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飞散_童明

2013-11-16 8页 pdf 228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006

暂无简介

举报
飞散_童明 2004 年 11 月 2004 年 第 6 期 外国文学 Foreign Literature Nov. 2004 No. 6, 2004 文论讲座: 概念与术语 撰稿人: 童 明 飞散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29( 2004) 06-0052-08 一句话概说 飞散 ( diaspor a)是个获得丰富新意的古词。按 其希腊文词源, diaspora原指种子或花粉/ 散播开来0 ( to sow/ scatter across) , 植物得以繁...
飞散_童明
2004 年 11 月 2004 年 第 6 期 外国文学 Foreign Literature Nov. 2004 No. 6, 2004 文论讲座: 概念与术语 撰稿人: 童 明 飞散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29( 2004) 06-0052-08 一句话概说 飞散 ( diaspor a)是个获得丰富新意的古词。按 其希腊文词源, diaspora原指种子或花粉/ 散播开来0 ( to sow/ scatter across) , 植物得以繁衍; 自5旧约6以 来,这个词长期与犹太民族散布世界各地的经历联 系在一起, 增添了在家园以外生活而又割不断与家 园文化种种联系这层涵义。但是,近几十年来,犹太 民族的经历不再是界定飞散内涵的主要参照, 飞散 也远超出研究人类移居的范畴。在当代的文学创作 和文化实践中,飞散成为一种新概念、新视角, 含有 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 意,也颇有德勒兹 ( G . Deleuze) 所说的游牧式思想 ( nomadic thinking )的现代哲学意味。由于其政治和 文化特征,飞散也是后殖民研究的重要概念。简言 之,当代意义上的飞散少了些离乡背井的悲凉,多了 些生命繁衍的喜悦, 更贴近飞散词源的本意。新意 义上的飞散 ,已经引起美学判断和文化研究上的许 多变化。 大背景解说 飞散,古字新用。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 英美主 要英语词典中的 Diaspora 是大写的, 之后出现小写 的 diaspora。拼写上这一看似细微的改变, 实际上标 志着飞散的概念已经重构, 其传统意义和新意虽有 关联,但差别也很大。在较传统的意义上, 这个词指 一些与移民、移位( displacement)相关的状况,以及对 / 家园0 的种种情感。社会学者、人口学者、历史学者 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飞散的概念。概念重构之后 的飞散,保留了移位、家园等内涵,又添了不少新意, 成为后殖民和全球化种种文化实践和语境中的一个 新视角。 从飞散的新视角来看,民族、族裔、身份、文化都 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 其语义存在于跨民族关联 ( transnational netw orks)的动态之中。 由于一批有影响的文学家的创作以及许多文化 研究和后殖民理论学者的理论, 今天所指的飞散包 括了跨民族性的文化、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 合 ( transnationalism、 cultural translation、 traveling culture、hybridity) 等内涵, 是后结构、后现代、后殖 民时代 (以下简称 / 后0时代)复杂表意过程中一个 灵活的能指 ( a dynamic signifier) 。从飞散新视角来 看, / 家园0既是实际的地缘所在, 也可以是想象的空 间; / 家园0 不一定是落叶归根的地方, 也可以是生 命旅程的一站。但是,飞散之所以为飞散, 一定包含 两个和多个地点,一定将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联系 起来 ;飞散思维一定是跨民族的、翻译的、混合的。 因此,许多超出移民或移位社会现象之外的实践, 如 具有翻译性、混合性的文体、音乐风格等,都具有/ 飞 散性0 ( diaspor ic) 。英文形容词 /飞散性0 适用范围 更加广泛。由于后殖民文化实践必然有将此与彼关 联的跨民族特征,此种文化实践也就具有了飞散性。 飞散的视角常立足于某个民族的文化历史, 在此意 #52# 义上有其/ 当地0 ( local) 特征, 但/ 当地性0只有在跨 民族的时候才是飞散的。詹姆斯#克利弗德 ( James Clifford) 在5飞散6一文中说, / 是当地的, 但是具有 可译性0 ( L ocal, but translatable, p. 302) 。换言之, 飞散是在跨民族实践之中得以丰富的民族性。此 外,飞散视角常用以挑战某些以同化意识为目的的 国家文化界限。比如,美国的/ 族裔0文学( ethnic lit- erature) 的定义,以往常以族裔群体的所谓/ 美国0经 历为界定,而从飞散视角看, 这种/族裔0概念隐含着 / 同化0的国家意识, 排斥了美国各群体的国际性历 史。这些群体(如华裔) 的文化和历史,必须与其跨 民族历史关联,才切合其实际。 因为新意或小写的飞散远远超出社会人类学飞 散概念产生出种种新意,观点保守的社会学者、人口 学者、历史学者有些坐立不安。克亨( Robin Cohen) 在5全球飞散:概论6中说, 在这些传统的学者眼里, 使用飞散新意的作家、学者、理论家无异是/ space in- vaders0 ( p. 127) 。这是一语双关, 指新派飞散理论 者闯入了传统领域,威胁犹如外星人入侵。其实, 当 代的飞散概念虽然增加了许多新的语义, 却包容了 传统的涵义。它的威胁在于语义处于动态, 体现着 现代哲学的游牧思想。游牧思想不事体系, 自然对 传统概念、学科构成威胁。 作为超出单一民族的范畴产生的文化现象, 飞 散在美学和文化的判断上, 有别于长期以来以单一 民族为基础的文学文化思维。我们可以从当代一批 优秀文学作品中体会到这种跨民族美学和文化判断 的力量。其 中一 些作 家包 括阿 契 贝 ( Chinua Achebe)、纳博科夫 ( Vladimir Nabokov )、莫里森 ( T oni Morrison)、奈保尔 ( V . S. Naipaul)、戈迪默 ( Nadine Gordimer)、库切 ( J. M . Coetzee)、拉什迪 ( Salman Rushdie )、翁达杰 ( M ichael Ondaatje)、苏莱 利( Sar a Suler i)等人。有趣的是,这些作家虽然都是 飞散型的,但飞散特性不尽相同。纳博科夫的飞散 是在放逐中对俄罗斯和欧洲的再造; 莫里森具有非 洲飞散的文化和政治想象;戈迪默、库切的后殖民飞 散性产生于他们的0帝国飞散0 经历; 阿契贝、拉什 迪、翁达杰、苏莱利等在西方国家重写他们经历的殖 民历史,形成很不一样的文体风格。奈保尔的飞散 不仅在于他本人的多文化自传,而更重要的是,他笔 下的混合型加勒比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飞散性。飞 散的多意,由此可见。 顺便提一下 diaspo ra 一词的中文翻译。较早 时,中国大陆以外的一些中文学术性文字中已经见 到/ 离散0这个译法,现在, 这个译法也开始在国内学 界使用了。但是, / 离散0 有离乡背井的凄凉感, 而 / 飞散0 更符合 diaspor a 充满创新生命力的当代涵 意。/ 离散0是被动的, 而当代意义上的/ 飞散0是主 动的。/离散0的译法将diaspor a语义凝固在30 年前 的用法上,有温故的好处。而/ 飞散0的译法既贴切 diaspo ra希腊词源的本意,又准确道出希腊词源在当 代文化实践中复兴的事实。此外, 将 Chinese diaspo- ra译为/ 华散0 或/ 散华0, 也恰如其分, 正好是 dias- pora生命繁衍的原意。 飞散概念的演变 从词源说起, 希腊词 diaspeirein, 前缀 dia 指/ 散 开来0 ( apar t or across) , speirein 指播种、散布( to sow, scatter)。可见,这个词最初指植物借花粉的飞散和 种子的传播繁衍生长, 其寓意丰富, 诗意盎然。令 人惊奇的是,事过几千年, 飞散经过当代的概念重构 之后,才在新意中回归到词源的诗意。飞散归返家 园之路,竟也如此艰辛。 飞散的早期涵义 古希腊的人用飞散指当时的 人口流动和殖民状况。飞散在5旧约6 ( Deut. 18: 45) 出现时,指上帝有意让犹太人散到世界各地。直到 二三十年前, D iaspora 一词主要是和犹太人散布在 全世界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由于这种联系, 飞散获 得了这样几层涵义:第一, 某个民族的人离开了自己 的故土家园到异乡生活, 却始终保持着故土文化的 特征。第二, / 历史受害0心态。公元前 6 世纪,耶路 撒冷被毁灭,犹太人被奴役, 走上流放之路; 之后, 巴 比伦国王又对犹太人反抗残酷镇压;飞散因此和/ 受 害0 ( victimhood) 心态联系在一起, 从此也就有了受 害飞散群体一说。第三, 巴比伦虽然是犹太人蒙辱 之地,也是他们文化再创之处。例如, 犹太人在采用 巴比伦日历、阿拉伯语的同时, 还将自己的神话、传 说、历史、法律记载等汇集成雏形的5圣经6。移居地 于是也有文化再创之地的涵义。 犹太飞散和当代飞散的关系 当代的飞散理论 家承认犹太历史产生的这些涵义对飞散理论的贡 献,但也强调我们所处时代的飞散具有以往不曾有 过的特征。克利弗德说: / (飞散 ) 话语正在新的全 球状况下旅行, 对于这种话语, 犹太(希腊、亚美尼 亚) 的飞散可作为出发点, 却不可作为。0 ( p. 303) 英文小写的飞散, 今天可指任何在自己传统家 园之外生活的人或人群。飞散者不仅在家园以外生 #53# 童 明 飞散 活, 而且, 他和家园的联系是在跨民族的关联 ( transnational netw ork)中实现的, 或者说他能对民 族文化和历史采取跨民族的视角审视。此外, 由于 我们这个时代的跨民族关联离不开信息高科技的使 用,飞散已被赋予/ 未来主义0涵义( futur istic sense)。 当今时代,飞散者可以较频繁地出入/ 家园0 ;由于不 断在精神上、文化上、实际上穿越国界, 以往因离开 / 家园0的凄凉无助也就没有那么浓烈了。 当代飞散话语是跨学科的探索 形成飞散话语 的各学科可分成两大派。一派不妨称为社会人类学 派,其主要是通过个案研究, 对飞散群体多样性 的分类,再归纳飞散的各种特征。另一派不妨称为 文学文化研究派,理论性很强, 着重点研究当代文化 生产中形成的飞散意识和形式,例如, 与跨民族的文 化和历史相关的视角、风格文体、情感结构, 等等。 对于西方文论的研究,自然后者对我们更直接,但是 应注意两派理论也是相互渗透的。 克亨的5全球飞散: 概论6一书采取的就是社会 人类学方法。克亨在书中提出以下几类飞散群体: 受害飞散群 (如亚美尼亚人)、劳工飞散群 (因劳务 到国外的人)、帝国飞散群(因帝国主义扩张而到第 三世界的欧洲人 )、商贸飞散群 (因商贸到国外的 人)、文化飞散 (如加勒比地区的混合形文化 ) 。对 这些分类,一些社会人类学派认为, 犹太飞散史的特 点是最典型的飞散特点。而前面我们提到的克利弗 德,更倾向新派的意见, 即犹太飞散可以是飞散研究 的出发点,而不应是/ 规范0。 文学文化研究对飞散提出的问 社会人类学 派的划分虽然看来清晰, 却无法进一步回答与飞散 相关的一些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问题。下面, 我们 用文学文化研究派的方式,提出更细致的理论问题。 从文学文化研究的角度看, 首先注意到民族主 义和跨民族主义的二律背反是飞散的主要特征, 即 任何形式的飞散都是跨民族的民族主义, 甚至是反 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克利弗德语)。飞散是界限的 穿越,尤其是国家民族界限的穿越。因此, 飞散者并 非纯正地保持他家园的文化传统, 而是将家园的历 史文化在跨民族的语境中加以翻译, 形成本雅明所 说的那种/ 更丰富的语言0 ( g reater language, p. 69_ 82) 。飞散者的经历表明, 文化翻译是不可避免的。 飞散者离开家园,带根旅行也好, 带种子花粉传播也 好,都在新环境中繁衍出新的文化。准确地说,飞散 经历的真正价值,是飞散者在世界中发现家园,或在 家园中发现世界。的确, 家园本身的文化在历史发 展中也获得跨民族特征。 从文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可以根据飞散群体、飞 散者的不同历史政治背景以及不同的情感结构, 得 出比与社会人类学派 (如克亨)不尽相同却有关联 的飞散分类。 飞散者的家园 家园不一定是自己离开的那个 地方,也可以是在跨民族关联中为自己定位、为政治 反抗、文化身份的需要而依属的地方。例如, 非洲飞 散者应该是指来自非洲的新移民,但是, 在美国许多 土生土长的美国黑人不愿意被称为非裔美国人, 而 宁愿称为非洲飞散者。一者以此认同非洲是自己的 文化家园, 二者为牢记黑人反抗贩奴蓄奴的历史, 三者为抗议美国国家主义中时隐时显的种族主义。 美国黑人许多作家如休斯、赖特和莫里森等,常以这 样的非洲飞散意识表述美国黑人的政治文化差异。 因此,用飞散的视角研究美国黑人文化和历史, 可以 接触深一层的精神活动。 再以纳博科夫为例。因俄国革命的发生, 纳博 科夫从青年时期离开俄罗斯旅居各国, 他的短篇小 说横跨 1920 年代初至 1950年代末的 30 多年, 分别 写于德国、法国、美国等地, 以俄国侨民生活为主要 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原有的生活被切断, 故国的往 日已疏离,现实和梦境交织或冲突, 自我错位的思绪 逐渐深化为富有哲学思考的情感主题。诗人对残酷 人类的残酷、专制的残酷和命运的残酷极为蔑视, 因 而时时为生命中无所不在的仁慈所感动, 他的艺术 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纳博科夫是以这样的生命 力,综合 19 世纪以来的俄国和欧洲文学诸家的美 学,再造了 ( re_invented) 俄国和欧洲。他的家园是 广阔的,他的情感结构不只属于他本人。 家园的时间层面 飞散者的家园不仅有空间 性,而且有时间性。文学文化研究理论提出, 诸如渴 望、错位、身份的模糊或丧失等等飞散性情感的形式 ( diasporic forms) ,都有其历史根源。飞散者的根是 文化的根,也是历史的根。 许多飞散群体以其民族经历的历史灾难为力量 的凝聚。比如来自亚美尼亚的飞散群体, 移民的原 因各不相同, 但是, 20 世纪初亚美尼亚人遭受的大 屠杀却是唤起这些群体的民族情绪、凝聚力量的主 要因素。在这一点上, 犹太飞散的悲情经历具有普 遍性。不过, 当代飞散的话语多认为形成飞散意识 时,只有负面的经历远远不够。飞散的精神,更在于 其强壮的再生能力。 后殖民意义上的文化和政治性飞散 思考/ 飞 #54# 2003年 外国文学 第 6期 散0离不开后殖民研究的视角。纵观现代世界史, 西 方帝国主义的扩张无所不及, 不仅造成前殖民地国 家的人口移居西方世界, 也导致许多欧美人流向第 三世界, 后者被称为/ 帝国飞散者0 ( imperial diaspo- ras)。从后殖民研究的视角审视, 这两大飞散群体都 值得注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各飞散群体保存着各 自特殊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创痛的记忆 ( memories of t raumatic pasts) , 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 ( Homi Bhabha)的话来说, 他们是/ 文化和政治性飞散者0 (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asporas) ,意思是说, 他们的飞 散经历转化成文化实践, 可使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发 生蜕变。由此产生的飞散叙述对后殖民研究的重要 性自不待言。但是,后殖民研究关注 0帝国飞散者0 的叙述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 0欧洲飞散0 同被压迫 民族的飞散互为映照,两者之间的对应、对抗或对话 可以改变、而且已经改变了当代文化的视野及其产 生的方式。 说这是两大类飞散群体, 部分是为了叙述上的 方便。事实上,每一类飞散群体内千差万别。以欧 洲飞散作家为例, 其中不少人确实有西方赛义德所 谓/ 地位优越感0 ( positional superionty) ,他们的游记、 历史著作、传记等叙述重复这种优越感, 为殖民秩序 服务; 但也有许多欧洲飞散作者对西方帝国主义意 识形态深恶痛绝, 对被压迫民族充满同情。南非白 人作家戈迪默和库切, 都是在揭露帝国主义的伪善 和破除殖民主义神话的过程中建造其美学价值的。 在5文化的翻译6一文中,詹姆斯#克利弗德研究 了法国传教士毛里斯#林哈特 ( Maur ice Leenhadt)的 事例。20 世纪初, 林哈特曾在非洲某地传教 10 余 年。在传播基督教教义时, 他体会到有必要将基督 教的概念翻译得更接近当地文化, 结果打破了基督 教的正统概念( o rthodoxies)。我们所熟悉的意大利 在华传教士利玛窦, 他的经验与林哈特颇为相似。 克利弗德从对林哈特的事例研究中得出两点结论: 一,文化翻译的结果不是正统概念的延续, 而是混合 概念( heterodoxies)的产生; 二, 在后殖民研究的范畴 内,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向哪一方面倾斜不是纯艺 术问题,而是含有政治、历史思考的艺术问题。 欧洲飞散作家的叙述, 常常将几种相互矛盾的 历史和文化力量同时呈现。东方主义式的偏见和通 过认真文化翻译获得的灼见, 有时在同一个文本中 出现。玛格丽特#杜拉斯 ( Marguerite Duras)的传记 小说5中国北方的情人6即为一例。杜拉斯从小成长 在印度支那一个破落的法国殖民者家庭, 家境贫寒, 促使她与殖民地人民认同, 对法国殖民政权产生叛 逆心。然而, 她又是法国殖民社会的一员, 对非西方 人(包括中国人)的恐惧和藐视已成为她无意识的一 部分。小说叙述杜拉斯和一个较她年长的中国男子 的爱情史,将这些冲突和矛盾暴露无遗。小说还告 诉我们,中国情人来自东北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 亲,一个/ 商贸飞散者0, 是个封建大家长, 代表着另 一种形式的殖民压迫。这个中国人生活在自己社会 关系的矛盾中, 使他们的爱情又蒙上一层阴影。阅 读这部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体验内外殖民势力相 互交叉、相互矛盾的一段历史。 警惕全球主义 飞散的复兴, 全球化使然。但 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虽然是促成跨民族文化的 因素之一,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却是以资本和商品同 化一切。此外, 强势资本形成的/ 普世价值0 (全球 主义) 更排斥了当代文化的/ 差异表述0 ( ar ticulation o f difference)趋势。警惕全球主义这一笔, 许多飞散 理论家都不肯省略。 飞散视角和飞散状况 简述飞散概念的演变, 希望能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飞散的状况和飞散的视 角密不可分,但是两者并非完全是同义词。一个人 可以生活在飞散状态中, 但他如果在文化上完全被 同化 ,则无法形成跨民族思维, 也就放弃了飞散视 角。同样的道理, 一个人既便不是身处飞散的生活 状态,却可以学会采用飞散的视角, 在精神领域里跨 越民族、族裔界限作旅行式思考。精神领域的飞散 者,和擅长用各种视点讲故事的小说艺术家一样, 都 属美学范畴。当代西方文论中提倡/ 跨界0 ( border_ crossing)的思维, 是飞散视角的又一种说法。 飞散视角和飞散生存状态之间不完全等同的现 象,可以从当代许多文学作品中观察。采取飞散视 角的作家, 反对固化身份 ( calcified identities) , 提倡 混合身份( hybrid identities)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 他们观察生活在文化移位状态中的人群采取客观的 态度, 既有同情, 又有反讽, 并不把身处飞散生活状 态中的人浪漫化,更不把这些人物描写成完美的化 身,这样反而坚持和深化了飞散视角。抵制文化上 的同化,同时又以跨民族的眼光和文化翻译的艺术 进行新的文化实验,这是飞散视角的双重特征。 飞散和延异 飞散和德里达描绘的/ 延异0 ( difference, 即/差异0加/ 延迟0 )的表意现象异曲同 工。飞散视角也坚持/ 差异0的必要性, 认为/ 差异0 的表述在对话或对抗中产生。/差异0的孤立存在毫 无价值。表述/ 差异0在哲学和政治上的涵义是: 边 #55# 童 明 飞散 缘在挑战中心时获得自己的力量, 使体系不能在其 绝对真理的主张下施虐。飞散和差异表述在这一点 上是自然而然的盟友。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讨论/ 文化和政治性飞 散0时遵循同样的逻辑。巴巴认为, 飞散不仅指当下 存在的群体和身份, 也指先经过想像再转化为叙述 的混合性群体和身份。我们应该补充一点: 固化的 身份多半不是跨民族的,也不具翻译性, 与飞散视角 相违背。巴巴指出,殖民主义文化机器的策略之一, 是鼓吹固化身份, 以此维系殖民统治。根据解构主 义理论,巴巴将西方当代国家描绘成这样一个空间, 在这里新兴的文化力量不是在中心而是在边缘出 现,而边缘由文化和政治性飞散群体组成。 /后0时代和超越逻辑 以上的综述, 提供了研究当代飞散话语的一张 蓝图,但是其中的深层逻辑还要做进一步理论阐述。 飞散话语复兴于/ 后0时代, 先谈谈/ 后0时代的 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各民族各文化日益紧密地相 互关联在一起。不过这种相互关联 ( interconnect- edness) 并非没有冲突和张力。旧殖民时代已告结 束,但殖民主义话语和价值观仍以别的形式延续和 渗透,帝国主义全球扩张造成的后果仍在继续。冷 战结束,民族主义情绪在世界各地高涨, 民族主义利 弊两方面的问题凸现。与此同时, 跨民族的思维也 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革命使不同 地域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快捷、方便、可行, 资本 主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更加全球化。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的原因为新的移 民群体把国门开得更大了一些, 非西方世界的飞散 群体到达了西方世界。 在相互关联的全球化空间里, 差异的表述已是 文化和政治的需要。全球和本土的密不可分, 使得 / 全球兼本土0 ( glocalism) 这样的二律背反逻辑看 法 ( paradox ical view) 进一步为人们接受。我们对自 我和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更习惯以多种 视角而不是一种视角观察问题。由单一的民族主义 视角产生的文化叙述显得狭窄, 民族性在跨民族和 文化翻译的交叉视角之下被重新设想。 以怎样的隐喻来表述这些时代变化呢? 在诸多 能指符号之中,英语前缀/ post0 (后)用得最多。/后0 并非只是/ 之后0的意思。参照后结构理论和结构主 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 后0 可以指一种与词根代表的 概念处于有批评张力的关系。比如/ 后殖民0 意味 着对/ 殖民主义0的批评张力, 而/ 后现代性0是对以 启蒙运动为特征的现代性产生的一些质疑。 霍米#巴巴对/ 后0的解释很有见解, 也最适合飞 散。他认为, / 后0是一种超越的文化逻辑( a cultur al logic of beyond)。他在5文化的出发点6一书中开宗 明义地说道: /我们这个时代的喻说, 将文化问题放 在超越的范畴内。0 ( p. 133)超越什么呢 ? 巴巴说: 我 们正在告别(超越)单一性的身份和单一性的视角 ( singularities of identities and of perspectives)。文化 研究和文化生产的出发点不是一个,而应该是多个, 更准确地说,是多个出发点的混合。当代文化讨论 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 理论的结合;用跨民族的视角健全民族概念的方法; 主体是由若干主体立场( subject positions)组成的观 点; / 互立体性0、/ 对话0逻辑取代殖民话语中对/ 他 者0否定的逻辑, 等等。 超越并不是把过去抛在脑后,恰恰相反,当代以 差异表述为特征的文化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演示 ( perform) 曾被压抑的那些创痛历史。换言之, 超越 逻辑指导下的文化实践十分看重以历史为动力的差 异表述。本雅明在5历史哲学论纲6中曾经说, 历史 / 不是单一性的、空洞的时间 ,而是充满了当代之显 现( the p resence of now ) 的时间0。( p. 261)也就是 说,当代, 或/ 现在0 ( pr esent)的文化和政治需要是历 史叙述的动因,因此过去是根据现在的需要而显现 的。巴巴借用本雅明的/ 显现0 概念, 提出后殖民状 态下的西方国家的/现在0也可以看作是本雅明式的 / 显现0时刻,即被压迫族群的种种历史(或复数的时 间 times)以演示的( performative)方式/ 显现0。/ 显 现0这个概念性的隐喻表明, 当代文化实践在时间和 空间上都是多元的、混合的, 因而是延异的。 / 显现0时刻的各种差异表述的互动和翻译性 质,又可借若干隐喻得以扩展。跨界旅行 ( border_ crossing)为其中之一。还有一种隐喻是/ 衔接空间0 ( liminal space)。非裔美国艺术家格林( Renee Green) 将现代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和楼梯称为/ 衔接空间0。 巴巴借这个词指的是取代二元对立的对话、协商和 跨民族思维和实践。( p. 1333) 飞散是超越逻辑的具体表现。从飞散视角来 看,当代文化实践根据/ 差异0和/ 显现0演示而产生 的叙述,必然是跨民族和翻译性的。飞散视角也因 此带有/后0时代的哲学和政治特征,即解构思维、后 殖民策略、全球兼本地的二律背反、衔接空间,等等。 #56# 2003年 外国文学 第 6期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 / 翻译性0 ( translat ional)和/ 跨民族性0 ( transna- tional) 在英文中有一个字母之差。翻译是跨民族 的,这一点显而易见。在宽泛的意义上, 跨民族的行 为也是翻译性的, 这一点人们反而鲜有思考。文化 翻译自然离不开两种语言的互动, 不过文化翻译者 的/ 原文0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 原文0 , 而是文化翻 译者所理解的家园的文化和历史, 他的/ 译文0可以 是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件艺术品。 本雅明在5翻译者的任务6一文中提出的翻译理 论,对当今的文化翻译讨论很有启示。传统的看法 是把/ 忠实0原文作为翻译的主要目的, 但/ 忠实0有 语义不清楚的地方。本雅明认为, / 忠实0的提法很 容易同逐字的机械式翻译 ( liter alness) 混为一谈, 或者鼓励了只为交流目的所做的功能性翻译, 从而 忽略了翻译的本质是艺术创造。本雅明提出翻译的 任务是展现原文的可译性,他对/ 忠实0的这一修正, 并不是轻蔑原文, 反而是以强调有创造性的译文来 体现原文的重要, 以译文和原文的互动体现翻译艺 术。把本雅明的话看作认真的俏皮话, 就会理解他 在暗示一个逆论: 只有充分了解翻译中存在的不可 译才能掌握展现原文可译性的艺术。本雅明说, 原 文(尤其是文学作品 )往往不是专为读者而写, 更不 是专为译本的读者而作, 所以原文的实质常存 在于交流的目的之外。若要展现这种实质内容的可 译性,不是机械按字面转换就可以做到的。 深知翻译过程甘苦的译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两种文化语言之间在声音、节奏、隐喻、概念、词法、 句法、语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如此之多, 如此之鲜 明,以至不可译或部分不可译的情形处处可见。译 者如果将寻找等值为唯一目的, 就无法真正完成翻 译的任务。那么/ 可译性0又怎样理解? / 可译性0应 该是指人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精神现象可以沟通, 民族性只有在跨民族的过程才得以展现。本雅明还 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原文的可译性只为/ 胜任的 译者0存在。胜任的译者懂得, 翻译是原文的再创 造,翻译是原文生命的延续( after life)。 本雅明的翻译观又可以解释为: 翻译是原文的 飞散状态, 飞散可以看作是一种和翻译有亲缘关系 的形式。飞散至少涉及两种文化或文化语言, 以此 创造一种/ 更丰富的语言0。为了展现/ 文化的可译 性0 ,飞散者既要坚持自己家园文化的差异, 又要将 这些差异用另一种文化语言再创造, 形成跨民族的 特征。在社会和文化实践中, 飞散者不能向同化的 压力屈服,不能因为别人认为他的文化太/ 异域0就 放弃自己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 他的家园文化如 不参与跨民族活动也无法体现出自身的差异。他只 有参与跨民族实践, 才能实现他的故国文化的可译 性,使其在飞散中繁衍。一旦他进入翻译状况, 他实 际上不是从一个文化出发点而是从几种文化混合的 出发点重新创造/家园0。 本雅明所说的/ 更丰富的语言0 , 巴巴指出的混 合文化出发点,克利弗德提到的/ 混合概念0 ( hetero- doxies) ,都是在描述文化翻译或跨民族文化实践的 共性。 文化翻译在飞散视角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民族 主义和跨民族主义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 相辅相 成。要形成跨民族的文化, 前提是承认不同民族文 化自身的价值,而健康的民族文化又需要有跨民族 的视野。 在美国跨民族文化性质的讨论中,兰道夫#伯恩 ( Randolph Bourne) 1916 年写的5跨民族的美国6一文 很有说服力。伯恩的观点简单明了: 美国历史形成 的文化具有跨民族精神,要维护这种精神, 必须反对 / 同化0 ( assimilation)。伯恩说,欧洲移民到美洲来不 是接受同化,因为他们并没有采取印弟安人的生活 方式 ,但是白人主流社会却常常用自己的价值衡量 其他族裔,这就是美国带有种族偏见的民族主义根 源所在,正是这种狭隘民族主义经常损害美国的跨 民族文化。狭隘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惧怕/ 异域0 文化,在同化的压力之下, 西方国家中的许多移民尽 量将自己的/异域0特征掩藏起来。心中的家园一旦 枯萎,飞散也就终止。另一方面, 拒绝同化并不是说 在新的居住地不发展,不在适应中繁衍自己的文化。 自我孤立也使/家园0枯萎。 当代文化民族主义(区别于国家民族主义)的讨 论,常涉及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德( Johan G. von Herder)的著作5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6。赫德提出 Volk 的概念, 用来指一个民族在精神和情感方面一 些具体的倾向性。赫德将 Volk 界定为一个独特的 文化组合,其特征由两类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 一是 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 不懈的创造。两者相互渗透, 形成特定的语言、文 学、宇宙观、神话等。Vo lk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家 园0。不过, 赫德所论的 Volk 是把双刃剑, 它在鼓舞 民族精神时过于强调它的/ 纯粹0, 而忽略了民族文 化的发展和吸引外来文化是分不开的。 #57# 童 明 飞散 翻译的过程是这样的:译者为了返回原文,先要 离开原文到另一种语言旅行。飞散者和家园文化的 关系亦同此理,他离开/ 家园0, 为的是带着更丰富的 语言返回/家园0。他的 Volk 情感与其他的人文地 理融会, / 家园0在异域经历中逐渐展示可译性。 家园、/非家0幻觉和多元历史主义 前面在讨论超越逻辑时, 曾谈到后殖民状态下 演示历史差异的问题。阿利夫#德利克 ( A rif Dirlik) 在5后殖民的氛围6中出于相似的考虑提议: 当代的 文化空间不仅是多元文化性的, 更是多元历史主义 的( mult i_historicism)。这种提法旨在提醒, / 多元文 化0这个词可能把跨民族范畴内的各文化的特征误 解为非时间性的、固化的。 对文化和政治性飞散而言, 文化翻译是有时间 因素的。/ 家园0 若用弗洛伊德的/ 暗恐心理0 ( un- canny的音译 )理论解析, 较易理解这些时间因素。 / 暗恐心理0指包括恐惧、陌生等的一类情绪。弗洛 伊德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 暗恐心理0重新界定, 提 出看起来令人恐惧感到陌生的现象, 其实来源于某 些我们很熟悉的经历: / 暗恐心理指恐惧之类的情 绪,但寻根溯源, 却是早就知道早就熟悉的事引起 的。0( p. 930) 弗洛伊德通过词源研究和霍夫曼 ( E. T . A. Hoffman)提供的支持他的见解, 他指出, 虽然 / 暗恐心理0的德语词是 unheimlich, 也可译为/ 非家 幻觉0 ( unhomely ) , 但是它的反义词 heimlich (直译 / 家园的0、舒适美好的)有时也指/暗恐心理0。弗洛 伊德的解释可用一个模式表示: / 暗恐心理0现象 实 际上有着/ 家园0的根源。这个理论, 也是弗洛伊德 / 压抑复现0论( recurrence of the repressed)的另一个 版本。受压抑的情绪起源于熟悉的环境, 它复现的 片刻是个移置( transference)的片刻 , 伴随着惊恐情 绪。由于每个移置片刻都是受压抑情绪的一个新的 表现形式, 受压抑情绪的复现过程实际上颇有创造 性,虽然其形式令人不安。 在后殖民的世界里, 殖民历史的种种创痛回忆 幽灵似的随飞散者旅行; 飞散者在西方国家的生活 经历有时提供条件, 促成受压抑情绪复现, 以/ 暗恐 心理0形式出现。巴巴说: / -非家幻觉. 的片刻像你 的影子似地偷偷袭来。0 ( p. 1337) 依据弗洛伊德的 理论,巴巴这样解释: / 非家幻觉0 ,是/ 家和世界位置 对调时的陌生感0, 或者说是/在跨越地域、跨越文化 开始时期的一种状态0。( p. 1337) 从后殖民文化批 评出发,巴巴还对/ 家0 ( home)这个字认真游戏了一 番,令人回味无穷。他说, 飞散者是离家者 ( un- homed) , 但是因为有/非家幻觉0 ( t he unhomely )的伴 随,离家者事实上并非无家可归( homeless)。 / 非家幻觉0 (暗恐心理)在后殖民文学作品中的 使用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可举托尼#莫里森 的5爱女6为例。小说兼历史回忆、心理分析、哥特式 叙述为一体, 展开了/ 爱女0和塞丝( Sethe)之间的故 事。19世纪末, 奴隶主以/ 逃奴法0为依据, 追捕塞 丝和她的孩子;由于恐惧重新做奴隶, 塞丝在奴隶主 逼近时杀死了当时还是女婴的/ 爱女0; 许多年后, / 爱女0的鬼魂从另一个世界归来寻母;鬼魂复现, 小 说也把爱的伤痛、奴隶制的罪恶、集体潜意识的负疚 感带到读者面前,请读者思考这样的鬼魂怎样才能 驱除? / 非家幻觉0的主题也在韩裔美国作家李长瑞 ( Chang_rae Lee ) 1995 年的小说5本土语言使用者6 中出现。小说从飞散视角出发,讲述朴亨利 ( Henry Park)从虚伪的人生转变到真实的人生的故事。韩 裔移民朴亨利的父亲追寻美国梦,拥抱同化的思想。 亨利受父亲和美国文化的某些影响, 逐渐疏远所谓 / 非法外国人0 ( illeg al aliens) , 即包括韩国人在内的 新移民,结果变成 / 感情上的外国人0 ( an emotional alien) ,人格异化。亨利的逐渐转变, 受到/ 非法外国 人0的声音和事例的启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韩裔政治家邝约翰( John Kw ang)。邝是个有不少缺 点的复杂人物,但是他能为亨利和其他的韩国移民 唤醒历史的回忆,让他们记起现代史上韩国经常遭 受的压迫和屈辱。依凭这些记忆,邝提醒韩裔移民, 他们同黑人和其他族裔有相似的遭遇, 应该同舟共 济。 / 非家幻觉0在 J. M . 库切的多部小说里弥漫。 库切是个对殖民主义的伪善深恶痛绝的/欧洲飞散0 小说家,他的5敌手6一书是对笛福5鲁滨逊飘流记6 的重写。这本书里, 最具有/ 暗恐心理0效应的是被 割去舌头的礼拜五。无声的礼拜五迫使我们回忆一 个熟知的历史事实: 殖民制度的残忍还表现在它剥 夺被压迫人民的表述权上。 居住在美国的克什米尔飞散诗人阿#萨希德#阿 里( Agha Shahid Ali)在一首诗中说, 那些被压抑的记 忆像/ 一卷巨大的胶卷负片, 黑白两色, 尚未冲洗0。 因为飞散的形式是跨民族的、翻译的形式, / 冲洗负 片0就是采用负面的创作素材, 发掘暗恐心理的潜 力,不是自然主义式的重复, 而是以显现的艺术将历 #58# 2003年 外国文学 第 6期 史差异演示。 结语 飞散在当代的语意非常丰富:作为新的视角, 飞 散体现着超越的逻辑; 它以跨民族的气度看待民族 文化,以翻译的艺术繁衍家园; 它携带历史负面的阴 影,却是以肯定生命的繁衍形成性格。我们在论述 中,还发现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无论/ 异 域0和外来文化带来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飞散归根结 底是肯定/ 异域0 价值的。恐惧/ 外国人0 或/ 异域 人0 ( foreigner) ,意味着我们头脑中各种边界的存在。 接受/ 外国人0或/ 异域人0 ,我们学会了跨越边界, 进 而发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差异都是异域的。 法国理论家克利斯蒂娃 ( Julia K risteva )曾写过 一本从西方历史和哲学角度论述/ 异域人0的书, 其 实是为/ 异域0辩护的书。克利斯蒂娃不无反讽地 问: / 普世价值, 会不会就是 , , 我们是自身的异 域性?0( p. 169_192)人类的共同点在于人类各自的 差异。生命因差异而多彩, 因关联而丰富。归根结 底,飞散是生命繁衍的形式。 参考书目: 1. Walter Benjamin, / The Task of the T ranslator,0 in I llu- m inat ions: Essays and R ef lect ions, Trans. , Harry Zohn ( New York: S chocken, 1969) . 2. Hom i K. Bhabha, / Locat ions of Culture,0 in T he Cri ti cal Tradi tion : Classical T ex ts and Contemporary T rends , ed. , David H . Richter ( Boston/ New York: Bedford/ St . Mart in, 1998) . 3. Randolph Bourne, / T rans_National America,0 in The At- lanti c Month ly ( July 1916) , Vol. 118, No. 1. 4. Jam es Clif ford, / Diasporas,0 in Cultural An throp ology 9 ( 1994) . 5. Cliff ord, / The Translat ion of Cultures,0 in Contemp orary L it erary Cr it icism , eds. , Robert Con Davis and Ronald Schleifer ( New York/ London: Longman, 1998. 6. J. M . Coetzee, Foe ( London/ New York: Penguin, 1987) . 7. Robin Cohen, Global Diaspor as : A n Int rod uction ( Lon- don: UCL Press, 1997) . 8. Arif Dirlik, T he Post colonial Aur a: Thi rd World Cri ti- ci 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 tal ism ( Westview Press, 1997) . 9. Marguerite Duras, The Nor th China L ov er , T rans. , Leigh H afrey ( New York: T he New Press, 1992) . 10. Sigmund Freud, / Th e Uncanny,0 in The Norton A n- 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 ti cism (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2001) . 11. Johann Gott fried von H erder, Ref lections on the Philoso- phy of the Hi story of Mankind , Abridged by Frank E. Manuel ( Chicago/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 12. Julian Kristeva, / Chapter 8: M ight Not Universalit y Be . . . Our Ow n Foreignness,0 in S tr angers to Ou rsel ves , t rans. , Leon S. Roudiez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 sity Press, 1991) . 13. Chang_rae Lee, Nat iv e Sp eaker ( New York: Riverhead, 1995) . 14. Toni M orrison , Belov ed ( New York: Penguin, 1987) . 15. Vladimir Nabokov, T he Stories of Vladimir Nabokov (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2002) . 作者单位: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 #59# 童 明 飞散
/
本文档为【飞散_童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