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2014-02-01 6页 pdf 40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4791

暂无简介

举报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周保平(#&’%年 (月生),男,江苏沛县人,徐州民俗博物馆,馆员。 考古学 在汉代就有关于汉画的描述 ) # *;魏晋时期,戴 延之的《西征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山东一些 地方的汉画像石作了记载;宋代赵明诚之《金石 录》、洪适之《隶释》、《隶续》中有了关于孝堂山、武 氏祠汉画像石的著录;清代金石学勃兴,乾隆五十 一年 +公元 #,-(年 .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发现发掘, 开启了汉画像石研究之先河,著录研究日增;一百 年后,汉画像石拓片传到西方,西方亦...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周保平(#&’%年 (月生),男,江苏沛县人,徐州民俗博物馆,馆员。 考古学 在汉代就有关于汉画的描述 ) # *;魏晋时期,戴 延之的《西征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山东一些 地方的汉画像石作了记载;宋代赵明诚之《金石 录》、洪适之《隶释》、《隶续》中有了关于孝堂山、武 氏祠汉画像石的著录;清代金石学勃兴,乾隆五十 一年 +公元 #,-(年 .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发现发掘, 开启了汉画像石研究之先河,著录研究日增;一百 年后,汉画像石拓片传到西方,西方亦开始了汉画 的研究。 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中,汉画像 石日渐为世人所关注。在南阳,《南阳汉画像集》)! *、 《南阳汉画像汇存》) % *两部图录相继刊出。在四川, #&#/ 年对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的调查,肇四 川汉画像石研究之端。在山东,主要表现在对嘉祥 武氏祠画像石的研究上。在徐州,张伯英收集一批 有重要价值的汉画像石。 新中国成立,汉画像石的研究有了一个广阔 的空间,科学的研究资料日渐增多,对汉画像石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发 掘是汉画像石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文革以 后,汉画像石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时期,不 但众多的考古报告见诸文字,许多图录相继出版, 一些研究文章和论著亦得以发表。据不完全统计, #&,(年到 #&&’年的 !"年间,发表的有关汉画像 石方面的发掘报告、论述、考释等文章就有 (("多 篇,出版图录 !" 多册,专著近 !" 部 +以上不包括 国外发表的论著 .。回顾汉画像石的研究历程,我 们在看到其不断深入、成果倍出的同时,也发现一 提要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士的遗存,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民情,其内容 主要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但也有对死后生活的企盼。汉画像石的产生是由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经 济繁荣、思想观念及因地制宜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石 中图分类法 0-,#1 /# 文献标识码 2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周保平 (徐州民俗博物馆 江苏徐州 !!#""&) 34567 879:7;7< =5>6?7? :6 @A6 45BC< D:;7 A =A:4E=>9 87F87<764A4:56 5= 4E7 =59G H><45B 5= @A6 ?IJ 6A<4IK =85B LE:HE L7 HA6 <77 5L678< M 9:;:6D C7=587 4E7I ?:7? A6? 4E7:8 ;:7L< 56 4E7:8 9:;:6D A=478 4E7I ?:7?N OE7 =58BA4:56 5= 34567 879:7;7< LA< ?7H:?7? CI 4E7 7H565BIK 4E5>DE4 A6? 956D 4:B7 879AJ 4:;79I <4AC97 <5H:74IN 34567 879:7;7< EA? A ?:<4:6H4 HEA8AH478 :6 4:B7 A6? 87D:56N 07I L58?<:@A6 ?I6A<4I <4567 879:7= 《东南文化》!""# 年第 $期总第 #%$期 && 些研究和认识长期滞后于研究进程的情况, 在此提出以供商讨。 一 ! 汉画像石的社会定位与考证引文 时到今日,汉画像石研究从其产生到消失,从 内容到形式,从墓葬到画面等等,几乎涵概了汉画 像石的方方面面。但鲜有人提出汉画像石的社会 定位问题,即它是汉代社会哪一个阶层的遗存,这 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同志认为汉画像石墓是官僚、 贵族特有的墓葬 " # $,还有的认为墓主人的身份在 上到诸侯王、下到二千石的郡守之间 " % $。笔者有着 不同看法,认为汉画像石应是汉代中下层人群的 遗存,它所反映的是民间、民俗的东西。 在迄今发现的用画像石做建筑材料的汉代地 上、地下建筑中,没有一座建筑主人的身份在列侯 或二千石以上。徐州地区迄今已发掘清理了 %&座 汉画像石墓,张道一先生认为中小型为多,墓主人 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 ’ $。%& 座墓中,出铜缕玉 衣的有两座,即睢宁九女墩汉画像石墓和拉犁山 汉墓 ()。李银德同志推测这两座墓的主人身份是 列侯、大贵人或长公主 " * $,但并未把僭越因素算在 内。即使推论成立,这类墓也只占徐州发现的汉画 像石墓的 #+。两千石以下官吏的墓葬有 ’座,占 总数的 ),+。其余的 #& 多座汉画像石墓的墓主 人为商贾巨富和一般平民,占徐州发现汉画像石 墓的 -&+还强。全国现存有 ,&多处汉阙,官职最 高的也不过二千石,如四川雅安高颐阙、山东嘉祥 武氏阙等 " - $。山东、南阳能证明墓主人身份为二千 石的汉画像石墓在发现的此类墓中占的比例也很 小。陕北汉画像石墓,从其纪年刻石看,墓主人有 羽林、盐官、校尉、太守、长史、令、尉、丞、椽等,多 为边将、府吏、地方豪富。亦不见贵族、王侯 " . $。罗 伟先生在对全国各大区域出土的汉画像石墓进行 统计得出,中小型汉画像石占总数的 , / 0")& $,但 实际比例还要大,要占到 0 / # 或 # / % 左右。因为 许多小型汉画像石墓发掘后由于材料很少,并没 形成报告公布。在考古调查中,我们曾发现一些汉 墓群中有一两块带简单文饰汉画像石的小墓多 座。反过来讲,在几个出土汉画像石的主要地区没 有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墓主是王侯级的。而发现 的王侯墓又没有一座是用汉画像石的。王侯贵族 等上层统治阶级用的多为“黄肠题凑”墓,或具有 “黄肠题凑”的石结构墓,但石材上不刻画。表明汉 代王侯贵族这些上层统治阶级在葬制中不存在施 用石刻画像的传统 " )) $。 综上所述,证明了我们的论断,即汉画石刻是 民间民俗的产物,其画面内容反映的也是当时的 民俗、民风、民情。这就是汉画像石科学的社会定 位。 研究文物主要靠历史文献,汉画像石也不例 外。既然汉画像石是民间、民俗的产物,我们在研 究它时就应从这一点切入,以民俗的眼光来看待 它,从民间、民俗的史料中,从现行的民俗民风中 去寻找依据。在过去,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汉画像石 时往往到官修的正史中找释文,如《史记》、《汉 书》、《后汉书》等。这当然无可厚非,正史中的专史 象《食货志》、《舆服志》、《五行志》、《地理志》都是 研究物质文化的重要文献。但官修的史册主要是 反映、记录统治阶级上层认为的大人物、大事件, 这对汉画像石的宏观研究可能有用,但对其微观 的研究即画面所反映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方式 甚至一些特别的事物用处不大,偶而有只字片语 与汉画像石中的某些事物相对应也只能回答是什 么,无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勉强的引用正史,有 可能形成言之无物的空论。《南阳汉画像石概论》 在谈到汉代的厚葬习俗时,从正史中列出西汉封 在南阳的侯王有 ,,个,东汉有 ,%个,因此助长了 厚葬风,厚葬又成为南阳汉画像石产生和发展的 主要原因 " ), $。我们不否认统治阶级的好恶,会影 响一些社会风尚。但从正史中找出的这些侯王,与 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没有必然的关系,首先这些 人不用汉画像石做墓,也就不可能直接带动汉画 像石墓的产生和发展。其次,那些侯王很少的地区 如鲁南、陕北、四川的汉画像石也不少,我们又如 何解释它在这些地区产生、发展的原因呢1如果我 们从其它方面列出几条汉画像石墓产生的原因, 也许更有说服力。 经过几代人的研究,正史中可用于考证的资 料都查找的差不多了,如果我们研究常见的汉画 像石墓和汉画像石,再到这些书中去找,无异于缘 木求鱼,不仅如此,还有可能桎梏汉画像石研究的 深入,以至偏离方向。以上所说,并不是否定正史 对研究汉画像石的史料作用,而是提倡到一些当 时的诗、赋、方志、笔记、小说中去找释文。另外,汉 代的一些文献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不一定记录, 而去汉不远的一些文献往往把这些事物记下来, 如《穆天子传》、《博物志》、《古今注》、《拾遗记》、 《搜神记》等。再者,现存的一些民俗、民风中乃能 看到汉代民风的影子,也是我们研究汉画像石的 “活化石”。如果我们能朝这个方向努力,汉画像石 的研究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 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中,我们还时不时地看到 一些研究者往往用古文献中的某一段文字来对应 诠释某一方汉画像石。如用张衡《西京赋》中对“总 会仙倡”的一段描述来对应解释徐州洪楼出土的 两块汉画像石,认为画面所刻为“总会仙倡图” ! "# $。他们认为,“洪楼地区出土的两块石上所刻的 百戏杂技图比较全面,上有戏车、象戏、鱼戏、龙 戏、龟戏、虎戏、转石戏、伎人吐火等节目”。接着用 《西京赋》中对总会仙倡的描写来与两石的画面内 容一一对应解释。先不说对这两个画面内容诠释 的错。单就研究方法来说是略显简单了些。总会仙 倡是当时京城中也不多见的一种大型的综合性演 出,除非洪楼两石的石刻作者在京城看过演出,或 看过张衡的《西京赋》,不然他不会刻的如此相象, 笔者认为这种机会是很少的。即便石刻作者看过 演出或看过张衡的《西京赋》,那么他把这些东西 全都刻在石上放到墓里干什么呢%作为永远的欣 赏吗%不可能。研究某一方汉画像石应该综合考 虑,不能就画面论画面。事实上不存在有某一方汉 画像石根据某一段古文献而刻,而某一段古文字 也不可能完全诠释某一块汉画像石。何况洪楼两 石的内容非常庞杂呢%也有汉画像石所刻与历史 文献记载确属同一事物的,但作为民间遗存的汉 画像石画面与历史文献往往有很大差距。嘉祥武 氏祠画像石中有两处关于王陵母的故事,此故事 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 "& $。故事是这样的, 项羽为了使王陵为己效力,将王陵母软禁,但对她 还是相当好的。王陵使来时,见王陵母“东向坐”。 这在当时是尊者的座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 宴一节中项羽坐的就是这个位置。此外,王陵母送 王陵使者时是“私送”,即暗地里送行的。但在汉画 像石中,王陵使变为汉使,王陵母见汉使时是被士 兵揪住的,王陵母自杀也是当着楚将的面,而不是 在私送时。这说明,一些历史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被 老百姓作了许多加工,反映在汉画像石这种民俗 载体上,就不能与历史文献一一对应了,这是民风 使然。遗憾的是,至今还有人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 的,云“汉武帝以前流行的是楚歌楚舞,在张骞通 西域以后,中亚、西亚地区,安息、大秦、身毒 ’今印 度 (、都卢等国家的优秀剧目,相继传入中国。这些 节目包含的杂技、幻术等。在徐州画像石中都有反 映。如‘吐刀吞火’、‘水人弄蛇’、‘鱼龙漫衍’、‘安 息五案’等。这些节目荟萃一起,名曰‘总会仙倡’, 徐州洪楼画像石的一幅《百戏图》描绘了这些节 目”! ") $。这使我们感到十分惊讶。 二 * 是生前生活的写照还是对死后的企盼 在汉画像石研究中,根据画像内容中的某些 信息来判断墓主人身份的做法已为广大研究者所 摒弃,如根据车马出行图中车骑导从的情况来推 测墓主人生前的官位等。而把画像内容看作是墓 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的观点还没得到应有的 反思。 这种观点认为,汉画像石的内容是墓主人生 前生活的再现,是为了死后能继续过生前那种奢 侈的生活而刻上去的。如陈孟东同志在《陕北东汉 画像石题材综述》一文中说:“东汉时期又非常崇 信‘谓死如生’的观念,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 以异’。幻想生前的奢侈生活死后还会搬到‘冥间’ 继续享受”! "+ $。张道一先生也说:汉画像石的内 容,“既是为了炫耀墓主人生时的生活,也是为死后 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那些社会生活的画面,或 是他们生时的直接写照,或是故意有所铺展,用来 炫耀自己,当然也希望死后继续过这种生活”!", $。而 罗伟先先生则认为,汉画像石“体现一种强烈的欲 望——— 人死以后并不是在这地下天地中重复生前 相关的生活过程,而是要发生质的转移——— 过不 食人间烟火,‘渴饮玉泉饥食枣’,‘甚至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之类的仙人生活”! "- $。林巳奈夫对汉画 像石中所知车马仪仗的画像进行了详尽对比并综 合文献加以研究后说:这些图像并非如一般所认 为是墓主官职地位的如实反映,而是反映了一般 民众的愿望 ! ". $。就某一汉画像石的内容而言到底 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真实生活还是对死后更高 生活层次的企盼,这还要作一些具体的。 我们必须承认,从宏观上讲,汉画像石的内容 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是汉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和真 实写照。但就个体汉画像石墓而言,其画像不是墓 主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对死后生活的企盼。 过去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认为墓中的某些画面是 墓主人生前的经历或生活的写照,有时是根据画 像的内容,更多时则是根据画像的榜题。许多考古 资料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徐州铜山县耿集画 像石墓中出土有车骑图 ! /0 $,从现存的画面中可看 到有四导骑,主人乘座的是三马所架的加縏轺车, 按《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这种三马架的车称“骖 车”,一般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长公 主所乘。加“縏”的轺车,按规定要六百石以上的官 吏出行时才能用。耿集汉画像石墓墓主的身份不 会在六百石以上,因此不能说是他生前生活的真 实反映。又如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 ! /" $,其 /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东南文化》!""# 年第 $期总第 #%$期 &$ 号墓祠堂正壁画像中镌刻一方墓碑,额题为“辟阳 胡元壬#墓”,从墓碑断续的文字中可以得知墓主 胡元壬生前并没做过官,可能是个大富豪,造墓立 祠的时间是在东汉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碑文中还 有“人马皆食太仓”、“腰带朱紫”、“金银在怀”、“何 取不得”等语。既然胡元壬没做过官,他就不可能 “人马皆食太仓”、“腰带朱紫”。在此墓的祠堂和墓 室中还有相当于四百石县令的车马出行图,图中 乘坐的“龙縐华仪”,是当时帝王显贵的车乘,并非 一般官吏所能乘坐。此例也说明墓中画像不是墓 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是希望死后到另一 个世界里做高官、享荣华,拥有大批的财宝,并且 心想事成,这纯属祝祷。此外,山东苍山元嘉元年 汉画像石墓题记中关于墓主人出行、宴饮的文字, 也是一种对墓主死后的企盼。 汉画像石不但是文物,还是艺术品。作为一种 艺术品,它的创作常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 何画像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化,寄托着作者美好 的想象。从这一点上讲,它的内容不是也不可能是 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再现。在汉画像石研究中,我们 发现其雕刻有使用蓝本的现象,不同墓葬中出的 汉画像石,其画面基本相同,这也说明汉画像石的 内容不是墓主生前的生活写照。因为两个墓主不 可能有相同的经历,并且不约而同的都刻在石头 上。这实际上不过是当时石工依照同一蓝本而做 的不同作品。再者,即使汉画像石中的生产、生活 内容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那么,那些升仙、 神仙灵异的内容怎样解释呢!它们不可能是墓主 人生前生活的写照吧。 中国近现代丧葬习俗中的许多东西也可以说 明问题。村里人死了,有条件的要烧一些纸车、纸 马、纸轿。在南方还有扎成楼房、院落给死人烧的。 其实他们生前并没有这种坐车、坐轿的“待遇”,只 是希望他们到阴间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享用这一 切。几十年前,刚有电视机时,一些死者家属因死 者生前没看上电视,就在其死后扎纸的电视机烧。 这种对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好祝愿古今是一 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总之,我们认为汉画像石的内容是为墓主到 另一个世界生活而作,很多画像高于他生前的生 活,是一种对死后的企盼。这种刻画因是在民间, 亦谈不上僭越。实际上东汉中后期,庄园地主势力 膨胀,中央失去了控制,他们已不受礼制的约束 了。 在汉画研究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汉画像石 中的某一特殊画面是墓主人生前某一“特殊事件” 的真实反映,有记录墓主显赫功绩的作用。如武氏 祠前石室第六石,后石室第七石两幅“水陆攻战 图”" ## $。这两幅画像刻画的故事内容、画面构图和 总体都基本一致,战场上的人物、车马,均分布 在以桥为中心的上、中、下三个层次,表示双方是战 斗在一个非常开阔的地带,上层是陆地战,中层是 以桥为中心的车骑、步卒战,下层是桥下的水战。与 官军作战的一方主要是女子。有的同志认为,这是 东汉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场面,是祠主生前事迹 的写照,“尤其攻战图中在桥下水中作战的主官,形 体庞大,实际上是死者 %祠主 &的象征”"#’$。徐州贾汪 区青山泉乡出土一具石椁墓,其壁面画像内容相 连,右起一囚犯跪于地,其身边放有刑具,一官吏 正举板欲笞;向左为一棵大树,大树向左直到另一 棵大树间为押解囚犯的队伍,队伍中有骑吏、车马 和囚犯;再向左为一人执盾躬迎押解队伍,其身后 有庖厨。此图被释为“缉盗荣归”图 " #( $。有同志推 测,墓主人生前应是一执捕官吏,这组画面记录他 生前一次成功的缉盗行动。这种解释与 #)世纪初 西方汉画研究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论”是一致 的,持此论的学者认为汉画像石均表现特定的历 史人物或事件,并与墓主的生平身份直接相关。早 在 *+*’ 年,沙畹即推测武氏祠前石室的“桥上战 役”图表现了武斑任敦煌长史时汉军与异族的战 争 " #, $,苏培则认为孝堂山石室上一幅类似“桥上 战役”图的画像表现的是汉人王章 %肥城人 &被刺 事件,而石祠的主人即为王章 " #- $。这种“特殊历史 现象论”在西方已遭抨击,并随着同一内容的画像 在不同地点不同墓葬中的多次出现,其立论不攻 自破。在 *++# 年徐州中国汉画学术讨论会上,与 会代表一致认为,“研究汉画应从汉代人的功利思 想出发,汉画之表现主要是为人死后准备的,是人 们对后世的一种期望,并不是其生前生活事件的 特殊反映”" #. $。*++- 年临沂中国汉画学会的年会 上,王思礼先生又对武氏祠“水陆攻战图”提出商 榷,并考证这类图像为“七女为父报仇图”" #/ $。 “特殊事件”论者,忽略了汉代人的丧葬习俗, 在墓中,一般墓主人生前的事迹都记录的墓碑上, 而不表现在画像里。画像只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 世界所达到的,一般都高于生前生活,而不是生前 生活的真实写照。汉画工匠都有师传,一支石工无 论他们为哪一墓刻石,所刻内容都是有限的,并大 部分是事先就有的 %起码脑中有这种轮廓 &。他们 并不能根据墓主人的要求将其生前的重要事件创 !"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东南文化》!""# 年第 $期总第 #%$期 &’ 的墓葬,但中下层人群并不是都有经济实力做这 种墓葬的。从一些汉画像石上的刻文中我们得知, 建一个汉画祠堂动辄用钱万几千,这可不是一个 小数目。东汉时期,庄园地主众多,他们有这个实 力。再次,建造汉画像石墓要有得天独厚自然条 件。从出土汉画像石的几个主要地区看,其附近都 有山,这给采石、运输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讲,即使 具备其它条件,如果不靠山区,是很难形成汉画像 石墓的,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再次之,从 汉代人的思想观念看,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是产 生汉画像石墓的又一重要原因。汉画像石墓流行 的年代,佛教还没在中国普遍传开,其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的佛教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人们相信 的还是人死如生、灵魂不死,因此,汉代给死者建 造坚固的房子 !石室 ",刻画上车马、侍从、饮食、歌 舞,以供死者享用,这就是所谓的“厚资多藏,器用 如生人”《盐铁论·散不足》。这些刻画仅往往高于死 者生前的生活,以此显示出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憧 景。而厚葬则是这种事死如生思想的结果。最后,汉 画像石墓的产生与汉代人的功利心理是分不开的。 汉代人比较讲求实际,他们用那么长时间,花那么 多的钱来建汉画像石墓,一是墓室和石上雕刻可供 墓主人永久享用,二是为死者建造富丽堂煌的墓室 能为活者赚来孝名。这在当时很重要,有许多人因 孝而做官。我们认为,在汉代,厚葬是在丧葬观念上 事死如事生的结果,是孝悌的一种表现,而不能笼 统说成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原因。 汉画像石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门 科学的历程,我们在大步前进的同时,要时时回过 头来反思我们的工作,发扬优点、扫除羁伴。只有 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健康地发展,全面而深入。 # $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文选》,中国商务出版 $&’& 年。 # ( %关百益编:《南阳汉画像集》,中华书局刊行,$&)* 年。 # ) %孙文青编:《南阳汉画像汇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刊行,$&)+ 年。 # , %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 人画像石墓》,《考古学报》$&-* 年第 ( 期。 # ’ %吴曾德、尚元达:《就大型汉代画像石墓的形制论“汉 制”》,《中原文物》$&-’ 年第 ) 期。 # + % # ), %徐州市博物馆编:《徐州汉画像石》序,江苏美术出版 社,$&-’ 年。 # . %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中原文物》$&&) 年第 ( 期。 # - %陈明达:《汉代的石阙》,《文物》$-+$ 年第 $$ 期。 # &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陕西人民出版 社,$&&’ 年 ) 月。 # $* %罗伟先:《汉代画像石墓葬形制的初步研究》,《华西考古 研究》!一 ",成都出版社,$&&$ 年。 # $$ % # $- %罗伟先:《汉墓石刻画像与墓主身份等级研究》,《四 川文物》$&&( 年第 ( 期。 # $(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 社 $&-’ 年。 # $) % # )* %徐州博物馆:《论徐州汉画像石》,《文物》$&-* 年第 ( 期。 # $,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王陵传》。 # $’ % #(, %徐毅英主编:《徐州汉画像石》图 +)、+,,中国世界 语出版社,$&&’ 年。 # $+ %陈孟东:《陕北东汉画像石题材综述》,《文博》$&-. 年第 , 期。 # $. % #)) %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 $&-’ 年 $* 月出版。 # $& %林巳奈夫:《后汉时代的车马行列》,《东方学报》$&+, 年。 # (* %徐州市博物馆编:《徐州汉画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 $&-’ 年。 # ($ %王步毅:《褚兰汉画像石及有关物像的认识》,《中原文 物》$&&$ 年第 ) 期。 # ((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 $.、)&,山东美术出版社, $&-+ 年。 # () %叶又新、蒋英炬:《武氏祠“水陆攻战”图新释》,《文史哲》 $&-+ 年第 ) 期。 # (’ % /0 123435678 9:77:;5 3<=26;>;?:@A60 B357>3 =2:56 76CD665E D<;53>6 $)0 &. #(+ % F0 G;C6<0“H26 CA”孝堂的祠堂的目的和 年代:一个朴实的建议 F
/
本文档为【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