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精神病患者_拉片笔记_周翔

2013-12-12 11页 pdf 2MB 2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6118

暂无简介

举报
_精神病患者_拉片笔记_周翔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精神病患者》拉片笔记 周 翔 谢文君 刘墨子 观影笔记 剧情分析 周 翔 会尖叫的小提琴就在身旁的拐角处,一只眼睛好像总是在墙上的裂缝中窥视,炽烈的太阳、急 倾的暴雨、月夜下小楼的剪影、报纸中的巨款、模糊的人影、忽闪的刀子⋯⋯镜头前发生的又是一 个充满悬念、惊悚骇人的故事。在今天看来,电影中的惊悚元素已经不再新鲜,可我们依然可以想 象在47年前它带给人们的刺激体验。 《精神病患者》 (Psycho,1960)...
_精神病患者_拉片笔记_周翔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精神病患者》拉片笔记 周 翔 谢文君 刘墨子 观影笔记 剧情 周 翔 会尖叫的小提琴就在身旁的拐角处,一只眼睛好像总是在墙上的裂缝中窥视,炽烈的太阳、急 倾的暴雨、月夜下小楼的剪影、报纸中的巨款、模糊的人影、忽闪的刀子⋯⋯镜头前发生的又是一 个充满悬念、惊悚骇人的。在今天看来,电影中的惊悚元素已经不再新鲜,可我们依然可以想 象在47年前它带给人们的刺激体验。 《精神病患者》 (Psycho,1960) 拍摄于 1960年,是希区柯克 (AlfredHitchcock) 中晚期的 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票房上最成功的影片,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这是一部低成本,略带实验性的 电影,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其中体现出的希区柯克的一贯风格和他作为电影大师的创 造力,以及他赋予这部影片的社会价值。 影片改编自罗伯特·布洛奇 (RobertBloch) 的小说,故事内容大概是:一名叫玛丽安的房地产 公司女职员,陷入婚外恋情中,为了爱情携巨款潜逃。她在路上被巡逻警察怀疑,又遇上暴雨,偶 然来到一家汽车旅馆,入住当晚,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旅馆老板贝兹杀害。之后,侦探亚伯盖茨、 玛丽安的情人山姆和姐姐莱拉,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终于破案。剧情并不复杂,影片更偏向于惊 悚,不像希区柯克之前的电影 《西北偏北》 (NorthbyNorthwest,1959)、 《晕眩》 (Vertigo, 1958) 那样,故事发展一环套一环,从开始到结尾悬念叠生。在这部影片中,希区柯克把大量的镜 头语言用在制造惊悚可怖的气氛上,并对他一贯喜欢的精神分析作了进一步表达。前者虽然早在 《房客》 (TheLodger,1927) 一片中就已实践,后者也已从 《爱德华大夫》 (Spellbound,1945) 一片中就开始过尝试,但此时的希区柯克,无论拍摄手法还是人生经验都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效果 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电影的剧情设置在于用悬念牵住观众的情绪。全片的中心悬念是“谁杀死了玛丽安”,但影片直 到47分钟之前却都在说另一个悬念:“玛丽安携四万元钱逃跑,她与精神病患者是什么关系”。这 样的设置好像有些偏离中心,但惊悚电影的好坏就取决于是否做到了出其不意,不按常理出牌。之 前的47分钟,为了让另一个悬念越发真实,希区柯克在电影里多次强调了钱与人的矛盾:警察的出 现、加油站玛丽安换车、紧张的驾车经过以及对装钱的纸包的频繁特写,这些都是为了迷惑观众, 牵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第47分钟浴室杀人时做到出其不意,为加倍震撼观众做了重要铺垫。这个 缜密设置的悬念,在47分钟后几乎完全失去了意义。这样大胆的,源自于希区柯克一贯的创新 精神,而且,在好莱坞让明星扮演的女主角这么早的从镜头前消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影片的名 85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2007 No.4 字叫“精神病患者”,而精神病患者在前半段迟迟未出现,这本就让观众充满了疑惑,悬着心等待着 精神病人的出现。这样前后设置了不同的悬念,观众会因为新悬念的出现而延续了紧张的心情,由 此可见希区柯克的匠心独运。 剧情上另一个特点是对“麦格芬” (McGuffin)的运用。设置“麦格芬”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常用 的叙事技巧,“麦格芬”即“并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却是谈话、行动甚至整个故事的 核心”。 《精神病患者》 中“麦格芬”的运用在后半段:贝兹的母亲,无论对其渲染多少“笔墨”, 但它必定是观众最急于想看到的人物,而她实际是不存在的。电影中,浴室谋杀时是女人的身影, 之后贝兹来清理现场,这确立了“母亲”的形象;侦探去旅馆调查看到“母亲”身影,电话告诉山 姆与莱拉二人,接着又被“母亲”杀害;后来山姆又看到“母亲”,但到警长家时“母亲”又成为虚 有的概念;紧接着,小楼里母亲与贝兹同时出现,更有力地确立“母亲”的形象。这些一正一负的 发展,加强了悬念,又为后面真相大白一刻的异常惊悚打下基础,这样的剧情安排就是对“麦格芬” 这一希区柯克叙事技巧熟练运用的表现。 电影另一个让无数人赞叹的是视听语言方面。希区柯克采用了黑白胶片拍摄,这在当时表现得 有点不与时俱进,可黑白胶片加强了画面的陌生感,灰白黑的对比也是恐怖效果的极好表现,在浴 室杀人段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蒙太奇的运用出现了更强的画面张力,这也是用特技所无法表现的。 影片开头,有一个由远即近的镜头,据说当时希区柯克是想用一个镜头拍下来的,但迫于技术限制 而无法实施,转而采用叠化的方法,表现了一个夏季午后凤凰城俯视下的景象。之后镜头由一扇半 开着的百叶窗进入室内,我们看见床上躺着的女人,还有床边的男人,这个镜头有一种窥视的效果, 或许还有一些选择性。之后,房间内两人的对话过程用了简单的正反打,随着演员的动作变化,摄 影机作了同步运动,这些对影片一开始就简明地交代背景有很重要的帮助。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还 有很多,比如何时缩小景别。影片几处经典场面的视听语言已被人们分析几十年了:浴室杀人,用 慢动作的片断,通过快速剪接制造了激烈运动的视觉效果;楼梯杀人,通过特殊的俯角拍摄,把 “母亲”的可怖和一瞬间的冲击力表现得简洁而又有力。当然我们还要关注希区柯克对这类场景节奏 的控制:浴室杀人前交待了玛丽安准备返回投案,洗澡时的安静,玛丽安舒畅的表情;侦探上楼梯 时,切入的门敞开的镜头;还有两个场景都是声音先行,尖叫般的声音使观众毛骨悚然。上面这些 几乎成了之后众多恐怖惊悚电影的必备技巧,甚至连门虚掩时拍摄的角度都相差无几。摄影角度的 特殊选择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的重要之处,最为经典的就是 《后窗》 (RearWindow,1955)。 《后 窗》 还有大量精彩的场面调度,希区柯克似乎是在电影技巧上综合了多家之长,既像维尔托夫一样 重视新奇的角度和蒙太奇,又像雷诺阿一样重视场面调度和长镜头,所以人们称希区柯克为“电影 技巧的百宝箱”实在不足为过。在 《精神病患者》 中,有多个奇特的视点很好地配合了叙事,贝兹 与玛丽安吃饭对话时正反打角度的三次变化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两人对话的情绪变化,对贝兹的反 打由正面中景改到侧面近景仰拍,且后景带猫头鹰标本,灯光效果变成高对比,呈现阴森的效果, 再到后来的特写,这三次变化很好地引起了观众对贝兹的怀疑,为后来的谋杀设置了悬念。 希区柯克电影的音乐一直是最有特色的,美国最近甚至出了一本书,道出了这样的观点:希区 柯克的电影,音乐第一,画面第二。 《精神病患者》 的配乐伯纳德·赫曼曾指出,很少有导演像希区 柯克那样“如此了解乐谱,并且认识到电影和音乐的关系”。 《精神病患者》 就是其中的代表,几乎 每一个情节点都会有紧张的音乐响起,何时小提琴刺耳地响起,何时大提琴低沉地响起,还有玛丽 安驾车过程画外音和音乐同时出现,对玛丽安心理状况的变化进行了巧妙的表达,这些都需要导演 对音乐的准确把握。 看过电影往往都会思考导演对影片内容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 《精神病患者》 作为一部商业片 86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的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希区柯克对这一内容的看法。谈到希区柯克中后期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病患者》 结尾中心理专家的解释和贝兹的内心独白,都直接表现了希区 柯克对精神分析这一心理学内容的强烈兴趣。贝兹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精神变态者,可玛丽安就真 的正常了吗?电影中两次用镜头移动把玛丽安和钱连在一起,她的爱情观里钱就是关键。贝兹只爱 他的母亲,而随手把钱扔进车箱里,这正是一种讽刺。 这部电影当时以80万美元拍摄,却赢得了1300万美元的票房,巨大的成功源于影片自身的魅 力,而这种魅力不是靠大制作表现的。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渡过了大半个电影生涯,对那里的体制自 然有自己的看法,而这部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剪辑分析 谢文君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是我喜欢吓唬观众,是观众喜欢被我吓唬。” 这句话足以证明了他在电影界,特别是恐怖片领域无人能替代的地位。因而,作为这位惊悚电 影大师的代表作 《精神病患者》,是很值得认真观看学习的。通过对 《精神病患者》 一片进行拉片分 析,可谓受益良多,本文段在此从剪辑的角度对影片作简要分析。这次拉片采用了先把影片看三遍, 然后再把影片输入到电脑中,用Premiere剪辑软件把一个个镜头切开,分析其剪辑点,得到了较好 的效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择两场戏进行重点分析。 其中一场是玛丽安拿了钱在家收拾东西准备逃走一场戏。这场戏只有 7个镜头,但却很好地运 用了观众的心理补偿,令这场戏变得更丰富更紧张,同时也把玛丽安的心理斗争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导演一开始先用一个长镜头把钱与旅行箱拍在一个镜头里,很清楚地说了玛丽安准备要携款逃走, 然后这个长镜头的落幅是玛丽安看着那包钱,然后接一个钱的特写。接着后面也有三个钱的特写, 也就是说,不是每次玛丽安看钱时都会切一次钱的特写,要是这样本场戏一定会变得拖沓且做作。 但希区柯克不仅避免了这点,同时也很充分地突出了那包钱的重要性和玛丽安紧张害怕的心理。为 此我做了个实验,把这段戏分别给了几个朋友看,然后要他们看完后不假思索地说出这场戏总共出 现多少个钱的特写,有意思的是,所有人的答案都多于4次,多数人答5、6次,最多者答8次,而 玛丽安正好看了8次钱。从这个小实验可以看出导演用最简洁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因 为希区柯克掌握了观众的心理,从而在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剪辑,这对我们学剪辑,学拍 电影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场是玛丽安在浴室被杀一场戏。这场戏比较复杂,从玛丽安进浴室开始到被杀镜头摇到窗 外为止总共有50个镜头。但这场戏只有1分钟不到,所以平均每个镜头的长度都不足1秒,但实际 上大多镜头比这时间更短,因为这段戏前后有几个比较长的长镜头,实际上玛丽安被凶手杀害时平 均每个镜头只有0.1秒。这里可谓是全片的高潮,同时也是镜头外部节奏最快的部分,聚集了数十 个平均长度只有0.1秒的镜头,可见导演为了拍出这场戏的恐怖和紧张的气氛而花了多大的力气。 导演的节奏也控制得很好,在玛丽安被杀前和被杀后,都是数个时间较长的镜头,特别是玛丽 安被杀前,每个镜头时间都是较长的。但实际上导演并不是完全要渲染出一种抒缓、平静的气氛, 因为我发现玛丽安洗澡的一组镜头是把同景别、水平拍摄角度相差小于30度的镜头接在一起的,而 且有两个镜头越轴了,这种剪法本来是很忌讳的,因为画面会很跳和不流畅。我刚开始在思索,希 87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2007 No.4 区柯克这样的大导演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再一想,这样接真是棒极了,其实导演在玛丽安被杀前就 已经通过剪辑告诉观众,这里有不妥,将会有事发生。观众虽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导演这种想法, 但他们会从镜头的这种跳跃和不顺畅中感觉到这种预兆,从而集中精力。正如老师所教,电影中没 有对与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而玛丽安被杀后的几个镜头,一下子又变长了,这就做到了节 奏上一快一慢,一紧一松,张弛有度,张力十足。 再来简单分析一下影片其它地方的剪辑。我发现在所有的正反打对话镜头中,从正打到反打间 的切点都是在说话者的最后一个字的气声差不多到最末的地方切,而不是等这句话完全说完,声音 完全静止才切。这样的剪法令正反打的镜头接得十分顺畅。我们平时看好莱坞大片都不少,但到自 己拍正反打时却拍不出那种味道,原因是我们没很仔细、很认真去研究人家究竟是怎么拍、怎么剪 的,其实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研究学习,然后多加练习,好的剪辑技巧也不难学。 同样,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还能学到许多其它技巧。比如,同样在正反打镜头中,并不是谁说话 镜头给谁,更多时候是给听者的镜头,好莱坞有句行内话 叫“正反打是反应的艺术”。在剪辑对话 时你要捉住观众的兴趣点,更多时候观众感兴趣的是听者,因为说话的人已经有声音了,给听者镜 头,这里就有双重信息量,观众还可以知道听者听到这话时所作出的反应。 另外,片中前半段中有很多马路上的镜头,例如玛丽安换车被警察盯上了的一场戏中,有几个 拍警察看着玛丽安的远景,而这几个镜头中都有车经过,而且车在镜头切入时已经在画面内,或车 还没完全出画镜头就已经切到下一个了。相信这样做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为了调动观众的心理补偿。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我们看到一张被挡住半边的脸,不会认为那个人只有半张脸。同样,在电影 画面中一部只出现半边的汽车我们也不会认为这辆汽车只有半边,当一辆车快速往一个方向出画时, 到达画面边缘时就切到下个画面,观众会根据生活经历进行心理补偿,从而认为汽车出画了。这不 仅节省胶片,更令影片流畅,还调动了观众的心理补偿,令观众也参与到电影中。虽然这看上去很 微不足道,但就因为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累积起来,才形成了好莱坞影片能如此吸引观众的奥 妙所在。 镜头分析 刘墨子 《精神病患者》 是希区柯克惊悚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所以想了解希区柯克,必然要看 《精神病患者》,而看 《精神病患者》 就必然要看浴室杀人那场戏。这场戏虽然只有短短 3分钟,但 却能给观众深刻的印象。这说明这场戏延伸了时空,把杀人的过程夸张了。杀手究竟捅了多少刀? 玛丽安中了多少刀?但事实上,以杀手手中那把尖刀,一刀足以毙命,显然这一过程是被夸张了, 以便营造恐怖的气氛。 88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89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2007 No.4 90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91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2007 No.4 92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93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2007 No.4 94 2007 No.4 Journalof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eijingFilmAcademy 这场戏感觉很真,实际很假。把所有的镜头单独拆分出来,就没有多大的恐怖效果。那把尖刀 除了在镜23中轻轻接触了玛丽安的小腹外,几乎没有与玛丽安有任何接触。况且观众从头到尾也没 有看到玛丽安身上有任何伤口。但是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能看到玛丽安被一个神秘的杀手杀死在浴 室中,其成功就在于镜头的组接。在今天,画面内部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已经不如当年,然而 镜头的组接延伸了画面空间,其实这场戏中真正的恐怖在于观众自己的心理想象,并非图像刺激。 (周翔、谢文君、刘墨子,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6级本科生。) 95
/
本文档为【_精神病患者_拉片笔记_周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