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2013-12-25 5页 pdf 394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9452

暂无简介

举报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J评论 ]新世纪 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朱自强 用眼睛看不清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 , 中国儿童文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有目共睹。 眼下 , 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翼的幻想文学 和成长文学自觉意识正在增强 ; 儿童文学的重要而 独具特色的“绘本”也正在被倡扬 ; 儿童文学作品出 版数量正在逐渐升高 , 我们己经拥有一批优秀的儿 童文学作家和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 在这样一 派形势大好的气象里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 “困 境”在哪里 ? 这是不是一个夸大的题 目, 是不是哗 众取宠 、危言耸听 , 是不是以偏概全 ,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J评论 ]新世纪 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朱自强 用眼睛看不清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 , 中国儿童文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有目共睹。 眼下 , 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翼的幻想文学 和成长文学自觉意识正在增强 ; 儿童文学的重要而 独具特色的“绘本”也正在被倡扬 ; 儿童文学作品出 版数量正在逐渐升高 , 我们己经拥有一批优秀的儿 童文学作家和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 在这样一 派形势大好的气象里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 “困 境”在哪里 ? 这是不是一个夸大的 目, 是不是哗 众取宠 、危言耸听 , 是不是以偏概全 , 一叶障目不见 泰山 ? 当我写下本文题 目时 , 我知道自己很可能面对 这样的洁问 , 而且我没有忘记 , 自己在论著中不断 地肯定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取得的成就 。 但 是 , 埃克絮佩利的《小王子》中的狐狸说的一句话一 直萦绕在我耳边 , 挥之不去 : “只有用心才看得清事 物的本质 。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 我 认为 , 文学理论和批评也应该是一种理想 , 一种预 言 , 文学理论和批评应该运用 “心” 的想象力 , 揭示 出当下还不是显在 , 但不久将成为巨大问题的隐含 状态 。 眼睛永远没有心灵走的远 。 新世纪中国儿童 文学的真正困境是在眼睛的视线之外 , 在心灵感应 的区域之内。 所以 ,我不想谈当下眼睛看得清的显 在的困境 , 比如 , 映像文化对文字媒体的冲击 , 升学 考试对文学阅读的冲击 , 读书市场对原创造成的压 力—作家疲于奔命 , 没有休耕期 , 难以进行艺术的深加工而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的稀释化 ,甚至萝 卜 卖得快了就不洗泥等等 。 我想论述的是用眼睛看 不清的困境 , 是中国儿童文学欲作新一轮的艺术攀 升时 , 会面临的困境 。 JJ 如何解读时代 , 为儿童 ‘言说 , ? 儿童文学是一种必须在儿童教育上选择 、站定 立场 , 并且有所作为的文学 。记得上个世纪80 年代 , 中国儿童文学曾经在儿童教育的领域努力为儿童 “言说 ” 。 作家们几乎是蜂拥而上 , 面对教育观念 、 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 , 为儿童代言。 《上锁的 抽屉》、 《黑发》、 《今夜月儿明》、 《三色圆珠笔》、 《我 要我的雕刻刀》等一大批作品以及相关评论 , 记载 了那段思想 、 激情和 良心燃烧的历史 。 在我眼里 , 今天的教育中的儿童生存现状并不好于 20 世纪 80 年代 , 但是 , 我却隐约地感到 , 与20世纪80 年代相 比 , 今天的儿童文学关注儿童教育现实的热情减退 了 , 思考儿童教育本质的力量减弱了 , 批判儿童教 育弊端的锋芒变钝了 。 正像有的研究者描述的 , 儿 童文学正在从“忧患”走向“放松” ,从“思考”走向“感 受 ,, , 从“深度 , ,走向“平面 , , , 从 ,’凝重 , ,走向“调侃 , , 。 针对这种状况 , 我在2 0 02 年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 2 0 0 6 · 文艺争鸣 · 评论 J吞 会的论文中曾指出 : “在儿童生命生态令人堪 忧的今天 , 儿童文学缺乏 ‘忧患 ’ 、 ‘思考 ’ 、 ‘深度 ’ 、 ‘凝重 ’ , 是十分可疑的现象 。 虽然秦文君写了《一 个女孩的心灵史》, 但是 , 这种姿态似乎是无人喝彩、 无人追随 。 这个时代 , 多么需要卢梭的 《爱弥儿》、 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式的作品 。 如果众多 儿童文学作家退出关注 、 思考教育问题的领域 , 对 儿童心灵生态状况缺乏忧患意识 , 儿童文学创作将 出现思想上的贫血 , 力量上的虚脱 。 这样的儿童文 学是不 ‘在场 ’的文学 , 它难以对这个时代以及这个 时代的儿童负责 。 ”‘” 我认为 , 在破坏童年生态的功利主义 、 应试主 义的儿童教育面前 , 相当数量的作家患了失语症 , 创作着不能为儿童 “言说”的儿童文学 。 导致这种 状况 , 与作家人生痛感的丧失 , 思想的麻木甚至迷 失有关 。 这一代的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困惑和迷惘之中 。 当孩子们沉迷于网吧 、厌学 、失学甚至犯罪 , 从根本 而言 , 这不是儿童自己的问题 , 而是成人社会的问 题 , 成人社会的责任 。 儿童文学作家要在这个时代 里 , 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儿童“言说” , 必须具有解读 时代的能力 。 我曾读到过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的文章《呼唤 儿童文学》, 深深为王富仁先生关注 、关怀儿童文学 的精神以及文章中表现出的对儿童文学的极高悟 性而钦佩 。 不过 , 在谈到学校教育问题时 , 王富仁 先生却表达了与儿童文学精神相对立的立场和价 值观 。 他认为 , “学校教育注定有其强制性 , 注定不 会也不可能达到使儿童在身心上完全自由的发展 程度” 。 说到家庭教育 , 他说 , “家长作为成年人所 感到的生存压力越大 ,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前途越 关心 ; 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前途越关心 , 他们越会强 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 成人的要求 , 而不得不牺牲自己孩子当下的幸福 。 ” 王富仁先生承认这种“强制”教育的合理性 , 总结说: “总之 , 不论是学校教育, 还是家庭教育 , 只要是教 育, 就带有强制性” 。 ‘2) 我能够理解在儿童教育和儿 童文学之间 , 采取二元价值观立场的王富仁先生的 苦衷 , 但是不能同意他的“强制”教育论的观点。 如 果儿童文学的思想是正确的 , 那么 , 这种思想在学 校教育 、语文教育领域也应该是正确的 。 为了成年 的将来 , 而牺牲童年的幸福的 “强制 ”教育 , 是违反 受教育者儿童的根本利益的 , 因而也是背离真正教 育的本质的。 我特别理解王富仁先生使用的 “不得不 ”这样 的词语 , 它显示出王富仁先生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 问题恰恰在这里 , 一个文学研究者“不得不”放弃改 革现实、 超越现实这一儿童文学的立场 , “不得不” 归顺以童年的幸福作为牺牲的不合理的教育现实 , 清晰地昭示了儿童的 “困境” 以及儿童文学的 “困 境 , , 。 我认为 , 从总体而言 , 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 对 教育的现状、 童年生态的现状是有所遮蔽的 , 而且 遮蔽的正是不能被遮蔽的本质之相 。 也就是说 , 儿 童文学对童年生态危机缺乏敏感 , 疏于应对 。 “童 年”的被异化是最为深刻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之 一 , 也是民族的危机所在 。 己经成为民族未来的隐 忧的童年生态问题 , 必须是全体儿童文学给予最大 关注和应对的问题 。 我不禁思考 , 为什么“成长小说”被呼唤了好几 年 , 但是 , 却没有收获很好的创作实绩 , 是不是就与 创作 “成长小说” 的作家对当前儿童的真实精神生 存状态失去思想的能力 , 作家自己不能进入人生的 “寻路 ”状态有根本的关系 。 我还想到 , 为什么明显 宣扬 “弱肉强食” 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动物小说 会在评论界一再得到赞扬 , 这是不是在残酷的竞争 压力下 , 作家和评论家的人生观 、价值观己经在随 波逐流中迷失的结果 。 在西方 , 摇滚乐 , 垮掉的一 代的文学都是帮助青少年寻找精神之路的。 当鲍 勃 ·迪伦反复唱着“这感觉如何/这感觉如何/独自一 人感觉如何/没有家的方向感觉如何 ”时 , 他为摇滚 乐注入了灵魂 ; 当塞林格写下《麦田里的守望者》时 , 在精神上完成了对将要跌落悬崖的孩子们的守望 。 中国的儿童文学正需要鲍勃·迪伦 、塞林格这样真正 与人生对决的作家 。 , L窟,何时能成为思想的资源?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 儿童是儿童文学的 出发点和归宿 。 在西方 , 自进入现代社会 , “发现” 儿童以后 , “儿童”就成为社会思想的宝贵资源 。从“发现儿童” 的卢梭到吟咏“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华兹华斯 , 从在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间作犹疑 、痛苦选择的弗 朱自强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 困境和出路 洛伊德 , 到将儿童命名为“本能的缪斯”的布约克沃 尔德 , 从通过 “童年”建立 “梦想的诗学” 的巴什拉 , 到把儿童尊奉为哲学家的费鲁奇⋯⋯每当这些思 想者面对人类的根本问题时 , 总是通过对“儿童”的 思想 , 寻找着走出黑暗隧道的光亮 。 在西方儿童文学史上 , 许多经典 、优秀之作 , 是 作家们通过 “儿童”进行思想的结晶 。 能够自然感 受人生真义的儿童出现在许多作家的笔下 。 安徒 生 《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 子 , 使所有的成人的虚伪露出了马脚 : 马克·吐温笔 下的哈克 , 这个在蓄奴制时代里 , 只听凭自然 、健康 的本能而行动的少年 , 正是人类真正道德的化身 ; 塞林格在揭露现代文明的荒诞时精心创造的“麦田 里的守望者” 这一保护儿童不跌入悬崖的意象 , 就 是出自少年霍尔顿的愿望 , 完全可以认为 , 霍尔顿 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迷惘 , 显示出的恰恰是超越那些 在物质主义生活面前 “对酒当歌” 的成人们的一种 清醒 。 还有巴里的彼得·潘、 恩德的毛毛 、 林格伦的 皮皮 、凯斯特纳的洛蒂和丽莎 , 这些儿童形象都会 给成人带来深刻的人生的启迪 。 儿童文学是大巧若拙 , 举重若轻的艺术 , 但是 , 中国的很多作家没有举起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 的力量 , 其根本原因在于 , 在当代中国 , “儿童”还没 有成为成人社会的思想的资源 。 在通过儿童进行 人生思考这一点上 , 中国社会几乎是在退化 。 在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 还有一些作家 ,如冰心 、丰子恺、 周作人等来大声地赞美童心 , 其中最深刻 、最艺术 化地表现出儿童生命的绿色生态性的当属鲁迅的 作品 。 鲁迅的小说名篇《故乡》,通过“失乐园”的一 声长长的哨叹 ,来隐含对人类精神“故乡”的追寻的 心境 。 鲁迅在《故乡》中表现的“童心” , 不仅发出灵 魂深处的肉搏的震颤 , 而且沾染着自身生活的摸爬 滚打的泥土 。 人生的乐园在那里 ? 鲁迅以 《故乡》 中那个反复闪回的 “神异的图画” 告诉我们—人生的乐园就在童年 ! 鲁迅在 《故乡)) 中委委婉婉想 说而说不出来的其实就是这句话 。 正是这句没有 说出来的话 , 使《故乡》含蓄地蕴藉了人类文学的一 个重大而永恒的母题 。 由于人类目前非但没能解 决成人自身的童年乐园的丧失问题 , 反而又造成了 儿童自身的“童年的消逝 ” , 因此 , 鲁迅的《故乡》就 更应该属于今天这个时代 。 然而 , 鲁迅以《故乡》发 出的这一“天问” , 在中国有几位作家在继续思考以 期回答呢 ? 中国社会的不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 是没有学 会向儿童学习 , 没有通过思考“儿童”来获取富于生 气与活力的思想资源 。 儿童文学界在谈到儿童时 , 也是习惯于只把儿童看作受教育者 , 说到儿童文学 的教育性 , 则只把教育看作是教育儿童 , 而忽略了 用儿童文学教育成人 自身 。 儿童文学并不只属于 儿童 , 而是属于全人类 。 表现儿童的儿童文学常常 于不动声色之中 , 深刻揭示整个人类生活的本质 , 成为开启时代心性的一把钥匙 。 迪斯尼根据英国 民间故事《三只小猪》创作的同名卡通影片在大萧 条时期的美国轰动一时 。 片中描写勤劳的小猪由 于盖了一座砖石的房屋 , 免于被饿狼吞噬 。 这个故 事和片中那首动人的歌曲“谁怕那只大恶狼? 不是 我们 ! 不是我们 ! ”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 , 意味着 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 用迪斯尼的广告词来讲 : 《三 只小猪》给经济萧条的美国社会带进了一股活力和 希望。 在鲍姆的《绿野仙踪》这部童话名著里 , 铁皮 人想得到的心灵 , 稻草人想要的头脑 , 狮子想获得 的勇气 , 正是19世纪与2 0世纪之交的美国人想要寻 求的精神财富。 像这类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时代脉 搏 , 为社会发展进程提供思想坐标的作品 , 我们还 可以想起马克 ·吐温的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诺顿 的《地板下的小人》、恩德的《时间窃贼》、克吕斯的 《出卖笑的孩子》等等 。 以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童年生态的现状而言 , 中 国儿童文学尤其迫切地需要思想型的作家 , 需要作 家用儿童文学来思考 、处理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 的和根本的问题 。 J 7 中国儿童文学何时成为感性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一门年轻的科学 , 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 , 这 门学科获得了快速的发 展 , 原因就在于 , 它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开 辟了一条柳暗花明的坦途 。 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 理学的成果 , 无疑给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认识儿童 的心灵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 不过 , 也必须认识到 , 儿 童心理学并没有为我们展示儿童心灵世界的全部 , 可以说 , 包容着情感、想象的儿童心灵世界 , 在儿童 心理学这里 ,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被打开的“黑箱子” 。 另一方面 , 儿童文学也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宝贵 的资源 , 因为正如勃兰兑斯所说 , 文学史就其最深 刻的意义来说 , 是一种心理学 。 与成人文学相比 , 2 0 0 6 · 文 艺争鸣 · 评论 解说教 , 可以避免观念化和概念化 , 可以防止故事 的生编硬造和人物性格的虚假 , 可以消除成人化 , 可以从拟似的儿童表现走向本真的儿童表现⋯⋯ 总之 , 儿童文学作家掌握了感性儿童心理学 , 就有 了金刚不坏之身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建立完整的感性儿童心理学是中国儿童文学 应该走通的路 , 应该达到的 目标 。 真正走向‘UL童本位, 这条路 ! J8 儿童文学更是具有心理学的特征 , 我将儿童文学的 这种心理学称为感性儿童心理学。 虽然儿童文学中有以成人或动物为主要描写 对象的作品 , 但是 , 仍然可以说 , 儿童文学基本是描 写 、表现儿童心灵世界的文学 。 从儿童文学史和心 理学史的事实来看 , 儿童文学先于儿童心理学理 论 , 己经建立起了一种感性的儿童心理学 : 一方面 , 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比较忽视的想象力和 感情这一纯粹主观的人性方面发掘出了丰富的矿 藏 , 沿着马克 ·吐温、 巴内特 、斯比丽、凯斯特纳 、林格 伦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挖掘的坑道 , 我们得以深 入地走进儿童那隐秘的内心世界 。 另一方面 , 儿童 心理学所揭示出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 比如 , 第一 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 自我同一性、性意识 、快乐原 则与现实原则的冲突等 , 在《彼得·潘》、 《玛丽 ·波平 斯阿姨回来了》、 《红发安妮》、《拉蒙娜和妈妈》、《艾 尔韦斯的秘密》、 《我是我》等作品中得到了生动形 象的展现 。 这些作品决不是儿童心理学成果的图 解 , 恰恰相反 , 它们所描写的儿童心灵生活正是那 些心理学理论阐释得以成立的依据 。 在儿童文学 作品中 , 儿童是完整 、 生动 、个性化的生态生命 , 而 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则往往将儿童分解成诸多 可以测量的要素 , 两者的不同 , 正可以在我们认识 儿童时形成互补 。 正是因为儿童文学是先于儿童心理学的感性 儿童心理学 , 才会有贝托海姆的《魔法的用途》、 雪 登 ·凯许登的《巫婆一定得死》、 山中康裕的《绘本和 童话的容格心理学》、 河合华雄的《儿童的宇宙》这 样的通过研究儿童书籍来作心理学理论发现和阐 释的心理学名著或优秀之作 。 我们考察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 , 比如尼古拉 ·诺 索夫、林格伦、凯斯特纳 、 、玛利亚 ·格里拍 、 贝弗莉 · 克利林 、葛西尼 、杰奎琳 ·威尔逊等人 , 就不能不说 , 他们都是杰出的感性儿童心理学家 。 波尔·阿扎尔 在其名著《书·儿童 ·成人》中曾说: “毫不夸张地讲 , 仅凭儿童书籍 , 就能够重新建起一个英国。 ”同样可 以说 , 凭着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品 , 就可以建立起完 整的感性儿童心理学 。 中国儿童文学当然有自己 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 但是相比之下 , 能够称得上感 性心理学家的人却寥若晨星 , 凭现有的儿童文学作 品也恐怕难以建立起完整的感性儿童心理学 。 儿童文学创作走向感性儿童心理学 , 就可以消 新时期儿童文学呈现出两大走向 , 一是走向文 学 , 一是走向儿童 , 并因此继20 世纪50 年代之后 , 打 造 出儿童文学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 在走向儿童的 过程中 , 曾遭到批判的“五四”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 的“儿童本位 ”理论得到重新 。 这一理论行为 , 推举着儿童文学迈上了现代化的更高一层台阶 。但 是 , 在我看来 , 人们对 “儿童本位 ”理论的重新评价 以及对其进行的当代阐释中 , 存在着深层的问题 , 这些问题将给儿童文学的新一轮艺术攀升造成相 当大的阻力 。 我所说的真正走向 “儿童本位” 这条 路里的“真正 ” , 就是对此而言。 重新评价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时 , 很多人采取 的姿态是 : 一方面承认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 另一方 面批评其反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利性与社会功能。 我认为人们的批评是因为没有读懂周作人的文学 思想 , 没有读懂周作人所处的那个时代 , 尤其是没 有读懂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 “顺 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 ‘,)l项应 自然 , 助 长发达 , 使各期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 , 这样的儿 童本位主张 , 不仅在当时 , 就是在今天 , 也是切中肯 繁之论 。 再好的理论 , 在时代的更迭中也是要向前发展 的 , 因此对儿童本位论必须进行具有超越性的当代 诊释 。 我认为 , 在建立新时代的儿童本位理论时 , 存在着肤浅阐释以及认识停滞的问题 。 比如 ,将儿 童本位解释成是以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与接受对 象的儿童为中心 ;将儿童本位观解释成是对少年儿 童的人格独立性、 自主性 、 自尊心 、 自信心的理解与 尊重 口 儿童文学以自己的服务对象与接受对象的 儿童为中心 , 儿童文学要对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 性、 自主性 、 自尊心 、 自信心给予理解与尊重 , 这样 的观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 但是 , 用来作为儿童本 朱自强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 困境和 出路 位论的当代诊释 , 则将儿童本位理论矮小化了 。 这 种矮小化了的 ,’) L童本位论” 并不能把中国儿童文 学引向阳关大道 。 建立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 , 应该从自 卢梭以来 , 通过 “儿童”进行思想的思想家、教育哲 学家那里汲取理论的资源 口 比如 , 卢梭就认为 , 儿 童之所以重要 , 不是因为儿童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 段 , 而是因为儿童本身就是重要的 , 儿童时代决不 只是迈向成人的一个台阶 , 而是具有自身的价值 , 儿童代表着人的潜力的最完美的形式 。 与将儿童 比喻成白纸的约翰 ·洛克截然不同 , 卢梭将儿童看作 自然中的植物 。 在洛克那里 , 成人将白纸填满 , 便 是成熟 ; 而卢梭所要做的是使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 病态东西的污染 , 有机地 、 自然地成长 。 福禄培尔 说 , 儿童与教育者的关系 , 就像葡萄藤和园丁的关 系一样 , 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修剪 、 施肥的园 丁而是葡萄藤本身 。 蒙太梭利在儿童的自我 建设过程时指出 , 在出生之前 , 儿童已经具有了自 己内在特定的心理发展模式 。 她把这种先天的心 理实体称为“精神胚胎” , 这种“精神胚胎 ”与形成人 体的受精卵是一样的。 这颗精神受精卵并不等于 一个成人的雏形 , 但是却包含了其发展的预定蓝 图。 尼采的完成自我超越 、获得完美人生的路 径是 : 先做一只骆驼 , 去忍耐遇到的困难 : 然后变成 一只狮子 , 充满勇气地去战斗 ; 最后 , 就要变成一个 幼儿 , 天真无邪地开创一切 。 而意大利哲学家 、 心 理学家皮耶罗 ·费鲁奇则对儿童给成人带来的人生 启示深怀感恩之心 : “怎样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爱 意 , 唯一的答案就是 : 与孩子们在一起 。 我看过许 多人愁云惨雾笼罩 , 但在孩子面前就能暂时抛开凄 苦 , 融化与爱 , 回归于心 。 这种爱能在我们觉得寒 冷的时候给予我们温暖 , 僵硬的时候使我们软化 , 阴郁的时候照亮我们面前的道路 。 ”(3) 所以 , 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 , 就不仅是 服务于儿童 , 甚至不仅是理解与尊重儿童 , 而是更 要认识 、 发掘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 , 从儿童 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 , 并且 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 , 将成人自身融入其 间 , 以保持和丰富自己人性中的可贵品质 , 也就是 说要在儿童文学的创造中, 实现成人与儿童之间的 相互赠予 。 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是什么呢 ? 那就 是敏锐的感受性 、真挚的情感 、丰富的想象力和旺 盛的生命活力 。 而这一切的一切 , 不正是绝大多数 成年人在所谓 “成熟” 的路途上己经遗忘或失去的 财富吗 ? 在这个意义上 , 儿童文学不仅是解放 、 发 展儿童的文学 , 而且还是教育 、 引导成人的文学 。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阳关大道就是走向儿 童 , 与儿童携手 , 共同跋涉 , 探索人生 。 最后 , 我想引用我所深爱的波尔 ·阿扎尔描述儿 童的一段话 : “生存于这个世上的他们的使命就是 给这个世界再次带来信仰和希望 。 如果人类的精 神不能经常被这一充满自信的年轻力量而唤醒 , 这 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我们的后继者走过来 了 。 孩子们再次开始美丽地装饰这片土地 。 一切 都重返青春 、映照着绿色 , 人生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以这样的儿童为本位 , 岂止是儿童文学 , 而是 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充满希望 ! 万夕 注释 : (l) 朱自强 : 《儿童文学与童年生态》, 见《当代儿童文学 的精神指向》,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 2年8 月版 . (2) 王富仁: 《呼唤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2 0 0 0年 第4期 。 〔3) t意]皮耶罗 ·费鲁奇著: 《孩子是个哲学家》第167 页至 16 8 页, 海南出版社200 2年8月第l版 . (4 )[ 法〕尔 ·阿扎尔著:(( 书籍.) L童·成人》, 日文版 , 第154 一 15 5页 , 纪伊国屋书店 , 1 9 86年3 月一5 日第1 5次印刷发行 。 (作者单位: 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
本文档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