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给电影人的情书

2014-02-19 50页 ppt 7M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5729

暂无简介

举报
给电影人的情书nullnull记忆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电影史给电影人的情书给电影人的情书多少人爱你遗留银幕的风采, 多少人爱你遗世独立的姿态 你永远的童真,赤子的期待 孤芳自赏的无奈 谁明白你细心隐藏的悲哀 谁了解你褪色脸上的缅怀 你苦苦地追求永恒 生活却颠簸 无常 遗憾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 却一直给误会 给伤害 给放弃 给责备   何...
给电影人的情书
nullnull记忆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电影史给电影人的情书给电影人的情书多少人爱你遗留银幕的风采, 多少人爱你遗世独立的姿态 你永远的童真,赤子的期待 孤芳自赏的无奈 谁明白你细心隐藏的悲哀 谁了解你褪色脸上的缅怀 你苦苦地追求永恒 生活却颠簸 无常 遗憾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 却一直给误会 给伤害 给放弃 给责备   何悲 何爱 何必去愁与苦 何必笑骂恨与爱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 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 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 尘世梦 以身外身 做银亮色的梦 以身外身 做梦中梦 null影史与中国:中国电影艺术流变历史叙述的经典方法与中国电影实践历史叙述的经典方法与中国电影实践 早期中国电影(1896——1912) 民国时期电影(1912——1949)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 文革电影(1966——1976) 新时期电影(1976——1980年代末) 多元化时期(1990年代) 全球化时期(2000——) 中国电影史(上) 早期中国电影(1896——1912) 民国时期电影(1912——1949) 中国电影史(上) 早期中国电影(1896——1912) 民国时期电影(1912——1949) 早期中国电影(1896——1912): 传播与拓荒早期中国电影(1896——1912): 传播与拓荒商务印书馆黎民伟布拉斯基《难夫难妻》严珊珊《定军山》早期中国电影: “影戏”——来自幽灵的国度早期中国电影: “影戏”——来自幽灵的国度史前期: 1896年6月29、30日: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放映。 1902年1月,电影传入北京。 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等地携带了影片和放映机回国放映。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宫中放映。《定军山》:民族电影的开端《定军山》:民族电影的开端 1905年,中国第一家照相馆——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和他的照相师刘仲伦花了三天时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任庆泰(1850-1932)民族电影业自此开始null《定军山》是京剧老生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保留剧目。影片表现了黄忠“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动作性较强的场面。 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大观楼公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 民族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民族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长度4本。 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出品:亚细亚公司、新民公司。 以郑正秋家乡潮州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表现从媒人撮合开始, 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的故事。接触了社会内容,对封建婚姻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讽刺 体现了郑正秋改良社会,教化群众的意识。null 与戏曲记录片《定军山》相比,《难夫难妻》具备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有了情节,编剧、导演、演员等故事片要素。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奠定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主要模式,以及 现实主义源头。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及黎氏家族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及黎氏家族《庄子试妻》(1913)《庄子试妻》(1913)导演:黎北海 编剧:黎民伟 出品:华美公司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 仕女扮演者,黎民伟妻子 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位女 演员。null 电影《复活的玫瑰》主创人员。黎民伟(左一)、摄影师梁林光、导演侯曜。 电影《胭脂》剧照。黎民伟和他的第二位妻子林楚楚、四兄黎北海参加了演出。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null 他直接促成和参与了香港早期剧情片的创作。拍摄了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和第一部长剧情片《胭脂》。 亲力拍摄了大量的革命纪录片。北伐战争中的战地新闻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 组建的香港民新电影公司后在上海合并入中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联华电影公司。对中国1930年代的电影艺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生致力于电影事业,为此散尽家财,并最早提出“电影救国”的口号。黎民伟对早期电影的贡献:黎氏家族黎氏家族严珊珊和林楚楚黎姿黎海山、黎北海、黎铿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中国第一个民族电影企业。 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1926年,影片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只维持了一年,在拍摄了五部影片后于1927年结束了其持续十年之久的电影生涯。 商务印书馆影片商务印书馆影片《车中盗》———最早的武侠和侦探类型片。导演任彭年。 梅兰芳:《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新剧片”:滑稽短片,劝世片,宣扬传统伦理,神怪武打片。其中,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的影片《清虚梦》中出现了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中的特技镜头,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兴趣,成为中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 《春香闹学》《春香闹学》《春香闹学》中的“游园”一本中,梅兰芳将京剧舞台上所没有的“暗场”真正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不仅租用真实园景拍摄,而且增加了荡秋千、拍纸球等细节,大大增强了人物性格的表现。 民国时期电影(一): 1922——1929 20年代电影繁荣民国时期电影(一): 1922——1929 20年代电影繁荣关键词: 一、一个公司:明星公司 二、一部短片、一部长片和一个系列片:《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和《火烧红莲寺》。 三、两个导演和两种主义:郑正秋的“良心”主义和张石川的唯“兴趣”是尚。 四、一代导演和一种模式:中国第一代导演和“影戏模式”。“明星”从此闪耀“明星”从此闪耀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五人在上海建立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拍摄了《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等著名影片。 1937年因“抗战”而停止营业,“明星”公司在近16年时间里推出了200多部影片,是当时中国营业时间最长的电影公司,也是中国电影业最早出现的“霸主”。 “明星”早期四大名旦“明星”早期四大名旦 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和宣景琳 郑正秋郑正秋郑正秋(1888年—1935年),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于1913年开始电影创作,改名正秋。编导中国首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5年创办大中华新剧社,从事新剧(即文明戏)活动,编演抨击袁世凯的新剧《隐痛》、《皇帝梦》等。1922年初与张石川等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任协理,同年4月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执导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上映后,颇受观众欢迎,为中国长故事片的创作奠定基础。此后编导或参与演出50余部影片,如《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姊妹花》、《自由之花》,1925年创作话剧《孙中山》,并扮演孙中山,获得好评。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1935年7月16日于上海病逝。张石川张石川张石川(1889年—1953年),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张石川与郑正秋:两种主义张石川与郑正秋:两种主义郑正秋:“明星作品初与国人相见于银幕上,自以正剧为宜,盖破题儿第一遭事,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提示于社会。” 张石川:“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尚无主义之足云”。中国现存最早的短片:《劳工之爱情》(1922)中国现存最早的短片:《劳工之爱情》(1922)编剧: 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主演:郑正秋 郑鹧鸪 全片共分六个场景,由188个镜头和49段说明字幕组成, 同时也是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从此,它在电 影史上的地位将由长故事片来取代。《劳工之爱情》的七个“非常有趣”《劳工之爱情》的七个“非常有趣” (一) 郑木匠做水果店老板,拿木匠家伙刨甘蔗、锯西瓜,又用墨斗代叼床,常饱祝姑娘口服,非常有趣;   (二) 内中一个祝医生,一派江湖郎中腔调,着实描摹得相象,连连触霉头,一次又一次,情节非常有趣;   (三) 木匠大闹老火灶,堂倌跌在热锅里,非常有趣;   (四) 一大群小把戏,大闹水果店,笑的笑、哭的哭,也是非常有趣;   (五) 木匠想心思,拼命拆造活络扶梯,以及全夜俱乐部之打局,祝医生之医治跌伤朋友等等,一概非常有趣;   (六) 布景既好,又复选本地风光,处处引人入胜,看看非常有趣;   (七) 人才有文有武,有正派有滑稽,有活泼的女郎,有玲珑的小孩,一个个做来,都非常有趣。   以上为(《劳工之爱情》与《滑稽大王游沪记》的广告,见《申报》1922年10月6日) null 1、中国保存完整的第一部叙事短片。 也是中国短故事片艺术经验的集大成者”。 2、中国早期喜剧短片的成熟之作。 从肢体喜剧向情节喜剧的过渡。 3、早期叙事电影对电影语言的自觉摸索,如主观镜头、特写镜头 的运用。从舞台化向电影化的过渡。4、片名与时代的呼应,其内涵却迎合上海小市民的趣味。 兴趣至上、个人利益至上,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孤儿救祖记孤儿救祖记编剧: 郑正秋 导演: 张石川 摄影: 张伟涛 主要演员: 王汉伦 (饰余蔚如) 王献斋 (饰杨道培) 郑小秋 (饰余璞)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 《海誓》(1922) 《红粉骷髅》(1922) 早期电影的三种题材:犯罪、爱情和侦探 null“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极大成功的国产影片。影片花了8个月的时间制作而成,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据载,“未二日,声誉便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 开创了中国电影中传统家庭伦理剧模式和社会题材电影的先河。影片的题材引来了很多跟风者,使得“社会问题片”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中国影坛盛极一时。此后中国出现了大量涉及家庭道德、教育、妇女等题材的电影,与“五四”后中国社会希求变革的背景部分呼应,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宣扬的是忠孝节义的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煽情化的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了第二代的蔡楚生和第三代的谢晋。 从《孤儿救祖记》开始,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了长片的拍摄阶段,是早期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 《孤儿救祖记》票房上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明星”公司经营上的窘境,而且刺激了众多投资者的热情,引发了一波创办电影公司的热潮。促进了“国产电影运动”的勃兴和多种创作流派的形成,1925年前后,上海每月都有新的制片公司产生,影片年产量扶摇直上,国产电影大受市场的欢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创作气象。一时间,“明星”的“通俗伦理片”,“天一”的“传统道德片”,“长城”、“神州”的“社会问题片”,“大中华百合”的“欧化电影”等等,不同的创作流派百花齐放。 商业大片的鼻祖: 《火烧红莲寺》 商业大片的鼻祖: 《火烧红莲寺》 1928年 11本 编剧:郑正秋 (根据平江不肖生 的武侠小说 《江湖奇侠传》改编) 导演:张石川 摄影:董克毅 主演:萧英(知客僧)、郑小秋(陆小青)、夏佩珍(甘联珠)、谭志远(之圆和尚)、郑超凡(柳池)、高梨痕(卜文正) 《火烧红莲寺》的背景及影响《火烧红莲寺》的背景及影响武侠神怪片的泛滥,反映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生活在苦闷中的小市民逃避现实,悲观避世的心理状态。 影片上映后创下了国产影片最高卖座纪录。其后三年之内,明星公司接连拍摄了18集。同时,其他公司受此影响,也纷纷拍摄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在1928-1931年生产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神怪片占227部。它在商业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电影样式,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 1931年,鉴于武侠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不相符,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所有宣扬怪力乱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戛然而止。不过,一些导演转至香港,并于1935年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烧红莲寺》,武侠电影的传统也在香港得到传承。 第三讲 新时代下的新选择: 联华影业、有声电影、左翼电影和第二代导演(1930-1937)第三讲 新时代下的新选择: 联华影业、有声电影、左翼电影和第二代导演(1930-1937)联华影业:中国电影托拉斯的最初尝试 有声电影的实验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 左翼电影中国第二代导演 联华影业: 中国电影托拉斯的最初尝试 联华影业: 中国电影托拉斯的最初尝试 院线:前身为1927年建立的号称“影院帝国”的华北电影有限公司,创始人为罗明佑 。 制作:1929年12月,罗明佑的华北公司与黎民伟的民新公司进行合作,拍摄了由孙瑜执导、阮玲玉主演的《故都春梦》。 合并:1930年8月,华北电影公司和其他几家大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 10月又与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和上海影戏公司合并,从此和老牌的明星、天一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联华影业的企划和制片方针联华影业的企划和制片方针 1、电影托拉斯:“中国之电影城” “在国内寻觅经营一广大之电影区以集中各厂于一处,成中国之电影城” 。 一个制作、发行、放映、宣传功能于一体的电影托拉斯。 2、 “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 “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作为十六字方针的“国片复兴运动”(1930-1931)。 另:电影《阮玲玉》中,侧面反映联华影业历史。 有声电影的实验 有声电影的实验 1930年,《野草闲花》 中的一曲《寻兄词》,阮玲玉和金焰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 从军伍,少小离家乡; 念双亲,重返空凄凉。 家成灰,亲墓生春草, 我的妹,流落他方! 风凄凄,雪花又纷飞; 夜色冷,寒鸦觅巢归。 歌声声,我兄能听否? 莽天涯,无家可归!…… (孙瑜词)“无声对白配音歌唱影片” “无声对白配音歌唱影片” 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公映,立时轰动海内外。 下半年,两部技术上更为成熟的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有声片,华光影片公司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场春色》诞生。 《歌女红牡丹》(1931)《歌女红牡丹》(1931)导演:张石川 编剧:洪深 摄影:董克毅 主演:胡蝶、王献斋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 蜡盘发音与片上发音蜡盘发音与片上发音 蜡盘发音:是美国在摄制有声片初期使用的技术,在拍摄影片画面的同时用蜡片收音,但这种蜡片不同于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不像普通唱片的声音是录在蜡片盘上的。另外,这种蜡片因为要配合影片的放映,所以在直径尺度和运转率上都有别于一般唱片。蜡片发音的优点是声音清晰,比当时的片上发音的声浪好;缺点是最忌断片,假如胶片损坏长度达一尺以上,“声”与“影”就会大大脱节了。    片上发音:又叫“记音影片”,即现在的有声片,把音波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技术比较复杂。《渔光曲》(1934) 《渔光曲》(1934) 编导:蔡楚生 摄影:周克 主演:王人美 韩兰根 罗朋 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创造了84天的新纪录造成轰动效应。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渔光曲》的艺术特色《渔光曲》的艺术特色 1、展示真实的人生。 2、电影化地叙说戏剧性故事,情景交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3、从家庭伦理到社会问题:“向大众走,把每个社会、每个集团的痛苦,表现出来”。蔡楚生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1927年开始进入电影界,1929年在同乡前辈郑正秋的引导下进入明星公司先后给郑正秋担任了六部影片的助理导演。因此,蔡楚生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对中国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1931年,蔡楚生转到联华公司,1932年独立编导了两部 影片《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影片将严谨的情节线 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用电影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了他 出色的艺术感觉和才华。但在内容与主题上遭到了当时的左 翼电影人指责批评。1933年的《都会的早晨》标志着蔡楚生 创作上的转变。开始表现阶级斗争和劳动人民。 左翼电影运动的时代背景左翼电影运动的时代背景 左翼电影运动:也称为“新兴电影运动”,是在中国面临着一个外忧内患的时代背景之下勃兴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动荡对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对抗日的激情和救国的愿望,对那些庸俗的鬼怪电影和言情电影更加厌恶了,《火烧红莲寺》之类的影片正在日暮西山。此时,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对电影投以了更多的关注。过程过程 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宣告了左翼文化在中国的兴起。 1933年2月9日,以夏衍、田汉、洪深为领导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正式成立。这是电影届的第一个以“爱国、进步”为宗旨的包括了各阶层人士的联合组织。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正式建立了。由夏衍负责。 1936年 1月,欧阳予倩、蔡楚生等人发起了“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电影界也兴起了“国防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的重要作品 左翼电影的重要作品 1933:《狂流》、《春蚕》、 《三个摩登女性》、《姐妹花》 。 1934:《桃李劫》、《风云儿女》、《渔光曲》、《大路》、《新女性》、《神女》、《上海二十四小时》 1935:《风云儿女》 、《都市风光》 1936:《狼山喋血记》 1937:《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神女》《神女》 编导:吴永刚 摄影:洪伟烈 主要演员: 阮玲玉、 黎铿 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神女》的艺术特色《神女》的艺术特色1.阮玲玉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具有等待觉醒 意义的女性形象。 2.视觉造型和画面构图上的形式美感。 3.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透出诗情韵味。 淡化戏剧冲突,注重心理描写,使得现实再现和主观抒情结合起来。 电通影片公司电通影片公司 1934年春天,第一家专拍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这也是第一家在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的电影公司。由夏衍和田汉领导该公司的电影创作。由司徒逸民等人创办,前身为经营“三友式”有声电影录音放音设备的公司,改组称制片公司后,夏衍、司徒慧敏主持电影创作,袁牧之等人任编导,陈波儿、唐槐秋、王人美等任主要演员。1935年后,因经济困难以及政治压力停办,共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等4部影片。《桃李劫》《桃李劫》1934 年电通影片公司 编剧:袁牧之 导演:应云卫 摄影:吴蔚云 作曲:聂耳 录音:司徒慧敏 主演:袁牧之(陶建平) 陈波儿(黎丽琳)《桃李劫》的艺术分析《桃李劫》的艺术分析 影片从一对知识青年幻想的破灭和家破人亡的悲剧,揭露了社会黑暗,再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痛、反抗和挣扎,对社会提出控诉。 是中国第一部以完整的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它成功地运用有声电影的技巧,音响在这里第一次成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音响,歌唱和画面的结合,发挥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爱情的喜剧和社会的悲剧: 明星二厂与左翼电影的两部经典爱情的喜剧和社会的悲剧: 明星二厂与左翼电影的两部经典 1935年底,解散后的电通公司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又回到了明星公司的工作岗位。1936年7月1日,明星公司进行了革新和改组。将明星公司分成了一厂和二厂。二厂成为了由电通转来的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新的阵地。 明星二厂的第一部影片是应云卫执导的《生死同心》。其后有夏衍编剧、张石川执导的《压岁钱》。明星二厂最为著名的影片是1937年由沈西苓编导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 《马路天使》:阁楼之上 底层之爱《马路天使》:阁楼之上 底层之爱1937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编导:袁牧之 主演:赵丹、周璇 魏鹤龄、赵慧深赵丹(1915.6.27—1980.10.10) 周璇(1920.8.1-1957.9.22) 赵丹(1915.6.27—1980.10.10) 周璇(1920.8.1-1957.9.22) null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 乔治·萨杜尔  艺术风格上的“幽默、简朴、富于生活气息,使我感到震惊。”(让米特里)   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著名导演 贾樟柯    中国影片《马路天使》堪称是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竟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我们完全可以想见,30年代中国的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影响该有多么巨大。   ——意大利著名影评家 达西拉奇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象征从影像上曾经引领了中国人的都市梦,譬如《马路天使》,它就是海派城市生活的经典写照,也可以说是中国成熟的城市电影的代表作,到现在也难以超越。 《马路天使》的艺术特色《马路天使》的艺术特色圆满的爱情表达。与《都市风光》同是都市、音乐、喜剧,不过不是写都市小市民虚伪虚荣的爱情,而是一段具有现代意义的纯真浪漫的底层爱情。 戏剧性的叙事。有曲折情节、底层视角、善恶冲突和戏剧化写实化结合的表演。 悲喜交融的喜剧风格。悲剧感的加强使整部影片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 声音元素的运用更加行云流水,成熟,音乐上的两首歌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传唱了一个时代。 《十字街头》《十字街头》1937:明星公司出品 编导:沈西苓 主演:赵丹、白杨 摄影:王玉如《十字街头》的艺术特色《十字街头》的艺术特色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青春偶像爱情喜剧。 影片以爱情轻喜剧的形式描写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旁徨和挣扎,提出正视现实,冲破个人象牙之塔,离开旁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电影语言的成功探索。其对动态化的画面构成、镜头组接、声画结成等电影语言的成熟运用,已成为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成就之一。 电影皇后 胡蝶 电影皇后 胡蝶胡蝶,1908年出生于上海,原名胡瑞华。 原籍广东鹤山。幼时随父在天津、北京等地生活。 1924年回到上海,考入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 毕业后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梁祝痛火》、《铁扇公主》等20余部影片。 1928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白云塔》、《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空谷兰》、《歌女红牡丹》、《姊妹花》等影片,是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女影星之一。 《春蚕》的艺术风格分析:《春蚕》的艺术风格分析:1.塑造人物的非类型化、脸谱化。 2.全片长镜头特多,移动镜头取代剪接。 3.自觉追求一种非戏剧化的纪录风格,淡化情节,捕捉生活中的情趣。 明星公司与左翼电影明星公司与左翼电影《狂流》 《春蚕》 《姊妹花》《狂流》(1933)《狂流》(1933)明星公司出品。 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明星公司的划时代的转变力作”,“中国电影界的有史以来得最光明的开端”。 《狂流》以九一八事变后长江流域的特大水灾为背景,揭示了农村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电影史中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影片。 《春蚕》 (1933)《春蚕》 (1933)明星公司出品。 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丰收成灾的故事:以1931-1932年间浙江农村经济破产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养蚕的经历,再现了当时农村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剥削最终陷入破产境地的时代真实。 现实主义题材中以鲜明的写实主义手法对通俗剧模式的一次突破。《姊妹花》(1933)《姊妹花》(1933)明星公司出品。 编剧、导演:郑正秋 主演:胡蝶 联华影业与左翼电影联华影业与左翼电影《三个摩登女性》 《渔光曲》 《神女》 《大路》《三个摩登女性》: 浪漫、爱情和革命 《三个摩登女性》: 浪漫、爱情和革命 联华影业:1931 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 主演:金焰、阮玲玉 黎灼灼、陈燕燕金焰和阮玲玉金焰和阮玲玉《浪淘沙》《浪淘沙》联华影业1936年出品 编剧、导演:吴永刚 摄影:洪伟烈 主要演员:金焰 章志直 《浪淘沙》是“联华”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对白影片。编导吴永刚当时在阐述这部影片的创作意图时曾经写道:“人与人之间原无所谓仇恨,只因为要求生存,彼此掠夺着,仇杀着,以至于民族与民族间战争着!” 《浪淘沙》大胆地借鉴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先锋派的技巧,尤其学习了德国表现主义,再混合吴永刚本人超然物外的“冷”个性,令人吃惊地呈现出一种中国罕见的电影风格,独异而超前。 对《浪淘沙》的批判对《浪淘沙》的批判影片所宣传的是一种荒谬、反动的思想,把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曲解为“要求生存”而“彼此”“掠夺”和“仇杀”,抹杀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社会根源及其根本内容。 以虚无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宣扬人类的阶级革命和民族革命斗争是毫无意义的,是“同归于尽”、“黄沙白骨”。 ——《中国电影发展史》吴永刚吴永刚吴永刚(1907~1982),中国电影导演。1907年11月1日,生于江苏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岁,进上海百合影片公司当美工练习生,并学做服装、道具、化妆、场记。史东山是他在电影编导方面的启蒙老师。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1934年在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处女作《神女(The Goddess)》,一举成名,当时电影评论家认为,这是“1934年下半期中国影坛的最大的收获”。他对影片中人物和场景都作了精心和安排。镜头处理力求有所创新,不落俗套。由于他学过美术,运用素描方法刻画人物,朴素地描写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1936年,在新华影业公司编导《壮志凌云》,这是一部在当时被称为“充满刚毅勇敢和血腥气味的一部纯粹的国防影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4年“孤岛”时期,吴永刚先后拍摄了《胭脂泪》(1938)、《离恨天》(1938)、《中国白雪公主》(1940)、《铁窗红泪》(1941)、《摩登地狱》(1941)等多部影片。1938年至1941年间,在上海拍摄了《林冲雪夜歼仇记》等10多部古装片。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拍摄了《迎春曲》(1947)、《舐犊情深》(1948)等影片。1947年自建大业电影公司,拍摄《迎春曲》、《终身大事》等片。1949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50年,导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农村土改的影片《辽远的乡村》。1952年,到新疆哈萨克地区生活了两年,拍摄中国首次使用民族演员和语言(放映时译成汉语)的故事片《哈森与加米拉》。此后又导演了深受群众喜爱的影片《秋翁遇仙记》、《林冲》。1961年以后,拍摄了戏曲舞台艺术片《碧玉簪》(1962)和《尤三姐》(1963)。其中,《哈森与加米拉》获1957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1980年,他不顾年老体弱,任影片《巴山夜雨》总导演,同导演吴贻弓以及全体演员密切合作,使这部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所突破,获得1981年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2年12月18日,因病逝世。从《神女》到《巴山夜雨》,吴永刚共拍摄26部故事片、5部舞台艺术片和3部舞台艺术纪录片。 《大路》: 可歌可泣的劳工之爱情 《大路》: 可歌可泣的劳工之爱情 编导:孙瑜 主演:金焰、黎莉莉、陈燕燕、韩兰根 摄影:洪伟烈孙瑜孙瑜孙瑜(1900-1990),我国第一个在西方受到电影专业教育的电影导演。1926年回国加入长城电影公司,1929年进入联华公司,拍摄出一系列新派电影。他的影片显然受到了西方电影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电影技巧上也受到了好莱坞蒙太奇剪辑和叙事手法的影响。被成为“诗人导演”。《狼山喋血记》《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1936年出品 编剧:沈浮 费穆 导演:费穆 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以野狼肆虐村庄、猎户团结打狼的寓言故事隐讳表达了抗日主题,公映后,虽然因为导演费穆的艺术手法不为普通观众欣赏而票房一般,但评论界反响热烈,当时的32位影评人联名推荐,将之誉为“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费穆谈《蓝苹在〈狼山喋血记〉中》 费穆谈《蓝苹在〈狼山喋血记〉中》 蓝苹女士在《狼山喋血记》里面扮演猎户刘三的妻子。这样一个角色,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当然是属于主线的人物。然而《狼山喋血记》倾向着一些集团的描写,许多主线系的角色都不能如在寻常剧本中一样获得充分的发展(例如黎莉莉女士张翼先生等之戏),特别刘三夫妻两个根本不曾为他们安排下一场单独发展的戏。这在分幕形式,是一种行险的架构;而在演员,则是惨酷的限制。  蓝苹女士的可惊的演技和演戏的热情,在一个观众是很难会听到的。在《狼山喋血记》中,差不多是每隔几百尺子,才将她放进一个场面;这种场面多数是一个镜头的场面,很少连续到三个镜头以上,而她能不逾份,也无不足,恰恰地表现了真实和力量。    夫妻的爱和母子的爱;儿子被狼咬死;悲痛,愤怒以至于疯狂。迸出热血和热泪,拿起柴棍打狼;责骂着刘三,以至于发动高潮。这些,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几个镜头,不连续的几个场面里做出来。观众以为这些都是导演做的,而我则认为是蓝苹女士的努力。 艺华、电通及其他电影公司与左翼电影艺华、电通及其他电影公司与左翼电影艺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3年9月,创办者是上海帮会头目黄金荣的弟子严春堂。创办之初,严春堂希望借助左翼电影工作者的力量与联华、明星抗衡,因此网罗了田汉、夏衍、杨翰笙等许多左翼电影的编导和演员,一时之间成为了左翼电影运动的生力军。在1933年完成了《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烈焰》等四部都是以抗日和反帝斗争为题材的影片。 1933年11月12日,一群蓝衣短打的打手冲进了进步电影公司艺华公司,捣毁了艺华公司,妄图用这种流氓暴行阻止左翼电影的发展。这之后的抗日题材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抗日字样也不能再银幕上出现了。 《风云儿女》《风云儿女》 出品公司:电通影业公司 出品年代:1935年 导演:许幸之 编剧:田汉 分场剧本:夏衍 摄影:吴印咸 作曲:聂耳 主要演员:袁牧之(饰辛白华)王人美(饰阿凤)《都市风光》 《都市风光》 编导:袁牧之 电通出品:1935年10月 主演:张新珠、唐纳、周伯勋、吴茵、顾梦鹤等 音乐:黄自、赵元任、贺绿汀、吕骥、施谊都市、音乐、喜剧:《都市风光》的艺术特色都市、音乐、喜剧:《都市风光》的艺术特色对都市主题的深入开掘及其对都市人文风光的独特展示。通过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恋爱破灭的故事,避开了贫富对立的老套路,描摹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西洋景,批判了最具都市特色的小市民心理。 作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一种自觉的电影声音的风格化创造。 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以漫画式的手法把真实的都市生活状态和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喜剧手法异常丰富,手段多样,音乐的、漫画的、表演的、不再是对喜剧表演的简单纪录,而是充分发挥音乐和影像语言的潜能,对生活与人性作喜剧性的描述和显现。 通过一种套层结构的叙事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 袁牧之袁牧之袁牧之(1909~1978)中国电影演员,编剧,导演。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读中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1930年从大学辍学,投身戏剧事业,主演过话剧《五奎桥》、《回春之曲》等。1934年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了剧本《桃李劫》,摄制时他担任主演,获得成功。该片是五四以后优秀影片之一。193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此后转入明星电影公司,与陈波儿合演了《生死同心》。1937年,他编剧、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1938年,他主演《八百壮士》。同年赴延安,负责组建延安电影团,并开始拍摄《延安与八路军》。1940~1945年他在苏联学习、考察并参与拍摄影片。1946年回国,参与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1949年3月调至北平(今北京),筹建中央电影局,并任局长。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 演出影片  1934:桃李劫 (兼编剧)  1935: 风云儿女、都市风光  1936:生死同心  1938:八百壮士  编导故事片  1935:都市风光  1936:马路天使 新华影业公司新华影业公司创办人张善琨,黄金荣弟子,出于投机性的目的于1934年创办了新华影业公司。1935年初完成了第一部影片《红羊豪侠传》。其后拍摄了由欧阳予倩编导的《新桃花扇》。1936年,更多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加入到新华影业公司的创作队伍,创作出了不少具有抗日和进步倾向的影片。代表作有1936年史东山编导的《长恨歌》、《狂欢之夜》,吴永刚编导的《壮志凌云》,1937年马徐惟邦编导的《夜半歌声》。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青年进行曲》。 《夜半歌声》《夜半歌声》导 演:马徐维邦 编 剧:马徐维邦 主 演:金山 胡萍施超 顾梦鹤 肖英 新华影业公司: 1937出品马徐维邦马徐维邦马徐维邦,(1905-1961),原名徐维邦,幼年父母双亡,后因入赘马家为婿,在徐姓之前冠上一个马字,形成一个绝无仅有的复姓“马徐”。18岁时考入了上海美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加入“明星”公司担任布景师兼演员,1926年,为明星公司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情场怪人》,手法十分新颖,被天一公司招入拍摄了初显恐怖色彩的《混世魔王》,开始引人瞩目。此后他在金龙、联华影片公司主演默片《荒塔奇侠》、《骨肉之恩》等。1935年,他编导有声片《寒江落雁》。1937年,他为新华影片公司编导了《夜半歌声(1937)》,该片上映后,极为轰动,颇获好评,从此以“恐怖片导演”蜚声影坛。此后,他为天一、联华、艺华等十余家电影公司编导了《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夜半歌声续集》等恐怖片。1943年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参加导演了《万世流芳》等影片。1947年后,他到香港,先后在长城、新华等影片公司导演了《琼楼恨》、《碧血黄花》等影片。一生共导演三十二部影片 。他以其电影的鲜明特点而获得“中国的希区柯克”的称号。 沈西苓沈西苓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与孙瑜等人一样,沈西苓也是当年的“海归派”,只不过他不是电影科班出身,而是在日本学习美术和染织。1928年学成回国后他先是参加了著名的“创造社”,1931年进入电影界,考上了天一公司的美工师,担任布景工作,从此开始接触电影。 1933年,在左翼风潮下,沈西苓在明星电影公司获得了导演《女性的呐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时》两部左翼电影的机会,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电影,沈西苓获得了影评界极高的赞誉。 1937年,沈西苓拍摄自己的代表作《十字街头》后不久,全面抗战即爆发,他转而奔赴前线拍摄纪录片,1939年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中华儿女》问世。1940年12月沈西苓因伤寒病逝于重庆,年仅36岁。左翼电影研究参考书目左翼电影研究参考书目《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周年——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 李少白:《影心探赜》 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关于左翼电影的问题与思考关于左翼电影的问题与思考左翼电影与中国电影美学(影戏传统与通俗剧模式) 左翼电影对人性的表现与探索 左翼电影与中国电影批评(理论与实践) 从左翼到新左派:中国电影面临的当代问题(底层、批判现实) 电影的目的和意义(教育还是娱乐?)蔡楚生:《粉红色的梦》《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 卜万苍:《人道》 吴永刚:《神女》《浪淘沙》 程步高:《狂流》《春蚕》 费穆:《人生》《小城之春》 孙瑜:《大路》《到自然去》关于左翼电影思考的关键词关于左翼电影思考的关键词进步与落伍 立场、倾向与方法 硬性与软性 人性、伦理与革命 底层与批判 问题与出路 先锋电影和文化革命 新左派新左派 新左派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首先出现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流派和思潮。1959年美国学者威廉·威廉斯出版《美国外交的悲剧》一书,标志新左派的诞生。新左派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是自称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诸问题。他们批判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和美国的对外政策,认为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因素是国内经济体制、经济基础,至于他国的行为、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只是对美国外交政策起调节作用。美国外交的传统是不择手段地无限扩张,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而造成扩张政策的主要祸首是美国军事工业,是贪婪的垄断资产阶级。新左派思潮在60年代广泛传播,70年代后影响逐渐减弱。其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研究》,弗莱明的《冷战及其起因》,霍布里茨的《美国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等。“新左派”如今在中国的思想界也为数不少。   20世纪60年代末,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力的“新左派”运动。新左派一词最初是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right Mills)在一封题为《给新左派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中首先提出的。米尔斯认为,新左派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集中于劳工问题的旧左派,而趋向于更加私人化的问题,如社会反常状态、独裁主义或其他现代富裕社会的疾病(根据运动内容区别的)等。   新左派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绿党运动、同性恋者权利激进主义分子运动和民权运动等。但是不同国家的新左派运动有不同的特征,如英国新左派的学生们为了和平、裁军和全球公正或其他重要问题,发动了裁减核武器运动;美国的新左派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激进政治运动,主要是大学生的激进运动有关。美国新左派运动主要是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和民权运动等。而拉美的新左派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又区别于美国和西欧的新左派运动。 左翼电影的概念核心 (进步电影、新兴电影) 左翼电影的概念核心 (进步电影、新兴电影) “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电影艺术词典》 意识形态党派性: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电影界的反应。这意味着左翼首先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 工具论的理论核心。文艺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 阶级斗争与革命性:内容上的高度阶级意识:反帝反封建。表现被压迫阶级的斗争。这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五四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个性自由解放的内涵被隐去了。 社会性和时代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果说左翼文学的口号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左翼电影便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电影。 普罗大众性:这是电影自身的特性和左翼电影所需要的宣传性启蒙性的结合。第四讲 战争年代的中国电影(1937-1949) 第四讲 战争年代的中国电影(1937-1949) 一、抗战时期的电影(1937-1945) 二、战后电影——废墟中重建辉煌(1945-1949) 三、第二代导演艺术抗战时期的电影格局(1937-1945)抗战时期的电影格局(1937-1945)一 、国统区电影、大后方电影 二、 孤岛电影 三 、沦陷区电影 四 、根据地延安电影 国统区和大后方电影国统区和大后方电影1937年年底,在临时政治文化中心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战协会,主要由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是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战时第一部抗战故事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1938年),一直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以前的时间里,共拍摄了3部故事片和50多部新闻记录片。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塞上风云》,1940年1月投拍,历经艰险才于1942年2月完成上映。 武汉沦陷后,大后方电影继续在重庆等地展开,以中央电影摄影场(重庆)和西北影业公司(成都)为制作基地, 在8年抗战中,拍摄了21部故事片和近百部抗战宣传影片。最为著名的有1938年的《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 《八百壮士》(1938)《八百壮士》(1938)1938年7月,阳翰签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八百壮士》完成。剧本是根据发生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的一个真实事迹编写的。1937年11月下旬,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的将近八百名爱国士兵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下,坚守四行仓库阵地,誓不投降,抵抗到底。爱国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人民群众冒险前往送旗。这八百名爱国士兵后来虽然由于弹尽粮绝,撤退到上海租界地区,被租界当局无理扣留,但他们所表现的英勇不屈的爱国行动,却激励了广大人民,也博得了国际正直人士的尊敬,成力一个极为轰动的事件。 《八百壮士》在大后方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在香港以及在菲律宾、缅甸等地上映时也极为轰动,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映出时,博得了好评。 1976年台湾丁善玺导演重拍此片。林青霞主演。null“孤岛”电影“孤岛”电影1937年11月底,上海沦陷,英、美、法等各国尚未对日宣战,保持中立状态。日军尚未进入上海苏州河以南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因此,从1937年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借之间,上海被称为一座孤岛。 上海在孤岛时期共拍摄了250多部电影,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大后方,但是在影片的质量上却往往内容落后,制作粗糙。古装、武侠、、恐怖、神怪片泛滥,呈现出一种畸形繁荣。张善琨: 中国战时电影的领袖张善琨: 中国战时电影的领袖1905年生,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人。1930年,投在黄金荣门下,成为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董事,继又担任总经理职务。1933年接办游乐场舞台,专演机关布景连台本戏(京剧)。1934年创办新华影业公司。于1935年春,租用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摄影棚,拍成由连台本戏改编的第一部电影《红羊豪侠传》(汪仲贤编剧,杨小仲导演)。1936年,正式把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备盘买下来,在电影界爱国进步力量的支持下,拍出《长恨歌》(1936)、《狂欢之夜》(1936)、《青年进行曲》(1937)等一批较优秀的影片。1937年11月底,上海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在租界内首先恢复制片。1938年,又组织“华成”和“华新”两家影片公司。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出任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通缉他,辗转由上海逃至香港。1946年 9月,前往英、法、美等国,考察欧美电影事业。之后协助创办香港永华影业公司。1951年,与人合作,创办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由于经济、人事等原因,不久离去。后再度创办了香港新华影业公司。其间在日本制作的《海棠红》(1956)是香港第一部彩色影片。1957年1月7日,心脏病突发,在日本去世。 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根据南朝民歌《木兰诗》和明清笔记中的传说改编的。1938年7月,欧阳予倩在香港创作了这个剧本,张善琨以新开的华成公司名义于1939年2月出品。 导演:卜万苍 编剧:欧阳予倩 主演:陈云裳、梅熹 、韩兰根《木兰从军》的艺术特色 《木兰从军》的艺术特色 1、历史剧题材,借古讽今,用古代花木兰抗击侵略者的主题鼓舞当代人民的抗战决心。 2、戏剧性的喜剧效果。从“民间叙事和民间话语”的角度看,女扮男装本身就具有喜剧的“戏核”(戏眼)。而影片正是抓住了这一喜剧性“戏核”,在正剧的叙事中,融进了喜剧性情趣。 3、"孤岛电影"的奇葩,曾创造连映85天的票房纪录。借古喻今,用古代故事来反映抗战时期的民心。使古装片重新风靡上海。 《木兰诗》《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出自《乐府诗集》,为南宋郭茂倩所编,属于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当中。1940古装片的创作热潮 1940古装片的创作热潮 1940年上半年十部卖座片依次是:《董小宛》(古装片,国华公司,46天)、《秦良玉》(古装片,华成公司,46天)、《绝代佳人》(古装片,华新公司,36天)、《梁山泊与祝英台》(古装片,联美公司,28天)、《三笑》(古装片,艺华公司,28天)、《李阿毛与东方朔》(时装片,国华公司,23天)、《费贞娥刺虎》(古装片,华成公司,21天)、《潘巧云》(古装片,华新公司,21天)、《葛嫩娘》(古装片,华成公司,18天)。(5) 见《上半年十部卖座片》,载《中国影讯》第1卷第18期,1940年7月19日,上海。 沦陷区电影 沦陷区电影 1941年
/
本文档为【给电影人的情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