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2009-12-25 10页 pdf 334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0555

暂无简介

举报
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商务及广告服务电话 013328196150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百万篇博硕本科论文-世纪论文网★★ 网址...
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商务及广告服务电话 013328196150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百万篇博硕本科论文-世纪论文网★★ 网址 http://www.verylib.com.cn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09-12-8 22:34:11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 氆毳戮: 嚣鬻瓣 鬻 囊蘸 漂》⋯甓 萝 蠹霸鬻 囊 瓣 蒜鬻 可持续发展 ● ●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口 Fo61,3 发展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已从70年代以前的鼎盛时期转入 到80年代以后的平稳发展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 对经济发展问题要进行综合的考察。如享特 (D·Hunter)认为 有必要走出经济学这一纯洁的堡垒,重视社会、政治、文化、道 德等非经济因素分析;罗森斯坦一罗丹 (P.N.Rosensten— Rodan)也认为发展经济学曾经确定了增长的必要条件,但 “那 些所谓的非经济因素的存在,表明在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之间仍 旧有一条鸿沟存在”。0因此,发展研究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进 行,而必须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环境主态学 以及各个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展开深层次和综合性的跨学 一 109 — 嚣臻嚣 嚣蓦 戳臻 科研究。自80年代中期,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体 系有许多新的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新增长理 论、新贸易理论、经济发展的分析、人文发 展问题的提出等,极大地活跃r发展经济学的研 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与传统增长模式截然不 同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人KI、制度、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加 深和拓展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发展 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 、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 新发展 1.经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 的主导 虽然在发展经济学建立之初,人们普遍地把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但随着经济实践 的不断进行和认识的逐渐深化,经济增长和经济 发展的区别已成为共识:经济增长仅指产出的增 长,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 收入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经济增长而 出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性变化,具体反映在 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一般生活水平、收入分配 状况、消费模式、教育、卫生健康、群众参与、 环境生态等状况的变化。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 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 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0佩鲁 (F·Perroux)认 为,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 济、政治、社会各种制度的演变和改进也是为给 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的目的 在于人的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必须 是系统的、协调的。0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戴利 (H -E·Daly)也指出。发展应指在不至于破坏环境 的动态平衡中国家经济体系质的改善。∞从半个 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 离不开制度、文化、资源、科学技术、地理等背 景的制约,这些因素的相互耦合往往导致经济发 展的方式和成效的差异。因此,可以说,经济发 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涵较广,其本身远不止 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等 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是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均衡和和谐的进 步。其中,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处于主导地位, 对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起着主导性的调节 作用,它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为实现和保持生 态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创造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从而促进整个复合系统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 展,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会遇到极大的困 难,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就是 一 句空话。而且,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和工业酸 雨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枵染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发 展的外在性问题,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性 问题,成为能否实现良性经济发展的大前提。研 究经济发展必须同时研究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解决生态环境问 题,其经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尤其对发 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发展是第一需要,“贫 困是最大的污染者”0,消除穷困是首要目标。 固此,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了解贫 困的原因、探索相应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 发展道路,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发展经济学并没有忽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现代发展理论没有完整地提出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忽视可持续发展问题。从 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溯 源就是具有丰富经济发展思想的古典经济学理 论,如马尔萨斯 (T·R-Malthus)、李嘉图 (D· Ricardo)的资源稀缺论和穆勒 (J-S·Mil1)的静 态经济概念。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趋向来 爱 墨嚣 l 舞 鬻鬻囊缓爱;蕃垂 誊 鼙 攀 ⋯⋯ # 藿§爨鬻l 臻 禳孽 攀委 粪; 羹 疆攀 看.伴随着经济学家认识的加深和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的实践,发展经济学对五、六十年代单纯 追求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战略已作了全面和深刻的 反思,较早地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本 及经济长期增长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冈纳·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1)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 社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结 构、收入分配等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他在1972年就认为经济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 “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中 心概念进行批判性的检验作为起点之一”。0他指 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并没有把环境问题台理 地考虑进去,资源枯竭问题也变得夸人不安,问 题的重点是大部分世界资源目前是由发达国家中 的少数人在无限制地开发。因此他提议应严格区 分增长和发展,并且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制 止资源进一步枯竭的措施中所暗含的费用或找出 代用品的费用以及制止污染进一步发展的费用。 他还认为:“从全球的观点看,受环境危机威胁 最严重最直接的是生活在不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 民。”0,不发达国家的人口爆炸、气候影响及日 益严格的不平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发展。必须采 用政策措施来改善环境,其中所花的费用实际上 是一种投资;要实行广泛的国际台作;要改变现 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刘易斯 (w·A·Lewis)提倡合意的经济增 长,认为经济增长增加了人类选择的范围,使人 类更能控制自己的环境。他分析了人口、资源、 制度、知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口规 模决定了消耗自然资源的比率,可再生资源可以 通过法律、税收等措施得到保护,矿藏等不可再 生资源的消耗则影响后人的福利,我们应该 “为 了未来人的利益而牺牲某些现在的舒适”,0但更 重要的是必须使后人得到巨大增长的知识和生产 能力,以帮助他们发现新资源或寻找替代品。 1ll 托达罗 (M·P·Todam)系统地阐述了环境 与发展的关系,认为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 恶性循环,环境资源的压力,包括固缺乏净水与 卫生设施及空气污染而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产能 力下降、土壤劣化、森林滥伐等.会给发展中国 家的收入分配、未来的增长潜力乃至生存造成严 重的影响.并危及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此,“发 展经济学家已采用了可持续性的概念以平衡适意 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0把可持续 发展作为解决人口剧增与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以保 证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对策。 托达罗赞同可持续发展的布氏定义 (即可持续发 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一一分析 了人口、资源、贫困、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城 市化及全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环境 模型及新古典产权学派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贡献与 缺陷,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 加强教育,制定合适的资源价格、鼓励社会参 与,明晰产权与资源所有权、增加改善穷人经济 状况的投资项目,提高妇女地位和实行控制污染 的工业政策等。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有责任在 贸易、债务、清洁技术援助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 家。 此外,吉利斯 (M·Gillis)、格瑞芬 (K· Griffin)等发展经济学家也分析了适度人口理 论、非再生资源利用、人力资本、生态环境等问 题。格瑞芬提出处理环境问题应被列为世纪之交 国际发展议程的首位,并认为环境破坏问题不可 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解决,必须由一国进行政府干 预或采取全球性行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 谭崇台教授在1983年就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增 长、人口变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个影响 全面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人口与经济增长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过快 辫 鬟辫爱辫缫攀褥 增长、不适当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技术结构 展 制度结构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为人们提供不 会形成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导致资源匮乏、环 同的信息和激励,从而制约人们对各种偏好的选 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择。如,不同的伦理观念和经济环境影响着生育 因此他提出,我国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将经济增 观。第四,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历史和 长、人口、资源、环境这四个因素作统一的充分 现实都已表明了这一点。制度创新通过形成效率 考虑,应控制人口增长.珍惜大自然对我们的赋 更高的制度安排.能减少交易成本,减小个人收 与和我们今天正在利用并将为子孙万代继续利用 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更有 的资源,通过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生 效益地进行经济活动,使资本、技术、劳动等因 活质量。0之后.他还强调要区分经济增长与经 素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实 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问题包含了生态与环境的 现经济增长。第五,制度还包括伦理道德、价值 改善,并结合我国的实际作了许多具体的有意义 观念等,“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 的分析。 们就会改变其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 3.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给可持续发展提供 套更适台于其经验的新的理性。” 可持续发展观 了基本保证 的形成正是如此,生态环境问题已促使人类反思 8O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分析 自己的发展方式并通过环境教育等措施试图建立 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悄然兴起,引起了现代经济发 对经济增长、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观念。 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其代表人物诺斯 (D·C·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 Nor[h)和卢卡靳 (R·Loucas)分别获得 了 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 1993、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理论所 促使社会物质财富日趋丰富和人类的文化及技能 提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收 的提高从而扩大个人和社会的选择范围的原动 益递增的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力,但是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必须是长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吸收并利用了新制度主义 期的、适度的、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以 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 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性为特征,以 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关注经济发展中的有关制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新增长理论不但较 度性因素。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经济发 好地解决了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问题.而且 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是发展中国 它所强调的人力资本和收益递增思想还是实现可 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产权的界 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原因在于: 定是建立有效率的市场的基础。产权明晰较好地 第一,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解决了 “公用地的悲剧”等滥用资源的难题.保 力。在罗默 (P·Romer)的模式中,收益递增是 证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一定的制度安排能 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 矫正市场扭曲的现象。实行强制制度变迁或非强 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 制制度变迁将减少交易成本,使资源稀缺性得到 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劳动等其 正确的反映,并且可以规范相应的经济交易行 它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整个经济的规 为,提高市场的效率。如政府通过制定环境政策 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的经济 来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增长。卢卡斯在探讨经济增长时.把人力资本作 第三,制度结构影响了人类选择及其自身的发 为增长的引擎。他认为人力资本有内在效应及外 一 1l2 — LfI耋五■ 违.1FI l { I 嬲鬻 鬟鏊雏囊嚣嚣 蠹 囊 囊 在效应,前者指人力资本收益对个人或家庭带来 的增值.这是舒尔茨 (T-W·Schulty)所强调 的;后者表现为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收益递 增,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产出的真 正源泉,人力资本所导致的收益递增规律意味着 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等投入在既定的条件 下,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或者在既定 产出条件下.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投入的减 少.这无疑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 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可持 续发展的保证。 第二,人力资本对收八分配平等有重要影 响。舒尔茨、贝克 (G·Becket)等人的实证分析 都表明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个人收入之间有明显的 正相关关系。而且,人力资本积累将最螫导致社 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第三,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 效率.并在不可再生资源匮乏时促使人们寻找替 代品和提供知识技能上的保证。 第四,人力资本还具有配置能力,即针对改 变了的环境正确地把握和采取行动重新配置资源 以获取更多经济成果的能力。对改变了的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作出有效的适应,一方面取决于周 围经济环境对配置能力发挥的激励,这是人力资 本投资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取决于这种配置能 力的增进或培养。大量的研究表明,教育能提高 人们应付变化的能力。0人力资本的配置能力给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和实践的可能 性。面对污染、资源耗竭等难题,促进人力资本 的积累将提高人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 力。 第五,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数量之间还存着 一 定的负相关关系。贝克认为,不发达国家的人 力资本总量低、收入低、时间价值也低,导致了 人们对儿童 “质”的需求下降,不愿意进行人力 资本投资而愿意增加孩子的数量。实证分析也表 明,在发展中国家的微观层次上,人力资本积累 与人口数量的矛盾十分明显。因此,解决人口过 快增长的问题还必须积极地发展教育等人力资本 投资形式,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近年来由国际社会提出的全 球发展思想和倡导的全球发展战略,体现了人类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身社会经济行为的认 识的飞跃。无疑,它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发展经 济学的认识和理解,给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契机和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 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可持续发展将环境、制度、文化、人 口、自然资源、技术等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将它 们作为发展的内生因素,拓宽了发展经济学研究 的理论视野。可持续发展不仅突出重视环境资源 的价值.而且从动态角度强调对它们永续利用、 实现代际公平等,这是目前的发展经济学不曾涉 及到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考虑了发展过程中所依 据的各种环境、资源等因素才得以长期持续下去 的发展,其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 是相互影响的,必须协调发展。发展经济学虽然 强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分析中往往基 本静态地分析这些因素或者片面地强调某一因 素,这样容易割裂发展要素中的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启示我们要深入 地、综合地、全方位地探讨经济发展问题。 第三,可持续发展引入了规范经济分析,提 出环境伦理、价值观念等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的 问题。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人类也 影响自然的状态和过程。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由 1l3 一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观念所引导,不能无度地向自 然索取从而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协调人与 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应该看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 场作用的理论和有效率地利用资源的研究方法已 严重掩盖和低估了主要的生态问题。有形的环境 效益在成本一收益分析中被低估,而无形的环境 效益 (如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获得的收益)则很 少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分析中体现出来。值得指 出的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承担了对未来发展的道 德义务,而市场调节是以当前利益的极大化为导 向的,其调节不具有向未来延伸的能力,因 此应重新审视与政府政策的作用,它们在控 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消除环境污染、促进知 识的积累和技术开发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 的,也是市场机制所无法替代的。 第五,现有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缺少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内容,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所 需的有效信息。诚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净 经济福利指标、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到人文发展指 数,人们对发展测度的认识已逐步趋于合理和准 确,但可持续发展内涵较广,还必须深入探讨其 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比较的、科学的衡量手段 和指标体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步入高潮. 皮尔斯 (D·Pearce)等人从环境资本和价值理论 出发,探讨了强和弱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和测度方 法。联合国的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在总 结各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成果基础上提供了 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注释: OP·N·罗森斯坦一罗丹:(自然在飞跃:非 均衡增长过程分析)。载 G M·迈耶和 D·西尔斯 编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第226页,经济科学 出版社 1988年版。 ②参见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第1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③参见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 出版社 1991年版。 ④参见H·E·Daly and J.B Cobb:FormP c口, ,”0 Goo~$: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Beacon Press,1989. ⑤转引自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 分析),第2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版 。 ◎⑦网纳:缪尔迭尔:‘反潮流:经济学批 判论文集),第 168、191页,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w·阿瑟·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第 406页,三联书店 1994年版。 ⑨ M.P.Tndaro:Eco omic Development the Trird World。the fifth Edition,Longman Inc. 1994 ⑩参见谭崇台: (谭崇台选集),第 171— 182页,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 ⑩遣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 变迁),第54页,三联书店 1994年版。 @ 参 见 Finis WeJch: Ed“catm 抽 Produc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Vol 78 P35—59,1970;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 中国农业发展),第 221—241页。三联 书店 1994年版。 (责任编辑:刘家新) 辩证认识农业 让认识农业 的基础地位 口傅 晨 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究竟农 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的 “基础”是什么含义?农 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普遍规律?农业作为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唯一的吗?本文试图作些探讨。 一 、 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嬗变 随着工业化的逐渐完成,国民经济的主体逐渐转向工业。于 是在国民经济结构 (收入和就业)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 降,而现代工业比例Et益上升.并居于主导地位;与现代工业相 关的城市服务业 (统称第三产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工业主恽地 位的确立.农业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农业依然是国民 经济的基础。因为如果农业不能继续提供有保障的食物.以及部 分原料、市场和要素贡献.工业化将 “急刹车”或停滞。再发达 的工业也无法取代农业部门提供食物的特殊性.而且社会文明的 一 I15 — 发展也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 离物质生产,这就决定了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但是,人们不能不发现,农业曾经作为 “国民经济主体”和 “国民经济基础”合一的角 色发生了分离。这种 “一身二任 角色的分离, 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进步。至此,农业的重 要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国民经济的 主体.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程度退居 到相对 “次要”的地位。这并非说基础不重要, 只是其重要程度是相对的。笔者认为.无视农业 角色的变化,把基础的作用渲染为一种无比的重 要性,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基础就是基础。打一 个比喻,如果修一幢楼房,不打好地基是肯定不 行的,但打好了地基之后,主要的任务是修一幢 房子。如果修不好房子,我们能为浇铸了一块结 实的房基而津津乐道,忘乎所以吗? 如果说由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丧 失,农业主体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角色分离,农业 的相对重要性已经下降,那么.由于工业自身的 发展,尤其建立起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功能, 部分地甚至大部分地取代了工业化时期农业曾经 作出的资金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 献,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程度也发生着相对的变 化。过去.工业化全部地或者主要地从农业这个 “基础”吸取 “养份”.而现在,工业自身已经创 造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原料、市场、 资金、劳动力、外汇。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 唯一基础。此时,国民经济中的另外一些部门也 开始扮演或部分地扮演国民经济基础的角色,如 原料工业、能源、交通及通讯等等,它们对国民 经济的重要性增进,也发挥着基础或类似 “基 础”的作用,其重要性与农业相比不上相上下。 作为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部门被 人们称为 基础产业”。在充当国民经济基础的 部门分散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是国民 经济的基础.而上述行业和部门亦同。我们不能 否认农业过去、今天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 们同样也不能否认另一些部门也正在成为国民经 济的基础。 二、警惕 “农业国民经济基础 论”的绝对化 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把 “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演变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唯一 基础”,这说明我们把农业的基础地位抬到了无 以复加地的地步。这种现象是值得深思的。 首先提出并反复讨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一命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原因。中 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国。农业社会的 经济特点就是 农为主,因此以农为本的思想留 下了深厚的制度根基。中国是在农业较低发展水 平上推进工业化的,农业的基础作用在工业化时 期发挥最为明显和充分。但是,由于中国的农业 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人口庞大的特殊国情 和政府重工业偏好发展战略的偏差,农业基础作 用的发挥过份负重,从而导致了农业的衰落。农 业的衰落不仅影响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事关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因此党和政府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包括前苏联),提出了要重 视农业,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把农业放 在计划工作的首位.明确地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 总方针是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本 来,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确确实实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而且因为其重要程度可以看作 “唯一”的基础,因此提出这一发展思想是无可 非议的。但在整个计划经济的时代,由于工业化 发展的重工业偏好.应当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的总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再加之 农业经营体制自身激励方面的问题,农业的脆弱 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由于农业一直薄弱而不 一 1l6 一 能成为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有力基础,强调 农业的基础地位就是非常自然的。而这20多年 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发展国民经济总方 针的内容之一的正式制度安排,必然与 农为本 的制度遗产溶合,并对后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 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和 推进了工业化进程。8O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 工业化逐渐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逐渐为自身的 发展营造了 “自我贡献”的机能,而农业的状况 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随着工业日渐成为经济 发展成熟的主体,农业比重下降,农业基础地位 下降的客观规律必然到来。然而,中国农业的问 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农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由于农业剩余 劳动力难以转移,农业的生产率和现代化程度难 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始终不上去从而使务农 缺乏激励;一些地方确实因为温饱已不成问题, 追求经济收入而放松农业,甚至发展到忽视农 业,致使农业出现滑坡和波动,等等。农业的基 础地位是深层次的,而一般人们只看表面收入。 因此.为了稳定地发展农业,党和政府要末重视 农业,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正确的。问题 是,人们对工业化成熟阶段上国民经济基础部门 多元化的特点缺少认识,以致人们依然象过去那 样只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不知不觉地 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演变为 “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唯一基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 同志总觉得农业吃亏,处处时时维护农业。这种 动机本是良好的,但由于囿于部门之见,而用感 情代替了理智,甚至不愿意承认别的部门也成为 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这些同志心中.“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实际已经改换为 “农业是国民经 济的唯一基础”,因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个本来正确的命题被绝对化了。虽然不断地宣 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唯一)基础.但是在无情 — — 117 的客观经济规律面前,人们直觉地感到还有与农 业相同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要做。稀缺资源的 配置总是竞争性的,人们不能不做出理性的选 择。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荒唐的现象:讲 得最重要的,却是被忽视最厉害的 (尤其与鼓吹 者的预期函数相比)——这就是所谓 “口号农 业”的困惑。可见,如果不恰当地的基础地 位,将很难指导实践,也不具有说服力。强调农 业的重要性用不着非要给农业扣上一顶 “非其莫 属”的 “基础”之 “桂冠”。人们谁也没有讲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没有人否定工业的重 要。在资源稀缺的这个前提下,资源的配置是有 代价的,重要性不是靠说,而是代价的比较。因 此,正确地认识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和地位,主 要是要确立垒局的观点、长期的观点、动态的观 点,由于资源的用途存在竞争性,不能为局部 的、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全局和长远利益。这就是 我们讨论农业是否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建立 和发展的根本。农业过去是、今天依然是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忽视农业,甚至认为我国目 前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业从此高枕无忧的思想 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并不等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 “唯一” 基础。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能源、交通、通 讯、原、公用设施等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了新的意义.也成为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基 础,其重要程度与农业相比不分高低。因此。如 果思想不转变,停留于过去的农业基础论,甚至 过分强调或渲染,实际上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演变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 理论上认识的偏颇不仅使真理绝对化而成为谬 误,而且认识的误区必然给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责任编辑;蒋少龙)
/
本文档为【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