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客家源流之一

客家源流之一

2010-01-02 22页 doc 235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5526

暂无简介

举报
客家源流之一☆~ 客家源流之一 ~☆   ◎客家之名始于周朝-客家名称由来探讨◎  长久以来,客家人都以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 、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近年来关于客家的研究备受各界重视,客家的由来除了上述传统已有的客户说外,又相继有外人说、客居说、夏家说、河洛说、客卿说、佃客说、 客萌说、外族说、给客说、夯家说、越人说等等十余种。 各种客家名称由来如下:客户说、给客说、客居说、客卿说、佃客说、夏家说、河洛说:名称虽异,都源与罗香林先生《客家研...
客家源流之一
☆~ 客家源流之一 ~☆   ◎客家之名始于周朝-客家名称由来探讨◎  长久以来,客家人都以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 、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近年来关于客家的研究备受各界重视,客家的由来除了上述传统已有的客户说外,又相继有外人说、客居说、夏家说、河洛说、客卿说、佃客说、 客萌说、外族说、给客说、夯家说、越人说等等十余种。 各种客家名称由来如下:客户说、给客说、客居说、客卿说、佃客说、夏家说、河洛说:名称虽异,都源与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所谓晋元帝诏书所定的“给客”相关所述,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华夏族从黄河洛水迁移岭南辗转南迁的时候,「暂居」或「客居」或为「客户」或「佃户」或为夏之音转「客」、河洛之音转「客家」为推论。 外人说、外族说:根据客家迁入后与土著发生「土客械斗」,土著对迁入族的称呼。夯家说:根据客家夯筑土楼为民居推论。客萌说:类似新兴民族,因时空环境原因造成由某多元化结合为一体的民族。越人说:根据现代医学 HLA血液检验比对的结果,客家人、闽南学老人、越南人最接近,都是古代越人的后裔。 ◎客家之名,始于周代◎ 根据清福州闽学专家蔡永兼《西山杂记》载:“福建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户,剑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  关于七闽,何光岳的《南蛮源流史》载:《周礼•职方氏》载:“掌七闽八蛮”。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即闽乃蛮之别种。周朝所管辖的八蛮中,先后有华夏族的丹朱、祝融氏黎等所带的群众加入。 从以上史料记载看,周朝已确有客家种族,是七闽之一。上述史实说明:客家之名,始于周朝,现客家汀赣地居民周朝时已有客家种族之名。   ◎古楚越历史与客家关系◎   一、庄周「南游楚越,采访古风」的楚粤民风: (1)庄周游楚 春秋时宋国蒙邑人庄周「南游楚越,采访古风」让我们了解春秋时「楚越」历史背景与「中原」语言文化的差异情形:...楚国南郢沅湘一带,古代曾属“左洞庭,右彭蠡”的三苗九黎之地。...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始有楚国与楚民族。...。 中原人一直将楚人当蛮夷看待,有“蠢尔蛮荆、蛮荆来犯”之类的诗句。楚地的风俗,与中原大不相同,..如楚人确信自己是日神与火神的后裔,日、火色赤,所以楚人崇尚赤色,进而发展到喜爱所有鲜艳浓烈的色彩,他们的袍衣裙袖,丝锦织品和各种手工艺品,都用各种艳丽的色彩精心装饰,绚烂佳妙,美不胜收。...。 另外,由于日出东方,所以楚人以东向为尊,而不像中原人以南向为尊,中原以右为尊,楚人却以左为尊...。 庄周来楚之前,一直弄不清楚楚国人很崇拜的凤是什么神物;..周人有龙而楚人有凤,楚地尊凤贬龙。..青铜器皿和手工艺品上,凤翅高扬抽挞龙脊,痛得矫龙嗷嗷号叫。传说凤凰从南海出发飞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栖,非竹子的果实不食,非味如甘醴的泉水不饮,因为它怕别的东西玷污了它高洁的身体。 楚国虽有楚言楚文字,但开始没有用母语创作的典籍。楚国的典章制度,多从华夏诸国取法仿效。中原礼治文化对楚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层贵族社会,而于江湖草莱浸染甚微。尤其是沅湘一带,纯朴的楚人不知礼治为何物。 楚人崇巫,巫风特盛,...所祭祀的神灵比较驳杂。中原祭祀,多在固定的宗庙进行,而楚人却好在旷野。...。 (2)庄周游越 一年多来,庄周听惯了楚人那急促而绕口的楚语,...从陆路向越国进发。他们到浙江流域越国,...。 越国人,尤其是居住于深山老林中的下层人,都是短短的头发,身上刺着各种各样的花纹。他们的衣服,只是用兽皮在腰间围了一圈,稍事遮蔽而已。...中原男女之间交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越人的姑娘却可以自由地与情郎相会。...这里的人比楚人更加原始,更加自然朴实。没有文字,不用学习礼仪,不用读圣贤之书。...。 越人们不仅对生的看法与中原人不同,而且对死的看法也与中原人不同。中原是以哭泣为丧,而越人则以歌舞为丧。他们对待死亡,没有中原人那样恐惧。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在恬静平安中享受生的快乐。而对待死亡也是恬静平安。 中原人那么重视丧礼,其实反映了他们在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而对于越人来说,死亡只不过是回到所来的地方去,就像迷途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二、古越国历史: 越国不是西周的正封诸侯,而是以“圣王后裔”的名义,独自立“国”生存的部族。由于地处偏僻的东海沿岸,国境起初在今浙江境内,国都在会稽(今绍兴),西周王室鞭长莫及,便也在天下安定后渐渐认可了这个诸侯。 越国在春秋之前的历史,只有越人自己的传说,中原人没有一个说得清楚。越人在历史中出现得很早。春秋时代,列国争雄,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的长江流域先后有楚国、吴国和越国,一个比一个文化落后,却一个比一个好勇斗狠,一个接一个北上称霸中原。文化发达的北方诸国虽然不得不屈从武力胁迫,骨子里却把他们视为野蛮人。 为了北上中原的正当性,越人自称是治水的大禹后代,姓驺。他们说,大禹巡行天下,死在会稽,他的庶子无余留在会稽守护禹冢,然后繁衍出越族人。整个谱系是这样的:伟大的大禹传子无余;无余二十传至允常,越王允常是越国的开国君主,传子勾践;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473年,因为勾践复仇灭了吴国,越国才一跃而起成为南方大国。越国在越王勾践会诸侯于徐州,才大规模拓边扩地,西到江西,北至山东。不过,越国全盛时期的版图尚不及于福建。 勾践之后,是一串生疏的名字,到了战国三强并立的时代,越国已经是勾践之后的第七代国君了。这个国君叫无疆,无疆是个一心想振兴祖上霸业的赳赳勇武之辈。他与几个谋臣商讨,一致认定:振兴霸业,就要讨伐战胜齐国!这是“南蛮三国”(楚吴越) 北上称霸的老路。 春秋时期,有实力阻挡江南三国北上的,只有中原的晋国与齐国。楚国称霸时,主要对头是晋国。而吴国、越国称霸,则都是战胜齐国而奠定霸主地位的。齐国是中原强国,越国战胜齐国,自然就威震天下!因此越国在灭吴后,已经成为“准战国”,而越国的北面直接与齐国接壤,用兵极为方便。 齐国为了防备这个临国,特意修筑了一道长约三百多里的夯土长城。无疆一道严令,短短两个月南北千里之遥,将都城从僻处南部山区的会稽,迁到了北方的琅邪。琅邪,本来只是老吴国的一座要塞边城,东临大海,北接齐国,距离齐国南长城仅仅只有二百里。 齐国派了一个伶牙俐嘴的使者游说无疆,说楚国才是越国的大患,应该乘这时楚国兵力分散时攻打楚国。这个天才的使者居然奇迹般说服了无疆,于是无疆转而攻伐楚国,却反被楚威王打得大败。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杀无疆,越国在越王无疆手中,越国灭亡。楚灭越后,进入浙江,夺回吴国故地。挟灭越国余威,挥师北上,把齐国军队杀得落花流水。 三、古闽粤国历史与南海王国灭亡造成的越人第一次北迁 越国虽然亡国,越王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甚至越国故都会稽也没被楚国纳入版图。大概楚国也不稀罕钱塘江以南的蛮荒之地。于是越王族残余子弟就在这残山剩水间争位,为君为王,做个地方土司,向楚国朝贡。北面是强大的楚国的地盘,东面是大海,只好向南向西南更荒芜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海边迁徙。 秦始皇兴起后灭六国,在秦始皇时代,来到福建的越王族成员无诸成了七闽人的王,避到武夷山创建闽粤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没有派军队入闽,大约他也觉得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毫无价值,所以只是夺去闽粤国无诸的王号,把他们降为君长,公元前221年设立了一个闽中郡。 闽中郡是虚设,秦王朝没有派人来,完全由闽人自治,不像广东的南海郡,中央有直接委派守尉令长管理。无诸不过换了一位新主人,降了名分而已,并没任何实际上的损失。这是第一次福建形式上纳入了中央政权的版图。 福建的早期历史,是一团迷雾,我们竟不知从何谈起。“福建”一词是很晚才出现的,唐以前,人们称呼今天福建的这块土地为闽,或者七闽;也叫越,东越,甚至粤;当然也可以合起来叫闽越。《山海经》说“闽在海中”,仿佛闽地是个海岛;《周官》提到  “七闽”,语焉不详,我们猜测它指的也许是“蛇种”的七个支系,七个部落。汉代博学的文字学家许慎拆字,穷究闽字的本义,门内一条虫,断定闽人是长虫的后裔——蛇种。唐潮陈元光开漳州时当时的原住民称“蛮獠”,“蛮獠”就是今天所称的“畬族”,“畬族”自称山哈,客家发音称“蛇族”,山哈连音正好是“蛇”。因此 “七闽”加唐朝开发的第八闽漳州,都是“蛇种”的七个支系,七个部落。只是汉化后剩今天一个“畬族”而已。 闽中郡的地盘比现在的福建省大,不但包括福建全境,还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台、处三州,广东的潮梅一带,江西东部的铅山县等地。 在秦末当天下共伐暴秦在楚汉相争时,起义队伍中,有一支是闽军,由无诸和摇率领。他们是我们所知的福建最早的历史人物。他们统军随从鄱阳令吴芮参与推翻暴秦,功成,项羽分茅裂土,分封诸王。然而,封王虽然多至十八,却偏偏不封无诸。项羽的先祖项燕是楚国名将,项氏世代为楚将,封在项城,所以姓项。无诸是越王无疆的后裔,越国为楚国所灭,二者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项羽当然不肯分封一个潜在的仇敌。后来,楚汉相争之际,无诸自然投靠刘邦一方。侥幸刘邦正好是胜者,论功行赏,分封诸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无诸为闽粤王,定都东冶。 也许是担心无诸势力坐大,尾大不掉,形成割据局面,不久后又有两次分封。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越王族另一成员织为南海王,统辖汀、潮一带;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定都东瓯(今浙江永嘉县)。这样,秦代的闽中郡在汉代就有三个王国:闽粤王国、南海王国和东瓯王国。汉王朝希望能够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然而汉王朝分而治之的愿望不久就落空,南海王国立国才十五六年就起兵造反。《庄助传》中引淮南王上书言:“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属王长)使将军间(一作简)忌将兵击之,处于上淦。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遣使者帛资五十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曰“无劳苦者”。南海王织上书献壁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吏请召治忌,长不遣,谩曰“忌病”。长所犯不轨,当弃市,臣请论如法。”南海王国造反,淮南王长领兵镇压,南海王国投降,汉王朝将南海王国居民迁徙一空,全部赶到上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清江县九江一带,这是越人第一次北迁,南海王国留下的空地当然由闽粤国的臣民填补了。 四、汉王朝与南越及南越与长沙国领土的“犬牙相入” 岭南以前没有文字,古越语和汉语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均不相同。赵佗立国后,秦篆成为官方文字,中原通用语言和越族方言长期交融,渐渐形成今日的“粤语”。文字的使用,对岭南社会物质文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南越国国都番禺,南越郡治所在地是河网交错的平原地区,人烟稠密,一片升平气象。但身为割据政权统治者的赵佗,心中仍有很大隐忧,因为北境有着长期不友好的长沙国,东面有剽悍好斗的闽越,西境有不羁汉法的西南夷,南越国境内又有总是不那么臣服的西瓯、骆越等。不过,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时时觊觎南越的大汉王朝。刘邦早在公元前202年无暇南顾时,就故意把岭南三郡“虚封”给长沙王吴芮,为赵佗树一劲敌。后来刘邦又封了“海阳侯徭无余”及“南海王织”,这一侯一王的所谓封地均在岭南,其用意不言而喻。除此外,刘邦还在汉越边界的越城岭至骑田岭一线布置了重兵,派遣两位将军率兵常驻长沙国,监视南越国的一举一动。 面对这种情形,赵佗不免心存猜疑,担忧刘邦不相容,边关“不足恃”。因此,赵佗借通商之机,倾其所能大量引进岭南开发所需的中原先进生产工具,但这样一来,又使南越对中原的依赖更深。 当时南越国与汉朝进行的贸易往来绝大部分都由官方控制,南越的官僚地主还掌握着岭南大量的土地和众多的生产数据,整个王国的经济命脉牢牢控制在赵氏王室的手中。 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刘盈遵循高祖之制,对南越“时有所赐”,赵佗也守约不定期入贡岭南特产。惠帝在位七年驾崩,吕后执政。开始时汉越关系依然维持原状,但到了公元前183年,吕后忽然颁布了“别异蛮夷,隔绝器物”的政令,关闭与南越贸易的“关市”,不准向南越国输出铁器农具,马牛羊只给雄的,不给雌的,等于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 吕后为什么要和南越过不去呢?祸因还是汉高祖刘邦埋下的。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一批异姓王,后来又施展手段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消灭掉了,长沙王吴芮因势弱而得以幸存。刘邦为了世世代代统治,在大杀异姓王的同时,大封刘氏宗室为王,临死前不久还召集大臣立下“白马之誓”,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上台后势单力薄,因此必须依靠吕氏一族,这样就封了诸吕为王,因此违背了“白马之誓”。但吕氏一门并不是仅仅依靠裙带关系的外戚,而是还有随同刘邦起兵的开国功臣。如;吕后的大哥吕泽,在彭城之战刘邦全军覆没时,以自己惟一保存完整的军队支持刘邦渡过难关,立下特殊功劳。吕后的妹夫樊哙,不仅是著名的勇将,而且在鸿门宴上以勇气和口舌救下刘邦一命。吕后本人,不但支持刘邦打下江山,汉王朝建立后,又在消灭异姓诸王的战争中与刘邦密切配合,经常坐镇关中守后方,并策划处死了韩信、彭越,极有政治手腕。故有人说刘邦无皇帝之像,吕后有皇后之命,“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换句话说,刘邦是靠吕后得天下的,所以吕后敢违抗“白马之誓”。她所希望的,是建立起刘氏、吕氏和功臣集团的联合统治。然而封诸吕为王,还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众多矛盾,其政权不稳固。如此一来,吕后对异姓王吴芮自然大加笼络。赵佗虽然也是异姓王,但南越国对吕后来说太遥远了,她迫切需要解决燃眉之急,即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吕氏集团压制刘氏集团。 得宠的长沙王吴芮趁机大进谗言,要求攻打南越国,甚至希望夺回高祖初封长沙王时的岭南三郡,变“虚封”为实得。吕后她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无意发兵攻打南越国,但“别异蛮夷”的封锁倒可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中原少了岭南的土特产也没什么大了不起的。 可是,对于南越国来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岭南许多地区都已推广使用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对金铁田器的需求量日渐增大,靠南越本身那点冶铁业远远不够。至于马牛羊,除了可提供肉食和皮革纺织原料以外,其粪便也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大好肥料。吕后禁止向岭南输出这些必需品,对南越国经济的打击实在太大。南越君臣和百姓非常气愤,赵佗分析:“今高后听谗言,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由于汉越实力悬殊,反汉未必能胜,再则反汉的理由也不足,赵佗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他先后派遣了南越国的高级官员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上汉都长安,请求吕后改变政策。但长沙王吴芮到处活动,竟使得三位南越高官都被扣在长安。这一来,激起了南越人对吕后政权的强烈不满。 吴芮一不做二不休,把南越人这股情绪添油加醋,在吕后面前告了一通御状。结果吕后一怒之下,派人诛杀赵佗在中原的族人,还捣毁了赵佗父母的坟墓。 祖坟被毁在当时是件不能容忍的大事,尤其越人非常崇拜祖先,祖冢、宗庙遭毁在他们看来比国破家亡、沦为异国奴隶还要可畏。君主赵佗的遭遇,令南越军民既愤怒又同情。 赵佗这时也已明白,汉越问题通过政治手段怕是无法解决了,加上南越立国二十余年,社会经济实力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强,于是赵佗决心诉诸武力。 公元前183年,赵佗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出入建制全部仿照中原天子的阵势,公开反汉。他恨长沙王吴芮挑拨离间,称帝后立即发兵北上攻打长沙国,在其南部边境数县劫掠了一番,发泄心中怨愤。 吕后没想到赵佗会抗汉称帝,本来相当被动的,这下子不发兵攻打南越都不行了。公元前181年9月,她下令“削佗前封南越王爵”,又派遣隆虑侯周灶、博阳侯陈濞率兵征讨南越。 但9月份正值南方暑天,炎热多雨,北方官兵不适应南方水土,军中疫病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 岭南瘴疠,是一种让岭北人谈虎色变的恶疾。岭南多雨林,满山遍野都是参天大树,荒草没膝,水气熏蒸。在苍郁的林木间,遇到大热天,会产生一种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的气体,人若被其侵袭,就会病倒,这种气体便叫“瘴气”。瘴疠的可怕在于会传染,一个传两个,很快流行起来,并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蔓延,势不可挡。瘴疠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恶性疟疾,严重的会致人死命。古代医疗技术有限,碰上这种病往往束手无策。瘴气并不难闻,尤其木樨花开的时节,会带着一阵桂花的香味,可是人一吸入体内,马上就会病倒,这便是有名的“香花瘴”,在当时是无法医治的。 越人自幼在雨林中生活,早已练就怎么判断、避开瘴气的本领,暑天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中交战,吃亏的自然是汉军。赵佗凭五岭天险占据战略要地,又有瘴气“相助”,成功地拒汉军于五岭之外。 汉越军队进入胶着状态,汉军始终没能翻过五岭。如此双方对峙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吕后病死,汉朝罢兵。赵佗以一个抗击汉中央王朝的叛逆者的形象获胜,使南越国威望大为提高,周边邻国皆对之另眼相看。赵佗趁机以兵力威镇边界,又以财物笼络闽越、西瓯、骆越等,疆界拓展到“东西万余里”。 可是,在前后约四年的时间里,南越与中原经济上的往来基本中断,只能与周边小国做交易,所受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南越开辟了一条风险重重的沿海航道,即从珠江口通向今福建福州,辗转与浙江等地做交易。这条航线经常出事故,南越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大。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赵佗又很快臣服了。 公元前179年,刘氏众王与功臣集团连手,杀尽诸吕。但是皇位只有一个,给谁呢?权力平衡的结果,是风云人物都靠边站,远离权力角逐中心、国小力弱的代王刘恒得以继大统。刘恒就是以“仁厚”著称的汉文帝,他登基正处于刘氏集团与吕氏集团激烈地争斗了一场、需要休整和安抚人心之时,故刘恒很注意营造一种比较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内废除了一些沿自秦朝的酷刑,对外“使告诸侯四夷”,广施怀柔政策。 赵佗瞄准皇权更迭之机,通过驻扎在越城岭和南越国对峙的汉军将领周灶主动上书朝廷,“请罢长沙两将军兵,求还兄弟之在真定者,将与汉和”,还要求把长沙国位于岭南的疆土划归南越国。因为刘邦当年留下“伏笔”,长沙国与南越国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依照天然分界线来划分的,而是呈“犬牙相入”之状,把五岭以南的一部分土地划分给了长沙国。 刘恒是个精明的天子,接到赵佗的求和书后立即做出反应,派人修整了赵佗父母的坟冢,又找到了赵氏一门没被杀尽的亲属,许以官禄,还将南越边界的两支汉军撤走博阳侯陈濞的那队人马,只留下周灶的军队。随后汉文帝重新起用年逾古稀的陆贾,封他为太中大夫,命其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和礼物再次出使南越国。 于是老陆贾领了一名副使,带着汉文帝赐给赵佗的礼物“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怀藏诏书,踏上了通往岭南的道路。 赵佗预料这回来的汉使者很可能仍旧是陆贾,但没想到新即位的汉文帝会这么快就作出答复,心中既有所期望又有点惶恐。 刘恒的诏书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汉文帝言词恳切地承认汉越交恶,过在汉朝,告诉赵佗朝廷已经采取和解措施,希望赵佗“分弃前患”。但对赵佗伸手要土地一事,刘恒委婉地拒绝了,说南越国与长沙国一样,都是高祖所封,自己不好改变祖宗的做法。 赵佗深知只有几十年开拓史的南越,实力根本不可能与中原相比,汉越对抗无法持久,一旦中原“贤天子”出,完全可以趁势消灭南越国,还不如变逆为顺。汉文帝这道比较客观的诏书,又给了赵佗一个台阶下,事实上他除了全盘照收,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赵佗叩头谢恩,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下令国中去帝制,不再僭称皇帝了。 陆贾还朝时,赵佗上贡了大批岭南特产,史记“献文帝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这之后南越国与汉朝恢复了以前的关系,“关市”重开。景帝统治期间,赵佗仍奉臣职,不定期派使者到长安向皇帝请安进贡。 南越国二次归汉,有史学家认为此乃君臣之间“以至诚感应”的范例。这实在值得商榷。赵佗对汉称臣,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刘恒容忍南越国存在,又何尝不是出于无奈?他在特殊背景下登上帝位,有极大的可能被架空,甚至成为傀儡。刘恒当时最大的敌人,是把他拥上帝位的刘氏众王,远在岭南的赵佗,反而可以暂时相安无事。 汉承秦制,秦本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吞并六国后统一中国。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又是源于周天子当初分封。西周灭商后,周天子把同姓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尧、舜、禹三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处为诸侯。诸侯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义务。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亲情关系越来越淡薄,到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再也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了。诸侯之间互相征伐争霸。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接受西周教训,一个王也没有封,而是推行郡县制。到秦亡时,刘邦大军进攻咸阳,也无人来救秦王朝。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又吸取嬴政不分封子弟以至孤立无援的教训,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了九个宗室子弟为诸侯国国王,还分封了一批异姓王。后随外患渐轻,刘邦尚在世时,就把异姓王翦灭得差不多了,能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的也就只剩刘氏血肉至亲。 汉文帝的亲信贾谊曾指出,齐、梁等国已各传子孙两三代,与皇帝的亲戚关系日益疏远,这些半独立的王国同朝廷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矛盾,相互猜忌,其叛乱只是时间问题。这正是汉文帝最担心的事,于是他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也就是将诸王子弟尽可能多地封为王,使其大国变成多个小国,最后变得跟郡县差不多。齐王刘肥死后,刘恒就把刘肥的六个儿子一起封为王,齐国相应变成了六个小国。但这样做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而会把刘氏众王逼反。为解燃眉之急,他又把太子的同母弟弟刘武封王,安在战略要地河南商丘。这一招,后来在七个诸侯国反叛时果然派上了大用场。刘恒终其一生,都在忙着用智谋对付他的至亲,同时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天下人得享太平,南越国也过了一段安稳的岁月。 当时岭南与中原的商贸往来虽然频繁,但南越国的货币经济并不发达。赵佗立国后,没有铸南越钱币,而是沿用秦时的铜钱,俗称“半两”钱(只有半两重)。这种铜钱,也只在番禺等交通比较发达的首府县治使用,大多数地区还是以物易物,因为这是越人祖传的贸易方式,刚刚跨入封建社会门坎的南越民众,不容易接受“钱”的概念。南越国的征税方式也与中原不同,采取的是服劳役和交实物地租这一类初级赋税形式,即臣民们每年为王室无偿劳动一段时间,或将实物交给统治者。这种制度下,货币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太快。 不过,南越国的贸易活动却并未因此阻滞,相反很活跃,这与南越经济难以自给自足关系很大。西江是当时南越同外地交往的主要内河干线,穿过灵渠可达长江水系;溯源而行则抵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长沙国和南越国郡界犬牙交错,今广东连平县属汉长沙国,既是汉朝防范南越的桥头堡,又是长沙国与南越国商贸往来的“关市”地点之一。长沙国所辖的湘、赣等地,也是南越和中原进行贸易的地区。中原农具和牲畜有不少都是通过西江和关市输入岭南的。 南越与夜郎的商贸主要利用(丬羊)(丬可)江道(今红水河)。蜀地商人常将四川特产私贩到夜郎,夜郎国再将货物顺江运到番禺。西江、北江、东江和流溪河诸水构成的珠江水系贯穿两广入南海,番禺为海河枢纽地,一些中原产品由此流向海外。当时印度人已使用蜀布,而从四川经滇、缅到印度的陆地商路,直至公元1世纪才开通。 前面提到,早在四五千年前,越人先祖的足迹便抵达了太平洋群岛。考古学家曾在菲律宾、玻利尼西亚岛、苏拉威西岛一带发现过越族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有段石。春秋战国时期,到海上捕捞的越人还在海湾石壁上凿刻岩画,人、船、蛇、鸟、波浪纹十分生动。到南越国时代,造船业飞跃发展,有了船上建重楼的大楼船。位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和桂林郡的合浦两大港口同时兴起,南越陶器、漆器、纺织品等源源销往东南亚一带。 公元前156年,汉文帝患重病归西,皇太子刘启继位。汉景帝刘启奉行其父整套政策,“削藩”,休养生息。如果景帝的行动进展顺利,南越国存在的时间会短得多。但刘启年轻,操之过急,结果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叛乱之首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拥有江东3郡53县富饶的封地。吴国东南临大海,境内又有铜矿,吴王自己以铜铸钱,经营渔业盐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吴国遂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文帝在世时,刘濞有一次派太子刘贤去长安朝觐,文帝派皇太子刘启陪吴太子玩,谁知两个年轻人在下棋时为一步棋吵起来,谁也不肯相让,刘启一怒抄起棋盘砸吴太子,正巧砸在刘贤太阳穴上,把他给打死了。文帝正想给各诸侯国一点颜色看,便没有处罚刘启,但又厚殓了刘贤。吴王刘濞无可奈何,却种下心病。刘启继位后,提拔自己的老师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两人一起制订了“削藩”行动。第一步是通过找楚王、赵王、胶西王的错处,从这三个诸侯国夺回了2郡6县。吴王刘濞明白,景帝下一步就要对付他了,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刘姓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于公元前154年正月发动叛乱。刘濞亲率吴楚联军20万西征,其它各国则围攻仍忠于汉王朝的齐国。 西征前,刘濞曾遣使联络闽越国、东瓯国和南越国。由于吴国强盛,各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又有一致之处,闽越、东瓯一口答应作刘濞的后援。赵佗却留了个心眼,说自己是异姓王,不便参与其事,但必要的时候,南越还是可以调动几十万军队防卫国土。赵佗这样表态,无非想两边都不得罪,静观事态变化,同时显示一下实力,让刘氏集团不要小觑南越。南越是南方三小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闽越在名义上还是南越的藩属,刘濞得到赵佗模棱两可的答复,虽不很满意,但认为大可当张牌打,他在给各诸侯王的文书中宣称:“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诸君皆不辞分其兵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万。” 吴楚七国西征速度迅猛,声势汹汹。汉景帝慌了,令人斩杀晁错及其家小,又退还削地以求和平。但刘濞以“我已为东帝”拒绝收兵。景帝无奈,只好与叛军决一死战。刘濞打到刘启之弟刘武镇守的河南商丘时,受到猛烈抵抗,因为这两兄弟关系不错,景帝和太后都有将来把帝位传给刘武的意图。 这一仗令吴楚联军消耗了不少实力,接着刘濞又败于太尉周亚夫统领的汉军。刘濞只好退兵,一直退到东瓯。没想到在景帝的重赏引诱下,原来信誓旦旦的东瓯王竟将刘濞杀了,向汉王朝请赏。其它六国的国王也都被杀或自杀,只有刘濞的儿子刘驹逃到闽越。后来刘驹为报杀父之仇挑起越人之间的战争,导致闽越、东瓯、南越全部瓦解,让朝廷捡了大便宜。  五、东瓯王国灭亡造成的越人第二次北迁 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吴楚七国反汉失败,吴王濞率残军万余人逃到东瓯王国。起初,吴王濞鼓动闽粤王国和东瓯王国一同反汉,闽粤王国不从,东瓯王国倒是参与了。这时,汉王朝就要求东瓯杀吴王濞,将功赎罪,否则便派兵灭东瓯王国。东瓯王国于是杀吴王濞于丹徒,吴王太子驹侥幸逃脱,归附闽粤王国。驹和东瓯王国有杀父之仇,经常挑动闽越王攻击东瓯。 汉武帝的时代,此时闽粤王国由无诸传郢,郢正想向外扩张,刘驹的说辞颇中下怀。 公元前140年景帝亡,因为众大臣不愿皇帝太强,景帝尚在世时,便联合阻止了刘武被立为继位者。这样,景帝幼子刘彻便成了太子。刘彻登基时年仅16岁,闽粤王郢欺刘彻是个少年天子,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粤王国终于从海陆两路发兵围攻东瓯。东瓯拒守,粮食不足,坚持不住,眼看就要粮尽城破,忙派人黑夜突围,入长安见武帝刘彻,请求汉朝发兵救东瓯。 东瓯很小,汉武帝本不欲去救,想让这些好攻斗的越人互相消耗。太尉田酚说:“越人就是这德性,相互间打来打去,不值得我们去操心。从秦朝起,朝廷就抛弃他们。”主张置之不理。 中大夫严助反驳说:“我们担心的是力量不足以拯救他们,恩德不足以施及他们,如果有可能,为什么抛弃他们?大汉怎么能和秦朝去比?秦朝连咸阳都抛弃了,何况越呢?如今小国困穷,向天子求救,如果天子不理睬,他们要到哪里去诉苦?天子怎么统治万国呢?” 汉朝曾规定各诸侯藩国不得互相攻击,如果小国来求不救,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其它国家臣服。汉武帝刘彻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干预,但仍不欲大动干戈地发虎符调兵,只让一个中大夫严助持节杖调兵马去救东瓯。 严助拿着信节到会稽调遣军队。会稽太守抗命不出兵,严助当即斩杀一位司马,太守屈服,给他军队渡海救东瓯。闽粤国没有想到汉王朝会不远万里插手,得到消息,闽越王不敢跟汉军交战,赶紧带着掠得的东瓯财物、俘虏收兵回国,汉军也不追赶。东瓯王国有这样一位不友善的强邻很头痛,害怕闽越再次来攻,他们不能一直指望远在天边的大汉救驾,就向汉武帝请求内迁归汉,刘彻同意了。于是东瓯王率领4万多族人,在江淮之间定居下来,后来同当地人完全融合了。东瓯王国立国共55年,就此结束。这是越人第二次北迁。不消说,这块空地,自然变成邻居闽 粤王国的了。 闽粤国已经恢复了秦闽中郡的旧地,国势强大,野心勃勃。严助担心地说越人“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的确,勾践的后裔是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他们妄想再一次恢复先辈的光荣。 然而当时还不是与强大的汉王朝正面抗衡的时候。因为闽粤国在南方扩展势力受到另一个邻国南越的遏制。 早在秦朝,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越过五岭,征讨百越。尉屠睢战死,秦始皇不断增派援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完全征服了百越之地,建置南海(今广东)、桂林(今广西)和象郡(越南北部)三郡,并由中央政权派遣官吏治理。秦末动乱,南海尉任嚣死前将权力移交赵佗,要他封锁五岭险隘,断绝和中原的交通。赵佗同时还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刚刚平定天下,不愿再劳师远征,赵佗又肯臣服朝廷,就派陆贾去册立赵佗为南越王。但南越在赵佗死后,闽粤国与南越就有了争战。 六、古闽粤国与南越争战 汉王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汉景帝乘势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规定各诸侯王国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借此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内部。当刘启感到差不多可以控制局面时,又规定诸王不得治理国事,仅能“衣食租税”,也就是把诸侯王们变成了大地主。 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一辈子都在忙着对付刘姓众王,地处偏远、势力弱小的异姓王因而得以苟全。“七国之乱”平定之初,赵佗和收留了刘驹的闽越王紧张了一阵,见景帝无意南征,才暂时放宽心。不过,赵佗自此特别谨慎,克尽臣职,不时派使者到长安向汉景帝进贡,表示自己绝无异心。 赵佗活到100多岁,在公元前137年,即武帝建元四年去世。因为赵佗高寿,其太子已经先他归西,于是由赵佗的孙子赵胡继位,号南武文王。 南越新王赵胡身体不太好,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一般事务大多交由丞相吕嘉处理。据考,越人大首领吕嘉为今广东顺德人,赵佗立国后为“和集百越”任用他当丞相。吕嘉有感先王重用,对赵氏王室死心塌地,忠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随赵佗南下的秦军部众。新君赵胡对吕嘉非常信任。可是这样一来,多病不爱问事的赵胡声望就成问题了,从而引起了南粤国名义上的藩属闽越王郢的觊觎。 郢是个野心勃勃的诸侯王,此之前曾入侵东瓯。闽粤为诸越中较强大的一支,秦末时的首领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曾起兵与诸侯一起反秦。刘邦登基后,便封无诸为闽粤王。吕后执政时,汉越交恶,赵佗对抗汉军获得胜利,声威大振,他乘机在以兵力威边的同时,对闽粤、夜郎等国施以财物笼络。这些小国一方面畏惧南越,另一方面也想借南越国的力量免受汉王朝的控制,于是便和南越建立了一种松散的“役属之”的关系。也就是说,自那时起,闽粤国开始了对汉王朝、南越国的双重依附关系,历文、景二帝不变。 闽粤王郢出兵东瓯,捞了一把,又见汉王朝没有追究,郢的胆子更大了,宣称要恢复其祖先勾践的霸业。恰好赵佗辞世,病恹恹的赵胡被立为王,郢认为机会来了,便于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发兵攻打南越国的边邑。 有东瓯的例子在前,赵胡有样学样,不跟闽粤国打仗,一面调集军队加强防守,一面火速上书告状到汉武帝那里,说:“南越和闽粤都是朝廷的藩臣,不该擅自派军队攻击。现在,闽粤国派军队侵略臣,臣却不敢派军队攻击他们。臣请求天子下诏处理。” 这一次汉武帝的反应和东瓯求助时大不相同。此时刘彻已21岁,正想大展拳脚,而且南越和东瓯不同,南越乃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一国,控制南越,其它小国就可不战而下,又可得到南部出海口。因此刘彻对赵胡的举动高兴地表示赞赏,赞许南越王忠心耿耿,决定出兵讨伐闽粤国,立即用虎符发了两路大军去夹攻闽粤国:一路遣太行王恢从豫章(今南昌)出兵,一路命大司农韩安国从会稽出兵。 淮南王刘安上书反对说:“越为方外之地,断发纹身,和中原习俗很不相同。他们相互攻击,不可胜数,中央政府历来都是不管的。我听说越人住在溪谷间,深山密林,我们不懂地形,百不当一;就算占领其地,无法建立城郡,也是枉然。现在我们发兵千里,携衣带粮,深入山间。那地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蝮蛇猛兽,又有瘴疬霍乱相随,还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就已大半。……我听说闽越甲卒不下数十万,起码要五倍的兵力投入才有胜算。可是大军压境,越人就会全部逃入山林险阻;一旦军队撤出,他们又复相群聚;留下屯守,历岁经年,则士卒疲倦,粮食困绝。我听说秦代尉屠睢攻击百越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越人等到他的士卒劳倦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大破秦军,尉屠睢就这样战死。我担心大汉军队的命运好不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大军已经出发,闽粤王郢严阵以待。可是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汉军尚未入闽,闽粤王国内部发生政变。闽粤王郢的弟弟余善和宰相、宗族们密议:“我们的王擅自攻打南越,现在汉天子派大军来讨伐。就算我们眼下侥幸赢了,汉军还会不断增援,越来越多,最终会灭了我们国家。我们最好还是杀了王,向天子谢罪,天子接受了,撤回大军,我们的国家就保全了;万一天子不接受,我们就血战到底,最后还可以逃到海上。”大家都同意他的想法,于是余善杀郢,派使者把郢的头颅交给大行王恢。 大行说:“我们就是来诛杀郢的,现在郢的头颅已经送来,又向汉天子谢罪,可谓不战而胜。”一面上报朝廷,一面通知大农的军队。汉武帝有了面子,也就罢休,让将军回师。汉武帝觉得余善这人太阴险,于是乘机将闽粤国一分为二,立余善为东越王,派郎中将立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从而把闽粤直接控制在朝廷手中。 可是余善有实力,有威望,国人都归附他,他就自立为王。越繇王也无可奈何,汉武帝不想为这点小事劳动大军,想一想,余善杀郢总还是一件功劳,就封他为东越王,和越繇王共处。闽粤国虽然一分为二,但实权在余善手中,他才是真正的闽粤王。 闽粤国发兵攻南越,向南方拓展疆土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余善统治闽粤王国,有22年的时间与汉王朝相安无事。这期间,南越王由赵胡传婴齐,再传兴。兴的母亲是中原人,她说服儿子要南越国归附汉王朝,宰相吕嘉不同意,他想保留一个独立的南越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政变,吕嘉杀死南越王兴和太后,立婴齐另一个南越妻子所生的儿子建德为王。汉武帝大为光火,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10万大军征讨南越。 余善觉得机会来了,跃跃欲试。他上书朝廷,请求允许他率领闽军八千人协助楼船将军攻击南越,武帝同意了。可是余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兵至揭阳,推托海上风浪太大,不听号令,坐以观望,还同南越国互通密使。第二年,汉军意外顺利地攻灭了南越,南越存国93 年亡。楼船将军杨仆气愤闽粤王的无信,想出这口恶气,派使者上奏武帝说,不如让他带了军队顺便再解决反复无常的闽粤国。汉武帝批示说:“士卒过于劳倦,所请不准。军队回豫章郡的梅岭待命。”这个梅岭在今江西宁都县,在闽粤国的西北国境外。 本来事情也就了结了,谁知余善消息灵通,知道了杨仆请诛闽粤国的密奏。可惜他只得了半份情报,不知汉武帝“所请不准”的批复,误以为汉军驻扎梅岭是要从西北进攻闽粤国,余善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兵攻汉,挑起了同汉王朝的战争。 七、古闽粤国称帝与灭亡造成的越人第三次北迁 余善封驺力等为吞汉将军,连占白沙、武林、梅岭三要隘,击杀汉军三校尉。另外两位汉军将领张成和刘齿,畏缩不前,后来被朝廷处死。余善刻了“武帝”之号的玉玺,自立为帝。 余善筑六城拒汉。一为乌阪城,在今邵武市东15公里;二为大潭城,在建阳县治西南隅;三为汉阳城,在今浦城县北;四为今浦城县城;五为临江镇,在浦城县南。第六城考据就是武夷山的闽粤王城。闽粤国的都城,《史记》说是“东冶”,《汉书》说“冶”,学术界大多认为,二者指的是同一个地方。然而,冶在哪里?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福州,有人说在浦城,还有人说在浙江南部。民国《建阳县志》说:“城村,古名粤城。”又说:“古粤城,古代属建阳,民国划归崇安。”崇安县,现在改名为武夷山市。随着闽越王城的发掘,认为闽越王城就是闽粤国的都城。 汉武帝因此派出四路大军征讨闽粤国。第一路: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武林在江西鄱阳县,由此前行入崇安县分水岭,二千年来,为入闽要道。第二路: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句章在今浙江慈溪市,韩说由此出发搭海船赴闽粤。第三路:中尉王温舒出梅岭,由今江西宁都县入闽西。第四路:戈船、下濑两位将军出若耶、白沙,由浙江乐清县进攻闽粤东北。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天,各路汉军都进入了闽粤国。闽粤的徇北将军防守武林,打败了杨仆手下的几位校尉,杀了长吏,不过徇北将军最后还是为杨仆所杀。起初,汉朝还另外派了一个久居汉地的越人粤衍侯吴阳入闽,劝说余善投降,余善不听。等到韩说的军队登陆,吴阳就率领他的七百个邑人反叛,在汉阳城攻打闽粤军队。余善正在浦城泉山指挥作战,前后受敌,支持不住,只好退回国都东冶。然而冶都又有阴谋在等着他。建成侯敖和越繇王居股(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居股大概是越繇王丑的儿子)密议说:“余善是罪魁祸首。眼看汉军越来越多,我们打不过。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杀了余善,投降,或许还能开脱我们的罪行。”他们设计杀了余善,把他的头颅交给横海将军韩说,举国归降。 战后论功行赏。越繇王居股封东城侯;吴阳封北石侯;原越建成侯敖封开陵侯;还有一位降汉的越将多军(姓多名军)封无锡侯。其实,汉军入闽并没有打过什么激烈的战役,闽粤国更多还是亡于内讧。 当初淮南王刘安反对和闽越国开战时曾经为如何善后担忧,他说:汉军一走,闽越人又会群聚反复;如果屯军驻守,旷日持久,则士卒疲倦。汉武帝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把闽粤人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这是越人第三次北迁。 闽粤国亡,存国92年。越繇王居股受封为东城侯,为朝廷的藩臣。闽粤国灭,闽粤城毁。除了迁徙到江淮之间闽粤人外其它闽粤人四散。一部汉化,一部遁入南岭深山,一部转向日本及越南等地。 城村(原名古粤城) 闽粤王城遗址(武夷山市城村) 东城门 宫殿台阶 八、南越国的偏安与汉族之始   刘彻灭了闽粤之后,接着要顺势控制南越,刘彻先后派了鄱阳令唐蒙和中大夫庄助“谕南越”,要赵胡亲自入朝谢恩。 唐蒙到南越后,赵胡磨磨蹭蹭没有明确表态。跟着庄助又下番禺,赵胡觉得挨不过去了,只好顿首叩谢:“天子为臣兴兵诛闽越,臣死无以报德!”表示愿从速入朝见天子。 但是一转身,以吕嘉为首的一班大臣马上力谏赵胡万万不可去长安,认为汉兵诛郢是杀鸡给猴看,而且先王有言,侍奉天子不失礼数就行了。吕嘉还担心赵胡入朝会被软禁,那南越不是要亡国了? 赵胡更怕入朝不安全,于是在庄助返朝时,推说自己有病,遣太子赵婴齐跟着去长安,作为人质当“皇宫侍卫”。这以后赵胡一直称病,始终没有入朝见汉天子。可是,南越国并没有因此就逃脱被灭亡的命运。 汉武帝时的中原和汉初已大不相同,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王朝国力强盛。刘邦当年分封,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除了防外患,还因为汉王朝刚建立时,由于连年征战,举国萧条,国库空空,朝廷根本无力管理广阔的国土和发给百官薪俸,只能分封。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汉王朝已积累起丰厚的财富,《汉书》记载当时“京师之钱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钱多得数不清,粮食多得无处放,足以养活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官吏,全面推行郡县制也就成为可能。刘彻第一步是大力建设中央常备军,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保障。中央常备军由武帝直接控制,兵丁都经过严格选拔,精心训练,是汉军中的精锐。中央常备军兵力10余万,地方郡国兵力总共约60万,但地方军队分散各地,相当一部分被派去守边疆,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起来连手对抗中央。刘彻第二步是施行“推恩令”,此乃汉景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翻版。刘彻继位时诸侯封国还有26个,他规定在诸侯国内,嫡长子继承王位,但须将土地分封给其它各子,由汉廷册定封号,作为侯国。否则“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封侯最盛是在元朔年间,有一次竟同时将24位刘氏后裔封为侯,可谓“皇恩浩荡”。 刘彻施行“推恩令”,也激起过有些实力的诸侯王的反叛,例如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曾连手打算起事,但刚有动作就被武帝密探告发,两王只好自杀,受此案牵连被诛杀的人达数万。借此机会,武帝又颁发了“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进一步控制刘氏诸王诸侯;接着武帝又制定“酎金律”,规定每年8月举行宗庙大祭时,各王侯须献黄金助祭,若“酎金”斤两不足、成色不好,则“王削县,侯免国”。武帝以此为理由,有回一次性削夺了106人的爵位。一手推恩衍生侯国,一手威法夷灭王侯,刘氏众王的问题,历文帝、景帝至武帝,总算彻底解决。武帝有精力对付那些地处边陲的小国了。 对于开边,刘彻有着浓厚的兴趣。闽越和南越对峙时,他就想一举解决这两股割据势力。闽越直接受制于汉王朝后,南越国东南门户大开。鄱阳令唐蒙出使南越时,在番禺无意间吃到蜀产枸酱,一打听,获知南越国和夜郎国之间有条水道相连。返回长安,唐蒙便上书汉武帝,建议利用这条水道出奇兵制越。汉武帝大喜,封唐蒙为中郎将,令他带着1000名士兵和许多汉帛丝绸财物出使夜郎国。 夜郎国是和闽越国同时成为南越国藩属的,接受过南越的财物。唐蒙手笔比南越大得多,一番恩威并施,夜郎及其附近的小部落纷纷归汉。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了。 接着汉武帝又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建造楼船训练水军,准备好攻打南越国的兵力。但这时北方匈奴累犯边关,给汉王朝造成很大威胁,于是刘彻决定先对付匈奴。如此一来,南越国又得以偏安一隅。 匈奴是汉王朝的宿敌,从刘邦建立西汉时起就经常出兵南下侵扰,汉朝廷只得以和亲政策委曲求全,每年奉献大量财物。如今汉王朝国力强盛,武帝更是一代雄主,岂甘受制于人?因此汉王朝下定决心与匈奴一决高低。公元前133年夏,刘彻兴兵征讨匈奴。这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消耗战。仅元狩四年那一仗,汉军就出动了10万精骑,数十万步兵。汉匈战争一直打了20余年,匈奴军队损失了20多万兵力,超过其总人口的一半。终于,匈奴大败远遁,汉朝在西域取代了匈奴的地位,势力扩充西达葱岭。自此汉王朝威名远扬,南方越人“汉化”成“泛汉族”,连同华夏族形成人口最多数并开始自称为“汉族”。 ◎江淮官话、长沙方言与客家话的关系◎ 闽粤人贵族等曾经集体一次北迁江西,二次迁徙到江淮之间,南越国与长沙国领土的“犬牙相入”都涉及到客家话的渊源。今天江淮官话以安徽的合肥话为代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县市,以及沿江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其语音特点:n和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名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合肥方言不仅“鸡”、“资”不分,连“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由于语音不清,往往会发生误会。以前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进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间。晚间在洗脸时相互谦让:“老兄先洗”,“阁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几句话中“洗”字都说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听见,以为他俩在寻短见,慌得破门而入,方才发现是听错了话音。因此,过去每逢春节,合肥人为了忌讳,便改称“洗脸”为“净面”,或叫“抹脸”。否则,大年期间,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个不休,实在太不吉利。 在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指人“说谎”叫“屁磨”,说人“胡闹”称“搞脏”,赞人“能干”为“停当”,讥人“肮脏”曰“拾弄”;以及称“有趣”为“得味”,谓“闲谈”为“呱淡”,说“接吻”为“疼嘴”,讲“稀罕”为“缺井”,“开玩笑”为“逗猴”,“脾气怪”为“精味”,“是谁”为“哈个”,“什么东西”为“哄东西”,不在乎、无所谓、大包大揽多种意思都说成“好大事”,等等。至于口称“乖乖”则表示惊讶之词,“小捣姊姊”、“弄妈的”皆为民间的口头禅,并无骂人之意。 我们从江淮官话的代表合肥话中,没有找到和客家话及闽南学佬话有太多的关联。不过湖南长沙方言倒有不少。 湖南为古三苗、百濮与扬越之地。春秋、战国属楚。秦朝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时属荆州,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三国时属吴国荆州。西晋时期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荆州、郢州、湘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统一全国后,在湖南设有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 今天的长沙,既是古三苗国分布与活动的重要地域。《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兹之波,右洞庭之水”。司马迁说:“三苗在江淮、荆州。”唐朝的杜佑更明确地指出:“潭州,古三苗之地。”传说,以尧舜为首的华夏部落曾与三苗发生过长期的战争,多次打败三苗。因此,三苗大部分逃入深山溪峒或向西南山林迁徒,成为后来“荆蛮”、“长沙蛮”和湖南境内以及云贵苗、瑶、侗各民族的祖先。 长沙方言除了全浊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这一主要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沙方言的鼻尾韵有前移的趋势,如[n]变为[-n],[-n]变为鼻化。不过,鼻化韵如山、摄、开、口、四等先韵,听起来有点像弱鼻化,又有点像弱鼻尾,表明这种前移变化还未完成。 二是长沙方言还保留入声,自成一调,但无塞尾。 三是长沙方言与其它湘方言一样,只有子尾,没有儿尾,而且子尾非常丰富。普通话的儿尾,长沙话往往省略或用子尾,普通话和其它汉语方言不带儿尾、子尾的,长沙话也往往加上子尾。这也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如,禾线子(稻穗子)、凌杠子(冰锥儿)、纸条子(纸条)、麻雀子、蚂蚁子、桌子、椅子等等。 四是长沙方言表完成态不用“了”,也不用“啦”,而用“哒”。如:吃哒(吃啦)、走哒(走啦)、好哒(好了)等等。 五是长沙方言表肯定不用“是”,而用语气词“嗯喽”。如:“这是你家?”“嗯喽!”“你去过?”“嗯喽!” 六是长沙方言因仍在受普通话的影响,至今还在变化,如,以前的长沙话有尖团之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之分,现在这些差别基本消失了。 七是长沙方言中一些词的读音保留了古音的读法。如,长沙话念 “蚊子”的“蚊”和“浮起”的“浮”及“甫”宇,是念重唇音,“蚊” 字念成(mëng);“浮起”念成( báo);“甫”念成(bü)。这些都是古代的读法,是古音。古代设有轻唇音,“蚊”、“律”、“甫”三宇都念重唇音,长沙话在汉语后来的演变中,一直保留了重唇音的读法,因此保留了这三个宇的古音。 另外,长沙方言有19个辅音声母(普通话有21个),外加一个零声母,有韵母38个(普通话39个)。它的声调有四声六调: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调类(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 长沙方言以上的这些特点,使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语法和音韵特点,相对于普通话来说,自有一番风味。 例如,长沙话的副词,其数量和表现力要比普通话的副词丰富得多。像: 冰(pìn)冷的  刮(guà)白的 桕(jiù)酸的 嫩(nèn)白的 墨(mò)黑的 喷(pën)臭的 浸(jìn)甜的   劲(jìn)咸的 贡(gèn)绿的 绷(pën)硬的等等,表现的都是普通话“很”的意思,但上列长沙话表现的就显得比“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种夸张的程度。又如,长沙话中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词:   pâ(把) [~是]:特意   kä(咖)[~死他]:掐死他   lâo(老)[~药]:毒药   cè(册)[~菜]:择菜   wò(卧)[~人]:烫人   miè(灭)[~黑]:很黑   wä(哇)[~苦]:很苦   gë(给)[~起]:藏起等等,这些词是长沙话中特有的,既增强了长沙话的表现力,又形成了长沙话的地域色彩。   又如长沙的一些民歌民谣,如童谣《牵羊卖羊》:“牵羊卖羊,一卖卖到侯家塘。‘老板呃!买羊啵(bo)?’‘买头羊’。‘头羊冒( mâo没有)得角( gë各)’‘买二羊。’‘二羊冒得脚(jo)’‘买三羊。’‘三羊四羊随你捉’。”都集中地表现了长沙方言的特色。   另,长
/
本文档为【客家源流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