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存款利率变化

2013-12-24 14页 doc 87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841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存款利率变化调整日期 调整日期 活期 定期 3月 6月 1年 2年 3年 5年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 3.24 3.6 2006.08.19 0.72 1.8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
中国存款利率变化
调整日期 调整日期 活期 定期 3月 6月 1年 2年 3年 5年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 3.24 3.6 2006.08.19 0.72 1.8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 5.22 5.76 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 0.72 2.88 3.24 3.6 4.14 4.77 5.13 2008.11.27 0.63 1.98 2.25 2.52 3.06 3.6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 20101020 0.36 1.91 2.2 2.5 3.25 3.85 4.2 20101226 0.36 2.25 2.5 2.75 3.55 4.15 4.55 20110209 0.4 2.6 2.8 3 3.9 4.5 5 20110406 0.5 2.85 3.05 3.25 4.15 4.75 5.25 20110707 0.5 3.1 3.3 3.5 4.4 5 5.5 20120608 0.44 3.10 3.30 3.5 4.1 4.65 5.1 20120706 0.35 2.85 3.05 3.25 3.75 4.25 4.75 2、中国九年来首次加息震动全球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28日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 央行负责人表示,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2002年起,人民币汇率问题就始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构成潜在的压力。始终是中国政府金融改革的焦点问题。对于此次加息,各界人士看法不一。虽然有专家对加息是否有效表示了质疑,认为如果考虑到因调控而逐渐走低的宏观经济,贸然加息将加强宏观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而且,加息是否有助于宏观调控,还值得商榷。但多数金融专家表示,加息合乎形势,理当实施。利率是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指示器。 本次加息前,中国的利率水平是1997年以来为克服通货紧缩而8次降息的结果,是9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由克服通货紧缩变为防止通货膨胀的今天,继续维持当年的低利率显然是不妥的。加息有利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成果。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 这两种现象交织并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名义利率偏低。专家们还认为,动用利率杠杆,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要更多地采取经济手段的精神。 加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的利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抑制低效益企业和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需求,从而优胜劣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加息有利于防止一部分企业过多占压资金,从而缓解另外一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利率偏低会使一些企业不计贷款成本,多贷多占,“不贷白不贷”,而加息有助于资金更合理地分配。 加息有利于减少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今年前9个月,储蓄存款同比少增了2070亿元。储蓄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储蓄长期少增,就可能威胁到一些商业银行的稳定。加息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改变资金“体外循环”的状况。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许多行业如房地产、金融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银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同时当今的银行业已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产业,它的影响已超越了本行业。本文就加息对银行业的影响作讨论,再根据挑战作出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让我国的银行业解决以往潜在的问题,看准机遇,迎接挑战,在加息的浪潮中站稳继续引领中国的经济腾飞。    [关键词] 利率政策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利率由原来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的贷款利率由原先的5.31%提高到5.58%。从利率走势来看,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加息,不仅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开始,而且此次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这次加息带来的市场影响,除了中国国内市场之外,甚至波及到国际市场。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加息对国内银行业、房地产等市场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利息的上调使得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成本上升, 放弃对一些利小,风险较大项目的投资,从而使房地产市场受到相应的抑制等。银行业在此次加息中受到直接的影响, 利息的上调一般会促使银行贷款规模缩小,当然也会增加银行存款,其结果是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成本则呈增加之势,银行的利润减少。加息为银行业创造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银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银行上调利率给银行带来很多的存款,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放贷的压力,容易导致银行产生规模扩张的冲动。银行组织资金的成本上升,又必须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来支持较高的资金成本,因而会增加银行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放,产生信贷风险后不良资产的比例迅速上升, 如果再对忽视不良贷款的盘活,极易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增加和旧的不良贷款又无法收回的局面,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此时,由于资金成本上升,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加大借款人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借款人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从而造成还款违约而出现信贷风险。据预测今后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继续上升,而隐藏在不良贷款额上升的背后的将是大的银行信贷风险。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中指出,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8274.5亿元、12759.4亿元、12808.3亿元、13133.6亿元,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减少5140.9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8.71%、8.58%、8.61%,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下降3.79个百分点。但是,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在看到不良贷款总体上比年初双降的同时,应看到不良贷款的规模还比较大,一些银行机构还出现了不良贷款反弹现象。        2.加息对银行长期债券投资的负面影响    虽然此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只有27个基点,但明确表示中国已经真正确立了加息周期,今后资金的必要收益率将会随通货膨胀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加息周期的确认以及收益率的上升,将会使债券投资特别是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投资逐步陷入价格下跌的窘境。    我国银行体系持有大约 2.7万亿元的国债,如果对未来中长期利率走高导致国债交易价格下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的资产损失,分别以乐观(下跌10%)保守(下跌15%)、悲观(下跌20%)三种情形来评估的话,银行体系的资产损失可能分别为 2700 亿元、4050 亿元、5400 亿元。在经济比较稳定,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这些债券投资为商业银行赚得了稳定的投资收益,但是在加息时,这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则大大增加。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 在没有严重流动性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银行虽然可以持有债券获取利息收入而不实现亏损,但这部分资金本来在加息后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机会成本会有所上升;但如果银行受资金流动性制约而不能持有债券到期,只能采取低价抛售债券策略的话,银行的浮亏则变成了实亏。        3.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    此次加息将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一举措表面上遏制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开始走向市场化。市场化的利率给予外国银行业更多的进入中国的机会,也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即将面临大的银行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商业银行自由定价的权力,银行要与存款人和借款人进行利率谈判,但国有银行市场地位的进一步弱化使银行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的几家银行,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国外的有相当实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    利率市场化对传统的信贷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外国银行的大规模进军将使同业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银行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将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银行为吸引更多的储户,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势必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亦使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存款、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我国的银行业起步没多久,尚未步入正轨,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都不够成熟,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是空前的。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银行业的资金实力    央行此次存贷款利率平均上调的幅度基本是一致的。存款利率的上调特别是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对抑制居民投资、刺激储蓄、存款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银行业的资金实力来说可谓是增加了无穷动力。此外,贷款利率的上调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此次加息,中长期存款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对于银行来说更是扩大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央行加息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抑制投资过热,防范金融风险。此次加息在国内经济过热的前提下提出,表面上只是抑制投资,但在抑制投资的背后却是防范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的背后隐藏的经济危机。    (1)抑制投资规模,防范金融风险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并发生了普遍性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 国内经济逐渐停滞,形成了可怕的“滞胀”局面。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相继转向推行高利率政策,以压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加息对投资规模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投资过热时期可以有效抑制投资,防范金融危机。  (2)增加短期投资,减小金融风险    投资结构主要是指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投资比例关系。利率作为调节投资活动的杠杆,不但决定投资规模,而且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都会影响投资结构。    一般来说,资金容易流向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活动,而预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的投资,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利率越高,投资会越集中于期限短、风险相对小、收益高的项目。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来实施的,同样此次加息会使银行向年限较短、风险较小的项目投资,由于短期相比长期利率变动较小,因此银行减少长期投资,增加短期投资无疑减小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3.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    (1)有利于改善盈利模式    本次加息行动伴随着重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总的来说,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必然导致长期银行利差收入的减少。这样,我国银行传统的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面对极大的挑战。由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资产负债结构、成本不尽相同,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银行所承受的发展压力也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网点和国家信用优势,承受的压力较小。而实力不强的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成本将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要高,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将会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应对加息所带来的威胁他们生存的挑战。    (2)有利于改善业务结构    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长期银行传统利差收入的减少,这将激励国内银行业迅速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业务结构, 包括提高零售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各类银行在贷款产品上的趋同性将会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差异化所取代。在贷款客户结构上,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对于负债成本较高以及竞争实力有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更为主动地调整自身全系列的产品和业务结构,不断地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 大力发展利率敏感性较小的中间业务,在客户结构上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重。        三、银行业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对策        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加息使得银行业资金实力、经营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述章节中明确分析了加息会给银行业带来的信贷风险及信贷压力,因此银行业一定要针对此次加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及营销管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降低成本,我国的银行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交易成本上下手。在融资领域中,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借贷双方完成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搜寻费用或信息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掌握的各种可能的契约信息越多搜寻交易的费用越少,同时按照市场已经形成化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时,所需要的费用要小得多。银行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成本:    首先,银行要创新专门的部门并以其资金实力雄厚、网点密布资金卓著和专业技术熟练的优势提供中介服务从而节约了存款人和借款人寻找交易对象、识别交易品质和交易谈判等一切费用。    其次,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系统。此次加息只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小步,银行业要实现银行信贷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和网络化,通过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建立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实现银行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及时畅通,能将有关政策最快的通知各分行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同时,实现信贷资产管理的及时化可以进行贷款分类的实时操作和统计,并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信贷风险自动识别并预警。    再次,加强银行的信贷营销管理。由于利率上升,银行业吸收了储户的大量资金,但是光有资金还不足以给银行带来利润,银行的营销管理在产生利润方面同样举足轻重,银行营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客户目标与银行信贷目标。只要银行掌握了确实的客户需求信息,通过成功的构思和策划创造机会并抓住机遇,便能打开互利和双赢的局面,在不断变化的利率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银行业的利率管理    加息对我国的长期债券投资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银行业的利率管理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及时应对随时变动的市场利率。因此银行业亟待加强对利率的管理。    首先,打造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系统内部严密的利率风险监控体系。在接受外部监管的同时,银行内部要建立起包括董事会、管理高层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组织的利率风险监管组织体系,同时,要建立从风险识别、测量到处理和评价多个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其次,建立高效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国际银行界通行的预测方法对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等进行前瞻性预测,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预测。应该尽快建立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化及利率政策执行效果反馈机制,各银行最好有专人督促落实决策部门确定的利率政策,检查利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检验利率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对实际与预期差距进行分析评估,研究预测相关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及对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并为利率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建议。        3.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1)加强中间业务开发,提高金融创新管理    此次加息使国外的一些外资银行利用它们起步早、在管理方面经验丰富风险应对机制好等优势在同国内银行竞争中占得上风。而我国的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就必须不断的将其产品差异化,使银行的产品能够对顾客更有吸引力。因此,银行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敢于打破现有模式,必须使其产品更加便利、必须不断的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或价值,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不能固守于原来的银行业务, 可以在经营活动中通过扩大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范围,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为证券、银行、保险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同时银行管理者应将银行为客户做主的观念应转变为客户为银行做主的观念。    (2)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质量    除了金融创新,我国银行同国外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服务质量。好的银行的服务能培养出大批忠实的顾客,不仅给银行稳定的吸收进大量的存款,还能创造更多的贷款的发放,即使只有一个微小的利差也能创造出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银行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提高员工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使银行的业务水平达到客户满意的程度,同时确保银行经营场所的外观形象达到一流水平。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银行业作为各国经济的核心产业,其作用已超越国土疆界的范围,在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积极体现着资本的力量。    虽然加息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增加了信贷风险和长期债券投资的机会成本,使得我国银行业相对于国外的银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等;但更多地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增强了银行业的资金实力,有效的抑制了投资过热从而使每一笔投资都谨慎从事,并且对提高银行的经营业务能力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将加快,中国银行业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针对我过银行业出现的问题挑战所提出对策,相信能带领我国的银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再次带领我国的经济稳定的腾飞。  我国近年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含义分析(陈思行) | [<<]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文章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利率下调和随后2004年开始的连续4次利率上调出发,研究这两轮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总结了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为预测利率走势提供依据,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关键词:利率调整;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含义        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两轮波动如图1所示:        一、1996年至2002年八次利率下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从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利率连续8次下调,平均约每8个月即下调一次,幅度之大,史无前例。通过连续降息,利率水平从高位一直调至低位,达到建国五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年期存款从年息10.98%降至1.98%,降幅达82%;一年期贷款从12.24%降至5.31%,降幅为57%。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比,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且总体来看,期限越长降幅越大。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降低多2.07个百分比,贷款多2.43个百分比。这八次降息幅度大、密度高,分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含义,进行逐次观察。       (一)1996年两次降息:反通货膨胀的尾声    1993年,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动向,中央银行1993年5月和7月连续两次调高利率,并且决定从7月开始再次开办保值储蓄业务,以保护广大储户的利益。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和经济,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调高了存款利率。经过三年的努力,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金融运行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1996年是实施“九五”的第一年,就总体宏观经济状况来看良好,但微观层面上却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一年的宏观调控依然定位在反通货膨胀和实现“软着陆”上。然而,此时历时三年的适度从紧的大环境使我国经济出现新变化,物价涨幅已经出现大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缓,银行存款增量出现了大于贷款增量的现象,这种情况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并不多见。据统计,1995年的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各项存款已大于贷款达4000亿元以上。这就为中央银行5月1日下调存贷款利率创造了条件和空间。第一次利率下调十分有限,利率总水平仍然偏高。从物价变动情况来看,1996年上半年全国物价上涨幅度已低于7%,并呈现继续回落的势头。而相当多的企业不仅未能摆脱亏损的局面,有些企业的效益还在不断的滑落。鉴于此,在上次利率下调之后仅三个月,再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       1996年的这两次利率下调仍然是前期反通货膨胀的延续与微调,主要目的在于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秩序健康发展。它是我国利率调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二)1997-2002年的连续降息:稳健货币政策的逐步推进    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1997年继续呈现“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国家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二是虽然经过96年利率的两次调整,物价的跌势有所趋缓,但仍以下跌的惯性不断回落;三是企业经济效益虽有所好转,但仍未走出困境;四是国内需求出现不振的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缓。因此,央行决定在10月23日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998年时,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周边国家货币不断贬值,给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扩大国外需求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国内需求回升力不够大,消费品市场依然维持买方市场格局,商品零售物价涨幅从1997年9月开始,逐月都是负增长。此外,自1998年9月9日日本率先降低利率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欧元区国家及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使全球利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1998年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的三次高频降息成为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一部分。三次下调使得人民币存款利率平均累计降低1.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降低2.22个百分点,存贷款利差同时缩小。    到1999年,尽管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达到8.3%,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加快,但前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仍未能获得根本解决,还不能断定经济是否已整体步入回升。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出口仍继续下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其货币贬值使它们在出口方面具有的价格优势,对我国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第二,在居民消费仍然不振的同时,居民储蓄仍进一步增强。1999年第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新增444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1亿元。第三,在投资方面,一季度的投资增长无法形成持续之势,其原因是上年财政政策的效力逐月递减,企业的盈利能力还继续保持在低水平。为此,又发生了1999年6月10日的降息。   其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自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外贸增幅下滑,致使外贸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国内经济增长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投资需求虽有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拉动,但民间和社会投资需求没有充分的激活;消费需求增长尚不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下大力气。2001年我国GDP增长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消费物价指数也是连续数月下降。在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基础上,央行在2002年初进行了自1996年以来的第八次降息。    总的来说,这一轮大幅的降息是针对我国在国内经济发展微观结构尚有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等状况,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举措。        二、2004年至2007年的四次利率上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连续8次利率下调之后我国经济在低利率环境中稳定发展,然而也出现了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等新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利率调整。       (一)2002-2005利率首次微调:加息通道的形成    “非典”过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情况:物价水平结束低迷状态,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能源、电力等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连续达9个月为负,造成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房地产业虚假繁荣、大量资金脱离银行体系“体外循环”等诸多问题。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从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随着国家一系列降低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而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调整法定存贷款这一传统的工具却迟迟不用,使人们对加息的预期逐渐形成。      2004年10月29日,央行终于决定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体现了利率杠杆作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政策意图。这一次的调整幅度虽然不大,但却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信号。也是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升息。       (二)2006-2007利率小幅上升:流动性管理时代    首次加息以后,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重工业化特征明显,并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负面影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得到了暂时的遏制;三是消费市场走出“非典”的影响,恢复性增长,结构也趋于合理。在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目的下,2006年利率进行了两次适当的微调。分别在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8月19日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部分,信贷增长过快、资本市场价格井喷等流动性泛滥造成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矛盾,从而流动性管理成为央行最重要的目标。2006年至今已经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且每个月以高利率定向发行票据来收紧市场上过剩的货币流动。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专家估计,市场上仍有将近6千亿的资金在寻找出口。在存款准备金调整的空间逐渐缩小的被动局面下,权衡加息可能带来的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在2007年3月18日仍选择了加息这一手段以促进内部平衡。小幅度的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不大,主要起着警示的作用。流动性过剩仍然是央行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驱动我国两轮利率大调整的基本因素综述        通过上文对我国近两轮利率大调整的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分析,不可否认利率是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利率调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里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矛盾。利率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正在不断加强。    理论上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银行成本、平均利润率、借贷期限和借贷风险,而经验表明,借贷资金市场上的利率水平是在一定的水平基础上波动的,影响其波动的主要因素有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率、税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国家经济政策等。我国存贷款利率的高低,由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决定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从这两轮利率调整来看,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1、利率政策随着宏观经济状况和目标的调整而变化着,宏观调控的重心决定利率调整的方向。其中,低利率政策为刺激经济增长,市场恢复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高利率政策旨在抑制经济过热,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中国的利率调整正努力与市场相适应,自由化市场化是引导利率政策特点的趋势。3、利率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相协调,政策组合决定利率的微调特点。4、经济环境的外在冲击需要利率调整以熨平其影响。5、宏观调控部门借利率调整来表明决心与调控意向,向社会传递“宣誓效应”。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抓住利率政策的动因为分析利率变动趋势提供了依据。从现阶段特点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
本文档为【中国存款利率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