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丧葬文化(论文)

2013-11-14 6页 doc 29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2427

暂无简介

举报
丧葬文化(论文)12:50 没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宿命,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诞生,也每天都有人死亡,活着的人总会哀悼死去的人,于是便有了丧葬,几千年来从简单的埋葬渐渐形成现在的丧葬文化,这种礼仪文化的产生既是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丧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丧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 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埋葬尸体的习惯。人死去后,尸体便被弃之荒野,既不挖...
丧葬文化(论文)
12:50 没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宿命,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诞生,也每天都有人死亡,活着的人总会哀悼死去的人,于是便有了丧葬,几千年来从简单的埋葬渐渐形成现在的丧葬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既是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丧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丧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思考得出的结论。 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埋葬尸体的习惯。人死去后,尸体便被弃之荒野,既不挖坟墓,也没有礼仪。随着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的产生,人们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 。当时‘人们称意外死亡为死,认为正常死亡者并没有死,而是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变成了祖先。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过程,人们对死者祖先的崇拜,也就是对生存、繁殖的崇拜,由此可见丧葬礼仪是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殖崇拜的体现。 商周时期制定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 两汉时期,人们少有服丧三年的,服丧的规定也没有明确制定。文化渗入到丧葬当中,礼仪的成份减弱。出现了挽歌、行状、碑文、墓志铭以及为坟葬相地吉凶的堪舆。丧葬气氛自由,不像周代丧礼气氛紧张,要求刻板,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两汉时期的开放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轻视礼法,丧期不废乐,不禁酒肉,甚至可以国恤宴饮。当时人们信佛,丧事必请和尚设堂唱经,超度亡灵。如今汉族大都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丧葬是传统礼仪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礼仪之一。自其诞生便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肩负”着礼教的重任,以葬式、丧礼、丧制替儒家宣扬孝道。 丧葬礼仪中的祭奠活动有停尸仪式,报丧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和做“七”。 停尸仪式: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移到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清洗尸体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报丧仪式: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做“七”: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现代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殓仪式:入殓,又称落殓、小殓,俗称“落材”。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出丧择日仪式: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反之亦然。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 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下葬仪式:下葬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在旧时人们十分看重祭祀墓穴,祭祀时,用一只公鸡的学来祭奠,并且在墓穴里放一个陶罐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灵柩放进墓穴时必须放炮为死者饯行去阴间。下葬时间必须是太阳落山时。民间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回家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另外,关于丧葬文化不可不提的就是犯七。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据说这几天亲人正在阴间接受审判和处罚,正在受罪,不能这一天去祭祀,可以提前或推后,实在不能改期,应该在祭祀的时候拿个鸡蛋上插上小旗和小伞,还要大声呼喝,撵走判官,让亲人少受罪。
/
本文档为【丧葬文化(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