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低碳经济

2014-01-10 9页 doc 52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9321

暂无简介

举报
低碳经济东北网3月1日讯 1日上午,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协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哈尔滨和平邨会堂隆重召开,该协会将为我省企业走低碳发展、转型发展之路提供智力支持。黑龙江省传统制造业比重大,石油、煤炭采掘量大,是典型的高能耗大省,因此坚持节能减排,发展我省低碳经济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据前来祝贺协会成立的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潭文介绍,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黑龙江省节能减排要完成下降16%的任务,我省也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之一。 东北网3月1日讯 1日上午,...
低碳经济
东北网3月1日讯 1日上午,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协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哈尔滨和平邨会堂隆重召开,该协会将为我省企业走低碳发展、转型发展之路提供智力支持。黑龙江省传统制造业比重大,石油、煤炭采掘量大,是典型的高能耗大省,因此坚持节能减排,发展我省低碳经济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据前来祝贺协会成立的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潭文介绍,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中,提出黑龙江省节能减排要完成下降16%的任务,我省也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之一。 东北网3月1日讯 1日上午,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协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哈尔滨和平邨会堂隆重召开,该协会将为我省企业走低碳发展、转型发展之路提供智力支持。黑龙江省传统制造业比重大,石油、煤炭采掘量大,是典型的高能耗大省,因此坚持节能减排,发展我省低碳经济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据前来祝贺协会成立的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潭文介绍,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黑龙江省节能减排要完成下降16%的任务,我省也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之一。 低碳经济:实现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来源:S--省统计局 日期:2009-12-4 8:51:45    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国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黑龙江作为能源为主的资源大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型省份,推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助推器      1.低碳经济基本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产生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催生经济发展新模式。          结论:低碳经济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高度关注,它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生活、管理等各个领域,必将兴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省乃至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特别是黑龙江这样资源型大省,是压力,更是挑战。      挑战之一: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高度依赖。在确保好的前提下推动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直接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高度相关,主要靠能源工业推动。我省是典型以能源为主的资源型大省,能源工业作为我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能源工业投资达到672.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能源工业资产总值34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3%,实现利税占83.7%以 二是可供开采的煤油资源日益减少,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采掘,我省能源产出高峰已过,开采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上升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我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已经连续两年呈现为负数,2008年达到-0.31。从我省经济发展进程看,GDP增长与能源产业的高度相关性,每当能源生产速度下降时,GDP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因此,对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的高度依赖以及资源衰竭对经济的影响,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一直贯穿于我省经济发展始终,也是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难点,由于我省历史形成的倚轻倚重型产业结构链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羁绊。一是我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占主体地位。2008年,我省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3%,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3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从产业能耗看,我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的53.2%,重工业耗能又占工业的90.4%。高耗能产业集中度高,能源消费占较大比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的54.7%。      二是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偏低。2008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561家,总资产6345.0亿元,占工业的81.1%,实现利税2053.7亿元,占工业的92.4%。但是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企业赢利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企业技术改造能力不足,缺乏资金淘汰落后设备、更新高耗能设备。我省能源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6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三:煤炭占据能源主体地位,导致经济“高碳”特征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越演越烈,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能源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我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平衡任务,同时肩负龙江经济发展重任,煤炭、石油在经济建设中仍将处于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石油开采减少,煤炭取代石油占据能源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剧经济“高碳”特征。      挑战之四:低碳经济的技术发展瓶颈与投资风险并存。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以及资金投入问题。作为欠发达省份,龙江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用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技术投入比较大,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时,更多注重经济价值,主要采取商业渠道转让,购买核心技术需要一笔巨额费用,显然对尚处于欠发达的我省来讲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低碳经济研发技术弱以及资金短缺问题,是影响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龙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多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正在采取举措把低碳经济发展打造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引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目前,世界低碳产品和服务行业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航天和国防业的总和,这个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因此,我省作为高耗能省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弯道超越”,成为摆在各级领导面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GDP”。我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在优先发展低耗能的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应发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三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6%以上,超过 “十一五”目标要求(25%以上)。      2.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我省应进一步加强对纳入“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高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统计跟踪监测;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3.淘汰落后产能。我省应对小煤矿、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梳理,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下定决心进行关停并转。同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开工建设,控制这些行业规模的扩张。      4.壮大现代服务业。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排在第22位,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距离也意味潜力,以旅游、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节能潜力。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快于全省经济增速3.4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1.0%,比上年加快8.7个百分点。      5.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是全国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较早的省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成效显著,2008年年末我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5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从而达到了储碳、固碳功能的目的。     (二)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目前,我省能源利用效率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低于全国。但同时也说明我省提升能源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若2008年我省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71.25%),可以节省830万吨标准煤;若赶上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节能会更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1.大力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2008年,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我省新产品项目数、拥有专利数、开发新产品经费、研究与发展经费(R&D经费)、新产品产值等指标,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省、市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详见下表),这说明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应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开发,向市场和公众提供各种高效节能设备、材料和工具。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省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治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力以赴地抓好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七台河市、望奎县望奎镇、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伊春朗乡林业局等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如,七台河市确定2008年为“循环经济推进年”,在煤化工、电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成效明显,七煤公司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吉伟1.2万千瓦煤气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消耗煤矸石和洗中煤近800万吨。      3.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根据专家测算,建筑本体有80%以上的节能潜力,舒适而不浪费能源,是节能建筑追求的目标。开展建筑节能应在住宅外墙保温、门窗设计、屋顶保温这三方面下大功夫,努力达到节能住宅的设计标准。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实现《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的“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100MTCE的目标要求。     (三)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长期以来,我省由于 “富煤”的资源条件,且分布广泛,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开发清洁能源,替代煤、油等常规能源已迫在眉睫。      1.积极发展新能源。我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焦炉煤气等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风力资源,50米高风能潜力约为10.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居全国第5位,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厂。太阳能资源,年太阳辐射能为418千焦/平方厘米—500千焦/平方厘米,年实照时数在2300—2900小时之间,比日本、欧洲资源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条件。生物质资源,年产农作物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畜禽排泄物3亿吨,如建设一处300户规模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节约秸秆燃料800吨。生产沼气可以避免“资源消耗—生态破坏—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煤层气(俗称“瓦斯”),资源量初步评价为1870亿立方米,鹤岗、鸡西等市已利用“瓦斯”发电、供热。      2.主攻化石能源清洁化。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较长时间段内难以改变。同时,新能源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生产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大规模的应用,存在技术和成本难题。实现煤炭产品清洁化(洁净煤技术是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延长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是彻底治理煤炭在应用过程中所造成污染的根本途径。洁净煤技术的重点应放在: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提高动力煤入洗比例;拓宽型煤应用市场;发展煤气、天然气;发展水煤浆技术。      3.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我省是全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2008年水资源总量462亿立方米,居东北三省之首,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1.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39.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603.2万千瓦。但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水电所占比重仅为0.3%,现有56座水电厂装机容量仅94.15万千瓦,仅为可开发水能装机容量的15.6%。     (四)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碳汇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碳汇交易,是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投资发展中国家造林,以碳汇抵消排放。我国做为发展中国家,还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在同发达国家的碳汇交易中可以获得巨大商机。     1.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加林业碳汇。自2000年我省被确定全国生态试点省份以来,在森林、湿地、草原资源保护,风沙、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成效比较显著。2008年末,我省森林面积2007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5.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达43.6%,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湿地面积431.5万公顷,占全国的11.2%,其中天然湿地418.3万公顷。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90个,总面积达617.5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13.6%。为了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目标,应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政策措施,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2.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按照森林碳密度每公顷47吨碳;草地、沼泽每公顷碳密度10吨计算,我省森林“碳库”所贮存的碳总量在10亿吨以上。这对我省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发达国家产生1吨碳减排费用80—90欧元,而发展中国家相关费用仅8—10欧元。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将达1500亿美元。作为森林资源大省,我省应采用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是一种双赢机制),开展国际碳交易,积极争取发达国家的发展低碳经济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如,建龙富余煤气发电项目、东宁大架子山和西大岗风力发电项目、东宁华富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依兰鸡冠砬子山风力发电项目等都是按CDM机制,建设的项目。    (五)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据专家测算,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2008年,我省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994.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0;若包含间接能耗(乘飞机、汽车等),能源消费数量将会更大。因此,“如果公众的消费观念不变的话,光靠发展可再生能源,或者搞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低碳排放、高水平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1.改变消费固有观念。目前,在全国和我省普遍存在的“快捷消费(如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一次性消费(一次性碗筷)”、“炫耀性消费”等消费观念及习惯,应予以引导,提倡文明消费,追求 “学习型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使家庭消费呈现低碳化、低能耗。     2.改变固有消费方式。目前,全国和我省的盛行“大排量汽车”、“大住房”等消费方式,相应耗费能源也大,应逐步改变这种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倡导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朝着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的方向努力;朝着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方向努力;朝着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方向努力;朝着对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方向努力,达到 “可持续消费”。      (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力度。  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需要政府充分动员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低碳经济知识;需要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沟通平衡各部门、各市(地)关系;需要政府“跑部进京”,争取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我省低碳经济的支持。     1.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我省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比较多,正在建设实施的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均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关部门应凭借上述优势条件,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我省建设国家级的低碳经济实验区,以发挥示范作用,带来商机,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 2.成立我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需要政策的推动。如,风电成本高于传统的火电、水电,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补贴,就可以实现盈利。因此,我省应制定扶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形成长效机制,如,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贷款贴息;对绿色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提高高耗能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等等。低碳经济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谓是“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成立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主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低碳经济等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 三、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      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将会极大地扩展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因此,开展对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使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抓住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大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有: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4∶38,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六大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 1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我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2006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017.6万公顷,其中水稻208.9万公顷。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低碳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促进户用沼气技术的发展;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为黑龙江省水利建设提供发展机遇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东北和华北地区干旱趋重,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温室效应对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黑龙江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 161立方米,接近全国人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仅46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亩均水量1 430立方米。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地表水工程利用能力仅为29%,利用水库调蓄利用的水资源仅占5%,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   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黑龙江省应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力争减少全省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全省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能技术可开发量约9870MW,发电量约270亿kWh。集中分布在南部、北部山区和黑龙江干流,多数电站开发条件较好。要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黑龙江省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   目前,东北黑土区大约为2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约有1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24 292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5 106平方公里,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十分缓慢。低碳经济中的森林低碳,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为黑龙江省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遇。   5.为黑龙江省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为实现从国家最大的原木供应基地向林业生态大省的转变,“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通过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据预计,到2010年,黑龙江全省有林地面积将达到2141万公顷,林木总蓄积达到17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到47%以上,林业总产值提高到500亿元。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黑龙江省公益林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难以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合理地确定补偿标准。通过对低碳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通过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CDM项目,能够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我省投资造林,从而带动我省林业发展。   6.为合理计算绿色GDP指标提供帮助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由此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度越高。绿色GDP由于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的缺陷,成为新发展观指引下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对公正地评价社会经济增长进程、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深远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建议将绿色GDP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然而,在绿色GDP的计算过程中,自然资产损失特别是环境成本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确定和计量成为问题的难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构成环境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合理地确定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并为其他自然资产损失的确定和计量提供参考,从而为绿色GDP指标的合理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7.为黑龙江省将来可能承担的二氧化碳减限排义务作准备   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暂时我国还不负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全球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起减排义务。作为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加强对我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尽早做好减限排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导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的根本经济原因是无偿、无限制地使用地球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偿的分配,形成有效的交易机制。根本途径是在全世界首先按国家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权,形成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交易机制,然后在各国国内单位和个人之间也要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换交易机制。无论是国际间的低碳交易还是国内的低碳交易,在低碳量和价值量的确定方面都应有较为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对我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可为确立这方面的标准提供理论指导。 SMM网讯:为了贯彻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示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速绿色崛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增长,16日,由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协会主办的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论坛在哈尔滨开幕。   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和黑龙江省一系列节能降耗政策措施推动下,黑龙江省节能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围绕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系统能量优化、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组织实施了130个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150亿元,200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63%,超额完成年初确定下降5%的节能目标,有力带动了节能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生产节能产品(设备)企业17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5亿元,同比增长10%,利税60.2亿元,同比增长2.1%。   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外教布朗森?昆泽、省森工总局副局长马建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曹玉坤、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李广来分别以《全球低碳发展新态势》、《建设生态林业打造碳汇经济》、《黑龙江省森林碳增汇的途径与潜力研究》和《我省新能源开发现状及思路》为题作主旨讲演。部分相关企业进行了经验介绍。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省节能产业发展正遇良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竞争格局变化,为我省节能产业合理布局、融合资源提供了机遇。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装备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产品急需更新换代,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国家重视节能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资金保障、税收、人才等方面将给予更多支持,这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黑龙江节能产业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
本文档为【低碳经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