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2013-12-19 19页 doc 686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48968

暂无简介

举报
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 目录 TOC \o "1-3" \h \z \u 1、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1 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 1 1.3.1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1.3.2 勘察目的及任务 2 1.3.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 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3 1.5 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3 1.6工作质量评述 4 2、工程地质特征 4 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4 2.2区域地质概况 5 2.3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5 2.4地基土物...
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工程地质初勘 目录 TOC \o "1-3" \h \z \u 1、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1 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 1 1.3.1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1.3.2 勘察目的及任务 2 1.3.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 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3 1.5 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3 1.6工作质量评述 4 2、工程地质特征 4 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4 2.2区域地质概况 5 2.3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5 2.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7 2.4.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及离散性性评价 7 2.4.2热物理性质试验(Tppt) 7 2.4.3 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SPT&DPT) 7 2.4.4扁铲侧胀试验(DMT) 8 2.5场地电阻率测试 8 2.6水文地质特征 9 2.6.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9 2.6.2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 9 2.7 场地地震效应 9 2.7.1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 9 2.7.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特征周期 10 2.7.3饱和粉(砂)土地震液化判定 10 2.8不良地质作用 11 2.8.1地下障碍物 11 2.8.2 地层液化 11 2.8.3 软土震陷 12 2.8.4 有害气体 12 2.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2 3、岩土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12 3.1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12 3.2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分析与评价 13 4、区间隧道评价 13 4.1工程结构安全等级 13 4.2 盾构选型 13 4.3 排土方式、衬砌建议 14 4.4 盾构与施工参数 14 5、环境岩土评价 14 4.1抗浮稳定性和抗突涌初步验算 14 4.2有害气体缓解措施 15 4.3 端头井加固 15 4.4 联络通道施工加固 15 4.5 地面沉降控制与监测 16 4.5.1 地面沉降预测 16 4.5.2 地面沉降控制原则 16 4.5.3 地面沉降监测 17 4.6岩土工程不确定性 17 6、结论与建议 17 附件 序号 附 件 名 编 号 页数 1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一览表 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 土工试验成果表 4 地层统计表 5 图 例 6 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勘探点平面布置和工程地质分区图 7 工程地质剖面图 8 钻孔柱状图 9 双桥静力触探曲线图 10 固结试验成果图表 11 河断面 12 井中电阻率测试报告 13 水质分析报告 14 热物理指标检测报告 杭州地铁1号线 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本段工程设计范围为滨和路站~滨江站之间的盾构区间,以及其中的联络通道、泵房等附属结构,右线里程范围K4+861.99~K5+412,区间右线长约550m,左线长约803m。洞径6.2m。于里程K5+300 处设1座联络通道兼排水泵站。本段工程概况详见表1。 盾构从滨江路站南端头井始发向滨和路站掘进,至滨和路站北端头井后调头再掘进至滨和路站,施工工方法拟采用土压平衡式(EPB)盾构。 本段区间隧道工程简介表 表1 区间隧道 起~终点 里程 区间长度 (米) 最小平曲线 半径(米) 最大纵坡 (‰) 埋深范围 (米) 联络通道、 泵站 滨和路站 ~ 滨江站 K4+861.99 ~K5+412 550 (803) 1000 4.452 7.1~10.1 1个联络通道、泵站 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按7度设防。 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GB 50021-200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确定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根据场地复杂程度,本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根据地基复杂程度,本工程地基等级为二级。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及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 1.3.1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国家标准: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 50011-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7)《构筑物抗震设计规程》(GB 50191-93);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0)《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2006); 1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12)《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 13)《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2、地方标准 1)《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2)《浙江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 3、其它支持性标准 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2 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拟建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地下站室施工图阶段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建筑物的工程特征、地基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地基土的利用、整治、改造提出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具体任务如下: 1、查明场地内工程影响范围内地基土的地层结构、岩土类别、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评价其工程特性。查明基岩浅埋区覆盖层厚度及基岩风化层厚度、破碎程度。 2、查明拟建场地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其特性,并对地下水对混凝土和的腐蚀性作出评价。提供暗暗挖隧道排水疏干方案和选用的计算公式,并据此提出对排水设备的建议。 3、查明场地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暗浜、暗塘、地下障碍物、甲烷等) 及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整治建议。 4、对盾构法施工时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评价,如高灵敏度的软土、透水性强的松散砂(粉)土层、高塑性的粘性土层、含有承压水的砂土层等。 5、可能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地段,应提出施工方法、开挖方法及降水措施等辅助施工措施的建议,并对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价。 6、对盾构法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位移以及施工降水导致地下水变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施工建议等。 7、提出关于排土方式和衬砌方案的建议。预估出现有害气体的可能性,提出防治措施。 8、评价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对拟建场地20.0m深度范围饱和土液化和软土震陷进行评价。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1.3.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勘察方法 针对本工程特点本次勘察除采用常规的钻孔取土、静力触探、标准贯入、重型动力触探并配以室内土工试验外,还布置了波速试验、承压含水层水位观测、电测井测试、扁铲侧胀试验等多项特殊原位试验。野外钻探作业取得的岩芯均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保存,代表性岩芯长期保存。 资料整理以野外钻探取芯观察、现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编录、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样品测试的成果为依据,充分利用初勘成果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分析,综合初勘各项成果,深入进行资料整理,按规范相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并完成报告文、图、表的编制。 本次勘察的各项操作包括工程测量、钻探施工和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报告编制均严格按照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工作量布置 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及资料整理标准》,本区间勘探孔布置在隧道结构外侧3~4m的位置,沿双线交错布置,联络通道及泵房则在双线中间布置一个勘探孔。勘探孔间距(轴向投影间距)一般为40m。 本次勘察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按进入结构底以下2.5倍洞径(即15.0m左右)考虑,一般性勘探孔按进入结构底以下2.0洞径(即12.0m左右)。根据隧道纵断面的结构底面高程,预计控制性勘探孔孔深30.0~32.0米,一般性勘探孔孔深27.0~29.0m。 本次详勘共布设18个勘探孔,其中钻孔8个,双桥静力触探孔8个,扁铲侧胀(DMT)试验孔2个,电测井测试孔2个(包含于钻孔)。 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施工外业工作自2007年3月25日~2007年3月28日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于2007年3月30日~2007年4月1日结束。具体完成勘探工作量详见下表1.4。 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4. 野外工作 室内试验 项目 孔数(个) 进尺(m) 项目 数量(个) 钻孔 8 250.3 常规物理性指标 98 静力触探孔 8 229.5 直剪(固快)试验 26 扁铲侧胀试验孔 2 64 固结试验 22 电测井 2 62 三轴UU试验 11 取土样 原状样 98 静止侧压力K0试验 7 扰动土 20 无侧限试验 7 标准贯入试验 54 基床系数 热物理指标试验 2个 颗粒分析 43 取水样 2组 水平渗透试验 8 测量点数 16 垂直渗透试验 2 1.5 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本次勘探孔孔口标高是根据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测绘队提供的水准点GE21(江陵路与月明景路,靠近江陵路东边人行道中)引测,其高程为6.579m,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坐标为:纵坐标X=75724.846,横坐标Y=85037.347。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测绘队测试的E级控制测量点依据为杭州市勘测设计院2003年~2006年施测的首级(D级)GPS控制点、二等水准点。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杭州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复测),测量成果详见表1.5。 各勘探点坐标及高程一览表 表1.5 孔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高程H 孔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高程H Z1b-b-1 75328.73 85052.61 6.22 J1b-b-1 75289.74 85080.41 5.88 Z1b-b-2 75408.27 85044.86 6.29 J1b-b-2 75369.25 85072.73 6.43 Z1b-b-3 75448.85 85065.05 6.23 J1b-b-3 75408.93 85069.35 6.37 Z1b-b-4 75528.32 85055.98 6.06 J1b-b-4 75488.04 85034.88 5.98 Z1b-b-5 75568.10 85051.26 5.97 J1b-b-5 75567.52 85024.63 5.86 Z1b-b-6 75647.24 85014.97 6.18 J1b-b-6 75607.92 85046.48 5.99 Z1b-b-7 75726.86 85007.27 6.40 J1b-b-7 75687.43 85038.13 6.24 Z1b-b-8 75767.37 85030.67 6.23 J1b-b-8 75740.24 85033.74 6.46 1.6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为保证勘察质量,在充分研究初步勘察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及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钻探取芯率满足相关规程;土样采取、存放、搬运及测试过程均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测试数据可靠。各种原位测试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测试数据可靠。通过采用多种测试手段相互验证,取得了较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并且在工作中积极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确保了勘察质量。 2、工程地质特征 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交替明显,雨量充沛,据杭州市气象台资料,常年平均气温16.0 0C,极端最高气温42. 10C(193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0.20C(1967年1月16日)。年平均降雨量1464.2mm,每年有两个雨季,4~6月份为梅雨季节,7~9月份为台风雨季节。平均气温和降雨分布见图2.1.1。 图2.1.1 气温和降雨分布图 拟建场地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萧绍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一般在5.0~5.9m之间。地貌形态单一,属钱塘江河口冲海积平原地貌。场地南部约4.0km处分布零星低丘,海拔高度在150m以下。东南距萧山区7km,西北离钱塘江约2.0km。详见场地地貌现状图(图2.1.2)。 滨和路站~滨江站区间线路主要沿江陵路路中偏西穿行,路西北侧为新开发居住区滨兴小区,路西南侧为拟建瑞立中央花城。路东侧为宽约20米的建设河,江陵路、建设河之间为滨河绿地。路东南端为低层民居。 建设河宽约20m,勘察勘察期间所测得的水深约1.75m,河床底质为淤泥,厚约0.5m。 图2.1.2 场地地貌现状图 拟建场地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萧绍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一般在5.0~5.9m之间。地貌形态单一,属钱塘江河口冲海积平原地貌。场地南部约4.0km处分布零星低丘,海拔高度在150m以下。东南距萧山区7km,西北离钱塘江约2.0km。详见场地地貌现状图(图2.2)。 滨和路站~滨江站区间线路主要沿江陵路路中偏西穿行,路西北侧为新开发居住区滨兴小区,路西南侧为拟建瑞立中央花城。路东侧为宽约20米的建设河,江陵路、建设河之间为滨河绿地。路东南端为低层民居。 2.2区域地质概况 依据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存在于本区的球川~萧山深断裂、昌化~普陀大断裂和孝丰~三门大断裂,均为形成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反复活动多次,在近代地质历史上有过活动的微弱活动性断裂。球川~萧山深断裂由江西弋阳经本省普陀大断裂横跨浙江北部,西起浙皖边界,东至杭州湾外,宽20km,长150km,形成于震旦纪中后期;孝丰~三门大断裂,由孝丰向东,经杭州南到宁海入三门湾,长480km。三条断裂相交于本区萧山西兴~闻堰间。上述微弱活动性断裂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在浙北平原第三纪、第四纪堆积厚度(下沉)的差异,以及有感地震两个方面。 历史地震的资料记载均属浅源构造地震,震源深度10~15 km。历史上杭州曾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三次最大震级为5级,最大震中烈度为6度。根据史料记载,,如发生于公元929年的西兴地震为5级,震中烈度Ⅳ度,震中区房屋有损坏。但未曾有有关地面水平位移、错位以及地裂记载。本地区历史地震具有地震频率低,强度弱,震级小的特点,总的区域稳定性较好。 根据我省地震部门资料,上述断裂最新活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无构造错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2.3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勘察揭露及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按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成因时代,并结合本站初勘报告,将32.0m以浅地基土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9个工程地质亚层。各地基土层的埋藏分布规律和起伏变化详见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双桥静力触探曲线图。各地基土层的工程特性,按地层层序,由上至下、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①2填土层(mlQ) ①2素填土 灰黄色、灰色,松散,稍湿,以砂质粉土为主,含少量碎砖瓦砾、碎石块植物根系等,局部含较多有机质。局部缺失。层厚0.8~2.90m。 2、③层钱塘江冲积沉积层,河口相(al Q43) ③2砂质粉土:灰黄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分布,层顶深度0.80~2.70m,层顶高程3.32~5.70m,层厚1.45~5.20m。 ③3砂质粉土夹粉砂:灰色、灰黄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粉砂。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全场分布,层顶深度3.07~6.40m,层顶高程-0.23~3.07m,层厚1.70~9.65m。 ③4砂质粉土:灰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全场分布,层顶深度6.98~10.50m,层顶高程-4.27~-0.74m,层厚2.00~6.00m。 ③5粉砂夹砂质粉土:灰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砂质粉土。全场分布,层顶深度9.95~14.00m,层顶高程-7.78~-3.60m,层厚1.71~8.00m。 ③7砂质粉土:灰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分布,层顶深度10.95~16.7m,层顶高程-10.24~-4.77,层厚1.14~6.75m。 3、④第一软土层,滨海、海湾相(m Q42) ④3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夹薄层状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具高压缩性。全场分布,层顶深度14.79~18.40m,层顶高程-8.91~-12.17m,层厚4.50~11.01m。 4、⑥第二软土层,浅海、溺谷相(m Q41) ⑥1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夹薄层状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具高压缩性。普遍分布,层顶深度22.25~26.50m,层顶高程-20.53~-16.10m,层厚2.20~10.00m。 5、⑧湖沼相沉积(l -hQ32) ⑧2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 褐灰色,饱和,流塑, 薄层状,含有机质、腐殖质。局部以粉细砂为主,含少量贝壳碎屑。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普遍分布,层顶深度30.0m,本次勘察未揭穿。 2.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2.4.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及离散性性评价 以上述划分的工程地质层作为岩土统计单元,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指标进行分项统计,依据国标规范方法在剔除除异常值后进行数理统计,统计结果详见“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一览表”(表2.4.1.1)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2.4.1.2)。并如下: 1、表中固结快剪试验提供的各土层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是峰值抗剪强度。 2、表列标准贯入试验(N)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试验值均为实测值。 3、表中静力触探qc、fs指标系平均值。 根据数理统计结果,物理性质性质指标的变异系数一般小于0.1,说明本次勘察岩土单元体的划分是合理的;部分土层的力学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土层力学性质存在较大的离散性。设计时,可按统计标准值选用。 2.4.2热物理性质试验(TPPT) 合理选择岩土热物理指标,对保证地铁建筑良好的使用功能及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岩土的热物理性能是与密度、湿度及化学成分有关。 本次勘察通过试验取得数据,试验成果见表2.4.2。 热 物 理 试 验 成 果 表 表2.4.2 土层编号 土 名 含水量 W (%) 密度 Ρ (g/cm3) 导热系数 比热容 C (kJ/kg·K) 导温系数 α×10-3(m2/h) 测试温度 (0C) 导热系数 λ(w/m·k)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20.8 2.00 26 1.679 1.446 2.43 ④3 淤泥质粉质粘土 44.2 1.72 26 1.578 1.870 2.05 2.4.3 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SPT&DPT)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使用国产标准贯入器,采用63.5kg重锤与自动脱钩落锤装置的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小于30击/min。N63.5圆锥动力触探采用国产圆锥头,使用63.5kg重锤与自动脱钩落锤装置的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小于30击/min。标贯、动探试验统计表见表2.4.3。根据数理统计得出的变异系数>0.30,表明粉性土和砂土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变异性较大。 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表2.4.3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原位测试类型 统计个数 锤击数 变异系数 区间值 平均值 标准值 ③2 砂质粉土 标准贯入 11 7~21 12.5 9.6 >0.30 ③3 砂质粉土夹粉砂 标准贯入 23 6~22 11.7 10.2 >0.30 ③4 砂质粉土 标准贯入 2 10~22 16.0 / /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标准贯入 8 10~28.0 15.8 10.7 >0.30 ③7 砂质粉土 标准贯入 7 6~17.0 10.7 7.8 >0.30 ④3 淤泥质粉质粘土 标准贯入 2 3.0~4.0 3.5 / / 2.4.4扁铲侧胀试验(DMT) 扁铲侧胀试验采用静力压机把扁铲形探头压入土中,利用气压使扁铲侧面的圆形钢膜向外扩张进行试验,分别测定膜片中心外移0.05mm和1.10mm时的膜片内侧的气压P0和P1,由P0和P1通过理论计算可得到地基土的有关参数。扁铲试验适用于一般粘性土、粉性土和中密的砂性土。利用扁铲侧胀仪的试验结果可估算地基土层的土性指数ID、侧胀模量ED、水平应力指数Kd、不排水抗剪强度Cu和静止侧压力系数K0、水平向基床系数KH等。估算公式如下: 土性指数:ID=(P1-P0)/(P0-U0) 侧胀模量(kPa):ED=34.7(P1-P0) 水平应力指数:Kd=(P0-U0)/бv0 不排水抗剪强度(kPa):Cu=0.0925Kd1.25бv0 (ID≤0.35) Cu=0.0925Kd1.25бv0+60(ID-0.35)(ID>0.35) 静止侧压力系数:K0=0.34Kdn 对于粘性土n=0.54,且对于褐黄色粘性土K0=0.34Kdn-0.06Kd; 对于粉性土、砂土n=0.47;对于淤泥质粉质粘土n=0.44; 对于淤泥质粘土n=0.60。 水平向基床系数(KN/m3):KH=(P1-P0)/△S (△S=0.00105m) 上述公式中:u0为静水压力(kPa);бv0为上覆土层的有效压力(kPa)。 本次勘察布置了2个扁铲侧胀试验孔,并将试验成果一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估算结果(采用算术平均值)见表2.4.4。 扁铲侧胀试验综合成果表 表2.4.4.2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侧胀模量ED(MPa) 水平向基床系数 KH(KN/m3) ③2 砂质粉土 30.1 8300 ③3 砂质粉土夹粉砂 57.9 33700 ③4 砂质粉土 36.9 12000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38.2 48000 ③7 砂质粉土 27.7 20000 ④3 淤泥质粉质粘土 4.1 7500 ⑥1 淤泥质粉质粘土 4.9 7900 注:扁铲侧胀试验是在小变形情况下计算出的基床反力系数,基本代表了土体在似弹性阶段的侧向基床反力系数。 2.5场地电阻率测试 我院委托了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本工程场地Z1xsb-b-2、Z1xsb-b-8钻孔进行井中视电阻率测试,将野外采集的实测数据经过资料整理,得出钻孔电阻率测试曲线(详见井中电阻率测试报告),本场地各土层电阻率建议值见表2.5。 拟建场地地层电阻率一览表 表2.5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ρs(Ω.m)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5.2 ④3 淤泥质粉质粘土 3.3 ⑥1 淤泥质粉持粘土 3.8 2.6水文地质特征 2.6.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含水层组主要为全新统冲海积砂质粉土,包括①、②层粉质粘土和砂质粉土,含水层厚度一般不超过5m,勘察期间水位埋深1.80~2.50m,相应高程(85年国家高程基准)3.47~4.43m,水位埋深随季节变化,民井单井出水量约3~10吨/日。据本勘察水质分析成果,该含水层水质为淡水,水质为HCO3-Ca型水,总矿化度447.1~469.6mg/L,PH值7.54~9.62。为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迳流,并以蒸发、向附近沟、河等侧向径流排泄,据收集到的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杭州市滨江区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0.5~1.5m。潜水位随季节、气候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由于建设河距隧道右线一般为25~30m,河水补给对盾构施工有较大影响。 2.6.2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 本场地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第1层中砂、1层园砾中,根据滨江站详勘报告,承压水位埋深5.15m,相应水位标高0.85m。含水层厚度约25m,顶板标高-23.13~-27.67m,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000m3/d。该含水层水质为微咸水,为CL-Na·Ca、CL·HCO3-Na型水。主要接受上游补给区的侧向迳流补给及垂直向越流补给,以开采为主要方式进行排泄。 另外,根据滨江站详勘现场钻孔抽水试验资料,③层土综合渗透系数为5.63×10-4cm/s。 根据本次勘探水质分析资料及邻近工程资料,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判定,本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砼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或无腐蚀性。水质各项目指标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土层渗透系数成果表 表2.6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室内试验渗透系数(cm/s) KH KV ③2 砂质粉土 1.10 E-4 9.95 E-5 ③3 砂质粉土夹粉砂 7.20E-5 5.75E-5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2.00E-4 1.65E-4 ③7 砂质粉土 6.27E-5 5.00E-5 ⑥1 淤泥质粉质粘土 1.30E-6 3.70E-7 本次勘察提供场地开挖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室内渗透试验渗透系数详见表2.6。 2.7 场地地震效应 2.7.1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 本次勘探未进行剪切波速测试,根据滨江站波速测试成果(详见表2.7.1)单孔波速测试报告及《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2006)及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2001)规定进行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判别。 场地20m以浅地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53~168m/s,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故判定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判定该工程场地属Ⅲ类,按对建筑物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本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各土层剪切波速详见表2.7.1。 地基土层剪切波速成果一览表 表2.7.1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剪切波速Vs(m/s) ①2 素填土 127~135 ③2 砂质粉土 141 ③3 砂质粉土夹粉砂 143~156 ③4 砂质粉土 146~157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203~207 ③7 砂质粉土 155 ④3 淤泥质粘土 160~164 ⑥1 淤泥质粉质粘土 168~175 ⑧2 粉质粘土夹粉砂 204 2.7.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特征周期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2006),本场地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特征周期值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7.3饱和粉(砂)土地震液化判定 据本次勘察成果,拟建场地内浅部20.0m深度范围分布有②2砂质粉土,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标准贯入试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中附录B.1标准贯入试验法规定,按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考虑,采用标贯试验成果进行判别。Ncr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cr=N0α1 α2 α3 α4 (B.1.1-1) 地震液液化判别一览表 表2.7.3 勘探点 编号 判别 深度(m) 土层 编号 土层 名称 层底深度 (m) 标贯点底深 (m) 粘粒含量 ρc(%) 实际锤击数 Ni(击) 临界锤击数 Ncri( 击) 详判结果 Z1b-b-1 20 ③2 砂质粉土 4.35 4.35 6.20 9.00 4.51 不液化 Z1b-b-2 4.10 3.45 6.20 8.00 3.63 不液化 Z1b-b-3 6.40 3.25 6.20 21.00 3.57 不液化 5.65 7.00 21.00 3.81 不液化 Z1b-b-4 6.15 3.85 8.20 12.00 2.95 不液化 6.15 8.20 13.00 4.02 不液化 Z1b-b-5 6.20 3.85 3.60 10.00 4.22 不液化 6.15 5.60 12.00 5.85 不液化 Z1b-b-6 4.10 3.35 13.30 7.00 2.72 不液化 Z1b-b-7 6.30 4.35 3.50 7.00 5.52 不液化 Z1b-b-8 4.50 2.95 3.50 18.00 4.04 不液化 Z1b-b-1 20 ③3 砂质粉土 夹粉砂 14.00 6.25 15.40 8.00 3.11 不液化 8.45 5.10 10.00 5.98 不液化 10.45 5.10 11.00 6.63 不液化 12.85 5.10 11.00 6.15 不液化 Z1b-b-2 13.50 5.45 5.90 9.00 4.00 不液化 7.85 5.90 9.00 5.18 不液化 9.75 12.90 10.00 3.79 不液化 12.05 12.90 11.00 5.15 不液化 Z1b-b-3 14.30 7.95 6.70 22.00 6.10 不液化 10.35 7.60 17.00 6.51 不液化 12.75 4.30 16.00 8.10 不液化 Z1b-b-4 10.75 8.45 10.00 12.00 4.53 不液化 10.75 10.00 13.00 5.24 不液化 Z1b-b-5 12.20 8.45 4.90 11.00 6.49 不液化 10.75 4.90 13.00 6.93 不液化 Z1b-b-6 10.95 5.45 13.30 9.00 3.19 不液化 6.95 2.30 8.00 6.74 不液化 8.95 7.10 6.00 5.85 不液化 10.95 8.60 7.00 5.60 不液化 Z1b-b-7 8.00 6.70 3.50 7.00 6.35 不液化 Z1b-b-8 10.50 5.35 7.20 19.00 4.34 不液化 7.75 7.20 16.00 5.44 不液化 10.15 8.00 16.00 5.62 不液化 Z1b-b-2 20 ③4 砂质粉土 17.30 13.95 6.70 10.00 7.33 不液化 15.95 8.40 11.00 6.11 不液化 Z1b-b-7 10.00 9.05 2.50 10.00 7.40 不液化 Z1b-b-8 13.60 12.45 7.20 22.00 5.37 不液化 Z1b-b-4 20 ③5 粉砂夹 砂质粉土 12.65 12.65 3.40 19.00 8.74 不液化 Z1b-b-7 18.00 11.40 3.40 10.00 7.57 不液化 13.75 2.20 11.00 8.84 不液化 16.05 5.70 10.00 6.23 不液化 Z1b-b-8 18.40 15.25 8.00 28.00 5.40 不液化 17.55 8.00 28.00 7.41 不液化 Z1b-b-3 20 ③7 砂质粉土 17.40 15.15 5.00 0.82 8.26 液化 17.45 32.00 6.00 0.46 不液化 Z1b-b-4 17.25 14.95 9.30 12.00 5.80 不液化 17.25 7.10 12.00 5.76 不液化 Z1b-b-5 16.60 13.05 9.30 10.00 4.83 不液化 15.35 9.30 12.00 5.43 不液化 Z1b-b-6 17.70 12.95 7.30 6.00 5.86 不液化 14.95 7.40 6.00 7.55 液化 α1=1-0.065(dw-2) (B.1.1-2) α2=0.52+0.175ds-0.005ds2 (B.1.1-3) α3=1-0.05(du-2) (B.1.1-4) α4=1-0.17√ρc (B.1.1-5) 式中N0​​— 当ds为3m,dw和du为2m,a4为1时土层的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本工程按表B1.1.1-1取值为6。 α1 ​​—— 地下水埋深dw(m)修正系数 α2 —— 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深度ds(m)修正系数 α3——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m)修正系数,对深基础α3取1,本工程取1 α4 —— 黏粒重量百分比ρc的修正系数 经判别,除极个别点为液化土外,其余均为非液化土,可按非液化土考虑。 2.8不良地质作用 2.8.1地下障碍物 拟建场地在本次勘探过程中未发现有如暗塘、古墓穴、漂砾等不利盾构施工建设的地下埋藏物,亦未发现重要的市政管线分布。但在施工前,仍应根据地下段部分沿线建(构)筑物基础调查报告,在现场进行比对,并联系相关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工作,以保证相关地下设施的安全及工程的顺利施工。 2.8.2 地层液化 据本次勘察成果,场地内20.0m深度范围分布有多层砂质粉土与粉砂,依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标准贯入试验,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中附录B.1进行地震液化判定,基本上为不液化土。 2.8.3 软土震陷 震陷是在地震作用下土层发生的附加变形而引起的沉降,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机是受地震作用饱和土在体积不变条件下所发生的剪切变形;第二种机制变形是指受地震作用饱和土的孔隙水压力升高,地震停止后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由于再固结而引起的变形。震陷量取决于液化土的的密实度、基底压力、基础宽度、液化土层的顶底面及地震震级等因素。本工程结构7.1~10.1m ,不存在工程附加荷载,地震时地基发生剪切变形的概率和程度极小;底板以下无饱和松砂粉土或砂土存在,不具备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产生液化固结的条件。 本场地属冲海相沉积的中软场地土类型,软土主要为③粉(砂)性土、④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在127~164m/s之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5.7.11条条文说明,按地震设防烈度7度考虑,当等效剪切波速Vse大于90m/s时,可不考虑震陷影响;《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也规定7度区不考虑软土震陷。另据国内有关单位研究,当列车速度小于150km/h时,基本不考虑软土的震陷影响,由于地铁行驶速度≤100km/h,本场地可不考虑软土震陷的影响。 2.8.4 有害气体 在滨康路站详勘察施工过程中,有多个静力触探孔有喷水、喷气及喷砂的现象,其中喷出的最大高度达9米,喷出时间持续0.5~4个小时。表明,场地内存在浅层天然气。 本地区浅层天然气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生物气气源层具强至较强的还原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等有利条件,而持续沉降、快速沉积作用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是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浅层气的聚集和保存。 根据多家石油勘探公司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在滨江区、萧山区勘探试验成果,土层中气体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在平面上呈蜂窝状不连续分布,埋深在10~35m,最大压力根据喷出水柱高度度估算为300kPa。 气源层为浅海相的⑥层淤泥粉质质土和湖沼相的⑧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细砂,有机质含量较高。储集层为⑧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细砂和1层中砂,具有相对较好的透水透气性。盖层为淤泥质粘土层,气藏类型是岩性气藏,气水同层,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埋藏浅等特点。 2.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根据所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本地区的建筑施工经验分析,并结合本次勘察成果,拟建盾构区间场地地势平坦,区域稳定性好,但可能存在浅层天然气,对盾构施工可能存在不利影响,采取合理的工程缓解措施后,拟建场地基本适宜建造本工程拟建建筑物。 3、岩土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3.1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按照《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附录A,根据岩土性质和施工的难易程度将勘探深度以浅地基土进行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详见表3.1。 土石可挖性分级表 表3.1 土层编号 名土名称 土石类别 土石等级 ①2 素填土 普通土 II ③2 砂质粉土 普通土 II ③3 砂质粉土夹粉砂 普通土 II ③4 砂质粉土 普通土 II ③5 粉砂夹砂质粉土 普通土 II ③7 砂质粉土 普通土 II ④3 淤泥质粘土 松土 Ⅰ ⑥1 淤泥质粉质粘土 松土 Ⅰ ⑧2 粉质粘土夹粉砂 普通土 II 3.2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分析与评价 本场地①2层素填土土质厚度不均、软硬不一,含少量碎砖瓦砾、碎石块植物根系等,一般而言对施工影响不大。 ③2砂质粉土,天然含水量28.3%,天然孔隙比0.869,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5.21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12.5击。快剪内摩擦角33.4º。物理力学性质稍好,受脱水氧化作用,可作为一般轻型建筑的浅基础持力层性质较好 ③3砂质粉土夹粉砂,天然含水量26.8%,天然孔隙比0.778,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4.38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11.7击。快剪内摩擦角32.2º。 ③4砂质粉土,天然含水量28.4%,天然孔隙比0.799,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3.74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16.0击。快剪内摩擦角34.5º。 ③5粉砂夹砂质粉土,天然含水量25.0%,天然孔隙比0.713,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6.04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15.8击。快剪内摩擦角34.0º。 ③7砂质粉土,天然含水量27.1%,天然孔隙比0.797,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4.56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10.7击。快剪内摩擦角33.1º。 ④3淤泥质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45.9%,天然孔隙比1.299,静力触探平均锥尖阻力0.78MPa,标准贯入平均锤击数3.5击。快剪内摩擦角8.1º,内聚力9.3kPa。 ③层土在动水压力下易产生流砂、涌水,其厚度在平面分布上有北厚南薄的总体趋势,厚度13.4~16.7m,各亚层在穿插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④、⑥层淤泥质土呈流塑状,具高孔隙比、高塑性、高压缩性、高灵敏度,有明显的触变、流变特性,在动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土体结构破坏,使土体强度降低;⑧2粉质粘土夹粉砂,场区分布不均,层厚较薄,为浅层天然气的主要气源层和储集层。 本区间隧道结构底板埋深为13~16m左右,隧道掘进过程中盾构体直接涉及的土层有③3、③4、③5、③7等层,区间南端还涉及④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4、区间隧道评价 4.1工程结构安全等级 拟建滨和路~滨江站区间为盾构法施工的地铁隧道,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 4.2 盾构选型 盾构选型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盾构推进的成败,也关系到盾构设备费用投入。盾构选型首先要适应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盾构直径还要综合考虑其它选型条件,如顶进线性(顶进曲率半径)、断面尺寸、地面沉降的控制、扭矩系数及工程所处的周边环境与工期要求,合理的选择盾构机,对保证施工质量,保护地面与地下建筑物安全和加快施工进度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岩土方面对盾构选型进行分析,详见表4.2。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就隧道埋深范围内岩土工程特性而言,本区间适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earth pressure balance)式盾构。 盾构类型适宜性评价一览表 表4.2 评价项目 渗透性 开挖面自稳性 开挖面障碍物、岩土磨蚀性 毗连建筑物 地表沉降 环境要求(泥浆处理) 掘进范围内岩土特征或工程要求 粉土-4~E-5cm/s,淤泥质土-7cm/s 粉土粉砂受施工扰动易液化,淤泥质土呈流塑状 无障碍物,岩土对刀盘的磨蚀性低 区间线路东侧离建筑物一般约20m 控制在30mm内,隆起控制在10mm内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可征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对选型要求 土压盾构需改善土体(粉土、砂土)的塑流性、止水性 密闭式 无特殊要求 一般影响不大,但须控制沉降量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土压平衡或加泥式土压平衡 适合盾构类型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 土压平衡或加泥式土压平衡 4.3 排土方式、衬砌方案建议 渣土采用螺旋输送机和皮带输送进行输送,应适合开挖、排土的方法和碴土性质,配置满足掘进能力的排土设备。在计划时应综合考虑隧道断面大小、运输距离、一次掘进排土量、作业循环等因素选定输送设备。渣土应进行固化处理,减少对道路和环境的污染。 隧道掘进过程中必须及时衬砌,并做好注浆止水,以防粉土、砂土在水头差作用下产生流砂、管涌现象。 4.4 盾构设计与施工参数 有关设计、施工参数见表4.4。层粒径特征值见表2.4.1.2,渗透性指标见表2.6。 盾构设计与施工参数一览表 表4.4 层 序 直剪 三轴UU试验 无侧限 抗压强度 静止侧 压力系数 泊松比 基床反力系数 快剪 固结快剪 Cq (kPa) Φq (o) Cc (kPa) Φc (o) Cuu (kPa) Фuu (°) qu (kPa) Ko μ KH (kN/m3) Kv (kN/m3) ③2 7.4 29.5 0.50 0.33 8300 6000 ③3 6.9 30.1 8.0 32.0 0.47 0.32 33700 25000 ③4 9.0 34.5 0.44 0.31 12000 10000 ③5 7.0 34.0 10.3 35.6 0.42 0.30 48000 30000 ③7 7.2 30.3 0.50 0.33 20000 15000 ④3 9.3 8.1 14.1 12.7 10.3 0.2 28.0 0.78 0.43 7500 5000 ⑥1 7.3 10.1 16.0 12.3 13.3 0.3 22.3 0.78 0.43 7900 5200 说明:表中各项参数系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及类同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5、环境岩土评价 4.1抗浮稳定性和抗突涌初步验算 本区间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地下水位情况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其抗浮安全系数:施工阶段≥1.05、使用阶段≥1.10。 初步验算时,地下水位按近地表考虑,结构等效截面高度为5.5m,结构顶板以上覆土有效重度为9KN/m3,不考虑结构、设备自重和浮托抗力的扩散作用,结构最小埋深取7m。经计算,最小安全系数为1.14,能够满足施工阶段和营运阶段抗浮稳定要求。 由于隧道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深部承压水对结构底面以下土层不存在突涌可能性。 4.2有害气体缓解措施 本次勘察施工未发现浅层天然气,但仍然可能存在,因此设计与施工时应引起足够重视,预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对人基本无毒,但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浓度过高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其浓度达到5~16%时,遇高温或明火时,具有气爆性。 目前,尚无适用于有害气体施工环境的特种盾构设备。对软土地区的主要工程缓解措施有钻孔排气、通风稀释,主要管理措施有火源管制、人员管理和气体浓度监测及报警系统。 根据隧道施工相关规定,施工时应加强通风措施,当瓦斯浓度达到2%时,施工人员应全部撤出工作面。 建议在盾构施工前进行浅层天然气的专项勘察,查明浅层天然气的气压、储量等,提出合理的缓解措施。 4.3 端头井加固 盾构隧道进洞和出洞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是盾构施工成败的重要环节。应确保盾构正常地从非土压平衡工况和土压平衡工况间过渡,以达到控制地面沉降,保证工程质量等目的。由于本区间隧道埋深范围内为软弱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高压缩性和高灵敏度,易产生土体流动、开挖面不稳定现象,饱和粉土具中低压缩性、中~高灵敏度,易产生涌水、涌砂,而且透水性较好,在非土压平衡情况下容易形成流砂、沉降等后果,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地基加固范围一般为洞口周围3m,加固长度为盾构出洞处6m,盾构进洞处3.5m。选择加固措施的基本条件为加固后地层要具备一定时间的侧向自稳能力,不造成地下水头的损失。常用的具体处理方法有搅拌桩、旋喷桩、注浆法,SMW工法、冷冻法等。 由于施工工艺的限制,流砂地层中如采用深层搅拌桩或压密注浆等方法对地层加固,可能会存在未完全封闭的区域,在开凿洞门钢筋混凝土时,出现流砂,影响盾构的正常施工。因此建议采用冻结法进行端头井地层加固。 人工地层冻结是利用低温盐水或液氮,降低地层温度,将天然岩土变成冻土,形成强度高、不透水的临时冻结加固体,是一种环保型工法,因此能够保障地下水不受污染、保护城市地下地质结构的完整性。 冻结法的主要优势有:冻结加固区可与工作井混凝土连续墙帷幕形成整体止水体系,避免从洞门两侧发生涌水或涌砂;盾构刀盘通过冻结加固土体受力均匀。 4.4 联络通道施工加固 本区间于里程K5+300 处设1座联络通道兼排水泵站,采用矿山法施工。本段区间联络通道位于江陵路路中,无地面施工条件,根据该位置工程地质及其他施工条件,结合上海、南京等地地铁联络通道施工经验,可采用隧道内水平冻结加固土体后开挖构筑内衬结构的施工方法。在隧道内利用水平冻结法加固地层,使联络通道外围土体冻结,形成强度高、封闭性好的冻土帷幕,然后根据‘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在冻土中采用矿山法进行联络通道的开挖构筑施工。 冻结设计与施工应保证冻土墙的厚度和深度;盾构推进至联络通道位置时,尽量减小对土体的扰动,尽快实施土体加固和环箍注浆等措施,保证顶进时的土体均匀性;施工前必须确保冻结时间,在开挖实施中,保证冷冻设备正常运转;加强监测监控,测控包括温度监测、隧道变形监测联络通道开挖变形监测、地面融沉变形监测等,施工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程调整,随时反馈用以指导施工;保证注浆质量,控制地面沉降。 4.5 地面沉降控制与监测 地铁隧道又不可避免地破坏地层原有的平衡状态,引起附近地层变形,邻近的地下管线、燃气管道等也会相应变形,如变形量超过允许范围,则管线断裂,造成管线漏水、漏气。典型案例如:上海某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冻结法失效,大量泥沙涌入,引起隧道受损及周边地区严重地面沉降,多幢建筑物严重倾斜;南京某区间隧道因过量沉降引起煤气爆燃;北京地铁施工曾引发多次大面积地面塌陷。因此地面沉降控制是地铁区间施工的主控项目。尽管地下管线断裂、地面塌陷事故大多发生在矿山法施工隧道,根据本区间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若不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措施,仍然存在发生较大地面沉降的可能性,甚至酿成灾害性事故。 4.5.1 地面沉降预测 Peck提出的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估算方法,认为地表沉降槽的体积应等于地层损失的体积,并根据这个假定给出了地面沉降量的横向分布估算公式: 式中:S(x)为沉降量;Vs为盾构施工隧道单位长度的地层损失;Smax为距隧道中心线的最大沉降量;x为距隧道中心线的距离;i为沉降槽半宽度;k为沉降槽宽度系数;Z为隧道中心埋深;Φ为土的内摩擦角;R为盾构机外径;VL为地层体积损失率。 本次预测VL取1.0%,R=3.1m,隧道埋深选最小埋深10m,粉土粉砂内摩擦角按35º统一考虑。根据Peck公式估算,单位长度地层损失Vs为0.30m3,沉降槽半宽度i为7.70m,隧道中心最大沉降量Smax为16mm。 4.5.2 地面沉降控制原则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陷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层和地下水条件;隧道埋深和直径;施工方法。其中,施工方法的影响更为明显。 控制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应从控制盾构施工参数如推力、推速、正面土压、同步注浆量和压力等等方面着手,可有效地抑制其引起的地面沉陷。 盾构开挖面的土压平衡控制是减少土层变形的主要因素。实际的施工中,如负沉降过大则应适当调低压力设定值,如发生正沉降则应适当调高土压力设定值。设定土压应随时视盾构上方土体的隆陷变化进行调整。设定土压值应与盾构推力、推速、刀盘转矩、螺旋输送机转速和排土率相匹配,才能使开挖面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合理设定土压力控制值的同时应限制掘进速度。 加强盾尾的同步注浆管理,考虑到浆液固结收缩、浆液流失、土层扰动后的固结沉降等因素,应保证注入率(注入量/盾构空隙量)和合理的注浆压力。必要时,除实施同步注浆以外,还考虑进行2次或多次壁后注浆,即在盾尾脱出后的衬砌环上通过预留压浆孔向隧道外围注浆。  另外,对地铁区间施工过程中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潜在沉降事故,制定和实施一套相应的应急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事故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可以控制事故的影响范围,降低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人为措施的失当造成事故扩大。 4.5.3 地面沉降监测 为保证区间施工毗连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安全,分析、判断、预测施工中可能
/
本文档为【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滨江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