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12-11 31页 pdf 1M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7459

暂无简介

举报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冯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眼科学 指导教师:马景学 20090301 中文摘要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 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具有高分辨率的,可进 行断层成像的新影像学方法。它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 不同层次结构并能对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和测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应用于临床,现 已成为...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冯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眼科学 指导教师:马景学 20090301 中文摘要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 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具有高分辨率的,可进 行断层成像的新影像学方法。它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 不同层次结构并能对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和测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应用于临床,现 已成为眼科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对于黄斑病变,OCT在 诊断和检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近年来有了很多的研究进展。本文将针对三种黄斑部疾病 ——特发性黄斑裂孔,及易引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黄斑 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关于OCT在这些疾 病的图像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发病机制,疗效观察等方 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病变 英文摘要 ApplicationProgressofOCTinMacularDisease ABSTRACT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is an novel tomographyimagingtechnique,itcanperforma transect tomographyofretinalandchoroidtissuewiththecapabilityof fast,noninvasiveandhighresolution.Itcanalsomeasureand analyzetheretinalandchoroidmicrostructureobjectively.OCT wasappliedintheclinicalmedicalin90moflastcentrury,and nowithas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examination method.OCThasasignificantvalueindiagnosingandexaming maculardisease,andithasalotofresearchprogressasbeing usedmoreandmorerecently.ThetheoryofOCT’Sapplication progressin analizingthetomography,diagnosingand investigatingthemechanismandtreatmenteffectofthree maculardiseases-idiopathicmacularholes,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andcengalexudafivechorioretinopathyare described. Keywords:OCT;maculardisease ~⋯.~^,, ⋯⋯⋯⋯⋯⋯ 。⋯ ,●⋯ 日 ’~r● ,。· ⋯‘’’“‘~‘一一’⋯⋯一~“_ ” 2 ;可--IIr,医科大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 本学位论文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本人独 立完成。本学位论文研究所获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归河 北医科大学所有。河北医科大学有权对本学位论文进行交 流、公开和使用。凡发表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论文, 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原始数据、申报 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均归河北医科大学所有。否则,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力劾 攀学爹誓导蔫香露年乡月厂。日一般铲 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等内容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本 论文由本人独立撰写,文责自负。 研究生签名:>弓秒 综 述 综述 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 术,经过改进后现己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眼科临床。它是一 种非损伤性、非接触性、在活体上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 横截面扫描的新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 不同层次的结构并能对其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 分槲1’2】能实时在活体上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特别是 可清晰显示组织交界面的结构改变,如视网膜与玻璃体,脉 络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间等细微病理改变。它的工作原理 类似超声波,是用光波代替声波,利用低相干光对生物组织 进行断层扫描,并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 再以图形或数字形式显示,提供量化诊断指标。自出现到现 在,越来越成为眼科重要的检查方法。OCT可以提供视网膜 包括黄斑、视盘的断层图像,显示其层状结构,并可测量视 网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诊断和监测许多黄斑疾病 方面具有重要价值【3】。近年来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飞 速发展,伴随着傅立叶域OCT技术的成熟,三维OCT技术应运 而生。傅立叶域OCT技术的出现对成像速度、分辨率带来了 革命性影响。随着傅立叶域OCT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三维 OCT应运而生。该技术对采集端获得的大量断层扫描数据通 过运动校正、图像配准、图像去噪重建出眼底三维结构,对 该三维结构可以进行随意断层观察和定量分析。采集的海量 综 述 数据保证了该三维结构对真实眼底的再现。由于数据量丰 富,采集范围内不会忽略小的病变,避免了早期小病变漏诊 的可能。可以获得黄斑和视盘的高密度体绘制数据,三维OCT 经处理就可得到较全面的视网膜结构信息。它还可绘制视网 膜结构中某一单独层面,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色素上皮 层、光感受器等。 1 新一代OCT的优点 OCT技术能够被广泛的接受,与它的结果报告的两个特 点是分不开的①即使对于视网膜微小的变化,非眼科专家 也能通过OCT报告结果获得;②结果可以重复,因此可以 获得大量资料【2“】。新一代OCT在此基础上更具有一些独特 之处。 1.1高分辨率新一代OCT的纵向分辨率可达511m,横向 分辨率可达11lam。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断层成像技术{31JB 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术精细十多倍以上。 1.2数据采集高速性:传统的时域OCT系统图像采集速度有 限,傅立叶域技术OCT,采集速度非常快,超高速频域OCT 扫描速度可达到传统时域扫描速度的百倍,可有效降低患者 眼球运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增强测量舒适感,并保证了测 量精确性。 1.3三维立体显微图:OCT可提供眼底特定目标区域的三 维立体图像,可以进行随意断层观察和定量分析,保证了眼 底结构的真实再现。 1.4精确定位:精确的网膜定位能力使得对同一区域的重 复测量成为可能,以便跟踪比较其相应解剖结构变化。 1.5 穿透性更强:有的采用870nm波长,比传统波。长-..OCT 述 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利于观察脉络膜血管。 1.6复合功能:例如配合视盘周围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 纤维层厚度数据库,对早期青光眼的诊断LL--维OCT更加准 确。有的叠加眼底照相造影功能,与其他检查集成,成就了功 能更强的评估工具。另外还有叠加前节OCT等.除此之外,三 维OCTH⋯匕够完成二维OCT无法准确测量的一些数据,例如测量 不规则黄斑裂孔的大小及体积。 2 老年性黄斑变性与OCT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是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尤为重要,临床上FFA的有创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其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OCT作为一种高分辩率、非接 触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在AMD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 2.1 OCT下的形态学特征 2.1.1干性AMD【6钥主要是黄斑区硬性或软性玻璃膜疣、 色素上皮脱色素或色素紊乱、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视网膜地图 状萎缩。硬性玻璃膜疣在OCT中显示散在、多发的小的RPE 脱离,局部色素上皮变薄,神经上皮厚度正常。软性玻璃膜 疣在OCT图像中为RPE半球形隆起,其上的神经上皮层可变 薄,RPE下方可见中度反向散射,其常与脉络膜反射无区别, 从隆起的RPE延伸到脉络膜,而脉络膜光带仍可见。脉络膜 视网膜地图状萎缩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甚 至萎缩,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增厚。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 萎缩、闭塞,可见色素上皮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光带不规 则增强、增宽。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在OCT图像中可观察到 黄斑区局部RPE高反射光带断裂,其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光 综 述 带存在。 2.1.2湿·I'生AMD[h8’9】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湿,I'生AMD的最主要的组织学 特点,此外由之引发的色素上皮层脱离或神经上皮层脱离也 是特征性改变。典型的CNV的OCT图像特征是RPE/脉络膜 毛细血管光带断裂、增强,呈纺锤状,边界较清楚。隐匿性 CNV的OCT主要表现为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向散射弥 漫性增强,光带断裂,边界模糊。PED(纤维血管性色素上 皮脱离)的OCT图像表现为RPE隆起,其下方为中、高反向 散射。色素上皮脱离中,浆液性RPE脱离在OCT图像中可见 RPE光带隆起,脱离的RPE比正常的RPE反射性更强,其下 为浆液性空间,来自脉络膜的反射光带仍然清晰可见。渗出 性RPE中,脱离的RPE下可见中等强度的反射光点,不遮蔽 脉络膜反射光。出血性RPE脱离的OCT图像特征是RPE光带 隆起,在脱离的RPE下方见中等反向散射而非高的反向散射, 并迅速衰减,出血可以完全遮挡来自脉络膜的光带,RPE脱 离的角度比神经上皮脱离的角度要大。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 离的OCT图像为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呈液性暗区,下方 的色素上皮光带清晰可见。渗出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在神经上 皮下空腔中可见散在点状中等反射。出血性神经上皮脱离时 神经上皮隆起,中央反射增强,逐渐衰减,遮蔽下方组织反 射。 2.2OCT与CNV渗出型AMD最主要的特征是CNV形 成。应用OCT技术对CNV的分型及测量对于AMD的认识是 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2.2.1分型 综 述 FFA检查将CNV在临床上分为典型性和隐匿性。后者 又进而分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和晚期无源性渗漏2 种。以CNV所在部位来划分,又分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型(I 型CNV)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型(II型CNV)【10】王光璐⋯】 等2004年以来采用3代OCT检查CNV,通过大量OCT图像观 察,除了保留传统的CNVI、II型外,将既占据RPE下又占 据视网膜下空间的CNV称之为混合型(或中间型)。典型 性CNV多位于视网膜下或RPE水平,无明显遮蔽因素存 在。隐匿性CNV多位于RPE水平或色素上皮层下,常有遮 蔽因素存在。他们认为OCT检查除传统的将CNV分为I、II 型外,增加混合型可能更符合临床分型的需要和应用。混合 型进一步可分为4种形式又分为松散型,纺锤型,Duplicate 型和高隆起型4种。 2.2.2定量测量 通过精确测量CNV与中心凹的关系,可判断CNV是在 中心凹外、 中心凹旁、或是中心凹下,为是否选择手术治 疗CNV提供依据,并选择不同的治疗。OCT对于CNV与 周围组织的关系的分辨要优于FFA,如果OCT图像上CNV边 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粘连不紧密,可以预测手术操作会相对 简单且手术后视力恢复会较好。狈4量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SandraJoeres[12】等回顾性研究53例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 病例,比较经pegaptanib及bevacizumab治疗前后视网膜体积, 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层组织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PEDs)情况的变化,测量结果bevacizumab组视网膜体积 减小较pegaptanib组更具统计学意义,bevacizumab组视网膜 下积液及PEDs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egaptanib组则无。他还 综 述 指出,对治疗结果的形态学分析的差异计算机辅助分析相较 于自动分析StratusOCT显示更明显,认为对OCT数据的计算 机辅助分析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更精确的从解剖角度定义 治疗效果。SayanagiK等【】3】对渗出。[生AMD患者经ranibizumab 治疗后,以时域OCTal四类不同频域OCT设备比较其对脉络 膜新生血管活动形式的描绘和探钡,tlI力的差异,结果证明频 域OCT评估湿性AMD患者经ranibizumab治疗后CNV活动性 的能力要优于时域OCT。LommatzschA等【14】研究对浆液性色 素上皮脱离的AMD病例进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分别给予 bevacizumab,ranibizumab,pegaptanib,及PDT联合IVTA疗 法的治疗,以OCT分析视网膜中央凹厚度,并人工计算色素 上皮脱离高度,结果从形态学及功能上分析,bevacizumab 5fIranibizumab组Ll',pegaptanib矛lPDT联合IVTA疗法组疗效要 好,他指出,尽管经过治疗,色素上皮撕裂和色素上皮脱离 的仅部分平复通常预示着渗出性AMD比典型性脉络膜新生 血管患眼更为不良的预后。 2.2.3优势由于OCT检查属非侵入性,无任何痛苦及不 适,病人易于接受,因此特别适合于慢性进展性疾病的长期观 察,如老年黄斑变性。 以往FFA和ICGA可以在平面上看到CNV的位置,但 不能对其深度层次进行定位。OCT可以从断面上观察和诊 断渗出型AMD病变,对FFA、ICGA有补充作用,可帮助我 们分清CNV与RPE的位置关系及RPE被损害的程度,为 合理选择手术提供必要保证【15】。并能特征性显示AMD中病 理改变如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出血,神经 上皮和RPE的脱离等,且显示不同CNV的OCT特征。 综 述 有作者【16】曾对AMD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应用OCT、 HRT、RTA_三种技术检查,比较它们在AMD各型病变的结果。 对比三种技术,在鉴别AMD各型病变中OCT灵敏性及特异性 最高。在AMD早期其可发现RPE层及神经上皮层的改变,故 可作为早期发现AMD的工具。同时,OCT可以作为AMD分 型的工具,以鉴别玻璃膜疣、萎缩型及渗出型AMD。 在传统的FFA和ICG检查中,出血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 素。但由于出血遮蔽血管造影中的隐匿一)生CNV,在OCT图 像上则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CNV特征【r71。由于OCT采用近 红外相干光作为探测源,少量出血不会影响OCT的成像结果 Us]。因此有作者【1l】提出,CNV伴发病变均可起不同程度的 遮蔽作用,影响CNV全貌的显现,可称之为遮蔽因素。在 遮蔽因素比较显著时,OCT能相对较好地显示CNV的位置 和性质,这为CNV的治疗也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应用OCT还可进行相关图像的鉴别。例如当存在局灶性 渗漏点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显示与中心性浆液性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相似的荧光造影。OCT可提供视网膜横界 面的诊断信息:在中浆中神经上皮层脱离下方的RPE光带完 整,脱离区周围的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反射光带无断 裂,厚度正常;在AMD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下方或旁边的 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增厚(新生血管),脱离区周围的神 经上皮层可增厚,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光带可断裂, 藉此可鉴【眇J。 3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OCT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是一种局限于黄斑区的脉络膜视网 综 述 膜肉芽肿性炎症,眼底改变为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水肿及 渗出,来自于脉络膜的形成于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CNV)是 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源,也是其特征性改变。既往对该病的 诊断依靠眼底检查,FFA及ICGA。直接检眼镜检查和裂隙灯 三面镜检查不能证明一些细微的病理变化,FFAfl3于其侵入 性的特征,对于年老,高血压,过敏体质和心脏病等患者有 一定应用局限性。而对中渗患者进行OCT检查,则可以得到 高分辨率的断层影像资料,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它能够清 晰地显示CNV的不同形态,准确测量CNV大小,还可鉴别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和神经上皮层间水肿,在诊断过程中 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它不但能观察至I]FFA及ICGA不能 发现的视网膜细微结构的改变,而且能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 利于形态学定性观察为主的眼底病诊疗过程逐渐向定量分 析转变,从而在临床上从一个新的层面去研究疾病,有助于 更深层次全面的理解眼底病变。 3.1形态学观察 应用OCT可以更确切地观察CEC患者病变中CNV团块 的形态、大小及位置,与FFA互为补充。凌运兰【20】等观察在 OCT图像中,CEC的CNV形态以单纯性CNV改变为主, 特点是CNV多呈中央宽、两边窄的纺锤形改变,其反射光带 密度较均匀,CNV上方和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无或只有 轻度水肿,部分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未见RPE脱离 及大量的脉络膜视网膜渗出。 纪淑兴【2l】等在文献中将CEC的CNV分为边界清楚的 CNV、边界不清的CNV、出血性PED、伴有浆液性或出血性 神经上皮脱离的CNV5种形态。其中以边界清晰和边界不清 综 述 晰的CNV为主,共占72.09%,这与凌运兰等的观察结果 一致。除此之外他们还观察到伴有出血性神经上皮脱离的 CNV及出血·I生PED的CEC病例。 另有学者[22】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 侈t(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 分析。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 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 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 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 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R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 脱离者5.3%(2只眼)。 何守志【23】等观察21只眼中,有16只I[曼CNV呈类圆形 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 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只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 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21只 眼中有9只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6只眼伴有出血性 色素上皮脱离,14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和增厚。 Miller等【24】的实验研究证实,当CNV萎缩时,常被视网 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包绕,使得在ICGA检查时更容 易发现暗环。Iida等【25】在另一有关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下 CNV自然恢复过程的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结果。Iida等【26】 的研究结果表明,暗环代表包饶CNV的视网膜色素上皮。何 守志等【23]观察结果表明,在CNV退缩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新 生血管组织的纤维化这一病理改变过程,且呈现病变越厚暗 环出现率越高的趋势,似可补充说t)9Iida等的研究结果。 3.2 定量测量 综 述 刘南琳[22]等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 (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 (1339.2±1010.8)lam、(230.8±111.5)lam。CNV的表现形 态是多种多样的,是FFA取代不了的。应用OCT技术可以非常 形象而客观定量地描述中渗的特征。 3.3 OCT的优势 3.3.1评价疗效有学者【28】对20N(21只眼)CEC连续 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FFA矛I]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 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以评 价OCT图像特征对CEC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17只眼经 光动力治疗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漏消退或减弱的患 者,OCT检查均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其形态亦发 生变化。OCT图像特征与FFA和ICG检查结果有互补性。 3.3.2 CEC与AMD的CNV对比 应用OCT可以准确判断CNV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间的 关系及生长方式。以前有学者对CEC病变中CNV的眼底表 现并I]FFA图像特征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观察【26’271,然而其组织 病理学特点不甚清楚。眼部OCT检查提供了活体观察CNV形 态学特征的方法,为进一步揭示CNV组织病理学特征提供了 条件。 何守志等【23】对20t列(21只眼)CEC连续治疗患者进行 OCT检查,21只眼中有9只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与 在AMD中所见不同,另外其脱离范围有限且大多呈扁平状, 而AMD中范围大,脱离程度高。这一点也有明显区别。其 中6只眼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出血顶端反射带向视网 膜神经上皮问隙隆起,其深面因积血使光反射很快衰减成无 综 述 反射暗区,这一特点与在AMD中所见完全相同,表明两者伴 发出血的病理过程一致。而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和增 厚在OCT图像上的表现则与AMD所见完全一致。以上结果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MD与CEC两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既相 似又不同的病理特点。凌云兰【29]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渗出型 AMD的CNV以CNV伴脉络膜视网膜渗出为主,其CNV累 及范围较大;CEC的CNV以单纯性CNV为主,其CNV累 及范围相对较小。FFA检查仅能提供出血、渗漏,但不能肯定 CNV的存在,而OCT检查能明确CNV的存在【221:I临床上诊断中 渗除了根据病史、眼底检查、FFA造影检查,还不能直观地 做出早期诊断和鉴别其他眼底病的诊断的,可以进一步作 OCT检查【301。并且,OCT的优点在于分辨细小病变能力较强。 它可以鉴别出微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神经纤 维层脱离。对低于60lam的神经上皮脱离及细小的PED, 在FFA中不能见到渗漏点和荧光积存现象。此外,OCT可病 程的变化进行无创追踪,患者易接受’ 总之,OCT可以更好的判断以往眼底检查和FFA中图像 特征不确切病灶的位置层次,及提早发现眼底检查、FFA未能 发现的一些微小病变,并能很好地确定CNV存在,可对其位 置,范围,及与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诊断 4 特发性黄斑变性与OCT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macularhole,IMH)为无明 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其发病年龄多 在60岁以上,也称为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以往的传统技 术手段不能直观地显示裂孔的横截面图像,往往限制了对特 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光学相干断层 综 述 扫描以其高分辨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断面的形态特征,在 IMH上的应用具有特殊价值。(1)对IMH的诊断,鉴别和分 期:真性黄斑裂孔的OCT图像表现为深度可达色素上皮层的 视网膜全层缺失。而黄斑板层裂孔为中心凹外形变陡,部分视 网膜缺失。假性黄斑裂孔中除有中心凹变形外,有时还可见视 网膜前膜对视网膜形成牵引【3l】。(2)定量测量黄斑裂孔的大 小、裂孔周围水肿或脱离情况及视网膜下积液的范围。这种 微米级的测量为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疗效提供了灵敏的方法, 并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3)可了解玻璃体视网 膜界面的情况。目前认为玻璃体牵引在黄斑裂孔的发生中起 重要作用,是判断裂孔形成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而了解玻璃体 后脱离情况对防止裂孔形成有一定作用【321。由于0CT能发 现玻璃体与视网膜间的微小裂隙分离和牵引,对于一眼已有 裂孔形成的情况下对另一眼的追踪很有意义。 4.1诊断和分期 应用眼底生物显微镜、直接或间接眼底镜、眼底血管荧 光造影及眼底照相等检查方法,能给予玻璃体黄斑牵拉的诊 断,但往往难与视网膜前囊、临界黄斑裂孔及其他原因的黄 斑囊样水肿相鉴别【331。OCT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黄斑裂孔的 横截面,观察裂孔的形态、边界、有无孔盖、有无水肿及玻 璃体后脱离等情况,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且各期的形态特 征与Gass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1988年 Gass提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分期,I期:即裂孔前期,中 心凹变浅或消失。此期无明显视网膜组织缺损。II期:裂孔 早期,-N边缘附近开始出现视网膜破口,逐渐扩大;III期: II期裂孔扩大,黄斑裂孔完全形成,中心凹部位玻璃体脱 综 述 离,在中心凹裂孔前方可有或无盖膜。Ⅳ期:与III期裂孔形 态相似,但伴有玻璃体后脱离。Gass提出的特发性黄斑裂孔 的病因理论及分期标准己被临床观察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结 果所支持,目前得到广泛的认可。传统的检查手段对于1期 和2期裂孔也很难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OCT却能清楚地 显示视网膜细微结构的改变,发现微小的玻璃体黄斑牵引及 视网膜前膜增生,并能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厚度,裂孔直径等 定量指标,这是其它临床检查手段目前所难以作到的。 许多学者对OCT图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点。龙力【34】 等对78只IMH患眼进行OCT观察,1期裂孔10只眼,表现为 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的低反射区,7例病例可黄 斑区视网膜前膜增生;2期裂孔21只眼,表现为视网膜神经 上皮层部分断裂,在裂孔表面有连于一侧孔缘的盖膜,伴有小 范围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失,9例患者有明显的玻璃体牵引, 裂孔周围神经上皮内有囊腔(小囊泡),3期裂孔38只眼,表现 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有游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伴 有神经上皮层间的小囊泡,4期裂孔9只眼,OCT图像特征 与3期裂孔相似,只是玻璃体与中心凹及视盘周围完全分离, 在视网膜内侧可见一细反光带与之分开,为玻璃体后脱离。荆 毓陶【35】等的观察结果:I期:黄斑中心凹轮廓变浅或消失,中 心凹下可见低反射区,可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囊样水肿、多伴 有黄斑前膜增生,也可见玻璃体黄斑牵引;II期:神经上皮全 层破裂形成孔,孔表面有可以贴附的孔盖,裂孔直径<350pm, 裂孔周围可见囊样水肿:III:较大的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裂 孔直径>350um,有游离盖或无盖,周围神经上皮层可见空腔, 玻璃体不全后脱离:IV期:与111期相似,但合并玻璃体完全后 综 述 脱离。且根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ⅡI期裂孔眼发生孔径扩大 明显较Ⅳ期裂孔多,指出尽早选择手术治疗时机能阻止视功 能进一步损害。 4.2精确测量与治疗评价指标 刘杏等【36J对65例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特发 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的70只患眼进行OCT检测,l期者中心 凹平均厚度为(324155±139192)pm;2期者裂孔平均孔径 (241175±107108)lam;3期者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游 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囊样水肿,黄斑区和 视盘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孔径(631136±243146)lam。其报 告中一病例眼0CT图像示黄斑区全层裂孔,孔径546lam,底 径1 176lam,鼻侧神经上皮层厚473lam,颞{贝1422lam,行后 段玻璃体切割、眼内注入C2F6,术后2周复查,OCT图像显 示裂孔己封闭,黄斑中心凹厚13llam。证明用OCT对黄斑 裂孔进行定量测量是对其进行追踪观察的一个很好的客观 指标,也是评价黄斑裂孔手术效果的有用的客观指标,是目 前其它临床检查方法所无法做到的。 另有学者【37】进行的回顾性分析研究,152例1621[曼特发性 黄斑裂孔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经测量裂孔孔径为 166~1172larn,且证明裂孔孔径大小、裂孔底径大小、裂孔 缘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患者的视力下降呈正相关关系,裂孔越 大,裂孔缘神经上皮越厚,患眼视力亦越差。通过精确测量可 对病情进行监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玻璃体皮质已成为治疗黄斑裂孔的有效 方法,OCT检查的高分辨率能够清楚地显示黄斑裂孔术后 是否愈合、黄斑裂孔边缘脱离是否复位等。因而OCT图像 综 述 可作为手术方式的客观选择依据,并可作为判定手术效果的 指标之一。杨炳建【38】等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对经玻璃 体手术治疗前后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2例(22眼)进行比较。术 前裂孔直径514.4±37.11.1rfl,孔缘厚度374.1±39.1l-tm,‘术后 裂孔直径307.4±65.3lam,孔缘厚度276.6±24.913.m,术后裂 孔大小、孔缘厚度、视功能变化等与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 著(P%O.01)。有学者【39】研究玻璃体切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 孔手术成功愈合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其与视功 能恢复的关系。IMH手术使黄斑裂孔成功闭合后,其OCT 图像大致可分成3组。U型:相对正常的中心凹形状:V型: 黄斑中心凹较陡;W型: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损,但裂 孔缘未翘起,无囊腔形成。手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提高,以U型 视力预后最好。从而证明IMH的OCT图像特征与手术后视 力相关。JohrlW[40】等以3代OCT观察2例特发性黄斑裂孔伴大 量视网膜下积液者经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并认为OCT 可以使医师在术前更好的了解玻璃体视网膜关系,从而使术 者对玻璃体后皮质牵引情况有更完整的了解。 4.3 IMH形成机制及与玻璃体后脱离关系的探讨 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自然病程的资料,以往多是在检眼 镜的观察下所获得,对其病程进展中的各期变化、以及这些 变化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之间的关系难以准确观察 [41]OCT可在活体上观测玻璃体后界面,对分析、诊断、监测 玻璃体黄斑牵拉病变进展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价值。 Gasst42】发现黄斑中心凹前的玻璃体皮质切线方向的牵拉,是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重要原因。这一假设理论已被多数学者接 受。然而,目前有些学者通过活体显微镜及其他相关研究发现 综 述 前、后和(或)斜向的玻璃体牵引在裂孔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 戴虹【43】等报道中认为,从单纯力学角度分析,玻璃体与黄 斑中心凹部粘连所形成的牵拉力应以前、后方向为主。考虑 到眼球不停运动的影响,当眼球转动时,视网膜与玻璃体后界 膜之间的液体流动可使粘连于黄斑中心凹部的玻璃体产生 矢状方向牵拉力。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可能前、后和(或) 矢状方向的牵引均起作用。同时观察发现,在全层裂孔已形 成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患者未发生玻璃体后脱离,说明玻璃体 后脱离所产生的牵拉力不是裂孔形成的惟一因素,提示裂孔 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他在另一篇报道中【44峙旨 出,从单纯力学角度分析,玻璃体对中心凹的牵引力应可以 分解为切线方向和前后纵向方向,提示玻璃体不同的附着状 况对中心凹的牵引作用方向可能不同,在与后极部视网膜未 发生分离时,对中心凹牵拉可能以切线方向为主,在中心凹 粘连而周围发生分离时,牵引作用方向可能以前、后和(或)斜 向方向为主。分析裂孔形成的不同阶段受玻璃体牵引力的方 向和作用是不同的:在裂孔形成初期阶段玻璃体牵引方向以 切线方向为主:当中心凹周围发生玻璃体后界膜分离时,牵 引力方向应以前后方向和(或)切线方向同时作用;一旦中 心凹部分离,玻璃体牵引作用消失,此阶段应是其它因素作 用使裂孔继续扩大。 Chauhan等[45】研究显示玻璃体的前后方向的牵拉,除可 引起黄斑囊样水肿,囊样黄斑变性等外,也是黄斑裂孔形成 的原因之一。Spaide等【46】用OCT定量分析玻璃体粘连直径 与中心凹改变的关系时发现,粘连直径越小,中,IL,IIq改变越 综 述 明显,其相关性非常显著,虽不能直接测量牵拉力,但粘连面 积减少,作用于中心凹的力就增大。Gaudric等【47】用OCT观 察黄斑裂孔的形成时提出,前后方向的牵拉力经玻璃体后皮 质作用于黄斑中心凹,引起视网膜层间的劈裂,进而发展成 囊肿,囊肿表面破裂形成全层裂孔。窦宏亮等【48】发现,裂孔 形成并非囊肿的自然破裂,而是牵拉撕裂中心凹一侧,由新 月形渐扩大而成为原形裂孔,牵引条仍粘连在中心凹~侧, 或是在视网膜前有一盖膜。证实了前后方向玻璃体牵拉与老 年性黄斑裂孔的关系,黄斑裂孔的形成是玻璃体和黄斑区改 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玻璃体的切线或前后方向的牵拉起关键 作用,玻璃体黄斑界面的不同病理改变影响黄斑裂孔的形 成。他还对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18例(20眼、)患者进行 随访,分析OCT图像,测量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定量 分析黄斑裂孔与玻璃体牵拉的关系,发现裂孔形成组与未形 成组的视力、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的差异不显著(P >0105),指出视力、牵拉的程度与裂孔形成无密切关系。当 玻璃体后脱离不完全时,玻璃体后皮质可粘连在黄斑,并对 其形成牵拉。 许多报告研究己证实OCT检狈0结果显示玻璃体与黄斑 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致,提示 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有 学者【43】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侈lJ(223只眼) 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I、II、 III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 l5(7114%)、38(5114%)及46只1琅(4714%)。其表现形 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 综 述 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 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 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面可见与 其平行的玻璃体后界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见于I、II、 III期裂孔。可推测后极部玻璃体从黄斑中心凹周围与视网膜 组织开始分离直至完全后脱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从I期进 展至III期的过程相一致,提供了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 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直接证据。 综上,OCT在眼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活体眼生理和病 理改变的认识,对于分辨视网膜各层结构及位置特点具有不 可替代的优势,提高了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水平。OCT3新的 软件版本还提供了正常人RNFL厚度的标准化数据,将患者 的RNFL厚度与正常值进行比较,因而提高了对疾病诊断之 准确性。随着OCT技术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相信必将将 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作为一种较新兴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以其独 特的优势在临床及科学研究上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 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传统成像技术的补充,其 应用价值必将进一步增加,得到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l PuliafitoCA,HeeMR,LinCP,eta1.Imagingofmacular diseases-with-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7.Ophthalmology一 1995:102:217.227 20 综 述 2 HeeMR,IzattJA,SwansonEA,eta1.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fthehumanretina.ArchOphthalmol1995; 113:325.332 3刘义戈,刘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科临床应用的研究 进展,医学综述2007;13(24):2014.2016 4 HeeMR,PuliafitoCA,WangC,eta1.Quantitative assessmentofmacularedemawith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J].ArchOphthalmol,1995;113(8):101旷 1029. 5李丽英,曾庆华.ARMD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国际 眼科杂志2008;8(3):578.581 6何世坤,赵明威,陈有信.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基础与临 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5—199 7刘杏.眼科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学.广州:广州科技出 版社2006:100.113 8汤洋,唐罗生.老年黄斑变性43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 析.国际眼科杂志2007;7(1):121.123 9 HeeMR,SchttF, VlckerHE,eta1.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f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nd choroidalNeovascularzation.Ophthalmology1996;103: 1260.1270 10GassJD.Stereoscopicatlasofmaculardiseases,diagnosis andtreatment.4thed.Chapter2,Chapter4.NewYork:The C.VMosbyCompany,1997.50-72 11王光璐,魏文斌,史雪辉FFA幂I]OCT结合对老年性黄 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眼科,2006:15(4): 综 述 233-236 12SandraJoeres,MD,KevinKaplowitz,等,Ophthalmology, 2008;115:347-354 13 SayanagiK,SumitSharma,TakuhiroYamamoto等, ComparisonofSpectral·-DomainversusTime·-Domain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inManagementof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withRanibizumab.Ophthalmology, Volume116,Issue5,May2009,947-955 14LommatzschAHeimesB,GutfleischM,Serouspigment epithelialdetachmentin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comparisonofdifferenttreatments,Eye.2009Feb1-6 15张风,马凯;王光璐等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 相干断层扫描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4):220.223 16陈松,姜天乐,崔兰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共焦激光断 层扫描和视网膜厚度分析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检查中的对 比研究临床眼科杂志2007;15(1):3-6 17JoelsSchuman,CarmanA.puliafito,JamesG.Fujimoto.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foculardiseases.Second Edition.SLACKincorporated,2004 18 FercherAF,HitzenbergerCK,DrexlerW,eta1.Invivo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mJOphthalmol,1993; 116:113一114。 19刘杏,凌运兰,李梅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 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3): 131.134 20凌运兰,刘杏,李梅等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 综 述 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 (4):299.302 21纪淑兴,张军军,唐健等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 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06.25;18(2):121.124 22刘南琳,夏颖,刘春等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 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临床眼科杂志 2007:15(1):14.16 23何守志,王炜,李晓陵等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 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结果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3; 39(11):669.672 24MillerH,MillerB,RyanSJ.Theroleofretinalpigment epitheliumin the involutionof 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InvestOphthalmolVisSci,1986; 27:1644.1652. 25 IidaT,HagimuraN,SatoT,eta1.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icfeaturesidiopathicsubmacular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AmJ Ophthalmol, 2000; 130:763.768. 26IidaT,HagimuraN,KishiS,eta1.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icfeaturesofidiopathicsubmacular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AmJOphthalmol,1998;126:70—76. 27 GrossniklausHE,GassJDM.Clinicopath0109ic correlationsofsurgicallyexcisedtypel andtype2 submacularchoroidalneovascularmembranes.AmJ Ophthalmol,l998;126:59—69. 综 述 28韩冰,古洵清,黄丽娜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临床眼科杂志 2005:13(4): 296——298 29凌运兰,刘杏,李梅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心性 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 断层扫描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4):299.302 30廖菊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见:李风鸣, 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71-2272. 31 CarmenAeta1.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SLACKIncorporated,USA,1996:l7. 32FisherYLetal。Ophthalmology,1994;101:5. 33 TannerV,ChauhanDS,JacksonTL,eta1.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fthevitreoretinalinterfacein macularholeformation,BrJOphthalmol2001 85: 1092~1097 34龙力,卢颖毅,李永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 干断层成像特征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21(6): 455——456 35荆毓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中的 应用 医学信息(西安) 2006:19(7):1234—1235 36刘杏,凌运兰,李梅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 扫描图像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15(4): 205——208 37梅海峰,邢怡桥,杨安怀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及光学 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眼科新进展 2007:27(9): 685——686 综 述 38杨炳建,黄厚斌,王志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黄 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观察人民军医 2007:50(5): 285——286 39许艺民,马志中,王欣,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成功愈合光 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中华眼底杂志 2004:20(2): 90一93 40JohnW.Kitchens,MD,等,Idiopathicmacularholewith extensivesubretinalfluid:clinicaland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featuresbeforeandaftersurgery,American JumalofOphthalmology.2005;139(2):383—386 41 EzraE.Idiopathicfullthicknessmacularhole:naturalh istoryandpathogenesis.BrJOphthalmo1,2001,85: 102.108 42GassJD,Reappreaiselaofbiomicroscopicclassificationof stagesofdevelopmentofamacularhole.AmJOphthalmol 1995119:752 43戴虹,李永,龙力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 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中华眼科杂志 2002:38(11): 667——669 44戴虹,李永,龙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在观察特发性黄裂 孔病程进展中的应用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21(2): 79—82 45ChauhanDS,AntcliffRJ,RaiPA,eta1.Papillofveal tractioninmacularholeformation:theroleof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ArchOphthalmol2000l18: 32~38 25 综 述 46SpaideRF,WongD,fisherY,eta1.Correlationof vitreousattachmentandfovealdeformationinearly macularholestates.AmJ Ophthalmol‘2002 133: 226~229 47GaudricA,HaouchmeB,MassinP,eta1.Macularhole formation:Newdataprovidedby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ArchOphthalmol1999 l17:744~75l 48窦宏亮,RGentile,R_Rosen,JMLiebmann,RRitch 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中国 实用眼科杂志,2003;21(9):699-702 致 谢 致 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马景学教授对我在各方面的关怀和 指导。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导师在百忙之中教导我 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导师严谨的治学精 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好榜样。 感谢其他同学在资料收集中给予我的建议和大力支持。 衷心感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全体医护人 员对我学习、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热心帮助。 感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务处,以及在我见习、实 习过程中教授我知识的各个科室的老师们。 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的人,谢谢!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一、一般情况 姓名 冯光 性别女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1983年5月23日籍贯 河北省定州市 二、个人经历 2002年考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届本硕连读班 2002.2004年于河北大学学习基础课程 2
/
本文档为【OCT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