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13-12-22 4页 doc 4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258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8月底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184例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HIV感染以男性多见(占89.1%);感染人群以无业人员多见(占54.3%),其次是职员(15.2%)、农民(13.6%)及工人(9.2%)等;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5.8%),其次是静脉吸毒(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8月底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184例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HIV感染以男性多见(占89.1%);感染人群以无业人员多见(占54.3%),其次是职员(15.2%)、农民(13.6%)及工人(9.2%)等;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5.8%),其次是静脉吸毒(6.0%)及血液传播(4.9%)。患者表现为一种或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最常见为发热(67.4%)、咳嗽(56.5%)、消瘦(35.9%)、乏力(20.1%)、腹痛腹泻(16.8%)、头痛(4.3%)及意识障碍(4.9%);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呼吸系统感染(68.5%),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6%)、皮肤病变(6.5%)及消化系统感染(6.0%);部分患者发生多部位(42.9%)及多种病原菌(22.8%)感染。161例患者了T淋巴细胞亚群,133例(82.6%)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μl。93例患者予抗艾滋病毒治疗,有22例(23.7%)出现副反应(包括肝功损害及药疹)。经治疗后,本组患者明显好转134例(72.8%),病情改善25例(13.6%),死亡25例(13.6%)。性别与疾病转归无关,但年龄、感染途径、有无合并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抗艾滋病毒治疗均与预后有一定关系。结论 本组艾滋病患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具特征性,机会性感染多见,且部分患者存在多部位、多种病原菌感染。因此,临床上必须应提高认识,重视初筛,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随着“四免一关怀”等一系列法规出台,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8月底住院诊治的184例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机会性感染及疾病转归等方面的回顾性分析,以对临床诊治艾滋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184例HIV/AIDS为我院2009年1月至8月底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免疫蛋白印迹实验(WB)法确认HIV抗体为阳性。诊断符合2001年《HIV/AIDS诊断和处理原则》[1]。 1. 2 方法 对所有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机会性感染与继发性肿瘤的发生情况以及疾病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常规、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血/痰/脑脊液细菌涂片及细菌培养。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临床经验,分为明显好转、病情改善、无效。 ①明显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机会性感染控制,血象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且病情稳定在2周以上,无明显波动者; ②病情改善: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机会性感染有所控制,血象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改善,但尚未恢复正常,或者病情仍有波动者; ③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甚至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 x±s)表示。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性别与年龄 男性164例(占89.1%), 女性20例, 男女比例为8.2:1。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37.2±11.2岁, 其中18~30岁35例, 31~40岁69例, 41~50岁34例, 51~60岁27例,60~83岁19例,以青壮年(18~40岁) (104例,56.5%)发病为主。 2.2 职业 无业人员为主(100例,占54.3%),职员28例(15.2%),农民25例(13.6%),工人17例(9.2%),厨师、司机、记者及飞行员等共10例,学生4例(2.17%)。 2.3 感染途径 性接触传播为主(121例,占65.8%),经静脉吸毒感染11例(6.0%),输血传播9例(4.9%),原因不详43例(23.4%),其中可能有部分患者隐瞒病史。 2.4 地域分布 成都市本地居民78例(42.4%),余106例(57.6%)为外地居民。 2.5 住院日 患者住院日为1天~101天不等,平均住院日为14.11天,其中89例(48.4%)住院日小于15天,58例(31.5%)住院日为16~30天,余37例(20.1%)住院日为30天~101天。 3 临床特征 3.1 临床表现 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一种或多种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发热124例(67.4%),咳嗽咳痰104例(56.5%),乏力纳差37例(20.1%),消瘦66例(35.9%),腹痛腹泻31例(16.8%),头痛8例(4.3%),意识障碍9例(4.9%)等。 体征:肺部罗音81例(44.0%), 口腔粘膜白斑74例(40.2%),肝(脾)大84例(45.7%),淋巴结肿大47例(25.5%),各种皮疹38例(20.7%),其中部分患者同时有两个及以上体征。 首诊临床表现:咳嗽81例(44.0%),腹痛、腹泻、腹胀18例(9.8%),乏力纳差18例(9.8%),发热12例(6.5%),皮疹23例(12.5%),头痛8例(4.3%),意识障碍9例(4.9%),包块5例(2.72%),胸痛4例,呕血黑便2例,咽痛2例,吞咽困难2例。 3.2 机会性感染 184例患者中有154例(83.7%)发生了不同部位及不同病原菌的感染。感染者中,仅75例患者(48.7%)为单一部位发生感染,65例(42.2%)为两个部位感染,14例(9.1%)为3个及以上部位发生感染;同时,112例(72.7%)患者为单一病原菌感染,33例(21.4%)为双重病原菌感染,9例(5.8%)发生3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表1) 。 呼吸系统感染126例,经痰培养发现病原体以真菌(60株)、细菌(22株)及结核(44例)为主,其中部分患者为两种及以上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4例,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8例,弓形虫脑炎4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皮肤病变12例,包括单纯疱疹病毒8例,带状疱疹2例,甲癣1例,尖锐湿疣1例;消化系统感染11例,包括肠结核5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真菌感染2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1例;另有淋巴结结核14例。 感染者中,结核共计79例(51.3%),包括肺结核44例,淋巴结结核14例,肠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11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 其他:合并梅毒57例(31.0%),乙肝48例(26.1%),丙肝16例(8.7%)。 3.3 继发性肿瘤 各种肿瘤18例(9.8%),包括淋巴瘤6例,肝癌4例,肺癌3例,胃癌1例,鼻咽癌1例,膀胱癌1例,白血病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 3.4 实验室检查 3.4.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68例(37.0%)<4.0×109/L, 22例(12.0%)>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73例(39.7%)<0.8×109/L;红细胞计数:66例(35.9%)<3.5×109/L;血小板计数:36例(19.6%)<100×109/L,其中9例<50×109/L。 3.4.2 T淋巴细胞亚群: 有161例患者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占87.5%。具体如下。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4~1123cell/μl):从3 cell/μl~964 cell/μl不等,仅28例(17.4%)>200cell/μl,余133例(82.6%)<200 cell/μl,其中88例(54.7%)<50 cell/μl; 4 治疗、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经治疗后,明显好转134例(72.8%),病情改善后自动出院25例(13.6%),死亡25例(13.6%)。其中93例患者予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及奈韦拉平三联抗艾滋病毒治疗(HAART),有22例(23.7%)患者出现副反应(肝功损害12例,皮疹7例,同时具有肝功损害及皮疹者3例)。 4.1 性别、年龄与转归的关系:性别与转归无明显关系;但年龄与转归有关,随着年龄增大,治疗好转率逐渐下降,而治疗无效的比例逐渐增加(表2~3)。 表2 年龄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 30岁(N=35) 28(80.0%) 6(17.1%) 1(2.9%) 30~50岁(N=98) 72(73.5%) 13(13.3%) 13(13.3%) ≥50岁(N=51) 34(66.7%) 6(11.8%) 11(32.4%) 合计(N=184) 134(72.8%) 25(13.6%) 25(13.6%) 表3 性别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女性 (N=20) 13(65.0%) 4(20.0%) 3(15.0%) 男性 (N=164) 121(73.8%) 21(12.8%) 22(13.4%) 合计(N=184) 134(72.8%) 25(13.6%) 25(13.6%) 4.2 感染途径与转归的关系:经输血传播者的疗效最差,预后不良(表2)。 表4 感染途径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性传播(N=121) 92(76.0%) 14(11.6%) 15(12.4%) 静脉吸毒(N=11) 7(63.6%) 2(18.2%) 2(18.2%) 输血传播(N=9) 5(55.6%) 1(11.1%) 3(33.3%) 不详 (N=43) 30(69.8%) 8(18.6%) 5(11.6%) 合计(N=184) 134(72.8%) 25(13.6%) 25(13.6%) 4.3 有无合并机会性感染与转归的关系: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预后较差(表5)。 表5 机会性感染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有 (N=154) 109(70.8%) 22(14.3%) 23(14.9%) 无 (N=30) 25(83.3%) 3(10.0%) 2(6.7%) 合计(N=184) 134(72.8%) 25(13.6%) 25(13.6%) 4.4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转归的关系:有161例患者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转归有一定关系,随着 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减少,预后不良(见表6)。 表6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200 (N=28) 23(82.1%) 4(14.3%) 1(3.4%) <200 (N=133) 92(69.2%) 18(13.5%) 23(17.3%) 合计(N=161) 115(71.4%) 22(13.7%) 24(14.9%) 4.5 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与转归的关系: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与否与转归密切相关,经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后,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表7 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与否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明显好转 病情改善 无效 未抗病毒治疗 (N=91) 54(59.3%) 13(14.3%) 24(26.4%) 抗病毒治疗 (N=93) 80(86.0%) 12(12.9%) 1(1.1%) 合计(N=184) 134(72.8%) 25(13.6%) 25(13.6%) 3 讨论 当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在我国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对于许多患者几经辗转后才最后诊断为AIDS,因此是否把HIV初筛作为住院患者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值得探索。 本组资料显示,性别与疾病转归无关,但年龄、感染途径、有无合并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抗艾滋病毒治疗均与预后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大、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以及合并机会性感染,预后变差;而及时抗艾滋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我国对艾滋病潜伏期的研究尚少[2],早期发现并及时抗HIV病毒治疗[3],可使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下降,从而改善预后,应予重视和研究。 目前,我国HIV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而HIV/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有着重要意义。
/
本文档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