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3709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

03709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

2013-12-07 47页 doc 331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9897

暂无简介

举报
03709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单项选择题 0.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0.4.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
03709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
单项选择题 0.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0.4.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0.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0.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0.9.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 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2.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1.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 1.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 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1.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1.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1.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1.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昕谓错误。这说明【C】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1.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1.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1.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1.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1.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1.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1.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C】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1.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1.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1.46.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B】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 1.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1.4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B】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 1.5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C】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1.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52.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1.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D】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 1.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1.5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5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j 1.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1.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D】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1.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 1.62.先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B】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牛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4.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2.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和综合D.和概括 2.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 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 2.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2.1O。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2.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2.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C】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B】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2.1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D】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2.1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19.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2.2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2.2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B】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2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C】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25.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A】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 2.2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2.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C】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2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A】A.客观性B.全面性C.具体性D.稳定性 2.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D】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I).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2.3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2.3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C】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 2.3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社会存在是指【D】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3.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D.具有语言文字 3.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 3.4.社会意识是【C】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3.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3.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3.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3.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3.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 3.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C】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3.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3.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3.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3.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3.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D】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3.18.国家政权属于【A】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3.1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C】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化分法 3.2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21.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A】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3.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B】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3.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B】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D】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3.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3.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 3.28.阶级首先是一个【B】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法律范畴 3.2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D】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 3.31.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C】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32.社会革命是【D】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社会各阶级之问的政治斗争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3.34.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必要形式 3.3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3.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j 3.37.人的本质在于【B】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属性C.人的思想品德D.人的文化素质 3.3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 3.3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4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A.根本的政治路线B.根本的思想路线C.根本的组织路线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3.4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 4.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A.使用价值B.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4.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4.4.具体劳动【C】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 4.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律 4.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 4.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C】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4.9.货币的本质是【B】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 4.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 4.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 4.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C】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4.13.价值规律是【B】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4.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D】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4.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C】A.都成为资本家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D.彻底破产 4.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A.生产资料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4.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B】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4.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C】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4.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4.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C】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4.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C】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22.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C】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 4.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 4.2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C】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 4.25.资本的价值构成是【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 4.2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A】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比重增大C.流通资本比重增大D.流动资本比重增大 4.2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D】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4.2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A】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及专制独裁制三种C.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 4.2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A.法院B.检察机构C.议院或国会D.警察机构 4.30.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A.议会制B.三权分立制C.民主共和制D.普选制 4.3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B】A.实用主义B.利己主义C.自由主义D.民主主义 4.3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C】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5.1.公式w'—G'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处于【C】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实现阶段 5.2.购买来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B】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5.3.G—W…P…W'—G是【A】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5.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D】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B】A.提高平均利润率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C.提高剩余价值率D.提高资本积累率 5.6.年剩余价值率是【C】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 5.7.社会资本是【A】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总和C.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生产部门资本的总和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5.8.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问题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5.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是【B】A.Ⅰ(C+v)=ⅡC;B.Ⅰ(v+m)=ⅡC;C.Ⅰ(v+m)>ⅡC;D.Ⅱ(v+m)=ⅠC 5.10.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D】A.Ⅰv;B.Ⅰm/x;C.Ⅱ△C;D.Ⅱ△v 5.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A。生产过剩B.商品短缺C.长期萧条D.持续高涨 5.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C】A.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D.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1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中不应包括【D】A.支付的工资B.原材料费用C.固定资本折旧D.固定资本未折旧部分 5.14.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是商品中的【A】A.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价值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D.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5.15.剩余价值转化为何种形式时,一个部门中的剩余价值与利润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A】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平均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5.16.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D】A.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C.生产成本D.利润 5.17.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C】A.商品的生产价格B.商品的市场价格C.商品的社会价值D.商品的个别价值 5.18.超额利润是【C】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5.19.商业资本的职能是【A】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B.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D.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 5.20.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C】A.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B.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D.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 5.2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D】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5.2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应相当于【D】A.剩余价值B.利息C.年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 5.23.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店员【D】A.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全部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5.24.资本主义商业店员同产业工人的关系是【C】A.商业店员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B.商业店员为产业工人实现剩余价值C.商业店员与产业工人共同受资产阶级剥削D.商业店员与产业工人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的 5.25.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B】A.既让渡其使用权又放弃所有权B.只让渡其使用权没有放弃所有权C.只放弃所有权没有让渡使用权D.既不让渡使用权又不放弃所有权 5.26.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C】A.社会心理因素B.政府的经济政策C.习惯和法律传统D.风险因素 5.27.利息的本质是【A】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5.2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B】A.本部门的剩余价值率B.平均利润率C.活期存款利率D.长期贷款利率 5.29.股份公司本质上是【D】A.资本民主化的形式B.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C.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而成为资产者D.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5.30.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C】A.股票票面额B.股息C.银行利息率D.股票控制额 5.31.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只等于劣等地的水平,则这部分投资可带来【D】A.级差地租ⅠB.级差地租ⅡC.绝对地租D.平均利润 5.3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5.33.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是【D】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B.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C.土地的交通条件不同D.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5.3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D】A.土地自然条件好坏B.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5.3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来自【C】A.土地的劳动生产率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D.土地私有制 5.36.土地价格是【B】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地租的资本化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6.1.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A】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D.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6.2.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C】A.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B.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6.3.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C】A.社会分工的发展B.自然分工的发展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6.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C】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6.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B】A.只是一般的借贷中介人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C.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D.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6.6.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概念是指【C】A.垄断的工业资本B.垄断的银行资本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D.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结合的资本形式 6.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A】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6.8.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B】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6.9.垄断资本主义可进一步分为【B】A.私人垄断和一般垄断两个阶段B.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C.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D.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6.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D】A.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C.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映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6.11.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B】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市场价格 6.12.垄断价格的出现【D】A.违背了价值规律B.否定了价值规律C.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了严重限制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6.13.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D】A.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B.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C.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6.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D】A.自由市场经济制度B.经济政策引导C.国民经济计划化D.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6.15.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一般不涉足的领域是【C】A.基础设施建设B.大型科研项目C.普通消费品生产D.公共产品生产 6.1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最主要是采取【A】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计划手段 6.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A.完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内在要求B.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对社会经济发展起负作用 6.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计划管理的作用是【B】A.可以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1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的原因是【D】A.垄断资本主义国内不需要继续投资发展了B.发展中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C.垄断资本的利润率太低D.对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过剩了 6.2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C】A.资本的原始积累B.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过剩资本”的出现D.银行垄断的形成 6.2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B】A.一般都是无偿的B.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C.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不利的D.是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 6.22.打着“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B】A.老殖民主义B。新殖民主义C.新老帝国主义的一贯做法D.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 6.2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6.24.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B】A.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C.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D.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6.25.资产阶级造就的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是【A】A.工人阶级B.社会化的生产力C.科学技术D.巨大的社会财富 6.26.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B】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C.社会矛盾的加剧D.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 7.1.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指【B】A.《共产主义原理》B.《共产党宣言》C.《哥达纲领批判》D.《国家与革命》 7.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 7.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是【B】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 7.4.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B】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科学预言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C.巴黎公社的原则D.生产力决定论 7.5.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A】A.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7.6.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A】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 7.7.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C】A.1917年11月B.1918年春C.1921年春D.1936年12月 7.8。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D】A.1917年B.1918年C.1921年D.1936年 7.9.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B】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D。完成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7.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7.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D】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人民群众有当家作主的权利D.人民群众享有完全的自由 7.1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B】A.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组织B.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C.全体无产阶级组成的政党D.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 7.13.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B.工人运动的发展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D.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沦的传播 7.14.马克思主义政党【C】A.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B.是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愿为其奋斗的人入党D.不应接受任何非工人阶级的人士入党 7.1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C】A.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组织B.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C.工人阶级的先锋队D.各个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7.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建设社会主义D.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7.1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A.集体领导制度B.个人负责制度C.群众监督制度D.民主集中制 7.1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C】A.工人阶级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C.马克思主义政党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7.19.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B】A.无产阶级先锋队B.工农联盟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民主 8.1.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8.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8.3.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8.4.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D】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8.5.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A】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B.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存C.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存D.生产资料的个人和公共所有并存
/
本文档为【03709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