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脊髓

脊髓

2010-01-08 50页 ppt 8M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5484

暂无简介

举报
脊髓null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Clinical Central Neuroanatomy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Clinical Central Neuroanatomy李振华 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授课内容 中枢神经各部的形态结构 颅脑的三维断层解剖 参考书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李振平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3  《神经解剖学》 朱长庚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神经解剖学》蒋文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杨天祝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脊髓
null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Clinical Central Neuroanatomy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Clinical Central Neuroanatomy李振华 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 授课 中枢神经各部的形态结构 颅脑的三维断层解剖 参考书 《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李振平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3  《神经解剖学》 朱长庚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神经解剖学》蒋文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杨天祝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临床神经解剖学》姚志彬主编,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脊 髓 Spinal cord脊 髓 Spinal cord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 脊髓的发育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功能 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损伤症状的解剖基础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神经管的形成 外胚层 Ectoderm 神经板 Neural plate 神经褶 Neural crest 神经沟 Neural groove 神经管 Neural tube 前部 脑 后部 脊髓 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 菱脑中脑前脑脊髓头曲颈曲:菱脑和脊髓的分界 脊髓前脑中脑菱脑3W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脊髓端脑中脑间脑后脑桥曲末脑脊髓5W神经嵴的演变神经嵴的演变神经嵴细胞分化 感觉神经节细胞,包括植物神经节后神经元、外周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如施万细胞、卫星细胞和神经膜细胞 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黑色素细胞、滤泡旁细胞、颈动脉体Ⅰ型细胞等 部分细胞还可变为间充质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头颈部的骨、软骨、及结缔组织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室管膜层 套 层 成神经细胞 成胶质细胞 边缘层 成神经细胞突起 脊髓的发育 脊髓的发育 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 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 边缘层分化为白质 脊髓的发育脊髓的发育套层组织分化 翼板 后角(成神经细胞发育成联络神经元) 基板 前角(成神经细胞发育成躯体运动神经元) 侧角(成神经细胞发育成内脏运动神经元) 缘层: 成神经元细胞突起→ 传导束 成胶质细胞 → 网架 脊髓的发育脊髓的发育间充质分化为脊膜 胚胎约在第8周时,原始被膜分为两层。 外层→硬脊膜 内层→蛛网膜和软脊膜 在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先出现许多含液体的小腔,很快连贯成蛛网膜下腔。脊神经节和脊神经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Spinal Nerve 脊神经节和脊神经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Spinal Nerve 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来自神经嵴细胞,其轴突在近细胞体处分出T形突起——中枢突和周围突。 中枢突组成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向周围生长形成脊神经后根,胞体则聚集成脊神经节。 基板的成神经细胞发育为成熟的运动神经元,其中有支配骨骼肌的,也有自主神经节前神经经元,它们发出的轴突共同组成前根。 前根和后根在靠近椎间孔处汇合形成脊神经。null脊髓的发育脊髓的发育4周胎儿脊柱已经形成脊髓的发育脊髓的发育外形变化 3M 颈膨大 腰骶膨大 位置改变 3M 与脊柱等长 6M 末端平S1 出生 末端平L3 成人 末端平L1 脊柱裂 Spina bifida脊柱裂 Spina bifida隐性脊柱裂 囊肿性脊柱裂 脊膜突出 脊髓脊膜突出 脊髓的位置脊髓的位置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由内向外依次被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所包绕。 中国成人脊髓平均长度为44.5cm,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脊髓下端平第3腰椎。 成人脊髓下端终止的高度并不十分恒定,根据统计显示,脊髓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的只占50%左右,位置最高的可达第12胸椎,最低的可至第2、3腰椎椎间盘平面,女性脊髓下端较低,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间进行穿刺,以免损伤脊髓。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两个膨大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是上肢粗大脊神经的发源节段,在C3-T2脊髓节段之间,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与颈膨大类似,相当下肢脊神经起始的脊髓节段,在L1-S3脊髓节段之间,其最大周径在第12胸椎体下部平面。 在此平面以下,脊髓急骤变细,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脊髓圆锥的尖端与终丝相连。 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外形终丝filum terminale长约20cm,大部分为软脊膜围绕神经胶质组成,向下约在第2骶椎下缘平面穿过脊髓蛛网膜囊和硬脊膜囊的下端,然后被硬脊膜鞘紧密包绕,在骶管内呈扇状放散,末端附着于第1尾椎背面。 在硬脊膜囊以内的终丝称内终丝filum terminale internum 穿出硬脊膜囊之外的终丝为外终丝filum terminale externum。 脊髓的中央管向下伸入内终丝上部约5~6mm。在终丝上部附着几股神经纤维,可能是原始的Co2~Co3神经的根丝。终丝面有一条清楚的前静脉,借此可与脊神经根相区别。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外形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深入脊髓约3mm,软脊膜连同血管亦折入其中。此裂的背侧为白质前连合,脊髓前动脉的穿支经此裂穿入白质前连合,供应脊髓中央区。 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此沟与一薄层神经胶质隔板合成后正中隔posterior median septum,此隔伸入脊髓内,几乎深达中央管,在背腹方向上隔深4~6mm不等,随着脊髓平面下移,此隔逐渐短小,中央管随之向背侧移位。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外形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相当于脊神经前根穿出处有一浅而宽的沟,每条前根根丝在此沟形成一垂直向拉长的椭圆区。 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在后正中沟两侧,窄而深,每条脊神经后根分成6~8股根丝,排成一纵排进入此沟。 后中间沟posterointer mediate sulucs,在颈髓和上胸髓节段,后正中沟与外侧沟之间,将后索分成两个粗大的纤维束,即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外形在上颈髓节段,可见副神经脊髓根穿外侧索浅出,在椎管内沿脊髓侧方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 31个节段 8个颈节 12个胸节 5个腰节 5个骶节 1个尾节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在胚胎第3个月之前,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根几乎呈直角与脊髓相连。 在第3个月之后,由于脊柱增长比脊髓快,脊柱逐渐超越脊髓向尾侧延伸,脊髓的位置相对上移,至出生时,脊髓下端已与第3腰椎平齐,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下端逐渐上移,至成人到达第1腰椎下缘,仅以终丝与尾骨相连。 由于呈节段性分布的脊神经均在胚胎早期形成,并从相应节段的椎间孔穿出,当脊髓位置相对上移后,脊髓颈段以下的脊神经根便越来越斜向尾则,至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则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与终丝共同组成马尾cauda equina。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 gray mater 神经元胞体(神经核) 白质 white mater 神经元轴突(纤维束)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中央管central canal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前角anterior horn(前柱) 后角posterior horn(后柱)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在胸髓和上部腰髓(T1~L3) 中间带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lateral horn(侧柱)  灰质连合grey commissure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e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ey commissure。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各节段的比较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各节段的比较 脊髓灰、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进入脊髓的纤维数量多(如臂丛、腰丛),灰质量相应增加,脊髓增粗(如颈、腰骶膨大) 脊髓至脑的上行纤维自下而上随着新纤维逐渐加入而越来越多。所以,脊髓内白质的含量越靠近脑越多,以第1颈髓节的纤维为最多 C3C6T6L3S2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脊髓灰质来源于神经管的套层,除含大量神经元胞体外,还含有神经元突起、神经胶质及丰富的血管。 其中的轴突主要为脊髓灰质内神经元轴突的起始部、白质中终于灰质的轴突终末(神经元胞体主要在脑)及外周传入纤维的末梢(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神经节)。 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功能不同,分布也不均匀。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聚集成群,形成若干核团,叫神经核(nucleus),多与信息的长距离传递有关。其中有些贯穿脊髓全长,有些仅存在于某些节段,大多数核团的界限并不明确。有些神经元弥散分布于灰质内,不形成明确的核团,可能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有关。 null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 后角来源于神经管的翼板,与感觉有关。 后角细胞接受后根纤维的终支或侧支所传递来的各种信息,也接收来自脑的某些下行纤维束及脊髓灰质本身发出的短纤维。 后角发出的轴突可直接进入前角,完成各种反射活动。但大多数轴突进入白质,分为升降支。长的升支组成上行纤维束,终于脑;短的升降支则成为节段间的联络纤维。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 后角边缘核 posteromarginal nucleus 后角尖最表面薄弧形区,又称海绵带sponge zone 其中大型细胞较少,直径在50um以上,呈梭形或星形,称为后角边缘核 此核见于脊髓全长,但在腰骶髓部发育最好,胸部发育较差 后角边缘核接受来自后根外侧部传递痛温觉和内侧部传递粗略触觉,以及其腹侧胶状质的纤维 其轴突主要进入侧索,分为升降支,与节段间的联系有关;一部分轴突交叉进入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构成浅感觉的上行传导通路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位于后角头表面,半月形,见于脊髓全长 在第一颈髓和腰骶髓部最发达,向上与脑干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 在新鲜标本上,胶状质呈半透明的胶冻状,不易染色,主要由大量密集排列的Golgi Ⅱ型神经元组成,直径在6~20um,呈小卵圆形或星形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胶状质接受后根内传导伤害性和温度的细纤维侧支及脑干的下行纤维(来自中缝核、网状结构等) 其轴突一部分终于腹侧灰质核团,一部分在核柱内或背外侧束内上下走行数节后又终止于胶状质或边缘核。当它们返回胶状质时,可与自后根进入此区的一级传入纤维形成轴-轴突触,对感觉信息的传递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颈髓1~2节,胶状质明显增大,其中较多的细胞接受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 。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 位于胶状质的腹侧,后角头和颈的中央部,纵贯脊髓全长,在腰骶髓处较发达 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胞体为圆形、梭形或三角形 其树突伸入胶状质,与后根纤维形成突触 大细胞的轴突走向同侧或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参与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后角(柱)脊髓网状核spinal reticular nucleus 位于后角固有核的腹外侧,灰白混杂的网状结构内,贯穿脊髓全长,但在上颈髓最清楚。 此核的一个特殊核群称为颈外侧核(lateral cervical nucleus),位于C1~2节外侧索内,向外侧延伸,恰在后角的前外侧,是脊髓丘脑束的中继站,与触觉和痛觉传递有关。人的颈外侧核较小,个体差异较大。 脊髓网状核由中小型细胞组成,其轴突进入同侧或对侧外侧索,形成长的纵行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胸核nucleus thoracicus 位于后角基部内侧份,为边界清楚的卵圆形区域,见于C8~L3节段,在T10~12节处最发达。 胸核由大型多极神经元组成,核大呈泡状,位于细胞的一侧,胞质内有粗大的尼氏体,分布于胞质周边。 胸核接受后根内侧部粗纤维的终支或侧支,其轴突主要进入同侧外侧索,部分形成脊髓小脑后束,另一部分为联络纤维。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gray mater后角连合核commissural nucleus of posterior horn 位于后角基部内侧缘,胸核的后内侧,为一窄带,与周围界限不清 见于脊髓全长 由中、小型多角或梭形细胞构成 与内脏感觉传导有关。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来源于神经管基板的背侧份,位于灰质的前、后角之间,内侧与灰质连合相接,在C8,T1~L2,L3脊髓节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 中间带内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部可能就是此区的上延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仅见于T1~L3节段的侧角 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 其轴突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等至交感神经节换元,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在S2~S4节段,在前角基部的外侧 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至腹盆腔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主要分布至盆腔脏器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位于中间带内侧部,见于脊髓全长,由一小群中小型细胞组成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发出纤维至内脏运动神经元并上行至脑,引起内脏反射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背侧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 位于灰质后连合处,骶尾髓最明显 接受盆神经及膀胱内脏传入神经的纤维 向上与孤束核呼应 为盆腔脏器各种信息的汇集之处,接受内脏初级传入的主要核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脊髓前角来源于神经管的基板,主要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为支配骨骼肌的主要神经元,其轴突形成α纤维,直径为9~13um,约占前根运动纤维的2/3,分布于梭外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α-运动神经元有紧张型和位相型两种。前者发放频率低,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维,维持肌紧张;后者发放频率高,传导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引起肌肉快速收缩。 γ-运动神经元 其轴突形成γ纤维,约占前根纤维的1/3 ,分布至梭内肌,与维持肌张力和腱反射有关。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Renshaw细胞 为一种短轴突的小型中间神经元,散在于大中型运动神经元之间,具有抑制功能。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发出轴突反作用于同一个或其他α运动神经元上,形成抑制性突触,反馈性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保证了肌肉运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前角运动神经元按躯体定位组成若干纵行的核柱 内侧柱 外侧柱 中央柱 各柱在一定脊髓节段内又可再分为不同的核团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内侧柱 支配躯干肌 前内侧核anteromedial nucleus 脊髓全长,C1-4、T1-2、L3-4和S2-3处明显,支配屈肌 后内侧核posteromedial nucleus 胸髓和上腰髓,在颈、腰骶膨大处明显,支配伸肌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外侧柱 主要位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核团沿前角由内侧向后外侧排列,支配四肢肌。例如在颈髓: 前外侧核支配肩带肌和臂肌; 后外侧核支配前臂肌和手肌; 后外侧后核内的运动神经元特别多,支配手指短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管理伸肌的神经元位于前角腹侧部,管理屈肌的神经元位于前角背侧部。 这种躯体定位不仅只位于一个脊髓平面,而且分布于一定高度 支配上肢带肌或髋肌的神经元位置较高 其下方为支配臂肌或大腿肌的神经元 再下面的神经元支配前臂肌和手肌或小腿肌和足肌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前角(柱)中央柱central column 短小、断续存在,仅见于某些颈髓和腰骶髓节。 膈核phrenic nucleus:位于C3~5脊髓节前角中央,由中型细胞组成,支配膈肌。 副神经核accessory nucleus:位于C1~5、6脊髓节前角中央,上端位于后内侧核的外侧,下端则位于前角的外侧部, 腰骶核lumbosacral nucleus:位于L2~S1脊髓节前角的中央,其轴突分布不清楚,有人认为支配盆底肌和会阴肌。 前角连合核commissural nucleus of anterior horn:位于前角后内侧缘,为一狭细的核柱,与前角表面平行排列,见于脊髓全长,但在C5~8和L1~2脊髓节处发育良好,在T2~6和L5以下发育较差,其轴突经灰质连合而终于对侧前角。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Rexed(1952,1954)对猫的脊髓灰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发现脊髓灰质内的细胞是分层排列的,从而提出了脊髓灰质分层结构的概念,即板层构筑学cytoarchitecture。根据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密度和排列方式等,脊髓灰质可分为10个板层layers,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Ⅹ命名 Ⅰ层相当于后角边缘核,Ⅱ层相当于胶状质,Ⅲ、Ⅳ层相当于后角固有核,Ⅴ、Ⅵ层位于后角基部,Ⅶ层占据灰质中间带,Ⅷ层位于前角基底部,Ⅸ层相当于前角运动细胞群,Ⅹ层位于中央管周围。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Ⅰ层(LaminaⅠ) 是后角尖端表面的薄层灰质,呈弧形,弯绕到后角头的外侧,构成脊髓灰质的最外侧部分,与白质相邻 该层有粗细不等、方向不同的纤维穿过,故呈松散的海绵状或网状外观,又称海绵带,与白质分界不十分清楚 此层中含有中、小型细胞及少量大型梭形神经细胞,后者沿此层的背侧排列,相当于后角边缘核。 本层内还含有无髓轴突、树突和突触扣结等结构。后根外侧份纤维传递的伤害性刺激可直接止于此层和Ⅱ层内。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Ⅱ层(LaminaⅡ) 位于Ⅰ层腹侧,占整个后角头的大部分,相当于胶状质,由密集排列的小型神经元组成,仅有少量的胶质细胞。 在尼氏染色中,该层呈蓝色;在髓鞘染色中,因此层几乎无有髓纤维而不易染色,呈胶状外观,易与周围板层区别。 脊髓主要的伤害性刺激处理中心,能分析、加工感觉信息。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Ⅲ层(Lamina Ⅲ) 呈带状横跨后角,细胞较Ⅱ层者大,但不如Ⅱ层紧密。 有些细胞的树突伸入Ⅰ、Ⅱ层内,也有向腹侧伸至Ⅳ、Ⅴ层。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Ⅳ层(Lamina Ⅳ) 位于后角头的中心,是前四层中最厚的一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由许多纤维穿过。 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Ⅳ层神经元的树突呈放射状伸入Ⅱ层,大部分与后根一级传入纤维形成突触。其轴突可交叉至对侧上升达丘脑。 后角固有核相当于Ⅲ、Ⅳ层内的大、中型神经元。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Ⅴ层(Lamina Ⅴ) 横位于后角颈,较厚,除胸髓外,都可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占2/3,由小而密集的神经元组成 外侧部占1/3,有许多纤维穿过,与胞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尤其在颈髓处明显。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胞体较大,染色较深,称网状核。后根纤维和某些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终于此层。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Ⅵ层(Lamina Ⅵ) 位于后角基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尤其是在幼年动物更突出,但在T4~L2髓节段无此层。 Ⅵ层也分为两部分,内侧部占1/3,由小而密集的神经元组成,外侧部占2/3,胞体大,呈三角形或星形,排列疏松。因此内侧部染色较深,与板层Ⅴ构筑及染色特点正好相反。 来自肌肉的传入纤维止于内侧部,下行传导束的纤维止于外侧部。外侧部神经元的轴突进入固有束和外侧索。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Ⅶ层(Lamina Ⅶ) 相当于灰质中间带,其边界在脊髓各节段有所不同。 在颈、腰骶膨大部,此层可向前延伸入前角内,居板层Ⅷ、Ⅸ之间。 此层含有胸核、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和骶副交感核等。这些核团之间含有许多弥散排列的中等大小的中间神经元。 大量后根纤维和脑部下行纤维止于此层,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上行传导路、ν传出纤维和内脏运动节前纤维,后者经前根离开脊髓。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Ⅷ层(Lamina Ⅷ) 横跨脊髓前角基底部,但在颈、腰骶膨大处仅局限于前角内侧部。 此层含有混杂的中小型神经元,偶尔可见大型神经元。 许多下行纤维终于此层,其轴突多为连合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Ⅸ层(Lamina Ⅸ) 位于前角最腹侧,为排列复杂的核柱。 在胸髓处占前角的最前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向外向后扩展,相当于前角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核群,由大型运动神经元和小型中间神经元组成。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Ⅹ层(Lamina Ⅹ) 环绕中央管,由小形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灰质的板层不仅有细胞构筑上的依据 ,而且其纤维联系和功能也不相同,因此灰质的分层与核团并不矛盾。 第Ⅰ~Ⅳ层主要接受后根来的躯干和四肢皮肤痛温觉的初级传入纤维,为脊髓的外部感受接受区。在这些板层内,形成许多复杂的突触联系,既有同侧的,也有对侧的;既有节内的,也有节段间的。由此发出许多上行纤维上传至更高水平,也可向腹侧至Ⅴ、Ⅵ、Ⅶ层。有人发现,止于第Ⅳ层的皮肤传入冲动受胶状质突触前抑制的调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第Ⅴ、Ⅵ层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的本体感觉,还接受大脑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及皮质下结构(如红核)向脊髓投射的纤维,提示二板层与运动的精细调节有关,另外对皮肤的刺激有反应。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第Ⅶ层外侧部与小脑、中脑之间有广泛的往返联系(经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可能是调节姿势与运动的重要反射中枢。 第Ⅶ内侧部具有丰富的脊髓固有反射联系,既可联系邻近灰质,又可联系不同脊髓节段。从功能上看,既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又与内脏运动调节有关。Ⅶ层腹侧延伸部含有大量Renshaw细胞及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形成抑制性反馈环路。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第Ⅷ层主要为运动系统的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轴突、对侧Ⅷ层的交叉纤维、固有束及许多下行纤维的终止。它们的轴突影响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但多数是通过较小的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 第Ⅸ为运动区,含有α、γ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系统的最后通路。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神经后根纤维在脊髓内的行径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神经后根纤维在脊髓内的行径后根的近心端分成6~8条根丝,沿着后外侧沟排成纵线状进入脊髓。 每条根丝内含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粗纤维主要传递本体感觉,细纤维主要传递痛温觉和内脏感觉。 当它们进入脊髓后,有髓的粗纤维集中于后内侧份,经后角尖端进入后索,形成薄束和楔束 而较细的纤维集中于腹外侧份,走行于后角尖和脊髓表面之间的背外侧束内。 每条后根纤维在脊髓内分成一条较长的升支和一条较短的降支,部分升降支及其上面发出的大量侧支进入邻近的脊髓节段的灰质,共同构成脊髓节段间的反射基础,并将冲动传至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神经后根纤维在脊髓内的行径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神经后根纤维在脊髓内的行径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tract of Lissauer 位于后角尖和后外侧沟底之间,见于脊髓全长,但以上颈髓最发达,由无髓或有髓细纤维组成。 其中一部分(25%)是来自后根外侧份的纤维,大部分(75%)是内源性的,来自邻近灰质的细胞(Ⅰ、Ⅱ层),这些纤维在上行或下行1~2个脊髓节高度后又终止于脊髓灰质后柱内。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 Anterior funiculus 前索Lateral funiculus 外侧索Posterior funiculus后索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白质前连合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脊髓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可分为在脊髓节段间起联络作用的固有束 在脊髓与脑之间起联络作用的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 联络脊髓和脑的纤维较长,一般位于脊髓周边部 联络脊髓节段的纤维较短,靠近灰质,位置较深 具有相同起止和功能的神经纤维一般占据一定的区域形成传导束,但各传导束之间有较大的重叠和混杂,没有明确的界限。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名称 位置 始核 交叉 终核 功能 薄束 后索(全长) 脊N节(Co-T4) 薄束核 本体觉、精触觉 楔束 后索(T4-) 脊N节(T4-C2) 楔束核 本体觉、精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 外侧索(L2-) 背核 小脑蚓 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 外侧索(全长) Ⅴ、Ⅶ 前连合 小脑蚓 本体觉 楔小脑束 脑干 楔外侧核 小脑蚓 本体觉 脊小脑吻侧束 Ⅶ(C5-8) 小脑蚓 本体觉 脊颈脊小脑束 Ⅶ(C1-4) 小脑蚓 本体觉 脊髓丘脑侧束 外侧索 Ⅰ、Ⅳ-Ⅷ 前连合 丘脑 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Ⅰ、Ⅳ-Ⅷ 前连合 丘脑 粗触压觉 脊颈丘脑束 外侧索 Ⅲ-Ⅴ 颈外侧核 脊髓网状束 前外侧索 Ⅰ-Ⅳ,Ⅶ,Ⅷ 前连合 脑干RF 脊髓顶盖束 前索 Ⅰ、Ⅳ-Ⅷ 前连合 上丘 脊髓橄榄束 前外侧索 Ⅶ、Ⅷ 前连合 下橄榄核 脊髓脑桥束 外侧索 脑桥核 脊髓前庭束 背核 前庭神经核 脊髓皮质束 外侧索 锥体 大脑皮质 内脏感觉束 广泛 中间内侧核 脊髓灰质 内脏感觉 后角连合核 脑干RF、丘脑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薄束和楔束 起源 薄束 同侧T4以下脊神经节粗纤维 楔束 同侧T4以上脊神经节粗纤维 终止 薄束核、楔束核(25%) 走行 T4以下薄束占据后索全部, T4以上占 据后索内侧份; 楔束 T4以上位于后索外侧份 信息 深感觉-肌、腱、韧带、关节、骨膜 浅感觉-皮肤 功能 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束 定位 外→内:C、T、L、S(外加式) 浅→深:压觉、运动触觉、精细触觉 临床 感觉性共济失调 精细触觉障碍 null 薄束和楔束 薄束和楔束脊神经节 1°neuron 薄束 楔束薄束核、楔束核 2°neuron 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VPL 3°neurons 丘脑中央辐射 T4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 [临床要点] 后索损伤以后,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病人不能感知关节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振动觉也减退或消失,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出现随意运动障碍:运动不准确协调、走路时摇摆不定、闭眼时站立不稳等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由于精细触觉丧失,病人对手中所握物体的大小、表面性状、质地、重量及两点之间的分辨能力也丧失,但粗触觉仍存在。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s 信息 深感觉(肌、腱感受器) 途径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楔小脑束 脊髓小脑吻侧束 脊颈小脑束 功能 脊小后束:来自肌梭 (一块或一群) 个别肌的精细调节 脊小前束:来自肌腱 (肢体不同肌群) 整个肢体的调节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 脊髓外侧索后部的边缘 始见于L2,3 来源 主要来自同侧胸核 骶部及下腰部后根传入的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后索内上升至上腰髓换元 终止 大部分纤维上升至延髓经小脑下脚止于同侧小脑上下蚓 功能 传递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的本体感觉和触觉信息。来自一块肌或一个关节的协同肌群,可借此协调个别肢体的运动和姿势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神经节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Lamina Ⅴ-Ⅶ 小脑下脚小脑上脚胸核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 外侧索前部的周边 起源 腰骶髓Ⅴ~Ⅶ层的外侧部神经元,或前角背侧部的“边缘细胞” 走行 大部分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升,只有一小部分走在同侧脊髓小脑前束内,至颈髓水平,向后伸入脊髓小脑后束内。至延髓后与脊髓小脑后束分离入脑桥,经小脑上脚背面进入小脑 终止 小脑上蚓的下肢代表区 功能 传递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的本体感觉和触觉信息。信息来自不同节段,与整个下肢的调节有关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的本体感觉和触觉信息至小脑,其纤维按躯体定位排列,由后向前依次为骶、腰、胸部。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神经节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Lamina Ⅴ-Ⅶ 小脑下脚小脑上脚胸核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的本体感觉和触觉信息至小脑 其纤维按躯体定位排列,由后向前依次为骶、腰、胸部。 SLTSLT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楔小脑束(cuneocerebellar tract) 由于胸核自C8脊髓节向上消失,来自上肢至小脑的深感觉和触压觉的一级传入纤维先在楔束内上升,止于延髓内的楔束副核及楔束核外侧部 中继后发出后外弓状纤维形成楔小脑束,经同侧脊髓小脑下脚止于小脑上肢代表区。 据认为,楔束副核与胸核同源,因此,楔小脑束与脊髓小脑后束在功能上是相似的,相当于其上肢部。null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信息 痛温觉、粗略触压觉 途径 脊髓丘脑侧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前束an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颈丘脑束 spinocervicothalamic tract 脊髓网状束spinoreticular tract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主要起自脊髓灰质的Ⅰ和Ⅳ~Ⅶ层,纤维斜行向上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和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传递痛温觉。纤维排列在脊髓有明确的定位关系,即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节的纤维。 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传递粗略的触压觉。 脊神经节 1°neuron LaminaⅠ,Ⅳ~Ⅶ 2°neuron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系VPL 3°neurons 丘脑中央辐射脊髓丘脑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颈丘脑束 spinocervicothalamic tract 起源 同侧后角Ⅳ、Ⅴ--脊颈束spinocervical tract 位置 外侧索后外侧部,后角外侧,与脊髓小脑后束混杂 中继 颈外侧核(C1,2)--对侧内侧丘系 功能 皮肤轻触觉和伤害性刺激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网状束spinoreticular tract 位置 与脊髓丘脑束混杂一起上行,见于脊髓全长 起源 起始Ⅶ,Ⅷ,Ⅴ层, 细胞多位于上颈髓。轴突部分交叉至对侧 终止 止于延髓、脑桥网状结构内侧区(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等),也止于至小脑的中继核团(外侧网状核)。 功能 是一个重要的痛觉传导束,属于进化上古老的部分,对维持意识和觉醒起重要作用,故属于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顶盖束 spinotectal tract 起源 对侧灰质深层 位置 前外侧索浅部,与脊髓丘脑束伴行 终止 中脑上丘深层 功能 传导伤害性刺激及反射,引起头颈转向刺激的来源方向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的内部结构 上行传导束脊髓橄榄束spinoolivary tract 起源 脊髓全长灰质深层 位置 前外侧索浅部,与脊髓丘脑束伴行 终止 下橄榄核。中继后至小脑 功能 传导肌、腱的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临床要点脊髓的内部结构 临床要点当一侧脊髓丘脑束被损伤时,会出现对侧半身躯体损伤平面1~2个脊髓节段以下痛温觉在一段时间内完全丧失。经过一段时间后,痛温觉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是由于不交叉纤维的代偿作用。粗略触觉和内脏感觉因在双侧传导而受影响较小。当脊髓内部病变时,随着病变的向外扩展,痛温觉障碍自病变节段水平逐渐向身体下部扩展;相反,脊髓外部病变时,痛温觉障碍自身体下部向上扩张至病变水平。神经外科也可以这种定位来实行外侧索纤维切断束,以治疗肢体的顽固性疼痛。 近来研究发现,自脊髓至丘脑尚有一背外侧脊髓丘脑束dorso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上行于背外侧束内,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元位于板层Ⅰ,对皮肤痛、温刺激反应最敏感。该束在所研究过的哺乳动物中都存在,因此推测人类也可能有类似的纤维束。临床也发现该部切断后,病人疼痛可缓解。脊髓的内部结构 临床要点脊髓的内部结构 临床要点脊髓前连合损伤 累及白质前连合,双侧痛温觉丧失(损伤脊髓丘脑束),感觉障碍平面比受损平面低1~2个脊髓节 后索传导的深感觉正常,呈现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的内部结构
/
本文档为【脊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