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2013-12-30 5页 pdf 339KB 1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5677

暂无简介

举报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封宗信《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显。它不仅与生成语法《最简方案》 (Chomsky1992,1995)认为语言中可以变异的 部分只限于“可见的”部分这一基本精神是完全 一致的,可得到一个简单、明晰的理论,而且也 有助于实现对语言的历时陛研究和共时性研究 的统一。 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待语言共性的问题上, 当前的中国语言学界无论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 落后于国际水平。作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在于我们的不少工作都集中在发掘语言之 间的表面差异上,而这样的研究在普通语言学 ?上只是准备素材。更不幸的是,语言间的表面...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封宗信《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显。它不仅与生成语法《最简方案》 (Chomsky1992,1995)认为语言中可以变异的 部分只限于“可见的”部分这一基本精神是完全 一致的,可得到一个简单、明晰的理论,而且也 有助于实现对语言的历时陛研究和共时性研究 的统一。 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待语言共性的问题上, 当前的中国语言学界无论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 落后于国际水平。作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在于我们的不少工作都集中在发掘语言之 间的表面差异上,而这样的研究在普通语言学 ?上只是准备素材。更不幸的是,语言间的表面 差异经常被夸大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一些人 因此认为语言可以以没有限度的方式相互不 同,从而对语言共性论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 作者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语言与语言有如人与 人一样,其问的差异不可能是本质性的。作者 将我国语言学者的工作往往以原材料的形式被 西方学者利用,而西方学者所构筑的理论又为 我们以高级成品的形式所引进这一情形与国际 经济交流的现状联想起来,呼吁每一位中国语 言学者都来为改变这一现状做一点实事。 参考文献 Chomsky,N.1992.AminimalistprOgxamforthelin— guistictheory[A].MlTOccasionalPapersinLin— guistics1. C110n1Sky,N.1995.nPMinimalistProgram[M]. Cambridge.Mass.:MITPress. 收稿日期:2000—9—25; 本刊修订稿,2000—12—8 通讯地址:410075湖南长沙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 国语学院英语系 六六呋素呋六毋呋六呋六六六呋六呋呋六六六呋六呋六六呋呋呋六呋呋六呋呋六呋毋呋六呋呋六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清华大学封宗信 姜望琪。2000,Pragmatics:Theories&Applicationso北京大学出版社oix+313页。 北京大学姜望琪教授历时数载编著的《语 用学——理论及应用》(以下简称《语用学》),正 如其“自序”所说,不纠缠语用学的定义,而重在 研究其内容,即指称(指示语)、会话含义、预设、 言语行为、会话分析五个方面。作者在第一章 “绪论”里首先为语用学选择了一个通俗易懂的 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把它看作“对语言运用的研 究”,使之与把语言当作一个抽象系统的研究相 甜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指出Morris倡导的 语用学强调符号学性质,而当今语言学家所研 究的语用学很少与符号学有什么联系。因此语 用学可以分为符号语用学(semioticpragmatics) 和语言语用学(1inguisticpragmatics),而本书主 要探讨后者。 作者以介绍语用学理论的首创者之思想为 宗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语用学的主 要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本书阐述简明 扼要,分析细致透彻。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一、指示语作者系统介绍了各种指示语 的语用功能,并指出指示语研究中存在不少问 149 万方数据 2001篮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题。如指示语可以有非指示的用法,在John gothomelateandhewasverytired中,he与指 示语一样。但不同的是,它的所指是一个先行 词John,它们相互指称,所以he是照应语,因为 指示语是不需要先行词的。在对指示语类型的 划分上,指出了一个被语用学家们忽视了的类 型——“事物指示语”(thingdeixis)。当.this和 that指人时,属于人称指示语。在同一情境下 相同的句子中指人时,表示说话人对所指人的 感情距离。但在同一情境下指事或物时(如 Haveyouseenth/sreportOilsmoking?和Have youseenthatreportonsmoking?)属于事物指 示语,其中的细微差别表示说话人的不同心情。 在讨论语篇指示语时,指出了Levinson(1987) 区分照应语与语篇指示语的错误(P.30),认为 语篇指示语与Halliday提出的衔接概念相似 (P.31)。 二、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理论是本书的重 点,作者把它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第三 章)介绍了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 并分析了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在第二部分(第 四章)介绍了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并 把它与Grice的理论做了比较,然后介绍了 Horn提出的两个原则和Levinson提出的三个 原则。 自从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哲学讲座 上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以来,语用学 界的争论一商没有间断。本书作者在第三章详 细地分析了各种看法并给出了评价。例如, Harnish(1976)认为Grice的“量”准则有漏洞 (当盖世太保到访时,没有必要给出所有必要的 信息)。针对这个问题,他指出Harnish的这个 例子不但没有驳倒Grice的理论,反而提供了 证据说明这些准则之间并不一定相容,因为 Grice的会话准则可能与道德、社会准则相冲 突。作者接着又指出,Grice自己的例证的确有 漏洞,比如弄错了“量”准则的概念。Grice (1975:48)在解释这个准则时曾说,“如果你帮 我修车,我期望你要做的事情与要求你做的相 比不多不少。当我需要四个螺丝钉时,我期望 150 你递给我四个,而不是两个或六个。”因为Grice 把信息的量与物体的数量等同了,所以是不正 确的。最后,作者以Lakoff的评论为依据指 出,遵循与违反准则仅仅是个程度问题。 Sperber&Wilson从认知角度出发把 Grice的四条准则压缩成一个关联原则,认为可 以取代Grice的准则。本书作者指出,Sperber &wilSon没有提供证据说明为什么可以取代 和怎么取代,因为关联理论与Grice会话理论 有本质区别,不是简单取代的问题。 Horn把Grice的准则压缩简略为两条原则 ——以听话人为基础的Q_原则(提供充足的信1 息并且给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和以说话人为基 础的R一原则(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不要超过必 要的限度)。Horn曾说,“如果我在毫不怀疑你 的能力的情况下问你能不能给我把盐递过来, 我要让你推测出我的言语并不是仅仅问你是否 能给我把盐递过来。因此‘是’与‘否’的回答是 文不对题的。我遵循着相关准则,这是前提,所 以你应该推测出我的话里有话。”因此Q-原则 与内容有关,R一原则与形式有关。作者通过分 析指出,Horn的两个新原则比Grice的准则更. 为广泛。同时他还用一个专节讨论支持这两个 新原则的证据。例如Horn发现,基于Q-原则 之上的含义可以通过元语言否定(metalinguis. ticnegation)方式得到取消而不影响原义,而基 于R.原则之上的含义无法通过否定来取消。 Levinson(1987)从1981年就开始建构量 原则(Q-原则)、信息度原则(I一原则)和最小化’ 原则(M.原则)。量原则和信息度原则是对 Grice的量准则下两个次准则的重新阐释,最小 化原则是Horn理论中的Q-原则。他把Grice 的量准则改名为信息度原则,因为他认为, Sperber&Wilson和Horn都在相关原则与量 的准则问题上走人了误区。Levinson指出,建 立在Q-原则上的Q-含义可以丰富话语意义。 信息度原则的深远意义是:讲话人的最小化准 则对听话人的最大化推测准则有直接的必然影 响。本书列举了Levinson认为I一原则存在的证 据(p.132)以及Levinson为了避免Q-原则和 万方数据 封宗信《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R一原则发生冲突而对Q-原则所提出的限制(P. 133)。作者认为,Levinson(1987)的论文不仅 仅论述这三个原则,而且在修正Chomsky的管 约理论中有关照应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照应指 称的模式,因此对照应指称(anaphoricrefer— ence)做了专节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的论 述把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直接结合了起来。 三、预设作者回顾预设的哲学传统并指 出,早期对预设的研究都是从语义出发的,但是 预设与基本意义有本质的不同。因为预设随语 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语言学家才用语用学方法研究预设。这就简明 扼要地指出了语用学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入 口,然后对语义学分析的研究方法(Chomsky对 预设与焦点的研究;Fillmore把预设作为一种 词汇信息的研究;Kiparsky&Kiparsky区分事 实词}[与非事实词汇的预设研究等)进行了介 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语 言学家研究预设,语用学方法是“最有前途的” 一种。 四、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 域最早的主要理论。本书作者重点讨论了言语 行为理论的两个主要人物Austin和Searle的思 想。他从语言哲学的起源和逻辑实证主义与普 通的语言哲学之分出发,系统论述了Austin提 出、发展并深入探讨言有所为(HowtoDo ThingswithWordS)理论的整个过程,并对 Austin在行为句(pefformative)和言述句(con— stative)的区分问题上的思想变化进行了分析。 作者指出,对Austin而言,问题不是为什么当 初要做这样的区分,而是为什么这一区分没有 充分的依据。这个区分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后来 的全新理论——言外行为理论——奠定基础。 五、会话分析作者开篇便对语用学与会 话分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他指出,语用学和 会话分析都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但由于早期阐 述语用学理论的文献和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是, 语用学仅仅研究单个、孤立的(而且有时是杜撰 的)话语(utterance),似乎与社会学家进行的会 话分析没有关系。作者通过引述Thomas (1995)的评论指出,Austin,Grice,Searle和人 门教材的编者们局限于单个、孤立的话语,是出 于两个实用的原因:一方面他们需要向读者尽 快介绍大量的新概念,而一个篇章(text)不能 满足阐述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他 们选择的篇章应易于为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读 者接受。Grice的经典性讲演以“逻辑与会话” 为题这个事实可以说明,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理 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重点介绍美国 社会学家Sacks,Schegtoff和Jefferson等人所 使用的会话结构分析框架和描述方法(如话轮、 相邻对、偏好话语组织结构)时,结合90年代国 内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会 话分析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例如话轮和相 邻对,都是会话分析中的重大发现,但并不是所 有的话语都是成对的。 《语用学》借助实例分析浓缩性地介绍了该 学科的主要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作者在论述 中结合了国内的研究成果,对经典作家的研究 方法提出质疑,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修正。本 书以教材为目的,选择材料时有取有舍,评论时 有根有据。在许多地方使用大量的脚注(最多 处如第227页有6条),简中有详,述中有评。 从宏观上看,该书的确是一本很有价值的 专著、教材和参考书。但在微观上也有个别问 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1)礼貌(politeness)问题与会话含意理论 和言外行为理论都有紧密的联系。Grice自己 也提到过礼貌准则,只是没有给出解释。Leech (1983)不但把礼貌准则上升到原则,而且从不 同交际目的对礼貌的不同要求出发,把言外行 为划分为四大类,与Sear!e的划分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Leech为了“拯救”合作原则而 提出的礼貌原则,比围绕会话含意理论提出的、 所有旨在完善或取代合作原则的“后格莱斯”原 则都早。因此,本书至少应该在会话含意部分 涉及Leech的礼貌原则理论并在言语行为理论 部分涉及Leech对言外行为的划分。礼貌问题 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题目,国内外都有 大量深入的研究。《语用学》没有介绍也没有解 151 万方数据 2001生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释为什么不介绍,似乎是一个缺憾。 2)在会话含意的第二部分,对Grice之后 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分析和评论 了它们与Grice理论的异同。但是,对Grice框 架中最关键的原则(principle)和准则(maxims) 之间的关系问题,未深入讨论。Grice认为,合 作原则是一个总原则(generalprinciple),四个 准则只不过是该原则的具体体现(manifesta— tions)。由此可见,原则与准则既是一体的,又 是分离的。但是Levinson在他的Pragmatics 一书中没有明确区分原则与准则,甚至把准则 等同于原则(1983:101—2)。继Leech把Grice 四条准则以外的礼貌准则上升到与合作原则并 行的地位之后,Horn、Sperber&Wilson和 Levinson的新原则都是来源于Grice的某个或 某些准则。我认为,如果从Grice提出的总原 则的抽象性、规定性和四条次准则的具体性、选 择性和强大的描述性及解释性角度出发分析后 来的新原则,就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这些新原则 对古典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3)语用学的发展不但与社会语言学、语篇 分析、功能语法等的发展分不开,而且在研究对 象上与这些学科有很多重合之处。语用学不但 研究口头交流,而且还可以研究书面交流(包括 文学交流)。近年来产生了不少新的交叉学科, 如跨文化交流语用学、认知语用学、文学语用学 和语用文体学等,用一个附录简要地介绍和评 述语用学的不同流派(如果可以叫做流派的话) 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Grice,H.P.1975.Logicandconversation[A],InP.Cole&J. 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3:SpeechActs [C].NewYork:AcademicPress. Harnish.R.M.1976.Logicalformandimplicature[A].In Bever,Katz&Langendoen(edS.).AnIntegratedTheory ofLinguisticAbility[C].NewYork:T.Y.Crowell. Horn,L.R.1984Towardsanewtaxonomyforpragmaticin— ference:Q-basedandR.basedimplicature[A].InD. Schiffrin(ed.).Meaning,Farm,andUseinContext: LinguisticApplications[C].Washington,DC:George— townUniversityPress. Leech,G.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Levinson,S.C.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M].Cam— bridge:CambfiageUniversityPress. Levinson,S.C1987.Pragmatiesandthegrammarofanapho— ra:Apartialpragmaticreductionofbindingandcontrolphe— nomena[J].JournalofLinguistics23:379—431. Sperber.D.&D.Wilson.1986.Rele'uari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Thomas,J.1995.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 pragmatics[M].LondonandNewYork:Longman. 收稿日期:2000~10一16; 本刊修订稿,2000—12—18 通讯地址:100084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 -S!-S!·S!·S曼·S芒.昱纵缄£一!心曼砖“S曼心蹦£心缄芒心缄E砖芒.昱曼枞E心!·宣!·S芒·S芒心缄蛐缄缄缄蹦缄纵曼.毫!|耻Ⅲ噶d“娆砖撤曼 “海外著名语言学家讲习所”(第1期)通知 北京语言文化太学出版社将于2001年5月14日一16日举办“海外著名语言学家讲习所”(第1期),邀 请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WilliamLabov)教授、安东尼·克洛克(AnthonyK赋h)教授讲学(英语讲授, 配汉语翻译)。欲参加者,务请尽早(2001年3月31日前)同我们联系,以便正式发邀请函。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52 联系人:王飙、侯明 电话:(010)82303647传真:82303963 E-mail"wangbiao@blcu.edu.cnhouming@blcu.edu.CFI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作者: 封宗信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 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2001,33(2)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8条) 1.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 2.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1995 3.Levinson S C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外文期刊] 1987 4.Levinson S C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5.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6.Horn L R 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 1984 7.Harnish R M Logical form and implicature 1976 8.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李侠.范小强.封宗信.王玫 英语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同化[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1) 2. 封宗信.FENG Zong-xin 文学翻译中的元语言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4) 3. 季锋.JI Feng 《比喻性语言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7(6) 4. 封宗信 语言建构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真实悖论[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5,26(1) 5. 封宗信.Feng Zhongxin 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6) 6. 付鸿军.刘敏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意义[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 7. 王世静.Wang Shijing 文化差异与交际行为的选择[期刊论文]-国外外语教学2004(2) 引证文献(2条) 1.封宗信 格莱斯原则四十年[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8(5) 2.姚晓东 兼容并包,求真创新——《当代语用学》评述[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 2006(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jxyyj200102014.aspx
/
本文档为【《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