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三藏與因明

唐三藏與因明

2010-01-31 3页 pdf 257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4660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三藏與因明 舍 三三 缩又 与 因 明 沈剑英 《西游记 》写唐三藏上 “西天 ” , 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 可 以说是家喻户晓的 , 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 , 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 。 从历史来看 , 逻辑学有三大源流 印度的因明、 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 。 唐三奖 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 —因明学 。 一 、 从 “西夭 ” 取来因 明之学 唐三藏 公元 年一 年 , 俗姓陈 , 名柞 , 洛州缎氏县陈堡谷 今河南 僵师县喉氏镇陈河村 人 。 他十三岁在东都净...
唐三藏與因明
舍 三三 缩又 与 因 明 沈剑英 《西游记 》写唐三藏上 “西天 ” , 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 可 以说是家喻户晓的 , 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 , 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 。 从历史来看 , 逻辑学有三大源流 印度的因明、 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 。 唐三奖 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 —因明学 。 一 、 从 “西夭 ” 取来因 明之学 唐三藏 公元 年一 年 , 俗姓陈 , 名柞 , 洛州缎氏县陈堡谷 今河南 僵师县喉氏镇陈河村 人 。 他十三岁在东都净土寺出家 , 法名玄类 。 十八岁时离开洛阳 遍访名师问道 。 在京师长安 , 他受到天竺 印度古称天竺 僧波颇密多罗的启示 , 决心 西行求学。 公元 年 , 那年玄类二十八岁 , 他踏上了万里西行的征途 。 玄奖一路历尽 艰险 , 终于在第二年进入了北天竺境内 。 沿途 , 他留心间道 , 并开始学习 因明。 例如 , 他在逝湿弥罗国向僧称法师学习了两年 , 除了学习佛教经典外 , 也学习了声明、 因明等 工具知识 , 在至那仆底国 , 他又向毗腻多钵腊婆法师请教过《 因明正理 门 论 》。 公 元 年 , 三十二岁的玄类终于到达中天 竺的摩揭陀国 , 进入他向往已久的佛教最高学 府那烂陀寺 , 从戒贤法师受学 。 戒贤已是百岁高寿 , 精通三乘教义 , 又是因明的权威 。 从师承来看 , 戒贤是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护法的门人 , 而护法是新因明的开创者陈那的高 足 , 因此玄奖学到的因明是陈那的真传 。 玄奖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 , 读遍了大小乘 经论 。 公元 年 , 玄类暂时辞别戒贤 , 遍游天竺达四年之久 。 其间 , 在南侨萨罗国 他曾向一位婆罗门请教过《 集量论 》 陈那的因明论 。 在回到那烂陀寺 以后 , 他又慕 名到附近的低罗择迎寺向般若跋陀罗法师咨疑因明等 , 接着又去附近的杖林山 , 向胜军 居士学习了两年 , 除经论外 , 又进一步钻研了因明。 胜军也是因明的权威 , 他是唯识十 大论师之一难陀的门人 。 玄类从胜军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 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竟 然能够纠正胜军居士经过四十年的反复推敲而建立的一则比量 推理 , 使之避免了多 种过失 ①。 由于玄类的聪敏博识和高超的逻辑才能 , 许多同他论辩的对手都折服了 。 例如那烂 陀寺有一高僧师子光 , 讲学时将中观和瑜伽的学说对立起来 , 玄类作《会 宗 论 》三千 颂 , 师子光读了惭愧而去 , 但又请来旎陀罗僧诃与玄类辩论 , 谁知待梅 陀 罗 僧诃看了 《 会宗论 》后 , 竟亦缄 口而退 。 又如有一顺世论学者 , 写了四十条教义挂在那烂陀寺门 口 , 要求辩论 , 输了愿析首相谢 。 别人都不敢出去辩论 , 独玄类与之辩 , 结果又是对方 服输 , 但玄奖没有杀他 , 让他作了 自己的侍从 。 ①胜 军所立 的比量为 “诸大乘经皆佛说 宗 , 两 俱 极 成 非 诸佛语所不摄故 因 , 知增一千阿 笼摩 喻 。 ” 此量据说 “ 时久流行 , 无敢微洁 ” 者 。 玄 奖发现这 个比量采用共比量 的简别语 “ 两俱极成 ” 有强加 于人的过失 , 便 将 其 改 为 “ 自许极 成 ” , 以 示是 自比量 , 使之严密 了。 最重要的一次论辩活动是在公元 年召开的无遮大会上。 那时 , 征服了大半个 天竺的戒 日王甚慕玄奖之名 , 便请他在无遮大会上 “坐为论主 ” 。 参加大会的有十八国 国王 、 大小乘僧侣、 婆罗门等教徒以及其他人众达数万人 , 盛况空前 。 玄类在会上立了 一则真唯识量 ②, 并 “示一切人 , 其间若有一字无理 , 能难破者 , 请祈首相谢” 。 大会 开了十八天 , 竟没人敢出来洁难 。 于是 , 玄奖声震五天竺 , 大乘称池 为 “摩诃耶 那 提 婆 ” 大乘天 , 小乘称他为 “木叉提婆” 解脱天 , 这标志着玄装在佛学和因明学 方面的造诣在天竺已是首屈一指的了 。 无遮大会之后 , 玄奖谢绝戒 日王 、 鸿摩罗王的恳留 , 矢志返国 。 公元 年 , 玄 类四十六岁 , 载誉回到长安 , 携回六百七十五部梵文经卷 , 其中包括三十六部因明论 。 唐太宗特地召见了他 , 并同意他庞大的译经 。 二 、 中国是因明学的第二故乡 玄类从事译经十九年 , 他 “三更暂眠 , 五更复起 ” , 寸阴是竞 , 不曾稍懈 。 但他在 译经 初期就译 了两部重要的因明文献 公元 年 贞观二十一年 译 出天 主的 《 因明入正理论 》, 公元 年又译出陈那的《 因明正理门论 》。 天主是 陈 那 的 高 弟 , 玄类为什么要先译天主的《入论 》呢 这决不是随意的安排 , 大概是因为《入论 》 比较适宜于当教材吧。 而且后来的事实也是 唐代诸师大都以《 入论 》为蓝本进行撰述 的 。 同时 , 玄类还向他的门人 以及译场的僧众传授因明知识 。 接着 , 他又译 出 清 辩 的 《大乘掌珍论 》和护法的《 广百论释 》, 这两部书是运用因明论式的典范 。 因明在当时是一门新奇的学间 , 它玄妙艰深 , 虽有玄奖 口授 , 一般人还 是 不 易 解 悟 。 这就更令学有根基者产生研究它的兴趣 。 如译经僧凄玄写信给他幼年时的好友吕才 说 “ 此论极难深究玄妙 , 比有聪明博识 , 听之多不能解 , 今若复能通之 , 内 外 俱 悉 矣 ” ③此话道出了一些学者的共同想法。 这说明 , 懂得因明 , 在当时是一种光荣 。 玄 类的许多弟子如文轨、 神泰 、 窥基 、 文备 、 玄应 、 定宾、 净眼 、 靖迈 、 灵隽、 胜庄 、 璧 公、 玄范 、 普光 、 明觉、 利涉 西域人 , 以及新罗国 古朝鲜 弟子圆测 、 无晓 、 顺 憬等 , 均苦心推究因明理论 , 并据玄类口义 , 竞造文疏 。 佛门之外的学者如吕才 , 也在 他的好友楼玄的启示下研究起了因明 , 并撰《 因明注解立破义 图 》三卷 。 所 有 这 些 撰 述 , 都对因明的传播和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 通过玄类的传授 , 一些新罗弟子将因明传回了本国 。 来自日本 的弟子如道昭是第一 位将法相宗传回日本的 , 另外智通 、 智达二人从 玄类和 复基受业 , 以后智凤 、 智莺 、 智 雄以及玄防又赴唐从玄类的三传弟子智周学习 。 这些 日本高僧在传回法相宗的同时 , 也 将因明传了回去 。 唐代诸师的许多因明著作 , 在 日本得到 长久的流传。 其中窥基的《 因 明入正理论疏 》, 受到特别的重视 , 日本学者写了不少研究它的苦作 。 从玄奖、 窥基及法相宗对因明研究所作的贡献来看 , 我国在当时是处于 领 先 地 位 的 , 并且因明又通过玄类及其门人的传述而传到了 日、 朝等国 , 由此我们可 以 自豪 地 说 , 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 。 ②玄 奖的真唯 识量为 “真故极成 色 , 不 离于眼识 宗 自许初三摄 , 眼所不摄 故 因 , 扰如眼识 喻 。 ” 此量后被法相 宗人奉为 “万世立量之正轨 , 。 但无 遮大 会后 小 乘曾立量反驻过 。 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八 。 ‘ 产叼、副户 、产 曰 户护 , 气产 洲 , 铲 、一护、、 、一 ‘ 产尹 研爪甲门 , 八脚内‘产曰 一 沙 , 知 护 一厂 户 厂 、 “ 诸 ’字用法 小议 黄国秀 一一一一 侧 沪 尹 , , 一 户 、 六侧 、 产一 ‘诸 ” 字在报刊 、 书籍中是一个使用 狈率颇高的字 , 然而有些文章却用得并不 妥贴 。 请看下面的例句 · 最近常有短小说见诸 报刊 , 名 月不少 , 如 小小说 ” 、 “微型小说 ” 、 ‘超短小说 ” 、 “袖珍小说” 等等 , 很受 青年 读 者 欢迎 。 年 月 日 《 中国青年报 》四版《 “千字小说 ” 有什 么特点 》 “ 有些情况比见堵丁新闻报导或文 学作品的 还 要 糟糕 。 年 月 日《新华日报 》四版《运思于深 , 乃 见其新 —读张弦同志的小说《银杏树 》孟莲莲虽可以诉诸于法律 , 法律却 未必能保护她 。 同第 例 “诸 ” 字依据《 辞海 》、 《 现代汉语 词典 》等工具书 的 解 释 , 可作 “之 ” 、 “于 ” 、 “之于 朴 ” 、 “之乎 ” 等解 释 。 如把它释为 “之 ” , 看上去可 以解释 通 , 然而汉语中 “诸 ” 的后面一般是不带 ‘ 于 ” 字的 , 而是与 “乎 ” 相 连 用 的 。 如 《左 传 · 文 公 元 年 》 “能 事 诸 乎 ” 。 若 “诸 ” 作 “于 ” 字讲 , 在句子 中显然也是讲不通的 , 而且 “诸 ” 后面的 “于 ” 字便显得多余 。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中 , “ 诸 ” 字在大多数情 况 下 是 “之 于 ” 用在句中 或 “之 乎 ” 用 在 句 末 的合音 。 例如 弃诸堤下 。 《左传 襄公二十 六年 》, 作 轰之于 放 ” 的合音 “ 高国得君 , 必 逼 我 , 益去嗜 《左传 · 哀公六年 》, “之 乎 ” 的 合 音 根据 以上分析 , 对照文章开头的三个 例句 , 我们可以断定 , 其中的 “诸” 字都 相当于 “ 之于 ” 或 “ 之乎 ” 的合音 , 因而 “诸 ” 后面的 ’于 ” 字实在用之多余 , 应 删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诸 ” 与 “ 于 ” 连 用还会引起歧义 , 令读者费解 。 例如《 后 汉书 · 光武帝纪 》 “ 皆冠货而 服 妇 人 衣 , 诸于绣掘 。 ” 《正字通 · 衣部 》作注 释 , ’玲 , 诸杆 , 即诸于 , 今俗呼披风敞 袖是也 。 ” 在这里 , “诸于 ” 一 词 就作 “古代妇人的外衣 ” 来解释了 。 , 归 , 口 电 户 , 如 , 二砂 , , , , ⋯⋯ 饭二 , , 七户 ⋯心 ⋯⋯如 助 ⋯⋯ 三 、 题外的活 因明是一门古老的学间 ,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 该是肯定的 。 它还有研究的价值吗 我想 , 回答应 首先 , 因明输入我国 以后 , 经过汉 、 藏学者的研究、 补充 , 己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 智慧 , 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 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遗产 。 因明于我国明、 清时在中 幸 亏《 因明入正理论琉 》等几部土几成绝学 , 唐代极为丰富的因明论著竟然散失殆尽 , 幸 亏《 因明入止理讼哪 分 寺 重要文献还在 日本流传 , 才得 以取回重刻问世 , 这一沉痛的教训是必须永远记取的 其次 , 因明早在一千三 、 四百年前就已传来我国 , 玄奖虽是作系统介绍的第一人 , 但在玄类 以前 , 百因明著作如《万便心论 》等就已译成了汉文 , 因此因明对我国思想界 很早就产生影响 , 如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刘露就受到因明学明显的影响 。 从这样的历史实 际出发 , 我们研究中国思想史 , 逻揖史 , 乃至文学批评史 , 就不能不涉及到因明 , 如果 我们对因明及其历史一无所知 , 那就必然会对上述领域的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 再说 , 逻辑科学要发展 , 它一方面需要产生新的分支 , 一方面也需要总结、 融合已 有的成就。 传统逻辑较之因明学固然要完整一些 , 但因明学也有许多精细的东西是为传 统逻辑所没有的 , 加上中国的墨辩 , 在三者之间加以比较取舍 , 恐怕是不无益处的 。
/
本文档为【唐三藏與因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