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2013-12-03 4页 doc 27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7164

暂无简介

举报
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 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又如李白《...
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 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用普通话朗读,应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并不整齐。但用粤语朗读,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格工整。这样的例子还能在对平仄格式规定更为细致、多样的词中找到,如:《渔歌子》: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例: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普通话朗读时,“西”字应为平,但在粤语中,“西”字为仄;“流”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在粤语中为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粤方言的声调的确更接近古代声调。现代汉语共有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不难发现,粤语比现代汉语多了入声,而中古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由繁到简的演变,入声韵逐渐消失。下面一首小诗,反映的就是方言中塞音韵尾、合口鼻音韵尾的消失: 戏妻族语不正 唐·胡曾 呼十却为石, 呼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 另据明代《中原音韵》揭示,当时已发生的声调变化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所以现代汉语是缺少入声的,而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却大多完整保留了入声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韵尾,因而用南方方言朗读古诗,能更容易发现和体会韵律。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粤语更为多样丰富的声调与古汉语中的四声更为接近,利用粤语可以更为直接地研究古音韵,粤语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韵律,能够提供极大的帮助,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二、字词 1、粤语中保留的古语词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古文翻译是一大难题,尤其是个别今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但是,在用粤语朗读古文的时候,却会发现个别古语词在今日的粤语中仍然沿用。下面举例说明: 话 “话”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指能达思想感情的声音、文字,例如:会话、对话等。在现代汉语中,“话”一般不作动词,除个别固定搭配,如“话别”“茶话会”等。但在古诗中,却能发现“话”作动词的用法,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麻桑。”(孟浩然《过故人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巴山夜雨》)在唐诗中的“话”,多作动词使用。在粤语中,“话”字作为动词使用比作为名词使用要更为频繁。如:“我话你知。”“我话俾你听。”都是“我告诉你”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常用“说”或“讲”代替。 着 “着”在现代汉语中除个别固定搭配如“着装”外,无穿衣的意思。在古汉语中,“着”作穿衣(动词)颇为常见,如“恂常私着胡服”(司马光《资治通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在粤语中,“着”亦常用于穿衣之义,如“着衫”“着鞋”。而在现代汉语中,用“穿”字代替。 食 “食”在今日一般作名词,如“食物”。古文中“食”作动词并不少见,如“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在粤语中,“食”常用作动词,如“食饭”“食菜”。而在现代汉语中,用“吃”字代替。 在粤语中保留古义的词还有:执、拎、包、定、饮、佢(渠)、睇、担、行、衫、抵等。 粤语中保留的单音节词 在古汉语翻译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将单音节词组词形成双音节词,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常见得多。如: 现代汉语 知道 认识 衣服 鞋子 眼睛 害怕 保证 锋利 没有 粤语 知 识 衫 鞋 眼 怕/惊 包 利 冇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鞋子、杯子、桌子、椅子这一类以“子”结尾的双音节词语,在古汉语及粤语中,均无“子”这一后缀,如杯、台、凳……从一定程度上说,在词语方面,更接近古汉语的粤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简练。 综上所述,在粤语中,仍然有相对多的词汇保留着古词古义,并且为大众所高频率地使用。可见,在词汇方面,粤语对古汉语的有着较为完整的继承。 三、语法 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定语后置的情况,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在现代粤语中,定语后置情况也比较常见,如“鸡公”(公鸡)“鸡乸”(母鸡)。 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而在文言文中,状语多置于谓语之后,因而状语后置句十分常见,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其实,在现代粤语中仍然保留着部分状语后置句,如:“佢聪明过佢。”(意为:他比他聪明。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食多啲。”(意为:多吃点。)“多谢晒你地。”(意为:十分感谢你们。晒:副词,表十分。多谢:感谢。你地:你们。)“我走先。”(意为:我先走了。) 四、成因探讨 要研究粤语与古汉语的关系,就必须从粤语形成的历史入手。关于粤语的起源,目前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粤语形成的开始可追溯到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始皇派兵南征百越,后又“谪徙民五十万戍之。”从此,汉语和汉族文化开始传入百越,并随着迁入汉人的增多,逐渐流行。由于百越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因此,从中原传入的汉语慢慢与粤人原本的语言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的粤语。 到永嘉之乱,即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八王之乱、五代十六国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北方为游牧民族所统治,导致北方语言也受游牧民族影响,出现改变,而南方由于偏远和山岭阻隔,受游牧民族的侵犯与影响较少,因此语言仍保留原有特征。历史上的几次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大量人口的南迁,使得南北方语言差距进一步拉大,北方语言在屡次的动乱中变化越来越鲜明,而粤语,同其他南方方言一样,保留着中原汉语音——雅言的大量因素。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方言的成熟,南方各方言已日趋稳定,并拒绝接受北方方言的同化,到唐宋时期,粤语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带有明显特点的方言,并始终保留着南北朝以前的中原汉语特征。 在我看来,粤语之所以能够保留大量古汉语特征,与广东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科技的落后,广东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了一座文化孤岛。因此,粤语的发展历程从某一时段开始便是相对独立的。再者,到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地,当时全国的普通话已是建立在北方方言基础上的国语。由此猜想,与当时的国语存在相当大区别的粤语,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许略小于普通话所受的影响,从而使得现代粤语在某些方面比现代汉语更接近古汉语。 五、价值探讨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人类借助语言传播和保留各类文化成果。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方言,长久以来,粤语反映了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再者,粤语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现象与特征,在今日,对研究古代雅言,对研究中古汉语,对研究汉语的演变历程都具有极大意义。同时,粤语还能为我们提供一扇窗,透过它,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古代文化。
/
本文档为【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