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百看不厌数西厢 2

2013-11-25 5页 doc 3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5240

暂无简介

举报
百看不厌数西厢 2 百看不厌数西厢 ——试析《西厢记》的骚人之趣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天下夺魁”的地位,同时,这部戏剧又是家喻户晓,令人百看不厌,它如此引人注目主要缘于它的骚人之趣。剧本中于本色见典雅与富的语言,男女主人公之间交往的文人气息以及文本中的浪漫气息无不体现着骚人之趣。 关键词:《西厢记》 骚人之趣 浪漫 文采 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是一个永恒而美好的话题,王实...
百看不厌数西厢 2
百看不厌数西厢 ——试析《西厢记》的骚人之趣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天下夺魁”的地位,同时,这部戏剧又是家喻户晓,令人百看不厌,它如此引人注目主要缘于它的骚人之趣。剧本中于本色见典雅与富的语言,男女主人公之间交往的文人气息以及文本中的浪漫气息无不体现着骚人之趣。 关键词:《西厢记》 骚人之趣 浪漫 文采 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是一个永恒而美好的话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尽管同为才子配佳人的题材,但它却熠耀于中国古代剧坛,是我国古代爱情文学史中最具代性的文学作品之一。崔莺莺含羞待月西厢,张珙因爱相思成疾,他们的爱情故事拥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贾仲明一句“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从而确立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如是写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及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那么究竟何谓“骚人之趣”,就先看看“骚人”一词之意。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宣和画谱·李公麟》:“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上立一碑,大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由此可见,骚人即诗人,文人。此刻再看骚人之趣,便不难想到文本中那典雅之辞,其非常人、农夫之言语;典雅之境,才子佳人相遇、相会之境地,其非客店酒肆;佳偶相会之作为,非凡夫俗子之情趣,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往形态、浪漫情思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它的骚人之趣。 1、 本色中见文采:本色中见典雅与富的语言艺术 首先,语言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徐复柞说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所谓一曲之中,角分旦末,各人的语言自有个人的特色,使人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莺莺是一位大家闺秀,自小饱读经书,文学艺术修养颇高,因此她的言语自然多以文雅之词为主。同时,又被封建礼教层层包裹,她的言语又带有欲说还休,虚幻而不外露,但若爆发则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即平静时如一江春水,动荡时若火山喷发。在第二本第一折中,作者写她在一个春日迟迟的季节,思恋张生的隐情: [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的唱词中,丽句翩跹而至,如蝶之翩飞,这样的唱词绝不会出于贫家女子或丫环之口。在华丽中寓有端庄之态,这才像个相府小姐。末尾用“六朝金粉”、“三楚精神”来装点字面,方现文采之措美,这也是基于莺莺的身份性格才如此写的。再往深处看,情本长,柳丝本短;人本近,天涯本远。然而因为与张生会面无期,便成了情短柳丝长,人远于天涯。从此可以看出莺莺为传统礼教所束缚,外加母亲的严加看管,更使他无法果断起步,可她不甘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逝去,因此曲由叹花到自叹,一股浓郁凄怆的哀怨,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再看第二本第三折莺莺与张生二人满心欢喜赴宴,却遭遇老夫人赖婚时莺莺的唱词: 【得胜令】(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剌剌将)比目鱼分破;(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这一支曲子一反莺莺唱词惯有的典雅优美的风格,全用口语俗语,配以双声叠字,增加急促、愤疾的氛围。此刻由于极度的反感,莺莺没有把老夫人看成自己的亲生娘亲,而是称之为“即即世世老婆婆”。由这两支曲子可以看出莺莺的确是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深闺小姐,她的语言无法移给别人。 在剧本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红娘。红娘是莺莺的丫环,同时也是张生和莺莺爱情的促成者。红娘是善良、机灵、风趣的小姑娘,原本她是老夫人派到莺莺跟前来照顾莺莺并监督莺莺的,然而她最终却成了反封建礼教的斗争的支持者。在整部戏曲中,红娘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泼辣、俏皮和机智。她的语言大多用白描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语,大量使用儿化韵:“没意儿、倚门儿、纸条儿、悄声儿、黄瘦脸儿、门扇儿、、、、、、”这种儿化韵能给人一种小巧活泼的感觉。还有她模仿莺莺的语气说:“查得谁的言语你将来,这妮子怎敢胡行事!”真写得声色毕现,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精深的文字功力,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其次,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得曲词。如开篇“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就是化用李煜《浪淘沙》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和晏殊在《浣溪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境,表现女主人公的落寞心境。王实甫把这些华艳俊美的词句化用在戏曲中,再加上环境的描绘,使得石化叫人,犹如一首美丽的长篇叙事诗,使人走进了戏剧的诗画境界。 2、 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往形态:一见钟情后历经磨难的真爱 古时候的爱情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莺莺和张生之间却是一见钟情,而后一往情深。崔张二人的爱情同样可以用写在《牡丹亭》那本书前的这句话来形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二人之间虽未达到为情而死的地步,但张生因为莺莺对她的示爱毫无动静而茶饭不思,再加上后来老夫人的悔婚,张生差一点就命丧黄泉,可见张生是个志诚种。再看莺莺,她虽然一再压制、掩饰自己的情感,然而在僧院,如若不是莺莺的那一慢俄延,纵使张生有情,最多也只能称之为“单相思”。正如第一本第一折中所言:“(且休提)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由此可见莺莺也并非无意,她的一迟延、一个照面恰恰落入张生的心坎,爱情的开始正是在两人的一目盼兮之间。崔张二人的爱情便多了些文人所谓的浪漫与自由,少了古代婚姻的禁锢。 纵使两情相悦,然而莺莺终究是大家闺秀,她所受的约束太多,封建礼教的桎梏,老夫人的严加看管,红娘的紧紧跟随,这些外在的压抑力量迫使她不得不掩埋自己那颗需要爱情的心,使得她迟迟不敢踏出与张生相恋的第一步。然而张生这样一个痴情种,银样镴枪头般的人物怎会就此甘休?我从以下几个场景来:游佛殿、月夜花园琴挑和诗、以诗传情、二人私会。 首先,二人的得以相见以及初见时的两个场景亦是文人气息甚浓。张生作为一名准备上京赴考的书生,本应及时赶赴京城,而张生偏偏喜好四处游学,一则赏山玩水,一则慢步至皇城。故一到蒲津,刚入客店便问店小二道:“小二哥你来,我问你:这里有什么散心处?名山胜境、福地宝坊皆可。”正是张生好游之心的驱使才促成了他与莺莺的偶遇,这文人散心,看的是景,更看的是人,这便应了“才子配佳人”。再看寺院花园佛殿相见时张生眼中莺莺给人的惊艳之美: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此曲先吐露张生对莺莺的第一印象,说以前所见万千女子,均是庸脂俗粉,从没见过像莺莺这样美貌的人。浑赞一句,已将爱慕之情,直截度出。然而文人终不肯仅以词句来表达莺莺之美,于是张生夸大其词而言,云自己蓦然所见之美色,眼花缭乱,有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虽为夸张,却不失其实。而最让张生动情的则是莺莺临走时的那回头一瞥: 【赚煞】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人写美女就特别注重对眼睛的描写,如《诗.卫风.硕人》中的“美目盼兮”,因此,纵使这秋波一转原本只是莺莺在好奇心的驱使所产生的一个动作,而遇上张生的痴情,自以为自己爱慕莺莺,莺莺岂无爱自己之心?那临去回眸,正是眼波传情,更加激起他的无限遐想,可见“眉目传情”的临去秋波有着无限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我想也只有文人才会有这般细腻之心思,才会有这般闲情去伫望。 再看张生对红娘所做的那一番自我介绍,在大多数人眼里张珙活显出一派迂腐酸傻,殊不知张生的聪明乖巧处。自我介绍强加生辰八字并缀上“未曾娶妻”一句,看似超越常规的傻话,却可以借红娘之口将自己的情况准确地传到莺莺耳里。红娘的转述虽被莺莺喝止,然而心地玲珑的莺莺岂能不知张生的用意,她不便也不敢对红娘直言,只道“休对夫人说”来嘱咐红娘。淡淡一语,爱情的种子在佛殿相见后已经悄悄发芽了。从红娘与莺莺二人对张生自我介绍的理解来看,就足以看出读书人与常人的区分,久读诗书自明其意,情投意合却难明心迹。 文人的爱情总是让人难以想象,为情所累的张生自然也不例外。费尽心思借宿僧房,只求一间靠着西厢的客舍,我想张生此刻满脑子定是莺莺,早已忘记自己的志向。更加有趣的是当夜墙角侧耳听,望穿秋水盼到佳人至。隔墙月下偷窥,看不真切莺莺之美,用月下嫦娥总摄愈添其美。墙角侧耳听总算没有白白让张生遭罪,莺莺的敬香祝告中的第三柱香由红娘代祝美好归宿,由这一幕可见莺莺追求爱情的炽热的心。张生虽知爱情的追求要用水磨工夫,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但他同时也知要善于抓住机会,趁热打铁。于是听了第三柱香的祝告后,他长身而起,高吟一诗,投石问路“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诗说自己本鞥与心上人面对面倾诉衷肠的遗憾,以此来试探莺莺。而红娘一听便知是张生,便告知莺莺吟诗人正是前日那傻角。莺莺一听,心中为之一动,想起张生的俊俏风流,按捺不住心中的爱慕,忍不住和诗一首:“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诗中莺莺将自己压抑已久的思春情怀和对张生的好感,和盘托出,坦露无疑。以诗传情怕也只是文人骚客之风范,那红娘纵然知晓莺莺的情思,也未必懂得诗中之意蕴,因此红娘才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不知小姐的心思。 张生的痴情是一个文人对爱情的执著,也是才子对佳人的爱慕不已。孙飞虎的围寺欲夺莺莺做压寨夫人,老夫人声言谁能退兵便将莺莺许配于谁,莺莺期望张生能解救,张生亦自愿请故友杜确将军来解围。困寺之难已解,二人欢欢喜喜,本以为两情相悦终于可成伉俪,谁料老夫人赖婚不许。莺莺伤心离去,张生酒醉而归,二人伤心欲绝。红娘不忍二人受相思困苦,为张生出抚琴问意之计张生隔墙抚琴传心声,琴声响起,悠扬的韵律搅动了莺莺原本就起伏翻腾的心。琴声传心声,无语之处皆言语,莺莺通过张生的曲子知晓张生内心的忧愤和爱慕,最终让红娘转告张生不要着急,自己不会让他落空。可见这文人传情的方式真不是一般的多,文人雅趣,纵有千般幽怨也不得诉说,只能将感情倾注于诗歌,琴音之中,然而情虽在琴中,亦需知音方能懂,张生、莺莺二人皆非等闲之辈。 在男女主人公的交往中,还有更富文人情趣的情境便是传书以明心志。想张生相思成疾,莺莺虽心中牵挂,碍于老母亲看管甚严终不能去探望,只得派红娘前去看望。红娘一见张生为情所困的憔悴模样,便把莺莺对张生的关心爱怜之情一一道出。张生喜从心起,央求红娘带信给莺莺,以表自己的爱慕之情。就这样一来二往,两人之间便以书信传情,或悲或喜,唯有红娘这个大媒人不懂男女主人公信中所言之意,时时要张生解释于她。书信传情最终将二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以上这些皆是男女主人公交往时的形态,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同于乡间男女。他们有他们的高雅,弹琴、和诗以传情;隔墙相望亦难近,礼仪横在中央。他们彼此苦苦思恋,却又不得一步登天,遵循着封建礼规的他们是无法丢弃文人应有的气质。 3、 浪漫的情思 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宁肯抱得佳人归,也不肯赴试取功名。在第一本第一折中有这样的叙述:“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在古代那样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考取功名是每个书生的梦想,然而张生却宁愿为了爱情而放弃功名,这样的情怀几人能有?张生的这一思想正好体现出文人身上的一种气概,即不为荣华富贵迷失自己,不以考取功名为必经之大事的不羁于世俗的情怀。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然而在张生的面前这一切似乎都只是浮华而已,弃之之不惜让人再次在他的身上看见文人所具有的傲气与情谊。 自古书生情最痴,每次看《倩女离魂》总被其中那位书生的痴情所打动,今日读《西厢记》方知世上痴情之人并不少。张生为爱而痴,他的痴傻中带着酸腐,却最动人心。在第二本第二折中借张生之口自来描写他赴宴之前的行为: (末上云)夜来老夫人说,著红娘来请我,却怎生不见来?我打扮著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也呵? 初读至此语,掩口大笑,笑张生之痴、之傻,细细品味,留于心坎间的尽是文人的儒雅与知礼,亦不乏张生对莺莺的爱之切。 《西厢记》终不愧“天下夺魁”,整个文本中的骚人之趣让人读来难以忘怀。或浅浅笑声,或阵阵诗乐。声声入耳,字字动情。它的语言、情趣和情思都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人气息让人百看不厌。《西厢记》不仅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①《西厢记》王实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北京第1版 ②《<西厢记>选评》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③《<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蒋星煜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41002038 邵 立
/
本文档为【百看不厌数西厢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