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013-12-19 4页 doc 29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0195

暂无简介

举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耿直讨人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耿直讨人嫌 王勃《滕王阁序》中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令千古后人为之悲鸣不已。此二人的遭遇当然不是王勃所说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耿直、不善奉承的冯唐、李广,讨不到当权者的欢心,终被排斥于圈子之外! 1、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皆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其在用人方面,可谓大相径庭。 总的来说,文帝用人有眼光,也有雅量,对耿直能干的大臣往往高看一眼。周亚夫、冯唐都曾因公而顶撞过文帝(周亚夫顶撞文帝的事尽人皆知,即著名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耿直讨人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耿直讨人嫌 王勃《滕王阁序》中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令千古后人为之悲鸣不已。此二人的遭遇当然不是王勃所说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耿直、不善奉承的冯唐、李广,讨不到当权者的欢心,终被排斥于圈子之外! 1、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皆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其在用人方面,可谓大相径庭。 总的来说,文帝用人有眼光,也有雅量,对耿直能干的大臣往往高看一眼。周亚夫、冯唐都曾因公而顶撞过文帝(周亚夫顶撞文帝的事尽人皆知,即著名的细柳营故事;冯唐顶撞文帝的事将在下文中介绍),但文帝对此二人均给予了重用,甚至临终前还叮嘱儿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后来景帝正是依靠周亚夫才平定七国之乱,从而证明了文帝用人的雅量和眼光。此外,晁错、张释之等名臣都是被文帝发掘出来的。 相比之下,景帝虽也深谙用人之道,但用人欠雅量,在对臣属的宽厚方面,较文帝逊色许多。还以周亚夫为例,景帝因周亚夫直言诤谏,反对他废太子、对匈奴叛臣封侯,景帝遂对其极为不满,加上母亲窦太后和弟弟梁王又多对周亚夫出言诋毁,景帝便意气用事,令大功臣周亚夫含冤受辱绝食而死。另一个远见卓识、一心为国家利益考虑的名臣晁错,也成了景帝借以退敌的牺牲品。 到了武帝这一辈,他虽很有识人用人的眼光和魄力,破格任用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但用人则更欠雅量,对待属下简直刻薄之极,晚年在用人上还喜欢搞小圈子。翻开史书,终汉武帝一朝,大臣们动辄获罪,历任丞相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或自杀、或处死、或免职,只有公孙弘、石庆、田千秋得以全身而退。武帝身边的宠臣、近臣,也是说翻脸就翻脸,名臣主父偃得宠时倒是“诸君迎我或千里”。然而,武帝一旦翻脸,主父偃随即全家被抄斩。那个羞死前妻的朱买臣亦是颇受重用一时,但仅因牵连到酷吏张汤自杀案便遭杀戮。吾丘寿王也是武帝身边近臣,颇受宠,但也因小事死于非命。在喜怒无常、神威莫测的汉武帝身边做臣子,想混明白还真就不容易,即使如同东方朔、司马相如等善于逢迎的宠臣,实际上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连对自己的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一旦翻脸,虽亲人亦不能幸免。 2、冯唐、李广的性格特点及文、景、武三代帝王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 冯唐、李广性格中的显著特点即为憨直而不善逢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非常透彻。而正因为如此,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在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上,逐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总的来说,有雅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文帝比较欣赏冯唐、李广。 《史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文帝与冯唐等人闲聊,正为匈奴入侵而大伤脑筋的文帝感慨说若能得到廉颇、李牧,自己就不必发愁了,“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此时,冯唐竟当众毫不客气地批评道,“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这话当然令文帝极为不悦,“上怒,起入禁中”,冯唐的耿直、不善逢迎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不过,文帝毕竟有雅量,不但没有处罚冯唐,反而又找冯唐谈心:“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并耐心地让冯唐道出说这番话的缘由。于是,冯唐先说自己“鄙人不知避讳”,之后说出了缘故,指出云中太守魏尚是能抗击匈奴的将才,只因报功时多报了6个首级,竟遭撤职。于是,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同时,文帝对冯唐十分看重,给与了重用。 对于李广,尽管他为人憨直,“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属于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在人。但文帝同样十分欣赏李广。李广经常率部与匈奴力战,也常随从文帝射猎,文帝对李广的勇力过人,深为叹赏,曾亲口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以文帝识人用人的眼光,李广的军事才干应该是十分出众的,即使李广不是帅才,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将才。 到了景帝当政的时候,冯唐的境遇发生了变化。当时,冯唐作了一段时间楚国的丞相,但后来罢了官,具体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以景帝用人欠雅量来看,估计不善逢迎的冯唐不会得到景帝的喜欢,被罢官也是必然。 而李广虽未被罢官,但也因憨直、不懂政治而遭到了景帝的猜忌。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下大功,并以夺得敌军军旗而威名大震。当时,梁王以将军印赐之,李广竟憨头憨脑地接受了,正是这件事犯了景帝的大忌。身为朝廷的大将,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李广的却未加赏赐,李将军为自己的憨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封侯的绝佳机会,也今后的仕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武帝上台后,对冯唐是很看重的,但这个时候,冯唐已经老了,“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史记》),这对冯唐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而武帝对李广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说汉武帝既有看重李广的一面,“以为广名将也”(《史记》),给与了一定程度的重用。另一方面,也存在压制李广的一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等大举北伐,但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数奇(命运乖舛),毋令当单于”(《史记》)。这种两面的态度,源于汉武帝用人的两面性,即爱惜人才,又不爱惜人才,这方面前文已有论述,这里不予多说。 汉武帝在任用统兵大员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武帝优先考虑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圈里人,其次才轮到别的将军。只不过类似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卫、霍死后,外戚李广利掌兵权,接连兵败,最后还投降了匈奴,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巨大的用人失败。李广与汉武帝没有任何关系,又不会逢迎取巧,还不是卫青或霍去病的好友,自然走不进当权者的圈子里,遂成为官场中的蓝领角色,出苦力干脏活而也不被重用,最终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3、李广难封的其他原因 李广难封,除了汉武帝用人取向的原因,也有汉朝军功存在缺陷及李广的某些自身原因。 西汉封侯,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要捕斩敌方王室成员,二是捕斩敌首达到某一规格。第二条标准就是《史记》中提到的“中率”、“中首虏率”。而且,如果自身作战伤亡超过30%,还要追究伤亡过大之罪。这套封侯标准呆板机械,功利性强而缺乏科学性,着重的是斩首的个数,却忽略了对战争中的具体情况具体。李广所部每每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与敌力战,啃硬骨头,斩首数当然凑不够,自身伤亡当然也大,真实难达到封侯的标准。 此外,李广还干过杀降的事,“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也曾携私怨杀霸陵尉,这些事显然也引起了汉武帝对他的不满,也是李广难封的原因。 4、后记 现存史料中,李广取得重大胜利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而迷路失期或惨败的战例倒颇多,因此有人认为李广徒有名将虚名。但我们也要看到,李广一生中从军四十余年,跨文、景、武帝三个朝代,经历战阵七十余场,守边的跨度从渤海湾到甘肃的天水,历任边境八个郡的军事长官。没有过硬的军事才干和实实在在的军功,不会逢迎的李广是不会令三代帝王都委以守边重任的,也不可能令匈奴望风躲避,并称之为“飞将军”的。因此,李广即便不是帅才,也绝对是出色的将才。 翻开西汉历史,以勇悍善战而封侯者颇多,李广的部下就有不少人被封侯。李广的从弟李蔡,尽管人品、才能、名声都远不及李广,但李蔡的官名、爵位却远在李广之上,他被封为乐安侯,还做到了丞相高位。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偏偏李广却一直难以封侯,这怎能不令后世读史者扼腕叹息?。 冯唐和李广的人生经历其实不经意间道出了中华文化的劣根,憨直的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干者,实在难以获得当权者的认可、重用。那些不会奉承领导、不懂迎合上级、傻乎乎敢于表达观点、一心为公不计私情的人,往往就是领导看着不顺眼的人,恰恰就是组织内定限制使用的圈外人。古往今来,拼命牺牲的往往都是圈外人,坐享其成的往往都是圈里人,冯唐、李广的故事只不过给这个潜规则做了详细而深刻的注脚。
/
本文档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