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病理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变化

病理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变化

2013-11-06 5页 pdf 415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7663

暂无简介

举报
病理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变化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1 三、血液系统变化 1、 RBC↑ → O2 的运输↑ 慢性缺氧致红细胞增多主要是骨髓造血增强所致。低氧血流经肾 脏时,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使其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 进骨髓原始血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并对红细胞成熟及血红蛋白的合 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红细胞增多,携带氧的能力增强,可有效 地缓解缺氧。 2、氧离曲线右移→Hb 释放 O2 ↑ 缺氧时,红细胞内 2,3-DPG 增加...
病理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变化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1 三、血液系统变化 1、 RBC↑ → O2 的运输↑ 慢性缺氧致红细胞增多主要是骨髓造血增强所致。低氧血流经肾 脏时,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使其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 进骨髓原始血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并对红细胞成熟及血红蛋白的合 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红细胞增多,携带氧的能力增强,可有效 地缓解缺氧。 2、氧离曲线右移→Hb 释放 O2 ↑ 缺氧时,红细胞内 2,3-DPG 增加,可使 Hb 与氧亲合力降低, 氧离曲线右移,血液流经组织时 HbO2 释放氧增多,从而提高组织摄 氧率。 2,3-DPG 增加的机制:①生成增加—缺氧→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红细胞内游离 2,3-DPG 减少→对磷酸果糖激酶和二磷酸甘油酸变 位酶的抑制作用↓→促进糖酵解→2,3-DPG 增加;另外,缺氧时代 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引起呼吸性碱中毒→pH 增高→激活磷酸果糖激酶 →促进糖酵解→2,3-DPG 增加;②分解减少:pH 增高抑制 2,3-DPG 磷酸酶的活性,使 2,3-DPG 分解减少。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缺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正常人脑静脉血氧分压为 34mmHg,当<28mmHg 时,可出现精神错乱,<19mmHg 以下,可出现意 识丧失,<12mmHg 时,将危及生命。慢性缺氧时,症状比较缓和。 这与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有关。 五、组织细胞变化 (一)Cellular adaptation 1、利用氧的能力↑:线粒体↑,酶↑ 2、无氧酵解加强 3、肌红蛋白↑ 4、低代谢状态 (二)缺氧性细胞损伤 (Hypoxic cell damage)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2 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损伤。 细胞膜是缺氧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Oxygen treatment and oxygen toxicity 1. Oxygen treatment 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吸氧能提高肺泡气 PO2,促进氧在肺中的 弥散和交换,提高 PaO2 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高原肺水肿吸入纯氧有特殊疗效。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吸氧,氧可与一氧化碳竞争与血红蛋白的结 合,从而加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解离。 2. oxygen intoxication 0.5 大气压↑→活性氧→细胞中毒 (1)肺型氧中毒: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肺活量↓、PaO2 ↓ (2)脑型氧中毒:视觉、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 第六章 发热 一、概述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障碍,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是 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 但对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来说则不同,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 和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这属于被动性体温升高, 又称为过热。 另外某些生理情况下,体温也会升高,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 心理性应激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过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3 发热激活物又称为 EP 诱导物。 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 ①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发热的原因。主要是葡萄糖球菌、链球 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是全菌体以及代谢产物。例如葡萄球菌释放 的可溶性外毒素,A 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 白喉毒素等。 ②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致热物为全菌体、胞壁所含肽聚糖、最突出的是胞壁所含的脂多糖 (LPS,也叫内毒素 ET)。ET 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 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ET 反复注 射可耐受。 ③分枝杆菌:结核杆菌。致热物—全菌体及胞壁所含肽聚糖。 (2)病毒:流感病毒、SARS 等。致热物为全病毒及所含的血细胞凝 集素。病毒反复注射液可导致耐受性。 (3)真菌:致热因素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内所含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致热。 回归热螺旋体—代谢裂解产物致热。梅毒螺旋体—所含外毒素。 (5)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 2、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二)内生致热原 1、种类: (1)白细胞介素-1 (2)肿瘤坏死因子 (3)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白细胞产生。与发热 有关的是 IFNα和 IFNγ。所致发热有剂量依赖性,可被 PG 合成抑制 即阻断。与 IL-1 和 TNF 不同的是,IFN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4)iL-6: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作用弱于 TL-1 和 TNF。TNFα和 IL-1β能诱导 Il-6 产生,而 IL-6 可下调 TNFα和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4 TL-1β的达。PKC 激活途径和 cAMP 依赖途径对 IL-6 基因表达有重 要调节作用。 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细胞与发热激活物结合后,即被激活, 从而开始 EP 的合成。 LPS 激活细胞有两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LPS 首先与 LBP(血清中 LPS 结合蛋白) 结合,形成复合物→LBP 将 LPS 转移给 sCD14(可溶性 CD14),形成 LPS-sCD14 复合物→该复合物作用于细胞上受体,使细胞活化。 在单核/巨噬细胞—LPS 与 LBP 形成复合物,在于细胞表面 CD14 (mCD14)结合,形成三重复合物,从而启动细胞内激活。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EP 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EP 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分两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①前列腺素 E(PGE):PGE 合成抑制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具有解 热作用。 ②Na+/Ca2+比值:Na+使体温升高,而 Ca2+使体温下降。Na+/Ca2+比值 改变不直接引起调定点上移,而是通过脑脊液中的 cAMP 来起作用。 发热时,CSF 中的 cAMP 明显升高。 ③环磷酸腺苷(cAMP):发热时,cAMP 升高与发热效应呈明显正 相关。但高温引起的过热期间(无调定点的改变),CSF 中的 cAMP 不 发生明显改变。 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主要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 核。CRH 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介质。 本资料由四川卫校招生网整理发布,欢迎加入四川卫校 QQ 群:219585954 5 ⑤一氧化氮(NO):机制包括三方面—作用于 POAH 部位,介导发 热时的体温升高;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抑制 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2)负调节介质 ①精氨酸加压素(AVP):下丘脑神经原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 特点是在不同环境温度,最体温调节效应期产生不同作用—在 25℃ 时,AVP 的解热效应主要表现在加强散热;在 4℃中,主要表现在减 少产热。 ②黑素细胞雌激素(α-MSH):解热作用于增强散热有关。内源性 的α-MSH 可以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③膜联蛋白 A:又称脂皮质蛋白-1。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 4、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皮肤温度降低,散 热减少,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增高。此期热代谢特点:一 方面减少散热,一方面增加产热,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升高。 (2)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的调定点水平,不再上升,高峰期或稽 留期。皮肤温度上升,不再感到寒冷,有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发汗中枢受刺激, 汗腺分泌增加,大汗。
/
本文档为【病理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