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空减压病

高空减压病

2013-12-13 29页 ppt 359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2914

暂无简介

举报
高空减压病nullnull 复习思考题: 1.海平面高度,大气中的O2、N2百分比各占多少?在何种高度以上会发生重力性分离? 2.在5500 m,10000 m,15000 m三种高度,大气压力值各为多少mmHg? 3.单纯大气压力降低(不包括气压剧变),随着高度的增加,对人体可产生哪些物理性影响?发生高度? 第二节 高空减压病 (altitud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第二节 高空减压病 (altitude decompression ...
高空减压病
nullnull 复习思考题: 1.海平面高度,大气中的O2、N2百分比各占多少?在何种高度以上会发生重力性分离? 2.在5500 m,10000 m,15000 m三种高度,大气压力值各为多少mmHg? 3.单纯大气压力降低(不包括气压剧变),随着高度的增加,对人体可产生哪些物理性影响?发生高度? 第二节 高空减压病 (altitud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第二节 高空减压病 (altitud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 上升高空时,在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氮气呈现过饱和状态而离析出来形成气泡,压迫、刺激局部组织,在血管内形成气栓或与血液成分发生相互反应,从而引起的一种综合病症。null特点 多在8000m以上发病 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其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有时出现皮肤刺痛或瘙痒感觉以及咳嗽、胸痛等,严重时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null 理论和现实意义 1.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2.飞行实际中危险因素仍存在 ①增压座舱失去密封性的机会随时都存在 ②未装备这种座舱,或小余压飞机,都有在高空飞行使乘员受较低气压影响的机会 ③在低压舱内做高空生理鉴定试验或高空生理训练时 ④年龄大的飞行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多 ⑤潜水后需要立即参加飞行的机会增多 null一.病因 (一)氮气泡形成的机理 基本概念 1.饱和溶解 2.过饱和溶解 3.脱饱和 4.氮气过饱和倍数(RT) 5.氮气安全过饱和系数(RC) null(二)体内氮气泡形成条件 1.先决条件 溶解气体离开液体的倾向 △P=t-P或RT =PN2 /PB 环境减压速率较快,来不及脱饱和,形成气泡倾向增加 2.必要条件 体内氮气过饱和倍数(RT)大于组织或体液的氮气安全过饱和系数(Rc) 3.基本条件 一定数量的“气核”存在 氮的理化特性 null(三)体内产生氮气泡的实际情况 1.不同组织及体液中Rc值不同 体液、组织 Rc 淋巴液、浆液、滑液 2.2~2.4 血 液 2.4~2.8 骨 髓 2.8~3.2 脂 肪 组 织 ≥3.2 2.要克服组织变形压力的限制 3.气泡数量、大小与部位 为何减压时主要形成的是氮气泡?为何减压时主要形成的是氮气泡?中性气体,仅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 分压高(576 mmHg),遵循亨利定律,体内溶解较多 血液中溶解度小,0.013 mL/mL血液, 主要溶于循环差,脂肪多的组织,难排出 注:氮气泡一旦形成,周围溶解的O2和CO2亦可离析出来 向气泡内弥散null 大气压力迅速降低,体内饱和溶解的大量氮气呈过饱和状态。由于脱饱和过程慢于环境压力降低速率,过剩气体不能及时通过呼吸排除体外,气泡形成倾向增大。 当环境压力降至足够低时(8000 m以上高空),氮气过饱和倍数大于血液、组织液或滑液中氮安全过饱和系数,因此,这些部位的氮气则以气核为基础,向气核中弥散,从而形成氮气泡;同时, O2与CO2也向氮气泡中弥散,最终形成空气泡。气泡克服组织变形压力的限制,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直至栓塞或压迫重要部位,引起DCS症状。 null二. 影响高空减压病发病率的因素 (一)物理条件 1.上升高度 2. 暴露时间(高空停留时间) 3.上升速率 4.24小时内重复暴露 5.高压条件下活动 6. 缺氧 7. 微重力 null 图2一3 在10640m高度暴露8小时过程中,屈肢症的累计发生率null(二)生理条件 1.年龄 2.性别 3.体重 4.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状况 5.肌肉运动 此外,曾发生过高空减压病的人,重复暴露时容易发 病;新近受过创伤的部位也容易形成气泡而产生症状。 null 图2-4 屈肢症发生率与体重的关系null 图2一5 肌肉运动对高空减压病发病率的影响null三.症状与体征 (一)屈肢症 (bends) 占全部症状的65~70%以上 疼痛多发生在四肢关节或其周围肌肉等深部组织 疼痛的性质为弥漫性的深部疼痛,不能够准确定位 局部加压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一般在下降中或下降到地面后皆能很快消失null图2 一6 147名受试者在低压舱内8500m高度停留2 小时过程中发生屈肢症的部位分布null(二)皮肤症状 潜水病中较常见到,高空减压病中较为少见 痒感、刺痛、蚁走感及异常的冷、热感觉等 出现皮肤斑点,在上胸部及上臂者,多属严重病例 皮肤症状在下降到地面后多能完全恢复 null(三)呼吸系统症状—气哽(chokes) 多与屈肢症同时存在,但比屈肢症发生晚,也比屈肢症表示的病情为重 仅为全部症状的20%,但可危及生命 包括胸骨后不适、咳嗽及呼吸困难等 如合并胸部皮肤紫绀或斑点,则可能发生晕厥 null(四)神经系统症状 仅占5--7%,属于严重症状 脑型减压病—偏头痛及视觉机能障碍 (如视觉模糊、复视、视野缺损及视野中出现闪烁性暗点等) null(五)减压后休克(postdecompression shock) 在高空发生的症状,下降后症状仍不消失,并进一步恶化;或下降后症状虽已消失,但经过十多分钟到十几小时以后又重新发病,并进入严重休克状态,称为“减压后休克” 。 减压后休克是高空减压病的最严重状态,可造成死亡,可能原因是大脑急性水肿 特有体征:血球压积升高、体温上升及白细胞数增加 null发病率:万分之四(低压舱上升9000m,350万人次统计) 发病条件:上升前未吸氧排氮,在高空停留时间过长或做剧烈活动;发生症状后未及时下降以及下降后治疗不当等 严重高空减压病的发病机理严重高空减压病的发病机理 氮气泡理论不能满意地解释所有高空减压病症状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不能阐明减压后休克的发病机理。 1.复合性栓子的形成 气栓- 脂肪栓-血小板栓-白细胞聚集物 2. 气-血界面的刺激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电动力区的变性作用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null四.诊断与分型 1.详细询问低气压暴露史 2. 全面体检,并询问主诉,症状与体征同等重要。 (尤其四肢大关节处是否疼痛,及疼痛特点) 3.有否影响发病率的因素 4. 若加压治疗有效,亦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I型减压病一屈肢症,不伴有全身症状的皮肤症状 Ⅱ型减压病一除四肢外其它部位的疼痛;大理石样 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null五.治疗原则 Ⅰ型减压病:空中发病,下降地面后己完全恢复者,应在呼吸纯氧条件下观察2小时,看有无复发甚至恶化。下述三种情况均应进行加压治疗 ① 空中发病,下降地面后仍未完全恢复者 ②空中发病,下降地面后一度恢复但又复发,或有 Ⅱ型减压病迹象,特别是发生减压后休克者 ③空中未发病,下降到地面后发病者。 Ⅱ型减压病:不论下降到地面后是否已完全恢复,皆必须进行加压治疗 null 加压治疗方案的原理是:将患者放入高压舱内,舱内气体增压到2~6 atm(一般主张3 atm),使体内残存的氮气泡能充分地重新溶解,一直到症状已消失时,再用阶段减压的方法回到地面常压环境。 null图2一11 加压治疗方案图解 适应症:方案A一屈肢症,方案B 一神经系统症状、气哽、血管运动不稳定、用方案A治疗10分钟仍无效的屈肢症。null六. 后遗症与预防措施 本病极少遗留后遗症 预防措施 1.采用通风式密封增压座舱 2. 吸氧排氮 3.高空减压病易发倾向测验 4. 做好飞行人员健康管理工作 5. 控制重复暴露的间隔时间,48小时,潜水24小时 6. 及时下降高度 null 图2 一8人体的排氮曲线 (2)体内水分排氮曲线;(3)体内脂肪排氮曲线;(1)是人体的总排氮量,分别来自上两部分null 图2 一9 体力活动对地面吸氧排氮效果的影响
/
本文档为【高空减压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