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2013-11-19 26页 doc 212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4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2013年8月 目 录 1前 言 2第一章 基础现状 2一、发展成就 3二、比较优势 4三、制约因素 5第二章 总体要求 5一、指导思想 5二、建设内涵 5三、战略定位 6四、遵循原则 7五、发展目标 8第三章 发展布局 9一、建设四大发展高地 10二、构筑三条发展主轴 11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13第四章 重点支撑 14一、产业升级 24二、基础设施 26三、重大项目 27四、科技创新 28五、人力资源 ...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2013年8月 目 录 1前 言 2第一章 基础现状 2一、发展成就 3二、比较优势 4三、制约因素 5第二章 总体要求 5一、指导思想 5二、建设内涵 5三、战略定位 6四、遵循原则 7五、发展目标 8第三章 发展布局 9一、建设四大发展高地 10二、构筑三条发展主轴 11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13第四章 重点支撑 14一、产业升级 24二、基础设施 26三、重大项目 27四、科技创新 28五、人力资源 31第五章 集中突破 32一、新型城镇化 33二、县域经济 35三、改革开放 38第六章 生态文明 39一、加强生态建设 40二、严格污染防治 41三、发展生态经济 42四、确保安全发展 42第七章 政策保障 42一、营商环境 43二、财税政策 44三、投资政策 44四、金融政策 45五、土地政策 46六、人才政策 46七、民生保障政策 47八、扶贫开发政策 47九、协调推进机制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十次党代会强调,进一步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就是在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长条地带,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聚吸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在我省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激发动力活力、彰显后发优势,加快科学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山东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是完善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增强山东长期发展后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标志;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民办实事谋幸福,谱写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选择。 充分发挥区域战略叠加、优惠政策融合的优势条件,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形成东与蓝黄“两区”两大国家战略遥相呼应,中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紧密衔接,外与京津冀、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合作联动的战略发展格局,促进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融合对接、西部加快隆起,对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任务,需要坚定不移和团结实干。面对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西部地区既有机遇更具挑战,必须以经济转型谋求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要科学谋划,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明确主攻方向,使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过程,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过程。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要创新实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善借外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要埋头苦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壮大实力,实现转型升级。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 规划期限: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基础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做了积极探索,拉开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序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1.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620亿元,占全省29.2%;公共财政收入914亿元,占22.5%;固定资产投资8626亿元,占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亿元,占31.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较快提高,粮食总产3014万吨,占全省56.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4400亿元,占29.6%;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33亿元,占26.2%。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53.1:35.8。 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西部区域内京沪高铁、京九铁路、日东高速等既有线路运输能力不断增长,邯济复线电气化改造、德商高速等改扩建或新建线路加快推进。公路通车里程11.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74.2公里,济宁港总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已具备通航条件,临沂、济宁机场成为较繁忙的中型空港,铁路、公路、内河、航空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能源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4.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区域内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错落分布、梯次展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城镇人口20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5%。 5.社会民生明显改善。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1元。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二、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在配置生产要素、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条件优越。 2.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区域内矿产丰富,其中煤炭地质储量占全省80%以上,是全国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石油、天然气、铁矿、盐矿资源富集,石灰石、石膏、花岗石、大理石储量大、品质优。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7.9%,调配能力较强。地质、地形、土壤、植被多样,生态资源良好。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 3.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体系相对完善,服务业具备后发优势。西部区域内有47个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任务县及后备县,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济宁、枣庄、菏泽市依托资源优势建成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聊城市依托龙头企业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德州市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临沂市成为江北最大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之一。 4.文化底蕴深厚。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孔孟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兵学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5.发展态势强劲。西部各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思发展、盼发展、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多数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经济区、沂蒙革命老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等国家和省多项扶持政策叠加,有利于助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制约因素 1.综合实力较弱。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3%、4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26元和295元。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占有较低,在全省仍处于欠发达水平。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先进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工业产业链条不长,集约集聚发展不够;服务业占比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存在趋同现象,同业竞争较为激烈。 3.经济外向度不高。2012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5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的10.5%和13.4%。外贸依存度偏低,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4、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西部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重要汇水区域,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区)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矛盾突出;2012年全省空气质量超标较重的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5.政策机制相对滞后。受行政区划和各市政策差异影响,西部地区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土地、产权尚未形成统一市场,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区域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措施有待健全。 6.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西部地区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区域集聚辐射效应不明显。面对周边省份和相邻地区竞相发展新形势,必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拓展全省发展新空间,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主线,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有利条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深化改革开放启动内力,巩固扩大现代农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功能,着力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经济文化融合,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高地,放大要素集聚、产业辐射“两大效应”,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彰显、高地带动、整体隆起的发展之路,使西部地区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新引擎,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建设内涵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主要内涵是:科学发展、加快隆起。一是隆起的相对性,积极吸纳聚集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着力促进商品流通、产业辐射、市场拓展,在鲁苏豫皖冀五省相邻地带,打造相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地;二是隆起的差异性,各县(市、区)在充分发挥共性优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优势,建成由若干高地引领带动、整体隆起的连绵起伏的经济隆起带;三是隆起的多重性,既要实现总量规模扩张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又要做到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创造优势和亮点;四是隆起的长期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系统渐进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振奋精神,埋头苦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付出长期艰辛努力。 三、战略定位 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综合条件,结合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格局、拓展发展空间等相关战略要求,围绕形成若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机、加快隆起的邻边高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科学确定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空间广阔的优势,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园区带动、合作拉动、区域联动,高水平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隆起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释放人力资源优势和潜力,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财政补贴、投资等方面支持力度,重点实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两大工程,加快培育专业性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把西部地区建成区域性高技能实用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为加快隆起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行政管理、农村产权、财税金融、企业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支持大胆探索、创新实践,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打造邻边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和地方保护壁垒,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为加快隆起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新西部。发挥西部地区湖泊、河流、水库、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水利示范省、省部合作共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等有利契机,加大生态修复、整治与保护力度,实施南水北调干线、黄河、沂沭河、环南四湖、环东平湖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加快隆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永续发展环境。 四、遵循原则 ——注重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鼓励引导各市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增量、增效,提高西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邻边地区若干高地,推动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注重“四化同步”,融合互动协调提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载体,以产业发展园区化、县域经济特色化为支撑,加快产城融合,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人口集中,推动实现转型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存量,扩大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量。同步推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注重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内在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个作用”、外部帮扶和激发内力“两个积极性”,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实现创新发展。 ——注重开放带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注重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民生优先,全力保障改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五、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适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逐年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整体突破。到2020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8:45,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市、区)公共财政收入争取超过30亿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建设,城乡一体推进,基本形成畅通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高标准水利设施体系,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大幅度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53公里,铁路建设总里程1643公里,新建聊城、菏泽2个民航机场,内河港口吞吐能力4400万吨。 ——城乡建设明显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西部地区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19.9%提高到26%,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到2020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融合、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争取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目标。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一体化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四大发展高地,构筑三条发展主轴,提高各类园区发展水平,形成高地引领、主轴贯通、园区壮大的发展态势,合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经济隆起带。 一、建设四大发展高地 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推进济宁、枣庄两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建设国家采煤塌陷地治理示范基地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积极发展以京杭运河为依托的园区经济和以内河港口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济宁市在带动西部加快隆起、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能源、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彰显济宁市现代产业新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水城的特色魅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文化、金融“六大中心”,建成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中华儒家文化传承创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和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枣庄市用足用好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持政策,提升发展能源产业,积极壮大高技术、商贸物流、纺织、医药、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精密机械机床、锂电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成鲁南“门户城市”。以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为重点,推动宁阳、东平县与省会和济宁、泰安市对接融合,建设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和高效生态经济基地。 “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认真落实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支持临沂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升发展工程机械、现代化工、医药、木业、冶金、建材、食品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全国最大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做响做大沂蒙红色旅游品牌市场, 建设兰山现代商贸集聚示范区和“中国商贸名城”。支持临沂市实施“东接南融”,加快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高地,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示范市。 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充分发挥德州、聊城两市资源区位优势,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支持德州市强化鲁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庆云-天津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建设水平,建成西部加快隆起的重点产业高地。支持德州市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济德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支持聊城市实施“东融西借”,把聊茌东“大三角”建设成为转调创的试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纺织、造纸、生物医药基地;建成鲁西生态化新兴工业城市、邻边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科学发展和邻边经济高地。支持菏泽市建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大力培植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制造、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陆路口岸、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综合性能源基地、现代生物医药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突出“花城水邑林海商都”特色,建成鲁苏豫皖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构筑三条发展主轴 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以各类园区为支撑,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植,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加快构筑京杭运河、临枣济菏与德聊菏三条发展主轴,密切四大特色高地的合作联动,使之成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的纽带。 京杭运河发展轴。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化沿河港口布局,完善水陆联运功能,建设港口与邻河各类园区连接通道,推进枣庄、济宁、聊城、德州市的贯通联动。加强水运的整体设计和节点设计,积极提升和加快再造台儿庄、济宁、临清等港口商埠,合理规划建设沿河产业园区,带动临港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培植壮大港口物流业,实现商贸流通与临港加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有效整合运河水系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特色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园区,提升运河旅游品牌,形成国内外知名的运河旅游带。 临枣济菏发展轴。依托菏兖日铁路和规划建设的鲁南客运专线,整合集聚区域内优势资源,构建特色突出鲜明、集约错位发展、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促进东平、宁阳县加快融入沿运河和高铁经济区,加快临沂、枣庄、济宁、菏泽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各类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高端产业,提升发展能源、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推介营销,建设无障碍旅游带。 德聊菏发展轴。依托德商高速、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强化德州鲁冀、聊城冀鲁豫、菏泽鲁苏豫皖交通枢纽地位,以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联推动产业的对接合作;明确各自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统一产业准入标准,鼓励建设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保生态型的项目;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强化配套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合作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和有机农业,合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有色金属加工、纺织、造纸、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共建金融、物流、信息、旅游等区域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优化园区布局;坚持集约用地、高效开发,推动产业企业集中发展、基础设施集中配套、节能减排集中推进、环境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先导,省级园区为主体,各类特色农业、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园区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园区体系。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园区由目前的5个增加到8个左右;建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园区基地;园区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0%左右。 明确各类园区发展重点。(1)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园区效益,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2)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培植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发展实力,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3)各类产业特色园区,要充分发挥区域独特资源优势,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建成西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创新园区发展方式。(1)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搞好园区对接和信息互通,创新“区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合作模式。吸引战略投资者、海内外客商参与西部园区建设,有效扩大西部地区项目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完善园区功能类型。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积极推动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到西部各县(市、区)建立“无水港”和配套功能区,实现园区功能延伸和政策共享。(3)改革园区管理体制。赋予西部各类园区更加灵活的管理权限,在总量控制范围内自主设置和调整内设机构。对具备条件的园区,支持推行中层干部动态管理、专业岗位聘任、工资浮动等制度,形成园区经济竞争新优势。 专栏一: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管理的各类园区 国家级(5个)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经济开发区。 省级(63个) 枣庄市:枣庄经济开发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薛城经济开发区、峄城经济开发区、台儿庄经济开发区、山亭经济开发区、滕州经济开发区。 济宁市:济宁经济开发区、任城经济开发区、兖州经济开发区、兖州工业园区、邹城工业园区、邹城经济开发区、曲阜经济开发区、微山经济开发区、鱼台经济开发区、嘉祥经济开发区、泗水经济开发区、汶上经济开发区、金乡经济开发区、梁山经济开发区。 临沂市:临沂工业园区、沂水经济开发区、平邑经济开发区、苍山经济开发区、临沂河东工业园区、临沭经济开发区、郯城经济开发区、莒南经济开发区、费县经济开发区、蒙阴经济开发区、沂南经济开发区。 德州市: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武城经济开发区、临邑经济开发区、庆云经济开发区、夏津经济开发区、乐陵经济开发区、宁津经济开发区、陵县经济开发区、平原经济开发区、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聊城市:聊城嘉明经济开发区、聊城鲁西经济开发区、阳谷祥光经济开发区、东阿工业园区、临清经济开发区、茌平经济开发区、高唐工业园区、冠县工业园区。 菏泽市: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菏泽经济开发区、成武工业园区、曹县工业园区、鄄城工业园区、巨野工业园区、东明工业园区、定陶工业园区、郓城工业园区、单县工业园区。 宁阳县:宁阳经济开发区。 东平县:东平工业园区。 第四章 重点支撑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必须选准着力点,突破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强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五大支撑,把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产业升级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合理布局,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做强现代农业,做优新型工业,做大现代服务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走质和量同步提高、好与快统筹兼顾、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做强现代农业 以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巩固扩大农业优势,加快实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传统村落向生态文明乡村转变。 建设三大优质农产品供给区。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农业主产区为基地,以优势农产品为核心,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实现突破,建成“山东粮仓”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鲁西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德州、聊城两市。围绕建设京津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优质吨粮区”、优质棉花带,加快发展蔬菜、畜禽、水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鲁西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济宁、菏泽两市和泰安市的宁阳、东平两县。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统筹粮棉林畜发展,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及深加工。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林木资源,培植做大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鲁中南山地丘陵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枣庄、临沂两市。发挥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瓜菜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巩固完善全省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发展特色产业和精深加工。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稳定畜牧业生产。实施好果业、蔬菜等优势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中药材、桑蚕、蜂业、茶叶和烤烟等特色产业。依托鲁西黄牛、菏泽青山羊、金丝小枣、菏泽牡丹等原产品种,打造更多的特色农业亮点。发挥滕州马铃薯、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莘县瓜菜菌等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基地化发展。实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相结合,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认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建设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县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格局。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优良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加工深度,提高附加值。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农用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充分挖掘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提高产出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采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办法,支持发展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在粮食、蔬菜、渔业、畜牧、果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管理运作规范、社会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家庭农场,推动传统家庭经营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打造“农户家庭经营升级版”。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引领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专业合作社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参照农用地管理。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左右,带动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通过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实现土地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深入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盐碱地、矿山塌陷地、丘陵山坡等土地整治,增加高标准和可灌溉农田面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重点扶持大型机械购置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加快实施现代良种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发展一批现代种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田占粮田的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以上;粮食产能达到3550万吨,西部地区全部建成吨粮市县;良种在粮、棉、油增产中的份额提高到50%以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巩固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价格稳定机制,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农村旅游、种植体验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同工同酬分配原则。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增加农村转移性收入。继续实行种粮直接补贴,扩大对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等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范围。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报销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9000元左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专栏二:农业重点工程 园区基地 枣庄市滕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济宁市大豆良种研发基地、泗水食品饮料产业基地;临沂市光伏农业科技园、沂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罗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德州市夏津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聊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一体化建设;菏泽市林产品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食品加工基地;宁阳县太空育种、苗木花卉基地;东平县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现代渔业园区。临沂河东、济宁兖州、德州乐陵、枣庄峄城省级农业高技术产业示范区。 重点项目 枣庄市滕州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工程;济宁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菱花集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临沂市山东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沂河-峙密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中信信通农产品现代物流项目;德州市禹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冠丰种业育种中心、丁马甲鱼生物产业一体化、凤祥肉鸡养殖一体化项目;菏泽市百万亩油用牡丹、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项目。 (二)做优新型工业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特色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基地。能源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保护”的原则,高效开发利用煤炭和油气资源。支持发展煤炭、石油深加工产业,稳步推进济宁市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北煤田开发,适时开工建设阿城矿井,打造东明石化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大力实施“外电入鲁”工程,合理布局建设清洁高效火电和热电联产机组。以西部地区国家级、省级新能源产业园和示范城市为依托,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落实好分布式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快太阳能光伏电站及相关设备建设、太阳能照明灯具研发生产,形成光伏产业链条,巩固扩大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有序开发生物质、垃圾、沼气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专栏三:能源重点工程 煤炭:巨野矿区矿井全部达产,建设郓城、万福、张集等矿井。 天然气: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平顶山至泰安支线项目。 电能:规划建成枣庄华电国际2×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大唐临清2×35万千瓦热电机组;规划开工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华润济宁微山县2×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华能祥光2×60万千瓦热电机组、华能济宁热电、华润东明热电、巨野煤矸石综合利用机组;规划建设大唐莒南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电菏泽电厂四期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华电齐河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电聊城天然气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枣庄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分布式光伏应用等项目。 化工基地。以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方向,加快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化工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煤油深加工,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建设枣庄联想控股化工基地、德州华鲁恒升煤化工基地和济宁天成万丰精细化工园、兖矿国宏工业园、聊城鲁西化工新材料千亿产业园、莘县盐油千亿化工产业园、菏泽合成橡胶产业园、鄄城盐化工产业园、巨野高新化工产业园、武城循环经济产业园、临沂临港区化工产业园、郯城鲁南化工产业园、临沭化工产业园,构建上下游产品配套、门类品种齐全、产业集中度高的现代化工体系。 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稳定铜、铝冶炼规模,扩大铜、铝、镁合金深加工生产能力,重点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加快推进济宁市邹城铝型材产业园,聊城市信发铝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阳谷祥光铜业生态工业园、临清奥博特有色金属产业园、冠县金属深加工产业园,菏泽市金属深加工产业园,临沂市东部铜业再生铜产业园,东平矿产业精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铜、铝产业加工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纺织服装、林木加工及造纸、食品等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加快德州华芳、聊城冠县纺织产业园升级和枣庄纺织企业“退城进园”,推广夏津棉纺织产业链延伸完善的经验,推进聊城肉鸡肉鸭加工基地、临沂高档家具生产基地、临沂冷鲜肉生产加工基地、菏泽木草柳工艺制品基地、宁阳优质粮食加工基地、东平水产品加工交易基地、苍山、金乡和东平大蒜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支持发展三大产业集群。装备产业。坚持规模化与高端化相结合,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林机械、农用车、专用车、风电核心装备、数控机床、精密铸造、新能源电池、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以及配套零部件等,推动机械设备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聊城、枣庄、临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滕州高端中小机床、枣庄鲁南高端矿山及煤化工机械装备、济宁高新区和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工程机械、临沭高端装备液压件、禹城高端新能源装备、武城汽车配件、阳谷电缆光电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中国(梁山)专用汽车、金乡输变电装备、齐河地热能成套装备、宁津电梯产业、菏泽开发区汽车零部件、成武输变电装备、宁阳矿用装备、东平精工工具等特色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及医疗器械。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研究,形成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现代化产业链条。引进先进前沿技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依托骨干企业,发展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济宁华鲁邹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山东育达医疗科技园、临沂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枣庄华润三九工业园、聊城东阿阿胶千亿级产业园和华鲁制药注射剂产业园,争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氟硅、聚甲醛、特种橡胶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精密铜带等金属新材料;泡沫金属铝、碳酸稀土等稀土新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新材料;压延玻璃、阻热节能型材等建筑新材料,以及焊接、陶瓷、传热等特种新材料。发展壮大德州航天新材料产业园、菏泽特种玻璃产业园,加快建设德州土工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济宁和聊城稀土产业基地、枣庄锂电池材料基地、临沂钛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宁阳海洋生物新材料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做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支持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 文化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文化提升相结合,产业增效与文明传承相结合,着眼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齐鲁文化为根本,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创意引领、内涵发展、品质立业,形成“文化特色+旅游集团”新路径。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临沂中国兵学城、王羲之故居、台儿庄文化产业试验园、嘉祥石雕城、东平水浒影视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载体,鼓励开发原创作品,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创意群体,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突出文化旅游特色,将同一类型的不同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四大“文化旅游链”:儒家文化旅游链,以曲阜为中心,整合邹城、泗水、嘉祥等地相关资源,打造儒家文化旅游品牌;水浒文化旅游链,整合梁山、郓城、东平、阳谷等地相关资源,打造水浒文化旅游品牌;运河文化旅游链,以枣庄、济宁为中心,整合德州、临清、聊城等地相关资源,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旅游链,以枣庄、临沂、菏泽为中心,整合周边相关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选取四大文化旅游链的精华,将曲阜“三孔”、兖州兴隆寺、汶上宝相寺、泰山、济宁市区运河、水泊梁山、台儿庄古城、蒙山沂水等,根据空间上环形分布的布局结构,构建文化旅游的“金环”,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加强衔接设计和营销宣传,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倡导诚信理念,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使“四链一环”成为山东旅游强省的新地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原生态保护,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持各地积极发展“沂蒙人家”、“泰山人家”、“圣地人家”、“湖上船家”、“黄河人家”、“水城人家”等品牌,打造“齐鲁乡村游、好客到我家”品牌集群。到2020年,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省界邻边的区位优势,完善鲁南、鲁西和鲁北物流区域网络。依托交通干线规划布局一批以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商贸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临沂国际商贸城等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推进商贸结构和业态调整,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加快发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以县域为重点,提升发展超市、便利店、综合购物中心等传统零售业,支持特色化、差异化住宿餐饮业发展。发挥临沂、菏泽国家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和枣庄、济宁、德州、聊城省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临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提升物流服务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可视化与货物跟踪、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配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推进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放大德州资本交易大会品牌效应,打造新型金融富集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西部地区农信社改造为运作规范、风险可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城区农信社机构整合。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整合。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各类产业基金、股权基金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扶持发展各类专业融资担保公司,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规模。扩大保险覆盖面,丰富大众服务品种,鼓励发展互助型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 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传输、增值服务、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技术,培育三网融合应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消费热点。放大临沂商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示范效应,建设完善集大众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支撑体系,支持发展网上商城、网上银行、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态。支持德州市建设省级数据备份中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品研发设计、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完善政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惠及民众、方便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系统。 商务服务业。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信息咨询类、代理经纪交易类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管理咨询、网络招聘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扩大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枣庄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济宁孔子文化节、书圣文化节、德州中国太阳城新能源科技成果博览会、聊城水文化节、菏泽牡丹节等重大会展、节庆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发展以工程机械、生产流水线、汽车等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的租赁业务,支持发展大型租赁公司。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业务、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开拓在岸外包市场,积极拓展日韩、欧美离岸外包市场。推动济宁高新区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有效承接京津沪在岸外包业务转移。积极引进全球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及其在华服务供应商、全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及其运营交付中心,争取承担高端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房地产业。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借鉴枣庄等市的做法,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最大限度地解决中低收入、特困人群和农民的住房问题。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信贷需求,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严格控制政府机关楼堂馆所建设。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水平,提高建设质量和内在品质,强化安全保障。 生命健康产业。加强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支持聊城、济宁、滕州等地发挥医疗资源富集优势,建设周边地区医疗中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实行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着力发展各类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加快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养老体制和机制。支持发展家政服务、病患陪护、母婴保健、社区照料等服务。积极拓宽健康服务领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服务和产品,关注并服务于个性化需求。大力发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基因工程等生命健康特色服务产业。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行业管理,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推进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等产业规范发展,建立健全保险保障机制和价值评估体系。 专栏四:服务业及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枣庄市:义乌·滕州商城、微山湖古镇、天安数码城、山东万洲国际商贸物流广场、银光福源养老服务中心、翼云石头部落、熊耳山-抱犊崮旅游区综合开发、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 济宁市:尼山圣境、济宁铁路物流园、曲阜市北京火炬企业总部基地项目、东方文博城项目一期、水浒梁山文化旅游产业园、中国(邹城)矿山机械博览交易中心,济宁高新区、曲阜和嘉祥信息技术产业园。 临沂市:天蒙文化旅游区、沂南红嫂文化产业园、鸿儒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汤泉旅游度假区、中国智圣温泉城、沭马风景旅游区、中华奇石城、郯城县马头古镇开发、中实总部经济园、临沂保税区、鲁南铁路物流城、鲁南国际工业品采购中心、诸葛亮文化旅游区扩建。 德州市: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黄河北展区生态旅游区、百脑汇资讯广场、中商产业智慧产业总部基地、齐河齐鲁医疗城、东北商贸物流城、平原铁路物流基地、齐鲁文化大观园。 聊城市:马颊林海度假区、东昌古郡游憩区、凤凰绿岛休闲区、黄河天音风情区、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聊城现代物流园区、聊城保税物流中心、运河大码头、茌平千湖山庄、古漯河旅游度假区、莘县鲁西现代国际物流园、黄河故道冠县森林公园。 菏泽市:菏泽保税物流中心、东明石油化工物流园、鄄城舜王城中药科技园、牡丹万象城、水浒文化景区、国电巨野煤炭储运中心、曹县国际商业中心、牡丹文化产业带。 宁阳县:亿丰国际时代广场、宁阳县煤炭物流基地。 东平县:东平湖国家级休闲旅游区、水浒文化产业园。 二、基础设施 加快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化、便捷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对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统筹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设施建设,完善陆路交通大动脉,构建出海通道和空中走廊,形成网络完善、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临沂规划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1)铁路。改造提高现有铁路标准,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济南至石家庄客专等在建项目,规划建设济聊等城际铁路,积极争取建设鲁南客运专线、济宁湖西铁路等项目,加快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点企业专用线建设,加强主要客货枢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铁路运输服务能力。(2)公路。加快建设德州至菏泽、岚山至菏泽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济南长清、东阿至东平等跨黄河公路大桥项目,通过改扩建国省道逐步完善路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3)航空。统筹推进机场规划建设,加密临沂、济宁等机场航线航班,新建聊城军民合用机场、菏泽机场,开放航空口岸,提高航空管理和服务水平。(4)内河航运。充分发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纽带作用,提升济宁的港口地位,加快建设
/
本文档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