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99.9%都是假设

99.9%都是假设

2014-01-26 13页 doc 66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9616

暂无简介

举报
99.9%都是假设我不会为我所相信的东西付出生命,因为我不知道我所坚持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罗素 99.9%都是假设 我不会为我所相信的东西付出生命,因为我不知道我所坚持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罗素 今天是常识,也许到了明天,就会出现一个天才科学家,将其全盘否定。 所以的科学不过是假设而以。这个世界上没有100%正确的事。 把科学当做真理。而不是把它作为暂时未被推翻的假设,对科学发展历程的不了解,使我们的思想被束缚宰牢笼中。当然难以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只能成为应用和仿冒的行家。 基于反复试错和经验得以“顺利前行”的事,与“完全了解其科学依据”是两码...
99.9%都是假设
我不会为我所相信的东西付出生命,因为我不知道我所坚持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罗素 99.9%都是假设 我不会为我所相信的东西付出生命,因为我不知道我所坚持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罗素 今天是常识,也许到了明天,就会出现一个天才科学家,将其全盘否定。 所以的科学不过是假设而以。这个世界上没有100%正确的事。 把科学当做真理。而不是把它作为暂时未被推翻的假设,对科学发展历程的不了解,使我们的思想被束缚宰牢笼中。当然难以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只能成为应用和仿冒的行家。 基于反复试错和经验得以“顺利前行”的事,与“完全了解其科学依据”是两码事。 科学并不是所有事物的绝对标准,它毕竟只是一种看法而已。 经常忽视没有“科学依据”的事物,这样是非常愚蠢的。 相对与假设的是定理,通常认为,通过某种形式得到验证后假设就变成了定理。 追溯一下科学的历史,就会发现不乏这样的事例:原本认为经过科学验证的一些定理,后来被完全推翻了,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假设”才是科学真正的基础。 无论你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如果掌握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必定对你将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当你的世界观改变了,那么你的人生也就会改变。 常识指的是生存与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大部分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然而,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意识到我们的常识不过是假设。因为去一一怀疑眼前发生的事件和现象是非常累的。 大部分的人都是随波逐流,对从他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囫囵吞枣加以吸收。 其实我们脑子里装的只是一堆假设而以。因为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而且,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这些假设将面临着一个个被推翻,然后被修正的命运,而这就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理由。 头脑僵硬,就只会在社会的惊涛骇浪中任人摆布,随波逐流。反之,如果一个人能养成习惯总去怀疑常识,能够意识到头脑中存在的假设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是个头脑灵活的人。 实验师为了找出理论的种子而进行的。 总之,不管怎样,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其实这正是发现理论,发展科学的最佳途径。 归纳是自下而上,演绎是自上而下。 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的事例推出普遍性的理论,也就是大量的数据为依据编织出一条定理来。 演绎与归纳相反,是从普遍的理论来解释个别事例。 演绎法,自古以来,就被当做是科学的方法沿用至今,它的概念是先有某种理论,再有这个理论来解释世界中的一切现象。 科学世界的思考方式与社会的构成形式是相同的。 只有假设才能推翻假设。 由于假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框架,因此,脱离框架之外的数据并不具有数据应有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视角,连眼前发生的事实也会发生变化。 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由你脑中存在的假设决定的。 所有事实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没有“赤裸裸的事实”这样的东西存在。人们喜欢用符合自己的方式来解释。 他们为符合现有的框架体系而扭曲了事实,但其实他们本身并非刻意地想要歪曲事实,正因为是无意识的,才发现不了自己已经被特定的假设束缚住了。 因此,知道了“其实一开始就有个假设存在”这个道理后,纸上谈兵已经不够,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充分运用。 从数据推导出新理论的归纳法,由于有“一开始就有假设存在”这面铜墙铁壁的阻挡,而无法好好的起作用,无论是怎样的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都只能收到实验者或观察者脑中的假设下进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赤裸裸的事实”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此,数据时推翻不了假设的,只有假设才能推翻假设。 能够推翻就假设的,只有那些注意到就假设的存在,同时能够想出一个新假设的人。说起来,演绎法是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人才能使用的方法。 推翻一个小的假设比较容易,而大的假设本身就被神话了,想要推翻它就得冒着受到抵抗势力迫害的危险。 试着去挑战禁忌,接触各式各样的假设吧。 只要感觉到一点别扭,或是难以理解的话,就试着思考一下,“这个假设是属于怎样一个模式呢?”这样做就可以了。那么,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新的接触大量的假设模式,以此来获得免疫力,得轻盈,然后转换开关,重新切回现实的世界,强劲有力的再度展开你的生活。只要意识到假设,那你看待世界 的目光,就会确确实实的发生转变,对假设的思考会是你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正确的事”是会随着时代和场合的变化而改变。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正确的事,因为人类的思想全部都“只是假设而已”我把这种假设的变迁称为从“白色的假设”到“黑色的假设”间的转变。假设也是各式各样的,大家相信的、经过实验证明了其正确性的假设是“白色的假设”,但是,就算是这样貌似万物一失的假设也有被推翻的时候。另一方面,极为接近谎言的假设,与实验与观察不符的假设,这样的假设我称之为“黑色的假设”黑色的假设或许某一天会突然变成“白色的假设”。 或许说起来有些难为情,不过如今在科学的世界里“制造话题”是很重要的,吸引媒体报道、引起世人关注,让人们觉得这样的研究很重要,这样研究经费才会有着落,因此,不管是科学家们还是研究机构,都不得不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宣传。 世界上有着这样的假设,一度被判定是错误的,后来又突如其来的复活。 同一时代的大部分专家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是白色的假设,反之,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错误的东西就是黑色假设,专家的意见有分歧的话,则是灰色的假设,其灰色的深浅也从无限接近白色到无限接近黑色的,种类繁多。 人类创造出来世界,语言就是根本。 只要养成习惯,用“假设”与“灰色”的角度来思考社会上发生的现象的话,结果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无论看上去多白的假设,说不定就会从灰色变成黑色,我们对于这点要铭记于心,当然,反之亦然。总之,不被先入为主和固定的观念所束缚,理智地并且灵活地进行应对,这是很重要的。 头脑僵硬的人,往往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扭曲事实,而且,把自己的成见放在最前面,对相反的思想和背道而驰的数据视而不见,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好好的告知他科学的定义,因为科学,无论何时都能坦白的承认错误。 可证伪性,也就是说,能否进行反证。 大众印象中的科学就是,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也就是说,一旦进行了某种实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就被证实了。 只要该理论出现一个无法解释的例子,就是说,一旦被反证,这个理论就无法成立了。 决定性的证明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因为,就算进行过好几亿次实验都得出了理论的数据,都不可能排除在下一次得出不符合理论的结果的可能性。而且,从现实角度来讲,也是不可能把实验永远的进行下去,这也是数学与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差异。 数学是能够被证明的,因为数学是个概念,一切都是人脑中思考出来的东西。因此,一旦被证明后就尘埃落定了。但是科学并不是这样的,科学研究的是,人脑中的假设有多少跟人脑之外,也就是物理世界时一致的。 在科学上永远得不到完美的证明。 简单说来就是,一旦出现了与理论相反的实验或观察,就干脆的承认理论不成立,这就是科学。 伪科学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他们都视而不见。宗教也是一样,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神是错误的。 科学哲学家思考的是哲学本身,这样一来,当然也会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科学家。对科学家来说,自己的行动受到监视和评价当然会很不舒服,因此科学哲学家往往会令科学工作者讨厌。 虽说是科学家,行动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科学”,其本意就是“分为多个科目的学问”,也就是说,被细分、特殊化了的学问。 在西方,科学的前身原本就是哲学。 无论怎样的重大发现都迟早会面临被反证的命运。 所有科学都不过是近似而已。这种近似的说法指的是,无论科学如何进步,都无法完全预言,也永远无法达到真理。也就是说,即使无限接近白色的假设,也无法真正成为真理。 科学与真理即使能够靠近但绝对无法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很苦恼的关系。 科学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环,既然是一种文化,它的评价就会随时间和地点而产生巨大的变化。 电视画面所反应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随意掺杂黑色假设的不合情理东西。电视向数十万、数百万的观众的头脑里输入了一些任意的假设。总之,既然历史也是文化,就不存在“赤裸裸的事实”。因为即便是第一手的资料,谁又能保证当初记的人,是否是造事实原样记载的呢,你能去验证吗?也就是说。历史,毕竟也是一个假设的集合,而不是事实。 现在所发生的事情立即就会变为历史,同一道理,现在发展中的科学研究也会立即变为科学史。也即是说,所谓的科学不过是最新假设的集合而已。科学毕竟也是文化,因此不可能成为永远的真理。 在科学上。任何想法都有可能存在的,如果以史无前例、脱离常识为理由加以否定,这就完全不是科学的态度了。 有一种假设叫“大假设”,这种假设在现在的常识里来看有些不可信,虽然这些假设是黑色的,也不能毫不留情的把他们否定掉,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迄今为止的常识都因为一个重大发现而被推翻,大假设反而成为白色的假设也说不定。因为在实际上,走在最前端的科学家们全都在挑战着这个“大假设”——。 神学的思考方式是:神的意图不该那么容易地显露在浅显易懂的证据里。 现阶段的科学对于生命起源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就数学而言,重要的是对概念的述,因此数学家们并不在意实际存在与否,他们研究的是各种假设下得出的结论。数学是这么进行研究的——从这样的假设开始逻辑推导,然后得出那样的结论。 归根到底,最糟糕的教法就是装成很懂的样子去教自己不懂的事情,不懂的东西就应该老实告诉人家说不懂,模棱两可的态度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是100%弄清楚的东西,却装成是100%都弄清楚的样子,强行教给大家的话,那么大家都有了先入之见,到最后就没有人抱持去怀疑的态度了。 如果大家都接受同一种假设的话,那么这个假设被推翻的机会就降低了。 在所有的问题当中,没有比起源的相关问题更难的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练就以怀疑的态度看待事物的本领,越是“默契”的东西,越是应该怀疑。 相对的角度看待各种事物。 哲学领域里有个著名的理论叫“角色理论”。实际上“角色理论”这种思考方式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角色理论”中,多重人格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角色理论的思考方式是:某个人是无法用单一的人格解释清楚的。 实际上,不管怎样的人,都在扮演着多个人格,也就是多个“角色”,扮演的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别扭,但无论是谁都在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地扮演着各种各样的人格。 无论是谁都是在自然地、无意识地进行人格的转换。 角色理论是用一种复合的(相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这个人在这种场下会做这种事,在那种场景下会做那种事,说不定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会做另外某种事。但是,即使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用那种视角来看待他人并非易事,因为“不知道这个人现在在想些什么的时候”的感觉还是很别扭的。 不管是角色理论还是相对论,它们的基本思考方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看待对象的方式会根据场景而有所不同。相对论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就在于此。 就像我们无法用一种人格来解释一个人一样,一个现象也无法只用一种假设来解决,因为非要这样硬来的话也必然会产生矛盾。 总而言之就是不存在统整全体的绝对唯一的假设,多种假设总是并存的。 相对论的基本思考方式就是:并非其中某一方正确,而是双方都正确,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与情况相符的相对标准。 相对论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即使头脑中能够理解,但却很难有真实感。 多种假设以对等的立场并存。 从某种意义上讲。“看得开”就是理解相对论的关键。 想得太多的话,反而会束手束脚陷入一片混乱,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对论中最关键的就是视角的设定。 所谓相对论的世界,始终都只是在研究“某某看来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观测的人和被观测的事实是绝对不能分开讨论的。 时间跟味觉一样,是随观察者而变化的非常主观的东西。 速度=距离÷时间 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宇宙中只有一种距离或时间的尺度”是一种假设的话,那么“宇宙中不止只有一种距离与时间的尺度”就是另一种假设。前者是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的假设,后者是爱因斯坦的相对空间*相对时间的假设。 现代人之所以难以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因为人们头脑中隐隐约约地存在着“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宇宙中不管时间还是空间都只有一种”的假设。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称为是“科学革命”。其实,所谓的科学革命无非就是像这样舍弃旧的假设迁到新的假设上的搬家运动。 即使是谁都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一旦脱离它进行思考你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而且能够意识到这点的人归根结底就是天才。 最近很流行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简单的计算的教育方法,一旦养成习惯,大脑的计算处理能力确实是提升了,但是关键的“对疑问进行思考的能力”却衰退了。 你会发现世界上称为“正确的事情”根本没有绝对的依据。 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的构造、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等种种事物,其实都已经以假设的形式根深蒂固地深埋在我们的脑子里。 即使是观察我们身边最细小的事物,也会发现其中必定存在着某种“默契”,而这正是我所说的“假设”。那么像这样隐藏的假设逐一进行思考的话,其实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哲学态度了。 虽说要去怀疑,但是如果抛弃所有的标准和常识,从明天开始一切都放手靠自己判断的话也是很艰难的。 “不否定”才是科学的态度。不要一口否定这样的事不可能发身,而应该用肯定的态度进行思考,虽然可能是非常非常接近黑色的,但这终究也只是个假设。你如果掌握了这种科学看待事物的方法,那么你的世界必将会变得更加开阔起来。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话都听不明白!”在这种焦躁不安的时候,请试想一下对方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假设世界里,这样你就明白,对方并不是因为僵硬或者傻而听不懂你的话,而是因为他相信的假设与你的截然不同而已。 大部分的人都在无意识当中轻易接受了“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的假设,这样生活比较轻松,也更能让人放心。 对于霍金来说,就算整个世界是虚拟的也无所谓,只要实验结果能够与理论完全吻合,那么实际存在与否也就无所谓了。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还是会存在着种种法则,而这个法则说不定是由不知哪里来的智能设计者在某处编写的程序,搞不好我们的宇宙只是坐在电脑前的程序工程师所创造出来的母体程序也说不定。 霍金首先思考的就是理论,先建构理论,然后再进行理论计算,最后得出预算结果,预测结果就是某个数据,如果实际进行试验得到的数据与预测结果吻合的话,那么就算成功了。至于实验对象存在与否,霍金是不感兴趣的,因为那是他无法证明的东西。 只要能整合就好,管它整合的对象实际存在与否。 霍金并没有把时间与空间当做实际存在的事物来思考。这对于相信实在论的人(大部分人都如此)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人撤掉了梯子一般,太难以理解,还是跟讨论相对论的时候一样,我们只要看的开“这两种假设毕竟只是假设而已”就行了。 这样一来,我们生存的这个不可动摇的实际存在的世界就会逐渐崩塌了,因为我们已经想通了,就连这个世界也不过是一个假设而已。说不定在霍金的世界里,现实和梦境并没有区别,对他来说,也许现实和梦境是同样的东西。 所谓的理论并不是单纯由一个假设构成的,而是由各种假设彼此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网络。因此“质量”的词意也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网络当中的,所以,如果这个网络整体——即理论框架改变的话,当然其组成要素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质量”的意义就不再相同了。 即使是同一个词,由于背景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即“不可通约性”。 在牛顿力学里,质量是不会变化的,但在相对论里,质量则会消失而转变为能量。这就是著名的方程式:E = m c2 如果没有这个式子的话,原子弹也就不会出现,因此,这也是个根本性地改变了世界的伟大公式,它或许是能量史上最大的成就。 你在跟别人讨论政治或哲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话不投机的情况,这是因为双方都以为是在谈论一件事,但意外的是,其实各自使用的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去截然不同。于是慢慢地就谈不到一块了,你就会想“这家伙怎么连这个都听不懂?”这就是不可通约性的最简单的例子,也就是说,即使双方对话用的词语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但彼此对该词的定义是有差异的。 每个词语的使用方法和衍生的意义,以及整个网络都会随着使用的人不同而完全不同。因此,从科学哲学上来看,发生“无法沟通”的情况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之所以无法沟通,或许是因为彼此作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其实是不同的假设的缘故。虽然使用的词语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是其背后隐藏的假设造成了意义的差异。也就是说,无法沟通其实就是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假设,或者是自己不理解对方的假设。 只要时常意识到假设的存在,你的世界观和人际关系或许就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只要能意识到彼此立身处世的假设,自然就能相应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了,毕竟这是在现实的是世界里。自己与他人的世界观,决定世界观的各种假设,只要能意识到这些,我们就能够克服不可通约性,建立起丰富充实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生活。这无非就是一种灵活的态度,不要抓住自己的假设不放,而要尝试去理解他人的假设,这可以说是价值观的相对化。你只要去尝试相对地看待世界,就能看到在之前(顽固的)假设下完全看不到的东西。 不要把某个假设当成绝对的真理,而经常要用“灰色区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从客观到主观”。所谓客观,就是遵从大多数世人都认为接近白色的假设,所谓主观,就是遵从与世人无关而只有自己认为是白色的假设。这并不是要说,“主观比客观好”或是“客观比主观好”重要的是脱离这样的单纯的一元论或二元论,而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客观的看待事物通常(特别是在学术的世界里)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客观,所谓客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主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零零散散地生活在主观假设的世界当中的话,那么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那么关键就是,如何在凌乱的假设之间进行“翻译”来是整体协调一致。 所谓互为主体性,说白了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而已”我采用了这种假设,那个人采用了那些假设,但是,两个人采用的假设并不完全矛盾。 主动地去理解别人所持有的假设,同时也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假设,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相对的世界的指引下拥有圆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的头脑中都只是一些假设。 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相对地比较各种意见后进行判断的“头脑灵活度”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从假设开始,到假设结束。 正因为永远都无法确定,所以才是“假”设。 人类的意识跟电脑和电视的画面一样,都是定期更新的。 通常在考场上是不知道答案的,出了社会后,大多数问题的答案也是没有人会告诉你的。 本来“有问题具有答案”的说法也不过是个假设。 或许,也说不定答案一开始就不存在。 说的极端一点,答案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要意识到假设,那你看待世界的目光,就会确确实实地发生转变,对假设的思考会使你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
/
本文档为【99.9%都是假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