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2014-01-09 50页 ppt 5M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3595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学说nullnull 第四章 经 络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偱行分布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null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
经络学说
nullnull 第四章 经 络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偱行分布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null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null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null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别络(大络) 经脉 奇经八脉 络脉 浮络 十二经别 孙络 十二经筋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一、十二经脉的偱行分布 二、奇经八脉的偱行分布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偱行分布一、十二经脉的偱行分布 一、十二经脉的偱行分布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null 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null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 1.走向规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 足三阴从足至胸腹(一)偱行分布规律null交接规律 ①相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null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睛明)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瞳子髎)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null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2.表里相合 2.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 4.体表分布 4.体表分布 (1)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null (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二) 循行部位 (二) 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手太阴肺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手少阴心经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SI1),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SI1),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UB1),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GV20)。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UB23:L2棘突旁开1.5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UB1),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GV20)。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UB23:L2棘突旁开1.5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UB40)。 分支3: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T2旁开3寸)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GB30),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UB67),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UB40)。 分支3: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T2旁开3寸)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GB30),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UB67),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K1),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GV1),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K1),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GV1),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P8: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P9)。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SJ1),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P8: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P9)。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SJ1),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手少阳三焦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GB3: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GB1:旁开0.5寸)交于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GB3: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GB1:旁开0.5寸)交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GB44)。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GB44)。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GB44)。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GB44)。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null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null (一)循行分布规律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二)偱行分布部位 1.督脉(二)偱行分布部位 1.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null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 2.任 脉3.冲脉3.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4.带 脉4.带 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环绕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2.基本功能 带脉围腰部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形诸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null 5,阴跷脉 6,阳跷脉 null 7.阴阳维脉 8.阴阳维脉null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 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与传递信息 4.调节机能活动 null 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联络作用主要有: ①联络脏腑与体表 ②联络脏腑与官窍 null③联络脏腑与脏腑 (1)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2)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 ④经脉之间的联系 (1)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2)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null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 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 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null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null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体表受邪,循经传之于内。 内脏有病,循经传之于外。 脏腑有病,循经互相传变。null二、指导临床诊断 (一)循经诊断 头痛 痛在前额:阳明头痛。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 痛在头后:太阳头痛。 痛在巅顶:厥阴头痛。null(二)腧穴诊断 肺病在肺俞穴有压痛。 肠痈在阑尾穴有压痛。 三、指导临床治疗 (一)为针灸、按摩等疗法的理论基础 辩证论治,循经取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协调阴阳。null(二)药物归经 如头痛 阳明头痛:白芷 少阳头痛:柴胡 太阳头痛:羌活 厥阴头痛:吴萸、藁本 (三)某些特殊治疗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
/
本文档为【经络学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