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4-02-16 14页 doc 103KB 1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655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篇 三、名词解释: 1.​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4.​ 道德意志:是指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篇 三、名词解释: 1.​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4.​ 道德意志:是指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5.​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6.​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质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7.​ 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 8.​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9.​ 活动课程:是相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10.​ 教学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11.​ 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 12.​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3.​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5.​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16.​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7.​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18.​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1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0.​ 教科书 :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21.​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2.​ 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 23.​ 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4.​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5.​ 显性课程: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6.​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对新一代素质按照现代化需要 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7.​ 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28.​ 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29.​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年限。 30.​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31.​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32.​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33.​ 角色: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就是从角色人手,研究教师实际表现的特征和进入多种角色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教师对照基本职能,完善自我。 34.​ 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 35.​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索,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填空题: 1.​ 有两位老师同教“机器”这一概念。一个教师在甲班说:“发动机、拖拉机、织布机……都是机器”。另一个教师在乙班说:“机器有三个要素,一是人为的构件组合体;二是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三是代替人们作功或转换力能。”课后提问检查:钟表是不是机器?甲班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讲。”乙班学生说:钟表不是机器,它不能作功。”这两位教师违背了 循序渐进 原则。 2.​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有的人学习就像醉汉拉车,边拉车,边丢货,最后回到家中的时候只剩下了一辆空车。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 巩固性 原则的贯彻。 3.​ 某老师在教《忘我的人》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什么叫忘我的人?我是不是忘我的人?”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这位老师当时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课后找他去,诚恳地对他说:“你现在虽然还不是一个忘我的人,但你有忘我的表现。如今天下午,同学们在操场上练习投手榴弹,突然,一个手榴弹眼看就要落在一位小同学身上,在这紧要的时刻,你不顾自己的安危,跑过去把他推开,使他脱险了。这就是你忘我的表现。但是,你和书上讲的忘我的人王进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你不遵守纪律,上课好逗大家笑,学习不踏实。对这些缺点,希望你下决心改正,争取将来做一个忘我的人,为四化出大力,作贡献。”这个学生听后很受感动,从此变了一个人,成为一个德智体体面发展的好学生。 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 启发性 原则。 4.​ 学生王林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反了纪律?我跟你说了多少回?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读书了。”学生低着脑袋离开了办公室。 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 说服教育原则 方法的要求。 5.​ 有一位老师在上《鱼》一课的时候,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观察鱼的形状。然后,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鱼身上的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问住了。这时,老师用剪刀把鱼身上的尾鳍剪掉,鱼无法前进了:把胸鳍以及腹鳍剪掉,鱼失去了平衡: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这一位老师的教学符合 直观性 原则的要求。 五、判断题: 1.​ 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 2.​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是不要学业负担,换言之就是要注意保护学生正常的学业负担。   (√) 3.​ 所谓备课,就是指要注意吃透教材,力争做到倒背如流。   (×) 备课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4.​ 正面教育就是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能用正面教材,不能用反面教材。 (×) 正面教育以正面人物和典型事例激励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内在潜藏的积极因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 课程与教学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设计。 (√) 6.​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杜威。应该是夸美纽斯 (×) 7.​ 阅读、写作、运算等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 8.​ 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 六、简答题: 1.​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主要指测试及评分。 2.​ 新的教育机制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如何理解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3.​ 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期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 (4)教师的行为方式。 4.​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5.​ 教育对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6.​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 7.​ 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8.​ 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改善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 2)​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 3)​ 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4)​ 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自己的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9.​ 家庭中哪些对教育产生影响? 1)​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2)​ 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这一因素对教育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 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非常态的家庭自然结构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精神负担; 4)​ 家庭的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5)​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10.​ 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11.​ 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1)了解学生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教室常规。 12.​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 学生学习方法主要有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经验交流式等五种方式。 13.​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14.​ 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 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5.​ 简述教师的各种角色? (1)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 (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3)教师的“人类灵魂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 (4)教师的“心理医生”的角色; (5)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 ; (6)教师的“父母”角色; (7)教师的“榜样”角色; (8)教师作为“被攻击对象”的角色; (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0)学校管理者角色。 16.​ 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1)家庭在教导基本 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17.​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法要求的统一;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8.​ 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19.​ 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20.​ 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1.​ 简述素质教育主要有哪些特点? 整体性 基础性 内化性 综合性 22.​ 简述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24.​ 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 (1)陶冶;(2)育美;(3)益智、(4)健体 25.​ 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26.​ 简述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首先追求大于社会索取;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自我修养先于他人教育; 27.​ 简述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2)独立性与信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28.​ 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其理由。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29.​ 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30.​ 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着什么样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七、论述题: 1.​ 试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指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都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为:一是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2.​ 试联系实际,论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二)、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3.​ 论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4.​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道能力;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5.​ 论述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表现: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二)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需要: (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6.​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 )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 2 ) 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 3 )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 4 )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7.​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2)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够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和学之间的积极配合; 8.​ 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9.​ 简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2)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 (3)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对文化的普及;(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10.​ 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若是简述题则只需答黑体部分)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习活动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方法指导同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同时还离不开教学其他因素的改革;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学习方法指导,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把学习方法指导同学生整个情况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终究是学生自己学,教师教好,家长监督以及其他学习条件的 ,都只是一些外在因素,要使学生由要过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积极情绪等方式进行引导;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使学生具备顺利完成一定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和本领。 11.​ 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12.​ 论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领会阶段: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去解释新的知识,并且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所谓理解,指揭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个别事物和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和现象。 (3)保持阶段: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记忆储存的阶段。对所学知识必须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既是对学生领会和保持知识的经验和反馈的手段,也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同时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13.​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如何综合应用各项教学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 1、​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 2、​ 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 3、​ 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六)巩固性原则: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七)启发性原则; (八)可接受性原则。 14.​ 试述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 (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1)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活动课程各方面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以直接经验及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只占少量时间,因而是中小学学习活动的辅助部分。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各具有独特作用,彼此不可代替。应使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发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功能。 (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完整性既决定了活动的多样性,多样的学习活动之间又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类型活动点的横向联系;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保证这种“横向联系”。 (3)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活动的统一;在中小学各科学习活动中,贯穿着学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即意向活动或认识活动。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方式要反映学科学习的特殊心理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4)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完整性的统一;活动的程序性反映了学习活动纵向发展的内部联系, 这是不可违背的。但是,活动的发展还需反映学生认识发展特别是技能与熟练形成的特点。基本技能的形成、动作自动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练习,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又须具有连续性。所谓活动的连续性是在活动的纵向发展中连续重复安排主要的活动项目。 (二)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所谓学习量是学生所学习的一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总和。学习活动总量的确定和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1)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3)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4)合理安排劳动量和体育运动量; (三)劳逸安排的节奏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脑力活动为主,同时也有体力活动。连续或反复进行一种活动必然引起肌肉的疲劳。解除疲劳的根本方法是休息。 (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交替进行;(2)文理各科、动静科目的交替安排; (3)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节课以30分钟为宜。 15.​ 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1)​ 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分清各种事件与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品德趋于完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但也能通过教育给以促进。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出评价的客观依据。 1)​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 2)​ 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地练习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八、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一位企业家对新疆企业进行了一番考察深有感触:新疆许多企业的设备都是一流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却是二流、甚至三流的。这是为什么?他认为,关键是“人”,应该关注人的素质, 是的,缺少人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阻碍了经济发展,是新疆人多年来不敢面对的现实,前几年曾因将“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丢了一百万;又有个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家国有大企业与外商达成800万美元的出口生意,结果在与外商签合同时,经理喝酒过量竟然吐了外商一身,外商扭头扬长而去。有一年,国际市场上羊肠衣一度十分畅销,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机遇,但新疆的一些企业却由于生产技术低下致使产品不合欧共体标准,从而痛失机遇。 众所周知,新疆是全国产棉“状元”,为了解决原料运输困难,1995年国家实施了“东锭西移”的宏伟战略。然而大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后,遇到的第一难题便是:无人操作。一朝一夕培训成千上万名技术工人,谈何容易,于是这一流的设备只能“半开半闭”。 新疆是畜牧大区,但却生产不出像样的皮革制品,仅有的几家皮革加工厂纷纷关门停业,记者看到,花大价钱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流制革机早已爬满了灰尘。牧民只有将皮革低价卖给“二道贩子”,再由他们贩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加工,而加工好的皮革制品要想卖个好价钱,要想有足够份额的市场,还必须运回到新疆来卖,因为世人都知道“新疆是出羊皮的地方”,“肯定会有上等的皮衣”。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关,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这都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 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首先是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力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一个国家的教育越普及、教育水平越高、教育与生产越有机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就越高,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更快,成效也更为显著。普及、推广时间的缩短,也缩短了新技术的更新周期。因此,不仅是高等教育,即使是中等、初等教育,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科普教育,在推动生产技术的更新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3)材料中所述的新疆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人才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因而一定要重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那是一个夏天,一家人正在院里乘凉,点着蚊香。调皮的航航端起蚊香盘,使劲一吹,嘿,这下可好,一家人被吹起的“烟雾”包围,着实呛了个够。…… 处理(1):我大发雷霆,怒喝道:“你干什么呀?!”孩子立刻怔住了,呆呆地不知所措,听到我的“吼叫”,哇哇大哭起来。 处理(2):孩子也被烟雾笼罩,妈妈站起来,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你是想把灰尘吹走,对吧?”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这是你想做好事,只是你用力太大了,你看,大家都被你吹起的灰尘笼罩啦!以后要轻一点,好吗?”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结合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评价案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 答:处理1是一种惩戒的教育方式,惩戒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行为的不当,促使其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当性,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惩戒会引起受教育者不愉快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能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会使受教育者用意志去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其意志。但是也要视具体的教育对象而定,比如材料中的小朋友,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一味的用惩戒,会扼杀小朋友的创造性,教育结果事倍功半。 处理2的方式是奖励,奖励是对受教育者给予肯定的评价,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受教育者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起他们巩固和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对于材料中的教育对象——航航,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赞许和表扬,以兴趣为导向,给予适当的正强化,引导小孩子不断自我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当然,并教育方法的使用并不是绝对的,要视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为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而奠定了他在数学王国的地位。 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老师给他们讲了数论之中的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中学教师,名叫歌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难题是最难的呢。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学生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做得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梦呢。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 问题:请结合案例和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教育期待”的作用和应用。 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越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首先,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在学习时的分组、提问、表扬批评等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来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按自己的期望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会逐步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影响,教师首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平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 4.阅读下列案例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詹姆士.迈克劳德的作品。 迈克劳德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杀了一只狗,这只狗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迈克劳德以处罚,罚他画两幅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迈克劳德后来成了有名的解剖学家,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侯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迈克劳德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糖尿病的新疗法,这就是胰岛素治疗法。他们因此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奖。 问题:请结合案例和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惩罚教育的认识。 答: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学生认识某些思想品德的不当,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 惩罚的形式一般有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两大类。处分一般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惩罚是一种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使其改正错误。要反对有害于学生健康、侮辱学生人格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必须公正合理。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以何种惩罚。 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支持。惩罚要依具体情况机智地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别特点和过错的特点,不要简单从事,千篇一律地使用。另外,惩罚的方法,应当尽量少用。惩罚过多,往往会使受惩罚者无动于衷,减弱教育效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有这样的调查结果: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为什么师生关系常常呈现出这样的尴尬局面? 这使我又想起了假期进行的一次集体培训。7月10日下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校长的讲座吸引了所有的人。他说:“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 问题:结合材料和你所学教育学知识,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答: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和形成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同伴关系,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情感对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能激发人们最求真理,具有动力的功能,尤其在师生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爱,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对于学生的爱,是激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作出巨大成就的重要的内部心理机制,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教师趋向于学生,缩短他们与学生之间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帮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能调节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对学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与学生建立不同情感关系的教师来施予,可以形成相反的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爱,必然也会产生响应的情绪体验,学生与他喜欢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能够激发积极的认识、意志,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对于他所爱的教师,总是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爱,必然产生出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回答问题。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琅琅。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某某,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表演,写完后粉笔随手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问题: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本案例涉及的是教师的“榜样”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角色,在“教育情境”内完成得完成得普遍比较好。教师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教师的“学不可以已”、“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7.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我们的校园,不仅使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还使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树木、一切教学、生活设施都会说话。 我校四年级三班学生墙报上的一首小诗较详细地记载了我们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这首诗(节选)是这样写的: ........ 在校门外,远远地, 就会望见公寓楼上耀眼的校训: “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它时刻鞭策我们不忘重任。 ........... 步入餐厅, 正面墙上“为了建设祖国,吃好营养配餐”的警句使我们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向南望去,墙壁老师又会对你说:“农民伯伯,炊事员叔叔多辛苦呀,我们绝不浪费粮食。” 记住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问题:结合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环境的看法。 答:(一)、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它是影响学校师生一个极其重要因素。积极的校风则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自觉性,代代相传,相沿成风,是外力难以破坏的。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又在于领导的作风。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学校的设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气。 (二)、课堂内的环境 教师中的环境优劣,对心理气氛的影响作用很值得重视。 课堂的环境问题,已成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教学不论是第一课堂(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还是第二课堂(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都脱离不了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 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哟这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花盆效应。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提问、上黑板练习、指导时间、表扬、期望值等方面,对差生和好生的待遇有明显的差别。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