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五章 血液循环

第五章 血液循环

2010-01-14 50页 ppt 19M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414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五章 血液循环null第五章 血液 第五章 血液 1. 血液的定义1. 血液的定义 血液(blood)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是构成体液的重要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2.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缓冲功能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 (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55%)null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
第五章 血液循环
null第五章 血液 第五章 血液 1. 血液的定义1. 血液的定义 血液(blood)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是构成体液的重要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2.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缓冲功能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 (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55%)null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比容男性:40%~50%女性:37%~48%接近于血液各成分的比容血液各成分的比容null激素血细胞 (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水(90%)血浆蛋白(6%)代谢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电解质:Na+、K+、Ca2+、Mg2+、Cl-、 HCO3-、SO42-、HPO42-气体:O2、CO2、N2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功能 功能 分类白蛋白(A) :40~48 g/L球蛋白(G) :15~30 g/LA/G为1.5~2.5纤维蛋白原 总量:65~85 g/L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运输作用免疫作用:以-球蛋白为主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 血浆蛋白(二)血量(blood volume) (二)血量(blood volume) 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4.2~4.8 L/60kg)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中贮存血量:肝、脾、肺和小静脉等处失血:<10%无影响>20%>30%显著影响危及生命分布:意义: 维持血压、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全血比重 (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比重 (1.025~1.03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二)血液粘滞性血液(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相对粘滞性产生机制:流动的液体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粘滞性循环阻力血压血液流动速度器官的血供(三)血浆渗透压(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另一侧溶液扩散的现象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数目多少 渗透动力:半透膜两侧溶液渗透压的差值 渗透方向:低渗溶液高渗溶液null渗透、渗透压示意图null正常血浆渗透压:300 mOsm/(kg•H2O)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产生:小分子物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作用: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产生:大分子物质(主要白蛋白)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null小分子晶体大分子胶体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null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null溶液血浆=等渗液渗透压:<溶液血浆血浆高渗液低渗液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既等渗,又等张等渗,但不等张等张溶液:(四)血浆的pH(四)血浆的pH正常:7.35~7.45 缓冲物质(缓冲对)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白蛋白钠盐/白蛋白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作用密切配合,维持了血浆的酸碱平衡。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外周血涂片null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2、形态: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和细胞器,充满丰富的Hb1、数量:约为500万/mm3约为420万/mm3男性:女性:男性:女性:120~160 g/L110~150 g/L红细胞血红蛋白 (Hb)null红细胞的形态(1)定义: 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 (2)取决于:其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1)定义: 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 (2)取决于: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2.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2.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等渗液高渗液低渗液红细胞无变化红细胞皱缩等渗等张红细胞膨胀直至破裂 溶血0.85%0.8%0.45%0.35%0.3%…部分溶血全部溶血脆性范围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系列低渗NaCl溶液:null红细胞内渗透压变化示意图3.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3.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1)定义:(2)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红细胞沉降率)男女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的指标:0~15mm/h:0~20mm/h 正常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3)发生机制: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 不易聚集-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Hb+O2PO2PO2HbO2(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红蛋白来实现CO中毒?CO与Hb结合的能力比氧大210倍 血红蛋白的结构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1. 形态:无色,球形,有核,体积大。3. 分类:粒细胞白细胞无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50%~70%0.5%~5%0%~1%3%~8%20%~40%2. 数量:正常:4.0109 /L ~ 10109 /L null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血细胞分类nullnull(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2. 趋化性(chemotaxis):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1. 渗出: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籍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白细胞趋化性示意图null白细胞的化学趋化性(三)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御功能)(三)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御功能)1. 中性粒细胞胞内颗粒是溶酶体脓液水解消化吞噬作用强2.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3.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肝素:抗凝血作用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平滑肌收缩与过敏反应有关(2)B细胞(2)B细胞(1)T细胞4.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特异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 组织5.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免疫:三、血小板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量 生成: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相继断裂血小板 形态:圆盘状,有伪足,无核,有胞膜和细胞器 数量:100~300 109/L<5万/mm3 易出血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nullnull(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 粘附:2. 聚集:5. 吸附:4. 收缩:3. 释放: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XI、XIII等) null血小板促进止血模式图粘附、激活释放吸引聚集粘附血管破裂胶原纤维+血小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成团止血栓(松软)ADP前列腺素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 参与血液凝固3. 促进生理性止血nullnull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造血器官:红骨髓(主要)脾、淋巴结等null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布示意图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布示意图多能造血干细胞(红骨髓)(二)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 铁: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叶酸 (二)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维生素B12 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null2. 生成过程造血器官生成发育部位:红骨髓(主要)脾、淋巴结等发育过程:体积:大 小核:有 无造血干细胞3. 生成调节红系祖细胞早期:爆式促进激活物晚期:红细胞生成素其他激素雄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 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4. 红细胞的破坏4. 红细胞的破坏原因:衰老;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渗透压、异型输血、药物、毒素等)。清除:血管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肝、脾中:巨噬细胞(四)血小板的形成与破坏(自学) (三) 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自学)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出血时间:正常:1~3分钟反映生理性止血的状态一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null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原因通过神经反射使血管收缩 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内皮胶原下启动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生理止血过程生理止血过程3. 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1. 受损局部血管收缩2.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nullnullnull血小板促进止血模式图粘附、激活释放吸引聚集二、血液凝固定义: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图(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null(二)血液凝固过程三个步骤:Ca2+Ca2+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两条途径:(瀑布理论,正反馈)内源性-启动因子Ⅻ 外源性-启动因子Ⅲ因子Ⅹ→Ⅹanullnull 区别 内源性~ 外源性~ ① 启动因子 XII III ② 因子分布 全在血浆中 血浆和组织 ③ Ca2+   必须 必须内、外源凝血系统比较null血浆(plasma) 血清(serum) 血浆(plasma) 与血清(serum)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血管内皮可释放前列环素血管内皮完整、光滑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血流的稀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null(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III(AT-III)机制:1. AT-III +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残基 (活性部位) 灭活凝血酶及凝血因子IXa, Xa和XIa 2. AT-III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3. 生理性抗凝血物质产生:肝脏、血管内皮细胞null(2)肝素产生: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1、与AT-III结合,增加AT-III的活性 2、抑制血小板粘着,聚集和释放反应 以及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3、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 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null(3)蛋白质C(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合成:肝脏,需要维生素K参与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null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plasmin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溶酶抑制物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单链的β –球蛋白,含量为10~20mg/dl1.无活性,易被纤维蛋白所吸附2.纤溶酶原 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 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微生物、生物毒素等。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产生主要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二)纤维蛋白的降解(二)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可溶性小肽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作用局限的实现:1. 血凝块(纤维蛋白)可吸附或结合大量纤溶酶激活物和纤溶酶原。2. 血浆中有大量的抗纤溶物质(抑制物)(三)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三)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抗活化素:抗纤溶酶:抑制纤溶酶的作用纤溶与抗纤溶的关系:正常纤溶抑制物血管破损纤溶酶原抑制物四、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四、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正常时,少量纤维蛋白形成溶解,血流通畅纤溶系统血管受损血凝块或血栓纤溶系统激活溶解、液化血凝块或血栓血管畅通 病理状态:纤溶系统出血血栓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凝血系统> null血凝与纤溶平衡关系示意图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血型和红细胞凝集null一、 ABO血型系统  一、 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表面有凝集原乙酰半乳糖ABN-乙酰半乳糖胺(一)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二)ABO血型系统抗体的特性 (二)ABO血型系统抗体的特性 1、 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2、天然抗体多属IgM,不能通过胎盘。(三)ABO血型的遗传 A基因 B基因 O基因 显性基因,决定血型隐性基因(三)ABO血型的遗传 Anull子女的血型取决于双亲 父亲      母亲       子女      AO AO AO BO AO O BO BO AO AB BO AB BO O AB O AO、AA、O AO、BO、AB、O AO、O AA、AO、BO、AB BO、BB、O AO、BB、BO、AB BO、O AO、BOnull 取标准A型血清(抗B)标准B型血清(抗A)取血各1滴加入二者中观察凝集情况(四)ABO血型的检测 不凝集凝集null标准B血清标准A血清O型A型B型AB型二、Rh血型系统二、Rh血型系统 (一)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恒河猴红C (抗原)抗恒河猴红C膜抗体红C凝集家兔体内免疫反应人红C(Rhesus monkey) 红C不凝集(99%—Rh阳性)(1%—Rh阴性)nullRh抗原:以D抗原活性最强—Rh因子 2. 分型 红C膜上有无D抗原:① 有—Rh阳性 ② 无—Rh阴性null(二)Rh血型系统抗体 1、 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只有当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血液后, 才能产生Rh免疫抗体。2、其抗体为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临床意义—Rh阴性者Rh阴性者-两次接受Rh阳性血 2. Rh阴性孕妇-Rh阳性胎儿 三、输血的原则 三、输血的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重复输血,也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血型鉴定:同型输血不同型:少量、缓慢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null A AB BO OAB AB同型输血   异型输血 少量、慢且观察反应   供血者的红C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红细胞红细胞血 清 血 清供血者受血者次侧主侧① 两侧都不凝 配血相合 ② 主不凝次凝 配血基本相合 ③ 主凝:配血不合血液nullOOAAABABBB异型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RBC能否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输血关系:null交叉配血实验主(-),次(-):同型,可输 主(-),次(+):异型,少输、慢输 主(+),次(-):异型,不可输
/
本文档为【第五章 血液循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