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_张怀涛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_张怀涛

2013-12-19 4页 pdf 172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757

暂无简介

举报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_张怀涛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阅读工程建设研究”(编号:2010 - CH -202)研究成果之一。 【聚焦·阅读】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 ●张怀涛 (中原工学院 郑州 450007) [摘 要]阅读的特性可划为本质属性、主要特征、普通特点等三个层次。阅读的本质属性是认知性。阅读的 主要特征包括传接性、社会性、普适性、个体性、体验性、渐进性、规律性、历时性等。参考文献 19。 [关键词]阅读 阅读本质 阅读特征 层次 [中图法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_张怀涛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阅读工程建设研究”(编号:2010 - CH -202)研究成果之一。 【聚焦·阅读】 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 ●张怀涛 (中原工学院 郑州 450007) [摘 要]阅读的特性可划为本质属性、主要特征、普通特点等三个层次。阅读的本质属性是认知性。阅读的 主要特征包括传接性、社会性、普适性、个体性、体验性、渐进性、规律性、历时性等。参考文献 19。 [关键词]阅读 阅读本质 阅读特征 层次 [中图法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7845(2013)03 - 0026 - 04 1 阅读的特性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精彩内容之一,给人 们带来了许多感悟和赞美,人们对其规律的探索始 终都在进行着。对阅读属性或阅读特性的讨论,也 是对阅读活动规律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阅读 属性或阅读特性的探讨,目前具有代性的看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 王余光、徐雁的《中国读书大辞典》一书认为: 阅读的特性主要有行为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过 程的心智性[1]。 黄雯的《阅读教学新论》一书认为:阅读是读者 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对所感知的语言文字符号 信息进行识别、校正、重组、联想、储存,再现作者借 助于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并且在发展 运动中形成了鲜明的特性,主要表现为选择、思考、 创造及个性化[2]。 李新祥的《出版传播学》一书认为:阅读的特性 主要有普适性、个体性、目的性、主动性、渐进性、受 制性[3]。 周世辟的《关于阅读活动特性的思考》一文认 为:阅读活动具有社会广泛性、群体差异性、时代进 步性、休闲娱乐性等特性,同时名人阅读具有典 型性[4]。 李文扬的《阅读分类简论》一文认为:阅读这一 活动具有若干特性,包括独特性→独立性,复杂性→ 广阔性,多样性→全面性,组织性→综合性,选择性 →灵活性,心理性→智力性,技能性→练习性,实用 性→应用性[5]。 实际上,人类的阅读活动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是由若干特性组成的集合体,人们可以通过这些 特性表露的信息或隐含的信息来透视阅读规律的全 部或部分。阅读的特性非常丰富,但是可以进行多 层次的划分。 我们可以把阅读的特性划为三个层次。首先是 阅读的本质属性,它是阅读这种人类特有活动的基 本规定性,反映着阅读活动的内在特性,直接关系着 阅读活动的存在与否;其次是主要特征,它与阅读活 动本身关系较密切,在阅读活动的诸多特性中表现 较为突出,是考察、分析阅读的重要着力点;其三是 普通特点,这种特性较多,但是不稳定,处于经常的 变化流动之中,一般不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阅读的本质属性 阅读就是人们利用一定环境认知信息(包 括记录在各种载体的信息,如甲骨文、纸草、石碑、书 刊、网络等)的过程与活动,其核心是“认知”。阅读 不是一种机械被动地获取、诵读记录信息的活动,而 是积极主动地认识、解知记录信息的活动。因此,阅 读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为“认知性”。 不同的读者其阅读目的可能各异,但是他们有 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记录信息的载体来认识信息, 解知内容。首先是认识符号,读译记录信息的表层 意义,读者要跨越信息符号的门槛,逐段逐层地识别 信息单位的含义,整体地认知篇章的结构形态和独 特的表达方式。其次是解知语义,挖掘记录信息的 深层意义,读者要透过信息符号理解其字面意义、文 体意义、情境意义。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卡罗是这 样解析的:“当一个成熟的读者坐下读一本书的时 候,其首要任务是获取文字的意思。他的眼睛在书 62 第 33 卷 第 155 期 高 校 图 书 馆 工 作 2013 年第 3 期 页上从左至右、来来回回地掠过、停顿。当他的眼睛 停下来,读者是在接受和识别文字。一个成熟的读 者能够自动理解文字,这在于他大量的实践。他利 用上下文的意思、语法知识和整体感觉作出对文字 瞬间的识别以及对文本的把握。通过一系列眼睛的 移动和停顿,读者就从文字中获得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训练有素的读者基于其丰富的经验更是可以对这 些信息作出结论、引出推论。”[6] 关于阅读的“认知性”,人们还试图从更广阔的 角度进行阐释,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刺激反应说”认为:阅读就是读者对印刷符号 的刺激作出反应,由辨认字词直至识别更大的语言 单位(如短语、句子等)。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 获取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文本符号。西方心理学 家 Caroll对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 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 程进行。”然而,这一观点对阅读本质属性的解释过 于简单和机械,它低估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积极 能动性,忽视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7]。 “语言猜谜说”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上和语言 上的猜谜,它包含着思想与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效的阅读并非来自对全部语言成分的精确理解, 而是依赖读者所具有的选择最少而最有效的语言讯 号并立刻做出正确猜测的能力。西方心理学家 Goodman认为:“阅读过程是个选择过程。读者是 根据其预测有意识地从书面文字中选择出最少的语 言符号,将这些材料加工后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随着 阅读的进行来加以证实、否定或改进。”[8] “客观知识解读说”认为:阅读就是了解、把握、 消化社会已发现的客观知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将 知识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知识(由某些天生的 动作意向以及某些意向的获得改变所组成,或者说, 是由以一定方式行动、相信一定事物、说出一定事物 的意向所组成) ;另一类是客观知识(由说出、写出、 印出的各种陈述组成,如科学知识是由问、问题境 况、假说、科学理论、论据等组成的)。客观知识包 括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所表述的理论内容,它们出现 在杂志、书本、图书馆、计算机存储器等一定环境之 中。一本书之所以为书,既不在于思想动物的创作, 也不在于实际曾被读过或被理解过,而只要可以被 解读就够了[9]。 “信息加工说”认为: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 息,经过头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 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也就是认知过程。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就是阅读, 阅读是信息时代的必需。不管我们愿意与否,要适 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每天的大量时间不得不用于阅 读。阅读就要理解文字符号的表层结构,这就需要 掌握词和句子等语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语义 的深层结构转化,要能对读物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 工分析、联想和预测[10]。 “知识流动说”认为: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 主体之间、知识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无时无刻不在 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存在着知识的生产、获取、组 织、传递、共享与创新,也就是知识流动的一系列过 程。在知识个体的知识流动中,面对各种外部知识 源,知识个体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 间的学习,理解、领悟并吸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新 知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人与人面 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电子邮 件、数字文档、知识库等方式进行[11]。 3 阅读的主要特征 阅读的主要特征应该在阅读活动中显现得较为 充分和突出,洞悉这些特性为人们更清晰、更细致、 更深层地认识“阅读”提供了重要的角度。我们认 为人类阅读活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传接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接 受着作者凭藉文本传递的内容,传递与接受关系构 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季羡林认为:“人类 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 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 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 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 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12] 作者与读者的传递与接受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 流的形式,这种交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交 流的间接性,它是以记载了信息的文本为中介来完 成交流的;其次是交流的单向性,在每次具体阅读 时,一般情况下读者无法将接受过程中的疑惑不解 及时向作者咨询,作者也无法为具体读者提供咨询, 交流的成功与否和理解的深浅程度主要取决于读者 自身状况。 (2)社会性。在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只有 人类社会在创造符号、解读符号、运用符号,这些活 动与其他动物无缘。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认 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不是理性 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示出人的独特性,也 才能理解人类面临的一条新的路———文化之路。人 72 张怀涛: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 无法逃避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现实。人不再生 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符号 世界里。”[13] 阅读活动既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行为,也是人类 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是阅读对象(读物)之 母,是决定读物生产的内容、方向、趋势、品种、样式 等的根本力量;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政治意识、群 体意识、禁忌与时尚等影响着大部分读者的思维方 式和阅读,同时,经济、出版业、教育、社区、家 庭、图书馆等社会条件,也制约着读者的选择、理解、 接收、、反馈等。 (3)普适性。阅读是社会大众的权利,在现代 社会,人人都要有机会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起的国际图书委员会在国际图书年(1972 年)制定 的《图书宪章》指出:“人人都有读书的权利。社会 有义务保证每个人都有享受看书的机会。现在世界 上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没有阅读能力而被剥夺了接近 图书的机会,所以政府有责任去帮助消灭文盲的危 害。它们应当鼓励培养和保持阅读技能所需要的印 刷品的供应。应当按照必要情况,给图书业以双边 的和多边的援助。而图书生产者和分配者,在其自 己方面,则有义务保证用这种方式传布的思想和知 识能继续不断地适应读者的以及整个社会的时常变 化的需要。”[14] 阅读是真正的适合大众的活动。人们只要有感 知能力,就有阅读能力,即便是感觉器官有残疾的 人,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获取阅读的机会。如果 不考虑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可以说,无论何种读 者,总有适合他的读物,无论何种读物,总有需要他 的读者。 (4)个体性。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 叶。每位读者都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阅读主 体,其阅读行为会受到其自身的身份、智力、健康、兴 趣、爱好、习惯、动机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蔡元培建议应根据自己的需求个性“择其有益于我 者”来阅读:“人文渐开,则书籍渐富,历代学者之著 述,汗牛充栋,固非一人之财力所能尽致,而亦非一 人之日力所能遍读,故不可不择其有益于我者而读 之。读无益之书,与不读等,修学者宜致意焉。”[15] 读者独特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决定着阅读的 广度与深度、质量与效果。读者的阅读往往都带有 指向较明确的目的,如求知、解惑、励志等等,即便是 消遣,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慰藉。 随着阅读目的的变化,阅读选择、阅读形式、阅读方 法也会产生变化。 (5)体验性。阅读是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项 心理活动,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包含了智 力、活动、情感等多种元素。法国学者萨特认为: “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组成阅读 过程的是一系列假设、一系列梦想和紧跟在梦想之 后的觉醒,以及一系列希望和失望;读者总是走在他 正在读的那句话的前头,他们面临一个仅仅是可能 产生的未来,随着他们的阅读逐步深入,这个未来部 分得到确立,部分则沦为虚妄,正是这个逐页后退的 未来形成文学对象的变幻的地平线。”[16] 阅读的体验性表现在读者内在的知(认知、观 念)、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的亲历、 体认与验证。一是读者从实践性亲历中引发体验, 如角色对应体验、亲身经历体验;二是读者从心理性 亲历中引发体验,如移情体验、反思体验等。读者在 阅读时经过自己的理解、创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 世界。 (6)渐进性。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感知到理解、由吸收到应用 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迂回和曲折。阅读的 渐进性,既是文本内知识的内在逻辑,也是人们认识 发展的规律。郭保华认为:“要注意阅读的渐进性 和整体性。既要对一个一个问题探幽索微、寻根究 底,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依存、因果、递进、交叉和对 立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精髓。”[17] 阅读贵在坚持,求知贵在积累。一滴水不可能 穿石,一日之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 能金石可镂,在阅读数量不断叠加的情况下,读者的 收获在逐步增长。阅读又好像练内功,这个内功或 许没有直接用途,但配合陆续学到的招式,就可发挥 克敌制胜的效果,在阅读深度不断递增的过程中,读 者的素质在逐步升华。 (7)规律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 人类的阅读活动也是如此。阅读有规律存在,就增 强了阅读的可认知性和可把握性。王世伟认为: “读书既然是人生第一件太好事,则读书的方法也 是人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书籍中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方法、读 书的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必然会事倍功半,甚 至陷入书堆中不能自拔……人类数千年来所形成的 读书精神、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将是永恒的。”[18] 阅读规律是阅读活动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具有 82 第 33 卷 第 155 期 高 校 图 书 馆 工 作 2013 年第 3 期 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它在阅读活动的 具体演进中逐渐地、愈来愈深刻地发挥作用。读者 在阅读时,要按照掌握的规律,在自身良好思想素质 的支配下,调动起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创造力, 调节读书方法,正确进行时间运筹,促进阅读活动的 开展,提高阅读活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8)历时性。人类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 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具有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也会呈现出不同 的阅读特点和阅读文化。曾祥芹认为:“阅读与人 类文明史同步。阅读,为人类开创了—个文明社会。 文明历史有多久,文明历史也会有多久。社会文明 程度越高,阅读水平也越高。阅读学研究的对象是 动态的,历时性的,必须纵向考察阅读的历史、现状 和末来。”[19] 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反映人类文明成果 的记录信息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从图画到文字,从 纸质文献到数字文献,从平面到多媒体,从文本到超 文本,从书斋阅读到网络阅读、移动阅读,勾勒出了 整个人类阅读的发展史。随着阅读对象的不断演 变,关于阅读的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技巧等得到 了丰富和完善。这实际上也就是阅读的环境差异性 和时代进步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余光,徐 雁. 中国读书大辞典[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3:337 - 338. [2] 黄 雯.阅读教学新论[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0 - 36. [3] 李新祥. 出版传播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97 - 199. [4] 周世辟.关于阅读活动特性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6) : 103 - 106. [5] 李文扬. 阅读分类简论[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2) : 10 - 14. [6] 何江涛. 耕读传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13 - 115. [7] 杨素珍.国外阅读理论研究概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95(4) :37 - 39. [8] 刘英莲.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理解中的知识提取[J]. 辽宁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119 - 121. [9]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 - 6,78 - 79. [10] 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知识提取和信息加工[J].外语与外语 教学,2001(3) :19 - 21. [11] 唐 艺,谢守美.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科 学,2009(8) :1161 - 1165. [12] 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8 - 9. [13](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1 - 5. [14] 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科教处. 世界图书馆事业资料汇编 [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48 - 50. [15] 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54. [16] 柳鸣九. 萨特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 5. [17] 郭保华. 大学生实用心理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1:50 - 51. [18] 徐家齐,盛巽昌. 20 世纪中华学人与读书[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 - 4. [19] 曾祥芹,韩雪屏. 阅读学原理[M].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2 - 3. [作者简介]张怀涛,研究馆员,现在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工作。 [收稿日期]2013 - 02 - 27 (刘 平 编发)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and Main Features of Reading Zhang Huaitao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450007,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levels:essential attributes,main features and common charac- teristic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is cognitive. The main features include transmission,sociality,universality,individuality,experi- ence,progressiveness,regularity,diachronic etc. 19 refs. Keywords Reading. The nature of rea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Level. 92 张怀涛: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
/
本文档为【阅读的本质属性与主要特征_张怀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