文化,都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目标而作。因此,有为而作的首要就是要让读者明了接受信服。他的创作是对文学革命口号和理论主张的实践与探索,是为新文学的拓荒。而作为一种平等自由的人文化表现的语言工具,白话文广为民众使用,其亲和力也是在民间普及的,在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的初始时代,明白晓畅是让更多作为底层的民众被打动并响应新文化运动号召的前提条件。在1916年,胡适就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之国人为一大能事”。他号召文学革命提倡白话的目的“在能通俗,使妇女童子都能了解”,而且还“要使中国人都能用白话作诗,作文,著书,演说”。胡适作文,是将自己的读者定位在大众的,他不是为贵族吟咏的台阁诗人,因而他的文字首先为他的读者服务,要明白通畅浅易好懂。 而明白晓畅的实现,与胡适自身的修养也不无关系,胡适良好的哲学史学文学修养,使他有能力融合哲学的思辩性、逻辑性,史学的严谨性和文学表情达意的贴切生动性,因而避免逻辑不清说理混乱或者文人的个人抒情性过多。   胡适自幼苦读过儒家传统的经典史籍,进新式学堂后也仍自修“汉学”,可以说中学的根底坚实深厚。蔡元培先生就曾经称赞他“其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在留学的七年中,胡适又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对于西方近代哲学和文学也颇有和研究。哲学历史文学三方面的修养可以说达到了学贯中西的水准。学问的深厚加之特殊历史环境赋予的多样的生活阅历,使胡适写作时能得心应手的在中外文化领域中选取材料。因而显得充实而底气十足,也是他明白晓畅文风的内在支撑。行文中自然地征引名言典故信手拈来,分析他国进展,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而胡适的一生,也是在书海跋涉不止,加之他博闻强记涉猎甚广,人生经验又丰富,更是使他的征引显出信手而来的闲适与从容,不着痕迹。在《不朽》中,举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不朽功业,讲那船上的水手,造船的工人等等都有一份贡献,目的就是反对“寡头”的三不朽说,以宣扬他的“社会”的不朽论。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胡适,他和他的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能震动一国而蜚声中外,若干年后还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显现出积极的启发意义,都说明胡适作为学者的学问识见的高明和观念的深刻独到。体现在他的文风里,也是从容有致地娓娓而谈,不刚烈霸道却丝丝入扣,产生深远影响。胡适的文章传达了新的思想,相对与所处的时代,他的文章包含着丰富积极的时代精神内涵,传达出了新的思想,见解和方法。加上他的行文的以上两个大的特点,呈现出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前所未有的风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胡适的文风形成了独特的体式,胡适体风靡一时影响深远,也是它的特征既符合大时代环境下对实用效用的,又具有文学的动人感染力。明白浅近晓畅易懂使它的传播有可能具有更加广泛的可能性,而思想性的凸现更迎合了时代的需求,胡适的文字大多与时代变动息息相关,对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关注和在场,专注地反映在文学学术领域内,反映在创作实践中,与民众的心理期待和关注点想吻合贴近又能超越而引领。因此,胡适的思想得以凭借他独特合宜的语言风格结构而充分传达广泛流传。至今,他的文章还是首先以思想的建树打动
/
本文档为【宗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