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2013-11-22 3页 doc 39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294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社会贫困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姓名:杨佩佩 学号:041003037 班级:历史1002 论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贫困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直挥之不去,难以摆脱的苦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伤痕。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靠不足2美元维持生计,还有12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生活。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曾经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0% ,经过近20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运动,这种局面无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
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姓名:杨佩佩 学号:041003037 班级:历史1002 论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贫困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直挥之不去,难以摆脱的苦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伤痕。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靠不足2美元维持生计,还有12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生活。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曾经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0% ,经过近20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运动,这种局面无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乡村贫困人口为例,1978年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之中,经过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到1985年已下降到1.25亿;又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扶贫开发及相关措施的实施,1998年这一数据已下降到4200万人,乡村赤贫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30.7%降低到4.6%。然而,这种成就只表明中国的贫困问题在快速缓解,离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发展要求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即中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贫困人口的规模庞大和贫困程度仍然深刻。因此,在充分肯定中国贫困问题已经得到极大缓解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仍然严重。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状态结构与致因方面变得异常复杂。在状态结构方面,中国目前的贫困问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一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二是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三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四是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并存。 二、原因分析 引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当前, 引起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原因有: 一是历史因素。即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及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等,均造成了大多数乡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二是自然因素。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是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比不到10%的少数民族,其贫困人口却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总数的40%;如果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影响更大。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的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占16%、中部地区占56%,、西部地区占28%.且贫困程度差异很大,愈是中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就愈加突出与严重。 四是收入分配原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条件下,一部分人占有太多,更多的人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从而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与贫富分化。 五是失业原因(现阶段还包括下岗现象)。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丧失,进而导致陷入生活困境,而中国正处于一个失业(包括下岗)高峰期,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1999年全国国有企业有下岗职工1174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的只有492万人,有#650多万下岗职工未找到新的工作;而到2000年,还将有550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下岗职工总数将达12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因收入来源丧失或剧降而可能陷入生活困境。 六是家庭及个人原因。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无养老金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而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者、无依无靠或因无固定收入来源或因收入极低者,则构成了中国贫困人口的基本成份。 三、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开发式扶贫是中国政府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 开发当地资源, 发展商品生产, 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 必须克服贫困人口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 思想, 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 开展农田、水利、公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克服自然障碍; 要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国家要安排必要的以工代赈资金, 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 修建公路、兴修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 为当地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同时增加贫困人口的短期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国家安排优惠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第二、促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在市场经济下, 贫困人口只有转变观念, 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加入到市场经济浪潮中, 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 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利用和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贫困地区要讲究成本核算, 讲究效益, 而不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地开发。在贫困地区, 必须根据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发展产业,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要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取消对劳动力身份、居住地、性别、学历、年龄等各方面的人为限制。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西进运动推动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贫困地区并不在于人口数量的缺乏, 而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人才的流动。一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到贫困地区, 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和经济; 二要吸引外出务工的民工返乡投资和工作。大量来自于贫困地区的民工在东部地区接受了市场经济的磨炼,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 返乡投资必然带动当地农民告别贫困。 第三、促进就业。我国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出路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而且是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 要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近年来, 我国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但仍有很多下岗职工没有找到工作。2000 年国有企业( 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下岗职工657 万人, 比上年底增4. 7 万人, 共有361 万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35. 4% , 到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595 万人, 登记失业率3.1%。 2. 要鼓励并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这不仅有助于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通过异地就业可以学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法, 开阔眼界, 增强信心,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许多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向西部传播东部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技术的使者。 3.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为过剩的劳动力找到出路。我国要利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促进就业, 缓和我国失业人口的贫困问题。当然也应看到, 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缓解贫困现象, 但并非长久之计。如果我们只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就有可能永久性地成为世界加工厂 ,只能眼看着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赚取巨额利润, 而我国的劳动者只是赚取一点加工费。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 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走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系, 并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实现现代化。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措施。作为社会的“安全网” 、“减震器 ”, 这种事后的补救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基础上, 经过改革和完善, 不断走向化, 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在救助标准、经费负担、管理体制、制度框架、职业培训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特别要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 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增进工作积极性相结合。福利制度不仅要考虑给贫困家庭以补助, 也要关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问题, 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不以劳动效率的损失为代价。 第五、发挥抚贫资金的功能。抚贫资金是国家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 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要进一步解决扶贫资金投放、管理、使用中的一系列问题, 有效使用扶贫资金, 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严格扶贫资金的审计制度, 处理好贷款使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处理好贫困地区富民与贫民的关系。 3
/
本文档为【中国社会贫困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