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青少年犯罪

浅析青少年犯罪

2013-12-04 10页 doc 50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8567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青少年犯罪浅析青少年犯罪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09社会工作 马月芳 P090410356 1、 犯罪主体的界定 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对青少年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青少年主要是在生理年龄上对其作出的划分。少年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青年是指人15岁到30岁左右。在我国,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 岁至25 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50 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 以下,...
浅析青少年犯罪
浅析青少年犯罪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09社会工作 马月芳 P090410356 1、 犯罪主体的界定 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对青少年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青少年主要是在生理年龄上对其作出的划分。少年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青年是指人15岁到30岁左右。在我国,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 岁至25 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50 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 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 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社会应当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这也将为目前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 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增多,犯罪类型具有多样化。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过去的几年内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成倍增长。2009年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最新的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张朝晖对此解释说,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在犯罪类型上青少年犯罪也渐渐的趋于多样化,犯罪类型涉及到: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贩毒、卖淫等。2.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以往的青少年犯罪大多集中在18 周岁至25 周岁。而近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降低到14 岁,18 岁以下的犯罪人数明显增多。2011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里,上海检方披露一起20多名女中学生集体“援交”的案子,在这起案件中,这些女中学生大都未满18岁,最小的不到14岁。 3.青少年犯罪有集团化趋势。青少年犯罪有75%以上是集团作案。这也显示出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虽然他们处在年轻力壮的时期但是由于其心理的不成熟,犯罪时心理压力较大使其常常出现团伙作案。 4.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尤其是针对计算机方面的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著名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制造者李俊坦言,当青春期遇到了黑客帝国,成为了少年李俊眼里真正的理想国,充分满足了他确认自我价值的需要,青春期被肯定、被关注的渴望,对自由、平等、分享的心理需要和对未来的好奇。进而成为一名黑客,制造了熊猫烧香病毒。 5.以激情犯罪为主。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但缺乏社会经验,并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会突发犯罪,并且不计后果。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琐事吵嘴或小事纠纷,或是因为哥们义气,有的甚至是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6.从犯罪身份来看,离异家庭、贫穷家庭的子女居多。一般说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贪图享受,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4、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1、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 青少年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 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 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 3、自我意识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属于自我意识发展与心理性断乳期。由于成人感和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常常形成自我意识的偏差。容易出现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的自我评价、以自我为中心、逆反等心理。容易导致不正常的心理,形成行为偏差,在人际关系上屡屡受挫,于是采用过激行为,最终形成犯罪。 (2) 家庭的原因 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场所。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第一,粗暴型家庭教育。中国有句老话说“不打不成材,或是棍棒下出孝子”,因此中国的父母们谨遵老祖宗的教诲,对子女非打即骂,殊不知这样做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第二,溺爱型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2011年9月“李双江之子无照驾驶并打人事件”备受瞩目,就是因为过分溺爱,李双江之子才会有恃无恐,小小年纪恣意妄为,并因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教养一年,已送交执行。第三,放任型家庭教育。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2. 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暴力。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青少年总有一种罪恶感,总是怀疑是否由于自己导致家庭的不和谐,家庭不和谐的升级即使家庭暴力,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3. 有缺陷的父母及贫困家庭。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相对地说从家庭中分享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温暖、正常教育等都自然少于其他家庭。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的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在我国,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即使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导致了现在很多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顾学生其他方面培养的现象。因此,成绩成为一个孩子的全部,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差学生则破罐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3、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忽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4、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 (3) 社会亚文化的影响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黄赌毒等低级、庸俗的亚文化也广为流传。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想被严重扭曲,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当今社会风气日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普遍,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有些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因此,出现了许多 “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双江”的闹剧。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这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案件也越来越多。重庆的文强案轰动一时,虽然新闻媒体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宣传报道,起到了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5、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部门、家庭和学校等密切配合,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教育好子女,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要给予关注,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家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照顾,家庭氛围和睦,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若父母发生矛盾,应尽量避开孩子,离婚时要妥善处理好孩子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身心伤害。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从上到下维护好学校及周边大环境的纯净,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求知环境,提倡素质教育。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民主地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当期望,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加强法制教育。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用端正的态度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解开生理卫生的神秘面纱,防止不良言行的发生。 (三)社会方面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活动中。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提高全民素质,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减少青少年学习和就业压力,为辍学青少年提供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对犯罪青少年给予教育帮助,为其提供宽松和谐的从新做人的环境和机会。 (四)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导向、监管作用,进行全民素质教育,加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对某些职能部门严加管理和监督,促进工作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增加其透明度,增加人民对其的信任度。同是应该净化社会风气,让青少年较少的接触社会上的阴暗面。 (五)自身方面 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判断,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欠缺的方面,自己的任务等等,从多方面自觉地充实、完善、发展,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问题不冲动行事,能够正确的看待问题,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父母求助,在他们的帮助下在进行解决。时刻约束自己,不去网吧,歌厅等未成年不宜去的场所。当有心理困惑或是矛盾的时候,要及时倾诉。 青少年犯罪离每个人都不是很遥远,现在解决青少年犯罪已经刻不容缓,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 的,稳定的环境。控制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为青少年的未来做出一点贡献,为祖国的未来做出一点贡献,同时也为你,为我的未来做一点贡献。
/
本文档为【浅析青少年犯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