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政经,毛概复习要点归纳

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政经,毛概复习要点归纳

2010-02-07 26页 doc 73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7510

暂无简介

举报
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政经,毛概复习要点归纳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复习要点归纳 下面就马哲这一重点学科进行复习要点的指导,愿各位考研学子学习进步!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l 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联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现象有某...
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政经,毛概复习要点归纳
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复习要点归纳 下面就马哲这一重点学科进行复习要点的指导,愿各位考研学子学习进步!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l 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联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2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出题点:改革、稳定、发展的辨析题          1.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          (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4)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5)(恩格斯)"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出题点:可结合邓论科学的发展观出题,今年重点          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得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          3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重点论就是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1)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的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事物在起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          (2)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辨证的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的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既包含肯定的否定。          (3)"对现存事物做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对他的否定的理解,既对现存事物做必然灭亡的理解"(马克思)          辨证的否定观          性质:辨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原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作用: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          实质:辨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他的积极因素。          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辨证的证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1)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2)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5)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          (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主体反映具有超前性。(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          (4)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4为认识论原理,答题一起都答          5.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          (3)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          (4)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人的认识的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4)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5)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长河。(毛泽东)          ◎2/4/5/6一起背          9.实践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辨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0.历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有其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依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4)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          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          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          (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此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2)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表现在:          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1)区别:          ①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          ②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成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          ③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一切成果。          (2)联系:          ①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②文明是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总和。          ③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是统一的、一致的。          "三个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关系          (1)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①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三.人的问题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4)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5)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6)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相关辨析题除了提到"人的本质"就回答这六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们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4)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答题点:回答党群关系的题目时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3)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5)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必须会做的十道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在考研政治中所占比例仅次马哲,是大家不可小视的一门学科。政治经济学在复习的过程中会由于晦涩的计算题让大家望而却步。这里总结十道计算题,几乎涵盖政治经济学所有的题型,供参考。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M1=m1×n =100%×1/4 =0.25×100%=25%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          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          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1+20%)/50000 =0.72,          则纸币贬值了(1—0.72)×100%=28%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答案:贴现金额=票据金额×(1—年贴现率*贴现日至到期日时间)=10000×(1—10%×73/360) =9797.22(元)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答案:P1=m/c+v=200/(200+800)=20%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本月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          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8、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1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1是多少?          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 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1=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          M1=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1=m1×n=125%×12/3=500%.          10、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 考研政治经济学章节复习要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考研政治中最难理解的一门学科。辅导班老师讲课一般都是注重联系实际来讲理论,我们知道掌握理论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首先就是要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所以,此阶段大家要根据政经的要点来把握重点,不能盲目,更不能慌了阵脚,把已经弄懂的熟记,把还没有完全弄懂的理解透彻。这样,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下面是万学海文政治教研组总结的政经科目的复习要点,供大家参考。          导论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出发点这三个概念          第一章          重点:第二节及第四节的第二个大问题          区分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三个概念          所有制:     1.作为经济学范畴,     2.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3.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     1,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派生的权利,     3.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产权:内容和特征:          内容:     1以财产所有权为主题的一系列的财产权利的总和,     2.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特征:     1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          3具有独立性,转让性,收益性          产权制度关于产权界定,运管,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          制度创新:创新主题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过程表现为从制度的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进.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商品经济的含义:两个要点,1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2,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分清楚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特征:四点          二,商品的定义:     1,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     3,不是一种物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区别普通物品的使用性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前者是物品自身的用途和属性,后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定义:     1,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1,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2,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     3,是一种历史的范畴。          三,具体劳动定义:     1,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3,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理解: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条件,它形成了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的定义:     1,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形成商品的价值,     3,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4,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同质的,只有量上的区别。          理解劳动的辨证统一关系(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          理解劳动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节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有两重含义:     1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     2,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          理解科学技术在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教科书44页)          第三节          资源配置的两中形式:与市常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缺陷。          价值规律的内容:两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三点。  第三章          第一节          一,货币的起源(非重点 难点)          1货币的含义:     (1)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          (3)五种职能          2价值形式的含义:四个价值形式中一般价值形式是本质的变化          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三点          4 货币形式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就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立的两极:…          二,货币的职能 (要考也是小题)          1货币的本质          2价值尺度含义          3支付手段一般要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看          4五种职能的关系          5货币流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定义自己看 第四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节综合复习          一、资本          1资本的含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实物资本含义          3无形资产含义          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含义及划分依据          5风险投资含义四个特点中134容易辨析          6论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资本定义(2)特点三点(3)形态          7论述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的经营方式          (1)资本经营定义(2)特点四点(3)四种经营方式          二、剩余价值生产与工资          1剩余价值含义          2剩余价值率含义(出题角度多一点)          3劳动力商品复习要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商品定义          (3)可能出题点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条件          4论述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商品定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三点)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5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工资定义          7论述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1)首先肯定论点          (2)重点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概念          (3)为什么劳动不能成为商品3点          (4)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          8论述剩余价值试怎么生产出来的?          9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出一些小题)          10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三,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积累,积聚,集中          资本积累:(1)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扩大再生产的源泉(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5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不同)          (1)劳动力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同于原材料,但是在周转方式上是类似于原材料,一次投入一次收回。          (2)流动资本不等于流通资本。          流动资本相对于固定资本而言,流通资本相对于生产资本而言。          生产资本依据周转方式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流通资本则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区别P74)          3,固定资本折旧与损耗(主要注意无形损耗)          有形——两种原因          无形——两中形式(损失资本家自己承担)          5,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从物质形式上划分          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划分          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不变,价值构成也可以变化:技术构成变化,价值构成也可以不变化。          有机构成的变化可与技术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不一致。          6,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一个周期;资本周转则是循环的反复过程。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不等于三种职能:(1)在购买阶段: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生产M作准备;(2)生产阶段: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职能是生产M;(3)          售卖阶段: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是售卖商品,实现M(M: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自的资本,是同一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7、资本周转          周转时间的构成          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总周转的计算(注意出计算的可能)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单个资本,社会资本          (1)含义          (2)个别资本不等于个别资本运动,社会资本不等于社会资本运动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共同点:从运动过程来看,都包括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从运动的形式来看,都要经历购,产,销三个阶段;从运动目的来看,都是为了获得价值的增殖。          区别:个别资本运动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生产消费及其想适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只包括……,还包括……          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运动,不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社会资本既包括……,也包括……          二,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不是个别资本,是社会总产品          2,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是社会总资本的实现          这个过程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要理解这个过程,把书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篇章一定要看透,能自己推导,说明为什么这个就是核心)          3,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前提:两大部类(Ⅰ和Ⅱ),价值三个部分(C+V+M)          三,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及相互关系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          过程:三个过程          条件:三个公式          一,实现过程          ⅠC ①+V+M③          Ⅱ C+③    V+M②          ①在Ⅰ内部交换;②在Ⅱ内部交换;③在两个部类之间交换          二,实现条件          1,Ⅰ(V+M)=Ⅱ          C基本的实现条件          如果左〈右,则表示生产资料不足,消费资料过剩          如果左〉右,则………………          2,Ⅰ(C+v+m)=Ⅱ      C+ⅠC 引申条件1          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补偿角度来看          如果左》右,则…………;左《右,则………………          3,ⅡC+v+m=Ⅰ(V+M)+Ⅱ(V+M   引申条件2          从消费资料的补充角度来看。 第三节 扩大再生产          一,前提条件          1,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Ⅰ(V+M)》ⅡC          如果左等于右,则…………;如果左小于右,则…………          2,追加的消费资料          Ⅱ(C+M-M/X)》Ⅰ(V+M/X)          两边如果是等于或者小于的情况          二,实现过程          Ⅰ C+△C ①+V+△V+M/X③          Ⅱ C+△C③ +V+△V+M/X②          ①②部类内部交换,③部门之间交换          三,实现条件          三个公式          第四节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关系忽然特点,它们在价格,供求量,买方和卖方的地位的比较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成本价格(或者叫生产成本,生产费用)——V+C=K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利润含义          (2)M与利润的关系 W=K+P=C+V+M          量相同,本质不同          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的含义: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计算公式          4,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          (1)P转化为平均P:两个概念的含义          P转化为平均是竞争的结果:部门内部竞争,同类商品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P,资本的转移          (2)生产价格:价值的转化形式;不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注意: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 第五节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含义: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专门          G——W……P……W——G          2.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作用:自己看          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职能的两个标志:出现独立的商业资本家;独立的投资          3商业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参与分配的产业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不在流通中产生。          1,商业利润必须相当于平均P(注意计算)          2,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M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方式:价格差额          3,商业流通领域的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          非………………:与价值实现,价值运动有关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含义          1,借贷资本形成: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职能独立化的部分;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一部分闲置资本的游离,并且对闲置资本有需求。          2,借贷资本的特点:(1)          作为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两重使用价值:既是货币 货币的使用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购买商品          又是资本   资本的……    生产利润的能力          其中生产利润的能力转让给职能资本家          (2)          作为财产的资本(所有权资本)          对借贷资本家:所有权(财产),不是职能资本,不生产M,有所有权          对职能资本家:是职能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实现M),有使用权两权分离          完整的借贷资本运动公式:          G——G——W……P……W——G——G          简单的公式:G——G          3,借贷利息:含义,本质,来源          企业利润:相对于借贷利息而言          利息率:大于0。小于平均利润率          三,资本主义地租          1,级差地租的含义          形成条件:土地的等级不同          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农产品价格按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所以优等,中等地能交纳级差地租          劣等地不交级差地租,只有绝对地租,取得平均P          级差地租是一种超额M,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M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原因:两个          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期内为经营者所有,在租约期以外为土地所有者占有          2绝对地租          产生条件:农业有机构成低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不能流动          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          基本按照课后复习思考题进行复习,老师只是对个别题点了一下。          实体资本: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本,与虚拟资本有对立统一关系。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表现现象有:1,一种或者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了连续涨价之后,市场价值连连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表现领域有:一般是股票或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危害:使得国民经济总量虚假增长,结构扭曲,带来危害和冲击。 考研政治毛概学科如何进入高效复习 一、毛概考查重点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内容的考查。          2.对毛概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          3.对毛泽东思想中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关联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          4.对毛泽东著作的了解和把握。          二、复习建议          考研政治理论的内容多,在前期复习阶段主要是靠理解。理解是基础,死记硬背难以奏效,但强调理解,并非反对记忆,更不是什么都不记。特别是到了考研冲刺阶段时,必要的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考生们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时,一定要拿出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否则,前期的复习就会一不小心功亏一篑。除此之外,建议考生在冲刺阶段可以报考一个大串讲的辅导班。之前可以不报任何的政治辅导班,完全可以按照计划和依靠自己的毅力复习所有的考点知识,但是,到了冲刺时,各科,如政治、英语、数学,还有你的专业,都不能耽误最后的巩固复习。所以,很有必要报考政治的大串讲辅导班,因为政治理论科确实内容太多,头绪杂,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监督自己完成最后的复习。          具体的复习建议如下: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从点到面、从薄到厚,再从面到点、从厚到薄相结合,全面复习,重点突破。          所谓“纲”,《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谓“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本科本)《毛泽东思想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具体复习分三步走:          第一步,必须全面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评价目标”即考试基本要求,必须逐字逐句逐段地消化七章“考查要点”的全部内容,这是命题思路亦是复习范围的惟一和依据。          第二步,“从点到面、从薄到厚”即从“考试大纲”到“示范教材”,并补充以必要的考研辅导材料,全面复习。首先从“知识”点着手,掌握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立场、观点、方法,然后进行“能力”训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步主要是针对解决分析题的。          第三步,“从面到点、从厚到薄”,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冲刺突破,有预测地、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攻关,提高命中率。          2.加强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有关党的总路线、总纲领以及方针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的重中之主重,考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绝不能似是而非,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熟练把握某些概念、术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要加强对毛泽东主要著作的了解和把握。          示范性教材中介绍了十多篇毛泽东的主要著作,考生对每一篇著作的写作背景、著作的中心议题以及毛泽东在著作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论断或路线、方针、政策,要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掌握。          4.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理论考试涉及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内容自然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强调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针、新政策。而“毛泽东思想概论”与其它几门课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实践性、政策性的特点不同,它更多的是理论联系“历史”问题,它主要是考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实际、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际的能力。对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主要具体落实在分析题中。所以,考生一方面必须熟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三大法宝”、“三大纲领”、“三大作风”,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另一方面还必须熟悉毛泽东思想产生和成型、成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革命的对象、任务等等。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学习毛概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在老师的讲解中,也是要特别注意的,受课时限制,尽最大的力结合。历年大部分试题侧重考察考生对一些重要会议、观点、事件的记忆,理解性内容并不多。如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的两条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邓小平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常必须接受三方面的监督:党内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些重要内容,带有常识性。只要考生复习关注了,做到“史论结合”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很容易得分的。          当然,有的理论也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当前强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历史关联,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思考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联,毛泽东提出的“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可以搞资本主义”的思考同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特别是“两个务必”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意义,等等,都是可以联系现实的。如果说强化班的学习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学习过程,在系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很快就进入冲刺阶段,在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经过冲刺重点的学习,在效果上肯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考研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2009年考生们,祝你们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
本文档为【2009年考研政治马哲,政经,毛概复习要点归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