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丑的哲学思考

丑的哲学思考

2014-01-07 7页 pdf 159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6833

暂无简介

举报
丑的哲学思考 丑的哲学思考 丑令人厌恶又令人着迷,令人痛苦又令人注意„„ ——引自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一 丑绝对不拥有美那样的好名声。但是,当哲学家们开始思索美的时候,丑 同时也受到关注。既然生活中“丑就在美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 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①,人们就不可能见美不见丑。从古希腊 到现代,很少有哪位哲学家、美学家只关心美而不注意丑的。 只是——也许因为美与人类的积极情感切近,与人类的天性吻合,而丑则 相反,因而哲学家、美学家们的心理重心和感情天平总是...
丑的哲学思考
丑的哲学思考 丑令人厌恶又令人着迷,令人痛苦又令人注意„„ ——引自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一 丑绝对不拥有美那样的好名声。但是,当哲学家们开始思索美的时候,丑 同时也受到关注。既然生活中“丑就在美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 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①,人们就不可能见美不见丑。从古希腊 到现代,很少有哪位哲学家、美学家只关心美而不注意丑的。 只是——也许因为美与人类的积极情感切近,与人类的天性吻合,而丑则 相反,因而哲学家、美学家们的心理重心和感情天平总是偏向于美而不是丑,很 自然地,美与丑在人类感性认识领域中的地位失去了平衡,丑的研究一直被作为 一个次要问题附庸于美学理论而未能登上社会科学的大雅之堂。 严格说,西方浪漫主义的勃兴,才真正激发了人们对丑的思索热情;到了 现代主义艺术阶段,由于种种社会原因,由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丑的体验空前深 切和艺术创作中对丑的表现的偏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丑的理论思考的兴趣, 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丑学”,大有取代“美学”的趋势(不是美学变成“丑学”!)。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美学界对丑的研究逐步有所重视,但其中不少理 论问题尚未深入,例如,丑与美、丑与崇高、丑与恶、丑与艺术的关系等;有些 提法、概念甚至令人感到困惑,例如,丑是否美的对立面?如果是,为什么又说 “丑也是美的一个因素”?美与丑究竟有没有客观规定性?如果有,为什么又说 “一个事物既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究竟“审美对象”的内涵外延多大?为什 么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都称作“审美对象”了?“审丑”也叫做审美了?现实丑 也能令人愉快吗?现实丑进入艺术之后能变成美吗?所谓“丑的艺术形象”、“丑 形象的美”、“丑陋美”、“丑艺术”、“艺术丑”之类概念,其规定性是什么?能否 成立?等等。这些问题看来颇有进一步讨论和分辨的必要。 二 丑的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丑是什么? 纵观美学史,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认同,但有一个事实:几乎没 有一位美学家不把丑放在美面前,以美为前提来解释的。例如:美是和谐,则丑 是不和谐。美是有益,则丑是有害。美是令人愉快的,则丑是令人不快或痛苦的。 美是秩序,则丑是混乱。美是完整统一,则丑是残缺分裂。美是价值,则丑是无 价值或反价值。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则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 总之,丑是美的颠倒和否定,丑是美的背叛和反动,丑 “在一切方面都恰好和 我们提出作为美的要素的那些品质相反。”②既然美丑是对立面,因而,一方的 规定性就可以通过另一方来确定。美可以通过丑去认识,丑也可以“以美的方式 进行思维。”③ 本文无意给丑找一个恰当的定义,因为美是什么已够扑朔迷离,丑的本质也 必将是一个难解之谜。 美学史上有人认为,美包含着丑,丑也包含着美;当丑包含美时,丑就是美 的一个构成因素。如夏勒斯和哈特曼就说:“丑是特征的一个要素,因而也是美 的本质的一个要素。”④既然丑是美的一个要素,丑还能独立存在吗?丑和美的 区别究竟是什么?他们之间还有本质区别吗?科林伍德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 为:“实际上没有什么丑的东西存在”,“丑是低级的美。”⑤把丑当作美的一种, 那么,美不也可以当作丑的一种,当作“高级的丑”吗?美与丑还有什么本质区 别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丑与美在某种“不适当的环境中会变成自己的对立面。 例如夏勒斯说:‘男性或女性的富于特征的品质或特点,如果作为根本的特点转 移到异性身上,就马上会变成丑’”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并非如此。他 混淆了两种“存在”:一是作为男性美或女性美的“根本特征”本身,一是“根 本特征”倒错了的男性或女性。这是两回事,男性或女性的富于特征的品质和特 点是美的,而这种品质和特征倒错了的男性或女性是丑的,这没有疑问,但后者 已是一种重新构成的存在,不同于前一种存在,用后者的丑去否定前者的美,或 推导出丑也是不恰当环境中的美,这显然是一种逻辑混乱。举个粗俗例子:鲜花 (美)插在牛屎堆(丑)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是丑的,但好花还是好花,美还 是美,鲜花并没变成丑。 总之,美与丑是对立的,它们都有客观规定性,任何企图抹杀美丑的区别 或否定美丑的客观规定性,都是徒劳无功的。丑仅仅是相反于美的对立物,这无 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明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丑为美的现象,例如中国古 代以缠足为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往往以黑暗、幽灵、死尸、坟墓、孤独、兽性 等为美,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对象本身丑的实质。如果因为丑受到现代主义艺术 的青睐而我们就承认“丑成了美”,那么,一切都无须争辩,就像历史可以任人 打扮一样,世界必然充满荒唐。古人说得好:“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 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美。”⑦ 既然美丑对立,丑就必然存在于美的范围之外,那么,“审丑”就决非“审 美”。有的学者说:“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理由是:无 论原始艺术还是现代主义艺术,甚至古典艺术,都不乏歌颂丑的例子,历来的文 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⑧这种论断和推理颇令人迷惑。究竟什么是审 美,什么是审丑?艺术表现是不是审丑?我认为,“审美”作为一个特定概念, 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体验,而被称作“审美对象”的事物指的是美的事 物而不包括丑的事物,人们对美的体验绝不同于对丑的体验,换言之,“审丑” 绝不是“审美”,也决不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错,近代以来,出现了对 “审美”越来越广义的解释倾向,但所谓“广义”指的是审美活动由对优美的体 验扩大到对崇高、悲剧、喜剧的体验。这实际上是美的范围扩大的结果。崇高、 悲剧、喜剧都是美(广义)的形态,“审美”意义的扩大并没有扩大到“审丑” 也是审美的一个方面。斯托洛维奇曾说,19 世纪以后,丑被归入审美领域。但 他所指的是艺术的对象扩大到丑。我们都承认,艺术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的 表现对象扩大到丑以后,能否说审美包含着审丑呢?当然不能这样说。艺术创作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丑的体验,艺术家在体验丑的基础上对丑加以审美否定,并 借丑来表现某种美的理想,因此,它本质上仍然属于审美活动,“审丑”只是艺 术创作前艺术家对现实丑的体验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反映了丑就把这 种创作称作“审丑”或看作审美的一个方面,否则,艺术创作就必须分为两种, 一种像《米洛的维纳斯》、《大卫》、《春》、《蒙娜丽莎》等创作,是审美;一种像 《欧米哀尔》、《马谷利诺》、《三个阴影》、《查理三世》、《钦差大臣》、《升官图》、 《阿 Q正传》等的创作,则是“审丑”。那岂非咄咄怪事?总之,把审丑当作审 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就日常生活还是就艺术创作来说,都不合逻辑,并且将 使“审美”失去本来的意义。 虽然丑不是美,审丑不是审美,但是美学必须关注丑和审丑活动,因为它 们毕竟与美和审美存在着种种联系。正如罗森克南兹所说的:“丑并不作为美的 一个部分与参与者”,“丑不在美的范围之内”,但丑又“属于美学理论范围”。⑨ 三 丑与美相互对立,从而逻辑地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对立面的双方 总是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依据的,正如歌德所说:“美与丑从来就不肯协 调”,却又“挽着手儿在草地上逍遥”。⑩ 但是,仅仅指出美丑的对立和依存关系,还远远不能它们之间更为复杂 的内在关系。 我以为,丑与美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衔接的。丑与美是互相连接的两极。 如果把这个连接“点”设为 0,那么,0的一极是美,另一极就是丑。图示如下: 0 美 丑 0 是美与丑的连接“点”,也是美与丑的界限,同时又是美与丑的起点。当 美的一极由 0作反向运动时,即远离 0时,美的因素就愈多,愈强化,就愈美; 当丑的一极由 0作反向运动时,即远离 0时,丑的因素就愈多,愈强化,就愈丑。 因为它们各自逐渐远离自己的对立面。相反,当美与丑向着 0作相向运动时,它 们就愈来愈接近对方,自身愈来愈弱化,一旦跨越 0时,就各自转化为自己的对 立面,即所谓“质”的飞跃。由此,可以认为,美与丑实际上也是对立面极端弱 化的结果(但这个“极端弱化”的标志应是跨越连接“点”0)。图示如下: 0 美 丑 美的强化 丑的强化 美的弱化 丑的弱化 上述说明,一方面,作为两对立面的美与丑,它们是各具客观规定的两极, 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存在形态,彼此不能混淆;另一方面,它们又不过是事物向相 反方向运动的结果,它们的起点就是彼此的衔接点;两者之间也并非永远不可逾 越,当它们相向运动并跨越其衔接点时,就由“渐变”(量)向自身的对立面“飞 跃”(质),即美转化为丑或丑转化为美。承认对立面的这种转化关系,正是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和可变 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11例如,当 一个人美德愈来愈少、愈来愈弱并跨越了美德与丑德的界限时,他就质变为一个 道德丑劣的人了。 然而,丑与美的界限是否非常明确清楚呢?如果这个界限非常明确清楚,那 么,事物必然非美即丑或相反。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有的事物往往使 人们难以判断其美丑;有时,同一事物有人说美,有人说丑。这是为什么呢?人 们一般认为这是美丑观念的不同造成的。这当然是一种可能。但从客观事物方面 看,也可能由于该事物正好处于美丑两极的衔接处。美与丑的衔接处实际上不是 一个“点”,而是一个“地带”,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黑格尔称之为“中 介”,恩格斯称之为“中间阶段”。这个“中介”或“中间阶段”有什么特点呢? 黑格尔指出:“界限是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某物和他物既是又不是。”○12恩格斯也 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在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 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 异互相过渡,除‘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方互 为中介。”○13美丑也和其它对立事物一样,不仅存在着中间阶段,而且这个中间 阶段并非绝对分明,恰恰是模糊不清的。它作为美丑两对立面相向运动、相互转 化的过渡阶段,正是美丑两极“极端相逢”,进而“极端合一”的阶段。在这里, 差异与对立出现了“非锐化”即“中和”状态,从而,美与丑都失去了原先固有 的区别,再也不是“非美即丑”或“非丑即美”了,而是“非丑非美”或“亦丑 亦美”了,就象水在 0℃时既非水亦非冰,但又亦水亦冰,具有双重性质。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无法标定它是美还是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事物往往难以 作出美或丑的判断或争论不休,从客体方面说,主要是由于对象正好处于美与丑 的“中间阶段”,表现为“中间状态”。 据上所述,美丑的衔接关系可以进一步图示如下: 0 美的强化 中间阶段 丑的强化 非美非丑 亦美亦丑 美向丑过渡 美的弱化 丑向美过渡 丑的弱化 由上表明,美向丑转化或丑向美转化,都不是突变式的,只有在跨越了“中 间阶段”之后才成为可能。 承认美丑之间“中间阶段”的存在,无论是对复杂现实事物的分析还是艺术 作品的评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现实生活就存在着“亦美亦丑”的中 间人物,文艺作品塑造“中间人物”形象,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生活上看, 都是合情合理的。 四 丑与美对立,因而丑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所谓“欣赏丑”、所谓“丑也 令人感到愉快”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当然,我们不把艺术中的“丑角”和喜剧 称作“丑”)。但是,正如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所说的:丑令人厌恶又令人着 迷,令人痛苦又令人注意。○14丑之所以令人着迷和注意,并非它本身能给人带来 愉快,而在于它对艺术的意义。 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最高形态的美,因而艺术与丑是对立的。但艺术可以也 必然要反映丑,艺术通过对丑的审美否定仍然可以达到美,这不过是一种常识。 虽然古希腊人曾发布法令:“不准表现丑。”但希腊艺术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听命于 这种要求,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喜剧不就反映了尘世的、神坛上的各种丑—— 贪婪、乱伦、专制、忌妒、复仇之类吗?即使被认为最应该回避丑的雕刻艺术, 希腊人不也用它刻划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丑陋的雕像吗?史柯巴斯(希腊古典 时期)的《狂乱的美纳德》不就刻划了一位粗野疯狂的女性的酒后丑态吗?当然, 从总体上说,整个古典主义主要还是强调表现对象的美,对丑德表现总是拘谨和 收敛的。这恰恰是古典主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被真正突破, 而近代浪漫主义艺术则进一步把艺术对丑的表现推向高峰。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一 次革命,正如雨果所说的,这是传统艺术跨出的“决定性的一大步”,“这一步好 象地震的震撼一样”,改变了“整个精神世界的面貌”。○15从此,艺术的天地空前 宽广,单一、一元的艺术世界变得繁复无穷、色彩斑驳。进入现代主义阶段,丑 几乎成了艺术世界的主角。虽然现代主义艺术对丑的表现出现了某些极端偏激现 象,例如把丑当作美来礼赞,但不管如何,丑也是艺术的一个对象,艺术如果不 想片面反映生活,就不能对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在丑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又一种观点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或一些美学 专著中,即认为现实丑进入艺术之后就变为美;或说,艺术可以“化丑为美”。 这种观点在美学史上早已存在,如哈特曼就说过,在一个有审美力的人看来,现 实丑在艺术中永远不会作为丑出现;一切粗糙、可怕、怪异的东西在艺术中都变 异为美。○16罗丹也说:“在自然中以为丑的东西在艺术中可以变成极美。”他认为, 这是在于艺术具有化丑为美的“点金术”和“仙方”。○17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在 艺术这种“人类的创造中,魔鬼和神是一样的,一样的伟大,一样的美”。○18这 些说法颇令人困惑。 我认为,首先必须分清三个范畴:现实形态的丑(现实丑)、艺术形态的丑 和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形态(艺术品)。三个范畴互相联系但互不相同。现实丑是 自在形态的丑,丑就是丑;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形态却是审美创造的成果,是美的 形态,称为艺术美(决不能因艺术反映了丑就称之为“艺术丑”),它是艺术家审 美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美,它作为美的特性与它的反映对象美或丑没 有必然联系,逻辑上不能说艺术美是现实丑转化而形成的,例如,不能说悲剧(艺 术美)是现实恶的转化,喜剧(艺术美)是现实丑的转化。那么,现实丑与艺术 形态的丑的关系又如何呢?首先要弄清楚,艺术形态的丑指的是反映在艺术作品 中、作为作品因素的现实丑,但它不再是自在形态的现实丑了,而是艺术化 或审美化了的现实丑,因而应称作艺术形态的丑。在艺术作品中,现实丑虽然经 过艺术家的艺术化即思维化、感情化或典型化,必然“变形”,但这种“变形” 始终只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 艺术可以改变现实丑的存在形态(观念性改造),却不能歪曲现实丑的本质,例 如把小丑美化为英雄,把粪土捧为珍珠。一句话,艺术不能把丑变成美。正如莱 辛所说,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说丑经过艺术摹仿,情况就变得有利了。” ○19《欧米哀尔》的模特儿(现实形态、自然形态)是丑的,模特儿的丑进入雕刻 品之后还是丑的,无所谓丑一进入艺术就“丑得如此精美”。正是这一原因,我 们欣赏反映现实丑的艺术作品时,会因为看到现实丑的“影子”而感到不快以至 痛苦;喜剧嘲弄丑,我们欣赏喜剧时,领悟到丑受嘲弄、清算,从而感到喜悦, 但对被嘲弄、清算的丑,不也仍然感到厌恶吗?作为艺术作品,由于它在反映现 实丑的同时对丑进行了否定,体现了美的观念、美的情思和美的理想,因而反映 现实丑的艺术品又是美的。真正的艺术,无论其反映对象是美还是丑,它都是一 种美的创造。所以我们说艺术没有化丑为美的 “点金术”和“仙方”,但它在反 映丑的时候,一样创造了美。这才是艺术与丑的辩证关系。 注释: ①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 文出版社,1972年版,第 183页。 ② 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 丛》,第 5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 60页。 ③ 鲍姆加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 22页。 ④⑥⑨引自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 525,534,512 页。 ⑤ 科林伍徳:《艺术哲学新论》,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 14、15页。 ⑦《淮南子·说山训》。 ⑧ 蒋孔阳:《说丑》,《文学评论》,1990年第 6期。 ⑩ 歌德:《浮士德》。 ○11《列宁全集》,第 2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302页。 ○12 黑格尔:《逻辑学》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12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535页。 ○14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 156页。 ○15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2年版,第 183 页。 ○16 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 552页。 ○17 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 142 页。 ○18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 359页。 ○19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 136页。
/
本文档为【丑的哲学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