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_复仇_主题_从_孤独者_到_铸剑_钱理群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_复仇_主题_从_孤独者_到_铸剑_钱理群

2013-11-19 5页 pdf 384KB 3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5658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_复仇_主题_从_孤独者_到_铸剑_钱理群 · 兽迅作品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十期 试抢香远小说 中的 “复仇”主题 —从《孤独者 》到《铸剑》 . 钱理群 1 写于 1 9 2 5 年 1。月的《孤独者》与完稿 于 1 9 2 7 年 4 月的《铸剑》, 一为描写知识分子 现实题材的作品 , 一是对中国古代传说的现 代重写 , 分别收入《仿徨》与((故事新编》。但他 们之间又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 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两篇小说主人公外 貌的相似 :《孤独者 》中的魏连受“是一个短小 瘦削的人 , 长方脸 , 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 占了一脸的小...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_复仇_主题_从_孤独者_到_铸剑_钱理群
· 兽迅作品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十期 试抢香远小说 中的 “复仇”主题 —从《孤独者 》到《铸剑》 . 钱理群 1 写于 1 9 2 5 年 1。月的《孤独者》与完稿 于 1 9 2 7 年 4 月的《铸剑》, 一为描写知识分子 现实题材的作品 , 一是对中国古代传说的现 代重写 , 分别收入《仿徨》与((故事新编》。但他 们之间又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 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两篇小说主人公外 貌的相似 :《孤独者 》中的魏连受“是一个短小 瘦削的人 , 长方脸 , 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 占了一脸的小半 , 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 ; 《铸剑》里的主人公作者干脆称他为“黑色的 人 ” , “黑须黑 眼睛 , 瘦得如铁 ” , 眼睛也是 “两 粒磷火 ”似的发光—他们都是鲁迅小说“黑色家族 ”的成员 , 让人不禁想起作者本人 : 在 当年的学 生许广平的回忆中 , 鲁迅给人的第 一印象也是 “一团黑 ” 。因此 , 鲁迅直言不讳地 对胡风说 : “我就是魏连受” , 并且用自己的笔 名“宴之敖者 ”来给《铸剑 》主人公命名 , 这大 概都不是随意白铆吧 。 而且好像还有类似的暗示 , 或连想 。 《孤 独者 》开头 、结尾都出现了 “深夜在 旷野中曝 叫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的 “受伤的狼 ” 的形象 。这显然是在象征小说主人公 ,而 日本 学者增 田涉在《鲁迅的印象 》里早就说过 , 他 眼里的鲁迅正是 “受伤的狼 ” 。而在《铸剑 》里 , 当“黑色的人 ”向眉间尺坦露 自己的 “魂灵上 是有这么多的 , 人我所加的伤 ”以后 , 又出现 了一群狼 ,而且也是闪动着 “磷火似的”眼光 : 这是不是在 暗示 “黑色的人 ”是一匹“受伤的 狼”呢 ? 如是 , 《孤独者》与《铸剑 》两篇小说的 主 人公 (以及他们与作者之 间)就不仅是外 貌 , 而且在内在精神特质上都存在着某种相 似与相通了 。 这倒是应该细心分辨的 。 于是 , 人们注意到《孤独者》里的一段描 写 。 冬夜 , “我”闭目枯坐 , 突然从窗外雪罗汉 “用两块小炭嵌出来的”眼睛里 ,看见了“魏连 受”眼睛的闪动 。由这精神的幻觉竟然引出了 颇为奇异的心灵感应与对话 。 “我还得活几 天 ” , 这是魏连受的声音 。 “为什么呢 ” , “我 ”无 端地这样问 , 这时听到了敲门声 :有人送来了 魏连受的信 , 信中赫然写着对于“我 ”的疑问 的回答⋯⋯ 。 “ 一· ⋯先前 , 还有 人愿意我活 几天 , 我 自己 也还想活 几天 的时候 , 活不下去 ; 现在 , 大可 以 无须 了 , 然而要活下去 · ·一 。 “愿意我活几天 的 , 自己就 活不下去 。 这人 已被敌人诱杀了 。 谁杀的呢? 谁也 不知道 。 “人 生的变化多 么迅速啊 ! 这半年来 , 我几 乎求乞 了 , 实际 , 也可 以算得 已经 求乞 。 然而我 还有所为 , 我愿意为此求乞 , 为此冻馁 , 为此寂 寞 , 为此辛苦 。但 灭亡是不愿意的 。你看 , 有一个 愿意我活 几天 的 , 那力量就这么大 。 然而现在是 没有了 , 连这一个也没有了 。 同时 , 我自己也觉 得不配 活下去 ; 别人呢 ? 也不配的 。 同时 , 我自己 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 下去的人 们 而活 下 一 3 1 一 去 ;好在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 , 再 没有谁痛心 。 使这样的人痛心 , 我是不愿意的 . 然而现在是没有 了 , 连这一个也没有了 。 快活极 了 , 舒服极了 ;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僧恶 , 所反 对的一切 , 拒斥我先前所崇仰 , 所主 张的一切 了。 我已经真的失致 ,—然而 我胜利了气这又是一个 “活还是不活 ? ” 、 “为什么活 着 ? ”的内心质问 , 让人想起了那著名的丹麦 王子 。 问题是古老 , 甚至永恒的 , 回答却是独 异的 。 这是一个心灵的过程 :首先是为“还想 活几天 ”的自己 , 以及 “愿意我活几天 ”的他人 即爱我者活着 , 为此 , 我求乞 、冻馁 、寂寞、辛 苦 , 几乎付出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 。 然而 , “我”却遇到了 “敌人 ”—不是人们经常说的“阶级敌人 ” , 这是 “谁也不知道 ”的 “无物之 阵 ” , 是千万人的千百年的习惯 , 传统势力 ,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 他们把魏连受 (当 然包括鲁迅 自己)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视为 永远的 “异己者 ” , 逼得后者 , “只好一动不动 , 除上课之外 , 便关起门来躲着 , 有时连烟卷的 烟钻出窗隙去 , 也怕犯了排剔学潮的嫌疑” 。 正是这“无物之阵 ”不让魏连受们 “活下去 ” , 连愿意魏连受们活下去的 , “ 自己就活不下 去” 。 面临 自己及爱我者都 “活不去”的绝境 , 魏连及们仍然选择了反抗 “偏要活下去” , 但 却不是为自己 , 为爱我者而 “活着 ” , 而是“为 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即为敌人“而活下 去” 。 —这才是真正属于鲁迅的生命选择 :他早就宣布 , 他天天吃鱼肝油 , 努力延长自己 的生命 , 不是为了爱人 , 而正是为了敌人 : 要 以 “我 ”的存在打破他们的世界 的“圆满 ” ;在 《两地书》里 , 他也是这样以怀着几分恶意的 快意谈到 自己将如黑的恶鬼一般站在他的对 手们的面前 。 “为敌人活着” , 即是意味着 ,在 敌人的不圆满 、不痛快里找到 自己的生命价 值 , 不是从 “爱 ”而是从 “憎恶”与 “仇恨 ”里获 取支撑自己生命的精神力量 。 小说主人公魏 连受正是怀着这样的仇恨 , 选 择了 “以毒攻 毒 ”的“报复 ” : 首先使自己成为 “毒 ” (军阀杜 一 3 2 一 师长的顾问) , 然后利用 由此获得的权势 , 对 压迫 (自己 )者以压迫 , 凌辱 (自己)者以凌辱 , 即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 当昔日 的敌人纷纷向自己“磕头和打拱 ” , 面对 “新的 宾客和新的馈赠 , 新的颂扬 ” , 他确实 (至少在 某一瞬间)会感到复仇的快意 , 仿佛成了精神 的 “胜利者” , 然而他却无法 回避事实上已经 “躬行先前所憎恨 , 所反对的一切 , 拒斥先前 所景仰 , 所主张的一切”这一“真的失败 ” 。 敌 人 (无物之阵)并没有 , 也永远不曾变 , 变 (用 今天的语言即是所谓 “异化") 的只是自己 。这 样 , 魏连受的复仇就不能不以 自我精神的扭 曲与毁灭作为代价 , 并最后导致了生命的死 亡 , 而灵魂却永远不得安宁 : “他在不妥帖的 衣冠中 , 安静地躺着 , 合了眼 , 闭着嘴 , 口角间 仿佛含 着冰冷的微笑 , 冷笑着这可笑的死 尸 ” 。 这死者的自我嘲笑是触目惊心的 :鲁迅 毫不 回避复仇后果的严酷性 , 也不想掩饰他 内心的矛盾与困惑 。 他当然理解魏连受的选 择 , 甚至可 以设想这也是他自己的极度绝望 中曾经考虑过的选择 ,他早已说过要“为敌人 而活着 ” 。但他却不能不正视这种选择所造成 的新的困境 : 当人的生命以 “敌人 ”作为自己 的价值的尺度 ,彼此成为一个共体时 ,就不可 避免地要发 生精神 (思维方式 , 行为逻辑等 等)的渗透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其实 是把双刃剑 , 在杀伤对手的同时 , 更伤害了自 己 ,魏连受的死尸即是一个证明 。这死尸的沉 重给予鲁迅心灵的重压几乎是难以摆脱的 : 那旷野里狼的曝 叫的“惨伤与悲哀 ” , 无疑包 括这因复仇而受的自我伤害在内 。 2 但鲁迅仍然不能摆脱 ·复仇 ”对他的蛊 惑 。几乎在写作《孤独者 》的同时 , 他还写过一 篇题为《死火》的散文诗 。当“死火 ” (可以理解 为心灵的“死火 ” , 生命的“死火 ”等等 )面临着 或者 “冻灭 "( 因停滞而死灭 )或者 “烧完"( 拼 命一搏之后结束 )的两难时 , 毅然选择“那我 就不如烧完” 。于是 , “他忽而跃起 , 如红彗星 , 并我都出冰谷 口外 。有大石车突然驰来 , 我终 于碾死在车轮底下 , 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 就坠入冰谷中 。 ‘哈哈 ! 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 火了 ! ’我得意地笑着说 , 仿佛就愿意这样似 的” 。 当无力对抗 、战胜远远强大于己的敌人 时 , 不惜以自我的牺牲换取敌人的毁灭 , 这种 “同归于尽 ”式 的“复仇 ” , 比之前述魏连受式 的“ 自我损伤” , 也许是更为积极的 : 这几乎是 个弱小的生命在实力悬殊情况下所能选择的 最悲壮的“死 ” 。 两年以后 , 鲁迅写出了《铸剑》, 对这悲壮 的复仇 、死亡 , 进行了独特的开掘与思考 。 于是有了“黑的人 ” 。 作者反复渲染他的 “严冷 ” : 那“冷冷的一笑 ” , 那令人毛骨辣然的 鸥鸽般的声音 , 磷火也似的眼睛 , 那冰冷的思 维与言语 : “仗义 , 同情 , 那些东西 , 先前曾经 干净过 ,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 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 。当他向那孩子索取 活拨泼的年青的生命时 , 竟然也是那样无动 于衷 , 而他 “提起眉 间尺的头来 , 对着那热的 死掉的嘴唇 , 接吻两次 , 并且冷冷地尖利地 笑 ”时 , 更使人感到他的心的冷酷 。 “我只不过 要给你报仇 ” , “你还不知道么 , 我怎么地善于 报仇 ” , 仿佛他自己就是冰冷无情的“复仇 ”的 化 身 。 然而 , 我们又听到 了这样的心灵的呻 吟 : “我的魂 灵上是有这 么多的 , 人我所加的 伤 , 我 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 , 原来 . 这也是一个 受伤的灵魂 。我们立刻想起了魏连艾 , 想起作 者自己 。何尝没有过火热生命和热烈的爱 , 只 是在一次次 的 , 而且仿佛永远没有止尽的打 击 , 迫害 , 凌辱 , 损伤之下 , 感情结冰了 , 心变 硬了 , 一切缠绵却不免软弱的柔情善意都被 自觉排除 , 于是 , 只剩下一种情感—憎恨 ,一个愿望—复仇 : 这确实是生命的深刻化 ,却又未尝不是生命的扭曲与单一化 。 当听到 “我 已经憎恶 了我自己 ”的自我审问 、拷打时 , 我们再一次 听到 了魏连受的声音 。 这两个与 “复仇 ”合为一体的灵魂 , 在鲁迅 的笔下竟是 如此的复杂与丰富 , 使我们不能不想起 同是 鲁迅笔下的千古名剑 : 高温高压下锻炼三年 , “漆黑的炉子里 , 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 ” , 又 “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 , 那剑嘶嘶地吼着 , 慢慢转成青色了 。这样地七 日七夜 , 就看不见 了剑 , 仔细看时 , 却还在炉底里 , 纯青的 , 透明 的 , 正像两条冰 ”—这 “极热 ”后的“极冷 ” ,“通红 ”后的“纯青 ” ,这 “铁 ”化后的“冰” ,难道 不正是 “黑的人"( 也许还有魏连受 )这个“复 仇之神”的性格 、灵魂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 , 在《铸剑》这篇小说里 , “黑的人 ”与 “莫邪剑 ” 可以说是互相重叠 , 互为象征的 。 作为对 “莫邪剑—黑 的人 ”形象的补充 , 作者刻意描写了眉间尺的成长的历史 。小 说一开头就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眉间尺与老 鼠的搏斗 (这是原传说故事里所没 有的 ) , 竭力渲染少年眉间尺“不冷不热 ”的优 柔性情 , 以至引起母亲 “看来 , 你的父亲 的仇 是没有人报的了 ”的优虑与叹息 。 但是 , 当母 亲向他转述了“铸剑 ”的故事 , 传达了父亲的 遗旨以后 ,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 , 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 他的双拳 , 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 ,显然 , 是 神圣的仇恨渗入了他的每一枝毛发 以至灵 魂 , 父辈的复仇精神将他重新铸造 , 他坦然宣 布 : “我 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 , 要用这 剑报仇去 !" 于是 , 我们看见了另一个眉间尺 : 他 “沉静而从容地 ”去 “寻他不共戴天的仇 仇 ” ;当黑的人向他索取剑与头时 , 他竟是毫 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当他“秀眉长 眼 , 皓齿红唇 ” , 头在金鼎上 “雍容 ”地旋转 , 高 歌 “克服怨敌 , 怨敌克服兮 , 赫兮强 ” , 面对死 敌国王 “嫣然一笑 ”时 , 他 的外貌以至灵魂竟 是 显得那样 的“秀媚 ” , 这似乎意味着他的生 命在克服怨敌的生死搏斗中得到升华 。于是 , 我们恍然醒悟 : 小说“铸剑 ”的题旨正是在眉 间尺因前辈复仇精神的注入与继承而获得新 的生命中 , 待到了极富诗意的体现 。 “三头相搏 ”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以下 列描写结束的 : 黑的人和眉间尺的头“待到知 一 3 3 一 道了王头确已断气 , 便四 目相视 , 微微一笑 , 随即合上眼睛 , 仰面向天 , 沉到水底里去了” 。 也可以说 , 在这 “四 目相视 , 微微一笑 ”中 , 黑 的人与眉 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成 , 或者说 , 鲁迅用他那诡奇 而绚丽的笔触 , 将 “复仇精神 ”充分地诗化了 。 但鲁迅之为鲁迅 , 正在于他没有止于这 种完成与诗化 , 他把自己的思想触角进一步 深入到“复仇完成以后 ” 。 “以后 ” , 这才是鲁迅 思维的真正起点 : “娜拉走后” (《坟 · 娜拉走 后怎样 ))) , “死后 ” (《野草 · 死后》) , “黄金世 界以后"( 《两地书 })) , 这都是鲁迅式的命题 : 他要把一切追间到底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可 以说 ,《铸剑》这篇小说真正鲁迅式的展开 , 对 “复仇 ”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 , 却是从小 说的第四节即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 。 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叙述语调的变 化 :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 , 想决定那 一个是王 的头 , 但结果还同 白天 一样 。 并且连须 发也发生 了问题 。 白的自然是王 的 , 然而 因为花 白, 所 以黑的也很难处置 。 讨论 了小半夜 , 只 将 几根红 色 的胡 子选出 , 接着因为第九个王 妃抗 议 , 说她确曾看见王 有几根 通黄的胡子 , 现在怎 么能知道决没有 一根红 的呢 。 于是也 只好重行 归并 , 作为 疑案了。 “到后 半夜 , 还是毫无 结果 . 大家却居然一 面打呵 欠 , 一面继 续讨论 , 直到第二次鸡鸣 , 这 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 , 是 : 只能将三 个骨头都和王 的身体放在金棺里 落葬气 这是人们所熟悉的鲁迅式的嘲讽的笔 调 , “以头相搏 ”的复仇的悲壮剧变成 了“辨 (认 )头 ”的闹剧 , 而且悲壮剧 的意义 、价值要 由闹剧来确认 。于是 , 出现了“三头并葬”的结 局 。 从国王这一边说 , 至尊者与“大逆不道的 逆贼 ”混 为一体 , 自是荒诞不经 ;从黑的人与 眉间尺这面看 , 与自己的死敌共享祭拜 ,也是 透着滑稽 。这双重的荒谬 , 使复仇者与被复仇 者同时陷入尴尬 , 也使复仇 自身的价值变得 可疑 。 于是 , 原先的崇高感 、悲壮感此时全化 一 3 4 一 作一声笑 , 却不知该笑谁 : 连读者也一直落入 困境 。 这样 ,仿佛出现了两种调子 : 悲壮的与嘲 讽的 ;崇高的与荒谬的 。 这时人们才发现 , 后 者早已存在 , 至少作为一种时隐时现的不和 谐的旋律存在于悲壮而崇高的复仇之歌中 。 一段描写引起了注意 。小说第二节 , 当眉间尺 “头也不 回地跨出门外 ” , 走上复仇之路 时 , 他却意外地遇到了障碍 , “转出北方 , 离王宫 不远 , 人们就挤得密密层层 , 都伸着脖子 。 人 群中还有女人和孩子哭嚷的声音 。 他怕那看 不见的雄剑伤了人 , 不敢挤进去 ,然而人们却 又在背后拥上来 。他只得宛转地退避 ;面前只 看见人们的背脊和伸长的脖子 ”。 -一这是读者早 已从鲁迅作品中熟知的 “看客 ” : 眉间 尺遇到 “无物之阵”了 。而且很快地陷于其中 : 干瘪脸的少年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 , 不肯放 手 , 说被压坏了贵重的丹田 , “闲人们又立刻 围上来 , 呆看着 , 但谁也不开 口 ; 后来有人从 旁笑骂了几句 , 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 。眉 间尺遇到 了这样的敌人 , 真是怒不得 , 笑不 得 , 只觉得无聊 , 却又脱身不得 ” , 而且 , 如果 不是“黑 的人 ”及时出来解围 , 眉间尺的复仇 差点儿要败 坏在这无物之阵的纠缠之中 。 看 来 , 这些“闲人” , “看客”并不是偶然地出现在 复仇者 (黑的人与眉间尺 )与被复仇者 (国王 ) 之间的 。 在小说的最后 , 当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 归于尽时 , 他们(永远是复数存在 )终于作为 主角出场 。不知是否有意嘲弄 , 神圣的复仇最 后变成 了“大 出丧 ” , 而群众 (鲁迅说他们“永 远是戏剧的看客” )则把这 “大出丧 ”变成 “狂 欢节 ” : “城里的人民 , 远处的人民”都一起 “奔 来 ” , “天一亮 ,道上 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 ", 名 说“瞻仰 ” , 实为看 “热闹” 。当“三个头”装在灵 车里 , 在万头攒动中 , 招摇过市时 , 复仇的悲 剧 (喜剧 ?) 就达到了顶点 : 当年魏连受尚可以 “在不妥贴的衣冠中 , 安静地躺着” , “冷笑着 这可笑的死尸” ;而现在黑的人与眉间尺不但 身首异处 (眉 间尺的骨肉早已为狼咀嚼 , “血 痕也顷刻舔尽 ,’) , 连仅余的头颅也要与敌人 的头并置 , 被公开展览 (表演 ) , 成为众人的谈 资 , 笑料 , 连魏连受似的自我嘲笑也不可能 。 在小说结束时 , 当百姓看王后 、王妃 , “她们也 看百姓 ” , 也即男人们追着看女人 , 女人忙着 看男人 , “无物之阵”自己也表演起来时 , 他们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 , 连同复仇本身 , 也就同时被遗忘与遗弃 。这才真正走到了头 : 小说 前面三节复仇的神圣 , 崇高与诗意 , 此时已被 消解为无 , 真正是“血痕也被舔净 ” 。 只有“无 物之阵”仍然 占据着画面 : 他们是唯一的 , 永 远的 “胜利者 ” . 鲁迅从感情上无疑是倾心于复仇的 : 在 他看来 , 复仇者尽管失败 , 但其生命的自我牺 牲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得多 。 但即使如 此 , 鲁迅仍然用了犀利的怀疑的眼光 ,将复仇 面对无物之阵必然的失败 , 无效 , 无意义揭示 给人们看 : 任何时候他都要正视真相 , 绝不自 欺欺人 。 但他仍然不愿放弃复仇—在《野草》的《复仇》与《复仇之二 》里 , 他进而鼓吹对“无物 之阵”复仇 。他以 “拒绝表演 ”报复那些无聊的 “看 客” , 并且反过来 “看 ”看客们的 “无聊 ” , “ 以死人的眼光 ” , 赏鉴他们的“乾枯 , 无血的 大戮 ” , 而沉浸于“复仇 ”的“生命 ”的飞扬的极 致的大欢喜中” 。 这自然是痛快淋漓的 , 但似乎仍然没有 解决问题 : 看客们的无物之阵并没有因此而 破除 。 但鲁迅本也没有试图为人们提供完满 的结局与 , 他的任务仅仅是以彻底的怀 疑精神 , 将人的生存困境揭示给人们看 。 因此 , 对“复仇 ”主题的开掘与思考就不 会因鲁迅而结束 。 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事 实证明 : 复仇 (以及下层人 民 , 被压迫者的反 抗 )的合理性是 有限度的 ;超 出了历史 的限 度 , 将复仇 、牺牲无限的美化 , 诗化 , 也会造成 灾难性的后果 。 当然 ,这都是“后话” ,是应该 由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来继续探讨的 。 鲁迅当 年的思考只是我们今天的探索的起点 , 而不 是终点 , 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 1 9 9 4 . 1 1 . 1 1 写毕于汉城 , 1 1 . 1 8 . 抄正 。 《智者的思考—鲁迅的思维方法》出 版 邱存平著《智者 的思考—鲁迅 的思维方法》已由解放军 出版社出版 。 全书共五章 , 从崇实思维 、 求新思维 、开放思维 、辩证 思维 和形象思维五个方面 , 概括 、阐述 了鲁迅 的思 维方法及其所体现 的现代 思维特征 , 并对鲁 迅所反 复批判的崇古 、 守旧 、封 闭、僵化 的传 统思维偏 向作了深入剖析 。 全书 28 万 字 , 定 价 19 . 8。元 。 鲁博书屋有售 。 1 9 8王年 。 全书分为两部分 : 1 . 鲁迅与景宋 的 通 信 与《两地 书》校读记 ; 2 . 《两 地 书》读后 记 , 由八篇研究文章组成 。最近该书由天津人 民出版社重新印刷 10 0 0 册 , 以满足广大读者 的需求。 定价 : 16 . 00 元 , 由鲁博书屋专卖 。 《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出版 《<两地书 >研究》(重印本 )出版 王 得后 的专著 ((( 两地 书 >研 究》初版 于 王骏骥 的专著《鲁迅郭沫若与 中国传统 文化 》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 。作者从阐 释 中国文化 的历史发展入手 , 结合两位 文化 巨人 的身世 、 阅历和思想原则 、方法 , 论 述了 鲁、郭在文化选择上 的异 同 , 以及他们各 自在 新文化建设上 的卓越贡献 。 定价 : 14 . 0 0 元 , 鲁博书屋有售 。 一 3 5 一
/
本文档为【试论鲁迅小说中的_复仇_主题_从_孤独者_到_铸剑_钱理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