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2010-01-05 8页 doc 62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689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的概念(课本3到5页) 答:1.从社会角度上说,教育有广义、狭义和更狭义之分。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⑵.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⑶.从更狭义上说,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教育往往是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
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的概念(课本3到5页) 答:1.从社会角度上说,教育有广义、狭义和更狭义之分。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⑵.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⑶.从更狭义上说,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教育往往是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根据上述,我们尝试给“教育”做出这样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 教育的起源(只需写生物起源说)(课本10到11页) 答: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基本观点:它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积极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与神话起源说相比,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不足: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异,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 信息社会的教育(14页) 答: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习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人文关怀需要;学习类型进一步多样化;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也得到根本改变;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提供更优质简便的教育服务;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备受关注。教育将不仅帮助青少年一代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而且还将启发他们去反思社会变革和筹划新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将从社会变革的边缘走向社会变革的中心。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非常明显。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还应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浪潮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教育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不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4. 教育学的创立(会出几个填空)(课本17到19页) 答:1.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最著名的作品是《大教学论》,在该书中,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学史上,一般把这本书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康德写《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一系列努力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一员。 5.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尔》,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7.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著名作品《林哈德与葛笃德》,他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5. 实用主义教育学?(课本20页) 答: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著作: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教学法》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应以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6. 教育功能的类型(小标题)(课本32到34页) 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⑴.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⑵.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7.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重点) 答: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社会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而又矛盾统一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体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个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组织为主。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第一,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第二,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型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第三,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规范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需的知识技能。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 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于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式。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题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合适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综上所述,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表现出来的知识人的“任性”和“怪癖”,而不是建全良好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8. 教育的社会功能(小标题)(42到51页)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1. 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 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⑵.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⑶.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⑷.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⑴.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⑴.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⑵.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⑶.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失调乃至冲突的状态,它是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结果对社会维持和发展起到一种“损害”性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两种情况上: 1. 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2. 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9.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是什么?(重点)(49页) 答: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育要适应已有的社会关系,为现有的社会政治服务,但教育又要适应社会的变革,不断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1,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民主观念、鞭打愚昧和落后,成为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因为只有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政体。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民主化进步的基础。 第2,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师生关系的民主等,既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第3,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通过提高领导阶层的文化素质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开花结果。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教育对政治民主的促进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 10. 教育目的的质的规定性(课本60页) 答: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的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的基本规定。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11.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课本60到64) 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目的不仅因其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在性质和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不同。从其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12.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填空)(68到69页) 答:社会依据、人的依据 13.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本位价值取向,重点)(70到71页) 答: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求”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评价:积极方面: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本身。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到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足: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4.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82到85页) 答: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和谐进步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目的放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理想、价值的实现。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包含对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放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15.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85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6.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94页) 17. 什么是终身教育?(名词解释)(课本97页) 答: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从纵向来说,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它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18. 我国现行学制的发展趋势(这个答案不确定。摘自课本113页) 答:二十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19.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课本125到127页) 答: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 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涵。 2. 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3. 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4. 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一旦专业自我形成,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20.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课本139页) 答:学生的身心发展史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1. 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 2. 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 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得发展是不均衡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 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 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因此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的整体身心,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1. 新型师生关系(148到149页) 答:我国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其特点是: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2. 课程理论流派(都看)(155到160页) 答:1.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观点:⑴.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⑵.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论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 但过于重视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过分强调了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美国要素主义者巴格莱 永恒主义:美国学者赫钦斯 包括: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认为名著课程和教材具有优越性。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设计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者如何选择学科。 评价:有利于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学术性强,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门科学的原理和规律。 但是使学生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它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拉梅尔德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评价:有利于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地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其他因素;忽视学科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4.存在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奈勒。 基本观点:为学生规定固定的课程是不恰当的,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评价:发觉学生的人生价值,带来了新鲜空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弊端在于,缺乏系统知识授课,课程结构破碎而难成体系。 6.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 观点: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23. 课程类型及其分类(164到173) 答:1.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 2.从课程的固有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4. 什么是活动课程(老师笔记) 答:杜威提出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从事某种动机或兴趣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 25. 什么是综合课程(166页) 答: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
本文档为【大三上学期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