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

2013-11-30 11页 doc 364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3850

暂无简介

举报
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 韩臣才 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稻田是浙江省主要的耕地土壤,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5%。稻田分布广泛,但各种类型的稻田地力相差甚大,因此评价稻田地力,并据此指导各种实践,比如改善土壤的生产力,制定拆迁补偿标准等。本研究利用指数合法对浙江省各土属稻田做了分级,并指出造成各土属在等级上差别的主要因素是灌排状况与管理水平,因此提升土属等级的关键,即改善土壤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其灌排状况与提升管理水平,文中还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稻田是浙江省主要的耕地土壤,全省稻田面积...
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
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 韩臣才 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稻田是浙江省主要的耕地土壤,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5%。稻田分布广泛,但各种类型的稻田地力相差甚大,因此评价稻田地力,并据此指导各种实践,比如改善土壤的生产力,制定拆迁补偿标准等。本研究利用指数合法对浙江省各土属稻田做了分级,并指出造成各土属在等级上差别的主要因素是灌排状况与管理水平,因此提升土属等级的关键,即改善土壤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其灌排状况与提升管理水平,文中还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稻田是浙江省主要的耕地土壤,全省稻田面积2694.4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5%。稻田在全省各地的平原、盆地、河谷、丘陵及山地均有分布,但各种类型的稻田地力相差甚大,因此评价稻田地力,划定各种类型稻田的地力等级十分必要,这可为土地承包以后调整合理负担以及征用土地和转让土地时的合理补偿提供依据,也可作为高产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良的依据。为此我们用指数和法对浙江省稻田的地力划分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般地,如果采用单一图会造成结果的片面性[1],但本研究中所有被测土属的用途都一样,都是稻田,这样就可以采用单一图进行地力评价。本实验采用土属作为评价单元,共分50个土属。根据浙江省土壤分类,稻田土壤土属是以地方性成土因素作为划分依据,因此同一土属内土壤的地形地貌、水分状况、土壤质地肥力条件等均基本一致,也即其自然属性、土地利用方式、生产水平和管理特点基本相同。 接下来需要进行指标的选取,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整个地力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土壤系统十分复杂,各因素之间彼此影响,在选择评价因子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选择的因子对土地的生产力有比较大的影响;选取的因子应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土地等级;选取评价因子时,以稳定性高的因子为主,而对一些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的不稳定因子也予以考虑[2]。本次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与稻田潜在产出能力有关的、稳定性较好的自然和经济因素,选择了地貌类型、灌排状况、土层厚度、质地、全N、全P、全K、有机质、速效P、速效K、阳离子交换量(CEC) 和常年产量等12个因素,各土属的这些情况见下表: 编号 土属 地貌类型 灌排状况 表土层(cm) 质地 全N (g.kg-1) 全P (g.kg-1) 全K( g.kg-1) 有机质(g.kg-1) 速效P (mg.kg-1) 速效K( mg.kg-1) CEC (cmol.kg-1) 常年产量(公斤亩-1)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1 红砂田 低丘岗背 能排难灌 12 砂壤 1.3 0.22 12.9 21.2 6 48 6.0 400 2 黄筋泥田 低丘缓坡、岗地 能排难灌 15 壤粘 1.5 0.36 12.0 25.7 8 56 9.4 700 3 红泥田 丘地和台地 严重缺水 15 壤粘 1.9 0.61 17.1 33.1 8 73 9.0 500 4 黄泥田 山地缓坡 严重缺水 15 粘壤 1.6 0.47 16.5 30.0 8 75 6.0 475 5 黄油泥田 山脚坡地 能排难灌 14 壤粘 2.1 0.88 12.5 35.6 8 65 23.4 575 6 钙质紫泥田 低丘缓坡、岗地 能排难灌 13 粘壤 1.5 0.38 20.4 24.0 8 83 15.4 800 7 酸性紫泥田 低丘缓坡、岗地 能排难灌 12 壤粘 1.3 0.48 27.4 23.3 5 68 8.8 450 8 红紫泥田 低丘 能排难灌 15 粘壤 1.3 0.30 17.0 23.3 5 66 9.1 750 9 棕泥田 台地、低丘缓坡 能排难灌 16 壤粘 1.8 0.70 11.6 32.4 9 56 22.7 600 10 湖松田 水网平原 能灌能排 13 砂壤 1.4 0.43 13.6 25.3 8 71 12.9 750 11 白泥田 河谷平原 能灌难排 14 粘壤 1.6 0.10 16.6 22.0 1 46 6.0 650 12 江粉泥田 水网与河谷平原过渡 旱涝保收 14 粉粘壤 1.9 0.37 21.2 32.1 11 77 8.7 885 13 江涂泥田 滨海平原 能排难灌 12 壤粘 1.8 0.55 25.9 30.5 10 104 16.7 600 14 滨海沙田 滨海平原 能排难灌 14 砂粘壤 1.9 0.45 19.4 34.0 8 79 9.8 800 15 涂泥田 滨海平原 严重缺水 14 壤粘 1.4 0.72 23.7 20.8 5 198 12.5 300 16 培泥沙田 河谷平原 能灌能排 14 粘壤 1.5 0.38 27.9 24.8 6 54 5.9 700 17 白粉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4 粘壤 3.0 0.56 18.8 48.7 4 88 13.3 575 18 棕黄筋泥田 低丘阶地洪积扇 能排难灌 16 粉粘壤 1.4 0.50 14.3 25.0 4 45 5.7 450 19 棕粉泥田 低丘阶地 能排难灌 12 粉粘壤 1.5 0.30 17.9 25.0 3 46 5.8 450 20 泥沙田 河谷平原 旱涝保收 14 砂粘壤 1.7 0.45 27.7 29.2 8 55 6.3 725 21 小粉田 水网平原 旱涝保收 14 粘壤 1.6 0.59 16.8 27.4 8 77 13.9 800 22 湖成白土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3 壤粘 2.0 0.38 13.9 33.8 8 62 16.8 750 23 并松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3 壤土 1.3 0.50 17.3 20.8 6 78 10.5 650 24 黄松田 滨海水网过渡 旱涝保收 16 粘壤 1.0 0.73 16.5 16.6 9 64 11.7 900 25 淡涂泥田 滨海平原 能灌难排 14 粉粘壤 2.0 0.75 23.4 34.7 6 166 11.9 26 洪积泥砂田 山谷谷口 能灌能排 14 粘壤 1.9 0.46 21.8 32.7 10 68 5.8 700 27 黄泥砂田 山垅 能灌难排 14 粘壤 2.0 0.46 15.3 31.2 6 60 10.0 525 28 紫泥砂田 低丘山垅 能灌能排 14 粘壤 1.6 0.40 20.2 26.1 5 62 12.6 700 29 红紫泥砂田 低丘山垅 能灌能排 15 粘壤 1.4 0.37 18.0 23.1 5 61 7.1 700 30 棕泥砂田 丘垅 旱涝保收 10 粘壤 1.8 0.36 4.4 32.6 4 47 26.7 900 31 老黄筋泥田 低丘或阔山垅 能灌能排 14 粉粘壤 1.6 0.56 13.5 28.2 6 53 6.6 775 32 泥质田 河谷平原 旱涝保收 14 粘壤 0.4 1.71 20.1 29.3 6 52 10.1 900 33 黄斑田 水网平原 旱涝保收 14 壤粘 1.9 0.52 18.6 32.4 6 97 15.0 800 34 黄砂墒田 河谷水网过渡 旱涝保收 16 壤粘 1.3 0.59 20.7 22.7 9 98 16.4 850 35 硬泥田 水网河谷过渡 能灌能排 14 壤粘 1.7 0.33 18.9 29.6 7 51 9.4 750 36 汀煞白土田 水网平原 能灌能排 12 粉粘壤 1.6 0.27 11.9 27.3 3 48 8.8 650 37 粉泥田 水网滨海过渡 旱涝保收 14 粉粘壤 1.6 0.59 19.5 26.3 8 88 14.9 775 38 老淡涂泥田 滨海平原 能灌能排 15 粉粘土 2.2 0.43 38.1 23.8 4 115 13.6 775 39 黄斑青紫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4 粉粘土 2.6 0.51 18.6 44.9 6 83 13.7 775 40 黄斑青粉泥田 水网滨海过渡 能灌难排 14 壤粘 2.2 0.39 19.1 36.0 4 69 18.1 725 41 黄斑青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8 壤粘 2.3 0.64 23.6 40.5 4 65 13.5 675 42 黄斑青紫塥粘田 水网平原 能灌能排 12 粉粘土 2.7 0.39 24.7 46.1 16 134 14.5 950 43 青紫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4 壤粘 2.1 0.48 20.0 35.6 6 91 14.0 750 44 青粉泥田 水网滨海过渡 能灌难排 14 壤粘 2.1 0.55 18.1 36.0 7 91 12.4 750 45 青紫塥粘田 水网平原 能灌能排 15 粉粘土 2.1 0.52 25.9 41.7 9 99 14.0 950 46 烂浸田 山垅 能灌难排 14 粉粘壤 1.1 0.58 29.4 38.0 5 40 8.5 275 47 烂泥田 丘陵河谷过渡 能灌难排 15 粉粘壤 2.4 0.51 25.5 35.7 6 198 8.6 450 48 烂青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4 粉粘土 2.3 0.53 19.6 41.2 7 102 20.2 650 49 烂塘田 滨海平原 能灌难排 14 壤粘 2.1 0.50 19.1 33.3 6 135 12.0 550 50 烂青泥田 水网平原 能灌难排 15 壤粘 2.1 0.53 24.8 36.7 9 63 20.3 675 地貌类型可反映其气候条件、耕作、利用集约程度、熟制和基础设施等,排灌条件反映了其水分条件,表土层厚度和质地可反映水稻根系生长的条件,有机质、全N、全P、全K、有效P、有效K和CEC可反映土壤养分状况及保肥供肥性能,常年产量不仅可较综合地体现其自然条件,还可反映其管理水平。考虑到稻田的土体均较深厚,基本上能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植稻后pH多趋向中性,不同类别稻田之间土体厚度和pH差别不大,因此这两个因素不作考虑。 二、指数和法分等 1.评价因素标准与权重的确定 根据水稻生长与以上评价因素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结合专家意见制订了下表所示各因素分级标准。同时根据各评价因素对水稻生长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各评价因素的综合性程度,分别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标准与权重如下表所示: 分级 地貌类型 灌排状况 表土层(cm) 质地 全N (g.kg-1) 全P (g.kg-1) 全K (g.kg-1) 有机质(g.kg-1) 速效P (mg.kg-1) 速效K (mg.kg-1) CEC(cmol.kg-1) 常年产量(公斤.亩-1) 5 水网平原 旱涝保收 >=20 中壤、重壤 ≧2.0 ≧1.5 ≧25 ≧40 ≧15 ≧200 ≧20 ≧850 4 滨海平原、河谷平原、盆地 能灌能排 20~15 粘壤、粉粘壤、砂粘壤 2.0~1.5 1.5~1.2 25~15 40~30 15~10 200~150 20~15 850~750 3 低丘缓坡台地、谷口、丘垅阶地 能灌难排 15~10 壤粘、粉粘、砂粘、砂壤 1.5~1.0 1.2~0.8 15~10 30~20 10~7.5 150~100 15~12 750~650 2 岗背、山垅、山脚坡地 能排难灌 10~5 粘土 1.0~0.5 0.8~0.5 10~5 20~10 7.5~5 100~50 12~9 650~500 1 山地狭谷 缺水 <5 砂壤、砂土 <0.5 <0.5 <5 <10 <5 <50 <9 <500 权重 0.15 0.15 0.05 0.10 0.05 0.025 0.025 0.10 0.025 0.025 0.10 0.20 2.计算总指数值及分等 根据表2 各评价因素的划分标准,把各土属评价因素换算为相应的得分(Pi ),并根据式S=(aiPi (ai为权重,Pi为各评价因素的单项得分)可计算各土属的总指数值。根据总指数值大小,可把参评水稻土分为四等,一等最好,四等最差,其总指数值范围分别为:一等地>3.80,二等地3.799~3.30,三等地3.299~2.85,四等地<2.849。 三、结果讨论 按照以上方法,结果如下图所示: 编号 土属 地貌类型得分 灌排状况得分 表土层得分 质地得分 全N得分 全P得分 全K得分 有机质得分 速效P得分 速效K得分 CEC得分 常年产量得分 总得分 1 红砂田 0.3 0.3 0.15 0.1 0.15 0.025 0.075 0.3 0.05 0.025 0.1 0.2 1.775 2 黄筋泥田 0.375 0.3 0.15 0.3 0.15 0.025 0.075 0.3 0.075 0.05 0.1 0.6 2.5 3 红泥田 0.45 0.15 0.15 0.3 0.2 0.05 0.1 0.4 0.075 0.05 0.1 0.2 2.225 4 黄泥田 0.3 0.15 0.15 0.4 0.2 0.025 0.1 0.3 0.075 0.05 0.1 0.2 2.05 5 黄油泥田 0.45 0.3 0.15 0.3 0.25 0.075 0.075 0.4 0.075 0.05 0.5 0.4 3.025 6 钙质紫泥田 0.3 0.3 0.15 0.4 0.15 0.025 0.1 0.3 0.075 0.05 0.4 0.8 3.05 7 酸性紫泥田 0.45 0.3 0.15 0.3 0.15 0.025 0.125 0.3 0.025 0.05 0.1 0.2 2.175 8 红紫泥田 0.45 0.3 0.15 0.4 0.15 0.025 0.1 0.3 0.025 0.05 0.2 0.6 2.75 9 棕泥田 0.45 0.3 0.2 0.3 0.2 0.05 0.075 0.4 0.075 0.05 0.5 0.4 3 10 湖松田 0.75 0.6 0.15 0.1 0.15 0.025 0.075 0.3 0.075 0.05 0.3 0.6 3.175 11 白泥田 0.6 0.45 0.15 0.4 0.2 0.025 0.1 0.3 0.025 0.025 0.1 0.4 2.775 12 江粉泥田 0.675 0.75 0.15 0.4 0.2 0.025 0.1 0.4 0.1 0.05 0.1 1 3.95 13 江涂泥田 0.6 0.3 0.15 0.3 0.2 0.05 0.125 0.4 0.1 0.075 0.4 0.4 3.1 14 滨海沙田 0.6 0.3 0.15 0.4 0.2 0.025 0.1 0.4 0.075 0.05 0.2 0.8 3.3 15 涂泥田 0.6 0.15 0.15 0.3 0.15 0.05 0.1 0.3 0.05 0.1 0.3 0.2 2.45 16 培泥沙田 0.6 0.6 0.15 0.4 0.15 0.025 0.125 0.3 0.05 0.05 0.1 0.6 3.15 17 白粉泥田 0.75 0.45 0.15 0.4 0.25 0.05 0.1 0.5 0.025 0.05 0.3 0.4 3.425 18 棕黄筋泥田 0.45 0.3 0.2 0.4 0.15 0.025 0.075 0.3 0.025 0.025 0.1 0.2 2.25 19 棕粉泥田 0.45 0.3 0.15 0.4 0.15 0.025 0.1 0.3 0.025 0.025 0.1 0.2 2.225 20 泥沙田 0.6 0.75 0.15 0.4 0.2 0.025 0.125 0.3 0.075 0.05 0.1 0.6 3.375 21 小粉田 0.75 0.75 0.15 0.4 0.2 0.05 0.1 0.3 0.075 0.05 0.3 0.8 3.925 22 湖成白土 0.75 0.45 0.15 0.3 0.25 0.025 0.075 0.4 0.075 0.05 0.4 0.6 3.525 23 并松田 0.75 0.45 0.15 0.5 0.15 0.05 0.1 0.3 0.05 0.05 0.2 0.6 3.35 24 黄松田 0.675 0.75 0.2 0.4 0.1 0.05 0.1 0.2 0.075 0.05 0.2 1 3.8 25 淡涂泥田 0.6 0.45 0.15 0.4 0.2 0.05 0.1 0.4 0.05 0.1 0.2 0.8 3.5 26 洪积泥砂田 0.45 0.6 0.15 0.4 0.2 0.025 0.1 0.4 0.1 0.05 0.1 0.6 3.175 27 黄泥砂田 0.3 0.45 0.15 0.4 0.2 0.025 0.1 0.4 0.05 0.05 0.2 0.4 2.725 28 紫泥砂田 0.3 0.6 0.15 0.4 0.15 0.025 0.1 0.3 0.025 0.05 0.3 0.6 3 29 红紫泥砂田 0.3 0.6 0.15 0.4 0.15 0.025 0.1 0.3 0.025 0.05 0.1 0.6 2.8 30 棕泥砂田 0.3 0.75 0.1 0.4 0.2 0.025 0.025 0.4 0.025 0.025 0.5 1 3.75 31 老黄筋泥田 0.3 0.6 0.15 0.4 0.2 0.05 0.075 0.3 0.05 0.05 0.1 0.8 3.075 32 泥质田 0.6 0.75 0.15 0.4 0.05 0.125 0.1 0.3 0.05 0.05 0.2 1 3.775 33 黄斑田 0.75 0.75 0.15 0.3 0.2 0.05 0.1 0.4 0.05 0.05 0.3 0.8 3.9 34 黄砂墒田 0.6 0.75 0.2 0.3 0.15 0.05 0.1 0.3 0.075 0.05 0.4 0.8 3.775 35 硬泥田 0.675 0.45 0.15 0.3 0.2 0.025 0.1 0.3 0.05 0.05 0.2 0.6 3.1 36 汀煞白土田 0.75 0.6 0.15 0.4 0.2 0.025 0.075 0.3 0.025 0.025 0.1 0.4 3.05 37 粉泥田 0.675 0.75 0.15 0.4 0.2 0.05 0.1 0.3 0.075 0.05 0.3 0.8 3.85 38 老淡涂泥田 0.6 0.6 0.15 0.4 0.25 0.025 0.125 0.3 0.025 0.075 0.3 0.8 3.65 39 黄斑青紫泥田 0.75 0.45 0.15 0.4 0.25 0.05 0.1 0.5 0.05 0.05 0.3 0.8 3.85 40 黄斑青粉泥田 0.675 0.45 0.15 0.3 0.25 0.025 0.1 0.4 0.025 0.05 0.4 0.6 3.425 41 黄斑青泥田 0.75 0.45 0.2 0.3 0.25 0.05 0.1 0.5 0.025 0.05 0.3 0.6 3.575 42 黄斑青紫塥粘田 0.75 0.6 0.15 0.4 0.25 0.025 0.1 0.5 0.125 0.075 0.3 1 4.275 43 青紫泥田 0.75 0.45 0.15 0.3 0.25 0.025 0.1 0.4 0.05 0.05 0.3 0.6 3.425 44 青粉泥田 0.675 0.45 0.15 0.3 0.25 0.05 0.1 0.4 0.05 0.05 0.3 0.6 3.375 45 青紫塥粘田 0.75 0.45 0.15 0.4 0.25 0.05 0.125 0.5 0.075 0.05 0.3 1 4.1 46 烂浸田 0.3 0.45 0.15 0.4 0.1 0.05 0.125 0.4 0.025 0.025 0.1 0.2 2.325 47 烂泥田 0.525 0.45 0.15 0.4 0.25 0.05 0.125 0.4 0.05 0.1 0.1 0.2 2.8 48 烂青泥田 0.75 0.45 0.15 0.4 0.25 0.05 0.1 0.5 0.05 0.075 0.5 0.4 3.675 49 烂塘田 0.6 0.45 0.15 0.3 0.25 0.05 0.1 0.4 0.05 0.075 0.3 0.4 3.125 50 烂青泥田 0.75 0.45 0.15 0.3 0.25 0.025 0.1 0.4 0.075 0.05 0.5 0.6 3.65 按照指数和法分等级:一等地>3.80,二等地3.799~3.30,三等地3.299~2.85,四等地<2.849,对所有土壤分级,得到以下结果: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黄斑青紫塥粘田 泥质田 湖松田 红紫泥砂田 青紫塥粘田 黄砂墒田 洪积泥砂田 烂泥田 江粉泥田 棕泥砂田 培泥沙田 白泥田 小粉田 烂青泥田 烂塘田 红紫泥田 黄斑田 老淡涂泥田 江涂泥田 黄泥砂田 粉泥田 烂青泥田 硬泥田 黄筋泥田 黄斑青紫泥田 黄斑青泥田 老黄筋泥田 涂泥田 黄松田 湖成白土 钙质紫泥田 烂浸田   淡涂泥田 汀煞白土田 棕黄筋泥田   白粉泥田 黄油泥田 红泥田 黄斑青粉泥田 棕泥田 棕粉泥田   青紫泥田 紫泥砂田 酸性紫泥田   泥沙田   黄泥田   青粉泥田   红砂田   并松田       滨海沙田     我们对土属进行分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高效的方法提升其生产力,应该找出那些与分级相关度较高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应该着力改善的。因此以下将对每一个因素展开:求得同等级土属某因素得分均值,再检验不同等级土属此因素均值与等级间的相关性。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则说明较高等级土属在这方面有优势,而低等级的土属在这方面有劣势,如果欲提升土属等级,应该从这些因素入手。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可见,地貌类型和等级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说明较高等级的土属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低等级的土属,这个因素不是人为能改变的,因此提升土属等级应着力于改善别的因素。 可见,灌排状况与土属等级也有较大的相关性,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而低等级土属在这样存在不足,需要提升。即要提升土属的等级,应该着力于改善其排灌状况。 可见,各土属等级在表层土这一因素上无显著差别,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改善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用着力于这一因素。 可见,各土属等级在质地这一因素上并无太大差别,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改善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用着力于这一因素。 可见,各土属等级在全N这一因素上并无太大差别,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改善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用着力于这一因素。 可见,各土属等级与全P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即较高等级的土属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它们整体上差别不大。因此提升土属等级可以适当补充P含量。 可见,各土属等级在全K这一因素上并无太大差别,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改善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用着力于这一因素。 可见,各土属等级与有机质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即较高等级的土属在这样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它们整体上差别不大。因此提升土属等级可以适当补充有机质含量。 可见,各土属等级与速效磷没有显著性关系,因此在提升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着力于改善此因素。但对于第四等的土属,应该提升其速效磷含量。 可见,各土属等级在速效钾这一因素上并无太大差别,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改善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用着力于这一因素。 可见,各土属等级与CEC没有显著性关系,因此在提升土属等级时可以不着力于改善此因素。但对于第四等土属,应该注意提升其CEC含量。 可见,产量产量与土属等级也有较大的相关性,即等级较高的土属在这样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要提升土属的等级,应该着力于改善这一因素。当然常年产量是另一些因素的一个因变量,因素主要是管理,因此提升土属等级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 经过以上对各个因素与土属等级相关性的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土属等级与地貌类型、灌排状况、常年常量即管理有显著的相关性,即高等级的土属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低等级的土属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同时土属等级与全P、有机质也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它们的值大致相当,即较高等级的土属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改善较低等级的土壤,提升它们的土属等级,关键在于改善灌排状况和管理水平,同时可适当提升全P与有机质的含量。对于第四等的土属,还应注意提升其CEC和速效磷含量。当然,改善土壤的灌排状况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投入,因此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政府的作为。至于提升其管理水平,这也需要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提供相应的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掌握相关知识、相关信息,能够切实提升科技含量,改善管理。 四、结论 高等级的土属其显著优势在于地貌类型、灌排状况、常年常量即管理。因此改善较低等级的土壤,提升它们的土属等级,关键在于改善灌排状况和管理水平,同时可适当提升全P与有机质的含量,对于第四等的土属,还应注意提升其CEC和速效磷含量。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参考文献 [1]陈晓佳,吕晓男等.基于GIS 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浙江农业学报.2008,20 (2) :100~103 [2]吴国庆.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评价的原则、指标体系及其方法初探.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4):57 - 63 PAGE 11
/
本文档为【浙江省稻田地力评价与分等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