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

2014-02-03 6页 doc 93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6730

暂无简介

举报
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提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
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提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有物质、行为、、精神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文化 以实物形态存在。 行为文化 现为礼俗、风俗、民俗方面,如婚俗、除夕守岁等。 制度文化 指各种人们活动的行为制度,如:周礼、“井田制”、“科举制”、“旅游法”等。 精神文化 包括心理层次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层次文化。如:阿Q精神,毛泽东思想等。 6.社会意识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7.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 (1)从形态角度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 (2)从层次角度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3)从历史演变角度分:原始社会文化、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4)从学科角度分:哲学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 (5)从地域角度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 (6)从功用角度分: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健美文化等。 (7)从文化主体所在范围角度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寺庙文化、政府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等。 (8)其他角度分: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2)北京猿人(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已被世界公认,确认已学会用火熟食,开始了人类饮食史和掌握自然力的一次革命。(节选自: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一本通) (3)北京猿人被认为是蒙古人种的祖先,是华夏民族的先祖。 (4)距今约五千年左右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开始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至夏时形成华夏族。 (5)中国文化已经有180万年的历史;以华夏族开始形成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年之久。 (6)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惟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和结束过,是惟一传承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序列。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体。 (2)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在秦汉之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3)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即一般所说的经世致用的“治世”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佛家文化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4)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5)庄子提出保命全性学说,为个人自我解脱提供了一个武器。 (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提出的人生价值观。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1)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文化,然而不局限于儒、道、佛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精深最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湛深邃上。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由道家哲学思想演变而来。 5.中国传统文化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以尊临卑”、“以华制夷”。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西方的资本主义,不会有现在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 1.夏以前,尧舜的“禅让”制对后世儒家影响至深,是“公天下”的“圣世”典范。 2.夏、商、西周三代的“家天下”。 3.夏、商、西周三代产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八卦易学体系”和“阴阳五行体系”。 (1)八卦:相传由伏羲所创。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卦 类 乾 坤 坎 离 艮 兑 震 巽 象 征 天 地 水 火 山 泽 雷 风 (2)“三易”:夏代的“连山易”、殷代的“归藏易”、西周的“周易”。 “儒易”:春秋时期,主要是儒家学派继承了易学。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的流派:探究易理的“学理易”和发展占筮之术的“术数易”。 (3)《易传》即解释《周易》之言,相传为孔子所作。它是《周易》之外反映易学流派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反映的朴素辩证观更为难得。 (4)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5)“五行”一词早在夏代已出现。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的萌芽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 (6)“阴阳”与“五行”结合,构建了万事万物的结构框架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关系模式,可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及相互关系。 (7)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 (8)儒家将阴阳五行学说神秘化,把“天人合一”神化为“天人感应”,创造出迷信的谶纬经学。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为此后中国古代学 术流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5.墨家学说: (1)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春秋时期人) (2)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为当时的“显学”。 (3)墨家学说可归纳为“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非命、明鬼等。 (4)墨家学说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5)“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墨家的律法。 6.兵家学说: (1)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2)日本学者称孙武的《孙子兵法》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7.法家学说: (1)法家学派是继承春秋子产提出法治主张、战国初期魏国李悝主持变法、著《法经》之后,至战 国中期形成的学术流派。 (2)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是著名的变法者。 (3)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4)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一个“法”、“术”、“势”三位为一体的体系。 (5)法家在秦代被作为实际上的官方学术而推崇。 8.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流派: 农家学派 主张以农耕安身立命。 名家学派 提出“白马非马”辩证命题。 杨朱学派 主张“为我”。 纵横家学派 主张“连横”“合纵”外交战略思想。 阴阳家学派 系统阐述阴阳五行学说。 (二)儒家思想流派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仁”学; (2)“礼治”观; (3)认知、教育、修养观。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简介: (1)生活于春秋末期,开私人讲学之先风,培养了弟子三千多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3)孔子被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封为“文宣王”,被封建社会尊为“圣人”。 (4)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 (5)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中。 (6)与孔子有关的典籍:《易传》、《仪礼》、《札记》、《春秋左传》及诸子著作。 (7)孔子的言论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修齐治平”。 3.孔子的“仁”学 (1)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仁学的提出,既关系到个人人格的修养,又关系到家庭伦理,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 (3)“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 (4)“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4.孔子的“礼治”观 (1)“礼”是孔子学说中又一个重要内容。“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2)“礼”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其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3)儒家的“仁”和“礼”,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心理基础。 5.孔子的认知、教育、修养观 (1)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2)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修养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①“平天下”是“经世致用”的最高境界,也是封建社会里很多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目标。 ②修身的具体:自讼、反省、慎独 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尽心知性”、“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家的“主敬”、“存理去欲”、“致良知”等。 ④“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名言。 6.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说 ①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代表是孟子。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全面、深刻的发展。主要内容有: “仁政”:把孔子的“仁政”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倡导“以德行仁”。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思想。 “性善”: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内容是“仁、义、礼、智”。其根苗发端是人人都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自我修养上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乐以天下,忧以在下”的政治胸怀,“苦劳饿空乱”的生理心理锻炼。 ②唐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在儒家系统中不断提高,被称为“亚圣”。 (2)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chen)纬说 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辟了2000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 ②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之说,将先秦儒家思想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从此被神化。 (3)宋明理(心)学 ①两宋“理学”:以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为代表。提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 ②北宋理学家张载主张气为宇宙本源,是理学中惟一的唯物论思想。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其“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体现了心学的主要思想。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其“致良知”的一句名言。 ④宋明理学援引道教、佛教理论解释儒家学说,融儒、释、道为一体。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4)现代新儒学 ①现代新儒学开始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②最为著名的代表: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③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创始人是老子。战国时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至魏晋时出现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 1.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 (1)“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 (2)老子在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的改变而制动、胜强、克刚,体现了老子强调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辩证思想。(名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藏”(出自《老子》)) (3)在社会治理上,老子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甚至原始状态。主张“灭智弃圣”,“使民无知”,遵循“天道”,提出了“损不足而补有余”的救世案。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对社会发展的恐惧心理。 (4)在治国上,提出“无为而治”,其“无为无不为”是其哲学上的思想方法。 2.庄子的思想 (1)庄子是战国中期继老子之后最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常以“老庄”连称。 (2)庄子思想的特点是:玄思奇想,旷达高越,追求个性,恣肆无羁。 (3)庄子仍以“道”为宇宙本原,但给予了更具体的说明。 (4)庄子的思想:“自恣适己”,“无用之用”之道,“庄生梦蝶” “超世”、“顺世”、“游世”。 (5)庄子在哲学上是相对主义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6)《庄子》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文学、美学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3.魏晋玄学 (1)“玄学”以对《周易》、《老子》、《庄子》三书的注解为形式,在其中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 (2)“玄学”各门派 派 别 代 表 人 物 主 张 贵无派 何晏、王弼 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否定灾异感应和谶纬迷信,对老子的“有”、“无”说有所发展,使西汉以来的经学第一次受到睥睨。 名士派 “竹林七贤” 主张“超名教(儒教)而任自然”,实际上对儒教进行了批判。 玄学家 裴頠、郭象 主张“贵有”,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有”而非“无”,以“有”生“有”。 4.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家构成的主体格局。 附:诸子百家中各派代表简述 派 别 代 表 人 物 阴阳学派 邹衍(战国) 墨家 墨翟(春秋) 兵家 孙武(春秋)、孙膑(战国) 法家 韩非子(战国) 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战国) 道家 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四)佛教思想流派 1.佛教学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西 汉 佛教传入(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三 国 出现用道家术语表述佛理的译经现象,开始出现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趋势。 魏 晋 佛教思想开始注意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相通融。 鸠摩罗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名僧,他所译的佛经是一次佛经翻译上的革命,为佛学思想中国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主持所译的《中论》等佛典,为此后佛教宗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东 晋 一些佛教派别开始出现,如慧远的“莲社”、般若学的“六家七宗”等,开中原佛教立宗的先声。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拜。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各类经论的经师、律师、论师,形成不同观点的学派。 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被赎回,魏文成帝和魏孝文帝大开云冈、龙门石窟。 隋 唐 中原佛教发展到达鼎盛时期,佛教由学派演进到宗派,出现了佛教八大宗派。 佛教圆满完成了由外来宗教向中国宗教的过渡。这个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完全成为中国化思维方式的佛教。 2.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 宗派 创始人 创宗依据 主要特点或基本理论 其它 天台宗 智顗 《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 确立定慧双修原则,“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 佛教宗派中创立最早,创于隋代 三论宗 吉藏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教义以真俗二谛(“空有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又称“空宗”,创于隋代。 唯识宗 玄奘 宣扬“万法唯识” “唯识无境”、重“转依”、不承认“众生皆有佛性”。 又称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此宗仅传三代) 华严宗 法藏 (贤首) 《华严经》 “四法界说”(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又称贤首宗 律宗 道宣 以研习及传持戒律得名 其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 又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 密宗 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 《大日经》 《金刚顶经》 “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异。 创始人号称唐“开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净土宗 善导 以专修往生阿弥陀极乐净土为宗旨 该宗有完备的宗仪和行仪。 禅 宗 菩 提 达 摩 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 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至五祖弘忍下分成南北两派,即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南宗慧能“顿悟”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是佛教各派中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 ——节选自《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一本通》 参考资料:中国导游职业教育网 dyzpx.com
/
本文档为【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