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1董氏针灸培训讲义

2011董氏针灸培训讲义

2013-12-01 50页 ppt 41M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4924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董氏针灸培训讲义null台湾董氏针灸讲义 李国政教授台湾董氏针灸讲义 李国政教授 董公景昌先生略传董公景昌先生略传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山東平度縣人, 始自其先祖曾以針灸醫術救人,氏家道小康, 十八歲在原籍設立針灸診所,服務桑梓, 不計診費,抗戰時期,離鄉從戎,勝利後解甲歸里, 後在青島設立針灸 診所。未幾年,戰禍蔓延即重行入伍。 民國四十二年以舊病復發請準退役蟄居台北,重操舊業, 並為軍界同志義務應診。董氏羈身軍旅,先後達十三年, 每於軍旅人空傯...
2011董氏针灸培训讲义
null台湾董氏针灸讲义 李国政教授台湾董氏针灸讲义 李国政教授 董公景昌先生略传董公景昌先生略传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山東平度縣人, 始自其先祖曾以針灸醫術救人,氏家道小康, 十八歲在原籍設立針灸診所,服務桑梓, 不計診費,抗戰時期,離鄉從戎,勝利後解甲歸里, 後在青島設立針灸 診所。未幾年,戰禍蔓延即重行入伍。 民國四十二年以舊病復發請準退役蟄居台北,重操舊業, 並為軍界同志義務應診。董氏羈身軍旅,先後達十三年, 每於軍旅人空傯之際,為同胞施針治病,卅年來診治病患 近四十萬人,即乙省登記可稽者達十萬人以上。以董氏針 法異於正統,取穴尤其奇驗,在針灸學術上夙自令成學派,殊為針灸學者所推崇。 李国政教授简介李国政教授简介 ①董氏针灸真传传人②贵阳中医学院针灸学客座 ③辽宁省特种针法研究会聘任名誉理事及国际培训部教学教授 ④沈阳沈河区第六医院特约顾问⑤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 ⑥辽宁省中国传统疗法国际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⑦中华民国内功学会聘任顾问⑧中华民国整体美容协会顾问 ⑨台湾省气功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⑩台湾特种针法研究所主持人著作著作 ⑴黑斑的形成与治疗⑵改運美容学 ⑶针灸草方美容⑷道家眼针学 ⑸道家天应神针⑹蟒针治疗学⑺董氏针灸手针疗法⑻董氏针灸真传掌诊法 ⑼董氏针灸放血疗法⑽台湾董氏针灸经穴学 ⑾台湾董氏针灸倒马针刺疗法⑿简易磁提针保健疗法 ⒀简易刮放痧保健疗法⒁台湾董氏针灸诊断学⒂简易拔罐保健法 ⒃简易手穴按摩⒄实用家庭电针保健⒅董氏经穴指压美容 ⒆常见疾病手部保健。 穴道概述:穴道概述: 董氏针灸医术设人体穴道为七百四十个比较正统经穴三百六十五个穴(多),此七百四十个穴分布在左右手臂、足、 腿、面、耳等处,区分为十部,即: 两手手指 — 一 一部位 两手手掌 — 二 二部位 两腕至肘 — 三 三部位 两肘至臂 — 四 四部位 两足足趾 — 五 五部位 两足跖掌 — 六 六部位 两足小腿 — 七 七部位 两膝至股 — 八 八部位 null 两耳 — 九九部位 左右面部 — 十十部位 以上十部一一部位穴道做多,五五部位最少,每穴均有专名, 各司治疗本职,但实际常用者约二百余穴,姑且名之为正经奇穴,但有兼治全身病效力,而胸背腰腹均不设穴,而作为三棱针的主要部位,此外尚有「不定穴」与「天应穴」 相类似但作用不同,凡遇病因不明,施针后收效不著,即用「不定穴」下针指挥之,使奏奇功。董氏针法具有下列优点:董氏针法具有下列优点: (一)四肢面耳各部取穴,施针治疗各病时,毋需刺及胸、腹、背、腰之必要,避免各种危险。 (二)施针用「正刺」、「斜刺」与「上转」、「下转」手法(不采取补泻手法)故无理论上之拘泥。 (三)施针深度,浅者二分,深者一寸五分,甚少发生晕针现象。 (四)注重肤色气血之查看,施针后所取之穴是否对症,即可查出调整。null (五)奏效神速,即显反应,立除沈疴。 (六)不采「捻针」或「捣针」以及弹、掏、烧、啄等手法减轻病患之痛苦。 (七)医者如明查病因,看清穴道,在老练的手法下疗病,则可迅速而不劳顿。 (八)针法经「口传」「面授」指示穴道与诊法正确,易奏奇功,减少 病患痛苦,不致偏差。 董氏特有針法董氏特有針法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 董氏放血療法 董氏手足對應針法 董氏秘傳之獨有掌診 導引行氣針法 掣引針法 補瀉原則 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意義  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意義      在董公所傳七百多位穴位中,有將近百分之六十的穴位皆為成組的穴位,其觀念的來源乃在於,董公認為久病痺症,若只用一、兩針來治療,效用不高,且療效較為有限,故發展出董氏針灸特有的倒馬針法。倒馬針法即用三根針來治療,以直三針最常用,橫三針較少用,視臨床所需而靈活運用。例如董氏奇穴中的大間、側間、小間,天陽、人陽、地陽,土水一、二、三穴,心靈一、二、三穴,以及上三黃、下三皇、三重穴等,皆為倒馬針法的穴位,而在董公所傳的穴位中,便有百分之六十為倒馬針法成組的穴位,可見董公十分重視此針法的運用,且其具有極佳的療效。 董氏倒馬針法的取名源由 董氏倒馬針法的取名源由     董公很喜歡馬,故其許多穴位取名皆與馬有關,例如足駟馬、指駟馬、馬金水、馬快水等,故此針法取名亦與馬有關,稱為倒馬針法。另馬跑得很快,即迅速之意,取馬為名亦有速效之意。而且此倒馬針法,更是名符其實的“倒馬”,因為若是馬缺少一隻腳,剩下三隻腳便會倒下,故此倒馬的意思便是使“馬倒”,即剩三隻腳,運用於針灸治療上,即是用三根針,針刺的意思。從董公所傳之奇穴中,大都為三穴一組之佈置即可體會董氏奇穴之真諦。此道理很容易便可明白。故可知三針倒馬為主要,兩針的運用較屬特例。董氏倒馬針法的效果董氏倒馬針法的效果     古代擅用針灸的名醫,對於寒氣小深的疾病,天冷、久病的治療上,曾用“齊刺”來治療,其效果頗佳。但是董公更深入地研究,而發展出倒馬針法,其療效可通全身臟腑,做整體性的治療,尤其中醫治療的觀念,乃在於重視整體性的調理,而非西醫的局部治療。董氏倒馬針法可使各臟腑間起整體協調作用,對於治療的效果更能強化提高,加強患者的針感,直通三焦,故其效果當然較其他針刺為強null 1 針通三焦: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因利用三根針同時治療,其療效可通三焦,治療範圍可達所有臟腑,不像傳統針法,只對某一臟腑下一、兩針,因此倒馬針法較其他針法,針效來得強的原因。 2 整體療法:很多疾病的發生,並非單純只是一臟一腑的病變,乃是諸臟腑間皆有整體性的關連,故倒馬針法便具有整體治療的特點,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排泄系統等,常做整體性的治療與調整,使治病的療效發揮達到最高的針效。null3 療效特強:董氏倒馬針法乃利用三根針達到治病的效果,而其治療的方法亦非只針對某一臟腑,只做局部的治療,乃是針對全身整體臟腑間做協調,其療效當然比傳統一針或兩針或多針的療效較佳,而且根據實際的臨床經驗,若只下一、兩針的效果有限且較慢,若利用倒馬針法三根針,其效果常較迅速,針感較強,且療效亦較佳。 4 特重區段:倒馬針法不重經絡,特別重視區段的取穴方法,亦是異於傳統針法的一大特點。其穴位區分為一一~十十部位,每個部分的區段,皆可獨立成一系統,由局部代表人的整體,其各區段內,皆有倒馬針法的穴位,例如一一手指部位的大間、側間、小間,二二手掌部位的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部位的土胃一、二、三穴,四四部位的天宗、地宗、人宗,五五部位的婦靈穴,六六部位的火連、火菊、火散,七七部位的三重一、二、三穴,八八部位的上三黃,九九部位的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部位的正會、前會、後會等。null5 手法簡明:董氏針灸不講古傳各種,彈、啄、飛、搯等手法,不講手法技術上的補瀉,針法簡單明確,與傳統大談補瀉、手法,使整體針灸治療繁雜,而且眾說紛芸,沒有統一明確的說法,於臨床施治上常有實際與理論未能結合不易掌握的情況,故董氏針灸不用任何手法補瀉及多樣變化的各種得氣手法,而其倒馬針法亦是如此,簡單明確,易於操作,針效不錯。 6 危險性低:董氏倒馬針剌治療法,取穴位置大都以四肢、頭部、耳部為主,不在腹部、胸部取穴,避開了人體的一些危險臟器,其身上的穴位,在董氏針灸上大量採取所謂放血針刺,不用豪針直剌,故取穴容易且方便,而且危險性極低。   董氏放血療法董氏放血療法一、董氏放血療法的意義     董氏放血療法,不單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時亦可在臟腑相關相對應之點、線、面反應處放血,這時大都選擇膝後膕窩、肘窩、背部、小腿外側等處點刺放血,即可調理臟腑陰陽之平衡、疏通氣血通道,改善病勢,此為董氏放血療法之要點。例如:“後背、心、肺區”點刺放血,可治重感冒、發燒、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區”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痺、膝蓋痛等;“膝後太陽區”可治頭痛、項緊、腰背酸痛、膽固醇過高等;至於牙痛、舌下腺發炎、肝病、各種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陽明區”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陽明區”放血,將惡血穢氣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減輕。 null二、董氏放血療法的醫療功能      《素問調經論》:“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千金方》亦說:“諸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董公在臨床上常說“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病必瘀”、“重病必瘀”,因此董公非常重用三稜針放血,三稜針放血可說是董氏針灸最重要的部份,在董氏針灸中堪稱一絕。《素問針解》亦說:“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董氏放血療法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有退熱、止痛、鎮靜、消腫、開竅救急、清血排毒等醫療作用。null三、董氏放血療法的取配穴原則      董氏針灸放血療法經長期臨床的累積經驗,其取陪穴方法,形成一些指導原則,在進行放血療法前,亦先透過董氏獨門之掌診,才能準確地知道該用哪個取穴原則,唯有如此,才能確定療效,取得結果。董氏放血療法的取穴原則,有病區穴位直接取穴法、臟腑反應背區取穴法、臟腑肢體反應取穴法、人體全息對應取穴法、臟腑歸經穴位取穴法等方法null四、董氏放血療法的特點 1 安全可靠:全身無不可放之穴、不可放之區,放血所取之區穴最廣,而對較危險的胸、背、腹、腰,董公所傳都是採放血療法,不採針刺,避免了各種危險。 2 實虛皆治:古代大多數名家都認為放血為大瀉,身體虛弱的人則不宜,而董氏放血療法不拘寒熱虛實都可放血。董公認為不拘虛實,只要有血氣瘀滯、氣血不通,就得先放血,疾病才會好轉。 3 特重放血:董公認為若氣血瘀滯嚴重時,平常的針與藥是治療不動的,當先察看血道是否閉塞,因氣血閉塞不通,針藥作用便不能達到病所,此時應先打通氣血循環、放出惡血,氣血通暢再採用針藥,才能發揮其療效。 4 療效迅速:氣血阻滯,針藥不能發會作用,若能找出阻滯閉塞之穴,在此相關穴區放出惡血,許多經年久病常能立即改善,其迅速之作用較針藥更快,如在外踝上放血治療外踝扭傷,常能一針見血,療效迅速。 5 簡便經濟:董氏放血穴位雖有一百九十餘穴,但是透過整理歸納,可相併幾個區組而已,只要掌握幾個區組,找出病位放血,易學、易掌握,療效特佳,所使用工具,誠簡便經濟。 6 預防保健:放血療法不單專治有病者,亞健康者亦可放血。每月定期一至二次,在身體背部、膝後太陽區放血,可藉此清血排毒,當氣血循環正常,像血管硬化、心肌梗塞、中風、膽固醇過高等病皆能避免,可達預防保健之效。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一.氣血虛弱體質差者,不宜放血,否則易引起虛脫.目前一般 認為有以下情況,不宜施行用 三稜針放血的療法. 1.貧血,低血糖.有血液或出血傾向者. 2.肝腎或心臟有嚴重疾患,孕婦,年老體弱者宜慎用. 二.針具和放血部位必須嚴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 三.放血前,要對病患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放血的顧慮,以免引起患者緊張,發生暈針等意外事故.放血引起的暈針,與一般毫針針刺所致類似:頭昏.眼花.眩暈:重者.可能有臉色蒼白.脈搏微細.汗出肢涼.血壓下降.甚者失去知覺.其除理方法亦同;應立即停止治療.輕者令患者平臥,雙腳抬高,喝點溫開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條薰炙百會穴,或針刺人中,湧泉等. 四.放血一般是指刺破靜脈出血,切忌刺中動脈,故在有動脈分佈的部位刺絡時,極宜謹慎.手足對應針法 手足對應針法 手足對應針法就是董氏針灸中用來治療四肢痠痛疾病常用的針法之一,其療效之迅速常令醫者及患者都讚嘆不已。 簡述其對應方法為:手指對足趾、手背對足背、手掌對足掌、手腕對足踝、下臂對小腿、肘部對膝部、上臂對大腿、肩部對髖部。 null特色掌診 導氣針法導氣針法 導氣針法,又稱導引行氣針法,不管用任何針法治療四肢軀幹酸痛時,一定要配合導引行氣,療效才會提高,手足對應針法更是如此,即是在對側取穴扎針後的同時,患部導引運動,以引導針氣平衡行氣至患部,要患者主動運動患部,調勻呼吸,觀想患部酸痛逐漸減輕、慢慢消失。所以不只是光叫患者運動患部,更須配合呼吸與意念,尤其意念的觀想很重要。此乃結合氣功與針炙之導引行氣針法,即下針後除了患部須活動下外,需結合放鬆呼吸及意念觀想,如此一來,因患者身、口、意三者放鬆且專注地配合,可使針效更加提高。     導氣針法導氣針法例如:用丘墟穴治療手腕上下擺酸痛,在針完對側的丘墟穴後,即要求患者上下擺動其手腕,將其最酸痛的姿勢擺出,並觀想手腕愈來愈靈活,酸痛慢慢消失,幾秒鐘至幾分鐘後酸痛完全消失即可出針,若手腕患部另有確定的明顯病點浮現,則再取相對應的穴道再扎一針,繼續活動手腕並按揉此一明顯酸痛點,數秒鐘至數分後酸痛就會慢慢消失,此時即可立刻拔針。其他所有四肢酸痛治療以此同理類推。故利用手足對應針法治療四肢病症時,務必配合導引行氣針法,療效才會顯著。掣引針法 掣引針法 根據經絡之所過,為其所主治之病的原理,可取同區段中離病位較遠距離而同經絡的穴道,來做為導氣之用,並且取穴後須確保患處可適度活動為原則,以便進行導引行氣針法,在其痛點的同區段遠距離同延伸線的穴位上扎一針作為掣引針,將病氣下導使氣血得以舒通,則痛點可消失,即為掣引針法 掣引針法掣引針法    例如:左手臂內側痛,扎完對側右足的正筋、正宗、正士穴後,發現其他地方都好了,剩下中央有一痛點出現,則可取左手的心靈一穴做為掣引針之用,並按揉此痛點,活動一下左手臂,則痛點會慢慢消失,此時即可出針告癒。左腳小腿脛骨前緣痛,針完右手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後活動患部,發現小腿一帶的酸痛全部消失,剩下胃經上一壓痛點,則可取同樣胃經上的門金穴,然後按揉一下患部,則因門金穴將病氣導散,瘀結的氣血得以舒通,病痛點自然消失即可消失後即可拔針。 補瀉原則 補瀉原則 董氏針灸不講古傳各種,彈、啄、飛、搯等手法,不講手法技術上的補瀉,針法簡單明確,而傳統大談補瀉、手法,使整體針灸治療繁雜,而且眾說紛芸,沒有統一明確的說法,於臨床施治上常有實際與理論未能結合不易掌握的情況,故董氏針灸不用任何手法補瀉及多樣變化的各種得氣手法。  一一部位一一部位大間穴大間穴  定位 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 偏外側三分。 主治 心臟病、膝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 針法與應用 正下一分為心臟;二至二分半為大小腸。小間穴小間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一節大間穴 上二分半處。 主治 同大間穴,另可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燒。 針法與應用 正下一分治心臟,二至二分半為肺。中間穴中間穴 定位 食指第一節正中央。 主治 心跳、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昏、疝氣。 針深一至二分半。浮間穴 浮間穴 定位 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三分上一分半處。 主治 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針深二分至三分。外間穴 外間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二節浮間穴下三分處。 主治 同浮間穴。大、小、中、外間四穴下針主治疝氣。 用三分或五分針直刺,針深二分。木穴 木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處,以及上下各二分半處各一穴,共三穴。 主治 肝火旺、脾氣燥、肩膀緊痛、頸強痛、右脅下痛、膽固醇過高、胃脹痛。 針深二至四分。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脾腫穴脾腫穴 定位 掌面中指第二節中央線上。 主治 脾腫大、脾炎、脾硬化、胃腸脹氣、胸背痛、腳趾酸痛。 針深二至四分。治脾腫大配三重穴。心常穴 心常穴 定位 掌面中指第一節中線內側三分處,及上下各二分半處。 主治 心悸、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狹心症、肺癌、肺結核。 針深二至四分。治肺癌、肺氣腫配靈骨、大白穴。還巢穴還巢穴 定位 掌面無名指第二節中央線偏外側五分線上。 主治 子宮痛、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小便過多、陰門發腫、安胎。 五分針,針深二至三分。還巢穴為治療婦科常用穴。木炎穴木炎穴 定位 掌面無名指第一節之內側三分線上。 主治 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兩脅痛、腳抽筋。 針法 五分針直刺,針深二至三分。三眼穴 三眼穴 定位 在掌面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線上。共三穴。 主治 補針;效同足三里穴,另治消化不良、胰臟炎、脾臟炎、下痢、胃病嘔吐。 針深半分至一分。本穴有預防、保健、強壯之效。復原穴 復原穴 定位 在掌面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線上,共三穴。 主治 消骨頭脹大、筋腫痛、骨膜炎。 五分針直刺,針深二至三分。眼黃穴眼黃穴 定位 掌面小指第二節之中央點。 主治 眼發黃、太陽穴頭痛、黃疸病。 五分針,針深二至三分。五虎穴五虎穴 定位 掌面拇指第一節中央外側五分,共五穴。 主治 治全身骨腫、肺炎、支氣管炎、扁桃腺炎、肝腫大。 針深二分,五虎穴常用來治療對側指(趾)關節。止涎穴 止涎穴 定位 大拇指背第一節中央偏內側五分線上,共五穴。 主治 小孩流口水、中風患者流涎、視神經萎縮。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可五穴取三穴使用。制污穴制污穴定位 大拇指背第一節正中央上,共三穴。 主治 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血不止,不結口。 針法 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婦科穴婦科穴 定位 手背大指第一節之外側,從掌指橫 紋起,每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共五穴。 主治 子宮炎、子宮痛(急、慢均可)、子宮瘤、小腸脹、婦人久年不孕、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 五分針,針深二至三分。婦科穴為治療婦科諸疾之主要用穴。 指駟馬穴指駟馬穴 定位 食指背第二節外側,中央線外開三分之直線上。 主治 肋膜炎、肋膜痛、皮膚病、臉面黑斑、鼻炎、耳鳴、耳炎。 針深一至二分。功效與足駟馬穴相當。指五金、指千金穴 指五金、指千金穴 定位 手背食指第一節中央外開三分直線上,各穴相距二分半 主治 急慢性腸炎、腹痛、魚刺鯁喉、肺虛畏寒。 針深一至二分。另下臂及小腿亦有五金、千金穴可供使用。 木火穴木火穴 定位 手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共四穴。 主治 半身不遂。(此穴曾用於治療高棉國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 橫刺皮下一至二分。通常一次不超過五分鐘,五日後限用三分鐘。心膝穴心膝穴 定位 中指背第二節中央偏內、外側各五分,共二穴。 主治 膝蓋痛、肩胛痛、頸項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至三分。*-+*-+肺心穴肺心穴 定位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上,共三穴。 主治脊椎疼痛、頸項痛、小腿脹痛。 針法與應用橫針皮下一至二分。可一針透二穴。二角明穴二角明穴 定位 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共二穴。 主治 閃腰岔氣、腎痛、眉酸骨痛、鼻骨痛、眼壓太高之脹痛。 橫針皮下一至二分。亦可一針透二穴。膽穴 膽穴 定位 中指背第一節正中央內側、外側五分處各一穴。 主治 心驚、小兒夜哭、黃膽病、腿酸脹。 針深二至三分或以三稜針扎出血。指三重穴指三重穴 定位 手背無名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三分線上,共三穴。 主治 驅風、臉面神經麻痹、乳頭腫大、肌肉萎縮,乳瘤、乳癰。 針深一至二分。三穴宜並用成為倒馬針法。指腎穴指腎穴 定位 手背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外側三分線上,三穴各相距二分半。 主治 口乾、腎虛、心臟衰弱、背痛、心臟性氣喘、胸部疼痛。 治背痛宜三針同下。即為倒馬針法,以提高療效。null火膝穴 定位手背小指第二、三節橫紋內側端。主治膝蓋痛、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亦治眼球痛、膝內側痛、膝扭傷。針法與應用用三分針或五分針直刺,針深一分。二二手掌部位二二手掌部位土水穴 土水穴 定位 在手掌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共三穴。 主治 胃炎、久年胃病。 針深五分至一寸。重子穴重子穴 定位 手掌虎口下一寸, 大指掌骨間。 主治 背痛、感冒、肺炎、咳嗽、氣喘。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至五分。重仙穴重仙穴 定位 手掌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 ,與手背靈骨穴相通。 主治 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 針法與應用 三至五分。重子、重仙同時下針治背痛。手解穴手解穴 定位 小指與無名指掌骨間,距掌指橫紋一寸為手解一穴,一穴上五分為二穴。 主治 主解暈針與下針後引起之麻木感及氣向錯亂之刺痛。 針深三分至五分,停針十至二十分鐘即解,或點刺出血。靈骨穴靈骨穴 定位 在手背虎口處,手背拇指與食指 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 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靈骨穴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 主治 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經痛、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腸痛、頭昏腦脹。 針深五分至二寸,可透過重仙穴。亦可向外斜刺二至三寸。孕婦禁針。因此穴有強烈收縮子宮之功能。大白穴大白穴 定位 手背面,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十四經合谷穴外一寸骨邊下陷中, 距靈骨穴一寸。 主治 小兒氣喘、發高燒、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 針四分至六分或用三稜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孕婦禁針。上白穴 上白穴 定位 手背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間 ,距掌指關節上五分。 主治 眼角發紅、坐骨神經痛、胸痛。 針法與應用 一寸針,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穴中白穴 定位 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 ,與十四經中渚穴相差五分。 主治 腎病之腰痛、腰酸、背痛、頭暈、散光、乏力、腎臟之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 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穴入腎經為董氏治腰、腎疾病的要穴之一。上白穴.中白穴.下白穴上白穴.中白穴.下白穴下白穴下白穴 定位 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 ,即十四經液門穴下五分處。 主治 牙齒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下白穴常一起使用,主治上述各症。腕順一穴腕順一穴 定位 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 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 主治 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臟炎、四肢骨腫、嚴重腰兩邊痛、背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至一寸。腕順穴入腎經,為治療耳疾、腎疾、腰痛之常用穴。腕順二穴 腕順二穴 定位 在小指掌骨外側下緣, 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 亦即腕順一穴上一寸處。 主治 鼻出血、失枕、以及與腕順一穴同時下針,可治療腕順一穴主治之各症,另腕順二穴亦可治療頸椎、胸椎酸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至一寸。腕順二穴亦可治療頸椎、胸椎痛。腕順一、二穴須貼骨下針效果才會顯著。null三三下臂部位 三三下臂部位 其門穴其門穴定位 在手背橈骨之外側上緣,手腕橫紋正中央上二寸靠內側一寸處。 主治 子宮炎、卵巢炎、子宮頸瘤、尿道炎、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膀胱炎。三穴同時下針亦可治婦女性冷感、便秘痔瘡。 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貼骨進針,效果更佳。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時使用成倒馬針法。為治療痔瘡、便秘及婦科之常用針法。其正穴其正穴 定位 在手背橈骨之外側,其門穴直上二寸。 主治 子宮炎、卵巢炎、子宮頸瘤、尿道炎、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膀胱炎。三穴同時下針亦可治婦女性冷感、便秘痔瘡。 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貼骨進針,效果更佳。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時使用成倒馬針法。為治療痔瘡、便秘及婦科之常用針法。其角穴其角穴 在手背橈骨之外側,其門穴直上四寸。 主治 子宮炎、卵巢炎、子宮頸瘤、尿道炎、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膀胱炎。 同其門穴。 同其門穴。三穴同時下針亦可治婦女性冷感、便秘痔瘡。 針法與應用 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時使用成倒馬針法。為治療痔瘡、便秘及婦科之常用針法。火串穴 火串穴 定位 在手背腕橫紋上二寸五分,兩筋骨間陷中。 主治 便秘、心跳、手下臂痛、胸痛、背痛、小腿前側痛。 另火串穴與支溝穴位置與主治不同須重新辨清,不可混淆。 火陵穴火陵穴在火串穴上兩寸,腕橫紋上四寸五分。 胸痛及發悶、發腫、手抽筋。 同火陵穴。深刺透過側腰靈穴時,又可治腎盂炎、腰酸、坐骨神經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一寸半。左手下臂痛針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針左手穴。 胸部痛及發悶、發脹則火陵、火山兩穴同時用針。火山穴火山穴 在火陵穴上一寸五分,腕橫紋上六寸。十四經四瀆穴下一寸。 同火陵穴。深刺透過側腰靈穴時,又可治腎盂炎、腰酸、坐骨神經痛。 針深三分至一寸半。左手下臂痛針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針左手穴。 胸部痛及發悶、發脹則火陵、火山兩穴同時用針。 火腑海穴 火腑海穴 定位 手肘橫紋下二寸五分處,橈骨與尺骨之間陷中。 主治 咳嗽、氣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經痛、腿酸、腰酸、貧血、頭暈、眼花、疲勞過度。 針法與應用 五分至一寸。治貧血頭昏眼花、疲勞過度、下針十分鐘後取針,改用艾灸。手五金穴 手五金穴 定位 尺骨外側,腕橫紋上六寸五分。 主治 坐骨神經痛、腹痛、小腿發脹、腳痛、腳麻。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一寸。常與手千金穴一起配用。手千金穴手千金穴 定位 尺骨外側,手五金穴上一寸五分。 主治 同手五金穴。兩穴皆屬董氏三十二解針為解麻、解脹、解毒之要穴。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一寸。手五金、手千金兩穴同時取用。腸門穴 腸門穴 定位 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橫紋三寸。 主治 腸炎(肝炎引起)、頭昏眼花、膽囊炎、嘔吐。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針下後立止肝痛,將針向右旋轉,胸悶即解;將針向左旋轉,腸痛亦除。腸門穴與肝門穴同時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腸炎。腸門、肝門、心門三穴倒馬亦可治小腿內側痛。肝門穴肝門穴定位 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橫紋六寸。 主治 急性肝炎、急慢性胃腸炎、胸悶痛、兩肋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腸門穴與肝門穴同時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腸炎。腸門、肝門、心門三穴倒馬。 心門穴心門穴定位 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下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主治 心臟病、心悸亢進、胸悶、嘔吐、肺霍亂。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腸門、肝門、心門三穴倒馬 人士穴人士穴 定位 在前臂橈骨上緣,去腕橫紋三寸。 主治 氣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胸痛、心悸、蛋白尿。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治氣喘、治手掌及指、肩臂、背痛。針深一寸治心臟。地士穴 地士穴 定位 在前臂橈骨外緣,人士穴上三寸,即十四經孔最穴下一寸處,距腕橫紋六寸。 主治 氣喘、感冒、頭痛、腎虧、心臟病、疝氣、便秘、腰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臟病。天士穴天士穴 定位 在前臂橈骨之外緣,地士穴上三寸。 主治 氣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發脹、胸痛、支氣管炎。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五分。天、地、人士三穴配靈骨穴雙手同時用針可治哮喘。曲陵穴 曲陵穴 定位 肘窩橫紋中央直下一寸五分,即十四經尺澤穴直下一寸五分處。 主治 抽筋、陽霍亂、氣喘、肘關節炎、心跳、重感冒、咳嗽、支氣管炎、鼻塞、胸痛、背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一寸。或點刺曲陵穴內側動脈血管,可治陽霍亂、肝霍亂、心臟麻痺。心靈穴心靈穴 定位 手掌朝上,腕橫紋上一寸五分 為心靈一穴, 上兩寸五分為心靈二穴; 上三寸五分為心靈三穴。 主治 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小腿痛、前額頭痛、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半,亦可配地宗穴為治療心臟病之董氏要針。下針深度不同主治亦不同。四四上臂部位 四四上臂部位 null分金穴分金穴 定位 上臂肱骨內側,肘窩橫紋上一寸五分。 主治 感冒、鼻炎、喉炎。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後椎穴 首英穴後椎穴 首英穴後椎穴 上臂肱骨外側,肘橫紋直上二寸五分。 首英穴 後臂肱骨外側,肘橫紋上四寸五分。 主治 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炎、腰痛。後椎穴、首英穴一起下針亦治支氣管炎、老人夜咳及口乾。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半,貼骨下針。後椎、首英兩穴通常同時用針,效力迅速而佳。富頂穴 富頂穴 定位 後臂肱骨外側,首英穴上二寸五分,距肘橫紋七寸。 主治 疲勞、肝弱、血壓高、頭暈、頭痛、血管硬化。 針法與應用 針淺治疲勞、肝弱,針深治頭痛、血壓高。後枝穴後枝穴 定位 當肩中與肘之直線上,富頂穴上一寸,離肘橫紋八寸。 主治 血壓高、頭暈、頭痛、殺菌、皮膚病、血管硬化。 針法與應用 富頂、後枝同時下針,可治頸項疼痛及面部麻痹。肩中穴肩中穴 定位 當後肱骨上,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二寸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二寸半處。 主治 膝蓋痛、皮膚痛(頸項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半。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背面穴 背面穴 定位 在肩骨縫之中央上二分,舉臂時空陷處中央上二分處。 主治 腹部發悶、發音無力。用三稜針可治全身疲勞、兩腿發酸、嘔吐、肝霍亂、陽霍亂、陰陽霍亂。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人宗穴人宗穴定位 在上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三寸五分。主治 腳痛、手痛、肘臂腫痛難動、面黃(膽病)、四肢浮腫、脾腫大、感冒、氣喘。地宗穴地宗穴定位 在人宗穴上三寸處,即肘窩橫紋上六寸五分。 主治 能使陽症起死回生,心臟病及血管硬化。 天宗穴天宗穴定位 在上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後部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九寸五分。 主治 婦科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針法與應用 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偏外傷肱骨,偏裏傷肱二頭肌,扎針部位應準確。天宗、地宗、人宗三穴可同時使用形成倒馬針法,以提高治療的效果雲白穴雲白穴 定位 在上臂肱骨後緣肩尖前約二寸許,肩中穴內二寸處。 主治 婦科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至一寸半。常與李白穴配用。李白穴李白穴 定位 在雲白穴向外斜下二寸。 主治 狐臭、腳痛、小腿痛、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上曲穴上曲穴定位 肩中穴向外開二寸。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神經失靈及神經失靈而應起之骨頭脫節症,臂痛、小腿脹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取左穴。用三稜針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下曲穴 下曲穴 定位在上臂後側,即上曲穴向下二寸。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神經失靈及神經失靈而應起之骨頭脫節症,臂痛、小腿脹痛。 針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取左穴。用三稜針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五五腳趾部位 五五腳趾部位 火包穴火包穴 定位 平臥,當足第二趾底遠端趾間關節橫紋正中央處是穴。 主治 心痛,肝病,難產,胎衣不下、墮胎、赤白帶。配婦科穴主治婦科諸疾。 用三稜針出黑血。用毫針針深三至五分。禁灸,孕婦禁針。海豹穴 海豹穴 定位 當大趾之內側,大趾本節內側正中央點,腳趾甲內側後方處是穴。即十四經隱白穴之後方,大都穴之前。 主治 眼角痛(角膜炎)、疝氣、大指及食指痛,婦科陰痛道炎、赤白帶下。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右手痛取左足,左手痛取右足穴。木婦穴 木婦穴 定位 在足第二趾中節正中央外開三分。 主治 婦科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輸卵管不通。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至四分,貼趾骨。六六腳掌部位六六腳掌部位nullnull火主穴火主穴 定位 在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叉口下緣,即十四經太衝穴上五分處。 主治 難產、骨骼脹大、心臟病而引起之頭痛、肝病、胃病、神經衰弱、心臟麻痹、手腳痛、子宮炎、子宮瘤。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八分。治手腳痛時,扎對側。禁灸,孕婦禁針。火硬穴火硬穴 定位 在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下緣,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之中間骨縫中。 主治 心跳、頭暈、胎衣不下、骨骼脹大、下頜痛(張口不靈)、強心(昏迷狀態時使用)、子宮炎、子宮瘤。能墮胎。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孕婦禁針,禁灸。門金穴門金穴定位 在第二蹠骨與第三蹠骨連接部之間,蹠背橫靜脈血管前緣,在十四經胃經之陷谷穴下四分。 主治 腸炎、胃炎、腹部發脹及腹痛、盲腸炎。 針法與應用 用細毫針,針深五分。為婦女經痛之配穴。木斗穴木斗穴 定位 在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下緣,蹠骨與趾骨關節之骨縫。 主治 脾腫大(硬塊)、消化不良、肺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木留穴木留穴 定位 在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叉口下處陷凹中。 主治 白血球症、脾腫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木斗穴、木留穴可同時配用下針。六完穴六完穴 定位 在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之下緣,距蹠骨與趾骨關節間之前緣骨縫中。距十四經中膽經之俠谿穴五分。 主治 止血(包括跌傷、刀傷出血或是打針流血流不止)、偏頭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哮喘、肺病、痰多體弱禁用此穴。水曲穴水曲穴 定位 當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叉口下緣。 主治 腰痛、四肢浮腫、腹脹、頸項神經痛、婦科子宮疾病。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火連穴 火連穴 定位在第一蹠骨內側,在趾骨與蹠骨關節後二寸,與太白穴差五分 主治血壓高而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臟衰弱、腦瘤、腦膜炎。火菊穴火菊穴定位在火連穴後一寸。距趾骨與蹠骨關節三寸處是穴。 主治 手發麻、心跳、頭暈、腳痛、高血壓、頭腦脹、眼昏、眼皮發酸、頸項扭轉不靈。 火散穴火散穴定位在第一蹠骨內側,在火菊後一寸。與十四經然谷穴相差五分。 主治頭痛、腦脹、眼角痛、腎虛、頭暈、眼花、腰酸、背痛、腦瘤、腦膜炎。 火連穴.火菊穴.火散穴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八分。針橫蹠骨底緣扎入,與蹠骨成直角。孕婦禁針。 火連、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可用來治療腦瘤、腦膜炎。三穴皆貼骨下針,效果更強。 火連穴.火菊穴.火散穴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八分。針橫蹠骨底緣扎入,與蹠骨成直角。孕婦禁針。 火連、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可用來治療腦瘤、腦膜炎。三穴皆貼骨下針,效果更強。水相穴 水相穴 定位 在內踝骨直後,跟筋前緣貼骨下五分。即十四經太谿穴下五分、大鐘穴內五分處。 主治腎炎、四肢浮腫、腎虛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婦科産後風、白內障。 針深三分至五分,或過量針亦可(即針沿跟筋前緣扎透過去。)水仙穴水仙穴 定位 在內踝後直下二寸,跟筋前緣凹陷處。 主治 同水相穴及腎虛之背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水晶穴水晶穴 定位 在內踝尖直下二寸。 主治子宮炎、子宮腫、子宮瘤、小腹氣腫脹悶、腎腦功能失調引起之諸疾。 針深五分至一寸。若異色血絡出現,可先在此穴點刺出血。花骨一穴花骨一穴 定位 在足底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每隔五分一穴,共四穴。 主治沙眼、眼角紅、眼皮炎、迎風流淚、怕光、眉骨痛、鼻骨痛、頭痛、牙痛、耳鳴。 針深五分至一寸。患者用力吸氣,快速進針。null花骨二穴花骨二穴 定位 在足底第二蹠骨與第三蹠骨之間,共二穴。距趾間叉口一寸一穴,又五分一穴。 主治 手指無力、手臂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花骨三穴 花骨三穴 定位 在足底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距趾間叉二寸。 主治 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椎骨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上瘤穴上瘤穴 定位 在足底後跟前緣正中央。 主治 腦瘤、腦積水(大頭瘟)、小腦痛、腦神經痛、體弱。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一寸。七七小腿部位 七七小腿部位 null正筋穴.正宗穴正筋穴.正宗穴正筋穴 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宗穴 定位在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null正士穴正士穴 定位 正宗穴上二寸。 主治 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搏球穴搏球穴 定位 在正土穴上二寸五分。十四經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 腿轉筋、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至二寸,以針尖抵骨效力最佳。與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亂轉筋及腎虛。 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 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 定位 一重穴 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二重穴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 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三重穴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 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null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四花上穴四花上穴 定位 在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外簾,十四經之足三里內側一寸處。 主治 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瘡,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寸治哮喘,三寸治心臟病。針深三寸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四花中穴 四花中穴 四花中穴 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兩筋間之間。 四花副穴 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 兩穴主治 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痺(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腸炎、胸悶、肋膜炎。 針法與應用 三稜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腸炎、胸悶、肋膜炎。用毫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四花下穴四花下穴 定位 在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寸。 主治 腸炎、腹脹、胃痛、胸脹、浮腫、睡中咬牙。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用細毫針)。腑腸穴腑腸穴 定位 在四花下穴直下一寸半。 主治 同四花下穴。 針法與應用 通常為四花下穴之配穴上唇穴.下唇穴上唇穴.下唇穴定位 上唇穴 在膝蓋中央下緣。 下唇穴 在膝蓋骨下緣約一寸 主治 唇痛、白口症。 針法與應用 用三稜針刺膝蓋下緣髕韌帶上及其鄰近區,使出黑血,立即見效。null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 側三里穴 足三里穴外一寸五分。四花上穴外開二寸五分。 側下三里穴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 兩穴主治 牙痛、面部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肋間痛,盲腸炎痛。兩穴常并用治療。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半。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 足千金穴 在側下三里穴外開五分,再直下二寸。 足五金穴 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 主治 急性腸炎、魚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嚨生瘡、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足千金與足五金穴通常同時取穴,治甲狀腺炎雙足取穴。七虎穴七虎穴 定位 在外踝後一寸五分之直線上,各穴相差二寸,共三穴。 主治 肩骨痛、鎖骨炎、胸骨痛及腫脹、肋膜炎。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八分。若有異點先點刺再扎針。null外三關穴外三關穴 定位 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共三穴。 主治 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肺癌。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至一寸半。為各種良性、惡性瘤的常用配穴。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天皇穴 彎曲膝蓋在脛骨頭之內側下陷凹處直下一寸, 距膝關節三寸五分。 主治 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臟炎、糖尿病、 蛋白尿。 人皇穴 在脛骨之內側前緣,內踝上三寸五分處。 地皇穴 在脛骨之內側,人皇穴直上四寸處。 兩穴主治 淋病、陽萎、早洩、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腎臓炎、腎虧之腰痛。另外,地皇穴亦可治子宮瘤、月經不調、四肢浮腫 null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天皇穴配天皇副穴(腎關)治倒食病、胃酸過多。 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稱下三皇,配通腎、通背穴,常用來治療腎虧、腎臓炎及糖尿病。孕婦禁針。天皇副穴 天皇副穴 定位 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 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 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光明穴 光明穴 定位 在內踝尖直後一寸上一寸內踝骨上緣。 主治 眼散光及白內障、眼酸痛、弱視。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或以三稜針點刺出血。四肢穴四肢穴定位 當脛骨之內側,在內踝骨上四寸五分。 主治 四肢痛、頸項痛、糖尿病、手臂、肘麻痛。 針法與應用 貼骨斜刺,針深六分至一寸二分。孕婦禁針。八八大腿部位 八八大腿部位 null通關穴通山穴通天穴通關穴通山穴通天穴通關穴通山穴通天穴通關穴通山穴通天穴通關穴 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 通山穴 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 通天穴 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源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通關、通天、通山三穴大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姐妹一.二.三穴姐妹一.二.三穴姐妹一.二.三穴姐妹一.二.三穴姐妹一穴 通天穴向內橫開一寸上一寸。 姐妹二穴 姐妹一穴上二寸五分。 姐妹三穴 姐妹二穴上二寸五分。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經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輸卵管不通、卵巢炎、無月經等婦科諸疾。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半。姐妹穴兩腿六穴通常同時取穴下針,形成倒馬針法。感冒一.二穴感冒一.二穴感冒一.二穴感冒一.二穴感冒一穴 姐妹二穴向內橫開一寸。 感冒二穴 感冒一穴直上二寸五分。 主治重感冒、發高燒、發冷、感冒頭痛。同感冒一穴。兩穴加配下三皇穴可治男科陽痿、遺精等症。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感冒一穴、感冒二穴同時取穴,針向腿中心斜刺,進針速度不宜太快。通腎.通胃.通背穴通腎.通胃.通背穴通腎穴 在膝髕骨內側上緣。 通胃穴 在通腎穴上二寸。 通背穴 在通胃穴上二寸,通腎穴之上四寸。null主治陽痿、早洩、淋病、腎臟炎、糖尿病、腎虧之頭暈腰痛、腎臟性之風濕病、子宮痛、婦科赤白帶下、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炎、高血壓、胃腸炎、尿蛋白、喉乾水腫、小便濁臭、背痛等症。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其他各症之補針。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婦人流產之補針,連續治療半月即無流產之虞。 上三黃上三黃明黃穴 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 天黃穴 在明黃穴上三寸。 其黃穴 在明黃穴直下三寸。 上三黃上三黃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機能不夠引起之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另外,其黃穴亦為治療黃疸病之要穴之一。另上三黃亦為治療婦科病之主要配穴,可調理婦女月經週期不順所引起之諸症。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同時取穴下針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脹大、肝機能不夠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瘡。三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針灸中治療肝病有名的常用穴。駟馬上.中.下穴駟馬上.中.下穴駟馬下穴 膝髕骨外緣直上七寸五分,即通關穴上五分向外齊開一寸處。 駟馬中穴 駟馬下穴直上二寸處。或患者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內橫開三寸。 駟馬上穴 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駟馬上.中.下穴駟馬上.中.下穴主治肋骨痛、肋膜炎、肺機能不足所引起之腰痛、肺弱、肺病、肺結核、肺癌、胸部挫傷、胸背痛、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癬、各種皮膚病、皮膚過敏、青春痘、下肢扭傷、甲狀腺腫、乳腺炎。 針法與應用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單足取上、中、下三穴,其餘各症兩腳六針同時取之,形成倒馬針法,可提高療效。此三穴為治療所有“氣”病之主穴。 上、中、下泉三穴上、中、下泉三穴下泉穴 在膝關節外側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 中泉穴 在大腿外,下泉穴之直上二寸。 上泉穴 中泉穴之直上二寸,下泉穴直上四寸。上、中、下泉三穴上、中、下泉三穴主治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跳、口歪、眼斜。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治左用右穴,治右用左穴。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上、中、下泉三穴同時取穴下針。 解穴解穴 定位 在髕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內橫開三分。 主治 針扎後氣血錯亂,下針處起包疼痛,或西醫注射後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精神刺激、疲勞過度之疼痛。 針法與應用 針三分至五分。下針後將針緩緩轉動,病痛解除即取針。下九里穴上九里穴中九里穴 下九里穴上九里穴中九里穴 下九里穴 在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即十四經風市穴外開五分處。 上九里穴 在駟馬中穴外五分,又下五分處。 中九里穴 在上九里穴與下九里穴之中央點。null主治 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經麻痹、脖頸痛、頭暈、眼脹、手麻、臂麻、腿痛、神經無力。另上九里、中九里亦治心經之臂痛、眼痛、腎氣不足之腹脹。 針法與應用 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九九部位九九部位null耳圓穴耳圓穴 定位 在耳垂後外側上緣。 主治 解酒、止嘔吐、暈車、暈船、暈機。(酒醉不要扎針,如要解酒,點刺出一點血可矣。) 針法與應用 用細毫針由外向裏、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或三稜針出血。土耳穴土耳穴 在耳甲腔部肝區之下。 主治神經衰弱、紅血球過多、發高燒、糖尿病。 針法與應用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金耳穴金耳穴 定位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 主治肺衰弱之坐骨神經痛、腰脊椎骨彎曲、過敏性感冒。 針法與應用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木耳穴木耳穴 定位在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 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腫大、肝弱疲勞、久年淋病(需長期針治)。 針法與應用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耳背穴耳背穴 定位在木耳之上約三公分處。 主治喉炎、喉蛾、喉癌、頭痛、眼紅腫、角膜炎。 針法與應用以三稜針紮出血。或毫針斜刺。耳三穴耳三穴  定位 在耳輪之外緣。上為耳上穴、中央一穴為耳中穴、下端一穴為耳下穴。 主治 霍亂、偏頭痛、感冒。耳三穴放血有消炎、退熱、止痛、抗過敏、降壓、清腦之功效。 針法與應用 用三稜針扎出血,一用二穴可矣。治發燒先在此穴及十八星穴放血。水耳穴水耳穴 定位 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 主治 腎虧、腰部兩邊痛、腹部發脹。 針法與應用 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十十部位十十部位鎮靜穴鎮靜穴 定位 在兩眉頭之間正中央上五分處。即十四經印堂穴上五分。 主治 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針)。上里穴.四腑一二穴上里穴.四腑一二穴上里穴.四腑一二穴上里穴.四腑一二穴上里穴 在眉頭內側直上五分十四經攢竹穴上五分。 四腑二穴 在眉毛之正中央點直上五分。 四腑一穴 在眉毛外側直上五分。十四經絲竹空穴上五分。 主治眼昏、頭痛、眼壓過高脹痛,小腹脹、顏面神經麻痹。 針法與應用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三穴用三稜針同扎出血可治臨
/
本文档为【2011董氏针灸培训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