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格心理学

2013-11-24 8页 doc 57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93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具体如下:1)因素A:乐群性;2)因素B:聪慧性;3)因素C:稳定性;4)因素E:持强性;5)因素F:兴奋性;6)因素G:有恒性7)因素H:敢为性;8)因素I:敏感性;9)因素L:怀疑性;10)因素M:幻想性;11)因素N:世故型;12)因素O:忧虑性;13)因素Q1:实验性;14)因素Q2:独立性;15)因素Q3:自律性;16)因素Q4:紧张性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
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具体如下:1)因素A:乐群性;2)因素B:聪慧性;3)因素C:稳定性;4)因素E:持强性;5)因素F:兴奋性;6)因素G:有恒性7)因素H:敢为性;8)因素I:敏感性;9)因素L:怀疑性;10)因素M:幻想性;11)因素N:世故型;12)因素O:忧虑性;13)因素Q1:实验性;14)因素Q2:独立性;15)因素Q3:自律性;16)因素Q4:紧张性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2 A B C型人格:ABC人格理论是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实务之核心。A是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反应;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离婚后感到沮丧,这不是离婚本身引起沮丧反应的,而是这个人对于失败、被拒绝或失去配偶所持的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拒绝与失败的信念(在B点)才是导致沮丧(在C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这一实际事件(在A点)。因此,人要为制造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起责任。理情行为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E11is, l979b)。 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SM-4):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是人格障碍的一种 4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艾森克以内外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 5 艾森克人格层次模型:艾森克认为在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这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中,每个人都是多层次的人格结构,他提出了这种人格结构的一种人格的多层次模型。该模式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精神的最表层(即个体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殊反应)层层深入,经过习惯性反应,特质,最后达到最里层,即类型 6 表面特质:表面特质位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7 场独立: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上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自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8 大五人格:麦克拉和科斯塔对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进行命名,它们是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五个方面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 ) 9 独立自我:自立更生,不要有依赖于别人的心理。 10 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11 个人构念: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构念 12 个性:人格中的第二个基本因素为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即个性 13 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14 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对个体的行为之所以如此的解释。 15 过度自信倾向:过度自信在心理学中常被定义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准失误,即指人们过高的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过度自信倾向是指人们在对过去知识进行判断中存在智力自负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未来行为的预测 16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被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 17 互依自我 18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19 机能自主: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20 集体无意识:由荣格提出。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21 家庭研究 22 控制点: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 23 罗夏墨迹: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经过长期的试验和比较研究后创制的一种投射测验,出版于1921年,共有10张图形卡片。它主要是通过观察被试对一些标准化的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被试所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 24职业性格测试 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25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系主任哈撒韦和心理治疗家麦金利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编制的。因为该问卷可以同时测量多种特质,所以称为“多相”个性问卷。 26 内控:如果个人将事件看成全凭自己的行为或自己的特质而定时,则称为内控的想法。 27 内隐人格理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1]。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28 权威人格::一层是喜欢服从权威的心理特征;一层是喜欢以权威自居的心理特征。 29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0 人格测量:运用原理对人员性格及其功能行为进行定量描述。通常运用问卷法、投射测验、情景测验等方法作出。 31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32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33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 35 人格五因素模型: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36 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7 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具体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它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38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之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39 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40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首创的一种测量人类智力的标准工具,它起源于法国政府授权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研发辨认智力缺陷儿童以用于安置到特殊教育课程的方法,其发展开创了现代的智力测验领域的研究。 41 投射:是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 42 外控 43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表: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制定的,适用于6~16岁儿童的智力测验工具。简称WISC.是当今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已被广泛运用的个别智力测验量表。 44 无条件积极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无条件地关怀,尊重与接纳。) 45 习得性无注: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信念,即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注定要失败,这种信念通常是由于长期的挫折和失败导致的。 46 心理测量运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测量从个别测验发展到团体测验,从智力测验发展到各种个性测验,从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促使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性和定性的探索走向实验性的和定量化的研究。 47 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48 遗传率:群体中某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总方差)中所占的比率 49 原型:所谓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50 主题统觉测验:即TAT,是一种窥探受测者的主要需要,动机,情绪和人格特征的方法。(它是默里创立的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是投射测验的一种。该测验通过TAT图像中的中心人物来进行,要求被试编造有关那些中心人物的故事。) 51 自我概念: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概念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或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自我概念就是个人经验中由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词所区分出来的那部分现象场。 52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一种人格特质,衡量的是个体根据外部的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53 自我设限: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调协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 54 自我实现预言:一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预期,将会在往后的行为结果中应验,自我的作为将验证自我的预言,简单地讲,就是你原本预期的是什么,结果就会受到你的预期影响而成真。 55 自我同一性:由埃里克森提出,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56 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 57 自我效能: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 58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拥有积极的和整体性的感觉(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简答 1 常见的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又过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争执。多见于男大学生。 情感型人格障碍分为三种:抑郁型人格:情绪抑郁,多愁善感,精神不振,少言寡语,悲观。躁狂型人格:情绪高涨,急躁,热情,有很多设想,但是有始无终。终日兴高采烈,雄心勃勃,过于乐观,常有无端的欣喜。躁郁型人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情绪有周期性起伏波动。 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主要是指这类人的人格在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内倾、孤僻、言语怪异,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耽于幻想之中,对他人漠不关心,独来独往,在带有合作性质的任务中,会极度不适。 2 比较分析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①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怪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 比较外控和内控 答:当受试者知觉到某项强化跟随他的某些行动之后而来,但又非全凭其行为而定时,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将它视为运气,机会或命运的结果,或在其他有力的控制下,或无法预测——因为周遭有许多复杂的力量。当个人对事件作上述解释时,我们称为外控的想法;如果个人将事件看成全凭自己的行为或自己的特质而定时,则称为内控的想法。 可见,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累化的预期。内外控制的预期说明,同等条件下同一种强化的出现对于不同的当事人可能有不同的效价,要视乎当事人对控制该强化的最终因素的预期而定。一般而言,内控的预期赋予强化正常的功能,行为之后的积极强化增进强化的效价和对该行为的预期,而消极强化则降低强化的效价和对该行为的预期,而外控者则会很不相同。 4 比较高自我检控和低自我检控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森德(M. Snyder 1987)、菲斯克(Fiske 1992)等人对自我监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检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检控能力较强,比较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较强。 不同自我监控的个体在生活中采取的适应方式不同,比如森德就发现: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监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选择与其自身人格特征相吻合的工作。在工作中,高自我监控的人常常刻意地使自己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法律、警察和公共关系;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常常按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去工作,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研究、艺术等。高自我监控者在自我呈现过程中既维系自我和谐,又维系人际和谐; 低自我监控者既不注意人际和谐,也不注意自我和谐。 5 互依自我和独立自我的差异 答:关于自我观念的差异:独立性自我构念的个体表现为一个独特的,稳定性的和有边界的实体,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强调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有研究以独立型自我构念为代表的欧裔美国人和以互依型自我构念为代表的日本人进行自我表述对比,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用“我很真诚”这种抽象心理特征表述自己,而后者更可能回答他们的社会角色,比如“我是某大学的学生”。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的本科生使用社会范畴描述自己的可能性比美国本科生要大得多。 关于社会认知的差异:不同的自我构念对社会认知同样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独立型自我构念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特定情境的他人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难过,周围的人也会难过。但是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将补充性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他们认为如果自己难过,周围人将会给予同情 关于自尊的差异: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拥有积极的和整体性的感觉。研究表明个体的不同自我构念对自尊的文化差异性有影响,具有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更多表现出正向自我评价的特点。 关于归因风格的差异: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推理时采用自身,去背景因素的方式,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偏好情境归因。 6 个体主义自我和集体主义自我 所谓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 个人主义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 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个人利益为主,集体利益为次,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与集体,社会的联系很紧密,依赖性较强,集体超越个人。可以说,在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人是作为社会或某集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文化中,每个人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权力,思想,个性和自由等,包括行为的独立和思想的独立。个人成就也就被看作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 7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答:(解释同上,第六小题,第十三小题)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可以视为人格的基本元素,我们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它们的影响。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例如我们每个人具有社交性,但每个人的社交倾向在强度上有大小之别。某人身上根源特质的量或强度会影响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阅读什么读物,与什么人交朋友,对教育的态度等。 8 研究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1) 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的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 实验研究: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的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 9 文化和人格 答: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一种认为个体完全由他所属文化来决定的观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 由于所有这些习惯模式是通过学习而非生物习惯模式的过程就是个体受限其所属文化的过程。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文化塑造了个体人格,特定人格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个体人格是特定文化塑造的必然结果。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通过前期生存与发展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控制教育来进行的,并且通过对人格的评价及再塑造,塑造出完整的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绝不永远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借用了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些动力原则如意识、无意识、防御机制等,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展了自己相当独立的一套心理学概念体系,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类似于场论,强调只有将人放到社会人际关系背景中才能进行考察和解释,认为人格是个体与他人关系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孤立实体
/
本文档为【人格心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